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說課稿 > 《克和千克的認識》說課稿

《克和千克的認識》說課稿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2W 次

《克和千克的認識》說課稿

《克和千克的認識》說課稿

作爲一位傑出的教職工,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說課稿應該怎麼寫纔好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克和千克的認識》說課稿,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克和千克的認識》說課稿1

  一、說教材

《克和千克》是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的內容。要求學生認識兩個常用的質量單位克和千克,是學生對質量單位的初步嘗試,也是爲後面“噸”的教學奠定基礎。從學生的感知規律和生活經驗出發,靈活處理教材,先認識克,再認識千克,然後理解克與千克的關係及知識應用。

圍繞這節課的內容,以新的教學理念作指導,結合課題的實驗方向確立瞭如下教學目標:

1、學生認識克和千克,對1千克、幾千克、1克、幾克有一定的感知,理解克與千克的關係,能進行簡單的質量計算。

2、繼續培養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方法、鼓勵個性化的學習意識。

3、使學生充分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本節課的重點是對千克與克的認識並理解它們之間的關係,難點是對克的認識。

  二、教法和學法

教法:這節課的教學對象是二年級學生,雖然他們已養成一定的學習習慣,但因年齡小,還是好動、好玩、好奇心強,根據這一特點,爲了抓住他們的興趣,激發他們的好奇心,教師在教學中以情境教學法爲主,創設學生喜歡、熟悉的遊戲情境、活動情境,讓學生充分去感受、發現,獲取新知,同時還採用啓發式教學、直觀教學等教學方法,爲學生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創造了良好基礎。

學法:爲了更好的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並優化多樣化學習方式,在學法上採用了讓學生掂一掂、說一說、估一估、稱一稱等多種形式的活動,讓學生積極動手、動口、動耳、動腦,在這種主動參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過程中感悟新知。

  三、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1、教師:前幾天,同學們隨家長去超市購買了一些物品,還收集了一些常用物品的質量,我們一起交流一下好嗎?

生答:媽媽買的牙膏是30克,火腿腸一根是45克,我的體重是31千克,一袋大米是25千克……

師:同學們說了這麼多,你有什麼發現嗎?

生:有的後面帶:“克”,有的後面帶“千克”。

學生有可能答出:比較輕的用克作單位,比較重的用千克作單位。

2、點明課題。

師:要知道我們購買的物品的輕重,可以用什麼方法?

生答:用秤稱。

3、課件展示生活中常見的幾種秤。

教師着重給學生介紹一下天平的組成及用法。

設計理念

教材呈現給我們是一個靜態的知識,它所創設的情境有些離本地學生的生活實際較遠。在本節課中,我先讓學生交流平時購物中的一些發現,學生學會了認識商品的質量標註,從而感受到克和千克的知識是真實的、親切的,就在我們的生活中,爲學生學數學建立了充足的信心。

  (二)在生活中體驗感悟

1、克的認識

這部分內容主要從以下六個環節來進行:

(1)用手掂一掂:一枚2分硬幣有多重。

(2)用天平稱:一枚二分硬幣重約一克。

(3)再用手掂一掂:一克大約有多重?說說自己的感受。

(4)舉幾個生活中大約重一克的物品的例子。

(5)掂一掂桌子上的學習用品大約有多重,用天平稱一稱。

(6)用手掂一掂學習用品,說說自己的感受。[(轉自數學網 )]

2、千克的認識

千克的認識這部分內容主要從以下八個環節來進行:

(1)用手掂一掂:估一估一袋鹽大約有多重。

(2)看標註:一袋鹽重500克。

(3)教師問:兩袋鹽呢?

生答:1000克

(4)用手掂一掂兩袋鹽的重量。

(5)教師問:兩袋鹽的重量用天平秤合適嗎?

生答:不合適。

教師:那應該用那種秤來稱呢?

生:彈簧秤。

生:檯秤。

(6)用彈簧秤稱兩袋鹽的重量,得出:1千克。

推出:1千克=1000克 板書:1千克=1000克

(7)找出重1千克的物品掂一掂,說說自己的感受。

(8)稱桌子上的學習用品稱一稱,掂一掂,說說自己的感受。

設計理念

傳統的教學中,知識形成的過程是由教師講的。教師的講授代替了學生的操作與思維,學生無法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

在本節課中,我充分地給學生提供了“做數學”的機會,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建構知識。學生通過掂一掂、猜一猜、稱一稱的活動,形成了克和千克的表象認識,然後又充分地去掂量、去感受並例舉了生活中許多大約重1克的物品。學生通過大量的操作:稱一稱2分硬幣、數學書、1千克重的食鹽、書包等,對克與千克的質量觀念是越來越清晰,越來越深刻。學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輕”、“1千克有點重”逐步發展到用彈簧稱稱物品、估測物品、認識物品的質量,這些生活中的數學不是由教師教的,而是孩子們自己體驗到的,並形成了一定的技能,獲得了積極的情感體驗。

  (三)鞏固新知

課件展示:

1、 寫出體重。

2、 在括號裏填上合適的單位。

3、 連一連。

4、 找錯。

設計理念

本節課,學生對克和千克的認識如果僅僅停留在“一個2分硬幣重1克”、“兩袋鹽重1千克”的認識上是遠遠不夠的。在教學中,我充分讓學生動手掂一掂、動腦估一估、動口說說自己的感受,在愉快的學習氣氛中體會感悟1克和1千克的實際輕重,理解克和千克的關係,符合小學生好奇好勝的心理,增強了學習興趣,又讓學生充分享受了學習、交流、體驗成功的喜悅。

  《克和千克的認識》說課稿2

  一、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

《克和千克的認識》是人教版版小學數學第四冊第六單元的內容。是“數與代數”中“常見的量”的重要內容。克和千克這2個量比較抽象,雖然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接觸過物體的輕重問題,但對質量單位還缺乏認識,而且質量單位不像長度單位那樣具體、直觀,不能只靠觀察得到認識。要幫助學生理解和建立克和千克的直觀概念,應通過大量的操作活動使學生獲得豐富,鮮明,深刻的感知。

(二)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質量單位千克、克。

2、在具體生活情境中瞭解用天平和檯秤稱物體質量的方法,感受1克和1千克的實際質量,建立1克和1千克的實際概念並理解克和千克的關係。

3、通過從實際生活中引出質量單位的觀念,讓學生認識到質量單位與實際生活是緊密聯繫的,在實際生活中是非常有用的。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是感受並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

教學難點:是克和千克質量觀念的建立。

(四)教具準備:天平,花生,鹽等,及多媒體課件。

(五)教法學法:建構主義認爲,數學的知識、思想和方法,不應是通過教師的傳授獲得,而是學生在一定情境下藉助教師的引導,通過自身有意義的學習活動而主動獲得的,教學中我主要採用了情境創設法、啓發式教學法、直觀教學法等。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的方法來獲取新知。

  二、說學情

“克與千克的認識”對於二年級學生來說,一是生活經驗不多,二是比較抽象,因此學生接受起來比較困難。爲了幫助學生更好的認識克與千克,所以在教學設計上,特別注意強化學生的實踐活動。我將觀察、動手操作、演示、實踐運用等有機的貫穿於教學各環節中引導學生在感知的基礎上加以抽象概括,通過猜一猜、稱一稱、掂一掂、估一估等實際操作,讓學生對克與千克有一個初步的感性認識,較好的完成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三、說教學過程

整節課,我抓住低年級學生喜歡聽故事的特點,將《龜兔賽跑》的故事貫穿課堂教學的始終,同時結合實踐活動“將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努力營造學生在數學活動中自主學習的空間和時間,使他們成爲課堂教學中最重要的參與者與創造者” 。秉着這樣的指導思想,在整個教學流程設計上力求充分體現“以學生髮展爲本”的教育理念,我在教學中將設計一下四個環節: (一)動畫激趣,優化導入上課伊始我通過播放《龜兔賽跑》兒歌舒緩學生的緊張情緒,在結合故事情景設置疑問:兔子選擇了數字比較小的物體爲什麼會感覺很重,導致再次輸掉比賽引出課題:《克和千克的認識》把學生的.注意力和求知慾望激發到制高點,再通過平時逛超市購買物品的經歷引出國際質量單位克和千克。(揭示並板書課題)

(二)動手操作,準確認知

質量單位克和千克的建立對二年級的學生來說是一個難點。要讓他們感受並能準確的體會克和千克,需要建立在大量鮮明深刻的感知上。因此,我充分給學生動手操作的機會,先建立克的質量觀念,然後認識千克的質量觀念並溝通克與千克之間的聯繫。

1、在建立“克”的質量觀念這一層中我主要通過以下一些活動幫助學生建立概念。

①猜一猜1粒花生的重量。

②掂一掂1粒花生的重量,初步 感知1克。

③稱一稱。利用天平1粒花生的重量 ,

④利用1粒花生的重量是1克,逐步感知5克,10克,100克 。

⑤設問1000粒花生是多少克?如果想買1000克花生怎麼辦最快?

2、在這一層次之後,我又引導學生通過2個活動來建立“千克”的質量觀念。 ①拎一拎。讓學生分別用手拎兩袋500克的鹽、1000克洗衣粉的質量。同時提示到,當物體的質量達到1000克時,我們可以用一個更大的質量單位來表示,那就是1千克。這一活動讓學生通過肌肉用力的意識幫助形成較牢固的1千克的質量觀念。讓學生清楚的知道克與千克之間的關係,從而達到一個較爲完整的從克過渡到千克的認知過程,進而歸納得出1千克=1000克( 並進行板書) ②找一找。讓學生結合生活,列舉生活中大約1千克質量的物體。

以上把1克———50克———500克———1千克幾個質量,通過猜,稱,掂,估,拎,找的過程將新課教學層層深入,課堂中儘可能創造條件,多給學生親身經歷質量的過程,進而全面系統的經歷認知,體驗,掌握。很好的體現了新課標中“教師從學生已有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的過程”。突破了學生對質量的準確感知這一難點,更爲給學生呈現了一個較爲直觀的認知過程。

(三)實踐運用,鞏固拓展

一堂有效課堂中好的練習題的設計,應該是既能鞏固新知,又能突破重難點,更能培養學生能力,激發興趣。爲此,我設計了一套三星級的練習,一星級爲基礎練習,二星級是提高練習,三星級是實踐拓展,這一套練習,不但使得“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這一理念得到落實,同時在練習過程中,讓學生體會到了成功與快樂。

(四)回憶交流,總結評價

讓學生談談這節課的收穫,引導學生對學習內容進行梳理,啓發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和互評,促進學生自我教育。

  四、說教學反思

1、通過親切的談話讓學生重溫最熟悉的生活情境,喚起學生的已有的生活經驗,幫助學生感受並認識質量單位。即尊重了學生的已有經驗,也讓學生深刻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繫。

2、把抽象的質量單位與具體的生活物品相聯繫,把不直觀不具體的數學知識變成了看得見、摸得到的生活表象,讓學生在掂一掂、比一比的動手操作活動中充分感受,是非常適合學生學習、思維特點的。認識質量單位,不僅要讓學生知道質量單位的名稱和單位之間的進率,更重要的是瞭解每一個單位實際有多重,能夠在實際中應用。爲了做到這一點,教學時讓學生通過掂一掂、找一找、說一說等活動,瞭解1千克大約有多重,把抽象的1千克與生活中的具體物體聯繫,形成表象,從而初步建立1千克的觀念。特別是“找一找”這個環節,不僅通過“對比着掂”讓學生進一步感受1千克到底有多重,而且在各小組交流找到的1千克物品時,讓學生資源共享,形成更豐富的表象,加強質量觀念。

3、在學生把質量單位與生活表象建立了對應關係之後,並運用形成的質量觀念,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讓學生充分體會到數學知識對生活的指導意義,從而更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