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邊城的讀後感(通用10篇)大綱

邊城的讀後感(通用10篇)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06W 次

讀完某一作品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邊城的讀後感(通用10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邊城的讀後感(通用10篇)

  邊城的讀後感1

夜深人靜的夜晚,躲開白天城市的喧囂,讓自己沉浸在一片靜穆之中,在屬於自己的小天地裏品讀《邊城》,思緒也隨着書中人物的變化發展起伏

《邊城》寫的是一個戀愛的故事,情節簡樸優美,湘西山城茶峒掌水碼頭順順的兩個兒子天保與儺送,同時愛上了城邊碧溪老船伕的孫女翠翠。但翠翠心裏愛的卻是儺送,當天保明白了實情後,深知不能勉強,主動退出了競爭,架船下辰州,好忘卻那裏的一切,卻不幸遇難。儺送雖然一直愛着翠翠,但哥哥爲此而死,使他心中壓抑,又對老船伕有誤會,也在痛苦中離家去了桃源。而翠翠獨自承擔所有的變故,在等着,等着那個也許永遠不會回來,也許明天就回來的人。

人世間的美好與淒涼,在文中體現得淋漓盡致。翠翠與爺爺至深的親情,天保、儺送兩兄弟的手足之情,祖孫二人與村裏人的與諧融洽又質樸的鄰里關係,人與自然的統一,淳厚的民俗與民風……

又或許是秀美的景色,喧天的鑼鼓,熱鬧的節日,吸引了眼球,掩蓋了喜慶祥與背後的淒涼與傷痛。但作者清新雋永的筆詞下的確有絲絲憂傷的情懷。就像這裏也有親人的離別與去世,有滿滿的期待未果,還有懵懂、朦朧,卻又無疾而終的愛情……

有些時候,我們看到繁華,卻看不穿繁華背後的蕭索與淒涼,經歷了喧譁,卻沒有想過曲終人散後的寂寞是否也會升華。

有些時候,我們看到了現象,卻撥不開迷霧,也有些時候,有些話不說,就再難澄清,再難說出口。

每個人都可以選擇自己的道路,但長久以來,生命便如一條河流,激流曲折,卻永遠也回不了頭。

我們總抓不住一些東西,改變不了一些事物,美麗的背後也有訴說不完的蒼涼。就像翠翠這樣明媚的孩子,最終也只得在江畔孑然一身獨自的癡癡盼想。

這裏的憂愁是一滴化不開的墨,滴到心上,糾纏不止,然後風乾,凝結在那裏,無法抹去,只有那澄明的江水,依然訴說着那些古老的故事……

  邊城的讀後感2

正如前人所說: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初讀《邊城》時,的確沒有弄懂從文先生所要表達的感受,對所寫之事也沒有一個很清楚的條理,便對此文沒有太大的興趣,甚至有點枯躁之感。但硬着頭皮讀過兩、三遍後,我卻喜歡上了它,對自己說:再看一遍吧,再看一遍吧!於是又捧起書,迴歸沈生先筆下的邊城。

喜歡邊城那野性而自然的美。

青山、綠水、白塔、吆喝、嗩吶、櫓歌。閉上眼,仍能看到端午時的一艘艘精緻龍船,一個個泅水划船的槳手,一響響勝利的鞭炮,一隻只脖上繫有紅布條的肥鴨……這些快遺失在我的世界裏的具有濃郁傳統氣息的鄉土習俗在邊城裏全都一一詩意般地展現。白描的筆觸勾起了昔日的記憶,曾相識,卻又不知在哪兒體驗過,便好奇地,帶着微笑地,不由自主迷失在這美的城裏了。

喜歡邊城之人的樸實。

羨慕他們生長在那樣一個安靜詳和卻帶有一絲神祕氣息的美麗的城裏。那樣的城所孕育出的人也感染了她的靈氣,質樸且可愛了。厚道的祖父,含蓄的翠翠,豪爽的天保,憂鬱的儺送,慷慨的順之以及那些只出現了一次,卻用他們的爽朗給我留下很深印象的商人--他們可不像現在很多商人一樣,唯利是圖。他們一個個都那麼親切,讀起來,真有一種迫不及待想認識他們的衝動了。

要說我最喜歡的,便是翠翠所有的一種含蓄了。

沈從文先生筆下的翠翠有着一種妙齡少女獨有的含蓄之美。沈先生以細膩的筆觸引我們走入了主人公翠翠豐富的內心世界,從很多細節可領會到翠翠對儺送的一種微妙的情感,但若不細讀,實在是難以看出(當然,僅代表個人觀點),故不得不感嘆從文先生行文之精妙!

看完節選之後,真想知道故事到後來怎麼樣了。翠翠的命運到底如何?祖父會孤寂嗎?這便是編者留給我們的懸念了。

  邊城的讀後感3

那個年青人究竟有沒有回來呢?《邊城》裏沒有說,留下一個耐人尋味的結局給讀者去猜想、去補充。象一首悠長的山歌,旋律樸素,但嘹亮的音調卻足以在聽者心中激盪起層層漣漪,久久不能散去。

如果把各種書籍比喻成各式的飲品,那麼,《邊城》就是一杯白開水,透明、純粹,不含任何雜質。入口的感覺雖然總是淡淡的,但你不會厭倦,反而,會在一次一次的品飲中體會到她與衆不同的風味。

不能不佩服沈先生的文筆,薄薄的一本小書,那樣雲淡風輕的描寫,就生動地重現了茶峒別具特色的人情風味、鄉土世故。還有翠翠,這個山泉一樣清澈的女孩,她的愛情亦在字裏行間不動聲色地鋪展開來了。遍覽全書,可曾有一處明明白白地寫出“愛情”兩字呢?但凡是用心讀過的人就一定能體會出一個情篤初開的女孩對愛情的嚮往與執着。

要怎樣的一份情感,才值得用一生去等待呢?看書的人也許不明白,但寫書的人一定明白,書中的人物一定明白。

翠翠不過是十四五歲的年紀吧,剛剛開始憧憬“愛情”這種神祕的情感。她所想要的,不是富貴的家業,不是顯赫的地位,她所期盼的,不過是自己喜歡的人能爲自己唱三年零六個月的情歌,而自己就能在歌聲的伴隨下,在美麗的夢境裏遨遊。

這本書把一個沉浸在對愛情的美好幻想中的女孩的形象勾勒出來了。我們的眼前也許沒有這個女孩的相貌特徵,但有一點是無庸置疑的:她一定有一雙清澈透明的眸子,一定有一顆晶瑩剔透的心。都市裏有太多紛擾複雜的情感了,就像河水,再好的水質也免不了攙雜泥沙和石塊。而在《邊城》裏,一切都是簡簡單單的。愛,或者不愛,一句話就可以說明白。

《邊城》像清風一般吹拂着都市人那顆不安分的心。簡單決不意味平淡,相反,簡單的文字、簡單的情節,蘊藏的正是強烈的情感。《邊城》裏的文字正如茶峒小鎮的民風,淳樸、單純、明瞭。在平凡中看出偉大,在瑣碎中透露深刻。這就是《邊城》。

  邊城的讀後感4

當我在新華書店第一次拿到《邊城》這本書時,我就被它深深地吸引住了,我在這些衆多的圖書中挑選出了我最喜愛的一本書。它能夠吸引我的原因不是書包裝的樣子,不是作者是否著名,也不是它的內容是否精彩。它吸引我的就是“邊城”這個題目,它給了我如宇宙的遐想。“邊城是什麼?”“邊城是一座城嗎?”“爲什麼取名叫邊城?”一切的問題迫使我選中了它。

一回到家我便迫不及待地看了起來。《邊城》的作者是沈從文,原名沈嶽煥,他收到的正規教育僅來自小學,他的知識和智慧更多的是自然和人生這部大書給他的。但是,憑着自己對文學工作的執着,他成爲了一名有名的文學工作者。

看完了作者介紹,我更是對這本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這本書主要是寫湘西小鎮一對相依爲命的祖孫平凡寧靜的人生,以及這份平凡寧靜中難以抹去的的寂寞和淡淡的淒涼。

書中的安然世界是如此令人身亡,所以當我寫到這兒時,忽然有些惶恐地停下來:我有資格去評說甚至只是去描述這樣一個如此恬靜優雅的意境嗎?

可是,我還是不得不說我喜歡《邊城》那字裏行間隱約可見的熱情中的憂慮,因爲那種平靜中的淒涼是何等的熟悉,又是何等的不着痕跡,讓人微笑地流着眼淚。金介甫說:“沈從文的鄉愁就像辰河一樣靜靜地流在中國的大地,流動在他和他的民族記憶中的是一條染紅的河流,是一腔斬不斷的鄉愁,是一中古老情緒的振顫,是民族使命感與責任感的體現。”而在我看來,那種悲切就像是大海,不是誰都能明白的,表面的風平浪靜掩着內心的浪濤洶涌。這真的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啊!

所以,我不再惶惑,再一次拿起筆,寫下了我對《邊城》的理解:既然生活比任何臆造都精彩,那麼我不必擔心《邊城》的真是理解是否深刻,真是就已經足夠。面對着《邊城》這樣一本餘韻悠長的小說,若能夠真正的讀懂,或者宣稱自己已經讀懂,是很無趣的。我所能夠做到的,只是以自己的方式去釋讀《邊城》時的心情。

  邊城的讀後感5

近日拜讀了沈從文先生的《邊城》這部小說,雖然整部小說不長,但卻帶給了我無與倫比的感覺。

小說一開始就給我們營造了一種清新、樸素、平淡的氛圍,讓人對這片湘西鄉間風景充滿了嚮往,但也在一開頭,就奠定了全文一種悲劇色彩。翠翠母親生下她後在河邊喝水致死,父親也服毒而死,給全書帶來一種淡淡的憂傷。

爺爺、黃狗、渡船就是翠翠生活的全部。雖然生活很清貧,但翠翠很快樂,單純地生活,從不發愁與動氣。文中講述的是翠翠那段含蓄而又未能捅破的愛情。但是愛情並不能代表全文。從文中,我讀出的可能是鄉村大自然的美好,人與自然的和諧,兄弟之間的愛憎,淳樸的民風……

作者爲我們營造出“茶峒”這個小山城的同時,也給我們寫出了翠翠一家的孤單與悲涼。“黃昏照樣的溫柔,美麗,平靜。但一個人若體念到這個當前的一切時,也就照樣的在這黃昏中會有點兒薄薄的淒涼”,翠翠心中的“淒涼”是一種鄉下少女的清純、萌生情愫卻又不敢表達、茫然無助的痛苦與悽慘。事實上,翠翠這種朦朧、淳樸的情思早已在12歲的那個端午節發芽,對於當時的二老仍然記掛着。例如在十五歲的端午節上,爺爺仍然記着翠翠十四歲時候在大老家過端午節的情形,而翠翠卻仍然懷念的是12歲的端午節,那個與二老不期而遇的端午節。但後來翠翠的`愛情終究破碎,充滿了悲劇色彩,全因人在根本上無法溝通。大老二老都愛翠翠,但後來大老喪命、二老出走、爺爺離世,導致二老與翠翠的愛情,還未捅破就彷彿已經結束。

“美麗總是令人憂愁”,《邊城》給我們的不止是小城的“優美“,更告訴我們的是當時的人們封建思想尚未破除,相愛的人心生愛慕又不敢大膽地表達自己,纔有了這許多的誤會。相愛的人最後卻和幸福擦肩而過,帶給我們更多的是悲傷和缺憾。

  邊城的讀後感6

事實上我在高中時現已讀過了《邊城》,那時語文課本上有《邊城》的選段。我把它當成故事來讀,感覺挺有意思,所以自己課下把全文讀了,可是那時讀得倉促,對這本書的形象就只有民俗的憨厚,和最終開放式結局帶來的懸念。寒假稍有空無,我便重讀了一次《邊城》。再讀這個故事,也有了不相同的領會。

首要招引我的便是這部小說傍邊美麗的村莊風光,吉祥安靜的日子,憨厚的民俗了。這兒的人寬厚和睦,相互之間瞭解容納。

“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戶獨自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白叟,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小溪水下去,繞山岨流,約三裏便匯入茶峒的大河,人若過溪越小山走去,則一隻里路就到了茶峒城邊。溪水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遠近有了小小差異。小溪寬約二十丈,河槽爲大片石頭作成。靜靜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仍然明澈通明,河中游魚往來不斷皆能夠計數。”

這是小說中茶峒的美麗風光,在這樣新鮮夸姣的環境中,一切產生的故事或許略帶傷感,但絕不悲痛,人世百態,人世冷暖,都似乎溶入小鎮的山山水水,靜靜流動。

可是茶峒最美之處不是天然風光,而是這兒的情面。翠翠和爺爺的祖孫情,翠翠與儺送的愛情,儺送與天保的兄弟手足之情……正是這些愛情的相互交織,使得這個普通的小鎮充滿了日子和人文的氣味。特別是兩兄弟競賽歌唱,使得故事浪漫而溫情。

於我個人瞭解,翠翠的人生也並不是一往無前的。在她漸漸生長的過程中,她也在漸漸地失掉一些東西。比方她至親至愛的爺爺,還有儺送。可是翠翠也並沒有自怨自艾,日子還在持續,她也在持續努力地日子。這讓我有很大的感受。不論咱們遇到了多大的困難,多大的波折,都要記住日子還會持續下去,要堅持達觀活躍的心態持續走下去。

  邊城的讀後感7

《邊城》,一個令人動容傷感的故事。神往懷古樸素的小鎮,沒有污染,遠離喧譁,安靜得令人可忘掉自己的呼吸。小鎮有一條明澈明晰的溪,哺育了一方苗家兒女,這個名叫茶峒的山城裏,在溪邊坐落的白塔下住了一戶人家,這家裏有爺爺、翠翠還有一隻黃狗。翠翠是孤雛,爸爸媽媽雙雙殉情而死,在那個並不吝命的年代,逝世能夠只爲情僅爲義。生與死只是發覺的決擇,只是苦了爺爺和這個被天然養大、被天然雕刻的女子。《邊城》中的翠翠,敬而遠之,飄忽不定,鬱悶感傷的美,似乎是陳舊神話的女神。想必沈從文先生在寫書時也着實是偏心她的,“爲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一隻小獸物…從不想到殘暴的工作,從不憂愁,從不動氣。”爺爺很心愛翠翠。爺爺與孫女彼此依存那般無法捨棄。老船伕淳樸仁慈,守信樸素,重義輕利。在極儉的日子中,兩人彼此忐忑不安、照顧。老船伕有時在大石頭上睡着了,人在彼岸招手喊過渡,翠翠不讓祖父動身,就跳下船去,很敏捷地替祖父把路人渡過溪,從不誤事。這樣簡略高興的日子,是多麼美麗的啊!

只可惜,凡美麗的都不簡單長存。

先是順順船總家的天保的意外逝去,導致順順認爲是爺爺的差錯。爺爺因孫女的婚事急得“發了瘋”。雷雨交加的夜晚,這位質樸淳樸的白叟,因受了巨大的波折和衝擊,靜靜地脫離了他最心愛的翠翠。又是一場大雨,沖走了渡船,轟倒了白塔,爺爺死了,心上人灘送下了桃源。整個故事轟然閉幕,只剩翠翠孤身一人守着渡頭,企盼着灘送的歸來。

山城仍舊清翠欲滴,可人已逝。愛的人呢,或許明日回來,或許永久不會回來了!

知道鳳凰古城的人,不知是否都因於《邊城》,但不去鳳凰古城的人,好像是永久也無法瞭解《邊城》的。作爲凡塵中人,咱們的確應對月夜的鳳凰古城的流光溢彩抱一份夢想,有朝一日親自歷之。

  邊城的讀後感8

《邊城》營建了一個使人難忘的美麗國際:立在半山腰的白塔,寬約二十米卻明澈通明的小溪。但書中的人物,卻比這美景更令人難忘。

《邊城》敘述了一個悽美的愛情故事。雖然以悲慘劇收場,我卻喜愛書中的每一個憨厚仁慈的人物:

翠翠的爺爺。當了一輩子的船伕,卻從沒有收人家一分錢。這要是換到現在來看的話,咱們有可能會覺得這樣的人不存在,不過,在書中,老船伕的形象卻非常實在。他憨厚的形象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形象,他的每一個帶着一點兒“傻氣”的行爲,使人發笑,端午節時,爲了堅守崗位,將翠翠一個人扔在了城裏頭;將自己的燒酒分給他人喝……我在覺得好笑之餘,也對他愈加喜愛,喜愛他憨厚仁慈的心。這或許也是我喜愛這本書的原因之一吧。

文中淡化了錢的含義。即就是最有錢的順順,也是非常大方。可見,文中的邊城是一個重義輕利的當地,沒有一股稠密的商業氣味,使人覺得輕鬆。跟着金錢的淡化,全書的主題也愈加傑出。全書中的憨厚的情面給人留下的形象也更深。所以,一個個明顯心愛的人物形象便留在了我的大腦裏:熱忱質樸的楊馬兵,豪爽大度的順順……他們都是夸姣道德質量的標誌,都表現了抱負人生的內在。

大老和二老的兄弟情意也讓我覺得很感動。當二老向大老說出自己的心思之後,兄弟兩人並沒有反目成仇,而是經過“公平競爭”來分出好日子。這也表現了書中的人物憨厚的特色。

故事雖終究以悲慘劇結束,卻留給了人們遙想的空間“或許明日就回來!”讀到這一句話,令我無盡慨嘆。我不由爲作者奇妙的構思所信服,只一句話,就讓故事的結局使人簡單接受了許多。這樣一個結束,讓人意猶未盡。

讀邊城,是一種享用。邊城裏的文字處處是鮮活的,處處是憨厚仁慈的風味情面,卻常常讀起,都會情不自禁地憂傷,爲主人公的命運,也爲憨厚仁慈的情面的消逝而憂傷。在現在這個被鋼筋水泥圍住的城市裏,還有多少具有這樣的質量的人呢?

  邊城的讀後感9

總覺得《邊城》這樣的書,是該靜下心來好好讀的。無奈我平日沒有足夠的時間細細品味,也便不想去讀。那日閒來無事,偶然捧起這本書,竟在恍惚之中被領進那如夢如幻的世外桃源。

邊城依山傍水,風光旖旎,遠離了城市的喧囂,只留下靜謐安詳。一脈清流緩緩流淌,洗淨人們心上的垢污,小小山城裏淳樸赤誠的民風撼動着我的心,不由讓我生出幾分羨慕。

溪上總泊着一隻渡船,老船伕一輩子毫無所圖,只是一心一意地用這隻渡船載渡來往的客人。他與這渡船定是產生了感情的吧。渡船同他來回渡客,靜靜感知周遭發生的一切。這渡船承載的不僅僅是一個個往來的遊客,也承載着這小城的記憶,還有專屬翠翠和老船伕的故事。翠翠一定曾在心底將滿腹的心事說給這渡船聽。渡船不能言語,可它定能明白翠翠的心。

溪邊一白塔,默然聳立,在高處俯視這個小城和城裏的一切。它不忍看着那純真可人的翠翠在渡船上爲等待心上人的歸來黯然落淚,終於在暴風雨中轟然倒塌。那場雨帶走了守護着翠翠的白塔,帶走了陪伴翠翠多年的渡船,也帶走了翠翠唯一的親人。老船伕終日爲翠翠的婚事擔憂,卻沒來得及看見翠翠擁有幸福,就帶着對孫女的掛念離開了人世。

同時愛上翠翠的兩兄弟天保和儺送沒有反目成仇,選擇了不同的方式爲自己爭取翠翠的心。二老的歌聲有如山間的竹雀。自他開口的一刻,大老已經預知屬於自己的命運。大老決然出走,卻被無情的茨灘漩水奪去了他年輕的生命。而自責填滿了二老儺送的心,他放棄了與翠翠的愛情,放棄了那個深深惦念着他的人兒。

這個悽美動人的故事沒有華麗的筆觸,從頭至尾都是淡淡的細膩真實,卓然清麗的美感使我的心頭空落落的。

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我彷彿看見翠翠已成長爲溫婉清新的成熟女子,坐在船頭癡癡等待心上人的歸來。

記憶裏仍有那個女孩的影子,黑黑的皮膚,觸目爲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分外綽約動人。

  邊城的讀後感10

《邊城》敘述的是湘西小鎮一對相依爲命的祖孫平凡寧靜的人生;以及這份平靜中難以抹去的寂寞和“淡淡的淒涼”。

小說敘述了女主人公翠翠的一段朦朧而了無結局的愛情。但愛情卻不是小說要表現的全部。翠翠是母親與一個士兵的私生子,父母都認爲這是不道德的,更是無望的愛情自我懲罰而先後離開人世。翠翠自打出生,她的生活就只有爺爺,渡船,黃狗。

作者用平淡的語言淡化了翠翠與爺爺孤獨清貧的生活,卻儘量展現他們與自然和鄉人的和諧關係。這也是那艱苦生活中的一種美。

然而作者在爲我們描繪着人與自然相處得相融、優美和諧時,卻無法不體味到爺爺和翠翠這一老一小單純生活中的孤單與悲涼。“黃昏來時,翠翠坐在家中屋後白栲下,看天空被夕陽染成桃花色的薄雲,”聽着渡口飄來那生意人雜亂的聲音,心中有些薄薄的淒涼。是一種少女春情初萌而又茫然無依,說不清道不明的悽楚與憂鬱。

翠翠愛情的悲劇,並不具有戲劇性,一切尚未發生就已消失不見,就像生活中許多失之交臂的事情,爺爺的木訥和猶豫,源於沒有“碾坊”的自卑和善良人的自尊,而船總順順對爺爺的誤解,無意中揭示了一個深邃的哲學命題——人在根本上是無法溝通的。翠翠與大老,二老還未展開就倉促結束的愛情,大老的殞命,二老的出走和爺爺的離世,迅速將一個妙齡少女朦朧的幸福夢幻擊碎。

而他們卻是那樣的美好。二老爲了純真的愛情,寧願放棄一座碾房的陪嫁而選擇渡船,大老則寧願犧牲自己的幸福,希望成全弟弟的愛情,他們都胸懷寬廣,光明磊落。

而這般對鄉情世態的敘寫,對鄉土的感情,對生命的愛,總是令人憂愁。這是一種理想的“人生形式”,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於人性的人生形式。然而它們卻不僅僅是“優美”,也有人在命運的面前的無助與無奈的憂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