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沈從文《邊城》的讀後感(通用7篇)大綱

沈從文《邊城》的讀後感(通用7篇)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6W 次

讀完一本書以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想必許多人都在爲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沈從文《邊城》的讀後感(通用7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沈從文《邊城》的讀後感(通用7篇)

  沈從文《邊城》的讀後感1

在這個紛繁複雜的社會裏輾轉,不自覺就會有許多浮華蒙了雙眼,混沌了內心的清靈,總覺得心是不安穩的浮着,所以總該讓一些美好的文字沉澱一下心靈,給我一些沉靜和安慰。但我總怕文字給我的觸動會隨着時間慢慢淡化、消逝,忍不住要記錄下來,過後的許多日子裏翻閱,還可以回味到最初的美好與感動。

讀這篇文章的時候,我總是試圖在印象裏搜尋或者想象裏延伸現實裏可以與之相襯的載體,這樣美麗的地方肯定是在江南,一定與烏鎮,鳳凰這樣的古鎮相隔不遠,因爲她有着像梓潼、仙遊、錦屏一樣美麗的名字———茶峒,我常常羨慕的有點氣惱,爲什麼我們北方就沒有這樣美麗的名字,隨處可見的都是張家村、陳寨這樣直白粗獷的代號呢?

記得高中的語文課本里學過《邊城》的選節,不過記憶裏對於它的印象已經十分模糊了,那時候非常喜歡看小說,覺得很遺憾爲什麼只是選節不是完整的文章,也會想象我到底錯過了哪些段落,錯過了些什麼內容。記憶最深刻的是文章的最後一段,儺送二老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印象裏一直覺得這是個悲劇,可再次讀來,我竟然十分相信儺送二老一定會回來的。

文章裏的茶峒像一個世外桃源,有的只是質樸與純粹,安靜與美麗,好像世間的戰爭、苦難、飢餓都無法近及它的邊緣,它在自己的天地裏忙碌、歡喜或哀愁,歡喜都是從內心而來,而哀愁都是淡淡的,不使人悲傷,反而覺得很有味道。

作者描寫翠翠與爺爺相依爲命的生活,在碧溪岨的家裏,在進出茶峒的渡船上,在屋後的白塔下,在附近的竹林裏,在篁竹中鳥雀的啼鳴中,也用許多的細節刻畫祖孫兩人,讓他們身上既有着茶峒人都有的美好品德,也有着他們獨特生活與性格。

爺爺在渡船上守了五十年,他盡職盡責,像家人一樣對待每一個過渡人,知道他們都要趕去城裏看端午節的龍舟賽,自己就捨棄這一年一度的熱鬧,知道過渡人是趕着進出城吃晚飯,一直堅守在渡船上,沒有誰要求他必須這樣做,他也不是爲了報酬。其中有一個細節,爺爺定下的規矩是絕不收取過渡人的錢物,即使有人非要把錢擲到船裏,讓他來不及撿還,他也會讓他家的黃狗和翠翠幫忙把錢還去,翠翠也深深記着爺爺的教誨,有一次王鄉紳的太太給了她幾個銅錢,她因爲愣着一直看和她一樣大年齡的鄉紳小姐,竟然忘了還給人家,可過一會反應過來還是追了一個山頭硬是還了錢,看着這裏我很感動,人間依然有真的視錢財爲身外物的清貧人家。

當然,小說的重點是講翠翠與天保大老、儺送二老三人純純的愛情,兄弟二人同時愛上一個姑娘,這在茶峒人眼中不算什麼稀奇事,坦坦蕩蕩,他們認爲水是隨處可流的,愛情是隨處可發生的,他們也不會如現在人般躲躲藏藏或者拱手相讓,他們會以當地人特殊的方式較量,在夜裏站在對岸的山崖上唱歌,勝出的人理應得到心愛的人,另一個也不會覺得有什麼。可是翠翠與二老互相歡喜,大老心中鬱結以致在茨灘出了事,也就使事情變得有點不可控制了,翠翠心中對二老純純的愛從不曾說出口,爺爺也是從各個細節觀察揣摩出來,不過看到那裏時候,我以一種欣賞的心情,覺得那種感情十分美好,純淨透明,像山楂樹之戀裏的靜秋和老三的愛。

儺送二老可以選擇王鄉紳女兒的新碾坊陪嫁,可是他寧願要一艘渡船。雖然因了哥哥的原因內心埋怨翠翠的祖父,家裏也因翠翠間接的造成了大老的死,不願意這門婚姻,可是二老還是不願意放棄自己對翠翠的愛情,翠翠雖然也歡喜二老,可是或是羞澀或是不安的原因她從不曾迴應過什麼,在家裏問二老要一個對王鄉紳女兒的回覆時堅持下了桃源縣,或許他是想讓時間來沖淡家裏因哥哥的死隱約給翠翠的偏見,或許是想給自己點時間好好想想這件事,或許這個虎實的年青人是想給翠翠一點時間也說不定。

直到最後作者也沒有寫到他回來,可是這次我卻偏執的相信,他一定會回來的。就像依然相信美好的愛情仍然存在一樣,這個世間,你只要相信美好,美好便不會辜負你吧。

  沈從文《邊城》的讀後感2

《邊城》是一首詩,詩一般的山,詩一般的水,詩一般的湘西苗家人。

上世紀三十年代,中國的大部分地方因戰亂而千瘡百孔,但是湖南湘西的茶峒如白河之水一般平靜,沒有當時戰爭帶來的硝煙。這裏依然是觸目蒼翠的青山,青綠的竹林迫人眼目,清澈透明的河水,遊於水中的船隻,沿河的吊腳樓還有白塔......一切都是那麼清新質樸,如同世外桃源,沒有絲毫雕琢,不染一點塵埃。“一個對於詩歌圖畫稍有興味的旅客,在白河中,蜷伏於一只小船上,作三十天的旅行,必不至於感到厭煩”。

美麗的山水孕育出來更美麗的人。

風景如畫的茶峒養育着一羣淳樸善良與世無爭的村民。他們之間沒有爾虞我詐,沒有利益之爭。他們和睦共處怡然自得地生活着,把相互關懷照應當作生活中理所當然的一部分。人性中最原始淳樸美好的品質都集中在他們身上。爺爺勤勞。樸實。恪守盡職。樂善好施,“凡是求個心安理得”。他五十年如一日地爲路人擺渡,不論晴雨,都守在船頭。過度人堅持要付錢,他必硬塞還給人家,還精心爲過渡人準備上等菸草,泡茶給人家解渴。只求爲別人服務,卻從不要求別人的報答。自己的獨生女兒與駐防的一名士兵私下戀愛,最後士兵服毒自殺,女兒殉情,他毅然擔任起撫養外孫女兒的責任。時間隨着白河的水流逝,翠翠大了,他又一心爲翠翠找個如意郎君而整天周旋於順順。天保。攤送之間,可偏偏弄巧成拙,導致攤送與翠翠的愛情悲劇。灑脫的船總順順,慷慨又能濟人之危,“自己在糧子裏混過日子,明白出門人的甘苦,理解失意人的心情”故凡有這類人聞名來求助的,他莫不盡力而爲。當爺爺撒手西歸時,翠翠什麼都沒了,順順帶來了白棺木匣子,送來了米和酒肉,還打算接翠翠家去住,鄰里村民也都幫着料理爺爺的後事。在這裏沒有地位之分,權勢之別,更沒有勾心鬥角,有的是以誠相待,彼此關照的美好情懷,便是那些不得已而做妓 女的,也永遠那麼渾厚可信,“也常常較之知羞恥的城市中人還更加可信”。

翠翠人如其名,她生於翠色怡人的環境中,天天浸在青山綠水裏,她有一雙清明碧玉般的眸子。“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爲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一隻小獸物。人又那麼乖如山頭黃一般,從不想到殘忍的事情,從不發怒,從不動氣。”可愛的小翠翠無憂無慮地與爺爺。黃狗生活着,日子如詩似畫。小翠翠漸漸長大了,端午夜,初次遇見二老攤送時,翠翠爲一件屬於自己,不關祖父的事沉默了一個晚上;中秋節留下的熱鬧印象不知爲什麼原因,總不如那個端午所經過的事情甜而美;無意中提到什麼事情時會臉紅:她喜歡看撲粉滿臉的新嫁娘,喜歡說關於新嫁娘的故事。嬌好無比快樂無比的翠翠多了幾分隱憂,她已在不知不覺之中將對二老微妙的愛情深深地埋在心。翠翠覺得好像缺少了什麼,感到日子裏有點痛苦。她的心裏很朦朧,朦朧得她自己也弄不明白爲什麼。她獨自坐在岩石上,向天空一起雲一顆星凝眸,爺爺問她在想什麼,她回答:“在看野鴨子打架(意思是翠翠不想什麼)。”可同時又問自己:“翠翠你真在想什麼。”心裏又答應:“我想的很遠,很多。可我不知道想些什麼。”翠翠內心莫名其妙的隱憂,讓她感到一種無法言說的不快,讓她多了些思索多了些夢。時間成長着她,催促着她,使她在“另一件事情”上負點兒責。她與攤送的愛情朦朧地開始了。

上帝總是愛捉弄人。翠翠的愛情慢慢地籠上了悲劇的氣氛。攤送爲了翠翠可以不要碾坊,天保走“車路”,打算接爺爺的渡船。兩兄弟同時愛上同一個姑娘,但他們不是爲這個而反目成仇而是按照當地人所認可的對歌習俗,公平競爭:在月下爲翠翠唱上三年六個月的歌。天保作爲哥哥,走“車路”佔了先無論如何也不肯開腔先唱。可弟弟一開口,天保便自知不是對手沒有再唱。翠翠“夢中靈魂爲一種美妙的歌聲(攤送的歌)浮起來了彷彿輕輕地在各處飄着,上白塔,下菜園,到了船上,又復飛竄過山懸半腰——去做什麼呢?摘虎耳草。翠翠與攤送已是心有靈犀了。爺爺把唱歌人張冠李戴,偏對天保說:“你唱得好,別人在夢裏聽着你那歌,爲那個歌帶得很遠,走了不少路!”天保心裏已清楚弟弟與翠翠纔是天造地設的一對,於是他成全了弟弟,帶着失戀的憂傷走了這讓他送非常愧疚,同時父母要他娶團總的千金,而羞澀翠翠對他表現出躲閃和冷淡,於是他選擇放棄,離家出走。順順一家因天保的死對爺爺和翠翠心存疙瘩,一心只想爲翠翠找個好歸宿的爺爺經不起這麼嚴重的打擊,心力憔悴,在一個雷雨之夜悄悄地走了,只留下孤獨的翠翠在漫長而茫然的等待中過日子。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也許“明天回來”!那個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夢裏爲歌聲把靈魂浮起來的年輕人走了。翠翠的愛情朦朧地開始,更加朦朧地結束。

翠翠和攤送彼此相愛,他們的愛情沒有任何“附加值”。翠翠並不是因攤送家地位顯赫而去高攀,攤送也並沒因翠翠是貧弱孤女而不愛她。這是世界上最最純淨的愛情,本來近了卻又無可奈何地走遠了,直到無歸期的等待。一個自然的愛情故事竟有一個如此不自然的結局。

  沈從文《邊城》的讀後感3

看完了《邊城》,想如果我是儺送,我一定會跑到渡船邊,呼喊翠翠的名字,我不要碾坊,我要渡船,我要你和我在一起。無論你到哪裏,我也一定會按照爺爺的安排走車路,車路不成也走馬路,親愛的,只要我能與你在一起,可惜我不是,他也不會是我……

喜歡《邊城》,源自高中時選摘的課文片段,喜歡《邊城》更源於我對自認純樸的喜愛,更源於我對善良的感恩,對自然的熱衷,邊城,一個湘西的小城,純樸的民風,讓你無法相信的是,假若一個靠出賣肉體的妓女也是那麼的忠厚,與人相好,便永遠等待着情人,這都是對整個故事定下了一種純樸、真誠的故事,我想若是我們,我們去了那個時候的邊城,我們是不是會自慚形穢呢。

翠翠和爺爺相依爲命,翠翠的母親是和一個軍人相愛,後來醇厚的情人阿,他們相伴着離開了人間,留下了翠翠這個苦命的孩子,爺爺非常疼愛這個孩子,爺爺是渡頭的擺渡人,每天重複着一項工作,即使是颳風下雨。

一年端午節,翠翠和爺爺一起去了茶峒,在那裏,爺爺由於擔心渡船,先回去了,卻沒有再回去接翠翠,翠翠在那裏遇到了二老,二老儺送好意讓翠翠去他們家坐着等爺爺,但是翠翠誤解了他的意思,反而將儺送給罵了一頓,這可愛的小姑娘,卻不知道這將來是他所愛的人。儺送回到家之後,就讓人將翠翠送回家,爺爺在渡口問是翠翠嗎,翠翠自言自語道:“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被大魚給吃了”,生氣的小姑娘何嘗不是這麼可愛。翠翠從那以後記下了儺送,她忘不了……

隨着時間的推進,情節開始起伏。大老在一次意外中死去,爺爺也在一次雷電交加的夜晚逝世,翠翠心碎了。故事的最後只留下了那麼一句話——“這個人也許明天就會回來,但也許永遠也不會回來了。”這句話彷彿是一個美妙的泡沫在“明天”與“永遠”中消滅了。

也許只有哀傷的故事令人難忘,而《邊城》令人最難忘的不僅僅是這淡淡的感傷,更是那質樸的情感單純的喜歡!

  沈從文《邊城》的讀後感4

從心裏覺得就這樣寫《邊城》多少有點不負責任,因爲有無數的文人學者以謹慎的態度,對沈從文先生的這部作品從各個方面角度都作了到位的闡述。而自己無論對於先生的其他作品還是他的人生都沒有太細緻的瞭解。然而《邊城》對我而言,無需要別的,只是爺爺的一聲“翠翠”,翠翠的一聲“爺爺”,就足以讓我淚流滿面。讓我帶了全部的感情和淚水,去看湘西那翠翠的山、清清的水和如這山這水般純良質樸的邊城人們。這山邊水旁人們的生活是“無法形容的單純寂寞”的,但這卻正是先生所期望建造的“希臘小廟”裏面供奉的是鮮活的“人性”。

有太多評論《邊城》的文章,說它的牧歌類型,說它的文化隱喻,說它關乎的民族的問題。而我對於廣大的文化背景和文學分化不甚了了,不知道此篇文章應屬哪種風格應占我國文學史上的那個位置。但想來以先生自己的觀點和人生態度來看待《邊城》,應也算對先生的尊重。就像先生自己所說“我是個不想明白道理卻永遠爲現象所傾心的人。我看一切,卻並不把那個社會的價值觀加進去,估定我的愛憎,我不願問價錢多少來爲百物作一個好壞的批評,卻願意考查它在我感官上使我愉快不愉快的分量。”“我不明白一切同人類生活相聯接時的美惡,換句話說,就是我不大能領會理論的美。接近人生時,我永遠是藝術家的感情,卻絕不是所謂的道德君子的感情。”想來文學真正的美麗之處也正於此,而最可怕處正是做作的迎合。於是就隨了邊城,遠離了身邊的複雜人事,吵鬧之地。快樂也簡單,憂愁也簡單,一如那清清靜靜的溪水,品味一切的至純至善。

在湘西清麗山水的掩映下,有這樣一些人,用最純良的本性在生活着。爺爺和翠翠就是這樣相依爲命但卻無憂的生活着,的的確確是相依爲命的,爺爺每天不至於像落日一樣沉去的希望就是翠翠,而翠翠時常擔心的就是“要是爺爺死了呢?”在“單純寂寞”的生活裏,爺孫倆是對方最大的藯籍,雖然有一絲淒涼但卻也是幸福而充實(我倒沒有特別的感受到很多人認爲的,《邊城》體現的寂寞。即使用了“寂寞”這個詞,我想也應是“簡單”的含義,而這種“簡單”的生活或許也正是先生在上海這樣的繁華之地,對自己所理想的生活的企盼。)。爺爺從未想過渡船對於他的意義,但就是“靜靜的忠實的在那裏活下去”,守着渡船一守就是五十年。無論風雨病痛,節日與否。同渡客爭執一些小錢也是生氣一樣的神情,彷彿“三鬥米,七百錢”是頂高的收入,最滿足的生活。還經常會慷慨奉送上等的草煙,甚至是強行塞進人家的口袋。泡好的茶水,就放在大缸里人們可隨意解渴。而翠翠就“如山頭黃麂一樣,從不想到殘忍的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經常爭搶着替爺爺渡船。每次想到茶峒的這小溪,渡船上這爺孫倆人,就好像對這本來陌生的地方有了莫名的親切感。其實生活是清貧的,但我們卻未在這樣的生活中感到苦處,每個人都那麼忙碌,也有目標,這目標也來的簡單,就是生活。異常質樸的生活,好像純的不用多想,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本分。女人們漿衣做飯,男人劈柴鋸木,如此而已。在洪水來臨時人們就在下游準備好打撈上游衝下的東西,“一匹牲口,一段小木,或一隻空船,船上有一個婦人或孩子的哭聲”,“這些勇敢的人,也愛利,也仗義。”就在水中身手敏捷,獲得喝彩。洪水這樣的災難好像也看不到憂愁和抱怨,彷彿一切都是應該,然後就是繼續生活。端午的龍舟,也許是小鎮最隆重的節日,人們會齊整整地的聚到水邊,水上那熱鬧的鑼鼓聲,現在好像就響在耳邊,不禁要側耳傾聽。伴着每年的端午,翠翠大了,爺爺老了,最後也是這些小鎮的人們一起把老人送上路,剩下翠翠的婚事讓人不安,但卻不至焦慮,至少有那許多人值得我們信賴。

其實從根本上說,人都是孤獨的,沒有人能真正走進另一個人的內心,感受他的全部。所以我們更渴望關注和理解,於是,我們周圍有了這許多人,或遠或近,他們是我們外在生命的寄託。人有時真的不是僅爲自己而活,其實生命脆弱需要另一個生命的支撐。我想這就是愛,付出就是愛,牽掛就是愛,不遺餘力也是愛。在邊城中,這愛來的純淨,彷彿說多了都是多餘。人性本也該如此,本該善良,本該單純,本該充滿愛。但在生活中,更多的人好像忘記了最簡單卻最珍貴的東西。在去除了人世間一切浮華的“茶峒”小鎮,人們的一切都是光光的,赤赤的,也是純純的。這樣的人性,讓人有莫名的歸屬感,溫暖感。於是,想起餘秋雨先生的話“文人的魔力,竟能把諾大世界的生僻角落,變成人人心中的故鄉”。所以有那許多人走上了“回鄉的路”,踏進了夢中的湘西。

小鎮的一切都是清透的,無論山、水還是人。先生曾說,水邊是他的學校,是水教會了他思考和審美。也許,這清透的溪水,就是他對湘西純樸人們的美好認識。在這裏,水上出了事故全靠大家依行規來辦,推舉順順這位慷慨公正的船總,來做裁決,絕無爭端。尤其愛情在這裏更來的真美的透。偏遠的文化容易滋生狹隘的觀念,封閉的意識,但在這神奇古老的土地上卻生長着最爲健康的愛情。沒有門第觀念,階級之分,連長輩也不是兒女婚姻的仲裁者。妓 女也擁有愛情,並更加來得摯烈,賺錢是賺錢,愛情是愛情,倒也分得清清楚楚。翠翠的愛情也來了,就那麼清清淺淺的流淌在心底,但愛憎卻分明。倆兄弟同時對翠翠的愛,雖然有點讓人煩憂,但一點都不復雜。沒有不能說的話,沒有解決不了得問題。用湘西原始而真誠的方式,走山路,唱山歌。夜晚的歌聲越過山頭,飄過小溪,揉進女孩甜甜的夢裏。這就是湘西的愛情,就是那潺潺流動的溪水,透的見底 ,一如那人,透的見心。

這樣的清透讓人覺得生命的可貴和可愛之處,這樣的純淨也讓人對生活充滿熱愛和渴望。先生從這樣的環境走出去,來到人事浮華的大上海,不得要懷念着湘西這片讓他魂牽夢繞的土地了,特別還有在這片土地上以最樸實的方式生活着的人們。於是,當我們在今天也走進“邊城”時,仍有感於小鎮那純淨的山水和人性。對美好性靈的追求,其實或深或淺,總也存在我們的內心。只是我們總是忘記不時的要拂去它的灰塵,打掃自己的心靈。

然而,《邊城》對於我,除了心靈和人性的迴歸感,更多的卻是,它將我帶回到童年的陽光裏去。那裏有我的爺爺,他給與我的愛濃的化不開也忘不掉,於是記憶當中,永遠抹不去的,那暖暖的感覺,隨着翠翠的一聲聲“爺爺”被觸動着。(現代文選的作業,很用心去做的。)

  沈從文《邊城》的讀後感5

“一條小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還有一條方頭渡船。”《邊城》的開頭,如同一位長者悠悠地講着故事一般,於平靜處見着波瀾,於樸實處透着光輝。

故事發生在一座世外桃源般的小山村。清澈的河溪,青翠山坡上坐落着美麗的白塔。終日擺渡於兩岸之間的年輕小夥子彷彿是青山綠水的鐘擺,在似水流年中日漸蒼老。在他笑容堆起來的皺紋裏,有着人類最深刻的悲哀:對幸福的渴望及對渴望落空的恐懼。翠翠,老船伕的孫女,她的幸福就是老船伕的幸福—找個好人家。船總順順有兩個優秀的兒子,大老天保,二老灘送。兩兄弟同時喜歡上了擺渡老人的孫女。這幸福本來看得見也摸得着,可近在手邊的幸福卻突遭意外—天保大老死了。這件事的發生,讓老船伕都對自己產生了懷疑。他無法像從前那樣從容地而對大老的父親和二老灘送,他的舉止中多了一份不知所措造成的做作,他的笑容裏添了一份餡媚。這個風燭殘年的老人,在臨死之前爲翠翠幸福所做的最後的努力,在他撒手人間的剎那又一次落空了。址後的結局是,所有的幸福都不會回來了……

這本小說,哦,也許應該叫它故事。文中的用詞極簡練,每—個字都承擔着表達作者意圖的重任,人物間的對白含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在不知不覺中,人們已經進入了一個夢幻般的地方,一個與塵世隔絕的人間仙境,沒有塵世喧囂,沒有怨恨欺騙,每個人都那麼善良質樸。文中的翠翠、老船伕、大老、二老、順順……他們雖是虛構的人物,但各自都有鮮明的性格:翠翠的天真調皮,船伕的忠厚老實……

作者沈從文描繪出湘西質樸的風土人情,使我們這些習慣了喧器,曹雜,在冷漠的水泥森林中生活的都市人看到了人間真情:翠翠與祖父濃厚的親情,二老、大老對翠翠樸實的感情,翠翠對二老美好單純的愛情。

人間美好的真情,是人類精神的瑰寶。在竟爭越來越激烈的社會中,許多人迷失了自己,對社會,朋友、師長或許都存有戒心。過多的猜忌是阻止人們真情顯露的重要原因。同時,有的人爲了打例對手,面對別人的請教則盡最多留一手,生怕自己的祕方外泄。如果真的是這個樣子,人活在世上是不是有點太累了?

生活是美好的,生活要的就是快樂。活得輕鬆一點吧,世間有許多值得人珍惜和留戀的東西,真情就是那最寶貴的財富。

  沈從文《邊城》的讀後感6

在沈從文的世界裏,邊城便是他自己的世界。所謂浪漫,其實大半是一種特質,他的文章從而定下了自己的基調,他的筆觸一再的重現着他的世界。當整個世界都在奔向繁華的時候,他卻穿山越水,終老邊城。 沈從文常說,美麗總是愁人的。然而他自己卻從來不刻意用筆在沈從文的世界裏,邊城便是他自己的世界。所謂浪漫,其實大半是一種特質,他的`文章從而定下了自己的基調,他的筆觸一再的重現着他的世界。當整個世界都在奔向繁華的時候,他卻穿山越水,終老邊城。

沈從文常說,美麗總是愁人的。然而他自己卻從來不刻意用筆去寫這種愁,《邊城》充斥着這種淡淡的憂鬱。整部作品是美麗迷人的,山水之美,人性之美,愛情之美。悲劇隱藏在若有若無的故事中。讀完之後,我只是感受到遍佈於全身的惆悵,卻找不到它的痕跡。無跡可循無處不在的中國式憂傷,每個人都應該從這裏讀出一些什麼。

關於人性,沈從文自己用小說隔絕了都市,他筆下的人物卻用山水隔絕了人性的醜惡。《邊城》裏面的山水我個人很願意理解成是小說里人性之美的外化。也只有那麼美的山水才能孕育出那麼純樸的靈魂,也只有那麼善良的人民才配得上那片美麗的山水。我很羨慕邊城裏面的那種生活,並不一定是日出日落的生活方式,確一定要是人性的純樸。老船伕和翠翠是邊城這片山水養育出來的男人與女人,船伕是勤勞質樸的老人,翠翠是天真無邪的精靈。人性美是這部作品很吸引人的一方面,如同憂傷一樣,沈從文並沒有去直接刻畫這種人性,只是山水無言,人性本善。這種人性美體現於小說的對話,沈從文實在是小說語言的大師,《邊城》裏面的對話時是美的人性的直接流露。它還體現在每個人與人的相處,隱藏在每年端陽時節縣城的熱鬧景象,賦予了每個過往渡河的遊子。甚至吊腳樓邊的妓 女,河畔的賣肉人家,船伕死後照顧翠翠的老馬兵。每個出現的人物都是被山水洗淨的靈魂,美麗的翠翠、死去的天保、遠走的儺送、船老大順順、堅強的老船伕。美麗善良的山水,美麗善良的人羣。

關於愛情,很多時候,我都會覺得,月老有時也是會糊塗的吧,否則人世間又怎麼會有那麼多的情怨糾葛。會不會有一天,他也會把紅線亂牽?徒惹人間一段段的糾纏心事?美麗善良的翠翠就一定是被糊塗的月老搞混了,紅線的那頭既然系在了二佬儺送心上,又何必說與天保大佬聽。

我只是覺得每個人關於自己最初的愛情,其實都會很具體到某一件物象或者事件上,那是我們情竇初開時的一種凝聚物,就像多年以後柯滕記憶中那件被沈佳宜的圓珠筆弄髒的白色襯衫。你做過關於它的夢,來堆砌你對愛情的全部嚮往。在古時候它可以是一支玉簪、一雙玉佩、一封信,在往前推,它或者可能是你跟他看過的第一場電影、第一次的旅行、第一次的牽手。對翠翠來說,它是兩年前的端陽儺送在河畔對她說過的那句話:

小心水裏大魚來咬了你,可不要喊救命。

儺送和翠翠可能都不知道,“魚”一直象徵着愛情和婚姻,那片心海,也是從此泛起漣漪了吧。

然而愛情在這本書中一直得不到美好的結局。翠翠的父母,那位絕美的湘西女子和質樸的屯防軍人,爲了愛情雙雙殉情。在大佬天保同時愛上翠翠後,兄弟兩個輪流爲翠翠唱歌,後來天保退出了這場愛情,一身好水性的他葬身魚腹;儺送因爲哥哥的死與老船伕產生隔膜、誤會,終於遠走他鄉不再歸來。而老船伕因爲擔憂翠翠的命運,身心憔悴,在一個暴風雨的夜晚氣絕身亡。那座象徵茶峒風水的白塔也傾塌了,只剩下了翠翠,只剩下翠翠孤單單地生活在這美麗的人間。

一直很惋惜的是,當初如果翠翠勇敢的說出愛,會不會一切都不一樣。她跟儺送明明相愛,可以有那麼多的機會在一起,然而每一個巧合事件的發生都在把這段愛情推向悲劇的命運。那麼多的遺憾,就是這婆娑世界。就像電影《那些年》裏,柯滕跟沈佳宜明明可以在一起,確總是因爲一些很小的誤會彼此錯過。數年過後,縱使大家相見莞爾,但在那段時光裏究竟是誰辜負了誰的愛情,誰的承諾靠不了岸,誰又可以講得清楚。有時候太不像電影或小說該有的情節,反而是像極了我們的人生。

我們之所以爲這些故事感動,是不是說,這些似曾相識的故事觸動了我們每個人內心深處最初關於愛情的定義?是不是說,這纔是最接近我們真實愛情的底色?每一個看似不經意的小事情都會把愛情推向一種未知。也正因此,是不是我們應該更加珍惜與學會把握?

只是,請你一定要相信:春天要看花,夏天要聽雨,秋天看落葉冬天看飛雪,天氣晴好的時候要去看海,年紀正好的時候一定要去戀愛。正如我始終相信多年以後儺送會回來的,邊城裏有一位美麗善良的女子在等待着他,可人如玉,與子攜藏。正如我一直相信愛情。

也許時光如水不再來,那我便將這青春凍結討你歡。我是寧靜淳樸的山水,你是美麗無言的情郎。遊子遊子你快快回來,戀戀舊日好時光。

雨落個不止,溪面一片煙。

  沈從文《邊城》的讀後感7

美麗的山城,有一隻渡船晃悠悠的前行着,那是翠翠。

天保走了,爺爺走了,儺送不辭而別了。孤單的翠翠一個人要強的生活着,傻傻的等待着,固執着那份遙遠的守候……

“父母”,翠翠是沒有的,但是上天眷顧每一個人,她得到了爺爺無微不至的呵護,已然成了一個樂天單純的女孩。

可是,女兒家長大了,心事就多了。

與儺送的一面之緣讓翠翠對愛情有了朦朧的期待。就這樣,懷着那份淡淡的好感走過了兩個四季。可誰又知曉,這只是等待的開始。

儺送的最終逃避讓柔弱的翠翠不得不撐起一切,每天重複着同一件事,看一樣的風景,只是翠翠的臉上似乎再也找不到那抹天真與純淨的笑容了。閒暇的時候她也許會靜靜地想一些事情:自己的出生是不是個美麗的意外呢?如果從來沒有遇見儺送呢?這樣一天天的等待會有盡頭嗎?抑或者到底在等什麼呢?沒有答案的問題隨着渡船來往,跟着太陽徘徊,一天,一天,又一天……

月色溶溶,白了山城,涼了人心。多少個這樣的夜晚早已蒼茫了心中的期許,翠翠就選擇了這樣等下去,一如既往的等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