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邊城》觀後感(通用12篇)

《邊城》觀後感(通用12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6W 次

在看完一部作品以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吧,爲此就要認真思考觀後感如何寫了。快來參考觀後感是怎麼寫的吧,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邊城》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邊城》觀後感(通用12篇)

《邊城》觀後感 篇1

早不記得什麼時候學習的《邊城》這篇課文,也不想去查閱資料告訴我,或許是中學的時候吧,我還有印象,只是有些模糊。今天,看過這部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沈從文先生筆下那個風光秀麗、人情質樸的邊遠湘西小城,再次勾起我的記憶,好向往那個優美的地方。

外公年逾七十,身體硬朗;孫女翠翠十五歲,情竇初開。祖孫二人相依爲命,外祖父是個擺渡人。他們熱情助人、純樸善良。兩年前在端午節賽龍舟的盛會上,翠翠邂逅了當地船總的二少爺儺送,從此種下情苗。儺送的哥哥天保喜歡上美麗清純的翠翠,託人向翠翠的外公求親。而地方上的王團總也看上了儺送,情願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兒嫁給儺送。儺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爲妻,寧願做個擺渡人。於是兄弟倆相約唱歌求婚,讓翠翠選擇。天保知道翠翠喜歡儺送,爲了成全弟弟,外出闖灘,遇意外而死。儺送覺得自己對哥哥的死負有責任,拋下翠翠出走他鄉。外公爲翠翠的婚事操心擔憂,鬱鬱寡歡,最終在風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獨地守着渡船,癡心地等着儺送歸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課文是這樣的,電影也是這樣的。中學那會兒,我還是個什麼也不懂的丫頭,似乎和文中的翠翠年齡相仿,可我只看情節,看的是熱鬧,看完就算,至於當時老師告訴我些什麼,我早已不記得了,模模糊糊有什麼淳樸的鄉土民風之類的,還記得那個地方很美。

現在再看電影,感受頗深。歲月給我了太多成熟的思想,我有了自己的想法。我的心情隨着電影中的情節跌宕起伏。我喜歡那個有山有水,民風樸實的小鎮,喜歡那裏人們悠閒自在,有些原始的生活方式,看着電影,我甚至嚮往那個地方,想去實地感受一番,也想去那裏生活,真美!看着善良的翠翠和勤勞帥氣的儺送燃起朦朧的愛情小火苗時,真爲她們高興。可隱約中我還是記得這是個悲劇,但是我真希望編劇不要破壞這麼美的鄉村生活,讓他們各得其所多好。可惜,生活不是我想象,電影也不是我想象。

那個暴風雨之夜,爺爺和翠翠的爸爸媽媽一樣永遠離開了她,只剩下翠翠守着那個茅草屋,守着那隻渡船,好在唯一忠誠也很通人性的大黃狗依然不離不棄。電影畫面停留在那條清澈見底的河上,河上有那條渡船,渡船上有翠翠,讓我忘不掉的是,翠翠那憂鬱、期待的眼神。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山依舊,水依舊,翠翠大了些,孤單無助更多了。生活中也一樣,很多似曾相識的風景,一年又一年將我遠遠拋棄,越來越遠,永遠不能把我帶回那個刻骨銘心的青春歲月中。我不得不承認,原來回憶只屬於過去,永遠只能是過去。

《邊城》觀後感 篇2

不知從何時起,習慣了耳畔鳴響的喇叭聲,習慣了高樓聳立的城景,習慣了人與人之間討價還價的言語。習慣了,接受了,便也有許些混沌了。今昔,翻開《邊城》,我體會到一種別樣的氣息。

邊城的景,是湘西的風景畫。靜靜的小溪水清澈透明。這也繞出了茶峒這樣的小山城:白塔、渡船、吊腳樓,簡簡單單便是一種美麗的境界。

邊城的人,是具有喜怒哀樂的淳樸的山裏人。他們每個人都是社會人羣中的一個影子,打動我的是羞澀細膩的翠翠和她那熱心腸的渡船爺爺,感染我的是坦誠開朗的天寶儺送兄弟。他們的確比世外桃源的武陵人多了一份靈氣。

他們的生活圈子雖然疏遠了一般社會,但眼淚與歡樂,在一種愛恨得失之間,揉進了這些人的生活裏,也便同另一片土地和一些人相似,全個身心爲那些愛恨所浸透,見寒作熱,忘了一切。正因爲如此,我便覺得人的情感更爲純粹,他們的感情豐富卻不復雜,真摯而不矯作,率性而不狂放,自由更添一份癡迷。

邊城的事是鄉土風貌的縮影。不論是老船伕終日來回地渡船,還是翠翠對美好愛情的嚮往,或是端午節賽船那般喜慶,浸染的是每個邊城人對茶峒的眷念,演繹的是他們樂在其中的生活。

這邊城的一點一滴悄悄指引着我走向心靈深處。

轉而一想,在自己幼小的心靈裏萌發出了疑惑的種子。難道邊城只是世外桃源般的幻影?對比自己的生活圈子與邊城截然不同,這不禁讓我懷疑邊城是否只是一個烏托邦式的空談?咀嚼着字裏行間的文字,我彷彿聽見沈從文在抗議:“不,這絕不是空談。邊城是內心的淨土,每個人都可以用心構築。”

是啊,在這個紙醉金迷、燈紅酒綠的社會風氣的薰陶下,讓人迷亂的事物太多了,幾乎將自己的內心侵蝕。我只想用自己的力量去構築一座內心的邊城,使自己清楚地認識自己。構築心靈的邊城,我需要一個安靜的時間慢慢地審視自己,明辨自己的言行,細細地爲心靈構劃藍圖;構築心靈的邊城,我需要像茶峒小山城那樣,靜靜得溪水滋潤心田,這或許是許多用心著誠的書,也亦許是一些動聽的歌聲和發人深省的語言,給自己帶來飛翔的感覺。

我的心靈受到深深的震撼,如同一縷強烈的陽光照亮心房。我要豐富自己的情操,不再爲了那偶爾的黑暗苦苦掙扎,而要在思考和反省中,構築邊城的一草一木,讓心靈豐富多彩起來。

當我懷疑自己的時候,當我被外事外物弄得心煩意亂的時候,當我沮喪看不清前方奔跑道路的時候,我一定會到自己的邊城去看看,在那裏靜靜地思考這一切的變化。

合上書本,我收穫了自己的邊城,那靜靜的溪水彷彿正從我的心田流淌開去……

《邊城》觀後感 篇3

看完電影《邊城》後,我感觸很深。他給我的感受是質樸的,含蓄和自然。

我從電影中看到了人民的淳樸:端午節的賽龍舟;人和鴨子競賽;擊鼓吹哨;青年男女在月夜中傾吐愛慕之情———唱歌,等等。都表現了當地的民風淳樸,具有地域風俗特色的生活環境。

影片中的翠翠是個十五歲左右的花季少年,她很純真,可愛。她常常看着周邊的風景:出嫁的轎子;渡船的少女……是由於她內心寂寞惆悵。而她在碰到二老後,她的內心發出了騷動不安的感情之花,可她也不明白,那個二老對她也有意思。只看了一部分,所以不知她們的結局如何。

影片中的翠翠與她的爺爺之間的親情更讓我感動。翠翠很依靠爺爺,總是跟在爺爺身邊。爺爺對翠翠的愛是偉大的,無私的。爺爺期望翠翠能夠找到個好人家,而到處操心,爺爺是這麼想的:我人老了,再過二。三年,也就去了,翠翠諾是有個人來照顧她,關心她,我也就放心了。我想:這也是每個家長的心願吧!

總之,我覺得影片很感人,爺爺很偉大,很不容易;翠翠很孝順,很乖巧懂事。

《邊城》觀後感 篇4

透過對電影的觀賞,也使得我們對《邊城》這部小說的背景和資料有了一個更加全面得了解。

小說主要表現了三種感情,翠翠和祖父的祖孫情,翠翠與天保兄弟的感情,天保與儺送的兄弟情,這三情構成了文章的主要脈絡。

爺爺和翠翠的感情相濡以沫,翠翠對外公關心備至,外公對翠翠親情無限。天保兄弟同時愛上了翠翠,但他們沒有反目成仇,而是公平的競爭,正大光明的做了競爭,哥哥走車路佔了先,就必須要讓弟弟走馬路先開口,結果一唱定乾坤。哥哥爲了成全弟弟,出外闖灘,意外遇難,表現了他的手足情。

《邊城》中描繪的湘西,自然風光秀麗,民風淳樸,人們不講等級,不談功利,人與人之間真誠想待,相互友愛。表現了湘西自然之明淨,湘西人的心靈之明淨。

但湘西人民的人性中也有陰暗的一面,那就是天命的思想,也正是因爲這種思想才使得儺送雖然再面臨碾坊和渡船時選取了渡船,選取了感情,卻由於無法戰勝心中的痼疾,不能消除由迷信導致的隔膜,而最後有情人難成眷屬,釀成了杯具。

《邊城》觀後感 篇5

看上一會兒《邊城》,心便到了那裏,不自覺整個人都簡便了許多!

可是,這世間本就沒有完美的事物,即便是邊城!中國幾千年傳承沉澱下來的古老文化賦予了邊城人民一切完美優秀的品質,卻也深深烙上了千年封建落後腐朽的印記。在這相對落後、孤獨封閉的邊城裏,人們濃厚愚昧的封建思想也給翠翠的感情杯具埋下了伏筆。

不明白爲什麼,每次讀到儺送離開家鄉的那段,我總是情不自禁的想到寶哥哥了,二人皆是因爲感情,帶着遺憾與愧疚遠走他鄉。寶哥哥愛而不得,是因爲林妹妹已芳魂消逝,求而無果;儺送愛而不得,是因爲心中對哥哥的那份愧疚,憾而懼求。儺送跨可是心裏的那道坎,衝不破那道思想的枷鎖,讓二人遠隔千山萬水愛而不得相守,終是負了那癡心一片!可是,回頭看,誰說翠翠不是那個最無辜的癡心人呢?翠翠敢愛敢恨,爲了心中那人一向等在船頭,因而翠翠的愛雖有缺,終究是可貴而又可敬的!

現代人談的最多的也是感情,可是,最奢侈、最難得、最渴望的也是感情!在這個物慾橫流、精神空虛,嚴重匱乏愛的社會,“尋找翠翠,翠翠成了我們這個時代的憂傷”!現代大多數人的感情,姑且不能稱之爲“感情”,應當是擇偶觀念是與金錢、權利、慾望掛鉤的,這個時代真正的優傷不是缺少翠翠,而是缺少敢於遵循內心,敢於去愛的人!每個人都大言不慚的說羨慕翠翠,渴望真愛,可是當現實與慾望發生衝突時,又有幾個人選擇了感情?如果真的需要愛,不用去尋找翠翠,只拋開世俗的枷鎖、衝破慾望的牢籠便可!

愛《邊城》,愛那真正的“人之處,性本善”的美,彷彿那城中的人們與世隔絕了千年,又面帶着微笑,款款向我們走來!

《邊城》中,老船工的存在總是能讓我莫名的感到心安,老船工是勤勞、善良、樸實的,他守在渡口,不求回報,渡過了一個又一個路人,他把這當成一輩子的事來做,只是如此簡單而已。但對我來說,老船工是一個引路人,讀他時,是純自然的靈魂的接觸,他默默地將你從此岸引到彼岸,將你心中的煩悶一點一點的洗滌到水底,恬然和滿足慢慢地沉澱到靈魂深處。老船工是翠翠的依靠,亦是讀者情感的寄託。當老船工去的時候,翠翠悲痛欲絕,一夜之間長大了;讀者情不自禁,潸然落淚了!沈叔把老船工的葬禮寫的很細緻,但越是細緻,亦越是殘忍!一個人的感情,愛或恨、喜或憂、樂與愁,皆能到達一個特定的點,越過了這個界限,就會變質,爆發!沈叔是一個高手,老船工逝了,讀者已是悲痛不已,他卻不急不慢、不溫不火地將這憂傷一層一層的渲染開來,那葬禮的描述直把人逼到情感的死角,閉上眼,掉下的決堤的淚水!

儺送會回來嗎?翠翠還會等待嗎?他們的感情會有結果嗎?一切都是未知數,將書翻到最終一頁,卻是意猶未盡,總是固執的覺得應當有後續的,怎樣能就這樣沒了呢?可是,轉念想,還能有比未知更好的結局嗎?

《邊城》觀後感 篇6

或許在人情味和煙火氣息濃厚的小山城裏,所有人注意到的以及未曾注意到的都是生活的弄人造化,就如《邊城》裏所記述的那樣,天然的,又帶着小小的不平。如朗月一照、清水一掬,所有自以爲難堪的、要好的東西,在透亮的自然造化面前都顯得無所遁形、笨拙十分,結局都是崎嶇的。

這樣似乎笨拙的、並不明朗的樸素,正是這個電影最大的特色,至少在我看來是這樣。

而土生土長的人與這自然十分的景色融合在一起,便顯出了驚人的魅力:翠翠是善良的、是純真的。

父母的早逝使她從小就與祖父一起居住,他們靠在小溪(或許是河流)上渡船載人爲生,雖然貧苦,但正是這早早的磨礪才使得她早早地懂事、開始早早地打理生活,也正是因爲這風吹雨曬的懂事使她的祖父與心上人儺送之間兩難取捨,一方面她不想讓祖父再次經歷與自己母親那時相似的離別(這是生離,但也叫人心生牽掛),另一方面她又實實在在地爲那整夜在山上唱歌、天黑時叫人送她回家的俊俏兒郎儺送而心動。

青澀少女對愛情的萌動,與這十五年來對親人守護的想法,二者在這裏是矛盾的,於是就有了後面不痛快的事情。爺爺(翠翠的祖父)無疑是這場電影的關鍵人物,他在渡口上呆了五十年,看了很多東西。

他是樸素的、善良的,也很具有這個地方的人情味。但他又因爲自己最大也是唯一的牽掛而走亂了步伐,爲此處處小心留意,同時又缺乏一種果敢(可能是地方風情導致的含蓄),所以最後一失再失,不負重擔——撐不下心裏的那條擔子了,最終在雷雨之夜悄然離去。

而順順家的兩個兄弟——天保和儺送,無疑是勇猛直爽的小夥子。他們都被翠翠身上那純真的、美麗動人的氣息所吸引,如果命運不差,或許是一樁趣事美聞,可是偏偏天保被水淹死了,儺送又被逼着要接受王家的大碾坊,又得不到翠翠的迴應。

他可能是賭氣吧,所以去了辰州,之後便是——可能明天回來,也可能永遠都不回來了……可見其結局並不與這自然風景一樣精緻坦然。

言不必過多,只不過是真實的鄉俗與風雨般的迷濛憂傷而已,就像那不知名的現在多半匿跡的風車,轉啊轉,揚起輕輕的殼屑,遮住了人們的眼,而人們藉此看到了另一方水土——這是極妙的。

《邊城》觀後感 篇7

看完這部影片,翠翠這個生活在川湘交界的茶峒附近小溪白塔旁邊的淳樸女孩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影響

查了一下資料,才瞭解到這本書寄託着沈從文“美”與“愛”的美學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現人性美的一部。這部愛情悲劇,揭示了人物命運的神祕,讚美了邊民淳良的心靈。關於《邊城》的主旨,用沈從文自己的話說就是,“我要表現的本是一種‘人生的形式’,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而人性美正式這本書的宗旨。

在我眼中的翠翠是美的,那好不作作的美,那樸實幽靜的美?但在我眼中的翠翠也是可悲的,在由於從未有過母愛和做爲女性的涉世,心理>孤獨的翠翠面對癡心愛情不知所措,一次次含蓄埋沒,躲避推脫,終於憂鬱等待竟是一場悲劇。她並沒有把握住自己的>幸福,喜歡自己的兩兄弟約定採用公平而浪漫的唱山歌的方式表達感情,讓翠翠自己從中選擇,這裏也寫出了那時人性的善良,沒有勾心鬥角,沒有重重陷阱,有的只是公平?但自知唱歌不如二老的大老甘願放棄選擇駕船遠行做生意最後卻遠離了人世,要破船卻不要磨房的二老也因爲大老的死而離家出走,翠翠的爺爺也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離翠翠而去,最終,只剩下了翠翠孤單的一人?往後的日子,翠翠每天在那渡口載送着來往的人們,同時也在等待着那個曾經愛過他的男孩的歸來,等待着那個離家出走的男孩,但是儺送也許永遠不會回來了,也許明天就會回來。

小說自然真樸與生息傳神的描寫給人以極美的享受。但悽慘的結局也應發人們的深思,這整部小說給我的感覺是唯美的,但同時也是淒涼的,或許邊城是我們每個人都期盼過的地方,因爲那裏與世無爭,因爲那裏是一個心靈的寄託,因爲那裏是一個正真的世外桃源?

《邊城》觀後感 篇8

我在暑假中觀看了《邊城》這一部電影,這部電影是根據沈從文同名小說改編的。故事發生在民國初年,70歲的老船伕與外孫女翠翠相依爲命,翠翠的婚事成了老船伕的心病,他想把翠翠交給一個可靠的人。茶峒城裏的船總順順有兩個兒子,天保大老生性憨厚、沉默寡言,儺送二老眉清目秀,唱得一手好山歌。兄弟倆感情深厚,卻又同時愛上了翠翠,發生了矛盾。翠翠喜歡二老,卻不肯說明心意,使老船伕很爲難。又因誤會,事情被鬧得很僵。不料,隨後傳來了大老不慎落水淹死的噩耗。老船伕明白了翠翠的心意,但二老對哥哥的死難以釋懷。老船伕前去提親,又被順順拒絕。同時順順又同意了中寨王團的提親,但二老卻仍想着翠翠而拒絕婚事,最後無奈以闖蕩爲由離開了這裏。老船伕因心力交瘁,終於離開了人世。翠翠終於明白了許多爺爺在世時所不明白的事,她接替了老船伕的工作,守候在渡船上等待二老的歸來。

《邊城》是一幕真正的愛情悲劇,它以翠翠的愛情故事爲線索和主要內容,細膩的再現了一個少女的心裏變化,生動的刻畫了翠翠的羞澀、恍惚與冷漠。《邊城》講述的故事悽美動人,但它沒有驚心動魄的情節,也沒有撕心裂肺的感人場面,卻細膩,真實,像一根輕柔的絲線悠悠地牽動你心靈的一角。《邊城》塑造的主人公少女翠翠,是純潔的化身,是《邊城》中最美好的靈魂,最後卻落得一個悲慘的下場。爺爺是淳樸厚道卻也倔強的老人,他爲翠翠而自信驕傲,爲了翠翠能嫁到一個好人家,他辛苦操勞卻如竹籃打水一場空。天保大老爲了能夠娶翠翠,不計身份地位的差距,多次上門追求翠翠,但後來不慎溺水身亡。儺送二老爲追求翠翠,寧可不要那座新碾坊而要一艘破渡船,還在對面的山上唱了一整晚的歌,後來卻因拒絕婚事而遠走他鄉。可以說,電影中的每一個主要人物都有一段美好的回憶和一個悲慘的結局。

《邊城》講述了一個悲慘的故事,但不是由於命運導致的悲慘,而是由於人性導致的悲慘。在世上,有許許多多的人爲了自己的利益而算計他人,帶上了厚厚的面具,背叛了自己的良心。人性本是人世間最美好的東西,然而在物慾橫流的都市這個鋼筋混凝土構成的森林中,還有多少人有最初純潔的人性呢?由於在大城市中終日奔波勞碌的人無力去呵護脆弱的人性,也沒有時間去注意孤獨的人性,只是任由塵埃將它逐漸掩埋,使它在黑暗的生活中漸漸地墮落。誠信的埋沒滋生了欺詐,善良的埋沒滋生了邪惡。人性中太多的美好早已被塵封在心靈中被遺忘的的`一角,可是疲倦的人們哪還有閒暇去將它開啓?很多人已經開始將它們遺忘。遺忘不是一個人的罪過,但是若任由它們成爲被遺忘的記憶,成爲昨日的擁有,則將是全人類的損失。故事中,大老與二老同時愛上了翠翠,但他們之間沒有你死我活的勾心鬥角,沒有兄弟之間的反目成仇,有的只是彼此鼓勵,彼此謙讓。兩人相約爲翠翠唱歌的夜晚動人至極。但自二老開口的那一刻起,大老已經知道了自己的命運。同去的是兩顆緊緊依偎的心,歸來時一顆卻已破碎。爲了成全弟弟,大老決然出走。 兩個至親的人,一個在這邊,一個在遙遠的遠方直到無情的江河吞噬了天保,只留下儺送在岸上遙遙地觀望,手足之情在此天人永隔。這兄弟的情感是多麼純樸而又真摯,他們身上處處都流露着人性的光輝!《邊城》中有的不僅僅是人性的光輝,同時還有人性的遺失。與天保、儺送這兩兄弟相比,他們的父親順順就顯得非常差勁了,他爲了得到一座陪嫁的全新碾房,竟不徵求兒子的意見,答應了提親,他這樣利用兒子的婚事而謀取利益的行爲難道不是證實了人性的遺失嗎?

這是一個牽動人心的故事,但我這不是個我喜歡的故事。如果翠翠能跟爺爺或儺送表明自己的想法,悲劇就不會發生,遺憾也不會產生。我想,除了欣賞主人公們的淳樸善良以外,我們也應該以他們作爲教訓。無論什麼事情,機會總在自己手中,消極的等待只會讓自己陷入遺憾或悲劇。這座邊城,是翠翠心靈的歸宿,她一直留在溪邊等待。我們每人心裏也有一座邊城,它既是枷鎖,也是歸宿。我更希望能在邊城中不斷地尋找,而不是等待。

《邊城》觀後感 篇9

以前我是多麼期望能夠觀看《邊城》的電影版,但即使如此也無非法彌補我目前的大失所望之感。

當初《邊城》吸引我的是語言和情節,遷移到電影上來,語言風格體現的效果並不佳。除去人物對話,導演大人只能用他的鏡頭詮釋沈先生陛下乾淨的鄉下風情和人文氣息,不斷放慢鏡頭的移動速度,好讓觀者彷彿隱約能回憶起書中的隻字片語。甚至導演天真地加上了一段非人非鬼的陰間女聲,這便註定了《邊城》是部杯具,悲得讓人心裏壓抑。於是在蝸牛景與魂靈聲的參雜之下,情節最終緩慢發展起來了。在它發展的過程中,我閉着雙眼道:要不是想看看演二老的人長得帥不帥(十分現實的觀念),用耳朵就能把整部電影看完,類似給盲人看的電影。故事的場景不是爺爺在和別人喝酒聊天打探情報,就是翠翠呆呆地撐渡船。這完全破壞了原着的意境。或者從根本來看,《邊城》並不適合拍成這樣的一部電影。就像現代閒着無聊,硬是把《詩經》的情詩拿來譜曲演唱,一是曲子特難聽,二是毀了情詩原先的風騷。

而《邊城》唯一使我認可的是人物性格拿捏得挺準。確實,農村的人個個都憨厚的有點傻,又充滿南方人的特點,(m)說話喜歡九曲迴腸的和別人繞彎子,或者打着“玩笑話”的幌子說出那些必定被人懷疑爲真實的真話。爺爺是個典型例子,他的猶豫不決在某種程度上毀了翠翠和二老的結締良機。但正因爲此演員的演技較高明,再加上其他演員的全力配合,把觀衆的心揪得緊緊的,透可是氣來,也就停止了思考。觀衆們卻一面表現出一副恨鐵不成鋼的氣勢,思想邪惡點兒的就私下嘮叨生米爲何不讓它煮成熟飯。可演員的演技把他們迷惑得忘記了這兒只是一個被封建迷信思想籠罩千餘年的小農村。所以反而我讚歎謀導演的分析潛力及用人之道的精明。

沈先生如果泉下有知我寫了這麼一篇評論,他必須能夠猜測得出中國果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鉅變,並且法律已健全、言論已自由。

《邊城》觀後感 篇10

《邊城》中外貌描寫是刻畫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法之一。作者通過外貌描寫,深刻有效地展示了主人公的形象特色:“翠翠在風日裏長養着,把皮膚變得黑黑的,觸目爲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爲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一隻小獸物。人又那麼乖,如山頭黃鹿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平時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對她有所注意時,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隨時皆可舉步逃入深山的神氣,但明白了人無心機後,便又從從容容的在水邊玩耍了。”翠翠的生長是自然教化,作者對翠翠進行刻畫是沒有安照一般作家的描寫方式,沒有刻畫翠翠如何貌美,而是把她融於大自然,使翠翠的形象和大自然美好的風光融爲一體的,使讀者感到的是她的自然美。

翠翠的形象是由“絨線鋪裏的小女孩”、青嶗山的“一個鄉村女子”、以及“身邊新婦”(即夫人張兆和)三個原型“合成”的。翠翠的形象絕不是簡單的合成,而是作者經過項鍊情感與懷舊思想孕育起來的一個血肉豐滿的人物形象。這個小姑娘名叫小翠是沈從文同伴趙開明的女兒一雙發光烏黑的眼珠,一條直直的鼻子,一張小口,眼前這個“小翠”使沈從文想起十七年前與好友趙開明走進絨線鋪裏看中的“小翠”一模一樣,似乎把作者帶到了十七年前,於是深深地感慨到:爲了這再來的春天,我有點憂鬱,有點寂寞。黑暗河面起了縹緲快樂的櫓歌。河中心一隻船正想靠碼頭停泊,歌聲在黑暗中流動。從歌聲裏我儼然徹悟了什麼,我明白“我不應當翻閱歷史”。在理事面前,誰人不敢惆悵?《邊城》中主人公翠翠似乎已和瀘溪縣城絨線鋪裏新一代“小翠”融成一體。青嶗山的“一個鄉村女子”的樸實無華、勤勞、樂於助人是翠翠形象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特別是夫人張兆和使翠翠的靈魂得到昇華,達到了與作者思想的息息相通、心心相印。張兆和是沈從文在中國公學講學時所教的一個女學生。時年十八,面目秀麗,身材窈窕,性格平和文靜,在學生中是公認的校花。因膚色微黑,沈從文後來稱之爲“黑鳳”。“黑鳳”的身影從此費盡了沈從文大腦的屏幕,而且愈來愈鮮明,愈來愈深入,再也無從抹去,最終成爲作者的終生伴侶。所以翠翠形象是集“絨線鋪裏的小女孩”的天真驕傲,青嶗山的“一個鄉村女子”的樸實善良、“身邊新婦”(即夫人張兆和)的眉毛與沉靜的一個有血有肉的複雜合體。

《邊城》觀後感 篇11

《邊城》是沈從文最負盛名的作品,是一部短小的中篇小說。講述的是一個哀而不傷、美而不淫、有浪漫又令人唏噓的愛情故事。電影《邊城》是我國著名導演凌子風1984年的作品,因其對小說質感的準確把握和鏡頭語彙的流暢運用而獲得了當年金雞獎的最佳導演獎和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的評審團最佳大獎。

這是一出愛情悲劇。湘西山區一個偏遠的小鎮——茶峒。離城兩裏有一個渡口,擺渡的老船伕唯一的夥伴是船、大黃狗,唯一親人是外孫女翠翠。17年前,翠翠的母親因和一個屯防軍人相愛而有了孩子,結婚不成又不願私奔,便在出下孩子後喝了溪中的冷水死去。17年後,翠翠長成了一個甜美的大姑娘,她的婚事成了老船伕的一塊心病。

鎮裏有一位叫順順的船總,他家擁有四條船的產業,在方圓幾十裏內頗有名望。順順有兩個相貌英俊的兒子,他們都到了該娶親的年齡。天保大老生性憨厚、沉默寡言;儺送二老地機靈乖巧,唱得一首好山歌。兄弟倆從小一起長大,感情至深,可他們同時愛上了翠翠。

翠翠情竇初開,雖然從端午節夜晚第一次遇見二老時,心中便產生了異樣的情感,但在二老面前卻總是躲躲閃閃。這可難爲了老船伕,當天保大老派人來提親時,老船伕因不明翠翠的心思,說話吞吞吐吐,引起了大老的不滿。

在平靜的溪邊,兄弟倆不動聲色地把話挑明瞭,他們商定,同時到翠翠家小溪對岸的高崖上唱情歌,由蒼天選擇。老船伕聽到情歌,迫不及待地往城裏向大老報信,說事情有望。不料,這歌卻是二老唱的。

半月過去了,老船伕再沒有聽到情歌,鎮上卻傳來噩耗,大老在貨船下川東經青浪灘時,由於婚事未成,胸中鬱悶,不慎落水淹死了。順順一家便將大老的死怪罪於老船伕。老船伕精神上受到沉重打擊。

日子一天天過去,老船伕漸漸知道了翠翠心中真正喜歡的人。一日,老船伕擺渡時,遇上二老,有心招呼他,二老由手足情深,不能忘記哥哥的死,對老人報以冷眼。老船伕硬着頭皮去順順家提親,又被順順拒絕。由於多次碰壁,老船伕對翠翠的命運憂心不已。

中寨王團總派人到順順家爲女兒提親,他們拿一座新碾房做嫁妝,使順順欣然同意。可二老心中想着翠翠,拒絕了這樁婚事,但懾於父命,只好以跟貨船下辰州、出去闖闖爲由,遠走逃避。

老船伕見翠翠婚事落空,心力交瘁,在一個雷雨交加的夜晚死去。老船伕死後,只剩下翠翠一個人孤單單地守渡口的木船上,但她卻明白了許多老人在世時所不明白的事,堅強地接替了老人的工作,終日爲來往人擺渡,同時,也在等候着二老的歸來。

整個電影完全還原了小說中湘西的特色和景緻。對於沈從文文字中的那種鄉土氣和深沉的情感的把握也相當準確。湘西在電影中有種寫意畫的感覺,這就使得電影相當詩意。毫不誇張的講《邊城》是中國詩電影中的優秀作品。

沈從文是中國近代文學史上的一個很有個人特色的作家。他的作品很少用濃重的筆墨去渲染人物心情、刻畫人物形象、敘述人物活動。他的一貫特色是用淺淡的字句、平靜的描寫、穩重的節奏來表達最深沉的情感和最驚天動地的愛情。那麼如何在銀幕上還原沈從文文字中這樣一中含而不露卻又波濤洶涌的特色呢?導演凌子風在全片中用了大量的固定機位攝影和長鏡頭來凸現文字中的詩情和畫意。另外,極有中國畫特色的空鏡頭也使整部電影有了濃郁的鄉土氣息。《邊城》是一部很淡很靜的電影。翠翠和二老的愛情沒有任何的約定,沒有任何海誓山盟的承諾。讓她等下去的和讓他回來的只是一個簡單的“情”字。

在影片的最後,翠翠無依無靠的在江邊生活,靠擺渡謀生,一心等待二老回來——雖然二老也是生死未僕、返期未定。電影在這裏定格,留下的是翠翠獨倚船頭、若有所思的側影。遠處漫天飄動的大雪遮不住山上的綠樹、蓋不上江中的青水;近處,翠翠的黑髮和臉上的紅暈顯得格外奪目。情在這部電影裏也是很淡泊和寧靜的,通常就是一兩個眼神的交流和一個局部細小的動作就交代完畢。這樣,愛情也便顯得典雅和雋永。無論是走車路還是走水路、不管是割愛還是等待。情始終是小說和電影中的最值得人回味和把玩的部分。

在沈從文的文字中,幾乎沒有反面人物,他歌頌的是人性之善和人性之美。反映在電影裏也是一樣。翠翠在電影裏是一個純潔、善良的少女,無疑是寄託了導演對女性的美好情感,除此之外,更是作者對故鄉對土地的拳拳之情的一個具體的人物形象的寄託。翠翠的美不僅僅是女性的美,更多的是一種自然的靈動。

人性之善、人性之美和自然靈秀流露在膠片上就變成了一幅幅乾淨、清雋的圖畫。在這些畫中,最美的就是翠翠獨倚船頭、默默等待的側影。

《邊城》觀後感 篇12

沈從文是本世紀最爲優秀的文學家之一,也是著名的物質文化史專家。對於許多人來說他還是個謎:學歷高小,行伍出身,有着傳奇般的人生經歷。時間證明,他許多作品今天依然顯出極強的生命力。

《邊城》是沈從文的代表作,展示給讀者的是湘西世界和諧的生命形態。《邊城》發表於1934年,小說描寫了山城茶峒碼頭團總的兩個兒子天保和儺送與擺渡人的外孫女翠翠的曲折愛情。青山,綠水,河邊的老艄公,16歲的翠翠,江流木排上的天保,龍舟中生龍活虎的儺送……

《邊城》中的一切都是那樣純淨自然,展現出一個詩意的自然環境與人類社會。然而最終美好的一切只能存留在記憶裏:天保與儺送一個身亡,一個出走,祖父也在一個暴風雨的夜晚死去,一個順乎自然的愛情故事以悲劇告終。《邊城》是一個關於湘西苗族的“民族寓言”的經典文本。

用人物象徵和心理分析的方法,透視《邊城》的深層文化隱喻,可以發現沈從文先生對湘西苗族文化的形象思維圖騰和他對苗/漢、中/西文化衝突的思考與隱憂。

茶峒是個美麗的小山城,依山傍水,風景秀麗。

翠翠和她的祖父就住在城口,每天給進城的人渡船是他們唯一的工作,有時祖父進城打酒,翠翠就和她的小黃狗爲客人渡船,而小黃狗也聽話地爲主人拉繩引船,動作嫺熟敏捷。這樣,生活過得平淡而又快樂。

不知不覺翠翠到了要嫁人的年齡,平淡的生活也因此慢慢走到了盡頭。我覺得那是個還沒有開始就已經結束的愛情,當看到翠翠第二次遇見了二老的時候,我開始幻想他們以後甜蜜的戀愛,可是當向翠翠提親的大老下船出了事後,我知道翠翠的快樂將一去不復返了。的確,自那以後,翠翠的生活一天一天地發生着改變,致使最後永遠失去了她的祖父,也失去了每天爲人過渡的那條船。

合上書,我的心裏很難過,爲翠翠的遭遇,也爲她的祖父,因爲他們是多麼善良的人,多麼快樂的人。翠翠常要爺爺唱歌給她聽,而爺爺又粗又啞的嗓子唱起山歌來卻又顯得那麼質樸、那麼憨厚,總逗得在一邊和黃狗玩耍的翠翠開心地笑。這是一幅多麼美麗的畫面,有山,有水,有鳥鳴,有歌聲,有歡笑,……而現在全被打破了。 故事雖然用灰色的背景爲翠翠的未來打上了一個省略號,以悲劇收場,但我卻非常喜歡《邊城》,喜歡《邊城》裏每一個善良樸實的角色,尤其是翠翠的爺爺。

他的大半輩子都在管理這艘渡船,卻從來不收人家一分錢,有時客人想答謝他放了些錢在船上,他是追上好幾裏也一定要把錢還給人家,所以人們拿這位倔強的老頭也沒辦法,只好在他進城買東西的時候多給他加些肉,加些酒來酬謝了。平時他還會託人買些上等菸草,過渡的時候誰需要就慷慨奉獻;到了天熱些他還會和翠翠準備一大缸水,裏面放了些清熱、解毒的草藥給每位客人喝。爺爺是個老實人,爲翠翠的未來擔心,卻從不把煩惱告訴她,只是緊鎖在眉頭裏一個人承擔。可以說在那個雷電交加的晚上,爺爺走得是不安心的,因爲他並沒有把翠翠的終生大事操辦好。 還有翠翠的不食人間煙火,順順的慷慨大方,儺送二老的樸實真摯,天保的豪爽英勇……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故事的開始與結束都圍繞着小溪,因此,小溪也有了另外一成含義。它孕育了勤勞的茶峒人民,也讓渡船這一線索變得自然。

讀邊城,是一種享受。邊城裏的文字是鮮活的,處處是溼潤透明的湘楚景色,處處是淳樸赤誠的風味人情,可每每讀起便會不由自主的憂傷。

一個七十多歲的老人,與一個十幾歲的小孩,靠渡船爲生。他們的生活是拮据的,但他們也是快樂的,有了歌聲的陪伴,他們不寂寞,有了善良村民的幫助,他門也容入了社會。

翠翠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她那雙清明如水晶的眸子,以及她清澈純淨的性格。她天真善良,溫柔恬靜,在情竇初開之後,便矢志不移,執着地追求愛情,癡情地等待着情人,不管他何時回來,也不管他能不能回來。那白塔綠水旁翠翠佇立遠望的身影,是如此的嬌豔燦爛!我雖理解儺送的出走,卻也不能釋懷他的出走,因着他的決定最後讓一個人的悲劇變成了三個人的悲劇!這不禁令我想起韋莊的那首《思帝鄉》:“春日遊。杏花吹滿頭。陌上誰家年少,足風流。妾擬將身嫁與,一生休。縱被無情棄,不能羞。”一寸相思一寸灰,翠翠的愛情不若詞中女子那般衝動熾烈,卻也分外耀眼,志不可奪。她一生都在用她那份脈脈的溫情守候一段飄渺的希望,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這段愛情,是如此可悲、可嘆、可敬!

此外,作品中的其他人物也鮮明可愛,躍然紙上。古樸厚道的老船工、豁達大度的天保,豪爽慷慨的順順,熱誠質樸的楊馬兵……他們都是美好道德品性的象徵,都體現了理想人生的內涵。這裏的人們無不輕利重義、守信自約;酒家屠戶,來往渡客,人人均有君子之風;“即便是娼妓,也常常較之講道理和羞恥的城市中紳士還更可信任”。比起物慾橫流、紛繁複雜的社會,這裏儼然是一派桃源仙境,令人無限神往。 文中的人都淡化了錢,爺爺擺渡死不肯收錢,反而到處請人喝酒,買豬肉互相推錢,小鎮裏婚嫁自由,只要兒女們喜歡。即便是文中最有錢的順順,也是一個不十分在意錢的人,慷慨得很。而小鎮裏,有錢人家的兒子喜歡窮人家的姑娘,拋了門當戶對的聘禮,要娶窮人家姑娘,也不是什麼新聞。可見,邊城,這樣一個地方,是重義輕利的,不爲商業氣息所薰染變質。

在文中,先生用幽淡的筆墨向人們呈現出溼潤透明的湘西美景,其中,那座碧溪岨的白塔給我留下了最爲深刻的印象。那座立在半山腰的白塔就像是一個沉默的精靈,遠遠地眺望着老船伕和翠翠的家,默默地給予他們祝福。它就像是老船伕和翠翠心靈的港灣。每當他們有心事無處訴說,他們總會出神地遙遙望着白塔,讓被現實束縛的心起飛,在心底向白塔傾訴他們的故事。在故事的最後,白塔在一次暴風雨中絕望的倒下。我想,它一定是不忍看到翠翠的眼淚。又或者,是翠翠已經長大,已經不需要白塔的守護吧。倒下的白塔就這樣,在唏噓中久久地立在我的心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