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工作報告 > 關於寄宿制學校調研報告

關於寄宿制學校調研報告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6W 次

逐步完善支持系統,健全工作機制,爲教育事業的健康發展創造一個更爲良好的局面。下面是語文迷小編整理的2017關於寄宿制學校調研報告,歡迎大家閱讀!

關於寄宿制學校調研報告

  【2017關於寄宿制學校調研報告1】

爲了全面瞭解掌握我市民族地區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寄宿制學校的建設和發展情況,根據省政協有關調研要求,我們於2月中旬-3月下旬,組織部分政協委員對桑植、永定、慈利、武陵源所轄的民族鄉鎮寄宿制學校進行了現場調研與考察走訪,並聽取了市教育局的專題彙報,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關於我市農村寄宿制學校近年來建設發展的基本情況

我市總人口171萬,常住人口152萬,共轄64個鄉鎮街道、969個村社區,境內常住土家、苗、白等少數民族人口116萬人,佔全市總人口的67.83%。

截止2016年底,全市共有各級各類學校219個(不含345個鄉村教學點)。其中,農村寄宿制學校共有93所(包括九年一貫制學校41所、獨立初中47所、完全中學5所)在校學生約18.5萬人。2016年全市教育經費投入爲19.07億元,佔全市國民生產總值的4.25%,公共財政教育支出佔全市公共財政支出的14.3%。

2008年以來,通過佈局調整、合格學校建設、“全面改薄”等項目,農村寄宿制學校條件縱向比較得到較大改善。2014-2016年,投入中央“薄改計劃”專項資金1.5億元,改造了68所學校的127個項目。截止2016年底,已建成合格學校171所。2014-2016年,全市先後落實寄宿生生活費補助資金3318萬元和3400萬元,受益學生分別爲2.7萬人和3.1萬人。

二、存在的突出問題和困難

近年來,雖然市區縣各級政府都提出了“教育強市/強區/強縣”的發展戰略,在統籌城鄉教育上也加大了工作力度,但是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仍然存在不少問題和困難。

(一)基礎設施建設普遍欠賬,以學生“住宿難”的代表的“四難”問題始終沒有得到根本解決。

由於“撤點並校”,現有的農村寄宿制學校普遍出現辦學規模和條件無法適應現實需要的問題,主要表現爲寄宿學生人數劇增而導致的“四難”——宿舍緊張“住宿難”、食堂簡陋“就餐難”、浴室缺乏“洗澡難”、廁所蹲位不足“如廁難”。

如桑植縣61所農村寄宿制學校現有3958名寄宿學生,人均宿舍面積僅有1.32平方米、人均食堂面積只有1.08平方米、人均浴室面積只有0.17平方米,而人均擁有沖水式廁所面積更是爲0平方米。在賀龍中學我們看到學生普遍“兩人一鋪”,人數最多的一間由教室改建的宿舍擺了14架雙層牀擠了56名男生,全校師生共用一個只有40個蹲位的旱廁,而且距離女生宿舍達300米之遠。食堂年久失修、缺桌少凳,學生就餐無處可坐。學生不僅就餐要排隊、洗澡也要排隊、甚至上廁所都要排隊。

有的學校對學生“重教輕育、重管輕養”,食宿管理不重視,衛生管理不到位;有的學校食堂自制醃製發酵食材存在嚴重食品安全隱患;有的學校管理圖省事、簡單化,將學生宿舍用鐵欄關鎖形同監獄,存在嚴重的消防安全隱患,有的學校熱水供應不足,學生洗澡成了老大難;有的學校不重視校園內務和環境衛生管理,廁所臭氣熏天、骯髒不堪,無處插足,幾乎成了被文明遺忘的角落。

(二)師資隊伍建設嚴重滯後,以師資“老化”“弱化”爲代表的師資隊伍“薄弱化”現象有逐年加重的趨勢。

由於近年來,優質教育資源在客觀上與“城市化”同步,導致優質師資紛紛流向縣城和市區學校,農村學校教師隊伍“留不住人”和“人留、心難留”的現象非常普遍。表現在:

一是教師數量不足。如桑植縣農村學校從2000年到2010年,十年時間沒有進過一個新老師。各學校教師隊伍普遍缺編25%以上,普遍沒有配備校醫和專職宿管教師,食堂後勤服務人員也全部是沒有編制的臨聘人員。在編在崗的教師不僅要負責教學,還要負責寄宿學生的生活管理,工作已是疲於應付,生活管理根本無法到位。

二是教學質量下降。農村教師隊伍普遍年齡偏大、責任心和榮譽感的持續下降,直接導致了教學質量的下降。全縣農村寄宿制學校中45歲以上的中老年教師佔45%以上,35歲以下的青年教師僅佔20%,師資隊伍整體精神面貌不佳,人心不穩。老年教師得過且過,青年教師一心謀回城,即便是特崗教師也是幹了一年半載就千方百計往城裏調。桑植縣2010年後的定向委培師範生,畢業後普遍違約,沒有一個回鄉任教。

三是專業教師十分缺乏,“教非所學”現象十分普遍。音、體、美、理、化、生、地等專業師資普遍稀缺,“學體育的教地理”的跨學科教學“複式教師”,在鄉村學校比比皆是早已“見怪不怪”。如此師資,素質教育從何談起?

永定區湖田埡九年制學校,由於當地村民重教的傳統,在“撤點並校”的浪潮中,倖存了下來,但是如今,師資“老化”“弱化”現象也十分嚴重。目前留校的20位老師中,只有5人是在編在崗的老教師,有2人是特崗教師,其餘13人均是臨時聘請頂崗的代課老師,長此以往,教師隊伍難免青黃不接,人心浮動,很難保證維持和過去一樣的教學水準。

又如在文化底蘊深厚,有着尊師重教傳統的“文化之鄉”王家坪鎮中心學校,近五年來新進教師20人,也培養了一批優秀師資,但是每年都被城區學校或外地學校通過多種途徑被挖走或跳槽,如今只留下5人。稱得上是農村學校骨幹教師流失的一個典型樣本。

(三)本級地方財力薄弱,辦學經費不足,已經成爲長期困擾我市農村寄宿制學校發展的最大難題。

農村寄宿制學校多年來一直按小學600元/年、初中800元/年的標準由財政補貼經費,除此以外,沒有其他經費來源。由此導致兩個“落實難”——

一是教師的基本福利待遇落實難。各農村學校普遍在“保工資、保運轉”的臨界狀態起浮掙扎。有的學校爲了確保教師隊伍穩定,不得不違規動用公用經費解決教師的部分福利待遇。如洪家關小學共有教職工106人,人均績效工資、年終一次性獎金、住房公積金、醫保門診資金約需1.8萬元/年,全部要靠學校自籌解決,僅此一項,學校需開支159萬元,而學校公用經費收入僅有66萬元,即使違規挪用,經費缺口仍有近百萬元之巨。因爲農村學校普遍無力落實住房公積金等國家政策規定的福利待遇,在客觀上影響了鄉村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和職業榮譽感。

二是教學和生活服務設施配套“落實難”。由於經費不足,學生宿舍的擴建改建、浴室鍋爐熱水器的配備、食堂廚具竈具桌椅的配套以及衛生間的改造,都難以落實達標。此外,教學實驗儀器、信息化多媒體教學設備和圖書資料的更新,也受資金不足的制約難以落實到位,嚴重製約了農村學校的教學保障水平。

(四)農村寄宿學生“留守化”“低齡化”趨勢日益凸現,心理健康教育嚴重滯後,安全隱患防不勝防。

由於寄宿制學校的佈局調整,目前保留的學校幾乎每所學校都是覆蓋方圓15-20公里、3-4個鄉鎮、2-5萬人口。再加之,城市化的影響,農村中青年外出打工十分普遍,導致各校留守兒童寄宿生比例逐年增大。桑植縣中小學留守兒童寄宿生比例已經佔到了學生總數的52%以上,有的初中學校甚至達到了90%以上。有的小學甚至出現了三年級的低幼齡寄宿生。而其他未寄宿的走讀生中,也有相當一部分是爺爺、奶奶等親戚在學校周邊租房陪讀的留守兒童。

目前,農村學校因爲沒有編制,普遍沒有配備專職心理輔導教師,也沒有專職的生活宿管老師。因此,農村留守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安全管理還是一片空白。導致各農村學校普遍反映留守學生“管理難”“安全難”的問題。表現在:

一是留守學生普遍缺乏親情關愛,身心普遍發育遲緩,出現了很多心理健康問題。部分留守學生表現出孤獨、抑鬱、狂躁等不良情緒和不健康、不理智行爲。沒有經過專業的心理學培訓的老師們尤其是班主任老師們耗費了大量的精力進行關心和疏導,也取得了一些效果,但是,老師的關懷終究無法替代父母親情,也無法達到專業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二是校園周邊環境整治難。尤其是網吧容留留守學生現象仍然沒有得到根治。農村寄宿制學校校園周邊往往地處偏僻,相關部門監管力量有限,除了每年的集中式整治行動外,平時監管很難到位。因此,食品安全依然存在極大的隱患。尤其是網吧,雖然經歷多次整治,學校也加強了管理,但是在週末和假期,留守學生上網管控就成了幾乎無法完成的任務。有的校長感嘆說:“老師好不容易管住了一學期,但是學生變壞只需要放假上網一小時”。

三是校車政策難落實,交通安全無保障。農村學校佈局調整,留守學生“上學難”問題凸顯,大多數學生上學和回家路途變得更加遙遠,根本不可能安排校車接送,有的偏僻鄉村甚至沒有固定線路的公共交通工具,學生只能違規乘坐“三無”車輛和摩托車,超載現象時有發生,交通安全根本沒有保障。

三、關於發展農村義務教育寄宿制學校的對策和建議

加強民族地區農村義務教育寄宿制學校的管理,提升農村教學質量,保障農村學生身心健康,是促進城鄉之間教育均衡發展的重要基礎,也是民族地區廣大少數民族羣衆的基本權益,不僅關係着每一個鄉村學生的未來,也事關民族地區的穩定。因此,必須高度重視,認真研究制定“接地氣、有實效”的特殊扶持政策。根據我市教育、財政、衛生、文化、交通、食藥、扶貧等相關部門的認真研討,形成以下對策和建議:

(一)設立民族地區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專項資金。近年來,國家和省雖然出臺了“合格校”、“全面改薄”等項目,但是,對於民族地區寄宿制學校並無特別扶持的規定,與普通學校生均經費補貼標準並無差別。爲了體現國家和省對民族地區農村教育事業的關懷和支持,建議在國家和省的層面設立面向中西部民族地區寄宿制學校建設的專項資金補助項目。力爭用3-5年的時間,全面改善中西部地區農村義務教育寄宿制學校的基礎設施和辦學條件,使民族地區的農村學生能夠有平等的辦學條件接受平等教育的陽光雨露。

(二)制定民族地區鄉村教師培養五年計劃。在國家和省出臺鄉村教師支持計劃的基礎上,針對民族地區師資“培養更難”“留人更難”的問題,建議在普通師範院校中確定一批地方師範院校,專門覈定一部分民族教育師資定向招生計劃,在課程設置上要考慮實用性和民族化的特點,科學制定相關管理辦法和保障措施,確保這批學生畢業後能“回得來、下得去、留得住”。

(三)大幅度提高民族地區寄宿制學校生均經費保障標準。由於民族地區縣級財政普遍財力薄弱,無力承擔上級要求的配套資金比例。建議中央財政和省財政取消對民族地區教育經費補貼的縣級地方財政配套政策,改爲由中央財政或省財政全額承擔。同時,建立農村寄宿制學校經費的長效保障機制,實現學校正常運轉、教師福利待遇、學生寄宿生活補貼的財政經費全額保障,從根本上解決制約民族地區義務教育發展的經費保障問題。

(四)建立完善的寄宿制學校教職員工人事管理辦法。針對師資“弱化”“老化”日益嚴重的問題,應當儘快制定專項的師資補充計劃,建議每年適當增加針對民族地區寄宿制學校的教師專項招聘計劃,可以嘗試從非師範類院校招聘具有心理學等背景的專業人才,充實到各校心理健康專業教師、校醫以及生活教師崗位。還可以考慮委託職業學校培訓一批專業廚師充實食堂工作人員隊伍,實現寄宿制學校後勤服務人員的職業化。

(五)加大對留守學生的關懷力度,出臺特殊的教育扶貧政策,鼓勵其父母返鄉創業就業。留守兒童問題,說到底是“城市化”的產物,如果不能從根本上改變民族地區農村發展面貌,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就無法保障。因此,建議專項制定幫扶民族地區農村留守兒童父母的特殊扶持政策,將他們納入產業扶貧的重點對象,在其就近方便就業創業方面盡最大可能給予政策和資金補貼上的傾斜和照顧,還留守兒童一個完整的家庭和一個完整的童年,用平等的教育拯救一代農村孩子!

  【2017關於寄宿制學校調研報告2】

小關是綏陽縣的邊遠鄉鎮,人口有1萬9千多人,位於綏陽縣最南端,距縣城約40多公里。人均年收入5400元左右,居住較爲分散,全鄉義務教育階段有適齡兒童少年2618人,在校生1668人。現將我校開展寄宿制學校調研的情況彙報如下:

1、本地寄宿制學校建設和學生寄宿(寄宿率)基本情況,本地寄宿制學校建設達標間數、達標率。近三年(2015—2017)年預計寄宿學生數(分年),“十二五”期間擬建寄宿制學校數。

本地寄宿制學校建設和學生寄宿(寄宿率)基本情況

A、小學教育:全鄉有小學6間,在校生1220人,其中住校生416人,寄宿率爲%。在辦學條件艱苦的情況下,創新辦學模式,依賴留守兒童託管中心辦起了2間寄宿制小學(小關小學有住校生328人,輔樂小學有住校生88人),均不達寄宿制學校辦學標準。

B、學前教育:全鄉有小學附設學前班3個,在校兒童323人,有幼兒園1間,在園兒童207人(其中,周託月託有125人),寄宿率爲%),學前教育入園率爲57%。

C、初中教育:全鄉有初中1間,在校生448人,其中住校生381人,寄宿率爲85%。達到了國家寄宿制學校標準。

近三年(2015—2017)年預計寄宿學生數(分年),“十二五”期間擬建寄宿制學校數

小學教育: 2015年寄宿學生470,2016年550人,2017年750人左右。

初中教育:預計近3年均在400---500人之間。

根據學校佈局調整規劃,到2017年,擬建3間寄宿制小學。其中小關小學正在建設中,輔樂小學、塘洋小學擬於2016、2017年建設。

2、本地政府對寄宿制學校制定的優惠政策及扶持措施,支持學校建立勞動實踐基地情況。

當地政府積極支持配合縣級相關職能部門做好徵地工作,修建師生宿舍和食堂。無勞動實踐基地。

3、本地政府是否對寄宿制學校建立了經費投入機制?對貧困寄宿生和學生營養改善計劃採取了哪些扶持措施?2014年共投入寄宿制學校資金多少?

(1)縣級人民政府已建立經費投入機制。

(2)採取了對貧困寄宿生和學生營養計劃採取了新建愛心食堂、成立銀花教育愛心協會、發放困難寄宿生生活補貼等幫扶措施。

(3)2014年我鄉小學獲得困難寄宿生生活補助萬元,中學獲得萬元,由因不知道寄宿工程建設造價,所以2014年共投入寄宿制學校資金不清楚。

4、學校宿舍管理人員、安全保衛人員、門衛值班人員和食堂後勤人員配備、培訓及工資來源情況。

以上管理人員均爲學校臨時聘用;參加過縣、鄉相關業務培訓;工資爲生均公用經費列支。


1.2017關於寄宿制學校調研報告

2.2017年農村寄宿制學校調研報告

3.關於寄宿制學校建設情況的調研報告

4.2017年寄宿制學校調研報告

5.2017農村寄宿制學校調研報告

6.2017寄宿制學校調研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