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邊城讀後感600字以上(通用10篇)

邊城讀後感600字以上(通用1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W 次

邊城讀後感600字以上(通用10篇)

邊城讀後感600字以上(通用10篇)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邊城讀後感600字以上(通用10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邊城讀後感1

《邊城》裏的文字總是不經意的撩撥着我的心絃,文中處處浸潤着湘楚景色,處處是淳厚質樸的風味人情,字裏行間飄散着一種淡淡的詩意。讀起它時你便會被憂傷圍繞,像是觸及到什麼,是懷念兒時那個有着暖陽的冬日午後?還是現在這個讓我有些把握不透的世界?

“由四川過湖南去,靠東有一條官路。這官路將近湘西邊境到一個地方名爲“茶峒”的小山城時,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一戶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

這便是沈從文先生帶給我們的他的邊城,一座沉默的城,一座質樸的城,一座宿命的城,從開始到結束似乎都在默默的隱忍着什麼。翠翠,這個像觀音一樣的女孩子,她就是這座城的化身,從戀上那個在夢中可以用歌聲將她帶到很遠地方的人兒開始,她便選擇沉默,雖然內心起伏不定,表面卻始終如一。文中的結局疼愛她的祖父在雷雨夜裏去世,天保淹死,白塔坍塌,默默相愛的青年戀人離去。翠翠依然重複着母親的命運,惟有等待,“那人也許永遠不會回來,也許明天就會回來。”

沈從文先生從人物的內心深處,以簡練而又細膩,散淡而又自然的筆法刻畫着人物的心理,使人不由自主的融入人物的心靈世界,融入湘西這片純樸漂亮的土地,融入那羣溫良率直的人們中,他用詩一般的語言的輕聲述說着整個民族的悲哀,召喚我們炎黃子孫本性的良知,正是因爲愛得這般深沉才孕育這些帶着哀思的文字。

我在想,爲何取名《邊城》,在心裏它就這麼“遙遠”嗎?還是在沈從文先生心靈深處正守護着什麼?其實我們每個人心靈深處不都有一座“邊城”嗎?也許那座悲天憫人的城已經隨着歷史的洪流沉入那厚重的底色中,而留給我們的是對人生和社會的深深思考。

  邊城讀後感2

連日的陰雨,情緒本就有些鬱郁,更那堪是夜晚,似乎寂聊也隨之侵襲而來。不想陷入一種空洞和無助,就起身去泡了杯咖啡,讓自我溫熱和活力起來。然後端坐在電腦前,慢慢地閱讀起數日前朋友推薦的沈從文先生的《邊城》。

初讀,許是習慣性的讀小說的方式,急切的想尋讀裏面的人物或情節,故對於小說開篇大段的景物描述似乎看不進去,可漸漸的,一幅曼妙的風情畫卷隨着文字徐徐展開,使人不由自主的沉浸其中,彷彿置身湘西那美麗的世外桃園。翠翠就是在這樣一個淳樸、天然、優美的環境中孕育出來的自然之女。

就是這樣一個懵懂、嬌憨、不食人間煙火的純美女孩,卻遭遇了一段似乎尚未開始就已結束了的綿長而憂傷的愛。也許越是急切得到就越容易失去,難道這就是宿命麼?“那一個人明天會回來麼?”故事的結尾以這樣的反問戛然而止,讓人唏噓不已。掩卷,腦海中似乎浮現翠翠燈下托腮喃喃自語的神情:“那一個人明天會回來麼?”她的糾結讓人生生的心疼起來:這漫長的日子她是否能夠靠着那一個初見時的甜美回憶安然度過呢?

很久沒有讀到這樣使人驚豔的文字了,這驚豔不是華麗。而是不染塵世的純美感情遭壓抑帶給人的一種柔軟、一種憐惜,一種淡淡的憂傷,一種對命運不解的扣問。不由感慨有時男子如何竟有比女子還極致的細膩,沈從文先生如何知曉那樣一個情竇初開的女子那麼隱微的心理,難道真如他所說:“在最好的年紀遇到了一個正當最好年紀的女子?”

有時光,有適宜的情緒,再讀《邊城》。

  邊城讀後感3

邊城,由書中所說,應處在川湘邊界,由一條官道延伸過去,有山有水的一個地方。說是憑水依山,但水顯然在茶峒人生活中據有更重要的地位。

端午的賽會,沿河的吊腳樓,載着棉花棉紗以及布匹雜貨同海味的篷船,無一不是水的恩賜。翠翠和她爺爺就住在一條溪水的旁邊,老船伕管着過溪的渡船。這溪水就匯入了白河,白河就流進了茶峒。“三丈五丈的深潭皆清澈見底。深潭爲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紋的瑪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不僅如此,它還將茶峒人的心洗得透徹。

翠翠是純真的女孩,儺送是正直的男孩。而也正是翠翠的純真刺傷了那些深愛她的人,正是儺送的正直使他無法正視自己內心的愧疚。如果給善良的人一個美滿的結局,《邊城》就不會如這般直擊人心。如果作者在營造了這般蘊藉溫婉的意象之後,又去親手將其打破,才成就了一個永遠追不回的美好。讀完這本書,雖然深深爲茶峒旖旎明澈的風光吸引,爲茶峒人的質樸潔淨感動,但卻同時也感受到一種徹骨涼薄。這之中,不僅是對兩位主人公悲劇命運的追嘆,也有對那美好邊城徒勞無功的尋求。

邊城在哪裏?“邊”,就意味着它永遠不會在我們視野中招搖,而選擇在青山綠水中安居一隅。我們僅僅是知道,那裏有高腳樓和船伕,有清晨欸乃的槳聲和夜晚悠長的歌調,有從容飄去的空豆莢和滿滿一籃子的虎耳草。這一切都裝進了湘西的一個水鄉,雲霧繚繞的某處。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

翠翠的愛情,就正應屬於她的這個年紀,純澈卻淒涼。走過那麼多路,行過那麼多橋,看過那麼多次雲,喝過那麼多種酒,但那個在月下唱歌,使我們在睡夢裏爲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青人,還不曾回到茶峒來。也許明天回來,也許真的不回來。

  邊城讀後感4

一條緩緩流淌的白江,一段靜靜的悲傷往事……

邊城,沈從文的筆下哭泣。這是一個美麗的城市,有一層薄紗,它是快樂與悲傷的結合點,獨自彷徨。

白江夾在山和岸之間,要想出到城外,需要搭乘渡船。那是一艘由一位老人駕駛的小渡船。他有一個孫女叫翠翠,翠翠的媽媽在生下她的時候去世了,翠翠的爸爸不久也自殺了,留下老人獨自照顧翠翠。即使只剩下兩人,生活還是很甜蜜的。

在十三、四歲的時候,翠翠變得清秀美麗,被城裏的許多人追求,尤其是船總的兩個兒子,老大和老二。然而,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老大淹死在水裏,老二遠走他方。翠翠唯一的親人爺爺,也在雷電交加的夜裏,悄然去世了。在書的結尾,翠翠被接到了船總家,苦苦等待着老二回家……

無論最終老二是否回來,在我看來,不可能成就一段他和翠翠的美好婚姻關係。因爲老二對翠翠的愛不是真愛。真正的愛情能夠經受住各種磨難和考驗,如金庸的楊過和小龍女,他們有着長久的分離,也經受着生與死的考驗,但最終不離不棄,這纔是真正的愛情。

也許老二還愛着翠翠,可是他能把對他兄弟的恨都放了,放了所謂的面子嗎?現在他已經下定決心要去桃園,即使有一天他回來,他也可能是一個已婚的人。

在接下來的日子裏,翠翠要依靠別人生活,就像林黛玉一般。翠翠被船總收養,是因爲老二,如果老二不回來,她會輕易被嫁出去嗎?他們只是讓她一直在等一個永遠不會回來的人。

《邊城》是介於悲歡之間,沈從文用略帶傷感的筆觸,描繪了這段純真的愛情。讀完《邊城》,我腦海中總會浮現出翠翠的影子。

《邊城》,一座流浪的城市,一個悲傷的故事,訴說着世界的不公與命運的悲嘆……

  邊城讀後感5

“美麗總是令人憂愁”。《邊城》作者在給我們展現這一幅人與自然相得相融,優美和諧圖畫的同時,卻又流露出一副面對人生悲涼命運的無奈與困惑的面孔。

本應該是圓滿美好的家庭,在母親與父親相聚不得志而前後離世下,翠翠從小就過着與爺爺相依爲命的生活,他們的孤單與悲涼時不時的涌流心頭。“黃昏來時,翠翠坐在家中屋後白塔下,看天空被夕陽燒成桃花色的薄雲”;“聽着渡口飄來那生意人雜亂的聲音,心中有些幾薄薄淒涼。”;“他在日頭升起時,感到生活的力量,當日頭落下時,又不至思量與日頭同時死去的,是那個伴在他身旁的女孩子。他唯一的朋友爲一隻渡船與一隻黃狗,唯一的親人便只那個女孩子。”

其中,還讓我們看到不幸的是,作爲“水鴨子”的大老卻在水中淹死;以歌聲讓翠翠的心飛翔的二老卻離家出走;與翠翠朝暮相處、形影不離的爺爺,又在雷鳴夜晚中悄悄離世……這一切的發生,猶如一個個巨石壓抑着翠翠幼小的心靈。

在《邊城》結尾,作者想通過二老“也許明天回來”來點燃翠翠心靈的一時希望。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又豈不是給她一種無限的困惑、迷茫。一個從小就遭受人生悲慘命運的心靈,本想尋得一處關愛、拯救的歸宿,卻一直得不到實現。這也豈不成了許多人的寫照?

《邊城》作者沈從文所流露的這些思想,無意之中跟道家的思想又有巧合之處。

在這裏,也讓我想起兩句話,作爲結束:“我們的心如不安息在你的懷中,便不會安寧。”——奧古斯丁;“我將這些事告訴你們,是要叫你們在我裏面有平安。在世上你們有苦難;但你們可以放心,我已經勝了世界。”——耶穌。

  邊城讀後感6

事實上我在高中時現已讀過了《邊城》,那時語文課本上有《邊城》的選段。我把它當成故事來讀,感覺挺有意思,所以自己課下把全文讀了,可是那時讀得倉促,對這本書的形象就只有民俗的憨厚,和最終開放式結局帶來的懸念。寒假稍有空無,我便重讀了一次《邊城》。再讀這個故事,也有了不相同的領會。

首要招引我的便是這部小說傍邊美麗的村莊風光,吉祥安靜的日子,憨厚的民俗了。這兒的人寬厚和睦,相互之間瞭解容納。

“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戶獨自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白叟,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小溪水下去,繞山岨流,約三裏便匯入茶峒的大河,人若過溪越小山走去,則一隻里路就到了茶峒城邊。溪水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遠近有了小小差異。小溪寬約二十丈,河槽爲大片石頭作成。靜靜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仍然明澈通明,河中游魚往來不斷皆能夠計數。”

這是小說中茶峒的美麗風光,在這樣新鮮夸姣的.環境中,一切產生的故事或許略帶傷感,但絕不悲痛,人世百態,人世冷暖,都似乎溶入小鎮的山山水水,靜靜流動。

可是茶峒最美之處不是天然風光,而是這兒的情面。翠翠和爺爺的祖孫情,翠翠與儺送的愛情,儺送與天保的兄弟手足之情……正是這些愛情的相互交織,使得這個普通的小鎮充滿了日子和人文的氣味。特別是兩兄弟競賽歌唱,使得故事浪漫而溫情。

於我個人瞭解,翠翠的人生也並不是一往無前的。在她漸漸生長的過程中,她也在漸漸地失掉一些東西。比方她至親至愛的爺爺,還有儺送。可是翠翠也並沒有自怨自艾,日子還在持續,她也在持續努力地日子。這讓我有很大的感受。不論咱們遇到了多大的困難,多大的波折,都要記住日子還會持續下去,要堅持達觀活躍的心態持續走下去。

  邊城讀後感7

近日拜讀了沈從文先生的《邊城》這部小說,雖然整部小說不長,但卻帶給了我無與倫比的感覺。

小說一開始就給我們營造了一種清新、樸素、平淡的氛圍,讓人對這片湘西鄉間風景充滿了嚮往,但也在一開頭,就奠定了全文一種悲劇色彩。翠翠母親生下她後在河邊喝水致死,父親也服毒而死,給全書帶來一種淡淡的憂傷。

爺爺、黃狗、渡船就是翠翠生活的全部。雖然生活很清貧,但翠翠很快樂,單純地生活,從不發愁與動氣。文中講述的是翠翠那段含蓄而又未能捅破的愛情。但是愛情並不能代表全文。從文中,我讀出的可能是鄉村大自然的美好,人與自然的和諧,兄弟之間的愛憎,淳樸的民風……

作者爲我們營造出“茶峒”這個小山城的同時,也給我們寫出了翠翠一家的孤單與悲涼。“黃昏照樣的溫柔,美麗,平靜。但一個人若體念到這個當前的一切時,也就照樣的在這黃昏中會有點兒薄薄的淒涼”,翠翠心中的“淒涼”是一種鄉下少女的清純、萌生情愫卻又不敢表達、茫然無助的痛苦與悽慘。事實上,翠翠這種朦朧、淳樸的情思早已在12歲的那個端午節發芽,對於當時的二老仍然記掛着。例如在十五歲的端午節上,爺爺仍然記着翠翠十四歲時候在大老家過端午節的情形,而翠翠卻仍然懷念的是12歲的端午節,那個與二老不期而遇的端午節。但後來翠翠的愛情終究破碎,充滿了悲劇色彩,全因人在根本上無法溝通。大老二老都愛翠翠,但後來大老喪命、二老出走、爺爺離世,導致二老與翠翠的愛情,還未捅破就彷彿已經結束。

“美麗總是令人憂愁”,《邊城》給我們的不止是小城的“優美“,更告訴我們的是當時的人們封建思想尚未破除,相愛的人心生愛慕又不敢大膽地表達自己,纔有了這許多的誤會。相愛的人最後卻和幸福擦肩而過,帶給我們更多的是悲傷和缺憾。

  邊城讀後感8

當我在新華書店第一次拿到《邊城》這本書時,我就被它深深地吸引住了,我在這些衆多的圖書中挑選出了我最喜愛的一本書。它能夠吸引我的原因不是書包裝的樣子,不是作者是否著名,也不是它的內容是否精彩。它吸引我的就是“邊城”這個題目,它給了我如宇宙的遐想。“邊城是什麼?”“邊城是一座城嗎?”“爲什麼取名叫邊城?”一切的問題迫使我選中了它。

一回到家我便迫不及待地看了起來。《邊城》的作者是沈從文,原名沈嶽煥,他收到的正規教育僅來自小學,他的知識和智慧更多的是自然和人生這部大書給他的。但是,憑着自己對文學工作的執着,他成爲了一名有名的文學工作者。

看完了作者介紹,我更是對這本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這本書主要是寫湘西小鎮一對相依爲命的祖孫平凡寧靜的人生,以及這份平凡寧靜中難以抹去的的寂寞和淡淡的淒涼。

書中的安然世界是如此令人身亡,所以當我寫到這兒時,忽然有些惶恐地停下來:我有資格去評說甚至只是去描述這樣一個如此恬靜優雅的意境嗎?

可是,我還是不得不說我喜歡《邊城》那字裏行間隱約可見的熱情中的憂慮,因爲那種平靜中的淒涼是何等的熟悉,又是何等的不着痕跡,讓人微笑地流着眼淚。金介甫說:“沈從文的鄉愁就像辰河一樣靜靜地流在中國的大地,流動在他和他的民族記憶中的是一條染紅的河流,是一腔斬不斷的鄉愁,是一中古老情緒的振顫,是民族使命感與責任感的體現。”而在我看來,那種悲切就像是大海,不是誰都能明白的,表面的風平浪靜掩着內心的浪濤洶涌。這真的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啊!

所以,我不再惶惑,再一次拿起筆,寫下了我對《邊城》的理解:既然生活比任何臆造都精彩,那麼我不必擔心《邊城》的真是理解是否深刻,真是就已經足夠。面對着《邊城》這樣一本餘韻悠長的小說,若能夠真正的讀懂,或者宣稱自己已經讀懂,是很無趣的。我所能夠做到的,只是以自己的方式去釋讀《邊城》時的心情。

  邊城讀後感9

正如前人所說: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初讀《邊城》時,的確沒有弄懂從文先生所要表達的感受,對所寫之事也沒有一個很清楚的條理,便對此文沒有太大的興趣,甚至有點枯躁之感。但硬着頭皮讀過兩、三遍後,我卻喜歡上了它,對自己說:再看一遍吧,再看一遍吧!於是又捧起書,迴歸沈生先筆下的邊城。

喜歡邊城那野性而自然的美。

青山、綠水、白塔、吆喝、嗩吶、櫓歌。閉上眼,仍能看到端午時的一艘艘精緻龍船,一個個泅水划船的槳手,一響響勝利的鞭炮,一隻只脖上繫有紅布條的肥鴨……這些快遺失在我的世界裏的具有濃郁傳統氣息的鄉土習俗在邊城裏全都一一詩意般地展現。白描的筆觸勾起了昔日的記憶,曾相識,卻又不知在哪兒體驗過,便好奇地,帶着微笑地,不由自主迷失在這美的城裏了。

喜歡邊城之人的樸實。

羨慕他們生長在那樣一個安靜詳和卻帶有一絲神祕氣息的美麗的城裏。那樣的城所孕育出的人也感染了她的靈氣,質樸且可愛了。厚道的祖父,含蓄的翠翠,豪爽的天保,憂鬱的儺送,慷慨的順之以及那些只出現了一次,卻用他們的爽朗給我留下很深印象的商人--他們可不像現在很多商人一樣,唯利是圖。他們一個個都那麼親切,讀起來,真有一種迫不及待想認識他們的衝動了。

要說我最喜歡的,便是翠翠所有的一種含蓄了。

沈從文先生筆下的翠翠有着一種妙齡少女獨有的含蓄之美。沈先生以細膩的筆觸引我們走入了主人公翠翠豐富的內心世界,從很多細節可領會到翠翠對儺送的一種微妙的情感,但若不細讀,實在是難以看出(當然,僅代表個人觀點),故不得不感嘆從文先生行文之精妙!

看完節選之後,真想知道故事到後來怎麼樣了。翠翠的命運到底如何?祖父會孤寂嗎?這便是編者留給我們的懸念了。

  邊城讀後感10

這個人也許永遠不會來了,也許明天就回來,這是《邊城》印象最深的一句話。在冰天雪地下孤苦無依的翠翠坐在渡船,只剩下淡淡的淒涼迷惘,命運縷縷哀愁。

青山,綠水,古城,河邊老艄公,16的翠翠,一隻黃狗,老人有條渡船,老人守着渡船,女孩守着爺爺。那遙遠的鳳凰古城註定只是一個青山流水細膩淳樸的理想世界。翠翠的憂傷,爺爺的落寞無奈,大佬二佬悄然滋生的情愫,村民淳樸的生活氣息……似乎一切是透過紙張靜靜傳出憂傷的味道,有淡淡的流水沖刷過的泥土的味道……

翠翠那“受驚小鹿般”定定的眼眸,熱鬧的賽龍舟,激起層層漣漪的渡船,爺爺的叮咚作響的酒葫蘆,迴盪在山巒間的清脆歌聲,爽落的大暴雨和逝去的生命,不知未來的期待……影片那些淡泊的文字聞到古城的淳樸與古拙,那裏的山水連同那宿命一樣的人生連同那以悲劇告終的純淨愛情,深深地鐫刻在我的心間,久久揮之不去。

深情之間卻隔着一條無法跨越的河,我在等你懂,你在等我說。最終造就這樣的悲劇,溫暖到人心裏也痛到心裏,心裏一揪一揪的疼。這短短的一生爲了什麼,值得這麼多遺憾。他爲了翠翠的婚事操碎了心,卻沒人懂得,最一種物是人非的無奈和無力感襲來,令人不能自持。後無奈而又傷感的離去。翠翠懂了,什麼都懂了卻還只是守着船。不許哭做一個大人,不管有什麼事都不許哭,要硬扎一點結實一點才配活到這塊土地上。翠翠你說,爺爺你猜……小竹管吹得出祖孫彼此的眷戀,卻吹不開彼此心扉。有些事不能說,有些事卻不知道怎麼說。

那個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夢裏爲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青人,還不曾回到茶峒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依稀中,這朦朧的極至又將我們帶入美妙之中。對於結果一直很糾結,但我想那麼靈精純粹的人應該會得到幸福。

在淡雅中,帶着一絲傷感,更深的是對生命無常無奈的嘆息。遠方除了遙遠,一無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