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說課稿 > 語文說課稿合集七篇大綱

語文說課稿合集七篇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83W 次

作爲一名人民教師,時常會需要準備好說課稿,說課稿有利於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於教研活動的開展。怎麼樣才能寫出優秀的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語文說課稿7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語文說課稿合集七篇

語文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兩小兒辯日》是人教版語文六年級下冊《文言文兩則》裏的一則文言文。文章敘述了古時候,兩個孩子憑着自己的直覺,一個認爲太陽在早晨離人近,一個認爲太陽在中午離人近,爲此,各持一端,爭持不下,就連孔子這樣博學的人也不能做出判斷。這個故事說明爲了認識自然、探求客觀真理,要敢於獨立思考、大膽質疑;也說明宇宙無限,知識無窮,再博學的人也有所不知,學習是無止境的。課文寫得有趣生動,學生喜讀易學。

二、說教法

對於本文學習,我主要採用了學生多讀理解、合作探究的教學方法,讓學生自己藉助課文註釋理解課文內容,教師適當點撥、講解,不逐字逐句地串講、對譯。教學時,由問題入手,層層深入,分析問題,探究解決。重視熟讀能誦,讀出古文的韻味,進行語言積累的訓練,培養學生自學古文的興趣。

三、說學法

在教學中,充分體現“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營造一種“民主、平等、合作”的教學氛圍。讓學生在學習中解決自己提出的問題,引導學生主動地求知,快樂地學習。

四、說教學程序

(一)引用經典,導入新課。

1、溫故舊知識,瞭解孔子。

2、讀孔子名言。

3、釋題。用辯組詞,弄清楚辯論者是誰,辯論的話題是什麼?從課題明白課文講述了什麼內容?

(二)初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

1、 聽課文朗讀,注意聽清句子的停頓,朗讀的節奏。

2、自由朗讀,讀通,讀出韻味。

3、老師指名學生朗讀,師生評價。

4、老師指導難讀的句子

(三)、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學生合作學習,共同探究。

2、學生交流,老師點撥。

3、課文講的是兩個小孩在爭辯太陽的什麼問題。

4、兩個小孩的理由各是什麼?

5、讓學生上臺辯論,讀出辯論的語氣。

6、分角色朗讀。

7、評價課文中的人物。

8、通過對本課的學習和討論,你們從課文中受到什麼啓示?

9、讀孔子名言。

五、說板書設計

爲了讓學生能直觀地理解,我設計了少而精的板書語言,使古文內容更爲清晰。

25 兩小兒辯日

日始出 日中

一兒 近大 遠小 善於觀察

一兒 遠涼 近熱

孔子 不能決 實事求是

辯論太陽

理由

小兒甲

中午

早上

遠小近大(大小)

善於觀察

小兒乙

早上

中午

遠冷近熱(溫度)

不能決

實事求是

(一樣)

語文說課稿 篇2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語文版教材第八冊第一課《巴東三峽》。

1、知識目標:

掌握遊蹤,瞭解結構,抓住景物特點;

2、能力目標:

學習多種描寫景物的方法;

3、德育目標:

欣賞祖國山河的壯麗景色,激發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

把握文章線索和結構,抓住景物特點。

教學難點:

引用的靈活運用

教學過程:

從遊蹤、線索、文章結構、景物特點、寫景方法等幾個方面分析本篇遊記。

因爲本文體裁屬於遊記,這種體裁學生首次接觸,因此要向學生介紹這一文體及特點。

遊記:

一種敘事散文,主要記敘遊覽途中的所見所聞。

特點:

1、散文的一種;

2、以描寫、記敘爲主,併兼有抒情、議論;

3、交待遊蹤,抓住景物特點,做到情景交融。

在導入這一環節,我是藉助學生在初一上學期學過的一篇文言文,酈道元的《三峽》導入本課的。

至於本課作者、出處、字詞這些基礎內容仍然是需要向學生重點介紹的。

接下來在教師範讀,學生散讀,齊讀課文之後,引導學生找到標誌作者遊蹤的詞語,可提示學生到段首句中尋找,並指明作者的遊蹤是逆流而上的。

遊蹤

宜昌西陵峽(黃貓峽、燈影峽、崆嶺峽、米倉峽);巴東、秭歸;巫峽;瞿塘峽;夔門(逆流而上)

在學生掌握了遊蹤的基礎上,不難概括出本文的線索以作者船行遊蹤爲線索。

下一個環節中,藉助剛纔的遊蹤與線索,讓學生爲課文劃分層次,概括大意,可以遊前,遊時,遊後爲劃分的依據。

結構:

第一部分(1、2段)總述三峽山水的險惡形勢。

第二部分(9段)描寫作者遊覽三峽的所見所聞。

第一層(6段)遊覽西陵峽經過。

第二層(7、8段)遊覽巫峽經過。

第三層(9段)遊覽瞿塘峽經過。

第三部分(10段)描寫船泊後作者的輕鬆心情,反襯三峽的險惡。

這篇文章之所以被收入到《中華百年遊記精華》,我想除了因爲它清晰的遊蹤線索和分明的結構外,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原因作者在寫景中運用多種技巧。這些都值得我們借鑑,運用到自己的寫作當中。描寫景物的方法:

1、抓住景物特點;

2、引用等多種修辭方法的使用;

3、以心情描寫襯托景物特點的寫作手法。

這個畫面是本課的板書,主要依據文章結構設計的。

板書:巴東三峽

第一部分(1、2段)總述三峽山水的險惡形勢。

第二部分(3、9段)描寫作者遊覽三峽的所見所聞。

第一層(3、6段)遊覽西陵峽經過。

第二層(7、8段)遊覽巫峽經過。

第三層(9段)遊覽瞿塘峽經過。

第三部分(10段)描寫船泊後作者的輕鬆心情,反襯三峽的險惡。

最後,根據課後習題稍加改變設制了以下幾個練習,分別以填空、填表、簡答的形式對課上內容加以鞏固。

作業練習

1、作者電宜易到重慶逆流遊覽三峽,沿途經過了哪些地方?

2、作者抓住了西陵峽、巫峽、瞿塘峽山水的哪些特點進行描寫的?

3、作者在描寫三峽景物時,引用了一些詩、諺、典故,並把他們與景物描寫融爲一體,試分析他們在文章中起到的作用。

以上是我對《巴東三峽》這課的粗淺理解,不當之處敬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謝謝!

語文說課稿 篇3

各位領導,我今天要講的課文是一年級語文上冊《畫》這篇課文:

一、說教材

《畫》是北師大版教材一年級上冊第十一單元字與拼音(四)中最後一篇主體課文。這是一首五言謎語詩,詩人用優美、易懂的語言爲我們勾畫了一幅山水圖,扣住“畫”這個謎底,抓住畫的形象特徵展開描述。課文裏有一幅經過裝裱的山水畫,畫上有山、水、花、鳥,給人以鳥語花香、山水相襯的美感。圖文對應,能使學生有滋有味地看圖讀文,感悟詩中所描繪的生機勃勃的景色。編者將這首詩安排在拼音單元教學內容完成之時,可能正是考慮到學生通過之前一個月左右對聲母、韻母及特殊拼音規則的學習已具備了一定的拼讀能力和較強的拼讀興趣,藉機巧設一首繪景美、韻味足、字面淺的五言謎語詩,讓學生既能“現學現賣”嘗試獨立拼讀識字,感受其中樂趣,又能在自己標準的普通話誦讀中去感受詩句美。另外本文識、寫字考慮到了拼音知識點的點撥、強化,無形中對拼音單元的學習進行了反饋。

二、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特點,根據學生認知水平,我爲本課擬訂了以下四個教學目標:

1、 能夠正確拼讀拼音,讀準古詩的每一個字音。正確流利地朗讀古詩的詩句,試着背誦。

2、 隨文識字11個,會寫4個字。

3、 瞭解“遠”和“近”、“有”和“無”、“來”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詞。

4、 生通過師點撥個別字詞、圖文對照感悟詩情、品讀詩韻,在自己的美讀去享受詩與畫中鳥語花香、山水相襯之美。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1、正確拼讀拼音,讀準古詩的每一個字音。

2、會認11個字,會寫4個字

教學難點:1、讀準詩句中“山有色”一詞

2、掌握“去”、“來”的筆順及關鍵筆畫

3、學會通過讀好詩句中的反義詞讀出詩句的美感、韻味。

四、教師教法

創設“賽詩會”情境貫穿整個教學過程,運用啓發式、點撥式教學讓學生自己去嘗試自主拼音識字、實踐情感美讀詩,在學詩的過程中去發現“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五、學生學法

讓學生通過“圈”找出生字,用自己喜歡的辦法去識字。用五星勾出翹舌音幫助正音。通過師滲透“遠近”這組反義詞,嘗試找出其他幾組反義詞。然後嘗試透過圖文對照理解詩意、感悟詩畫美,自悟讀詩韻律感。

六、教學程序

(一)激趣開場、創設情境

創設“賽詩會”情境,從學生表演、誦讀已學過的詩帶動一股愛詩熱情,教師藉機參與其中吟誦《畫》引出本詩的教學。

(二)自主識字、嘗試讀詩

學生自瀆《畫》,用“圈”的方式找出生字並用拼一拼的辦法認識它。學生嘗試讀詩,師正音,採用多種形式進行字音的檢測,激發學生賽讀興趣,讓他們都願意讀好、多讀。師點撥畫五星標註翹舌音的辦法強化普通話對字音的講究。生從讀通一句逐漸訓練讀通全詩。

(三)點撥字詞、自悟韻律

組織“賽詩會”在學生評,老師評的過程中隨文識字、自瀆詩、互比較、自悟讀本詩節奏與韻律

(四)圖文對照、讀出美感

圖文對照,感受畫中的詩,詩中的畫,領會幾對反義詞的意義,體會山水花鳥相襯的美,從而自發的美讀古詩。

(五)遊戲激趣、鞏固識字

通過翻滾列車、郵差寄信、畫中藏寶等遊戲讓學生在快樂中識字,鞏固隨文識字效果

(六)靜心觀察、樂中書寫

在學生在音樂中賞字、陶冶情操、靜心學寫字

(七)拓展訓練、模擬作詩

出示三幅山水畫,選一幅自己喜歡的畫,用上反義詞仿寫一兩句詩。

七、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方法

通過學生反覆地拼讀,同桌正音等方法,使學生讀準每一個字音。學生通過聽,自由朗讀,同桌互讀,分小組朗讀,齊讀等不同的訓練方法,能夠流利地朗讀古詩的詩句,試着背誦。讓學生反覆地讀課文,無形地識字,再通過多種形式讀詩及趣味遊戲方法鞏固生字。通過學生自己找反義詞,讀反義詞,理解反義詞,進而達到自己嘗試讀出韻律感、節奏感,讀出自己從詩、畫中體會到的真情實感。在音樂中陶冶詩情,讓學生不僅喜歡讀詩,還願意寫好詩中的字。

八、抓關鍵點的方法

本詩的教學我主要以讀爲主要教學活動,採用各種各樣的形式在各種不同的目標引領下讓“讀”貫穿學習始終。老師在其中少範讀、帶讀,把充分讀詩的機會交予學生,而老師在其中只需藉機點撥關鍵點,讓學生能自信、自學、自瀆、自賞、自悟,成爲學習的主人。我要給學生一個較爲開放的學習空間,使他們自主學習顯現出來的個性能得以張揚。

九、板書及習題設計

板書:

遠 山 有色

近 水 無聲

去 花 還在

來 鳥 不驚

習題設計:出示三幅山水畫,選一幅自己喜歡的畫,用上反義詞仿寫一兩句詩。這個設計從課本出發,激發學生創作詩句的興趣並且滲透反義詞的用法。

語文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1、教學分析

《地球爺爺的手》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人教版)一年級下冊第31課。課文以童話故事形式,通過熟桃子自已落地的故事,生動形象、深入淺出地向學生介紹了“地心引力”這一比較深奧的科學現象和科學常識.引導學生留心身邊的科學,從而愛科學,學科學。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識字與朗讀,讀好有請求語氣的句子;瞭解地心引力這一科學常識。

2、學生學習情況及教學處理

由於一年級學生大多數活潑、好動,他們對科普讀物十分感興趣,對許多事情充滿好奇。經過一個多學期的培養和訓練,他們已掌握了一些識字方法,絕大多數的學生識字速度較快,喜歡朗讀。由於年齡特點,他們有意注意的時間還比較短,好動、好玩。結合低年級學習特點,我充分藉助多媒體課件教學,圍繞“學習主題構建”的理念,積極有效地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3、設計理念:

最好的老師是“興趣”,最好的教學是“啓發”,教師課堂教學一大任務是啓發學生的興趣。本課旨在用充滿童趣的語言,形象生動的課件,適合低段孩子的遊戲和競爭方式,用興趣引路,創設讓孩子在自主、民主的學習氛圍中,自由地讀、說,在自讀自悟、主動探索中認識生字,讀懂故事,初步瞭解“地心引力”。對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中的科學奧祕產生興趣。圍繞“學習主題構建”的理念來預設本課的學習目標。

4、教學目標:

(1)、認識“倆、摘”等7個生字。會寫“球、玩”等6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好有請求語氣的句子。

(3)、初步瞭解“地心引力”這一科學常識,激發學生探求科學奧祕的情感態度。

5、課前準備:

課件、磁鐵、回型針、小鐵釘、紙飛機。

二、說教法、學法。

《課程改革與學習主題構建》第三章的“知識鏈”的觀點告訴我們:教學的重點要注重與展開那些方法讓學生經歷怎樣的學習過程,既從強調內容轉變爲強調過程。知識系統則由直接接受轉化爲由學習主體通過活動體驗、實踐感悟得到建構。據此本課擬以自主、民主、合作、探究的方法教學。根據本課目標和內容,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在活動體驗中建構知識。讓他們在自主、民主的學習氛圍中,自讀自悟,主動去獲取知識。

三、教學流程

(一)、激趣導入,揭示課題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創設好的教學情境,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所學知識越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學生就越感興趣。學生們愛玩紙飛機,在學習新課前讓學生玩紙飛機,並要他們觀察紙飛機最終是怎麼樣的,而紙飛機必然落下這一現象,正與課文的核心內容密切相連。因而以此爲切入點,更容易喚起兒童探究的慾望。

(二)、初讀課文,自主識字

課程改革鼓勵學生以主人翁的態度對待學習,培養自主學習的習慣。在這個過程中我分3步走,

1、帶着要求讀,學習目的性明確,有利學生養成多讀多寫多思考的好習慣。

2、演示生字課件,直觀、形象,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獲得成就感。

3、用演一演,比一比,送“桃子”的方法加深對生字詞的印象

(三)、再讀課文,讀中生疑、讀中感悟。

猴爸爸還沒有動手,樹上的桃子,爲什麼會掉小來?

地球爺爺的手是怎樣的?

這些都是學生的疑問所在。我讓學生自己到書中去找答案,在讀中感悟。一年級的小學生很難建立“地心引力”的概念的,再通過小鐵釘靠近磁鐵這一形象的演示,化抽象爲具體,讓學生直觀而形象的感受到了“引力”。

(四)、拓展延伸,鞏固練習。

爲了架設生活和教材聯繫的橋樑,引導和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讓學生的探究視角指向廣闊的生活天地。在這個環節我設計了問題:

1、你還能舉例說出地球有“手”的例子嗎?(要求學生從我們自己身邊說起,聯繫生活感受,暢所欲言。)

2、出示句式,學着樣子說說 :地球爺爺的手能( )。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熱情。

3想象說話:如果地球爺爺沒有手,世界會怎麼樣的?

(五)指導寫字

課件出示,通過比一比發現異同。讓學生自己說說寫字的時候要注意什麼。在觀察中掌握識字的技巧。

(六)、作業設計(選一道你喜歡的作業完成)

1、讀一讀:努力將課文讀得更好,朗讀給全家人聽,說說自己學到的新知識。

2、找一找:課後收集關於地球知識的資料,帶到學校和同學、老師一起交流。

3、試一試:一大一小的兩個東西從高處落下,哪個先落地?

這樣設計作業顯得比較靈活,體現了新課標的要求。既減輕了學生的負擔,又把生活帶進課堂。

七、板書設計

31、地球爺爺的手

桃子

地心引力

這樣設計目的是體現了課文的核心,桃子落地是因爲地心引力。

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充分採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進行教學,使學生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提高了學習的積極性,把要我學變成了我要學,我愛學。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怎樣使教育教學的方法和手段更好的爲學生服務,是我一直探索的問題和努力的方向,我將沿着這個方向鍥而不捨的奮鬥。

語文說課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春》是七年級語文上冊第三單元的第一篇閱讀課文。前兩個單元分別是教會學生感悟人生、珍愛生命,而本單元則是帶領學生走進大自然,領略自然風光。單元中的每篇課文無一不向我們展現了色彩斑斕的大自然,學習這幾篇課文既是提高聽、說、讀、寫能力的重要途徑,又是一次美的巡禮;從中既可得到語文的滋養,又可受到美的薰陶。

《春》是一篇詩意盎然的寫景抒情散文。春,本來是自然界的一個季節概念,本文卻賦予它以感情和生命,作者朱自清先生抓住春天的主要特徵,用詩的筆調,描繪了春回大地,萬物復甦,生機勃發,草木花卉競相爭榮的景象。抒寫出熱愛春天,憧憬未來的欣喜之情。這是一首抒情詩,一幅風景畫,更是一曲春的讚歌。

二、學情分析

春天是學生熟悉而喜愛的季節,他們都有切身的體驗和感受。這篇文章語言口語化,平易好懂,節奏明快,形象生動,極富表現力,容易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一)體會本文融情於景,情景交融的表現手法,培養語言表達能力。

(二)培養朗誦能力,背誦這篇文章。

過程與方法目標:

培養學生對語言的感悟能力,品味文章的畫面美,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培養學生觀察自然、感悟自然的能力和熱愛自然的情感。

四、教學重難點

培養學生對語言的感悟能力,通過語言感悟春天的美麗。

五、教學理念

(一)強調學生自我的閱讀體驗。《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加大語文閱讀量和口語交際環節,重視培養語感。”還強調“要加強朗讀,重視閱讀感受和體驗。”“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因此,在教學中我將指導學生用多種方式去“讀”,在“讀”中感悟文章的思想情感和人文內涵。

(二)聯繫現實生活。充分調動學生在生活中所見、所聞、所感、所悟來閱讀本文,並思考爲什麼面對同樣的景物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感受。體現新課程的“大語文觀”,讓學生在生活中去發現語文,在生活中學習語文。

(三)重視互動合作。《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要求“能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在實踐中學習、運用語文。”“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並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因此,在教學中要重視生生之間、師生之間平等、融洽交流討論的互動合作,引導學生在互動合作中自主構建探究問題、發現解決問題途徑的閱讀方式,並逐步學得合作技能。

六、教學方法

(一)情景教學法。利用多媒體營造出自然、美麗、溫馨的春天,給學生創設一個輕鬆、愉悅的學習氛圍。

(二)朗讀教學法。“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一篇好文章是讀出來的,因此,將各種方式的讀貫穿於整個課堂,讓學生在讀中學,學中悟。

(三)探究討論教學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在討論中分析、感受作者的寫作成功之法。

七、學法指導

採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自主評價老師範讀的過程中,學會如何朗讀抒情散文,體會春的優美意境;在分小組合作探究理解課文內容的過程中,獲得研讀、精讀、品讀的學習方法,品味文中傳神的語句。

語文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

《我的信念》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一篇散文隨筆。本單元以人生爲主題,主要是謳歌理想,闡述信念,論說人生修養,並能貼近生活,容易聯繫自己的人生體驗,領悟課文深長的意味。本單元還要練習朗讀,學習課文的表達技巧。《我的信念》作者是瑪麗·居里,這是作者在晚年對自己一生的回顧和信念的抒寫。從作者的工作、生活、事業、名利、人際關係、業餘愛好及科學趣味中可以讀出崇高,可以領悟偉大的成就、傑出的貢獻是從何處而來。下面就《我的信念》的教學設計作簡要說明。本文是對瑪麗·居里一生的回顧,內容簡單。課前要求學生到圖書館、閱覽室查閱報刊書籍或網上查詢,蒐集整理瑪麗·居里的有關資料。爲更好地瞭解這一偉大的科學家作鋪墊。

二、說目標:

根據教材定位特點及新課程改革的理念,本課設計兩課時,確立三個目標。(出示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養成良好的朗讀習慣。朗讀教學要常抓不懈,“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是新課標對七年級閱讀教學的要求之一。同時第二單元單元要求提出“還要練習朗讀”的要求。朗讀課文既能矯正語音,提高閱讀水平,又可以進入情景,進入角色,把握文章內容,領悟語言美。

2、感受居里夫人的人格美,激發獻身科學的熱情。人文性是語文學科的靈魂,新課標十分注重語文學科的人文性特點,強調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因此,在

有感情地朗讀文章的基礎上,學生可感受到居里夫人的偉大與崇高,心靈會受到感染,蕩起以她爲楷模,向她學習的漣漪,從而立志獻身科學。

3、積累語言,學習語言特點並加以運用。新課標提出“語文的基本素養要通過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通過語文基本技能的訓練來實現。”寫作與口語交際成功的關鍵在於語言的積累、感悟與運用。因此確立該目標。

三、活動過程: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由對居里夫人的簡介採用問題“大家知道她是誰嗎?”導入,並出示居里夫人的畫像作形象感知。出示第一課時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養成良好的朗讀習慣。

2、感受居里夫人的人格美,激發獻身科學的熱情。

(二)檢查預習:問題是:(出示投影)

1、給加點的字注音:結繭 蹂躪 懊惱 猝然 奢望 魅力 獲益匪淺

2、交流居里夫人的有關資料。此環節意在讓學生養成課前預習的好習慣。字詞的檢查主要爲課文的學習掃清字詞障礙,大致掌握學生預習的情況,接着交流瑪麗·居里的材料,給學生一個展示的機會,提高參與活動的積極性,這樣設計也體現大語文教育觀。

(三)整體感知:

1、學生朗讀課文,五名學生分段讀,讓學生調動聽覺和視覺感受居里夫人偉大的人格。教師就學生的朗讀作必要的點評指導。(如:字詞的讀音、朗讀的停頓、語氣等。)

2、學生自由朗讀,在朗讀的基礎上思考:(出示投影)

(1)居里夫人在文中陳述了自己在哪些方面的事蹟?線索是什麼?

(2)根據內容試寫一句話:居里夫人是一個的人。這樣帶着問題來讀,學生的朗讀就有了目的,有了方向。

課程標準(七—九年級)階段目標中強調:“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內容。”設計這兩個問題,就是要求學生整體把握全文內容。

語文說課稿 篇7

一、說教材

1、教材內容分析

《金色花》是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二十四課《詩兩首》中其中的一首詩,它是詩人泰戈爾創作的一篇優美的詩歌,其篇幅短小,意蘊豐富。由假象“假如我變成了一朵金色花”入文,由此生髮想象——個神奇的兒童與他母親“捉迷藏”,以兒童特有的方式表現對母親的感情,構成一幅兒童嬉戲的畫面,表現了家庭之愛和人類天性的美好與聖潔。

2、教學目標

按照新課程標準的具體要求,結合學生已有的認知基礎,我確定瞭如下的教學目標。

A、知識與能力:

(1)掌握詩歌的朗讀技巧,繼而提高朗讀能力。

(2)體會詩歌中所表現的感人至深的親情。

B、過程與方法:

(1)學生通過查資料,瞭解作者以及作品的背景情況。

(2)學生通過誦讀詩歌,體會詩歌的感情及主題。

C、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引導學生感受親情,孝敬回報父母,體驗人間至愛親情,受到美的薰陶和感染,培養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

3、教學重點

反覆誦讀,感悟詩歌的思想感情。

4、教學難點

深層品味詩句所蘊含的思想感情,培養學生鑑賞詩歌的能力。

二、說教法和學法

1、教法說明

本節課採取“美讀感知法”和“交流合作探究法”,在教學中讓學生通過反覆朗讀,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樂趣。並通過創設合理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採用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方式深刻感悟到作品的內涵。

2、學法指導

本課的.特點和教法指導思想決定了學生的學法,學生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將在教師的引導下,學會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模式,並結合自身體驗,歸納出朗讀的方法,從而提高自身對詩歌的鑑賞能力。

三、說學生

七年級的學生也許知道泰戈爾,但對他的生平與思想了解不多,他們雖然讀過一些文學作品,但對外國詩歌接觸較少,很需要這方面的文學修養。這首詩因爲它是反映兒童內心世界的,也正是學生自己內心的感受,所以他們不但有交流和傾訴的慾望,更有參與活動的熱情。

四、說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聽與本文主題相同而學生們都熟悉的歌曲《媽媽的吻》喚起學生對母親的愛,帶着這一情感走進課文,更容易體會文中的思想感情。

(二)簡介作者

1.先讓學生就手頭資料對作者進行介紹

2.師用小黑板展示總結:泰戈爾生平簡介。

設計意圖:讓學生自己查找泰戈爾的生平資料,使學生鍛鍊了動手查找資料的能力,其實也就是讓學生藉助課文學會動手、動腦,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學生的學習熱情在此時已被激發。]

(三)誦讀詩歌,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朗讀詩歌。

2.學生齊讀詩歌,要求讀準字音,讀流利。

3.教師明確並質疑:要想讀出詩歌的真正韻味,我們還需仔細探討課文。一首詩就像一幅畫,這首詩向我們展現了一幅怎樣的畫面呢?請同學們認真聽老師朗讀詩歌,邊聽邊思考這個問題。

4.教師示範朗讀。

5.學生自由回答。

(經教師引導學生歸納出:這首詩向我們展現了“我”想象自己變成一朵金色花,與媽媽嬉戲的畫面。)

設計意圖:此環節讓學生初步感知課文,理解課文內容,體會詩歌感情。]

(四)合作交流,品讀詩歌。

反覆誦讀,感悟詩歌的思想感情是本節課的重點。爲了突出重點,我採取了多種閱讀方式,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不斷地加深對這首詩的理解。

1.教師設問:這首詩向我們展現出一幅兒童與母親三次嬉戲的畫面,那作者要表達一種什麼情感呢?請同學們互相討論交流。

2.學生小組討論,全班交流。(在回答這個問題時,學生可能會從詩歌的朗讀技巧,如節奏、重音、語速、語氣等到方面加以回答。這時,我會引導學生歸納出:在朗讀這首詩時還應讀出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徵,並讓學生從詩句中歸納出人物的性格特徵。)

教師明確:同學們對這首詩中的人物分析得非常透徹,下面我想請一位同學結合我們對詩歌中人物的探討來示範朗讀,讀後請其他同學從詩歌朗讀的節奏、重音、語速、語氣等方面加以點評。

3.指名示範朗讀,讀後其他同學評議。

教師明確:同學們的點評都很到位,接下來老師想請同學們聽一聽這首詩歌的配樂朗誦,請同學們結合自己的理解仔細品味,然後進行訪讀。

4.出示《金色花》配樂朗誦錄音,學生欣賞。

5.學生自由朗讀,教師指導:請同學們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以一個調皮孩子的口吻來讀。

6.學生分組朗讀。

設計意圖:學習詩歌,重在讀。此環節的設計讓學生範讀、品讀、聽讀、自由朗讀、分組讀,在讀的過程中揣摩詩意,既體驗了作者的情感,又感受到了語言的優美,使學生的情感同詩人的情感產生了共鳴。]

(五)合作探究,釋解疑難。

深層品味詩句中所蘊含的思想感情是本節課的難點,我讓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模式,深刻理解主題。

1.出示問題,師生共同探究。

(1)這首詩歌寫一件什麼事?詩歌表現了什麼?

(2)文中的“我”是個怎樣的孩子?

(3)“我”爲什麼想變成一朵金色花,而且再三不讓媽媽知道呢?

(4)作者爲什麼把“我”想象成一朵金色花?

教師提示:金色花是印度聖樹,開金黃色的碎花,象徵聖潔而美麗。這時,學生不難得出,作者把“我”想象成一朵金色花說明我對母親的愛是聖潔的、美麗的。)

2.歸納回答問題。

教師明確:同學們對問題的理解都很透徹,下面老師想和同學們再次合作,一起把這首詩歌朗讀一遍。

3.師生合作,再次深情朗讀全文。

設計意圖:新《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在教學中,學生應處於主體地位,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因此,在此環節的教學中我讓學生通過共同探究,並適時加以引導和點撥,讓學生更深刻地感悟到作品的內涵,既突破了本文的難點,又充分體現了學生是課堂的主人。]

(六)拓展延伸

1.提出疑問:同學們,生活中母愛無處不在,她像一股涓涓的溪流時時刻刻滋潤着我們。泰戈爾筆下的孩子願意變成一朵金色花來回報母親的愛,如果你也具備了一種神奇的力量,可以隨意變化,那麼你想變成什麼來表達你對母親的愛呢?

2.學生自由回答。

3.教師明確:同學們的想象真是豐富,老師相信如果你們的父母也在場,一定會深受感動,併爲你們的這種行爲深感自豪。現在請同學們結合對詩歌的理解及自身生活體驗,齊讀課文。

4.學生齊讀課文。

設計意圖:學生的想象力是豐富多彩的,新《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在語文教學中,應給學生搭建一個開放的、整體的,不斷建構的教學平臺,給學生留下豐富的想象空間,不要凝固學生的思想,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此環節的設計既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開啓了學生無窮的思維空間,而且通過學生的內心告白,再次激發學生對母親的深深愛意及回報之情。]

(七)總結概括

這首散文詩讓我們感受到了一種濃濃的母子之情,正是因爲母親無私的愛,纔會引發“我”奇妙的想象,把自己變成一朵金色花來回報母親的愛,從而也體現出“我”對母親最聖潔、最美麗的愛,希望我們的同學們能好好珍惜母愛,細細品味母愛,懂得去回報母愛以及關心過我們的所有的人。

(八)板書設計:

“我”是一個天真、可愛、調皮、活潑的孩子。

母親孩子

禱告散發香氣

三次

讀書投影書頁 純真的母子之愛

嬉戲

拿燈(去牛棚)恢復原形

設計意圖:此板書設計既體現了新課改的要求:簡潔明瞭,又是對全文的概括與總結,讓學生一目瞭然的瞭解文章的內容和主題思想。]

(九)佈置作業

1.背誦課文,準備朗讀比賽。

2.母愛一直伴隨着我們成長,根據你的體會感受,你認爲母愛就是什麼呢?請用句式:“母愛就是……”來表達。

例句:母愛就是沒完沒了的嘮叨。

設計意圖:閱讀與寫作訓練是語文教學的重點,以讀促寫,讀寫結合既是閱讀訓練的深化,又是寫作訓練的一種方式,兩者可以教學相長,相輔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