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說課稿 > 高三語文《說木葉》說課稿範文

高三語文《說木葉》說課稿範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29W 次

高三語文《說木葉》說課稿範文

高三語文《說木葉》說課稿範文

作爲一位傑出的老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怎麼樣才能寫出優秀的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高三語文《說木葉》說課稿範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三語文《說木葉》說課稿1

  一、說教材

《說“木葉”》是人教版高二第三單元的第二篇課文,該單元主要探討藝術表現的語言形式或探討某種美學現象。《說“木葉”》這篇文章主要通過分析中國古典詩歌中用“木葉”而不用“樹葉”,又由木葉發展爲落木,闡述古典詩歌語言具有暗示性的特徵,本文思路比較清晰。

結合單元教學要求和本課特點,依據新課標中“知、過、情”三個維度,我將本課的三維目標確定爲:

1、品味文中詩句,理解古代詩歌中“木葉”意象的意蘊;比較“(落)木(葉)”與“樹(葉)”的不同,把握“木”在形象上的藝術特徵。

2、瞭解詩歌語言具有暗示性的特點,明確本文的寫作目的。

3、初步培養學生感悟詩歌中意象所表現出的豐富意蘊,提高詩歌的閱讀欣賞能力。

由於本課的一些特點,我將本課的教學重點確定爲:

重點:品味文中詩句意蘊,比較“木”與“樹”“葉”的不同,從而把握“木”在形象上的藝術特徵。

因爲學生的一些實際,我將本課的教學難點確定爲:

難點:瞭解詩歌語言具有暗示性的特點,運用文中闡述的知識和道理指導學生進行詩歌意象品味練習。

  二、說教法學法

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達到教與學的和諧完美統一。基於此,我準備採用的教法是講授法,點撥法和提問法。講授法教師可以系統的傳授知識,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點撥法可以讓學生展開聯想,拓展思路;提問法可以逐步引導,逐漸深入。

學法上,我貫徹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具體的學法是討論法、朗讀法和勾畫圈點法,讓學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閱讀習慣。

  三、說教學過程

爲了完成教學目標,解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課堂教學我準備按以下五個環節展開。

環節1:導入新課,我設計的導語是從現實生活引發聯想,消除了學生上課伊始的緊張感,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環節2:文本探究,重點突破。通過比較“木”與“樹”“葉”的不同,得出文章的主旨是講詩歌語言的暗示性問題。

環節3:整體感知,瞭解全文結構,梳理作者的行文思路。

環節4:拓展延伸,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和閱讀範圍,滿足學生的閱讀期待。

環節5:課後作業,一節好課的結束應該是學生課外閱讀的開始。我佈置的課外作業是:

1、蒐集有關含“梅”意象的古典詩詞。

2、在班上進行交流。

3、認真品味欣賞,就自己所得談談感悟,寫篇小作文,學以致用。

  四、說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書力圖全面而簡明的將授課內容傳遞給學生,清晰直觀,便於學生理解和記憶,理清文章脈絡。

以上,我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和板書設計四個方面對本課進行了說明,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各位評委老師。

  高三語文《說木葉》說課稿2

  一、說教材

《說木葉》這篇課文選自高中語文必修5第三單元,本單元是必修五冊書中唯一的文藝評論和隨筆單元,或探究藝術表現的語言形式,或評論某種美學現象,都持之有故,自成一家之言。閱讀這些文章,能打開我們的思路,啓發我們去探究某些問題。三篇課文都闡述詩歌鑑賞的知識,《說“木葉”》排在第二篇,也可看做恰恰是第一篇《咬文嚼字》的範例。着重分析了中國古典詩歌用“木葉”而不用“樹葉”,又由“木葉”發展爲“落木”的原因,從而闡發了古典詩歌語言富於暗示性的特質。作者旁徵博引、條分縷析,思路清晰,說理形象透徹,便於接受。學習本文,一面可以使學生了解中國古典詩歌語言富於暗示性的特質進而提高鑑賞古典詩歌的能力,另一面可以引領學生學習文藝隨筆本身的寫作特點。

  二、說學情

學生經過初中和高一階段的語文學習,閱讀了一定量的詩歌作品,具備了一定的藝術體驗,學習了鑑賞詩歌的基本方法,具備鑑賞詩歌語言暗示性的理解能力。隨着我校課堂改革的發展,學生普遍適應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但對詩歌鑑賞相關的題目存在畏難情緒、惰性思維,對本文的難度預期值較大,影響學習的內動力。而且學生層次水平不一,理解鑑賞的差異較大。針對這一現狀,在教學中要注意問題設計的層次性,讓各類學生都可以對接文本,同時由淺入深地突破,藉助品味詩句中的審美體驗,於形象中認識藝術的規律。

  三、說目標和重難點

結合單元教學要求和本課特點,依據學生情況,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定爲:

  知識與技能:

1、篩選信息,比較歸納,認識木葉這一藝術形象。

2、理解本文借說“木葉”的藝術特徵,實質是談詩歌語言的特點。

  過程與方法:

1、誦讀法、篩選信息法理清作者觀點,瞭解中國古典詩歌語言富於暗示性的特質,進而提高鑑賞古典詩歌的能力。

2、通過比較、聯繫,理解引用詩詞中的意象及情感,探索作品的豐富意蘊。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品味詩句,感悟詩歌語言暗示性帶來的豐富意蘊,喚起學生對古典詩詞的熱愛。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提高文學修養。

作爲議論文體,“木葉”是文章論題,本文主是圍繞古詩中的“木葉”意象對詩歌的暗示性進行分析說理,所以我將認識“木”與“樹”藝術形象的不同,理解理解本文借說“木葉”的藝術特徵,實質是談詩歌語言的暗示性,認識以小見大的好處作爲本課學習的重點。

新的教材觀強調教材只是一個例子,最終要讓學生能夠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真正提高學生獨立分析鑑賞的能力,而這也恰恰是我們學生的薄弱環節,所以我把本課的難點定位在:

1、快速閱讀與精度結合,鍛鍊學生提取課文關鍵信息的能力、總結歸納分析的能力;

2、拓展訓練,讓學生學會運用文中闡述的知識品味詩歌的意象和情感。

  四、說教法、學法

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學生應該成爲課堂的主體。因此我一切活動以學生爲中心,主要採用學案輔助法、激趣導入法、問題引導法、歸納比較法、探究討論法、拓展延伸法等教法促進教學生成。

本文圍繞“木葉”這一意象旁徵博引,形象說理,學生學習時要充分接觸文本,速讀與精讀結合,充分運用圈點勾畫法、替換對比法、情境想象法理解詩歌語言的妙處,體會其暗示性特徵。

  五、課時與教具

本文是一篇自讀課文,計劃一課時,運用電子白板作爲輔助工具。

  六、說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既是對文本的閱讀與鑑賞過程,又是學生提高語文能力,樹立學習主體意識,學會探究、合作的學習方法的過程,結合本課特點,我設計瞭如下環節:

(一)課前預習佈置學案,讓學生課前讀一遍課文,特別是細讀4———6節,填比較表。

(二)激趣導入提問:讀過課文,這篇文章給你留下的第一印象是什麼?

根據學生回答引導思考:文中大量援引古詩人詩句,有何作用?介紹作者林庚先生是一位詩人。當年讀清華大學中文系時的畢業論文就是他的第一本新詩集《夜》,之後先後出版了《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等詩集,被譽爲給詩壇帶來“一份晚唐的美麗”。由詩人而學者,林庚對中國文學史的研究獨樹一幟。在古詩研究方面,他提出的最著名的論點是“盛唐氣象”、“少年精神”“布衣情懷”和“建安風骨”。

(三)研讀探究

1、讀最後一節,圈點關鍵詞。

2、小組合作,完善預習作業中的表格,比較歸納“木”與“樹”藝術形象的差別。

3、通過與“落木”的比較完整理解“木葉”這一形象。

4、探究文章的寫作目的,認識詩歌語言的暗示性

(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結合,鍛鍊學生提取課文關鍵信息的能力、對比歸納分析的能力)

(四)拓展練習思考詩句中不同的“水”的意象的暗示性,按照老師給的模式答題。這首詩是詩人在xxx的場合下,通過xxx這一意象xxx的暗示性,表達了xxx的感情。

(本單元課文獨特之處在於學以致用,拓展設計是爲了運用本課所學知識,仿照本文“咬文嚼字”的方法對詩歌同類現象進行分析。)

(五)課堂小結像“木”“水”一樣具有暗示性的形象在古代詩歌中不勝枚舉,如月、鬆、菊、雁。希望同學們蒐集梳理,更希望大家能夠運用今天學到的知識去理解詩歌,與詩人做心靈的溝通。

(六)作業佈置完成學案中關於“水”的剩餘的兩道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