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課文《藤野先生》的讀後感

課文《藤野先生》的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01W 次

魯迅是懷着一腔赤誠從東京到仙台,他不願整日面對那些迂腐的同胞,成了第一個仙台的中國留學生,食不果腹也好,至少這裏沒有讓他爲了別人的身份而感到恥辱的人。他認爲他能快活着學成,回國,治病救人,可人心又是何其難醫?

課文《藤野先生》的讀後感

影片裏的中國人看着同胞慘遭屠殺是麻木的,中國是一個只有需求沒有追求的國家,魯迅才反應過來。他認爲人健康了,就能擺脫“東亞病夫”的帽子,可他縱然千般能耐,醫出的也是一具具被自私與懦弱架空的健壯皮囊,被敵國當作戰利品論功行賞。若說中國人的劣根性是種子,中國人是花果,那魯迅也只能修修花葉,最終那果實還要被別人踐踏摘來,他就是再如何努力,也動搖不了根深蒂固的種子半分。放棄自己熱衷很久的事情是很難的,可魯迅還是因爲一部影片便棄醫從文了。

他知道他學醫是爲醫人,那麼此時從文,是要醫國,可僅憑魯迅一人想改換朝夕太難,也許少他一人也沒什麼,他清楚這點,可還是想勉力一試,萬一他的哪部作品就成了中華民衆覺醒的轉折點了呢?再不然,縱使中國最後敗了,他也能讓後世知道。不是所有中國人,都甘做亡國奴,也有瘦弱的“東亞病夫”會僅憑“華夏”這飄渺了五千餘年的信仰而肝腦塗地在所不惜。他放下了手術刀,提起了筆桿,繼續在焦土上戰鬥。

他一直期盼着,讓他做出這個決定的影片裏國人麻木不仁的臉被染上些色彩,即使是悲哀的也無妨,起碼中國,終於要甦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