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邊城讀後感800字(通用16篇)

邊城讀後感800字(通用16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4W 次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邊城讀後感800字(通用16篇),歡迎大家分享。

邊城讀後感800字(通用16篇)

  邊城讀後感1

現在把《邊城》通篇讀下來,我讀出了沈先生會湘西風情的鐘愛,讀出了當地的人們純樸赤誠,讀出了故事淡淡的憂傷。

在文中,先生用幽淡的筆墨向人們呈現出溼潤透明的湘西美景,其中,那座碧溪岨的白塔給我留下了最爲深刻的印象。那座立在半山腰的白塔就像是一個沉默的精靈,遠遠地眺望着老船伕和翠翠的家,默默地給予他們祝福。它就像是老船伕和翠翠心靈的港灣。每當他們有心事無處訴說,他們總會出神地遙遙望着白塔,讓被現實束縛的心起飛,在心底向白塔傾訴他們的故事。在故事的最後,白塔在一次暴風雨中絕望的倒下。我想,它一定是不忍看到翠翠的眼淚。又或者,是翠翠已經長大,已經不需要白塔的守護吧。倒下的白塔就這樣,在唏噓中久久地立在我的心裏。

除了美景,文中更多的是講述着一個悽美動人的愛情故事。主人公翠翠是一個柔美純樸的少女,與二佬儺送第一次的見面兩人便已一見鍾情。情竇初開的翠翠把心中情愫一直小心翼翼地收藏着,不對任何人提起,甚至是她至親的爺爺。日子如翠翠家門前的溪水一樣靜靜地向前流淌着,少女的羞澀使翠翠在面對二佬時更多的是出奇的冷漠。而此時,大佬天寶也愛上了翠翠並請人做媒。翠翠惶恐之中從未向任何人表明她的心思,但她已經有了自己內心的選擇。

在天寶和儺送互相表明態度後,天寶溺死與湍急的漩渦之中;儺送只要渡船不要碾坊的決心由於大哥的死也變得不再堅定如初,加上家人的反對,他毅然離家闖天下,沒有人知道他什麼時候會回來恬靜的茶峒。孤獨的翠翠再沒有聽到在夢裏將她拖起的悠揚的歌聲,她對此還一點都不知情。

直到最後,在爺爺懷着對翠翠的惦念離開人世之後,翠翠才明白了始末。她哭了,眼淚的苦澀不堪的,因爲她失去了最親的爺爺,也可能將失去那份還沒來得及開花的愛情。

在那年的冬天,那座白塔又重新建起來了,但是翠翠要等的人還沒有出現。可能,在某一年某一天,他回來把翠翠接走,又可能,翠翠的遺憾就像白塔一樣,永遠地聳立在她的心中。

這是一個牽動人心的故事,但我不能說這是一個我喜歡的故事。在我看來,翠翠如果能跟爺爺或儺送表明自己的想法,悲劇就不會發生,遺憾也不會產生。我想,除了欣賞文章中主人公們的淳樸善良以外,我們也應該以他們作爲教訓。無論什麼事情,機會是由自己把握的,消極的等待只會讓自己陷入自己遺憾或悲劇。

這座邊城,是翠翠心靈的歸宿,她一直留在溪邊無盡地等待。我們每個人的心裏也有一座邊城,它既是我們的枷鎖,也是我們的歸宿。我希望,我能在自己的邊城裏面不斷地尋找,而不是等待。

  邊城讀後感2

“ 可是到了冬天,那個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那個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夢裏爲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青人還不曾回到茶峒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這就是《邊城》的結尾,看似和全文基調一致,給人平淡、清麗、悠遠…甚至有些倉促簡單,殘缺的感受, 但細細品味,卻又能尋見些許耐人尋味的“邊城”之美。

“邊城”之美,美在殘缺。

維納斯之所以令天下人傾倒,在於她的斷臂給人無窮想象;彩雲遮月之所以美,就因它半遮半露,有既不能一睹爲快,又不忍棄之的矛盾美。而《邊城》恰恰因爲這種充滿遺憾的結尾使它錦上添花,更顯風采。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天下誰不想有情人終成眷屬呢?翠翠既然與儺送兩情相悅,理當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但倘若如此,似乎又落入了言情小說的俗套,怎會產生“餘音繞樑”的效果呢?

試想,儺送不去流浪,他們真的會幸福?儺送既有對哥哥之死的愧疚,又有對翠翠的依戀,左右兩難,如何能以笑顏面對翠翠?而純情的少女翠翠,不諳世事,自然無法瞭解儺送的複雜心理,豈不是空添愁怨。。。。長此以往,怎會不心存芥蒂,親極反疏? 既然天保之死的陰影會壓倒兩個純情之人,那麼又何必畫蛇添足,狗尾續貂。本來的圓滿,幸福的記憶爲何要畫上一個不完滿的句號呢?等到海枯石爛,或許那個人不可能回來,流浪滄海桑田,或許那心結也不能打開。那痛一寸一寸地、蝕心刻骨,難道這算美嗎? 是的,一件古董放在那裏,絕對只是看看而已。倘若有裂縫,自然心痛,但更多是遺憾與欣賞。“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難道殘缺不是一種美嗎?

儺送會回來嗎?不回,與母親相比,翠翠與儺送甚至不成相愛過,這豈不是一個十足的悲劇,令人痛徹心扉,又讓作者如何忍得下筆?回來,又讓故事落入了俗套。由此看來,此刻戛然而止,給了我們無限想象的空間,任這故事最後如何,都由我們去想象,或喜或悲,都由我們選擇,殘缺,或許是最好的結局。

人世間有百媚千紅,《邊城》獨鍾殘缺一種。邊城之美,美自殘缺。

  邊城讀後感3

《邊城》裏的文字總是不經意的撩撥着我的心絃,文中處處浸潤着湘楚景色,處處是淳厚質樸的風味人情,字裏行間飄散着一種淡淡的詩意。讀起它時你便會被憂傷圍繞,像是觸及到了什麼,是懷念兒時那個有着暖陽的冬日午後?還是現在這個讓我有些把握不透的世界?

“由四川過湖南去, 靠東有一條官路。 這官路將近湘西邊境到了一個地方名爲“茶峒”的小山城時,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戶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

這便是沈從文先生帶給我們的他的邊城,一座沉默的城,一座質樸的城,一座宿命的城,從開始到結束似乎都在默默的隱忍着什麼。翠翠,這個像觀音一樣的女孩子,她就是這座城的化身,從戀上了那個在夢中可以用歌聲將她帶到很遠地方的人兒開始,她便選擇了沉默,雖然內心起伏不定,表面卻始終如一。文中的結局疼愛她的祖父在雷雨夜裏去世,天保淹死,白塔坍塌,默默相愛的青年戀人離去。翠翠依然重複着母親的命運,惟有等待, “那人也許永遠不會回來,也許明天就會回來。”

沈從文先生從人物的內心深處,以簡練而又細膩,散淡而又自然的筆法刻畫着人物的心理,使人不由自主的融入人物的心靈世界,融入湘西這片純樸漂亮的土地,融入那羣溫良率直的人們中,他用詩一般的語言的輕聲述說着整個民族的悲哀,召喚我們炎黃子孫本性的良知,正是因爲愛得這般深沉才孕育了這些帶着哀思的文字。

我在想,爲何取名《邊城》,在心裏它就這麼“遙遠”嗎?還是在沈從文先生心靈深處正守護着什麼?其實我們每個人心靈深處不都有一座“邊城”嗎?也許那座悲天憫人的城已經隨着歷史的洪流沉入那厚重的底色中,而留給我們的是對人生和社會的深深思考。

  邊城讀後感4

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合上書總還有種意猶未盡的感覺。讀這篇小說時,我彷彿被帶入一個世外桃源。茶峒這個地方孕育了淳樸的人們,有祥和的氣氛,美不勝收的風土人情。置身於其中,彷彿自己的心靈也得到了淨化,無比愜意。

這裏風景優美,氣氛祥和。或許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吧,這裏的人們友好、熱情、善良,他們互相幫助卻從未想過要什麼回報。十五六歲的少女與七十多歲的祖父相依爲命彼此依賴,他們之間的親情讓我們爲之動容,即使兩人在某些事情上會有代溝,但這絲毫不會影響祖孫二人的感情,反而像一段美好的插曲。

就像沈從文所說:我走過無數的橋,看過無數的雲,喝過無數種類的酒,卻只愛過一個正當最好年紀的人。端午節的一次偶遇,讓二老儺送與翠翠一見鍾情。但造化弄人,二老的哥哥天保大老也喜歡上了翠翠。面對感情,兄弟二人的手足情讓人爲之感到溫暖。大老與二老對翠翠的愛情是那樣純粹,他們願意娶翠翠,接手祖父的渡船爲人擺渡,願意爲翠翠唱三年六個月情歌,他們的愛沒有任何雜念,他們樂意付出卻沒有想要回報。祖父去世後,船總順順和楊馬兵老人對翠翠的照顧,這些都是人與人之間的難得的真情!

讀完這本書,總覺着有些遺憾。疼愛翠翠的爺爺和白塔一起死去,大老溺水而亡,二老離開翠翠下桃源,我總是想讓所有的美好發生在主人公身上,我不忍心看到一次次離別亦或生離亦或死別。但仔細想想,生活就是如此。它無數次讓你跌倒但你要無數次爬起與其鬥爭。也許在一次次鬥爭後,生活會善待你,就像我相信書中的二老總有一天會回來的,一切都會變好。

但是這本書想表達的不僅僅是這些,作者也想通過《邊城》,讚美這裏生活的純真,人與人之間純潔的愛。因爲隨着時代的發展人與人的關係彷彿疏遠了許多,哪裏還有千里送鵝毛?即使門對門也不一定會經常來往。是啊,我們的確應該反思,反思那些被我們逐漸遺忘的美德,那纔是我們的民族之魂,我們應該傳承、弘揚那些美德。

無論如何,當我們不斷與命運抗爭時,我們會得到好的結果。所有的美好也一定會如約而至!

  邊城讀後感5

讀到《邊城》,一幅清新淳樸的畫卷便向我展開。湘西邊城的民風令人倍感溫暖,雨季到來,人們的財物受損,總有一些勇敢的人熱心幫助,在那羣暖洋洋的人流中,我最難忘的是老船伕和順順。

老船伕,一個普普通通的船伕,然而他極有自尊,面對別人對他微薄的一些報酬,他不收,甚至因此同一個賣紙皮的人起了爭執,可那幾個銅錢是他應得的呀!無奈,他是那麼固執,偶爾收下一些,他就會用這些銅板備下涼茶、藥物,儘自己所能爲渡人提供方便。他就是這麼一位平凡的船伕。他也是位細膩的祖父,對自己那寶貝孫女翠翠,恨不得將他那顆熱忱的心捧出來,孫女到了年紀,他心裏默默籌劃着,但他懂孫女,懂翠翠那顆羞澀而期待的心,“翠翠,大魚咬你,大魚咬你”,他不明說,就是點到爲止,他讓孫女自己去選擇。爲了孫女,他去找順順,去找天保,去找儺送。天保死後,卻因此飽受順順父子的懷疑與冷眼,他沒有多說過一句話,照樣渡着他的船,照樣愛着他的孫女。老船伕進城買東西,商家總會給他提供特別的優惠,儘管他從不想去佔這樣的便宜;老船伕去世後,當地的人們共同爲他準備後事,羣衆的一舉一動足以襯出他的品格,我很容易就能想象出老船伕的樣子:兩鬢蒼蒼,十指粗糙,一雙有些渾濁的眼,卻閃着善意的光芒。

“順順”這兩個字給人很親切的感覺,似乎只有孩子纔會叫這樣的名字,順從而可愛。順順明事理,正直,不貪財,作爲船總,他沒架子。“順順”這名字起的真好,他沒有忘記周圍還有許多生活困難的人,從來都是慷慨解囊,大方相助。他有錢,有足夠的錢讓他兩個兒子過上衣食無憂的生活,但他沒有,他用生活來訓練他們的人格,讓他們甘苦與人共。天保和儺送因此結實如老虎,卻又和氣親人,不驕惰,不浮誇。顯然,吃點苦要比嬌生慣養好得多,來自生活的磨練能讓人更快的成長。磨練,是一顆顆稻穀,你要乘早將它收割,曬乾,再去糠……最終,蒸成醇香的米飯,讓你精神倍爽;慣養,是頂級大廚爲你捧上的蛋糕,有着異常誘人的外表,渴望一時之快將它食用,它帶來的,卻只有那卡路里和慵懶的壞脾氣。

湘西,瀰漫着自然與健康的美麗土地,《邊城》爲它奏響了一曲含着淡淡哀傷的田園牧歌。

  邊城讀後感6

等過第一個秋,等過第二個秋,等等等等,等到哭了爲何愛戀依舊,她等她的承諾,她等他的回頭,等到黃葉滑落,等到燕兒飛過,等等等到了最後,竟忘記了承諾。

翠翠,你是否還站在斑駁的小木船上,靜靜地,靜靜地等待,你的心是否早已隨他徘徊於遠端的垂陽,久久不歸呢?我明白世上最苦的味道便是等待,靜坐在那兒,等,等着生命的流逝卻無法挽留。等時過境遷,卻不流一滴眼淚。你曾告訴過我,你喜歡等,因爲等能讓你感覺你正一步步與他相遇。你喜歡等的味道,因爲它是時間,記憶沉澱而醞釀的。

你等,你聞着等的味道,時間卻在時鐘的畫面穿梭,指針在你等待逆向轉動,你和他的記憶,排山倒海而來……

這湘西邊遠的小城原本是靜謐的;這破舊的渡口原本是殘缺的;這時間流淌的故事,原來是沒有的;然而因爲渡口承載了他和你的承諾,故事因爲有了你的等待,這小城開始佈滿了馨香。你難以忘記你和他邂逅的那一刻,那一刻你和他交換了生命的誓約,從此你用等譜寫人生的奏鳴曲,你每天聞着等待的味道等待着,等待着那個也許明天就會回來的他,也許永遠也不會回來的他!

“我不知道風是向哪一個方向吹,你的溫存,我的靡醉。”翠翠,你是否感覺到徐志摩的唏噓正如你一樣呢?誰都不願看見你一天又一天地守望在渡口上,苦苦地等待。如果我是沈從文,我必定不會讓你日復一日地等待。因爲我知道等待的味道很苦,很苦。你必定會在雨中與他再次邂逅,可惜!我是沈從文嗎?我不是,所以我只能猶如一列火車從你身邊緩緩駛過,用幾滴和着我對你的愛憐,同情的淚珠告訴你:對不起,我無能爲力!不過殘缺也可以是一種美吧!儘管我不知道你下一刻是否能邂逅他,但我知道濃郁的山色鎖不了你的情,曲折的流水圈不住你的愛。你始終會秉持永不灰飛煙滅的信念,一直地等等等……

流水墜月,遮不了山的青蔥;寂靜憶風,蓋不了水的閒適;時間流淌,帶下走你對他的等待。你一直在等待的味道中,一直地等,等着他再次出現於渡口等……

  邊城讀後感7

離開了,不再回來。

等待,一切都是等待。

初春,萬物生機勃勃地叫喚着,一個冬天積蓄的離愁都在此刻一瀉難手,幾個年載已悄然過去,幾個寒秋的荒涼,幾個寧夏的思念,可一切卻仍舊如此。等待的都沒有回來,思念的,總會更受傷害。

翠翠仍舊沒日沒夜的幫忙渡河的人們拉着渡船,但她的心,已然飛到了遠方,去尋找安慰,最後的渡船,沒有該來的人陪伴,三千江水暖亦寒。即使如此,她還是選擇了等待,盼望着期待的身影悄然而至,手中捧着虎兒草,帶着熟悉的微笑,想者未央的對山,那動人的歌聲中傳遞的濃濃溫情。

或許是天公不做美,整個蒼穹烏雲密佈,從早上到現在也還沒有一個渡客,果不其然,不一會兒便嘩嘩下起了傾盆大雨,河上後浪推着前浪,推得渡船左右擺動着,就連那繩索也顫抖着,翠翠倚在窗邊看得正入神,忽而發現,繩索似乎要斷了,因爲日久失修,歷經風霜的繩索已無法再經受這般強烈的打擊了,開始一根又一根的斷掉,翠翠心中一驚,啞然失聲,又因那是祖父的心血,便奮不顧身地跑出戶外,緊緊地抓住即將斷開的繩索,並不斷的呼喊,可這時又怎麼會有人呢,冰冷的雨滴無情地敲打着她單薄的身子,她不禁顫抖着,但心念到祖父,便又抓得更緊了,小小的手掌上都已一片殷紅了,可是這風浪無情,豈是她這麼一個弱女子所能阻擋得了的呢,冰霜中,只覺得一股強大的力量將她推入湍急的河中,耳邊風的呼嘯聲漸漸變弱,視線也漸漸模糊,黑暗中,她似乎聽到了一個熟悉的聲音,溫暖而有力量,給予了她睜開雙眼的勇氣。

她睜開雙眸,看到了以爲是夢中才能看到的景象。

那個等待了多年的人,那個思念了多年的人,現在,就在眼前,觸手可及,她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直到他說:“你還好麼。”她再也按奈不住內心的激動,在他的肩膀上哭了起來,多年來所停留在內心的淚滴,一齊涌出了眼眶。

原來,她隨着河流衝到了下游的城鎮,而他,一直都在這個城鎮,當他又在遙望故鄉時,他看到了她,毫不猶豫,救起了她。

之後,她找到了停靠在河岸邊的那隻渡船,他們結了婚,在這個鎮子上又做起了擺渡這一業來。

她說:“是這渡船讓我遇上了你。”

他說:“是你讓這渡船找到了我。”

我說:“是緣分,命中已定。”

  邊城讀後感8

沈從文是本世紀最爲優秀的文學家之一,也是著名的物質文化史專家。對於許多人來說他還是個謎:學歷高小,行伍出身,有着傳奇般的人生經歷。時間證明,他許多作品今天依然顯出極強的生命力。

《邊城》是沈從文的代表作,展示給讀者的是湘西世界和諧的生命形態。《邊城》發表於1934年,小說描寫了山城茶峒碼頭團總的兩個兒子天保和儺送與擺渡人的外孫女翠翠的曲折愛情。青山,綠水,河邊的老艄公,16歲的翠翠,江流木排上的天保,龍舟中生龍活虎的儺送……

《邊城》中的一切都是那樣純淨自然,展現出一個詩意的自然環境與人類社會。然而最終美好的一切只能存留在記憶裏:天保與儺送一個身亡,一個出走,祖父也在一個暴風雨的夜晚死去,一個順乎自然的愛情故事以悲劇告終。《邊城》是一個關於湘西苗族的“民族寓言”的經典文本。

沈從文生於湖南鳳凰一箇舊軍官家庭,後因家境轉入困頓,剛剛小學畢業、年齡還不滿十五歲時,即廁身行伍,到人世間去“學習生存”。其後數年間,他隨當地軍閥部隊輾轉於湘、川、黔邊境及沅水流域各地。

三十年代初,沈從文在創作的同時,主編《大公報》文藝副刊,並以其在文壇的廣泛影響,被視爲“京派”作家年輕一代的領袖。一九四九年以後,由於“歷史的誤會”,改行從事古代文物研究,並先後出版《明錦》(與人合作)、《中國絲綢圖案》、《唐宋銅鏡》、《龍鳳藝術》等古代文物圖案集及學術論文集。

沈從文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是奉獻的一生。沈從文先生的文學作品《邊城》、《湘西》、《從文自傳》等,在國內外有重大的影響。他的作品被譯成日本、美國、英國、前蘇聯等四十多個國家的文字出版,並被美國、日本、韓國、英國等十多個國家或地區選進大學課本,兩度被提名爲諾貝爾文學獎評選候選人。

沈從文1988年5月,因心臟病突發,在其北京寓所逝世。故居於1991年被列爲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撥款進行了整修。故居現陳列有沈老的遺墨、遺稿、遺物和遺像,成爲鳳凰最吸引人的人文景觀之一,每天來瞻仰者絡繹不絕。

  邊城讀後感9

這本書給我的第一感覺是:如水的平靜,沒有戰爭的那股硝煙。它描寫的是住在山區的`一位老爺爺和他的孫女翠翠的平靜生活。在那個山村裏有的是山,有的是水,有的是那樸素的人的一張張面孔。

作者曾經講到:世間真有百思始得其解的怪事情,每次只要我規規整整地寫下“沈從文”三個字,我就立刻會想到水,汪汪洋洋的水,這倒不是因爲他的“沈”姓有一個三點水的偏旁,而是因爲他如水的性情。

他曾在寫於一九三一年的《自傳》中說:“我情感流動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給予我的影響實在不小。我幼小時較美麗的生活,大都不能和水分離。我受業的學校,可以說永遠設在水邊。我學會思索,認識美,理解人生,水對我有極大關係。”

我是住在海邊城市的一位中學生,對於水我是不會陌生的,我能理解:水和沈從文的生命不可分,教育不可分,作品的傾向不可分。

我明白了,也領悟到了水的德性爲兼容幷包,從不排斥拒絕不同方式浸入生命的任何離奇不經事物!卻也從不受它的玷污影響。水的性格似乎特別脆弱,且極容易就範。其實則柔弱中有強韌,如集中一點,即涓涓細流,滴水穿石,無堅不摧。水教給我粘合卑微人生的平凡哀樂,並作橫海揚帆的美夢,刺激我對於工作永遠的渴望。

“正因爲工作真正貼近土地人民,只承認爲人類多數而‘工作’,不爲某一種某一時的‘工具’,存在於現代政治所培養的窄狹病態自私殘忍習慣空氣中,或反而容易遭受來自各方面的強力壓迫與有意忽視。欲得一稍微有自主性的順利工作環境,也並不容易。但這不妨事,倘若目的明確,信心堅固,真有成就,即在另外一時,將無疑依然會成爲一個時代的標誌!”

他的這段話極具預見性,隨後不久,他就因爲不肯做“工具”而“遭受各方面的強力壓迫和有意忽視”,連“稍微有自主性的順利工作環境”也不可得了。這是作者的另一段描述,看出他當時達到處境是非常之艱難的。

《邊城》就是從這樣一個人的筆下刻出來的,是多麼的生動傳神,文中的人物都是在這山水的哺育中長大的,這一點一滴是生就了多少美夢多少渴望。

  邊城讀後感10

文學巨匠沈從文一部《邊城》,將他魂牽夢繫的故土描繪得如詩如畫,如夢如歌;書畫大師黃永玉走遍了世界,卻固執地用一座“奪翠樓”書寫他濃烈的戀鄉情懷。也許你會好奇,那到底是怎樣的一方土地,會使他們如此眷戀。我也有過這樣的疑問,但當你真的踏上那千年鳳凰的土地,相信你也會對鳳凰有一份莫名的情愫。

閒適地踏上歲月滄桑的青石小巷,輕輕地撫摸着斑駁的灰牆,他彷彿正在喃喃訴說着鳳凰千年的歷史。左手邊,從沱江引來的江水緩緩流淌在鳳凰人家門前,一座風韻小橋悠悠架起。嗬,頗有一種徽派建築的情調。

悠悠走出小巷,在亭子裏吹着微風可真是個享受。面前就是沱江,平穩、靜謐得如同一塊上等的綠寶石。只有當古城裏的居民在江邊洗衣時,泛起的圈圈漣漪纔會又把你拉回現實。江的那邊是一排吊腳樓,雖不如紫禁城般雄偉,但也隱隱透出一種威嚴。據說,這可是當年土司王的避暑勝地呢!

繼續向前漫步,穿過虹橋,又走進了鳳凰城內條條相通的古樸小巷。巷內安靜得不可思議,朝陽宮精美的雕飾透露出鳳凰當年的雍容。不過,如今的鳳凰更像一位古稀老人,歷經滄桑才能如此淡定。如此,一種遠離塵世的感覺油然而生,令所有身心疲憊的人都卸下了僞裝。鳳凰又多了一種純淨之美。

不久,我們就踏上了鳳凰古城的城牆。城牆上的一個個小孔,據說是當年鳳凰勇敢的人們把槍伸出去擊退侵略者的通道。遊客們都靜靜地沿着望不到頭的城牆漫步,輕輕地撫摸着古舊的城牆,好像也在回憶着點滴的過往。

依着城牆緩緩流淌的沱江,哺育着古城世代的兒女。坐上烏蓬船,聽着艄公的號子,看着兩岸已有百年曆史的土家吊腳樓,別有一番韻味。沱江的水十分清澈,水流或緩或急。如果幸運的話,還能看見水底招搖的水草。忍不住把手伸進江中,一股沁人心脾的涼意迅速蔓延。鳳凰這座古城,似乎要替你洗淨所有的凡塵喧囂。

難怪鳳凰古城會被稱讚爲中國最美麗的小城。城內石板小巷,明清古院;城外沱江蜿蜒,槳聲舟影。這一派寧靜安詳的小城風光,怎能不令人動情呢?

  邊城讀後感11

作爲一個從小在城市裏長大的女子,我特別嚮往田園牧歌般的城市生活。最近拜讀了沈從文先生的《邊城》,大師筆下那個小小的邊城水鄉讓我留戀不已。

《邊城》講述了湘西小鎮上一對相依爲命的祖孫平凡寧靜的人生,以及這份平凡寧靜中難以抹去的寂寞和淡淡的悲涼。小說的主人公翠翠有一段朦朧但沒有終局的戀情,可是愛情不是這本小說的全體。大師用他油膩的筆調娓娓講述了湘西小鎮上純樸的風土着土偶情,原始單純的生活,以及那如詩如畫的風景。

湘西的生活是清苦而艱苦的。大師卻讓我清楚,一個人對一片土地的酷愛,是理解它的殘暴當前去疼愛那背地醉人的景色。讀完整文,我就開端憧憬那個遠在湘西邊疆的小鎮。木製的吊腳樓,搖曳的紅燈籠,溼潤的青石板,窄窄的渡船,亭亭的白塔,還有那升起在舊村落上的青炊煙。這所有,形成一幅年代長遠的畫,在我的設想裏千遍萬遍地被描摹。在那片遊離世外的土地上,時光好像是靜止的。女主人公翠翠像湘水一樣溫婉明澈,歌聲婉轉清澈,老爺爺慈愛又寬厚,船伕們浪漫又豪放,就連生涯的無奈,在這個處所,都帶着詩意的顏色,美妙得令人不忍褻瀆。巨匠用他的故事讓咱們看到湘西人在運氣眼前的無助跟哀傷,卻也讓我們發生對性命的悲憫,對美好人道的信奉

我最嚮往《邊城》裏那些渾厚善良的鄉親們。翠翠和祖父去看龍舟競賽,當地的龍頭大哥順順送他們良多吃的。有人家娶新娘,翠翠的祖父送他們過河不收渡船錢。翠翠的祖父逝世,四周的鄉親都來幫忙。他們固然生活很清苦,卻可能相互輔助,像一家人一樣生活在那個偏遠的小鎮。比擬之下,我們天天生活在鋼筋水泥的城市裏,人與人之間人情淡薄,有時候,甚至街坊之間都互不相識。這不得不讓人遺憾。我盼望,有那麼一天,我們的城市也能變得暖和協調。每一個人都有安靜的幻想,人與人之間不有私心,愛惜着我們生存的環境,彼此互幫互助,獨特建造一個家一樣的世界。而這一切,都須要我們像《邊城》中的人一樣領有一顆仁慈的心去生活。

  邊城讀後感12

在這個喧鬧的年代,我雙手捧一本《邊城》,靜心默讀,似乎置身於世外桃源。在湘西這個清風明月般的國際裏,有一個天然凝集成的美麗形象,她就是翠翠。

日光不如她的敗行溫暖,綠水不如她的雙眸明澈。翠翠生於湘西這片安靜的六合之間,青山綠水給予了她一副天然去雕飾的容顏。她的表面美得傾國傾城,天然的山水哺育出她這般水靈靈的容貌,也賜予了她質樸的性格。湘西的翠竹林邊,她與爺爺相依爲命,平平的日子中有甜甜的爺孫情;湘西的綠水周圍,她在爺爺的潛移默化中長大。不知不覺中,湘西人特有的仁慈勤勞,便一絲絲滲透進翠翠的思維裏。翠翠的心靈更美麗,美得讓人愛憐。

我喜愛翠翠質樸的美。她勤勞仁慈,一眼就能讓人看透一切夸姣。青山綠水間,她與爺爺一同擺渡,這一貢獻行爲歷來與金錢不掛勾;月色竹林邊,她與爺爺密切攀談,雀兒般的笑聲迴旋在山溝之間;晨霧江流中,她久久地等候,奮力地划槳。她面臨平平貧苦的日子,心中不曾生出一絲抱怨,多麼純真的美啊!真讓人由心底裏生出一絲愛憐。她的真摯,就是那飄揚在山溝中的清風,又如穿透萬層雲浪的陽光,直插進年月深處,感染了很多表面光鮮而背面雜亂的人心。當今花花國際,久別了這質樸的真善美。

我喜愛翠翠天然侵佔的美。沈從文細膩的筆觸勾勒出如此嬌羞的一位少女,她恰如一朵嬌滴的玫瑰,帶着她含苞未放的美面臨着世人。初遇的懵懂,重逢的羞澀,少女的小小心思是這般美麗。她雖有一種青青的生澀,但透着坦率、坦白,美得天然。看那些經綸世務者,她們的身上,怕是隻要在污濁世事中打磨出的一顆富麗麻木的心。

我亦喜愛翠翠這缺憾的美。雖然她的形象一直讓人感到溫暖,可是言外之意卻不乏一種無言的憂傷。這種小小的缺憾,或許終究是融不進這個差強人意的國際。不論是惋惜的結局,亦或是書中不言的情面,都讓這份美烙上一份苦楚的印記。但是這個國際,又有幾卷實在的故事是滿意的呢?幾份夸姣的背面,沒有痛苦與惆悵呢?由於惋惜,翠翠才實在。她的缺憾,正是這個國際的惋惜。滿意的美,永久不存在於這個世上。而那只是的一步之遙,就是咱們人生之路要極力邁過的一道坎。

  邊城讀後感13

原想爲這篇起名爲“如水”———可是我不能悖着自己的心,忽略那另一部分,於是我就給它起名爲“純美與暴力”。

  純美

清澈泠泠然地順着書脊淌下來了。它流到我指甲邊緣,滲入;隨後我聽見了歌聲,是晴雨後的泥土、時未融化的芬芳、時初生的情感;它變成氣態的、潮溼的詩,輕覆於我的睫毛。我願真正讀懂,可這時能令我深切感受到的唯有自己思維與語言的遲鈍。

《八駿圖》、《或人的太太》、《如蕤》我都翻來覆去地讀了三遍以上,直今還認爲有些許晦澀。可是在閱讀的當中,純美的環境、純美的人們、純美的對話,這些是不曾有變的。就好似海浪,唯有那幾朵不肯在礁石邊迸成零散的珍珠——————可你卻仍能感知它滾動前進的節奏與態勢,然後受它的鼓舞與感動。

這裏每一篇的人物都是有名字的。作者好像以“人”爲開始,再釀出甘冽的環境,每一個人都富有極鮮明的特徵:他們的每一次擡眼、每一次頷首,甚至每一次開口的時間都是自然形成卻又不能改變的——————就如《邊城》中的翠翠,她不答應別人的呼喚,定是心中有什麼纏在一起;她總要先解開它們才能回答,否則好似她便不是那個翠翠了。雖是每個人物都獨一無二,可他們的相似之處卻又如恆河沙數。於是,純美疊加於純美之上,雖是不至於令人頭昏到只顧陷入、無法自拔的狀況,可也足以令人心生淡淡的疑惑與神聖的哀怨。所以,我還是希望能寫到暴力的部分來讓自己產生些許明徹。

  暴力

《邊城》中的暴力形式是非常多元的。有肉體所承受的暴力、有感情所承受的暴力,當然,更有靈魂所承受的暴力。如最後一篇《節日》便充斥了會鞭笞犯人至死的暴力,《虎雛》便顯現了一個碩大的希望被落空的暴力,而《七個野人與最後一個迎春節》則昭示了人民的反抗被徹底扼殺的暴力。每種暴力總難免給人心靈的重重一擊,可這一擊過後卻會帶來從未敢涉足的領域的思考與悲憫,甚至憤懣。

也有少數幾篇是純美與暴力並存的。它們就似一架天平,平衡達到一個令我望而卻步的境界。最好的例子就是《媚金,豹子與那羊》。我已不知如何去理解那純美得暴力的愛情故事。

《邊城》,讀一遍,便好似僅觀覽了一番好山好水般。

  邊城讀後感14

這些人都是擁有了一雙美麗的手;相比之下,自己造的那個不行,需要趕緊想法補救。陳老師,雖然只是開學的第三個星期,但是您循善的教導,有如春風化雨一般,滋潤了每個學生的心田,陳老師,您永遠是我們的好老師。——題記!的孩子就會“挺身而出”替人受過。還是畫出綠遍沙漠。

新西蘭友人路易·艾黎曾說:"中國有兩個最美的小城,一個是福建的長汀,一個是湘西的鳳凰古城。"這鳳凰古城大抵就是邊城之所在了吧,也就是沈從文從小生長的地方。

邊城的故事雖不甚長,卻是給我們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它就像一部描寫自然風光的小詩,使歷過塵間繁雜的人們耳目一新。它又像一泓清泉,輕輕敲擊我們的心靈,留下的是一片冰涼。既讓我們深深爲之陶醉,又擔憂因爲魯莽而打擾了它的靈境。

《邊城》之名,不禁使我們心動神馳。似乎那一塊土地離我們甚遠,但又有一種衝動,似是對它有所目的,有所企及。人世間美的地方大抵不多,所以東方人在陶淵明的時代就已經只能寄幻想於桃花源了,而西方人較幸運的則是稍晚才發出烏托邦的感嘆。但沈從文卻告訴我們世間美的地方不只是一個幻想,一個夢,因爲還有邊城。爲了使我們相信,他說不僅他曾在那裏生活過,並請了翠翠,老爺爺等一干人爲他作證。邊城確實是美的,美得讓我們只看到文字,就已目迷神醉了。

邊城吸引我們的不只是那一道自然風光,那一份民風民情,還有翠翠那一份等待的愛情。也許這份愛就像戈多一樣永遠等之不來,空勞牽掛。但我們卻不言之悲壯,不言之悽美。這份愛就像流動的水,永遠不死去。自然是因於翠翠的那一顆執着,堅定的心。"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就回來了"沈大師的話似乎賦予我們無限想象的權力。不知道美妙的歌聲能否喚醒心愛之人的歸來,但既然翠翠有等待的勇氣,我們就有理由相信,邊城的一切,包括愛情也是完美的吧!

知道鳳凰古城的人,不知是否都因於《邊城》,但不去鳳凰古城的人,似乎是永遠也無法理解《邊城》的。作爲凡塵中人,我們確實應對月夜的鳳凰古城的流光溢彩抱一份幻想,有朝一日親身歷之。

  邊城讀後感15

冬夜,狂風和窗戶叫着勁,呼呼作響。我坐在書房裏讀書,期待,不安,這兩種情緒在我心中交替出現。隨着書的合上,迎之而來的是惋惜,失落。

我讀的那本書名作《邊城》,它是作家沈從文的代表作之一。《邊城》講述的是在城市的邊緣,一個叫茶峒的地方,有一名爲翠翠的姑娘和她祖父的寧靜生活。本書以翠翠的成長經歷及她的愛情歷程爲主線,演繹出了一個美好而又令人唏噓的人生。

“翠翠‘帶着嬌,有點兒埋怨’地一再央求爺爺丟下渡船上的活回到她身邊。”一幅嬌答答的女孩面像躍然紙上,她攜帶着童稚的天真,展現出她對爺爺無比的依戀。“老船伕立即把船拉過來一面拉着船,一面啞着聲兒喊問‘翠翠,翠翠,是不是你?’一會兒又牽着船急切地問‘翠翠,你怎麼不答應我,生我的氣了嗎?’”爺爺的關切詢問聲,親切而着急,盪漾在小溪上。黑夜,小船,小溪,兩兩相融,成爲了爺孫倆的情感橋樑,親情載體。

當然,邊城描述的主要是一個戀愛的故事:順順家的兩個兒子天保和儺送,同時愛上了翠翠。在這兩人之間,翠翠選擇了儺送。天保深知不能勉強,終成全了弟弟,卻不幸遇難。面對誠摯的親情和美好的愛情,儺送進退兩難,最後痛苦地離開了家鄉。而這一切的變故,都由翠翠獨自承擔着。從端午的相遇,到儺送深情的山歌,再到翠翠的選擇,兩人的故事發展得是那麼令人嚮往和回味。可最後的結果卻是那麼的令人憐憫。

邊城,就像夢裏的一幅抽象畫,用細膩的文筆勾勒出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從一開始翠翠幫爺爺撐船,到爺爺去世後,老馬兵對翠翠的安慰,皆是夢幻似的溫馨。也許,在邊城,美好的與不美好的,在人與人之間的真誠情感中都變成了美好。

唯美的開端,悲涼的收束,典雅的人性美在邊城中孕育溫情和荒涼。這些都是詩意的註定,就如那結局:“他可能永遠不會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邊城,在詩意中褪去。其中的美好,許是我們每個人心中都難以捕捉到的虛擬。我們心之所向皆是生活的美好,可假使它消失,結局是多麼地令人唏噓?可能,我們需要把它埋藏在心。

  邊城讀後感16

天高雲淡,白塔下,渡口邊,一對兄弟,一個女孩,一段說不清的愛情故事,這就是《邊城》。優美的景色,善良,純真的人們,故事爲什麼會以悲劇結束?究竟是誰的錯?其實,並沒有什麼“爲什麼”,悲劇的結束,也並不是誰的錯。

天保和儺送,兩個人同時喜歡上了翠翠,按規矩要不兩個人真刀真槍的大幹一場,決出個誰勝誰負,勝的去追求翠翠,而負的退出;要不兩個人晚上一起到翠翠家的對面唱山歌,翠翠回唱的那個人贏。兩個親兄弟不可能真刀真槍打一仗,所以只能選擇後者。但不得不說遺憾的是天保唱歌不行,也就放棄了,而儺送唱歌時翠翠卻因爲睡着了,只把那歌聲當成了一個美好的夢。

天保爲了忘卻翠翠成全儺送而隨船出商,卻因船出事而溺死河中;翠翠經過爺爺點撥後知道了儺送對自己的愛,卻因女孩的羞澀不敢表達;儺送給翠翠唱了一晚的歌,卻因翠翠沒有給他回唱再加上哥哥天保的死讓他不知怎樣面對翠翠,所以也遠行了;爺爺爲了翠翠以後的幸福忙前忙後,卻因整個事情變成這樣又加上歲數大了,最終在暴雨將停的清晨離開了人世。

最後,只有翠翠和她的黃狗,守着渡船,等着儺送的歸來。想來想去,這一切的原因,並不是因爲誰的錯。老話有一句叫“這都是命。”是啊,翠翠的愛情變成這樣又何嘗不是一種命呢?她的愛情中,沒有爾虞我詐,沒有一點陰暗的東西,但結局卻是這樣,能說什麼呢?認命吧,順其自然就好。其實這未必是一件壞事,當儺送和翠翠的愛情經過時間的考驗,兩人再次相遇時,應是人間最幸福的事了吧。而如果因爲時間的推移,感情淡了,沒了,又是什麼壞事呢?這段感情的結束,不也是另一段感情的開始麼。

現實生活中也是一樣,如果兩個人之間的感情經歷了許多卻仍沒有發生動搖,很不錯;如果隨着種種事情,感情散了,互相覺得不適合了,分開,也挺好。

還記得《非誠勿擾Ⅱ》中芒果和李香山離婚典禮上的賀詞:散買賣不散交情。兩個人分開後,之間就又是另一種感情,有什麼不好的。

其實,感情,沒有什麼是與非,沒有什麼對與錯。其實,感情,真的順其自然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