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工作報告 > 扶貧開發工作情況調研報告

扶貧開發工作情況調研報告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3W 次

導語:調研工作不是搞科學研究,調研報告也不能建立在純理論之上。必須做到理論聯繫實際,才能提出可操作性強、有實際價值的政策建議。下面是扶貧開發工作情況調研報告,歡迎參考:

扶貧開發工作情況調研報告

按照政府的統一部署,2月4日,我們一行來到區開展走訪慰問,並就扶貧開發工作進行調研,深入到縣鎮街道、村組、農戶,採取聽取彙報、現場查看、與貧困羣衆和基層幹部對話交流、座談等形式,瞭解區近年來扶貧開發工作取得的成效、存在問題和困難,廣泛聽取幹部羣衆對新時期扶貧開發工作的建議和要求,現就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扶貧開發工作總體情況

區位於省西南部,國土面積1722平方公里,總人口約85萬人,轄18個鄉(鎮),2個街道辦事處,278個行政村,28個社區居委會。2011年納入羅霄山連片特困地區,共有27個村被認定爲省級貧困村。2014年底,貧困人口10萬人,貧困發生率爲14.5%。

2014年,撤市設區後,區大力實施“同城發展、富民強區”發展戰略,銳意改革創新,積極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各項指標增長率均高於市和全省平均水平。與此同時,緊緊搶抓贛南蘇區振興發展和羅霄山片區扶貧攻堅歷史機遇,加大扶貧工作力度,充分利用各級財政部門撥付的3319.79萬元扶貧資金(其中:中央財政2179.79萬元、省級財政1000萬元、市級財政配套資金140萬元),圍繞整村推進、產業化扶貧、移民搬遷和“雨露計劃”等主要工作內容,以“整村推進、連片扶貧開發”爲抓手,以“產業扶貧、移民搬遷”爲重點,扶貧開發各項工作取得良好成效,2014年全區脫貧2.4萬人。

(一)實施整村推進,改善基礎設施。2014年,區繼續將貧困村整村推進與新農村建設工作相結合,加大扶持力度,重點圍繞27個省級貧困村,大力夯實基礎建設,有效地實施了整村推進工程,共完成了包括基礎交通、農村水利在內的村莊整治建設項目51個。特別是較好地完成了41個通組道路交通建設項目,完成農村公路改造311公里、橋樑建設19座。打開了致富枷鎖,讓脫貧致富夢想有路可走。

(二)推動產業扶貧,促進農民增收。自我省實施“四個一”組合式扶貧重大舉措以來,區提出“四個堅持,四條路子”的產業扶貧新理念,用好省級產業扶貧專項資金,扶持27個貧困村及其周邊連片村產業發展和產業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完成了27個產業扶貧項目,新增產業基地道路27.7公里,灌溉水渠、飲用水管道7000米,苗木種植1600畝,安全飲用水水廠1座。這些讓老百姓直接受益的扶持項目,激發了貧困地區產業發展的新活力,幫助農民實現穩定增收。

(三)實施搬遷扶貧,開闢扶貧新路徑。2014年,該區計劃移民搬遷扶貧2000人,其中以工代賑異地搬遷扶貧移民1000人,進城進園搬遷扶貧移民1000人,上級下達搬遷移民扶貧補助資金1000萬元。該區計劃將其中1528人安置在蓉江街辦橋口村蔬菜水果批發市場,引導貧困羣衆進城就業脫貧。目前,移民搬遷的各項工作正在有序推進。與此同時,該區積極開展水庫移民後期扶持工作,爲水庫移民5808人發放直補資金348.48萬元,安排扶持資金381.48萬元,實施移民安置區基礎設施和生產開發項目27個,並已全部竣工。

(四)實施“雨露計劃”,就業技能得到提升。作爲新階段扶貧開發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區結合該區產業結構狀況,以中職學歷職業教育、勞動力轉移培訓、創業培訓、農業實用技術培訓、政策業務培訓爲內容,積極實施“雨露計劃”,舉辦專項培訓36次,培訓2490人次,使受訓青壯年農民的技能水平和就業創業能力有了明顯提升,爲他們更好地就業創業、增加收入奠定了基礎。

(五)開展結對幫扶,扶貧效果明顯。今年以來,全區各定點包扶、定點扶貧工作組深入幫扶點402人次。籌集扶助資金1230萬元,舉辦各類培訓班培訓人員8313人次;掛點幹部職工捐款、捐物37萬元;幫扶困難學生604人,幫助引進人才35人次,引進技術64項;結對幫扶貧困戶2620戶,其中計劃生育貧困戶377戶;組織勞務輸出1328人,其中貧困戶勞動力890人。

二、精準扶貧的主要做法和存在問題

(一)實施精準扶貧的主要措施

根據《中共省委辦公廳、省ren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創新機制紮實推進農村扶貧開發工作的實施方案》的總體部署,區計劃用五年的時間,到2019年底,使全區27個貧困村全部脫貧,38565戶12.4萬人貧困人口具有比較穩定的收入,實現“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住房”,與全區人民同步邁入小康這一目標。爲此,區緊緊圍繞“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這一核心要求,建立瞄準貧困戶的幫扶機制,給合實際,重點實施四項幫扶舉措,改扶貧“大水漫灌”爲“精準滴灌”,全面推進精準扶貧到村到戶。主要措施包括:

1.扶持生產,實現就地致富。針對長期居住在農村,且年齡偏大,有勞動能力和一定生產資料的貧困戶,通過引導幫扶,開展種植、養殖等手段,實行就地脫貧致富。?甜柚種植。以甜柚種植爲重點,依託等鄉(鎮)萬畝甜柚基地建設,以“企業+基地+農戶”的方式,對符合條件的種植面積達5畝的貧困戶進行產業幫扶,採取免費提供苗木、技術培訓,對符合銀行貸款條件的幫助貸款5萬元並提供扶貧貼息等。對區域內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能安排貧困人口就業的,政府對其產業實施等採取以獎代補的形式進行扶持。?油茶種植。對北部山區、赤土等鄉鎮的種植油茶達5畝以上的貧困戶、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除享受林業部門的獎勵外,參照甜柚種植標準另行補助。?優質稻種植。對北部山區缺少土地的貧困戶、種植企業,政府幫扶土地流轉,發展優質稻種植,對種植50畝以上的貧困戶進行產業幫扶,採取免費提供苗木、技術培訓,對符合銀行貸款條件的幫助貸款5萬元並提供扶貧貼息等;對幫扶貧困人員就業的種植企業、農業合作社除除享受林業部門的獎勵外,參照甜柚種植標準另行補助。④蔬菜種植。以唐江、龍嶺、鳳崗、朱坊等鄉(鎮)爲中心區域,鼓勵土地集約經營,扶持蔬菜種植100畝以上大戶50戶,帶動10000貧困人口脫貧致富,以以獎代補的形式進行扶持。⑤花卉苗木種植。帶動5000貧困人口脫貧,對公共事業所需花卉苗木,政府在同等條件下優先在貧困戶中購買苗木,解決種植戶的投入和銷售壓力,實現脫貧目標。⑥發展鄉村旅遊業。通過建設“一座南山、十里蓉江、萬畝果園”生態旅遊長廊、以大山腦爲核心的生態旅遊休閒區、以傢俱體驗爲主題的商貿旅遊、蓮花山旅遊區、赤土畲族民俗旅遊區等五個旅遊點的建設,帶動5000貧困人口脫貧致富。

2.移民搬遷,洗腳上岸進城。針對那些居住偏僻、交通不便、生產資源缺乏、生產開發無門路的偏遠山區和庫區農民,實施移民搬遷進城,通過各工業園區和重點項目區,吸納貧困人口就業,同時在重點項目或工業園區附近建設公租房,爲貧困家庭提供住房保障,確保“洗腳上岸”進城就業的貧困家庭“搬得出、住得下、過得好”,計劃逐步解決1萬戶共3.6萬貧困人口的脫貧問題。

3.勞務輸出,轉移剩餘勞力。通過就業、創業技能培訓,使部分農民學得一技之長外出打工或創業,不願外出的則可參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生產經營活動,增加貧困家庭收入,解決2.6萬貧困人口脫貧問題。一是針對農村“8090後”有一定文化素質又有進城意願的,定期舉辦勞務就業培訓,轉移就業0.9萬人;二是針對一些長期在外打工,但有一定勞動技能且願意回鄉創業的,組織開展專項培訓,帶動就業0.8萬人;三是兼顧強化特殊崗位職業培訓,針對工業園區用工需求,舉辦起重機動車輛駕駛、電焊、焊工、刺繡、保潔、保安等培訓班,帶動就業0.9萬人。

4.政府供養,保障基本生活。主要對象爲特殊貧困戶(含五保戶、重度殘疾人員等)。一是加大敬老院基礎設施建設,改善五保對象集中供養條件。加強敬老院硬件建設,擴建增容,將敬老院建設納入各鄉鎮社會發展規劃,與五保對象日益增加集中供養的需求相適應;整合各類民生政策,抓好五保戶、低保戶的農村危舊土坯房改造,建好村級集中供養點。二是加強供養經費的動態化管理,確保五保對象生活穩定。爲確保五保集中供養對象生活穩定,應建立與我區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的五保經費保障體系,財政轉移支付的五保供養經費每年進行調整,保障其生活水平穩定在農村一般生活水平。三是加大公益性崗位開發力度,支持殘疾人員參與就業。鼓勵各黨政機關、事業單位、企業安排殘疾人員就業,政府給予公益性崗位補貼,保障有部分勞動能力的殘疾人員正常生活。

(二)存在問題

1.對象識別還不夠精確。儘管從6月底開始,該區按照國家制定的統一扶貧對象識別辦法,以及“一申請二評議三公示四審覈”的識別程序,採取按收入倒排、公示公告的方式,先後開展了貧困人口識別、建檔立卡培訓、登記造冊、初步錄入等環節工作,但從確定的扶貧對象來看,還存在對象識別不夠精確的問題。一是按照整戶識別貧困人口原則,很難把握家庭整體貧困情況,因而出現扶貧對象不精準的情況。二是對農戶收入很難準確統計,存在農戶隱瞞部分收入的情況,特別是家庭成員分散就業,很難掌握家庭成員各自收入的變化情況,導致少數已脫貧的農戶也納入了扶貧對象。

2.扶貧成效還不夠穩定。一是自身脫貧,致富造血能力較差,會出現一些“扶不起”現象。特別是留守在農村那部分文化素質偏低、年齡偏大、生產能力偏弱的“三偏”貧困人口,思想保守甚至愚昧,“等、靠、要”的依賴思想較爲嚴重。二是遭受自然災害或各類事故、重大疾病等返貧情況,致使扶貧變成反覆扶貧。三是收入來源渠道不穩定。貧困人口普遍無一技術之長,發展產業沒有技術支撐,很多投入打了水漂。相當一部分人是靠打臨工、賣苦力謀生,收入很不穩定,隨時都可能返貧。

3.移民搬遷後續發展存在隱患。實施搬遷扶貧進城的這部分農民,原先大多生活在偏遠山區,無論是思想觀念、生活習慣還是生產方式,進城後都很不適應,需要相當一段時間的磨合。雖然住得更舒服了,但原先生產方式無用武之地,“洗腳上岸”後不知所措,無固定收入來源。特別是貧困戶本來就沒有積蓄,有的爲購房又新欠了一屁股債,不僅沒脫貧還加劇了債務負擔。加上城裏生活成本增加,導致日常生活水平下降,不僅生活保障壓力加大了,在新的環境下與左鄰右舍也會時常出現衝突,帶來新的社會問題。如果社會管理和幫扶政策跟不上,不僅這部分人的生計難以爲繼,將會引發新的貧困,甚至會影響當地社會穩定。

4.動態管理還有待加強。還約有3萬戶10萬貧困人口,貧困人口基數大,貧困人口的動態管理是一項長期性工作,工作複雜難度也大。一是被調查的貧困人數多,加上脫貧戶擔心再得不到扶持而隱瞞真實收入,導致調查數據不真實準確;二是工作量大。各鄉村人手不足,也缺乏工作經費,不可能像建檔立卡時一樣每年都集中大批的專人開展調查摸底公示上報。因此,要確保扶貧對象的精準,必須探索建立切合實際的扶貧對象動態管理工作機制,確保精準扶貧政策執行不走樣。

5.扶貧資金缺口較大。2014年,各級政府安排全區的扶貧資金達3320萬元,但對於該區的扶貧工作任務來說相距甚遠。儘管區財政每年投入的資金都有所增加,但從扶貧資金的人均佔有量角度來看,扶貧資金依然不足,缺口較大。按2014年農村貧困人口10萬計算,農村貧困人口平均佔有扶貧資金是332元,與人均扶貧資金佔有量的最低標準相差較遠。資金短缺仍然是貧困地區的“瓶頸”因素,且短期內難有大的轉機。

三、下步工作安排

下一階段,在總結經驗、鞏固扶貧成果的基礎上,擬重點抓好以下幾項工作。

(一)抓產業扶貧,夯實農民脫貧致富基礎。進一步創新生產扶持方式,用好產業扶貧資金,通過引導幫扶,以發展種植、養殖業爲主,幫助農戶就地脫貧致富。一是通過加大產業開發扶貧資金投入,推進貧困村扶貧到戶貸款貼息、扶貧項目貸款貼息等試點,並逐年擴大試點範圍,爲貧困戶發展產業提供資金支撐。二是圍繞臍橙甜柚、生豬和蔬菜、花生、油茶、優質稻等“兩主四特”產業發展,引導貧困農戶加快推進農業發展方式的轉變,推行“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戶”、“龍頭企業+基地+農戶”、“市場+基地+農戶”等各種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逐步構建“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產業發展格局。三是加大扶貧資金對貧困村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扶持力度,確保每個貧困村有1個以上農民專業合作社,貧困農戶入社率達到50%以上。充分發揮各級扶貧龍頭企業輻射帶動貧困農戶作用,帶動更多的農戶脫貧。

(二)抓後續扶持,鞏固搬遷扶貧成果。一是抓好進城民工就業。通過各工業園區和重點項目區,吸納部分有條件的貧困人口就業,確保有穩定收入來源。二是抓好公租房建設。在重點項目或工業園區附近建設公租房,爲貧困家庭提供住房保障,確保“洗腳上岸”進城就業的貧困家庭“居者有其屋”。三是抓好進城進鎮示範點建設。2015年,加快建設3個區級進城進鎮進園示範點,爭取蓉江橋口示範點安置800戶3000人,唐江九駁橋示範點安置100戶400人,傢俱產業園區級示範點安置600戶2400人。四是抓好搬遷後續扶持與管理。整合各方資源,加強部門協作,爲進城農民開展就業技能培訓、提供公益崗位,實現穩定就業。同時,加強對移民小區設區管理,爲進城農民提供生活幫助、就業指導等方面的諮詢服務,幫助農民加快融入和適應城鎮生活,讓他們在脫貧的基礎上能住得安心、生活愉快。

(三)抓技能培訓,拓寬農民就業渠道。要把提高貧困勞動力技術素質和就業創業技能作爲扶貧工作的一個重要工作來抓,轉“授其魚”爲“授其漁”,實現“培訓一個、就業一人、脫貧一戶”的目標。一是要堅持因地制宜,形式多樣,既可以委託專業培訓機構,也可以聘請專業技術人員到田間地頭實地培訓;二是在充分尊重農民意願,讓農民自主選擇培訓機構和專業,需要什麼就培訓,培訓內容要多元化;三是要以市場爲導向,圍繞市、區周邊地區對產業工人的技術需求,組織訂單培訓,實現培訓一人,就業一個;四是創新培訓形式,既要由企業組織培訓,也可由政府有關部門組織培訓,也可以由農民自己選擇培訓機構學習,只要取得培訓合格證書都可予以經費補貼。

(四)抓典型示範,深化整村推進工程。在繼續鞏固村、村整村推進成果的基礎上,今年再選擇一個貧困村作爲示範點,以優化村莊功能規劃、環境衛生整治、土坯房改造、產業發展、基層組織建設等爲主要內容,整合資源,集中資金,重點扶持,在幫助當地農民提高收入、穩定脫貧的基礎上,改善居住條件和生活環境,提高貧困地區農民的精、氣、神,爲當地新農村建設積累經驗、樹立典範。

四、幾點建議

(一)堅持因戶施策,不斷增強扶貧措施的針對性。扶貧工作是否能出成效,關鍵在於是否能做到扶“真”貧、扶“準”貧、“對症下藥”。要在摸清底數、確保貧困對象真實精準的基礎上,根據致貧原因和發展需求,科學劃分“扶貧戶、扶貧低保戶、低保戶、五保戶”四種貧困戶類型。對有勞動能力和勞動意願的扶貧對象,即“扶貧戶、扶貧低保戶”,根據不同貧困類型,針對其不同貧困成因,因戶施策、“量身定做”,制定針對性強、組合式的幫扶措施,通過扶貧搬遷、發展產業、技能培訓、轉移就業等方式,助其脫貧;將“低保戶、五保戶”等農村因病因殘完全喪失勞動能力貧困對象識別情況單列出來,經民政部門確認後,將符合政策條件的全部納入低保,實現兜底保障。

(二)整合各個資源,不斷增強扶貧工作合力。要努力形成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三位一體的“大扶貧”格局,凝聚多方力量,整合各類資金,實現多元扶貧、共同扶貧。一是要深入開展結對幫扶。依託“送政策、送溫暖、送服務”工作平臺,確保每個貧困村都有幫扶單位,每戶貧困戶都有幫扶責任人,做到工作到村、扶持到戶、責任到人。要結合幫扶實際,做到定目標、定對象、定責任、定措施、定政策,做到不脫貧不脫鉤。同時,幫扶單位要發揮行業和職能優勢,從人才、資金、技術、項目、信息等方面爲貧困村、貧困戶提供扶持,保證幫扶措施和任務落實。二是要切實抓好專項扶貧。組織實施好整村推進、扶貧搬遷、產業扶貧、雨露計劃、以工代賑等重點工程,確保專項扶貧政策落實到位,取得實效。三是要動員社會力量廣泛參與。採取有效措施,將貧困戶、貧困村的需求信息與社會各界的扶貧資源、幫扶意願進行有效對接、互聯互通,實現社會扶貧資源的有效配置。鼓勵引導各類企業、社會組織、個人,通過捐贈救助、發展產業、促進就業等各種形式參與扶貧。對積極參與扶貧開發、帶動貧困羣衆脫貧致富、符合信貸條件的各類企業給予信貸支持,並按有關規定給予財政貼息等政策扶持。鼓勵有條件的企業自主設立扶貧公益基金。四是要充分用好對口支援平臺。要用足用好省委、政府“四個一”組合式扶貧工作政策及中央國家機關、省直機關、有關單位對口支援幫扶政策,發揮對口支援單位職能優勢,搭建好項目對接、產業承接平臺,積極爭取對口支援單位的技術、信息、人才及改革試點等支持,着力推進一批對口扶貧重點項目建設,解決一批難點節點問題,改善貧困地區和貧困羣衆生產生活條件,幫助貧困村、貧困戶發展生產,脫貧致富。

(三)堅持着眼長遠,建立健全扶貧工作機制。一是建立扶貧投入機制。各級財政要在財政預算中專項安排扶貧資金的基礎上,建立扶貧資金增長機制。既要對貧困家庭子女中、高等職業學歷教育要進行財政補貼,確保資金來源。也要加大對貧困村幫扶資金投入力度,扶持發展產業和改善基礎設施。更要突出精準扶貧,安排專項資金,對貧困戶一對一地進行幫扶。二是建立部門協調機制。要按照“統一規劃、各司其職、捆綁使用、用途不變、各記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則,整合各部門資源,特別是要充分整合涉農部門的各項強農惠農資金,支持扶貧對象移民搬遷、發展產業、增加收入。財政、民政、教育、衛生、人力資源社會保障、水利、交通運輸、規劃建設、電力等職能部門要研究專門制定並落實扶貧特惠政策。三是建立金融扶貧機制。充分發揮財政資金引導作用,提高贛南等原中央蘇區和特困片區產業扶貧資金和水庫移民資金使用效益,鼓勵和帶動金融資金加大產業信貸投入,開展金融扶貧。積極拓展扶貧信貸業務,爲輻射帶動力強、解決貧困人口就業多、促進貧困戶增收脫貧快的企業提供貸款支持;積極實施小額貸款扶貧政策,支持扶貧對象發展生產,提高收入,實現穩定脫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