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說課稿 > 幼兒園《我從哪裏來》說課稿範文

幼兒園《我從哪裏來》說課稿範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4W 次

作爲一位傑出的老師,時常需要用到說課稿,寫說課稿能有效幫助我們總結和提升講課技巧。說課稿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幼兒園《我從哪裏來》說課稿範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幼兒園《我從哪裏來》說課稿範文
  幼兒園《我從哪裏來》說課稿1

  一、說教材

新學期開學的第一天,當孩子看到我日漸大起來的肚子時,很多孩子好奇的問:“陳老師,你的肚子怎麼變大了呀,是不是要生小寶寶了?”“陳老師,你的寶寶是怎麼出來的呢?”我笑着反問他們:“那你們是怎麼出來的呢?”當時孩子的答案千奇百怪,有的說:“我是媽媽在醫院,醫生在媽媽肚子上弄了個小洞纔出來的”;有的說:“我是從媽媽的肚臍眼裏冒出來的”;有的說:“我是從媽媽的膝蓋上生出來的”……聽了他們的答案後,我迫切地感到要幫助孩子們形成最初的正確、科學的生命觀,正確引導他們的好奇心,從小培養幼兒健康的心理,促進他們健康成長,因此我設計了大班科學活動《我從哪裏來》。

  二、說目標

根據本班孩子的年齡特點及孩子的需求,我從社會認知和社會情感兩方面制定活動目標:

1、認知目標:讓幼兒初步瞭解胎兒的主要生長過程,能較完整表述觀察結果,大膽地說出自己是從哪兒來的。

2、情感目標:瞭解媽媽懷孕十月的辛苦及撫養自己長大的艱辛,激發幼兒愛母親的情感。活動的重難點都是讓幼兒初步瞭解胎兒的主要生長過程,能較完整表述觀察結果,大膽地說出自己是從哪兒來的。

  三、說教學準備

爲了突破活動的重難點,更好達成活動目標,我做了以下物質方面的準備:課件《我從哪裏來》、教學掛圖、陳老師懷孕前後的照片、音樂《感恩的心》及感恩媽媽的PPT圖片一張。

  四、說教法學法

根據本次活動的教學目標,整個活動我採用了以下幾個教學方法:

1、比較法:在活動的開始部分,引導幼兒比較老師懷孕前後的身體變化,從而自然的導入活動,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

2、觀察法:讓幼兒觀察胎兒生長髮育的圖片,形象地幫助幼兒正確瞭解胎兒每個階段生長的過程,發展幼兒的觀察能力及表述能力。

3、多媒體演示法:通過多媒體課件的演示,很直觀的讓幼兒瞭解關於生孕育的知識,同時也吸引了孩子學習的積極性。

4、討論法:在整個活動中引導幼兒自由討論,鼓勵孩子提出問題然後與同伴、老師共同討論,大膽表述自己的想法,使師生互動及生生互動真正落到實處,活動氛圍更加融洽。

5、表演法:在活動的最後組織孩子進行表演《感恩的心》,進一步昇華本次活動的情感教育,知道媽媽懷孕十月的辛苦及撫養自己長大的艱辛,激發幼兒愛母親的情感。

  五、說活動過程

下面將進入我的活動過程,活動一開始出示陳老師懷孕前後的照片,引導幼兒進行比較,發現老師現在懷孕要生小寶寶了,從而引出問題:小朋友,你們是從哪來的呢?你們知道媽媽肚子裏爲什麼會有小寶寶嗎?通過這兩個問題,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從而進入活動的第二部分也是活動的重要部分:通過讓幼兒觀看直觀的flash課件《我從哪裏來》瞭解了很多有關生命孕育的知識,使生活中大人們難以啓齒,遮遮掩掩的問題迎刃而解,使幼兒能從小用科學的眼光看待生命孕育的問題,在此過程中,教師通過提問引導幼兒積極討論,大膽地表述生命孕育的過程。如:小朋友,現在你們知道自己是從哪兒來的嗎?小寶寶在媽媽肚子裏是怎樣形成的呢?等問題,鼓勵幼兒大膽表述觀察結果,說出自己是從哪兒來的及胎兒在媽媽肚子裏的變化。之後,再出示教學掛圖,讓幼兒觀察胎兒生長髮育的圖片,引導幼兒主動觀察胎兒每個階段生長特徵,自由討論,大大地激發了幼兒的探究意識,進一步瞭解胎兒的主要生長過程,更好的完成社會認知目標。緊接着進入活動的第三部分,通過觀察老師懷孕前後身體活動的變化照片,如:上樓、撿東西、做操等對比圖片,讓幼兒直觀的感受媽媽懷孕後的辛苦,從而激發幼兒愛母親的情感,在此部分教師充分運用了觀察討論法,提出問題:我們從媽媽的肚子裏來到了這個世界肯定很開心幸福,但我們在媽媽肚子裏一天天長大的時候,你覺得媽媽的身體會有怎樣的感受?爲什麼?長大了應該怎樣感謝媽媽呢?可以對媽媽做些什麼、說些什麼呢?鼓勵幼兒用較完整的語言表述自己的想法。在活動的最後創設溫馨的氛圍,組織幼兒爲媽媽表演《感恩的心》,讓孩子在輕鬆、溫馨、感恩的氛圍中結束此次活動。

在此次活動中我充分尊重了大班幼兒活潑好動,充滿了好奇心的特點,鼓勵大膽講述自己的想法,提出爲什麼,此階段幼兒的思維以直觀形象思維爲主,所以向幼兒介紹小生命的形成、成長和分娩的過程,我採用了圖片和課件的形式,讓幼兒直觀的'瞭解生命的形成過程,通過這種多媒體演示法和圖片觀察法,使孩子在一個很輕鬆、快樂的討論氛圍中掌握到了科學知識,很好的完成了社會認知目標。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指出:“引導幼兒對身邊常見事物和現象的特點、變化規律產生興趣和探究的慾望。”在這次教學活動中,教師抓住幼兒的興趣點和教師自己懷孕的契機,利用圖片、課件等直觀的教學手段,對幼兒進行科學的啓蒙知識。本次教學活動來源於幼兒的生活,是他們所感興趣的問題,所以在活動中,他們始終保持着飽滿的熱情。整個活動尊重了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激發了幼兒熱愛生命的情感。但也有不足之處,在活動的導入部分,老師的對比照片不明顯,提出的問題針對性不強,使簡單的導入活動變得複雜化,同時也拉長了活動時間。

整個活動如果在以老師懷孕爲線索而展開討論的同時再滲透本班孩子媽媽講述在懷孕過程中的感受的視頻,或是邀請已懷孕的媽媽來到活動現場與孩子一起參與活動,讓孩子真切地感受到媽媽懷孕的不容易及艱辛,從而激發幼兒愛媽媽的情感,這樣將會更好的完成活動目標。我的說課到此結束,也請各位老師對本次活動提出寶貴意見。

  幼兒園《我從哪裏來》說課稿2

  一、說教材

"我從哪裏來?"對孩子來說一直很神祕、也很驚奇。在幼兒回家詢問家長時,敏感的話題常常讓父母感到尷尬並回避,有的含糊不清,有的措辭閃爍,甚至拿“街上撿來的”可笑答案搪塞孩子。

記得我懷孕時,班上的孩子很好奇,“怎麼萬老師的肚子變大了呀?”有些幼兒問我:“是不是裏面有個小寶寶?”,接着又有孩子問我:“萬老師,你的寶寶怎麼出來呢?”,我笑着反問:“你就是這樣在媽媽肚子里長大的,那你們怎麼出來的呢?”當時孩子們的答案真是千奇百怪,並且還摻雜了自己豐富的想象,有的告訴我:“是媽媽在醫院吃藥,醫生用手術刀把我從媽媽肚子裏生出來的”;有的說:“我是從媽媽的肚臍眼裏冒出來的”;有的說:“我是男寶寶不是媽媽生的,是爸爸生的,男人就生男寶寶,女人就生女寶寶”;有的說:“我是從媽媽嘴巴里出來的”……聽了他們的一翻話後,我迫切地感到要幫助孩子們形成最初的正確、科學的生命觀,正確引導他們的好奇心,從小培養幼兒健康的心理,促進他們健康成長,因此大班綜合活動“我從哪裏來?”就這樣生成。

  活動目標:

1、初步瞭解胎兒在母體中的情況及人的生長過程,能完整表述觀察結果,大膽地說出自己是從哪兒來的。

2、鼓勵幼兒大膽想象,並用動作表現出自己在媽媽肚子裏的快樂生活,豐富幼兒想像力。

3、激發幼兒愛媽媽的情感。

  活動重點:瞭解自己的生長過程

  活動準備:關於小寶寶孕育生長過程的課件,,每人一個大布口袋。

  二、說教法

(1)直觀教學法:讓幼兒觀看寶寶孕育生長過程的課件,初步瞭解胎兒的生長過程。

(2)提問法:設計提問,引導幼兒想問題,回答問題。在一問一答的過程中,發展幼兒的思維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這也是語言教育的任務之一。

(3)情景表演法:利用表演,用動作表現自己在媽媽肚子裏做胎兒時的生活。感受媽媽的辛苦。

  三、說學法

整個活動我以幼兒爲主體,讓幼兒在動動、想想、說說的輕鬆氛圍中學習,本次活動主要採用了以下學法:

(1)觀察法:爲幼兒提供圖片材料,引導幼兒學會觀察,感受圖片裏的內容,讓他們有所體會,有所感悟。

(2)講述法:在活動中啓發幼兒大膽地用完整、準確的語言表述自己的觀點和想法,給幼兒創建一個展現自我的平臺。

(3)嘗試法:模仿胎兒在媽媽肚子裏的生活及充當媽媽的角色。

  四、說流程

(一)導入活動,引起幼兒興趣。

教師:“今天老師請來一位客人,你們看是誰?”

“你們想不想知道自己在媽媽肚子裏是什麼樣子呢?”

(二)觀看寶寶孕育生長過程的課件,初步瞭解胎兒的生長過程。

觀看課件:

話音1:“爸爸的種子像小蝌蚪一樣遊呀遊,去尋找媽媽的種子,有一粒種子遊得最快,它見到媽媽的種子後迅速地鑽了進去,與媽媽的種子結合在一起,變成一個小圓球—胚胎,胚胎不再讓其他小蝌蚪進門了,它慢慢地滾到媽媽肚子裏的小牀上安了家。”

話音2:“媽媽變得愛吃東西了,她把大量豐富的營養不斷地送給胚胎,胚胎越長越大,慢慢地長出了小腦袋、小手、小腳,這時候它的名字叫胎兒。”

話音3:“小胎兒整天在媽媽的肚子裏睡大覺,有時會醒來,伸伸腰,踢踢腿,還會變換一個姿勢,到了十個月的時候,他不想在媽媽肚子裏了,他想出來看看這個世界,看看他的爸爸媽媽。”

話音4:“小嬰兒就出來了,你看他多可愛啊!”

教師:“剛纔電視裏講了什麼故事?你看後有什麼感覺呢?我們到底是從哪兒來的呢?”鼓勵幼兒大膽表述自己觀察的結果。

(三)用動作表現自己在媽媽肚子裏做胎兒時的生活。

教師:“我們在媽媽肚子裏時像什麼?我們來當一次媽媽肚子裏的寶寶吧,學一學,動一動。”鼓勵幼兒和教師一起做動作,教師話音:“肚子裏的寶寶像個小豆豆,緊緊抱成一團,一動也不能動。慢慢長大些,我要當個拳擊手,左邊兩下嘿嘿,右邊兩下嘿嘿。我還要學踢足球,左腳兩下,右腳兩下。我還會生氣、皺皺眉、撅起小嘴巴,媽媽媽媽我要出去,外面的世界好精彩呀,出來出來我終於出來了!”

教師:“小寶寶出生了以後就會慢慢地長大可以坐—爬—走—跑,我們再來學一學感受下小寶寶逐漸長大的過程。”鼓勵幼兒大膽表演。

(四)遊戲體驗,“我來做媽媽”,感受媽媽的辛苦。

1、體驗遊戲。

教師:“小朋友現在都知道我們的生命來之不易,爸爸媽媽爲我們很辛苦,付出了很多,特別是媽媽,她在孕育我們時的辛苦,沒有辦法用話來說。今天,就讓我們當一次懷着寶寶的媽媽。請每個女小朋友繫上大口袋當懷着寶寶的媽媽,男小朋友當爸爸,一起跟老師來做一些動作,注意做動作時還要保護好你的寶寶。”幼兒繫好大口袋,跟着老師一起做動作。

2、幼兒談談做媽媽的感受。

教師:“小朋友做媽媽的感覺怎麼樣?”

“我們剛纔僅僅做了5分鐘媽媽,就有這麼多的感受,想一想,媽媽在孕育我們的這十個月中,有多少個5分鐘呢?在這十個月中,媽媽會嘔吐、感到疲勞,負擔會隨着你的長大一天天加重。可媽媽再苦、再累,她也不怕,因爲有了你,媽媽就是最幸福的人!”

“媽媽從懷你們到生你們,一直到把你們養這麼大,付出了很多心血,也很辛苦,你們應該如何關心媽媽呢?”“我們小朋友確實長大了,懂事了,真的很不錯!今天回家就請你大聲地把心裏話對媽媽講出來吧!”

  五、活動反思:

整個活動我最喜歡的就是直觀視頻講述後幼兒自然、遊戲地過渡到模仿“肚子裏寶寶的動作”和體驗“做5分鐘媽媽”,其實在這個環節裏應該給孩子更多的時間去親身體驗和思考總結,總結之後可以播放一段孕婦媽媽的懷孕採訪和內心期盼寶寶出生的喜悅表達,當然也可以有爸爸的一些採訪和對話,這樣應該更能加深孩子對媽媽、對家庭的理解和關愛,爲下一環節做鋪墊。

專家提出,每個孩子都會想做5分鐘媽媽嗎?可不可以更人性化的設計爲“有想當媽媽的,有沒有想要當爸爸的呢?”是啊,老師在設計時會忽略多角度多方面的問題,一心只想着目標前進、爲目標鋪路,其實真正的教育不是課本上的知識和目標,而是幼兒內心情感的需要和老師敏銳的思考。希望在場的專家老師能多提寶貴意見,讓這一神祕、尷尬的知識點更近距離的走進孩子們心裏,讓愛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