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說課稿 > 幼兒園兒歌說課稿範文

幼兒園兒歌說課稿範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5W 次

作爲一名老師,時常會需要準備好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學生理解並掌握系統的知識。那麼什麼樣的說課稿纔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幼兒園小班兒歌說課稿範文,歡迎大家分享。

幼兒園兒歌說課稿範文
  幼兒園兒歌說課稿1

一、說教材

中午,有幾個小朋友需要吃藥,我就幫助他們先拿好自己的藥,再幫他們把袋子撕開。有兩個小朋友帶來的是糖漿,他們很神氣地對我說:"老師,我會自己開的!""我也會!"說着,就自己把蓋子打開了。旁邊看到的小朋友說:"我也會這樣開瓶子的!"在區角中,我們爲孩子設計了幫圖形寶寶回家、響罐等遊戲活動,孩子們經常想打開罐子看看裏面的東西,也經常把蓋子搞得亂七八糟。正如杜威所說,兒童有調查和探究的本能,探索是兒童的本能衝動,好奇、好問、好探究是兒童與生俱來的特點。它不僅能提高認識活動的積極性和效果,還能使認識活動成爲快樂的事。幼兒的認識活動更是受到好奇心和探究慾望的直接驅使和控制,好奇心和探究慾望是使幼兒的認識活動得以維持和獲得成功的首要前提。3~4歲的幼兒無意注意佔主要地位,認知活動基本上是在行動過程中進行的,幼兒觀察事物缺乏整體性,較隨意,只能直接地、簡單地表面化地認識一些周圍的事物。我班幼兒對身邊的事物具有較強的好奇心,喜歡提問,非常願意自己動手去探索,同時,也願意嘗試用詞語或簡單的句子描述自己的發現,與老師、同伴交流。根據本班幼兒年齡特點,利用幼兒活動中的興趣點,設計本次活動,密切聯繫生活中的現象,能夠較大限度地激發幼兒的探究慾望,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現的樂趣。

根據以上分析,我將活動目標設定爲:

1、瞭解瓶蓋的作用,能根據瓶口的特徵選擇合適的瓶蓋。

2、能積極探索瓶蓋的開關方法。

3、情緒愉快地參加探知活動,學習運用語言來表達。

定位重難點:

重點:根據瓶口的特徵選擇合適的瓶蓋,並積極探索瓶蓋的開關方法。

難點:學習運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發現。

並做好活動準備:

1、圖片:"小熊的家"

2、師生共同收集各種不同的瓶蓋(大小、形狀、開啓方法不同)與瓶子。

3、小筐若干。

二、說教學方法

美國教育家克拉克和斯塔爾把教學方法定義爲:教師爲達到教學目的而組織和使用教學技術、教材、教具和教學輔助材料的方法。分教學策略和教學手段兩部分。教師適當地選用教學方法,便於傳授知識,使學生易於形成技能技巧;可以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根據這次科學活動的性質和需要,我採用了談話法、討論法、演示法、實驗實習法等教學方法,將在教學過程中作具體闡述。

三、說教學過程

在本次活動中,我將主要活動過程分成四個部分:

(一)情景導入,激發幼兒的好奇心,讓幼兒產生探知的慾望。

加涅(Gagne)認爲,構成教學過程有九個要素,其中首要因素就是要"引起學生注意"。

活動開始,出示圖片:"小熊的家","今天,()我們要到小熊家做客,看,熊媽媽來了!"通過設疑提問使幼兒對教學內容加以注意:"唉呀呀,這是怎麼回事?你們看,熊媽媽一不小心把瓶蓋全弄亂了,真着急呀,怎麼辦呀?"這時,請幼兒幫熊媽媽想辦法,充分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

(3分鐘,情景法、討論法)

(二)幼兒動手操作、感知。

教師在引起幼兒注意之後,接着就應對幼兒提出教學目標。其目的在於讓幼兒在學習之前在心理上有所準備:將要做什麼和怎樣做。這裏主要分爲三個步驟:

第一步驟:提供每組幼兒一筐瓶子和蓋子,自己嘗試給瓶子蓋蓋子。新的科學教育觀強調讓孩子們面對真實,向真實發問,與真實接觸。孩子們通過自己的動手動腦,探究解決問題。在這裏,我們提供了足夠的材料,使每個幼兒都有探究的條件和可能。

第二步驟:幫助幼兒用語言講述自己的探索過程。通過之前的探究操作,每個人都有了自己的感受、體驗和發現,在頭腦中有許多刺激、動覺的經驗和一些含糊的可能性,或者有一些處於半意識狀態的東西,通過思考和適當的方式表達形成想法,通過交流梳理頭腦中的信息,明晰所發現的事物特徵和關係,以及自己的探究過程。幼兒在探究之後,都有一種表達的潛力和傾向,也有向別人傾訴的慾望,在這裏,通過講述自己的探索過程,即能夠滿足幼兒的訴說慾望,也能幫助孩子形成知識點。"知識是在孩子們的探究之後,在孩子們的討論中形成的。"

第三步驟:幫助幼兒解決活動中遇到的困難。在之前的操作中,幼兒不可避免地會遇到或多或少的困難,通過大家集體討論,視頻演示來幫助幼兒解決困難,爲幼兒相互學習,分享經驗提供平臺。

(12分鐘,實驗實習法、討論法)

(三)再次操作,討論、擴展經驗。主要分爲兩個步驟:

第一步驟:提供更多的瓶子和蓋子,請幼兒自由操作,鞏固對瓶子和蓋子特徵的認識。

第二步驟:再次討論,幫助個別能力弱的幼兒根據瓶口的特徵選擇合適的瓶蓋。

通過材料操作難易程度的變化,引導幼兒對瓶蓋的不同開關方法產生興趣,幫助幼兒擴展經驗。

(8分鐘,實驗實習法、演示法、討論法)

(四)結束

熊媽媽感謝小朋友的幫助,讓幼兒體驗到成功的快樂。

(2分鐘,情景法)

  幼兒園兒歌說課稿2

一、說幼兒:

1、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

探究、分析、觀察能力有了一定的發展,能主動地去探究周圍和環境的變化。

無意記憶較多,較少進行有目的有意識的記憶。能根據自己的表達方式將感知到的加以表現。

語言表達能力及審美能力有一定發展,能夠比較連貫的表達自己的意思。已能清晰地談話,詞彙開始豐富。

2、大班幼兒身心發展特點:

幼兒想象的有意性水平的提高,需要更大的表達與創造的空間幼兒具體形象性的思維,需要具體的活動情境與活動形式。幼兒進一步發展的自主性與主動性,需要寬鬆、安全的探索環境。

二、說教材:

《布娃娃》,是一節語言活動。孩子與布娃娃有着天然之緣,他們喜歡與他們爲伍。他們聆聽故事,觸目所見。孩子們對布娃娃的世界充滿着興趣和好奇,布娃娃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親密夥伴。布娃娃是幼兒所熟悉喜愛的,而且有着鮮明的外形特徵,較易引發幼兒的多種聯想。綱要中指出"既符合幼兒的現實需要,又有利於其長遠發展,既貼近幼兒生活,選擇感興趣的事物問題,又有助於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大班語言活動《布娃娃》恰恰來源於生活,又能服務於幼兒生活,讓幼兒在講述中懂得每個人各有優點,符合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學習特點。因此,我們設計了這一活動情境,成爲他們觀察的對象,遊戲、表達、表現的主角。孩子不但熟悉布娃娃,親近布娃娃,而且有目的、有意識地認識、瞭解布娃娃走進布娃娃的生活世界。

三、說目標《幼兒園教育綱要》語言領域中提出:

發展幼兒語言的關鍵是創設一個能使他們想說、敢說、喜歡說、有機會說並能得到積極應答的環境"以及要鼓勵幼兒大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發展幼兒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活動的目標是教學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活動起着導向作用,根據大班幼兒年齡特點及實際情況,確立了目標,其中既有獨立表達的成分,又有相互融合的一面。

1、指導小朋友正確朗誦兒歌。

2、引導小朋友認識布娃娃的優點。

四、材料的準備:

爲了更好地服務於本次的活動目標和完成內容,我們做了以下準備工作:

音樂

五、教學方法設計

1、談話、遊戲引出主題

2、觀察、討論法提高幼兒理解兒歌的能力

六、效果預測:

整個活動我以孩子的興趣爲出發點,在活動設計中,我既給予孩子技法上的幫助,又給予孩子充分的創造空間。活動中我始終作爲幼兒的支持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充分尊重每位幼兒的創造,肯定、接納他們獨特的審美觀和表達方式,讓幼兒在特別寬鬆、開放、愉悅的環境中感受美、表現美。根據對本次活動教法與學法的選擇與教學程序的設計,估計活動的重難點將會得到突破。但是由於孩子存在個體差異,因此,我在活動中還將根據孩子的基礎和能力水平,給予相應的指導,使孩子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最大限度提高。

  幼兒園兒歌說課稿3

活動目標:

1、理解詩歌內容,瞭解蛤蟆大姐新衣的變化及相應的心情,在此基礎上學習朗誦兒歌。

2、感受兒歌幽默、詼諧的風格,對文學作品感興趣。

3、懂得做事要動腦筋、有主見,不能聽別人怎麼說就怎麼做。

活動準備:

1、《蛤蟆大姐穿新衣》視頻(對視頻中的個別詞的讀音或者詞彙與文學作品有出入的進行適當的調整,向幼兒呈現協調的、科學的、原汁原味的文學作品)

2、蛤蟆、花裙、小兔、穿花襖的田鼠、青蛙、穿褲子的小鹿、小狗、戴蝴蝶結的花貓等兒歌情節圖片(根據兒歌內容準備11張圖片,分別有穿花裙、花褲、花襖、拿蝴蝶結、大哭的蛤蟆大姐)

3、小花布一塊(事先剪成花裙)、剪刀

活動過程:

一、圖片引題,直接引出主人公及兒歌

師:今天我帶來了條裙子?你覺得這是一條怎麼樣的裙子?

師:你們知道這條又新又漂亮的裙子的主人是誰嗎?

師:你覺得蛤蟆大姐穿上這條裙子會有什麼感受呢?

師:蛤蟆大姐真高興,穿條花裙新又新。那麼在這位蛤蟆大姐身上會發生什麼有趣的事情呢?請你們仔細來聽聽這首兒歌《蛤蟆大姐穿新衣》。

二、欣賞兒歌,理解兒歌內容

1、完整欣賞,初步感受兒歌詼諧、幽默的風格

師:聽了這首兒歌你有什麼樣的感受?

師:有趣在哪裏?

過渡句:蛤蟆大姐的新衣是怎麼變成蝴蝶結的呢?讓我們一起再來聽一遍兒歌。

2、第二遍完整朗誦,初步感受兒歌的內容,瞭解花裙的變化過程(教師邊朗誦邊出示動物圖片)

師:蛤蟆大姐的新衣發生了哪些變化?

小結:原來蛤蟆大姐最初做了一件花裙,後來又改成了花襖、花褲、最後變成了蝴蝶結呢。

過渡句:那這麼漂亮的花裙爲什麼要改成花襖呢?

3、分段理解,深入理解兒歌情節

第一段:

師:小兔見了做了什麼?說了什麼?“不如”是什麼意思?(根據幼兒回答出示相應圖片,幫助幼兒記憶兒歌內容)

師:小兔的建議是:蛤蟆大姐的花裙還是田鼠的花襖漂亮。

師:蛤蟆聽了以後它是怎麼做的?(幼兒學說兒歌語言)

第二段:

師:這次蛤蟆大姐又聽了誰的意見?(教師帶着對蛤蟆的否定的語氣、表情來肯定孩子的答案)

師:青蛙是怎麼給意見的?它怎麼說、怎麼做?(學說)

第三段:

師:蛤蟆大姐又聽了青蛙的話,把花襖改成了花花褲,可惜啊!

師:小狗是怎麼給意見的?“斜一斜”是怎麼樣的?

第四段:

師:蛤蟆大姐最終還是將花褲改成了蝴蝶結,那它戴上了嗎?爲什麼?

師:是啊,蛤蟆大姐頭頂上光溜溜的,怎麼能戴上蝴蝶結呢!真是好笑!

4、幼兒看圖譜朗誦兒歌

師:我們一起來看着圖片念念兒歌吧。要把蛤蟆大姐好笑的地方念出來。

師:我們把小動物說的話也來表演表演吧。(分角色表演兒歌)

三、情感理解,提煉經驗

師:你喜歡兒歌裏的蛤蟆大姐嗎?爲什麼?

師:小朋友平時做事的時候也是別人說什麼?你就做什麼?

小結:做任何事情都應該自己動腦,要有自己的主見,不能像兒歌裏的蛤蟆大姐一樣光聽別人怎麼說就怎麼做。

  幼兒園兒歌說課稿4

一、說教材:

1、教材地位:本次活動內容選自:福建省幼兒園領域活動指導大班下冊。綱要指出:“引導孩子接促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使之感受語言的.豐富和優美,並通過多種活動幫助孩子加深對作品的理解和體驗。”詩歌《搖籃》是在大班上冊學習了《風在哪裏》、《好孩子》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爲後面學習《畢業詩》做好鋪墊。可以看出本課在詩歌領域中佔有重要地位。

2、教材處理:(下面我來說說教材的處理)詩歌搖籃是一篇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構思獨特,想象豐富,富有兒童情趣,形象的把大海、天空、花園、媽媽的手這些美好的景色比喻成搖籃,描繪出了小寶寶分別在不同的搖籃裏睡覺的那種寧靜、溫馨的畫面。能激發孩子熱愛大自然嚮往大自然的情感。非常適合孩子的學習。大班孩子已經積累了一定的詞彙,具有一定水平的口語表達能力,選擇這一教材符合大班孩子學習特點。根據綱要中指出,各領域的教育要有機結合相互滲透的精神。我巧妙的將語言與藝術、社會相整合。(在欣賞詩歌搖籃的同時,結合遊戲《送寶寶回家》、情境表演加深孩子對詩歌搖籃的理解和體驗。)我將單純的語言活動《搖籃》處理成遊戲式、互動式、表演式的活動。本活動原教材安排一課時,我根據教材特點和本班孩子的實際情況,安排兩課時,第一課時重點讓孩子理解詩歌內容和感受詩歌的意境美,初步學習仿編。第二課時是鞏固仿編,並把它畫成畫冊,製作成圖畫書。本次活動是第一課時。

3、說目標:(接着說活動目標)

大家都知道,活動目標是教學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活動起着導向作用,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和本班孩子語言發展的實際情況,我確立了以下幾點目標:

(一)認知目標:通過欣賞,理解詩歌內容,感受詩歌溫馨、寧靜的優美意境。

(二)能力目標:培養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學習使用“飄”、“翻”、“吹”,引導孩子大膽進行想像,學習初步仿編

(三)情感目標:培養孩子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美好情感。

4、活動的重點和難點:

孩子要感受詩歌語言的豐富和優美,需要建立在理解的基礎之上。因此,我把理解詩歌內容,學習朗誦,感受詩歌意境美作爲本次教學活動的重點。

孩子要仿編散文需要建立在一定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上且需要豐富的想象力。而大班孩子知識經驗不夠豐富,想象力比較薄弱,因此如何引導孩子如何根據搖籃的句式,進行仿編也就成了本次教學活動的難點。

5、活動準備:

爲了幫助孩子對活動內容的理解和掌握我爲本次活動做了以下準備

(一)經驗準備:課前我利用散步活動、談話活動、影視活動引導孩子觀察詩歌所提到的景物:天空、花園、大海,讓孩子親自感受大自然的美,爲詩歌《搖籃》教學的開展奠定情感基礎。

(二)物質準備:將詩歌《搖籃》製作成多媒體課件,能整首播放也能分段播放。還製作了藍天、大海、花園、媽媽的手背景圖、和各寶寶的貼絨教具,以及歌曲《搖籃曲》

二、說教法

教學方法是教學活動順利進行的保證。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爲孩子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導者,針對活動內容的特點和孩子的生活經驗,本次活動所採用的教法有:(情境創設法、)多媒體演示法、啓發提問法、分段教學法等主要教學方法。

情境創設法:新課程理念告訴我們,孩子的學習總是伴隨着特定的情境。針對孩子對文學作品難以感受、理解的特點,我積極創設情境,在活動始,我創設了《搖籃曲》溫馨、寧靜的情境,導入新課;在活動中,我創設了《送寶寶回家》的遊戲情境。幫助孩子理解內容。通過情境化教學,調動了孩子的學習興趣,促進了孩子對文學作品的理解。)

多媒體演示法:現代教育學研究認爲,多媒體課件形象直觀,能化靜爲動,化虛爲實,容易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針對孩子動作思維佔優勢的特點,活動中我將詩歌《搖籃》製作成生動形象的多媒體課件,音像結合進行教學,這樣化抽象爲具體,化枯燥爲形象,增強孩子對文學作品內容的理解。

分段教學法:孩子教育實踐告訴我們,從整體入手,分段教學是理解文章內容的重要教法之一。在活動中,在讓孩子完整欣賞的基礎上,根據詩歌《搖籃》內容中結構的不同變化分成三段,按“扶—半扶半放——放”的認知序,進行分段教學,從而加深孩子對作品理解和感受。)

此外,我還應用了表揚激勵法、歸小結法等教學方法。

三、說學法

教師應尊重孩子的主體地位,讓孩子成爲活動的主體。本次活動我預設了以下幾種學法幫助孩子學習:

1、遊戲體驗法:學前教學學家陳鶴琴指出,遊戲是孩子最喜歡的活動,符合孩子愛玩的天性,應讓孩子在玩中學,學中玩。有活動中,我組織孩子玩“送寶寶回家”的遊戲,幫助孩子進一步理解詩歌內容,提高孩子的口語表達能力和表演能力。

2、多感官參與法:有一句世界教育名言是這麼說,聽過了就忘記了,看過了就記住了,做過了就理解了。因此在活動中讓孩子看一看《搖籃》的課件、做一做“輕輕飄”、“輕輕翻”動作幫助孩子理解體驗詩歌的意境美。

3、合作討論法:新課程理念告訴我們,合作討論是重要的學習方式之一,有利於通過同伴互助、相互學習共同提高。在《搖籃》仿編中,我讓孩子合作討論:小朋友,還有什麼東西可以當做搖籃?它的寶寶是誰?誰搖寶寶睡覺?讓孩子在合作討論中相互交流、相互學習,充分發揮孩子學習的自主性。

四、說教學程序

本次活動突出了綜合性、趣味性、活動性,把教育融入到生活、遊戲中,因此,我遵循“以人爲本,層層深入”的原則,我設計了五個環節:

1、律動引入,激發興趣。

2、完整欣賞,初步感知。

3、分句感知,加深理解。

4、迴歸整體、情感昇華。

5、引導仿編、體驗創造。

第一部分:律動引入,激發興趣。

環節目標是:激發孩子參與活動興趣,讓孩子處於最佳學習狀態。

所採用的教學方法有:情境教學法、啓發提問法。

我設計了2個環節:

1、表演體驗:活動一開始,我播放《搖籃曲》創設溫馨、寧靜舒服的情境,讓孩子學小寶寶走進入活動室。激發孩子學習興趣。

2、談話引題:播放“搖籃”的畫面,提出問題:小朋友,這是什麼?你知道搖籃是幹什麼用的嗎?通過提問讓孩子對搖籃有了初步的瞭解,爲後面學習做好鋪墊。同時引出活動內容和活動課題。

第二部分:完整欣賞,初步感知

環節目標是:完整欣賞,初步理解詩歌內容。

所採用的教學方法有情境教學法、啓發提問法、多媒體演示法,本環節我設計了2個環節:

第1環節是教師配樂有表情完整朗誦散文一遍。提問:詩歌的名字叫什麼?你聽到了什麼?通過提問,幫助孩子初步感知散文內容。

第2環節是教師播放課件,完整欣賞兒歌第二遍。提問:小朋友,詩歌裏講了什麼?你聽完這散文有什麼感受?通過這概括性的提問,讓孩子有了想象和自由講述的空間,提高孩子的想象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教師引導孩子用好聽的詞來表達自己的感受,如:溫馨、寧靜、舒服。

第三部分:分段感知,加深理解

環節目標是進一步理解散文內容,感受散文的意境美。

所採用的教學方法有:多媒體演示法、多感官參與法、啓發提問法。本部分是重點環節,我設計了3個小環節。

1、教師精導,教學第一段

先播放課件1,提問:什麼是搖籃?搖着什麼寶寶?怎麼搖?星寶寶怎麼樣啦?通過提問幫助孩子理解第一段內容,在回答的過程中我結合動作幫助孩子學習和理解“輕輕飄”,然後老師小結,教師結合動作完整朗誦詩歌第一段。

2、師幼互動學習第二、三段

播放課件,師幼表演再現二、三段內容,提出問題:什麼是搖籃?搖着什麼寶寶?怎麼搖?魚寶寶、花寶寶怎麼樣了?幫助孩子理解二、三段內容,結合動作幫助孩子理解“輕輕翻”、“輕輕吹”。

3、孩子互動學習第四段

出示第四段畫面,讓孩子自由交流討論第四段內容,然後請全班孩子想動作來表現第四段內容。孩子邊做動作邊朗誦兒歌,並注意語氣語調的變化。如:“星寶寶睡着了”,要用輕柔的聲音來朗讀。

通過以上三個環節的學習,根據扶—半扶半放—放的認知順序進行教學,爲孩子提供了一個想說敢說喜歡說的有機會說,並得到積極應答的環境。內容層層深入,從而解決了重點問題,達到環節目標。

第四部分:迴歸整體、情感昇華

環節目標:進一步體會詩歌的內容

採用的教學方法有:遊戲法、啓發提問法

教師和孩子在優美的音樂聲中結合動作,完整朗誦詩歌一遍,然後提出問題:小朋友,你喜歡詩歌中的哪一句?把你喜歡的句子讀給小朋友聽一聽。給孩子提供一個說的機會。爲什麼說藍天、大海、花園、媽媽的手是搖籃?這個問題是難點,我將用“送寶寶回家”的遊戲幫助孩子理解他們之間的依存關係。我準備了藍天、大海、花園、媽媽的手背景圖,請小朋友將各寶寶的圖片貼在相應的背景圖上。教師進行小結,幫助孩子發現生活中的美,對孩子進行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教育。

第五部分:引導創編、體驗創造

環節目標:通過仿編進一步理解詩歌內容

採用的方法:自主探究、合作討論、啓發提問法

我設計了2個環節

1、讓孩子瞭解詩歌的結構特點。孩子朗誦兒歌,教師逐一出示相應的圖片,然後引導孩子縱向觀察:

第一排,什麼是搖籃?第二排,搖着什麼寶寶?第三排,怎麼搖?第四排,什麼寶寶睡着了?

通過形象直觀的教具演示,孩子應該會很快理解詩歌的結構特點。

2、孩子自由仿編,教師巡迴指導,對能力強的孩子可以根據自己的想象進行仿編。對能力弱的孩子,我將示範仿編或提供前半部分圖片讓孩子編後半部分,或提供後半部分圖片孩子編前半部分。對編得好的孩子進行表揚鼓勵、對仿編較困難的孩子,鼓勵他積極參與仿編活動。最後將仿編好的詩歌進行朗誦,體驗創造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