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斷舍離》讀後感範文(精選61篇)

《斷舍離》讀後感範文(精選61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3W 次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總結呢?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斷舍離》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斷舍離》讀後感範文(精選61篇)

《斷舍離》讀後感 篇1

假期裏媽媽推薦給我讀了一本書《斷舍離》。感悟頗多。

“斷”是捨棄自己“家”裏不需要的東西。“舍”是捨棄“家”多年不用的舊物。“離”是脫離物品的執念,生活要自由自在些。

讀書以後,我想到了平時自己很喜歡讀書,跟媽媽出去,看到自己喜歡的新書,總是歡天喜地的要媽媽買,有些書買到家裏不喜歡,就孤單的被拋在了一個角落裏,有喜歡的書看完還是會給媽媽講講。以後再想做事情或者買書,就要學會適應自己的纔買,不適應的,或者需要的圖書應該用另外的途徑得到。

由於經常買書,自己又是個戀舊的孩子,所以,只要是我的書,從幼稚園到現在都要媽媽保存起來,現在想想,有些書看完了,保存的完好無損的可以拿到學校的“義賣”超市賣了,還可以換取別的同學手中的書,開闊了視野,又減輕了爸爸媽媽的負擔,真好!

其實,在我的心裏,總有一些揮之不去的雜念,比如:媽媽讓我做了我不願意的事,沒有經過我的同意就給我報了一個班,沒有問我喜歡不喜歡就擅自做主給我買回來一些衣服,還有就是我有的時候也有一些不切實際的想法,都應該實施清理。這樣我們的生活才能輕鬆前行。

《斷舍離》讀後感 篇2

在很多年以前,我就喜歡收拾物件,尤其是整理抽屜,在整理中獲得內心的平靜,乾淨、整潔成爲心靈純淨的標誌了,通常心情不好時,我也會通過整理屋子、整理抽屜的樸素方式,來平復心情。

近年來,人們關注了一種新型的生活觀念——”斷舍離“,正是這種觀念的極大擴散,悄悄改變了現代人的生活。不說與現今中國反幾風的政治話題,這種樸素、簡潔的生活信念,通過心靈的淨化能夠讓生活更清爽,讓心靈更自由,這是信息社會在工業化發展進程中的一種迴歸,現代人對生活本質的迴歸。

讀這本書時,我沒有意識到自己多年來樸素的行爲中有一種”禪意“蘊含其中,”整理房間也就是整理自己,並不是心靈改變了行動,而是行動帶來了心靈的變化,只有有行動,心靈就會跟上腳步,斷舍離就是一種動禪“。

德國詩人歌德曾經說過一句話,”人類最大的罪是不快活“。快活的維持也是需要環境浸潤的,用心經營自己生活空間,通過篩選保留必要的物品,以個體爲主體,好好維護舒服簡潔的小小空間,從此起步,開始從物質到精神層面的整體淨化、梳理,保持斷舍離的意識,成爲自我生活的主宰着。

《斷舍離》讀後感 篇3

《斷舍離》是一本推崇現代家居整理的書。

斷——不買、不收取不需要的東西。

舍——處理掉堆放在家裏沒用的東西。

離——離開對物質的執念,讓自己處於寬敞舒適,自由自在的空間。

斷舍離“的要點之一在於,要以思考自我真正需求爲中心,而不是成爲物的附庸,從而達成人生清爽高效的自有境界。

生活中如果真的能夠做到書中傳授的整理技巧,果斷”斷、舍、離“,家裏自然乾淨整潔。怕就怕知易行難,下不得狠心決心。

女人天生愛購物,網購方便快捷更是刺激了購買慾,不斷買進的同時也引發了存儲問題,再多的容納空間也無法滿足與時俱進的購買能力。東西越買越多,空間越來越滿,房間越來越亂,心情越來越煩。當時因爲頭腦一熱所以購買,到手了之後卻並不覺得有多需要,這種情況太多了,舍不掉的”雞肋“也積累的太多了。

果斷捨棄用不到的物品雖然是個亡羊補牢的辦法,但是如果能夠做到冷靜購物,不迷戀物慾,不因一時興起而盲目消費,不將許多不大需要的東西弄回家,從根源上斬斷購買慾纔是治標治本的好方法。

生活中的居家整理該如此果決斷舍離,對於情緒,又何嘗不是如此呢?儘快整理好心境,捨棄那些讓自己感覺不快的負面情緒,心境越來越開朗,生命越來越積極。

斷舍離是源自瑜伽和佛學的哲學觀念,與其它雞血湯不同之處在於,它想告訴我們:人生整理不在於貼標籤式的整理本身,而是靜下心來檢視自己的房間和人生,到底哪些是多餘之物,鑑別出來就要毫不猶豫的丟掉,由此發現真正自己的需要什麼,以及自己想到底要成爲什麼樣的人?

人的一生其實很短暫,如何在有限的時間活得精彩。林肯說過一句話,真正重要的不是生命中的歲月,而是歲月中的生命。

問題是:現代人大致都陷入了一種全民式的焦慮:拖延症導致的焦慮,信息過載導致的焦慮,還有失眠,還有選擇恐懼症等等。

有限時間與無限慾望和可能之間的巨大鴻溝,溝壑難填。

怎麼辦?我們幾乎都需要跟自己來一場”斷舍離“。

斷舍離,是一個心智歷練的過程,是一種做減法的修行。

斷舍離,不是教導你怎麼活,因爲也沒有人能教導你怎麼活,只有自己最想清楚自己。斷舍離,就是自己對自己的人生做出選擇。

“這個世界上沒有人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麼。他們就等着別人來告訴他們,所以,只要你用很誠懇的態度告訴他,他想要什麼就對了。知道爲什麼嗎?因爲沒有人願意在失敗的時候承認自己的錯誤,他們寧願自己是上當被別人騙……”

《斷舍離》讀後感 篇4

京劇名家周信芳的妻子裘麗琳是上海富家女,她告誡孩子:“人在最窮的時候絕對不能和窮人在一起,大家都那麼窮,誰會幫你?”在上個世紀60年代之前,她覺察到社會的不正常,極力把六個孩子中的五個送出了國。

她的這句話很多人覺得難聽,不舒服,但話糙理不糙,事實證明了裘麗琳是一個有遠見的人。窮人爲什麼會窮?因爲他們的思維是窮人的思維。想要擺脫現狀,首先要改變就是窮人的思維方式。

檢視你的家裏,是否有別人送的好餐具,你一直捨不得用,連包裝都沒有拆?審視你的交往,你是否更喜歡和那些比你弱的人交朋友,一旦和比你職位高的人在一起,你就感到有壓力或不舒服?

捨不得用更好的東西,因爲內心深處你認爲自己配不上奢侈的、高品質的好東西。和成功的人在一起不舒服,因爲你覺得配不上和這樣的人交朋友。這就是窮人的思維。

世界是勢利的,當你自己都瞧不起自己,沒有人會真的愛你。世界是勢利的,當你堅信自己配得上更好的東西,你一定會擁有更好的東西。

人想要有所改變,就要由內而外地改變自己。讓我們從斷舍離開始,努力去追求更好的自己,去配得上更好的東西吧。

《斷舍離》讀後感 篇5

楊瀾說,《斷舍離》這本書不到兩個小時就可以翻看完,卻足以改變你的人生。

如果我能早點看到這本書,我不會在去年寫《27歲,我才懂得整理房間的意義》,因爲會臉紅,照斷舍離的理念,我之前做的那些不過是把一些可有可無的東西重新擺放而已,掩耳盜鈴地放在了我看不見的地方。

是哪一段讓我有了格外強烈的共鳴。在章節《篩選物品帶來的自我察覺》裏,作者講述了一個很多人都有過的經歷。

有人送你一套名牌杯子,你把她原封不動地裝在盒子裏,放在櫥櫃的最裏面。你當下用的是一個再普通不過的杯子。如果有人問你“爲什麼不用它啊”,你可能會迅速回答“太可惜了,這種好東西捨不得用啊”。換句話說,在你的潛意識裏,你認爲自己“配不上名牌的杯子,我沒達到那個水準呢”。你的真實想法,就可以通過物品反映出來。

一個人使用的物品,能夠反映出自我形象。“這樣啊,其實我也可以用它的”。像這樣認可自己。

書中的“你”真的明明就是之前的我啊。明明很喜歡那些禮物,又覺得自己用了浪費,所以,一直用看起來都能湊合的物品。最好的理由是,那些用着的東西雖然不是那麼喜歡,但是還能用,就先用着吧。所以,最後的情況是,不怎麼喜歡的將就着,真正喜歡的束之高閣,直到有一天記不起來,或者再被翻找出來時已經又變成了不那麼喜歡的東西。

原來在內心深處,我對自己並不自信,因爲有那麼一些美好的事物,你不覺得自己值得擁有,或者即使擁有也是誠惶誠恐。這是我從來沒有沒有發現的。

所以,到這裏我開始有興趣回答自己看書之前的疑惑:爲什麼要斷舍離?

斷舍離的目的就是通過不斷地篩選物品的訓練,當下的自我會越來越鮮明地呈現在自己的眼前,人也有機會以此爲判斷出準確的自己。斷舍離是要以思考自我真正需求爲中心,而不是成爲物的附庸,當你爲某一物品是否需要扔掉而糾結困擾時,就是應該進行內在自我分析的時候。

或者可以說,讓你糾結的,其實都是不那麼重要的。

那麼,我的第二個問題:斷舍離與整理術、收納術有什麼不一樣?

它們最大的區別在於,斷舍離並非絕對要以把房間弄乾淨爲目的,而是要通過收拾的過程瞭解並喜歡上真實的自己,實現自我肯定感。

如果僅僅是以把房間弄乾淨爲目的,你把所有的物品放置到你認爲最合適的地方,但是很有可能只是暫時的。因爲整理着眼在如何保管物品,而斷舍離是將主角的位置由物品換到自己身上,考慮的是這個物品我是否需要,而不是這個物品是不是還可以用。

當我們的居住環境因爲斷舍離不斷地循環代謝,保持着變動流轉的狀態,這種更新篩選不再只是概念,而是漸漸滲透到你的“時間、人生、生活”,讓它們都保持良好的新陳代謝額狀態。

這麼說來,斷舍離聽起來是一件好棒的事情,但是怎樣才能做到斷舍離?

斷指什麼?

舍指什麼?

離指什麼?

斷=斷絕想要進入家的不需要的東西

舍=捨棄家裏到處氾濫的破爛兒

通過不斷的斷和舍,達到這樣的狀態。

離=脫離對物品的執念,處於遊刃有餘的自在的空間。

斷舍離不等於單純的掃除、收拾。不是問“很可惜啊”“還能用嗎”、“不能用了嗎”爲考慮的重點,而是自問“這個東西適合自己”嗎?

主角不是物品,而是自己。

斷舍離重要的第一步其實是“舍”。“舍”是對家中堆積的物品逐一品味、甄選、捨棄。其實上,在這個步驟裏,我就反覆失敗過好幾次。

一些衣服、鞋子、書,我下決心將它們丟棄,過一會又捨不得去撿回來。“因爲不能浪費,所以難捨”,但是事實並非如此。

只要問一問自己,它很重要嗎,是經常要用的必需品嗎?如果沒有它,你會不時遇到困難?最爲重要的一點,你喜歡它嗎?

斷舍離不是讓我們把什麼都丟掉,而是通過這些問題直面內心,通過這些問題甄選出“捨棄”或“留存”的物品。裏面有太多看起來有用,其實我根本已經不需要的的東西,10年沒有翻開的英語詞典、三年沒有穿過的裙子……

你無法想象,當我不回頭地將那些“雞肋”一般的衣物、書本打包放進回收箱時的輕鬆解脫的愉悅心情。

修正時間的偏差也是斷舍離的要素。我們常常唸叨要活在當下,卻往往沒有做到把握當下。

沒有時間整理……

或許 有朝一日會派上用場……

我也曾與過輝煌……

他曾經深愛過我……

將時間拉回現實,問自己:它對於當前的我意味着什麼?如此反覆,慢慢對物品的時間軸偏差便可以稍加修正。

關鍵在於,多想想當前的自己,而不是過於擔心未來,或者留念過去。

很多代表上一段感情的物品就是這樣丟掉的,本來以爲爲十分不捨,其實感覺極了,空出來,新的東西纔有機會進去。

斷舍離給我帶來的改變有哪些?

從看完《斷舍離》這本書到現在1個月的時間,我開始嘗試對自己的房間、生活、交際、感情進行斷舍離,或許旁人看不出太多的變化。但是我自己能感覺的,每天更爲快樂,更加享受生活和珍惜身邊的人。

因爲,當我打開衣櫃,我看到的每一件衣服都是自己十分喜愛的,她們在衣櫃裏,乖巧地、整齊地或掛着或躺着,無論挑哪一件都讓我十分享受;每天日常做的事務,也都是通過仔細甄選,自己喜歡並且享受的事,因此效率更高,很多計劃會提前完成,對時間的掌控也更加自由。

現在買東西也會記得這樣東西要滿足三個條件中的一個:需要、合適、舒服。

如果,你和之前的我一樣,房間雜亂卻不知該如何下手,怎麼也改不掉拖延症,衝動購物,缺乏安全感,總是無法完成計劃……那麼,或許你可以試一試立即對你的人生和房間來一次徹底的“斷舍離”。

還是那句話,畢竟你跟我一起只是試一試,又不會懷孕。

《斷舍離》讀後感 篇6

《斷舍離》是日本作家山下英子的作品,她所倡導的斷舍離是一種生活狀態,更是一種精神狀態。人生在世,總是有太多的斷不了、捨不得、放不下,對物品如此,對感情便如此,對名利如此……於是我們的思想裏充斥了太多的慾望,物質的、精神的、現實的、虛幻的,真所謂慾壑難填,然後又抱怨生活太苦,活的太累。

“斷”就是要斷掉對物慾的執念,對外界各種誘惑的迷戀。人的本性中總會有貪便宜的想法,商家恰恰抓住了人性的弱點,各種打折、促銷活動層出不窮,特別是現在網購發達的時代,除了以前的傳統節日,商家別出心裁推出各種雙11活動、雙12活動,518大促,618大促等等形式繁多的活動,各種限時折扣紅包、限時拆紅包花樣層出不窮,讓人眼花繚亂、蠢蠢欲動,好像有種錯過後悔一億年的感覺。

要想抵得住這樣的誘惑,需要我們時刻保持理性消費意識。要有一種“斷”字當頭,“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信念,才能阻擋各種不需要的物品進入我們的房間。

如果家裏到處堆積着這些搞活動、大促銷買來的便宜貨,你的房間會變得滿滿當當,別人對你的評價以及你的自我評價都會在無形中被貼上這種“愛佔便宜”“我只配擁有這些便宜貨”等廉價標籤,天長日久,自然會在潛意識種下自卑的種子。

當然並不是說東西越貴越好,也並不是要拋開經濟條件的限制,一味追求高品質、高價格的商品,而是應該從自己的經濟條件出發,在自己的經濟條件許可情況下,適當控制購買商品的數量來提高購買商品的質量,就是要追求“少而精”的生活方式。

現實的窘迫,讓我從小養成節儉的習慣,對物品有種難以割捨的情懷。衣櫃裏好多從來不穿的衣服,櫃子裏好多明知不會用的物品,明知不用,但依然捨不得扔。扔的時候會有一種莫名的“心被揪一下”的感覺,一種惶恐的情愫,一種隱隱的不安,生怕在未來的某一天,自己再一次爲錢所困、窮困潦倒,到時候還可以拿出來派上用場。

事實上,這樣的情況根本不會發生,即便在歷經人生最痛苦的階段,家庭經濟也還是可以正常運轉,那些“以爲會在困難時候用得到的衣服、物品”始終沒有派上用場。

要想做到徹底的“舍”,需要重新看待人和物品的關係,能夠做到“物爲我用”“物盡其用”纔是物品的最佳狀態。

如果把物品看作一個有生命的個體,它也同樣只有在使用過程中才能被人們認識和認可,才能體現作爲物品本身的價值。

人人都在追求自己的社會價值,“被需要”是一個人最基本的生存價值,物品亦如此。“不用”纔是對物品最大的浪費。

《斷舍離》讀後感 篇7

第一次看到《斷舍離》這本書,是基於一次偶然。說是偶然,其實我覺碰到它也是一種必然。我總喜歡時不時去噹噹網看看一些暢銷書排行,然而這本書就在其中。當我看到“斷舍離”三個字的時候,我就被他吸引了,大概看了一下簡介,果斷買了一本回來細細閱讀。

什麼是斷舍離?

一:斬“斷”物慾

我們想要的越多,慾望越強,我們的煩惱也就會越多。當我們的慾望遠遠超越了自己能力的時候,一大堆麻煩也會隨之而來。

以前一碗加蛋的泡麪都會覺得很香,讓人感覺幸福,現在大魚大肉都覺得食之無味。

以前能有一層平房住就會感覺到安全和幸福,如今很多人家裏樓房好幾層,卻拿着父母的養老錢,四處舉債去省城買房,如願住在城市高樓大廈中卻過的很不快樂。

以前騎輛自行車都會感到開心,如今我們過年走親騎輛電動車都會感覺沒面子,我們買了桑塔納,緊接着過了沒多久我們覺得桑塔納沒有檔次,我們貸款買了奔馳,覺得它上檔次,有面子。

在不斷追求物慾的過程中,我們迷失自我。

我們在爲工資低,每月貸款而煩惱,我們整天忙於工作,遠離故鄉,將兒女交給年邁的父母照顧,在他們最需要我們的時候,我們卻不能陪伴在他們身邊。卻還說“戴上金箍如何愛你,不帶金箍如何救你”,或者“有家的地方沒有工作,有工作的地方沒有家。他鄉容不了靈魂,故鄉安置不了肉身。”這樣的話來安慰自己。

似乎我們忘了生活的本真,忘了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慢慢的我們越來越討厭現在的自己,卻又無可奈何。

當我們回到家,看到有愛自己的父母,看到自己愛人和孩子,他們期盼着你的歸來,這時候你才發現幸福就是這麼的簡單,有愛你的人,有你自己愛的人。

人生短暫,請珍惜當下的人事物,擦亮自己的雙眼,別讓過多物慾矇蔽了自己發現愛,發現真善美的眼睛。

二:“舍”棄廢物

生活中我們被千奇百怪的物品所包圍,我們經常一時心動便將它們帶回家。回家後卻發現用處不大,但又捨不得扔掉或送人,隨着時間累積,家裏就像一個“垃圾”場。我們因此煩悶,身體抱恙。

我們遇到了很多人,受過很多傷,卻久久不能忘懷,我們經常回顧過去,讓那些不開心人和事時時煩惱着自己。

我們微信電話中有成百上千的人,但當我們彷徨無措的時候,卻不知道該打給誰。我們想要做的事情很多,但我們卻沒有一樣做好。

我們生命是有限的,時間和空間也是有限的,可用的能量、精力也是有限的。

爲了珍愛當下的人,事,物,爲了;爲了身體輕快,心靈輕盈、愉快;

爲了坦然面對人生路上的人、事、物的到來和離開。

請捨棄家中怎麼看都是垃圾的東西;請和那些讓我們難過傷心的往事說聲拜拜。請用心關愛那幾個你在乎的人,並且在乎你的人;請用心去做一兩件自己喜歡熱愛的東西,並一直堅持下去;請允許自己有夢想,接受自己普通,在追夢的路上讓自己變得更好。

三:脫“離”執念

我們執着於爲什麼我對你那麼好,你卻離我而去。我們執着於我那麼努力,卻沒有獲得應有的回報。

我們執着於大城市的房子,執着於那位已經遠去美麗的姑娘。我們執着於自己真心真意換來的卻是別人虛情假意。我們爲太多事情執念。

歲月靜好,來的來,走的走。有些人事物註定會來,有些則註定會走。

有一位僧人兼宗教學者這樣形容斷舍離:

每個人都會在某一天都會失去自己最寶貴的東西,幾乎沒有人能在最關鍵時刻做到釋懷。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不斷練習如何放手,才能坦然地接受煩惱,甚至衰老和死亡。

請用心對待我們經歷過的,和將要經歷的;請珍惜我們所擁有的一切;請坦然面對我們所失去的;我們都知道生命終將有盡頭,我們能做的就讓這個過程變得快樂有趣,精彩紛呈。

《斷舍離》讀後感 篇8

人們不清楚或者不會很認真思考自己的需求,總是想要“入”很多東西,又不捨得“出”,想要抓住很多東西。

比如:想要買很多衣服、物品;會關注很多熱門博主、公衆號;會轉發收藏很多自媒體內容;會下載很多app;會加很多羣。即使很多內容自己根本不需要,或者需求頻次超低,也不想錯過,不想捨棄。

再如:電腦手機有大量文件待處理,家裏過多小孩玩具、個人物品。經常臨時出現很多想法、衝動,想要買這個,想要做那個,立各種flag等等。

斷舍離含義:

斬斷物慾不輕易入手物品

捨棄廢物捨棄不需要的物品

脫離執念人、事、物循環代謝

不定時整理、更新:物品、過剩觀念、累積的負能量、情感紀念品

如同新陳代謝:攝取食物,消化吸收營養轉化爲能量,排出廢物

斷舍離本質:創造時間和空間(物理空間和心靈空間)

《斷舍離》讀後感 篇9

最近讀完斷舍離感想很多,覺得斷舍離本質上是一場修行,是一種動禪。通過收拾房間這微小的事情,去追求本心,追求那個被生活雜事埋沒的自己,進而做一個更好的自己。

從我自己說起,以前的我可以做出一些讓人感覺很不可思議的東西,很新的東西,現在的我卻因爲各種忙碌,漸漸遺忘自己可以做什麼。做的東西總是別人做過的,腦子的那些創意被生活打敗,被工作佔滿,原來層出不窮的想法漸漸變得麻木。隨着生活的繁瑣,我不知道我是誰,我該做什麼,腦子裏很多想法但是總不行動,總有一萬個理由給自己偷懶,讓自己如溫水煮青蛙般變得平庸或失敗。人生很難有以前的成就感和期待感,日復一日重複的機械的活着,自己越來越平庸,失去了鮮活。

斷--斷絕想要進入自己家的不需要的東西。其實也就是斷絕那些自己不需要的外物來干擾自己正確的方向,不給自己的人生增加很多岔路,迷路讓我無法前進。人生應該是一個方向越走越深,越走越是桃源之地。從家裏的雜物開始,哪些東西是不需要而因爲自己一時貪便宜或者一時興起多出來的雜物,在那裏我們可能幾年都不能用到。這些雜物也是有氣場的,跟人一樣,越是積極陽光,吸引來的正面能量越多,這些雜物一直被塵封,被遺棄在角落,他們產生的"陰",也就是負面能力越多,生活在這種環境的你難道不會被影響嗎?行動起來,先從那種怎麼看都不會用的開始,一點一點減少這些垃圾對自己的影響,讓他們去到有用的地方,綻放自己的光彩。而你的光彩越會因爲慎重對待所有物品,而漸漸產生更亮的光芒。人應該有價值,物也是,希望大家豆能找到自己的價值所在,不再麻木地活着。

舍--捨棄家裏到處氾濫的破爛兒。說深一點,也是捨棄對一些事情的執念,對於我生活的經驗來說,大多數時候可能是因爲自己在某方面能力不好,又恰好踏上了這個旅途,就強迫自己上路,在路上因爲沒有獲得成就感,總是三心二意,找小路,然後不斷的迷路,不斷的重頭走。手上握着很多東西,卻沒有一個東西讓你真正的感到成功、自信、驕傲。你越來越不自信,畏首畏尾,做事越來越隨波逐流。生活之於你來說就像一個籠子一樣,感覺自己在四處碰壁,碰到又縮回那個安全地帶。讓我們通過思考通過行動,整理出那些雜物雜念,捨棄他們,留下自己最想做最擅長的,把自己修煉得更加優秀,更加自信。

離--脫離對物品的執念,處於遊刃有餘的自在的空間。當你真正做到舍了,你會達到一種“謹守初心”的狀態。人生的道路無比清晰而光明。

斷舍離的關鍵法則有兩點:

以自我爲軸心

時間軸在當下

即:我現在到底要不要用它?這個”現在“可以是一段時間,也可以是一天,一個月,由你自己決定。在判斷是否可留的時候,主角永遠是自己,而時間是現在,是當下。

最後,希望大家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本心,都能打造出能夠款待自己的空間。

《斷舍離》讀後感 篇10

文中主要分爲3個思想觀念,斷卻多餘、無用的慾望;捨棄負擔、雜物;遠離執念、等負面情緒。

全文皆以故事案例的方式表達,屬於輕快節奏,它是心靈與生活的整理術法,能讓雜亂的生活和心境迴歸純粹。

“斷”的觀念表達出‘多並不一定有用’的中心思想,斷絕讓自己的生活和心靈增添無用的煩惱與事和物。

“舍”字觀念我更是受益匪淺,很多放了兩年沒穿卻又完整無缺的衣物能夠得到完善的解決,舍字訣功不可沒,只有勇於捨棄才能擁有更好的現在和未來。

“離”字觀念,講的是對心中的執念和雜念如何去遠離與避讓。

如果你害怕閱讀此書會喪失自己所謂的狼性,那你大可放心的研讀。

書中並非讓你無慾無求,只是幫你減去負擔,幫你跑得更快,幫你活得更自在,追求得更遠。

也不存在什麼佛系銷售,此書會告訴你,所謂隨緣,應如種樹一般,盡心盡力,施肥澆水,毫不懈怠,至於最終能收穫果實多少,纔是真緣。

此書讓我明白與物最好的關係是謹慎的擁有,珍惜的使用,勇敢的捨棄。

如果運用在心境上,“斷舍離”能讓我更加清晰心中的所欲所求,並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不念過往的全力追趕。

《斷舍離》讀後感 篇11

斷絕不需要的東西爲之斷,捨棄多餘的廢物爲之舍,脫離對物品的執念爲之離。這是斷舍離一書對斷舍離的闡釋。斷舍離這本書是日本心理學家山下英子的作品。它是一本心理學輔助讀物。究其本質,它再指引我們如何進行斷舍離各種雜物雜念以保障我們在做任何事情能夠心無旁騖。確實,只要能清空雜念,我們任何事情至少提高30%絕不是妄言。

其實能夠心無旁騖,專心致志的做任何事情是我們一直所追求的。但現實往往我們會被各種各樣已有的或沒有虛幻的所迷惑,產生出迷茫而困惑或心憂之感阻礙我們的前行。我們在出現這種問題時往往歸咎於我們自己心理素質不夠強,自控能力不夠高,不夠果決堅決導致我們在失敗之時遺憾不已。但這次通過閱讀,書中卻告訴了我們如何去有效的進行控制掌控進行斷舍離。

斷舍離它其實是一本自我及人本身的整理術,它用了人與物(真實,虛幻)來衡量一件物究竟是否有價值。這個觀念其實在我們古老的國粹裏就早有提及。古語常說:少則得,多則惑。其實對在目前屬於信息時代的我們是尤有直感。比如信息,比如技術,比如某件事,某個熱點。各種信息,等等是海量的。其中的量並不都是完全好用的。有些有用的,有些無用的,有些甚至是陷阱謠言等等。我們需要的只是我們需要的,不需要的得到只會白白佔用經歷。這就是一個重要的理念:佔有物品的同時,物品也在佔有你。

斷舍離它非常強調與指引我們如何去捨棄與拋棄我們需要的東西、物件、思維、負面情緒。如何能真的做到斷舍離,並不僅僅只是在現實的物品上進行整理,丟棄我們不需要的東西。最尤爲重要的是我們思想思維的釋放,不被不需要的思想思維所禁錮。因爲人的思想很多面性,酸甜苦辣鹹樣樣皆有。因此並不是全都有用。比如負面,消極的思維想法,對於這些消極的情緒必須一定要堅定果決的當斷則斷。

山田英子通過她收拾房間這個最簡單而常見的例子爲我們打開的思想釋放的大門。確實怎麼看怎麼都像垃圾一般的東西還有什麼可捨不得斷舍離呢。當我們真正的能做到“斷”,“舍”“離”。就能活的真正自在。而想要活的自在隨心,就要學會放棄一些不需要的東西,人的精力有窮,就必須把它放在重要的人、事,物上。看着斷舍離是很簡單很實用的方法。但是斷舍離這短短簡單的3個字,真正完全能做到達到這一高深的境界確也是難上加難的,所以斷舍離雖定義非常的簡單,但確實不僅僅只是明白就可而同樣也需要不斷的去努力修行的。

《斷舍離》讀後感 篇12

十年磨一劍,日更十年第83天。

想要突破1000人關注,2月結束時有930人關注,本月計劃增加70人關注,今天增加1人,本月累計增加47人,目前977人,感謝每一位小夥伴的關注。學會享受過程,懂得知足常樂。古典老師說,成功就是越走越近。

《斷舍離》是日本雜物管理諮詢師山下英子的作品,許多年前就聽說過這本書,今年終於把它看完了。這本書豆瓣7。4分還不錯,但是對我而言,比較失望,看完幾乎沒有什麼收穫,全書能夠帶給我啓發的內容屈指可數。唯一有一句話讓我比較感動,演員陳數在推薦書裏引用了霍金的一句名言:“世界上最讓人感動的,是遙遠的相似性。”也是第一次看到演員爲書寫序,也讓我對陳數多了一分好感。

覺得看這個書名,就把這本書的內容已經包含完了,重點就是去實踐,不僅是生活中的斷舍離,還有精神上的斷舍離。不過我十分佩服的是作者創造了“斷舍離”的理念,然後把它傳播出去,影響了許多人的生活。讓別人因爲自己而受益,這是很了不起的事情。我也想到《微習慣》的作者斯蒂芬·蓋斯,曾經從來沒有微習慣這個概念,但是作者創建了它,並且把它傳播出去讓無數人受益,我也是其中之一。

我是微習慣終身踐行者,我現在也在給人傳播微習慣,如果我能夠用多年時間持續影響100人,500人,1000人跟着我踐行微習慣,讓大家因爲微習慣而受益,這就是一件有價值的事情。國內的社羣有幾個比較火的,比如譚傑創辦的007,影響了許多人每週寫一篇文章。小牛媽媽創辦的日記星球,影響了許多人跟着每天寫日記。曾經沒有斷舍離,沒有微習慣,沒有007,沒有日記星球,他們創建了這樣的一個概念,然後把它傳播出去,實現從0到1的突破。然後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規模還在不斷持續壯大。我就想到張傑彬老師講個人品牌,收費接近20萬一個人,一年只需收費5個人,就是年入百萬。看他的文章得知,他在個人品牌課裏說到,要創建一套理論,我之前看了這句話沒有感覺,但是現在把這些聯繫起來,發現真是那麼回事。我就想,既然微習慣這麼好,我能不能也創建一個概念呢,它就是微習慣星球,是受到堅持星球與日記星球兩個社羣名字的影響,就這麼幹,寫完我就開通一個知識星球,名字就叫微習慣星球。

期望將來可以影響1000人跟着我踐行微習慣1000天。當然,這肯定不容易,但是值得嘗試。我覺得微習慣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戰勝半途而廢,生活中有太多半途而廢的案例,幾乎都麻木了。而微習慣彷彿就是漆黑夜裏的一束光,讓我看到持之以恆的可能性。我非常有信心可以持續行動1000天,我也做好了持續行動十年,持續行動一輩子的準備,我成爲了一名微習慣終身踐行者。

《斷舍離》讀後感 篇13

《斷舍離》並不理解其意思,小書很薄,反覆看了二遍,重點簡約明瞭,整本書其實說的就是一種超級整理術。

說到整理,就想到自己家裏的衣櫃,隔三叉五就要翻出來重新摺疊衣物,也是非常苦惱的一件事,總埋怨家裏人,說他們找衣服翻亂,又不會自己及時整理。相信大部份人對於物品總覺得丟了太可惜了,先放放吧,之後就會越放越多,越來越亂,最終的結果還是丟棄。書說所說的斷舍離,粗淺來說就是要減少不必要的東西,要斬“斷”物慾,“舍”棄廢物,脫“離”執念。整理房間也就是整理自己,並不是心靈改變了行動,而是行動帶來了心靈的變化,只有有行動,心靈纔會跟上腳步,斷舍離就是一種動禪。

書說讓人減少東西的觀點,並不是目的,它更注重空間感,我想如果給一間完全沒有物品的乾淨的房間給你,這房間也不會有什麼溫暖的氣息,所以物品很重要,但不要去塞滿空間,這樣會令人窒息。爲確保空間的乾淨整潔,要將物品儘可能地縮減成最合適的量。

在閱讀本書之前,在打掃自己屋的時候,有時會放着自己愛聽的音樂,然後整理物品、衣櫃,擦桌子拖地,在幹完家務之後儘管勞累,一個有成就感,還有就是在乾淨的住所裏的確讓人非常舒心。

斷舍離的方法不僅僅適用在家居整理上,人生不也應當如此嗎,以“必要、合適、愉快”爲標準進行取捨。

《斷舍離》讀後感 篇14

無能爲力的事,當斷,生命中無緣的人,當舍,心中煩鬱的執念,當離。很喜歡斷舍離中的這句話,猛然間讓人醒悟過來。雖然斷舍離以物品整理來講述,但是斷舍離的主角並不是物品,而是自我,並且時間軸永遠是此刻。

對一個人來說,過於貪婪,無度索取,任由欲求膨脹是場災難,往往會反噬其身。舍掉貪婪,纔不會被慾望裹挾,才能看到人性中的光輝,逍遙、自在,愜意生活。只進不出的空間被擁塞得太嚴重,往往會失去初心,忘記了爲什麼而活,會讓我們的生活停滯不前,做減法的目的是爲了讓生活更美好。就像國畫裏的留白,以“空白”爲載體,渲染出美的意境,使作品的章法、畫面更爲協調、精美。如果整幅畫都被紛繁的筆觸填滿,也就缺乏了美感和意趣。

有舍,便有得。從來都是想要的東西很多,但真正需要的東西卻很少;斷舍離,從需要到不需要,再到舒服不舒服。無論是獲得還是放手,都要做到坦誠的面對自己的內心,不管東西有多貴,有多稀有,能夠按照自己是否需要來判斷的人才足夠強大。工作、生活中都有很多需要我們來斷舍離,丟掉的“雜物”其實更像是看不見的世界裏——內心的“多餘的執念”。我們需要擺脫一些自身的固執,減少一些不必要的慾望,卸下無形中自己給自己的包袱,讓自己的內心簡單、純粹一些......

《斷舍離》讀後感 篇15

不出差的日子每天早起的安排基本已經規律,出差不太累的情況下也能堅持早起,但很多事情還沒行成習慣,昨天在機場無意間看到日本作家山下英子的《斷舍離》,當即將他加入書架,並在飛機上仔細閱讀,其實很早就聽過斷舍離的概念,只是一直沒機會去踐行,再次相遇,我覺得是時候進行空間、手機和思想上的斷舍離了。

1、空間上的斷舍離

首先是電腦桌上的雜物,之前因爲手機沒帶保護殼,怕充電時直接放在桌上容易弄傷鏡頭,所以充電時總會放在紙上或者包上,因此桌面上總會有一些亂的東西,無法輕易扔掉,有時候找一個東西就會找不到,心情不好時特別容易炸毛。這次出差一回到家,我立即就進行大掃除,以“自我軸和時間軸”爲原則,凡是用不到的雜物統統扔垃圾桶,仍有價值的東西也會分類擺放整齊,以用時方便拿爲原則,收拾完再看桌面,整齊劃一,成就感滿滿。

其次是辦公桌周邊的雜物,主要是抽屜,本來3層抽屜很多的的空間,但擠得滿滿,居然不能再多放一樣東西,上次收拾時因爲裏面有太多前任主人留下的東西,所以基本沒丟棄啥。這次是下了決心要與它們訣別,本着“必要、合適、愉快”的原則,將不屬於我的,沒有價值的東西通通清理出去了,然後裝進去我的東西,瞬間覺得空間回來了。

2、手機上的斷舍離

今年來由於工作原因微信加了很多客戶,一開始以客戶名稱爲標籤備註,後來一看標籤分類太多了,找的時候特別費時間,然後開始思考如何給微信好友分類,方便查詢和聯繫,於是本着“三分法”的原則將大客戶分一個類,中小客戶一個類,客戶的客戶分一個類,這樣看起來一目瞭然;並且在給每個客戶備註時也加上了公司,而不僅僅在標籤上加。之前很多沒來得及備註的同行這次也統一增加了清楚地備註及分類,雖然一千多人的好友一個個處理起來用了不少時間,但這個時間花的是非常值得的,主要是方便了後期的工作。

3、思想上的斷舍離

從過完年後,就定了以個年度讀書計劃和清單,每次看到好書的時候也會加入清單,此時已經遠遠超出了閱讀量了,但是遇到好的書籍還是會忍不住繼續加入,書單一直在進,讀完刪除清單的進度又比較緩慢,於是清單也開始顯得擁擠起來。今早上看了斷舍離後,我找到了解決辦法:現有書籍按照正常速度去閱讀,如果有新增書籍,必須先讀完一本,然後才能放入清單,這就是以“1 out 1 in法”爲原則,本着先出後進的方式進行書籍的更迭。其次,清單裏已經有很多書,讀的先後順序怎麼確定,是一本一本的讀還是一次讀好幾本呢?我的答案是,自由和自在,就是不刻意去選擇先後順序,當下適合讀哪本,就抓緊時間儘可能地把它讀完,然後下一個當下自然就會有下一個要讀的書了,如此就不用花時間去考慮該先讀哪本書了,思考最費神了。

《斷舍離》這本書已經讀到一半了,也算階段性讀後感吧,過幾天讀完再來寫完整的讀後感。

《斷舍離》讀後感 篇16

首先這個作者是因爲這本書而改變的命運,山下英子,在二十多年前因爲學習瑜伽,他懂得了《斷舍離》的這個理論,所以從此以後就開始用斷舍離,用在自己的家庭和生活當中。

然後慢慢的就開始講這個主題的課程,希望分享給更多的人幫助更多的人,到最後,她出成了一本書籍,這本書籍在全球暢銷,在整個日本在整個中國,掀起了一番斷舍離的浪潮,她自己也因爲這本書,從一個家庭主婦變成一個億萬富翁,也是因爲這本書而改變了命運。

《斷舍離》講的是觀念上的斷舍離,

如何認識現狀,如何停止自我否定,如何描繪家的具體的構想,雜物上的斷舍離,

第一步,拿出雜物俯瞰,

第二步,扔掉怎麼看都是垃圾的廢品的東西,

第三部,以自我時間判斷基因,考慮自身和物品的關聯度再進行取捨,

第四步,必要合適愉快的標準來進行取捨,

第五步,收納在雜物最適合的地方去進行。

我們人有三個生命,

一個是我們肉體的生命,

一個是我們社會的生命,

一個就是我們精神的生命,

這三個生命貫穿有一個場所,那就是你的家,你的家讓你的肉體生命能夠得以延續,你的家讓你的精神生命能夠得以愉悅,你的家讓你的社會生命能夠得以維持,而家是一個非常非常重要的場所。

做物質上的減法,做精神上的加法,我們今天生活在一個物慾橫流的世界,當我們生活在物慾橫流的世界的時候,我們每天都在給自己做加法。

斷舍離,讓我懂得停下來的意義,讓我懂得不是做加法,而是做減法的意義,我需要停下來去感受生活,我需要慢下來去獨處去思考,去閱讀去旅行,去享受人生去活好當下,我想做物質上的減法精神上的加法,我覺得不是作者需要,是我們每一個人其實都需要。

《斷舍離》的意義不是讓你扔東西,是教你如何斬斷物慾,捨棄廢物,脫離執念,

斷的是什麼,斷的是物慾,

舍的是什麼,捨棄廢物,

因爲有很多人有很多事是值得你捨棄,包括你的很多不穿的衣服,你的很多東西都是值得你舍,

記住,這裏指的是舍,不是棄,舍是什麼意思,你今天把它捨出去不是浪費,你可以把你不用的衣物捐給那些需要的人啊,你可以把你不用的東西捐給那些有需要的人。

離是什麼,離就是脫離執念

不念過去,不畏將來,活好當下,這就是這本書核心的精髓。

沒想到我做這個決定,我心裏挺開心的,我並不覺得別人看不起我,而且周老師我再告訴你一個好消息,我現在已經找到新男朋友了,這個男朋友跟我之前的那兩個男朋友完全不一樣,真的就像你說的一樣,

通過這本書可以讓我的命運發生改變,這件事情已經過去兩年了,她現在跟她現在老公生活在一起,特別開心,特別快樂,今天她依然每天都會用《斷舍離》的思想來去清理自己的房間,來去清理事物。

斷舍離這三個字,其實來自於瑜伽,一種印度古老的修行方法,修行的方法斷是斷行,舍是舍行,離是離行,他是一道完全的修行方法。

斷舍離,真的人生人生什麼最重要,物質不重要,心靈才重要,因爲是心靈決定的物質,當你每天像生活在,像生活在垃圾場一樣的時候,你的內心怎麼會有能量,全都是負能量,

化妝品多久沒收拾了都過期了吧,那衣服多久沒穿過了都發黴了吧,都小了吧穿不上了吧,那洗手間多久沒打掃過了,那廚房冰箱裏都發黴了吧那東西都,全部斷舍離一下。

《斷舍離》讀後感 篇17

各位對不起,先道歉解釋下,因去出差,導致沒電腦和時間寫,斷舍離開頭是講解作者由心理負擔加重,通過很多種辦法卻依舊沒辦法解決,比較後靠自己摸尋試用了一套方法,並詳細分析各種原因導致的負擔。

它詳細分析了由慾望造成了貪,理念上來說人生來就不可能沒有慾望,但是太多變貪了會導致你經濟、時間負荷過大。第一部分即讓人斷掉一些非必須的慾望,以我個人的理解是可以將其應用到很多生活場景的,比如減肥,不是非要多吃一口或者吃非常昂貴的食物,你想要好的身材你就不能期待每次都能大飽口福,說起來跟魚和熊掌的道理一模一樣。

第二部分爲舍,即捨棄掉那些現有感情負擔的東西。比如這個舊杯子我用了兩年了,朋友送我一個星巴克杯子,我又不捨得把舊的扔了,也不捨得使用朋友這個帶有情誼又是的杯子。這裏的個人建議與作者一般,生活就是生活,你每天看着這個舊杯子都要懷念一下,看到那個要懷念一下,多浪費時間精力,浪費房子的空間;假如把舊的、不合身的衣服扔了,買套新的去裝扮自己,也能有個更好的心情去面對生活的挫折,而且作者這裏也提到了你自己都不捨得用的心理去分析你自身是因爲你心態沒擺正,這個是很nice的指出,如果哪位同學看了這個書記得注意這個概念。大多數父母會給孩子灌輸節約的概念,節約確實能節流,可是因爲這個節流造成不能開源那就得不償失;過去我爲了省幾塊錢走過幾公里路去吃飯,也剋制得自己想去吃的肯德基都要順帶請朋友吃飯纔去,等到明白後悔不已,我挺喜歡的想法,“千萬別委屈自己對別人好,那樣只會降低自己的人際價值,就像做事把希望放在別人身上還不如把握自己手中。”

對於離我覺得有點偏佛性,個人不太喜歡,佛性不是對於現在的自己帶有點欺騙成分,社會不會因爲你的佛性而對你手下留情;對於所有的年輕人能夠做到兩個足以,因爲你已經斷了自己多餘的貪念,留下你對的、真正需要的念想,並且捨棄了那些沒用的,非必須的東西,那你應該是個很有效率、有目標的年輕人。

對於現在的我提升並不高,因爲本身就是個很窮的人,而且也沒擁有自己的房子,也未找到自己的一半,對於那種佔用空間、太花瓶的東西都不太感興趣,每天的時間都用來擠地鐵了,還是老老實實想着怎麼利用地鐵時間吧。

《斷舍離》讀後感 篇18

最近讀了《斷舍離》一書,書中分享了一種“精簡”的生活態度和生活方式,與我日常所看所思產生了一些共鳴,在此簡單記錄下讀後感。

常見現象:人們不清楚或者不會很認真思考自己的需求,總是想要“入”很多東西,又不捨得“出”,總是想要抓住很多東西。

比如:想要買很多衣服、物品;會關注很多熱門博主、公衆號;會轉發收藏很多自媒體內容;會下載很多app;會加很多社交羣。即使很多內容自己根本不需要,或者需求頻次超低,也不想錯過,不想捨棄。電腦手機有大量文件待處理,家裏過多小孩玩具、個人物品。經常臨時出現很多想法、衝動,想要買這個,想要做那個,立各種flag等等。

斷舍離含義:

斬斷物慾不輕易入手物品

捨棄廢物捨棄不需要的物品

脫離執念人、事、物循環代謝

不定時整理、更新:物品、過剩觀念、累積的負能量、情感紀念品

如同新陳代謝:攝取食物,消化吸收營養轉化爲能量,排出廢物。

斷舍離本質:

創造時間和空間(物理空間和心靈空間)!

《斷舍離》讀後感 篇19

新版《斷舍離》在書本推廣的時候強調了,相比整理物品,更重視整理自己的意識。通過反覆的訓練選擇和決斷,徹底幫你擺脫思維停滯、感官麻木、感性鈍化的現象。

花了兩三個小時左右,讀完了這本書。整本書給人的感覺整理物品的內容還是繁多。還是會讓很多人誤解,這是本關於整理的書籍。

整本書都在強調“斷舍離”三個字,容易讓人發覺本末倒置。

這本書希望讀過後人們都回歸屬於自己的人生軌道,果斷從容地生活。幫助人生不斷髮展變化的實踐哲學這本書還有沒有去讀的必要呢?

肯定有閱讀必要的對於我而言,這本書出現得太晚了。整理物品、進出的哲學對於我而言也不是很適用。我們的一生之中都在按照自己的狀態和環境的影響複雜地度過着。

《斷舍離》從各不相同的角度去分析,同時也給出瞭解決方法。我想大家在讀這本書的時候,對自己來說特別認同的章節都不一樣的。

個人建議先讀一讀電子版本。如果你讀過電子版本之後,覺得這本書對自己來說很有用,可以陪伴自己度過一段時間。你可以再購買書本。

接下來是這本書對我而言比較認同的地方

摘錄:斷舍離的奧義不只是“扔東西”

人生路上無論遭遇什麼困境,工作上無論碰到什麼難題,首先要保持心靈的“晴空”。當太陽被任性的烏雲遮蔽,內心被壞情緒肆意擺弄時,如果能找到一種方法,驅走烏雲,重現晴空,人生纔會變得陽光明媚、春風快意。

這是我讀這本書時,開始就很喜歡的一段。每當我遇到困境了,一開始也總是陷入不好的狀態和情節之中。這樣當然是不好的哦。

每當這樣的境況下,我的解決方法都會不同。我有過一個人說走就走的旅行;有過漫無目的去逛一逛,去觀察他人的狀態;有過去老遠的地方購買自己喜歡的東西和想吃的東西;也有一直打一個遊戲直到厭倦等等找回“自我軸”,處理大量餐具太過顧慮“他人”怎麼想,卻忽略了自己內心的聲音。總是以他人爲價值標準,而讓自己犧牲了很多。

我們身邊總是有很多優秀的人,在不自覺的情況下就會把他們當成了自己的標準,或是目標。這樣沒有什麼不好的,但如果忘記了自己的能力,然後急切地想去完成目標總是會感覺這個標準離自己越來越遠。總是到不了這個標準,從而自我懷疑。

太慢的行動往往是自我太懶惰了。這個我深有體會,我感覺自己還是很懶的那種人。這樣是不好的,所以我慢慢地學會選擇自己能力內能夠完成的。還有在自己舒適度範圍內努力可以達到的目標。結果往往是理想的。

以“必要·合適·愉快”爲標準進行取捨只有坦然地面對自己的感覺和感受,才能看清楚哪些東西是“不合適”“不愉快”的。

有意識地以這三個標準(以“必要·合適·愉快”爲標準)進行取捨選擇,才能不斷地磨鍊自己。

在一次又一次的困難和難題中,面對自己,承認自己是重要的。幻想一定會破滅,天上也不會掉餡餅。你突然之間得到的美好,也是你一點一點努力而來的。

你看這多麼不容易啊。

深刻領會到自己收納的東西越來越喜歡,自身的審美意識和品位在逐漸地提升。

這是一個及時的清除和增添新物的過程。這個過程,也是發現、認識自我的一個過程。可以見證自己生活和變化的過程。

摘錄:先出後進,可以有效地提升自身的水平和能力。其適用於:物、人和事。

實踐過“1 out”之後,出現了“1 in”大驚喜無論是遇到怎樣的事情,結束後過度的消沉都是沒用的執念。認識了以後,我們要學會告別,不管這個事情是好是壞。

這是一個和解的過程。這樣的情況總是以各種的方式出現。不願意放下,我想更多的是自身的不甘心。

在麻煩面前,人們首先想得總是逃避,而不是解決麻煩的方法。

表達出自己的感情,纔不會被他人的觀念所左右凡遇到什麼事情,我們都要給自己勇氣去表達自己的觀念。一件事情的結束要學會好好的釋放。不要去影響自己之後的生活。

明白了捨棄的辛苦,就更慎重地對待獲取。

並不是說人一定會快到年老之後纔會迎來死亡。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讓人生的各項事情都有始有終,不留遺憾的態度纔是最重要的。

這個觀念,我慶幸很早之前我便理解了。我是一個95後的姑娘,我的身邊留下來的人都是可與我健談的。她們的年齡都不相同。

這有什麼嗎?沒什麼啊,從她們身上我一直能學習很多。

《斷舍離》讀後感 篇20

可能很多朋友都聽過這個詞,這個詞就是來源於這本書。這本書的作者是日本的山下英子,是日本著名的雜物管理諮詢師。這本書主要是講怎麼收拾家的,如何克服自己的執念將無用的東西清掃掉。因爲我父母家最近在搬家,清掃出來很多20年30年不用的東西,既無用又佔地搞得心煩,當然我們沒有經歷過老一輩人經歷的那種物質匱乏的年代,但是現在時代不同了,我有感而發所以給大家推薦這本書。

其實這本書本身的內容非常簡單,無非告訴我們如何去收拾家、收納東西,但是給我帶來更多的是在工作、學習、生活中的一些啓發。

工作上,心無旁騖、摒棄雜念。我們在工作過程中往往雜念太多,想的太多,比方說我給領導彙報工作,本來是很正常不過的事情,但是我擔心領導現在是不是心情不好,是不是不認可我的思路,會不會挨批評等等,時間長了就會瞻前顧後、固步自封,真正能決定一個人在職業上是否能有所發展的,往往不是智商,而是心態、性格、習慣。所以我們在工作中需要斷舍離的精神,斷舍離的是雜念。

學習上,萬金油不如一招鮮。現在都講創建學習型團隊,這是爲什麼對學習還要斷舍離呢?因爲現在是一個信息過載、物質豐盈的社會,同時人們生活節奏快,生活壓力大,帶來的最常見的現象就是焦慮。焦慮失業、焦慮健康、焦慮孩子教育等等,緩解焦慮常見的辦法就是學習,所以現在很多知識付費的公衆號、微信羣等自媒體非常紅火,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市場的需求。但是很多人往往是不加篩選的的學習讀書,既消化不了又不能學以致用,除了耽誤時間沒有明顯的作用,還給人一種無意義的充實感與滿足感。舉個例子,給孩子報了很多輔導班,鋼琴、美術、舞蹈、書法、足球、網球等等,僅僅是因爲大家都報,生怕落後,而沒有照顧到孩子自身的興趣愛好,不如專精一到二門,成人後一樣能成爲個人標籤個人亮點。同樣我們日常學習過程中應多涉獵與工作專業相關、與興趣相關、與個人長遠發展相關的內容,而不是不加篩選的盲目學習。所以說在學習上的斷舍離應該是摒棄盲目的學習,不加思考的學習。

生活上,這裏提到兩個概念,即時滿足與延遲滿足。即時滿足就是我們平時刷抖音、玩電腦遊戲、追劇,這些行爲帶來的滿足感很短暫但是很容易,有個詞語叫“奶頭樂”,特點是能夠快速地得到愉悅感,但是愉悅感較低並且持續時間短,而且長時間的沉溺會削弱你深度思考的能力和專注力,人會越來越容易沉迷於淺層的快感和歡樂。與此相對應的是延遲滿足,比方努力半年進修一個學歷,三個月學習一項運動,花一年去健身,比方說我們現在進行的打卡365和健跑2000跑步活動,保持一個好身材,這都是需要較長時間才能得到心理滿足的行爲,延遲滿足是指一種甘願爲更有價值的長遠結果而放棄即時滿足的抉擇取向,以及在等待期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所以在生活中我們斷舍離的是即時滿足。

所以說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觸不是怎麼舍,而是怎麼樣去合理控制自己想要的慾望,人既有社會屬性又有動物屬性,應該做慾望的主人而不是慾望的奴隸。

《斷舍離》讀後感 篇21

很久之前,朋友就強烈推薦我看這本書。一開始我有些疑惑,她是想讓我看淡生離死別嗎?然而,我漸漸明白:“斷舍離”並非我所想。

何爲“斷舍離”?斷舍離是由日本雜物管理諮詢師山下英子提出的人生整理觀念。斷舍離不僅是一種整理術,還是一種讓心靈減壓,釋放解脫的方式。《道德經》中有言:“萬物之始,大道至簡,衍化至繁。”在我看來,斷舍離是不僅一種生活態度,也是一種生活智慧。

斷,斷絕不需要的東西。在互聯網高速發展的今天,不少人控制不了物慾,總會購置一些根本用不上的物品,當積累的越來越多,又不捨得處理,怕浪費,他們就會陷入收納的沼澤地,無法脫身。人們總是習慣思考有效性,卻往往忽略了作爲有效性前提的必要性。我們面對物質時,不是從“這個東西需不需要”的角度,而是往往下意識地從“這個東西能不能用”的角度,以物質資料爲基準軸的觀點來進行取捨和判斷。這是書中提到的“物質軸”思維。倘如我們轉變一下思維——從“需不需要”的角度出發,考慮當前自己是否真正需要該物品,而不是從“能不能用”的角度來考慮物品本身的價值,這將會減少我們想擁有它的慾望。因此,我們要學會斷舍離,斷絕不需要的東西,纔不會被困於物慾的海洋裏。

舍,捨去多餘的廢物。購物平臺的各種購物節屢見不鮮,比如618,雙11,美食節等,商家抓住時機搞促銷,總能攻破我們的心理防線,我們會下意識去打量物品的性價比,於是開始囤貨。衣櫃、餐櫃和冰箱裏……家裏隨處可見物品堆積,這樣會給人壓迫感和阻塞感,長此以往,會給人心理上的沉重感。因此,在購物前,我們首先要明白自己對於物質的需求,明確哪些是必需品,對購入物有明確定位。不喜歡運動的你,聽了健身教練強調健身帶來的好處,於是辦了健身卡,感覺自己真的會去健身。不喜歡閱讀的你,買了一箱書,感覺自己真的會看完。每次心血來潮的你,下載了許多學習APP,感覺自己會有質的飛躍。結果,不言而喻。一方面,浪費了金錢。另一方面,不能做到兼顧。這就好比一盤散沙,不吹也散。因此,我們要學會斷舍離,學會放手和捨棄,不需要的東西定期清理,內心也能得到定期釋放。

離,脫離對物品的執着。我們本可以是在乾淨的溪流瀟灑暢遊的香魚,逐漸變成了水槽淤泥口邊困頓窘迫的鮎魚,想當香魚還是鮎魚,選擇權掌握在我們手中。我有個朋友,她收藏了許多她覺得自己瘦下來就能穿的衣服,可我看到更多的是其在犄角旮旯裏落灰。同樣,以前的我也不擅長斷舍離。小時候的新年衣服壓在衣櫃箱底好多年,一直捨不得處理,每次整理時總會主觀地爲它們賦予某種特殊意義,因爲是新年的時候爸爸媽媽買的衣服,便具有收藏意義,但它們佔用了衣櫃的大半空間,每次看到都會心生一種沉甸甸的感覺。暑假閱讀完本書後,我下定決心脫離對衣服的執着,果斷處理後騰出空間,心情瞬間變得舒暢了許多,大腦也清醒了許多。因此,我們要學會斷舍離,脫離對不需要物品的執着,只有放手這些東西,才能解放自己、解放人生。

劉禹錫的陋室裏,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有素琴,有金經,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物品可以改變生活,但人不能被物品左右。每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我們應該把寶貴的精力放在重要的人、事、物上。因此,我們要學會斷舍離,讓生命保持一份簡單,讓心靈迴歸一份寧靜。

最後,讓我們一起來閱讀這本書,一起學會斷舍離吧!

《斷舍離》讀後感 篇22

我買這本書之前簡單瞭解過山下英子,她是雜物管理諮詢師。買這本書的初衷也是爲了讓自己能把房間弄乾淨一點。看完整本書,其實真正實用的就後面一小部分內容,前面內容怎麼說呢。像是理論一樣,舉了一大堆例子。

其實有時候想想這本書在日本暢銷還是很有道理的。我們地理老師說島國面積有限,所以每一寸土地都用得很好,而天朝地大物博,很多土地完全不知道拿來幹什麼。

當然,這本書教給我們的方法還是很有用的,像三分法、7 5 1總量原則等

《斷舍離》讀後感 篇23

週六在京東商場買完東西,順手打開“我的訂單”,看到最新幾個完成的交易,很詫異我竟然已經忘了最近還買過這些東西。於是從頭看了一遍,第一個訂單,攝像頭,買回來試了一下,粘不穩,丟在電腦邊,畢業離校的時候扔了,第二個訂單,貝佳斯綠泥,試了兩次沒什麼用,滿滿一大罐搬了幾次家都沒捨得丟,兩年之後過期,心安理得的扔掉。總之,50%以上的東西買回來都是這個下場。

生活裏每天都在上演着類似的情節,聽說熬粥喝能美容,於是黑米薏米糯米、紅豆綠豆芸豆,瓶瓶罐罐買回來塞滿了櫥櫃,堅持一週之後,那扇櫥櫃就再也沒有打開過,直到米生蟲,豆長牙,大掃除時全部丟進垃圾桶。去逛商場,買回來登山鞋、徒步鞋、跑步鞋、到頭來一年都爬不了一次山。

在物質生活極大豐富的今天,隨處可見的廣告,點點鼠標就能收貨的購物模式,把我們的生活向精細化和複雜化引導,初衷是爲了提供舒適,最終我們反而被物質綁架,不得不花時間去整理,去消費,物質儼然已經成了我們的累贅與負擔。

看完《端舍離》,回家該扔扔,該送送。

從今天起,營造一個被心愛之物包圍的環境,過一種簡約、整潔、高品質的生活。帶着一個睿智的大腦、一身的知識與技能自由行走於世間,足矣。

《斷舍離》讀後感 篇24

《斷舍離》是一本推崇現代家居整理的書。

斷——不買、不收取不需要的東西

舍——處理掉堆放在家裏沒用的東西

離——捨棄對物質的迷戀,讓自己處於寬敞舒適,自由自在的空間。

生活中如果真的能夠做到書中傳授的整理技巧,果斷“斷、舍、離”,家裏自然乾淨整潔。怕就怕知易行難,下不得狠心決心。

看書時覺得“斷、舍、離”這三個字用得太到位了——當斷不斷,反受其亂;難捨難離,一片狼藉。而這三個字,我覺得先要做到“離”,才容易“斷”,斷不了則“舍”。

女人天生愛購物,網購方便快捷更是刺激了購買慾,不斷買進的同時也引發了存儲問題,再多的容納空間也無法滿足與時俱進的購買能力。東西越買越多,空間越來越滿,房間越來越亂,心情越來越煩。我家的陽臺從去年暑假時就堆放了許多不知該如何歸置的雜物,以小玩意居多。明知道全扔掉就乾乾淨淨了,可是心理上卻難以接受,想着當時因爲迷戀所以購買,到手了之後卻並不覺得有多需要,這種情況太多了,舍不掉的“雞肋”也積累的太多了。因爲捨不得當做垃圾處理掉,在地上放了將近一年,至今還白天曬太陽,晚上曬月亮的晾着。如何整理,一直是個令人頭疼的難題。

果斷捨棄用不到的物品雖然是個亡羊補牢的辦法,但是如果能夠做到冷靜購物,不迷戀物慾,不因一時興起而盲目消費,不將許多不大需要的東西弄回家,從根源上斬斷購買慾纔是治標治本的好方法。書裏也有如何診治購癮的方案,不需要“剁手”,也可以“住手”,不花錢難受的朋友們趁早下手吧!

生活中的居家整理該如此果決斷舍離,對於情緒,又何嘗不是如此呢?儘快整理好心境,徹底離了貪嗔癡等諸般讓人迷失心境的念想,斷了心魔惡意,捨棄那些讓自己感覺不快的負面情緒,心境越來越開朗,生命越來越積極。

《斷舍離》讀後感 篇25

《斷舍離》是日本山下英子的作品。剛開始聽說這本書名的時候我以爲是一本關於禪教的書,沒想到靜下心來讀的時候,卻發現其中的道理要仔細閱讀才能得以昇華,讀一遍可能體會得不是很深刻。

斷舍離 就是收拾物品來了解自己,整理自己內心的混沌,讓人生更舒適的行爲技術。

斷就是斷絕想要進入自己家的不需要的東西。

舍就是捨棄家裏到處氾濫的破爛。

離即是脫離對物品的執念,處於遊刃有餘的自在的空間。

斷舍離的主角並不是物品,而是自己。這點和收納術是不同的。

整理房間就是整理自己。並不是心靈改變了就行動,而是行動帶來了心靈的變化。只要有行動,心靈就會跟上腳步。可以說,斷舍離就是一種動禪。

在生活中, 我們總會在不知不覺中掉進折扣的陷阱,完全忘記了東西是不是適合自己的品味,很多時候只想到它便宜,沒想到即便買回去了,它會不會有使用的價值,還是買了回去之後一直積壓在那裏。這也正是我們考慮問題的所在,很多時候很多想法只是一時衝動,不分輕重就去做了,然而當問題的結果出現分歧的時候,才發現當初怎麼會這麼做呢?教學生也是這樣,要根據實際的情況來辨析他們的心理,而不是幾十年如一日的去用一個模式試圖改變他們,他們是有思想的人,是不能任你改變的。

《斷舍離》這本書告訴我們 不要以“總有一天會用得上”之類的藉口,就那樣把東西放在一邊不去處理。而是讓它們去到此時此刻最需要它們的地方,要有意識地不斷把物品送出去,“捨棄”掉。物品處於恰當的位置,才能展現美感,工作中也是要有這種精神,只有思想不斷進步,你接觸到的教育信息纔是最新的,最棒的,而不是以爲自己十幾年前就讀了某位名家的教育書刊,就一直沿用那裏面的思想一路下來用到自己的教學上,那都是行不通的。

斷舍離其實就是一個不斷地選擇、選擇再選擇的過程。選擇的標準是根據階段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就像我們做教師的,總是要在不斷的學習中更新自己的教育觀念,不斷超越,改正自己以往的還認爲可行的教育方法,現在的學生教育成爲難題,現在的學生家長由於年輕,閱歷少也成爲我們教育對象中的一個要研究的課題,所以,要想做到斷舍離,真是要經過一段時間,思想上要超越,行動上更是要提高,人生需要通過不斷的經歷,不斷的選擇,才清楚自己心中到底想要的是什麼,明白自己的工作任務是什麼,人生纔不會迷茫而毫無意義,失去生機。這本書我很喜歡,有時間我要多讀幾遍。

《斷舍離》讀後感 篇26

最近,學校號召我們利用假期時間讀兩本勵志的書,其中一本的名字叫做《斷舍離》,作者名字張德芬。剛拿到這本書,發現它的原著是一個叫山下英子的日本作家。由此,我不禁有這樣一個疑問,從民族歷史、社會文化、再到意識形態,我們與日本有着十分巨大的差異以及不可調和的矛盾,作者在書中究竟要表達怎樣的思想?帶着這樣的疑問,我開始了讀這本書的歷程。

首先,在這本書的序言中,作者表達了我們在生活中大多數人追求的目標無疑可以用兩個字來概括,那就是“幸福”。但由於我們每個人的性格、家庭背景、受教育的程度、生活閱歷存在着差異,因此每個人對幸福的界定是不盡相同的,換言之,我們所追求的幸福是不同的。在前言的部分,作者概略的介紹了何謂“斷舍離”,全書的五章內容,都是圍繞着如何在工作生活中整理身邊看得見的東西,以及整理自己的思想,再根據整理的過程適當取捨,以期達到自己要追求的工作目標與生活狀態。

對於此書的內容,敝人不想再去花過多的篇幅去重複書中已經講過的內容,下面,我想把此書的內容與主題,從另外一個角度,談談它與我們中華民族歷史文化中積澱下來的精髓的結合,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捨得”智慧。

翻開中華民族歷史的浩瀚長卷,捨得智慧幾乎貫穿了整個中華文明的歷史;戰國時,秦國的商鞅變法中,很重要的一項就是“廢井田、開阡陌”,這項重要的舉措擯棄了春秋之前幾千年一直沿用的田地分塊法,大大提高了耕地的利用率,進而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大發展,使秦國從邊遠小國成爲戰國後期軍事政治的強國,最終統一了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而我們今天看到的農業耕種形式,依然是商鞅留下的寶貴財富,由此,捨得智慧在這裏體現的淋漓盡致。中國近代史使我們中華民族永遠的痛,自從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的戰敗,迫使清政府與英國簽訂了近代歷史上第一個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從此開始了中華民族苦難的近代史,《璦琿條約》、《北京條約》、《望廈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中華民族一步一步走向水深火熱的深淵,無數仁人的愛國志士不斷探索救國圖強的道路,太平天國、洋務運動、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這些最終都以失敗告終。一些懷揣先進思想的愛國志士從蘇聯“十月革命”中得到啓示,找到了馬克思主義纔是救國強國的根本途徑,以毛澤東爲代表的老一輩中國共產黨人,創建了中國共產黨,締造了人民軍隊,在不斷地實踐探索中,摒棄了共產國際的左傾錯誤思想,批判了陳獨秀的右傾投降思想,提出了“槍桿子出政權”的武裝爭取民族獨立的指導思想,又提出了“支部建在連上”的黨對軍隊絕對領導的理論基石,在長達22年的武裝鬥爭中,克服了難以想象的重重困難,最終奪取了全面的勝利,建立了人民當家做主的新中國。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捨去了其它與中國實際不相符的思想和道路,得來了中國共產黨將馬克思列寧主義與中國國情相符合的立國強國的道路,而這至今依然煥發着勃勃生機,使我們偉大的祖國發生日新月異的變化,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

“捨得”彰顯智慧,我們每個人的生活註定不是一路坦途的,學會運用“斷舍離”的“捨得”智慧,才能在工作生活中處於主動地位,而這,需要時間豐富自己的閱歷,需要智慧不斷地總結自己的得失,需要經歷不斷磨礪自己的性格。

《斷舍離》讀後感 篇27

花了兩天的時間,讀完了斷舍離一書。感覺如下:

1.這是一本實用書,也是一種工具書,按照書中的方法行動,你會收穫一個不一樣的家庭空間,和一個我們更加了解的自己。

2.藉助斷舍離的方法,調整自己與物品的關係,這也是一種修行的方法,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認識自己,同時通過斷舍離可以改變家庭給人的感覺,可以從雜亂壓抑變成通透舒適,在一定程度上改變家庭這個“場”的能量,從而提升我們的能量,相當於改變風水了。

3.斷:主要的方法就是控制物品的輸入,從源頭控制,思考這件物品是不是當下我真的需要的,重點是我,不是物品,不要爲了可能能用上,偶爾來客人可以用或者這是一件好東西,而買下來,帶回家。再好再貴的東西。只要當下的我不需要,就要斷!

4.舍 :就是輸出端了,就是做減法了,捨棄家裏到處氾濫的破爛兒,當下用不上的,或者放了好久以爲能用上卻從來沒有用過的物品,如各種各樣的杯子,首飾,面膜,書,收納盒裏的“用得上的物品”等。當舍則舍給家裏騰出空間安放我們焦慮的心。活出一個全新的自己。

5.離: 就是脫離對物品的執念。這個杯子真好看,買回來以後害怕用壞了,捨不得用,結果幾年過去了,藏在角落的杯子還是沒有用過。一次買回來好多勵志書籍,認爲我該努力了,從看書開始吧,結果一本都沒讀完,所有的書都在家裏吃灰了......脫離對物品的執念,從我的角度出發,思考我們真正常用的物品,只保留真正常用的物品,物盡其用。

6.看完書以後,我立即整理了自己的衣櫃,舍掉了一些不會再穿的衣服和可能會穿的衣服,擁擠的衣櫃變得清爽了很多,也真的發現其實我們常用的物品真的很少,我本來認爲我已經很少買衣服了,結果都能捨出來這麼多衣服。看來以後買衣服的時候必須要思考:買來以後怎麼用?什麼情況下用?有替代方案嗎?家裏有地方放嗎?這時候買,可以物盡其用嗎?什麼情況下會舍?

綜合評估以後只買真正必須的物品!控制好輸入才能減少輸出,也省去了斷舍離的思想糾結和時間成本。

《斷舍離》讀後感 篇28

看完了山下英子著的「斷舍離」,這是一本寫人如何對待物品的書。斷=斷絕想要進入自己家的不需要的東西。舍=捨棄家裏到處氾濫的破爛兒。離=脫離對物品的執念,處於遊刃有餘的自在的空間。的確對於自己所擁有的物品要丟棄時還是有許多不捨,總想着這些物品還有要用的時候。諸多的不捨和可惜造成家裏的物品越來越多,把房子有效的空間不斷的侵佔。久而不用的物品蒙上了灰塵,灰塵和雜物會給家帶來停滯運和腐朽運,同時也會影響家人的身體健康。善哉!

好在本人還是一個比較喜歡扔東西的人,但家裏物品也的確不少,趁着剛看完「斷舍離」,有強烈清理物品這股勁,這兩天成功地送出一個真皮掛包(買了五年以上,只用不超5次),6條褲子,很喜歡的褲子,怎奈何體形發生變化,所以只能送走。再接再厲,繼續把少用的衣服送給合適的。目標是把衣服控制在衣櫃能掛得下的範圍內。哈哈!有了目標就好辦了!

《斷舍離》讀後感 篇29

清明假期過得有些凌亂,猜中了開頭,沒猜中結尾(囧),也沒有更新文章。今天想分享一本去年比較流行的日本作家山下英子的《斷舍離》。說起斷舍離,第一次是從《鄉村愛情10》裏面看到劉大腦袋拿着這本書在牀上閱讀,當時他正在醞釀要不要生個孩子。第二次是朋友老董聊天時候提到,以他的親身經歷如果在經歷了N份工作以後,最終想清楚回到東北發展。

開年就讀了這本書,遲遲沒有寫感受。因爲這本書講的道理非常簡單,難的是去實踐,方可知行合一。筆者經過實踐,覺得自己有收穫,所以想分享出來一些書中的和自己的觀點,也許對您有些幫助。

所謂“斷舍離”:斷,斷絕不需要的東西。舍,捨去多餘的廢物。離,脫離對物品的執着。現在對自己來說不需要的就儘管放手。其實,講的是我們面對越來越多的東西,不知道如何處理,如何將雜物扔掉,以至達到極簡的生活,在實踐斷舍離的過程,自己本身就是一種昇華。

選擇物品的竅門,不是“能不能用”,而是“我要不要用”,這一點必須銘刻在心。兩個要點,第一以我爲中心,第二以當下爲時間點,除此以爲都是多餘的東西,要送出去或者扔掉。不管東西有多貴,有多稀有,能夠按照自己是否需要來判斷的人才夠強大。

能夠放開執念,人才能更有自信。斷舍離,就是透過整理物品瞭解自己,整理內心的混沌,讓人生舒適的行動技術。換句話說,就是利用收拾家裏的雜物來整理內心的廢物,讓人生轉而開心的方法。

破爛分三類:1、不用的東西——會念咒的束縛人的淤泥2、還在用的東西——一灘混亂的淤泥3、充滿回憶的東西——散發出強大的氣場。

簡單粗暴的理解,不好用的過期的的都扔掉,質量不高的物品要替換,睹物思人的東西可以暫時鎖起來,不要被它的氣場影響,以後也要送出去或扔出去,只是充滿回憶的物品,扔掉的時候請對它說聲“謝謝”。扔不掉的是自己移物品上面的情感,並因此充分了說明自己扔不掉=不想扔的機制。再次強調,舍的祕訣,就是完全地以自己爲中心,並且以當下爲時間軸。因此,1、在考慮物品是否應該被留下時,思考的主語是“我”,而不是物品。2、將與物品的關係比作人際關係,選擇對當下的我來說最必要的朋友。

掃除:分爲收拾,整理,掃、擦、刷的打掃。在斷舍離的世界裏,首先要考慮的不是正式,而是扔掉,當你把無用的影響你的氣場的東西都扔掉的時候,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麼。對自己的更新和昇華,放下念念不忘的情感,不要沉浸在過去的輝煌裏,不要深陷在過去的情感裏。斷舍離一切負面磁場,給自己減負,才能放開腳步輕鬆的向前走,去迎接新的目標和挑戰,與迎接新的情感。

《斷舍離》讀後感 篇30

山下英子的《斷舍離》曾經風靡一時。

日本是個以會收納爲榮的國家,每個成年人都要必須學會多種收納方式,特別是女性。這一點,從很多書籍和影視中都可以看出,日本的媽媽們在家就是一刻也不停的收拾整理,物品要按季節分門別類收拾整理,就連垃圾也要按類別分好整理。

斷舍離非常適合不太會收拾的人,斷絕不需要的東西,捨棄多餘的廢物,脫離對物品的執念。的確是這樣,氾濫的物品,收拾起來耗損了我們大部分精力,讓我們沒有多餘的精力去做其他的事情,所以就會覺得很累。學會了斷舍離,就是學會了不收拾的收拾法。

首先,從最小的一個空間開始,如一個抽屜。然後從自己經常用的物品着手,比如杯子、餐具、衣物等等。看看自己哪些東西是每天都用的,每週用的,每月用的,甚至是每年用的,或者幾年偶爾用的物品。那些每年都難得用上一次的東西,就可以捨棄了。

學會斷舍離,才能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是什麼,從而也會找到真正的自己。書中提到的故事:香織本來對生活感到茫然,連看電視也是不停地換臺,後來毅然將四十英寸的電視捨棄掉,整個人從此豁然開朗。

在本書中我學到了精髓。物品要爲人服務,而不是人爲物品服務,選擇和當下的自己相稱的東西,在這樣的過程中,就不需要收拾了。

斷:購物時三思而後行,不需要的東西就不接受,只添置必須的物品。

舍:收拾沒用的破爛兒,賣掉、贈送物品,縮小喜好範圍。

離:脫離執念,瞭解自己,愛上自己,心情愉悅。

書上說:物質過度的泛濫容易讓人感到疲憊,從而感受不到快樂。物品是一面能映照出真實的自己的鏡子,直面物品就是直面真實的自己。

1、選擇物品的竅門不是“能不能用”,而是“我要不要用”,這一點必須銘刻在心。

2、通過限制總量,更加嚴格地篩選出自己喜歡的物品,自然而然地提升了品味。

3、我們會在不知不覺中掉進折扣的陷阱,完全忘記了“東西是不是適合自己的品味”。

4、所謂斷舍離,就是訓練自己成爲能夠信賴的自己。

最大限度的減少不必要的物品,讓生活變得簡單輕鬆。我們就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享受生活的陽光。

《斷舍離》讀後感 篇31

曾經通過意象對話的覺察、體驗,領悟到現實空間的清理對於調節內在心靈的效果,也在對來訪者的工作中引導其通過感受與物品的關係而啓動了他主動整理、歸納、調節的意願,並且因此而看到他在現實關係的互動發生了驚人的轉變--當第一眼看到這本書名《斷舍離》時,心中不由一陣悸動,斬“斷“不必要的物品的流入,“舍”去形同廢物的物品,“離”開對物品中的執着與依賴,讓“看得見的世界”與“看不見的世界”變得有序、和諧。

在讀這本書之前,我只是懷着消遣和印證的心態,沒想持卷若珍,感悟頗深。它不是簡單的收納整理之術,而是引導人去面對與物的關係,覺察內心,迴歸感受力,直面困境,激發選擇的動力與智慧。書的內容本來就讓人感覺到清晰、透徹和溫暖,可見這個“斷、舍、離”的修煉不是取利獲益的術,而是真正在作者自己的身上,顯現出了修煉的效果。如果用意象來描述我透過這本書看到的作者的內心,那一定是窗明几淨,清爽透亮,沒有繁複多餘,但並不單調匱乏,整體格局上透着美與細緻。

“斷舍離”是一種尊重,不是簡單的捨棄與選擇,而是將物歸於其適當的地方,物盡其用。它所營造出一種“餘裕”,是一種視覺感觀的舒適,更是內心具有彈性的需要,也爲內在的美與自在騰出了必要的空間。“斷舍離”更是讓我去審視我們因物品的困擾而消耗的時間和能量,通過主動的清理,而非被動的接受,對自己承當起必要的責任,把注意力不要只放在缺失的地方,而是放在力所能及的事情上。“斷舍離”更是相信和接納的態度,把內心開放給人生的各種可能性。

一邊看書,我一邊也在對照自己對物品的態度,腦海裏閃過那些堆砌經年、閒置許久卻總是不被處理的物品,也想起了好多從來不用但卻一直被認爲是“不能棄”“不捨棄”“不敢棄”“不願棄”的東西,看來是時候要“斷舍離”了,好好去體會與這些物品的關係,審視與它們曾經或正在發生的鏈接,選擇用一種適當地態度對待它們------我想我的此舉,不是因爲書的立場所激發起的一種暫時衝動,而是內在的聲音告訴我,我有清爽、和諧、舒適、自在、美好的需求,我有意願把那些“不需要、不舒服、不合適”釋放出來,我需要看到自己面對當下的智慧與勇氣!

《斷舍離》讀後感 篇32

我記得那年,每次考試,班主任總是有以下幾點建議:

我們應該以一顆平常心去應對,不要有心理包袱,輕裝上陣,才能發揮出最好的競技水平。

一直記住這段,特別是“輕裝上陣”這個詞銘刻於心,所以每次面對生活的考驗,只要以輕鬆平和的形態來處理,卸下心頭的重擔,身心輕盈,一切難題便事半功倍。

山下英子提出“斷舍離”的'概念,表面上是日常生活中接受安排的一種方式,但實際上包含着人生的道理,是一種以輕鬆、不可思議的心態整理安排。

我們知道環境在人們的生活中扮演着極其重要的角色。如果你身邊有一個壞人,不僅會降低生活質量,還會嚴重影響自己的心態,甚至干擾他人的情緒,導致惡性循環。

所以,第一步,切斷。切斷貪婪,斷絕一切不必要的物品,使“入口”變窄,只有“收藏、精選”才能通過“關卡”。當身邊只有你喜歡的東西時,心情會越來越快樂。

第二步是舍。丟掉浪費,捨棄貪婪。你不再需要的東西扔掉它,賣掉它,或者送掉。明白“可以用,但用不到”就沒有意義,只會增加環境的混亂,惡化心情。

前兩步是一個良性循環。通過對物品的收集和處理,不斷地用必要的、合適的、舒適的物品來替代不必要的、不合適的、不舒服的物品,最終達到生活環境、生活物品和生活主人的和諧狀態。然後一個新的世界將會出現。

英子女士把“斷舍離”分爲三個層次,其中最極端的是“離”——擺脫執念,認識自己,愛上自己,成爲一個自由、清新、快樂的自我。身處一個舒適的空間最終會讓你快樂。整個人散發出積極的能量,感染周圍的家人和朋友,一起過上積極的生活。

事實上,我們可以從中國古代賢人那裏學到“斷舍離”的生活智慧。

在那些日子裏,柳三變的“忍把浮名換作淺吟低唱”,是悲憤和看透名利之後的決裂,曹孟德的“不可慕虛名而處實禍”,是通透練達徹悟人生之後的斷舍離

在這個物慾橫流的世界裏,人們就像無頭蒼蠅一樣,互相推搡,互相欺騙,這就是所謂的“奮鬥”,但最終,他們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只留下孤獨。甚至有年輕人突然死於過度工作,還有更多的人在一生的痛苦中失去了寶貴的健康。

是時候理清你的思緒和慾望,放慢腳步,“輕鬆上陣”,告別過去的貪婪、憤怒和偏執。要知道,只有帶着愛和感激,你才能到達通往天堂的霓虹燈。慢慢來,不要錯過你生命中那些美麗可愛的人。

《斷舍離》讀後感 篇33

“物品要用纔有價值。”

“物品在此時、當下,應出現在需要它的地方”

“物品處於恰當的位置,才能展現出美感”

這幾句話出現在這本書的末端。

咳咳,我覺得呢,《斷舍離》這本書對於我來說,感覺比較的囉嗦,乾貨總結可以更加簡潔明瞭一些,不過這也許就是日本人的特點吧,日本人比較多話,廢話很多,話癆國家的特色。(看日劇多了以後是這樣覺得的)我認爲也有一部分和日文翻譯成爲中文有一定的關係,因爲說實話翻譯了,語句上來說總會有一點奇怪的。

從整理自己的空間來整理自己的人生,這應該是一種哲學,我們的空間之所以亂,並且有很多自己不需要了的物件,還不是因爲我們對着自己想要什麼還有不想要什麼而不懂取捨,生活中有許多人都是這樣,買東西的時候也並不是什麼都能夠很清楚地明白自己到底喜歡什麼,而走到超市裏面,銷售員一推銷就很容易被影響,之後買了一堆不需要的東西。

現代人感覺比較難找到自我,手機、電子設備都比較難離手,我們有時候上網看到別人覺得不錯的生活、自己所追求的生活實際上自己如果也擁有了,也許也不是那麼的快樂,這本書也講究活在當下,不必爲了某個將來的某一天而做了非常多的準備,因爲我們也不知道現在的自己和未來某一天的自己是否想法一樣。

不得不說這本書很有瑜伽修煉人的感覺,因爲我認識的瑜伽老師,或是身邊做瑜伽的朋友都很清楚的明白自己的想法,對物質追求也不是那麼的多,自己很舒服,讓別人也很舒服。

這本書更多的是推崇一種 自在 自由 的生活方式,不必爲了一些外界的因素而讓自己那麼辛苦,壓力那麼大,就比如說作者在書中講到的“我曾經嘗試在講座上提問題:有了或許很方便,但即便沒有也不會傷腦筋的是什麼?當時有一位四十多歲的單身女性的答案是 男人。”

其實我也有想到一個問題,就是在日本和在中國的人民素質的問題,日本人可能更講禮貌一些吧,什麼都會表示的恭恭敬敬的,在街上看見很奇怪的人,比如在父母眼裏的同性戀(我覺得還很正常但是長輩們接受不了),日本人可能也不會投射太怪異的眼光,而在中國可能還會被圍觀什麼的,所以我認爲在中國可能會比起在日本來說,自由度會需要隨着人們的素質提高而提高,畢竟還有很多事情受到傳統因素或者是其他的因素的影響的。

最後總結就是,這本書並不是完全講整理物件的,而是告訴人們要遵從自己內心的想法,做自己當下的想做的事情,從物件反映出來的生活上的問題,需要市場去解決和思考。

《斷舍離》讀後感 篇34

山下英子的這本《斷舍離》表面上看是教我們如何整理雜物,重新審視自己與物品的關係,本質上來看,通過學習和實踐斷舍離,我們能夠更加清晰地認識到自己真正所需要的是什麼,在人生的每一個轉折點都應該懂得適當捨棄,任何事物並不是越多越好。

與大多數同齡人相比,我認爲我的收納整理能力還是較強的,但仍然有找不到東西的時候,有些東西急需的時候找不到,就好像它騰空消失了一樣,但不需要的時候它卻莫名其妙地出現了,這就說明我的收納方式仍有待提高。

“想要幸福,我們需要先放下對幸福的執念。具體有三步:斷,停止負面的思考模式;舍,順從自己的心,割捨既有;離,鬆開“多就是好”的念頭。”

“一言以蔽之,斷舍離就是——通過收拾物品來了解自己,整理自己內心的混沌,讓人生更舒適的行爲技術。換句話說,就是——通過收拾家裏的破爛兒,也整理內心中的破爛兒,讓人生變得開心的方法。總而言之,斷舍離就是通過收拾自己居住的空間,讓自己從看得見的世界走向看不見的世界。”

“因此,要採取的行動是——斷=斷絕想要進入自己家的不需要的東西。舍=捨棄家裏到處氾濫的破爛兒。通過不斷重複斷和舍,最後會到達這樣的狀態:離=脫離對物品的執念,處於遊刃有餘的自在的空間。”

“斷舍離的主角並不是物品,而是自己。”

在物質匱乏的年代,廣大勞動人民總是不斷在做人生加法,而今,隨着經濟的發展,絕大多數人們都已步入小康社會的生活水平,那麼,面臨紛繁雜亂的物質,我們是否應該適當做些生活減法呢?

人們都說思想決定行爲,這是不可否認的。但本書中有句話讓我印象深刻,即“並不是心靈改變了行動,而是行動帶來了心靈的變化。”的確是這樣,相信很多人也都熟悉網絡上常推出的類似於“21天培養一個好習慣”的挑戰吧,正是人們在一段時間內堅持某些行爲,而從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我們的思想。換言之,斷舍離就是一種動禪。

本書強調,斷舍離是一種不收拾的收拾法,這是什麼意思?

首先,“收拾,是一種篩選必要物品的工作。在篩選必要物品的時候,我們要考慮兩個維度,一個是我與物品的關係這條關係軸,另一個是當下這條時間軸。換句話說,收拾就是要捫心自問某件物品與當下的自己是不是確實有關係,進而對物品進行取捨、選擇的過程。”

其次,“在施行斷舍離的過程中,我們要做的大部分事情就是基於關係軸和時間軸的收拾工作。從行動上講,就是扔掉——舍。如果只是把用不上的東西放進垃圾袋再扔進儲藏室的話,那不叫收拾,那不過是把東西改變一下形態換個地方存放而已,是移動。而斷舍離要做的,是把用不着的東西扔出家門,徹底切斷它們與自己的關係。”

只有對當下的自己合適且必需,也確實在用的東西,纔會留在你自己的空間裏。

一旦形成了這種三思而後行的習慣,你就真正實現了“斷”的狀態。而斷舍離的含義就是,在“斷”與“舍”的交替裏,脫離對物品的執念,達到輕鬆自在(離)的狀態。

最後,“選擇和當下的自己相稱的東西,在這樣的過程中,就不再需要收拾了!”

篩選物品的同時,也改變了人際關係。

一旦通過斷舍離提升了自我形象,那麼別人就會自然而然地覺得“他生活得那麼精緻,可不能隨便拿個粗陋的東西送他就了事了”。慢慢地,你就會感覺到,周圍人對待自己的態度發生了變化。可見,這種篩選物品的工作,也具有改變自己與他人關係的力量。

我現在就要回家把用不着的東西都包紮起來啦!

《斷舍離》讀後感 篇35

《斷舍離》並不是對物品收納整理的書籍,主要是強調人與物品的關係,把原來以物爲中心的觀念轉變爲以人爲中心,站在人自身的角度去考慮物品與人的關係,延伸到人與人、人與生活的關係。

“斷”是從源頭上限制物品進入自己的家,購買物品時要三思,考慮物品是否是真的“需要、舒服、合適”?注意時間軸是當下,而非過去或者將來。當然我認爲如果真的必要且不久的日子一定會用到(正好有優惠),可以允許自己購買(畢竟家庭主婦是要爲家裏省錢的!),但是不要囤積。囤積的動作一般是來源於不安全感,要篤定地相信,將來會有將來的機會和辦法。這樣由行動來影響思維方式,人也會變得更加有信心。

延伸到人與人的關係,可以理解爲儘量減少無用社交。有的人認爲在人羣中才會體現自身價值,但無用社交雖然可能熱鬧,對生活是一種消耗。對於我來說需要遠離流於形式、粗俗而無意義的社交活動。在參與社交之前做一定甄選鑑別,只專注有助於自我成長或加強所重視親密聯結的活動。

在觀念和想法上,“斷”意味着停止消極的想法和評判。在負面想法閃現的一瞬間,盡力去掐斷,因爲這樣的想法無益也無意義,只會自尋煩惱。關注問題本身,關注解決問題,就事論事,以結果爲導向。

“舍”是指捨棄對自己無用的物品。時間軸同樣放在當下,站在人自身的角度去考慮物品是否對你來說是有價值的?注意不是“這個東西還很好”而是“它對我來說是有用的,我需要它。”這樣篩選出來“無用”的物品,可以選擇轉贈給需要它或者能珍惜它的人,或者直接丟棄。比如,我自己有一些物質購買慾氾濫時期留下的品質並不好的衣物,每次穿在身上就覺得沒有自信,渾身不舒服,但是由於沒穿幾次,覺得浪費捨不得扔。在踐行“斷舍離”過程中,果斷處理掉,這個衣物雖然可能還有貨幣價值,但是在生活中早已無價值,還造成很大的負面影響。這樣的物品需要更舒適、有品質的取代品,也要相信自己配得上更好的物品。 就這樣自問內心去辨別物品的過程就會讓自己更瞭解自己的喜好,更加有利於今後在“斷”的階段準確而義無反顧。

由於人的精力有限,沒有辦法兼顧太多的事情,所以需要分出來什麼是最重要的。比如興趣非常廣泛的人,如果想要在某個領域得到精進,一定需要放棄一些其他的興趣,多分配時間到這個領域,習得所需技能,提升興趣的高度。人際維護也一樣,沒必要要求自己和那麼多的人成爲朋友,知己得二三足以。好朋友也維持在一定數量即可,允許以前的好友漸漸疏遠,因爲人際關係就是不斷髮展的過程,不需要強求,即“舍”的理念。

“離”指的是一種狀態。脫離對物品的執念,做減法生活,捨棄不需要的,珍視每一件留在身邊的物品,把握主動權,順其自然,處於遊刃有餘的自在空間。這樣的習慣會讓自己對生活有十足的掌控感。

“斷舍離”就是通過處理人與物品的關係,梳理自己的生活,更加徹底地瞭解自己並接納最真實的自己。不斷提醒自己,活在當下,而且可以活得更精緻更通透。

《斷舍離》讀後感 篇36

斬“斷”物慾,“舍”棄廢物,脫“離”執念,走在“自在·隨心”的路上。

第一次接觸山下英子老師和她的《斷舍離》,是在抖音好書分享會上,演員陳數關於《斷舍離》的分享。

陳數老師認爲《斷舍離》強調立足當下,通過整理、疏通人與物品之間的關係,脫離對物品的執念,從根源上達到對物品的斷舍離。人待物如此,人生更應如是。所以生活中,陳數老師多次讓自己停下來,去感受生活,去給生活做物質的減法,精神的加法。

因爲忙碌所帶來的物質,並不一定等同於現在你所看到的和獲得的價值,你所以爲的忙碌也許只是碌碌而爲,隨之帶來地也僅僅只是機械式地成長,而你丟失的可能是有計劃的見識,健康?亦或是因爲忙碌而忽略的親情、友情和愛情?我想這大概就是陳數老師所理解的有關斷舍離的部分,捨去不必要的物質和慾念,停下來,感受生活和人生。

而這一點很多初次嘗試斷舍離的大衆並沒有意識到,因爲之前沒有斷舍離的意識和概念,所以並沒有深刻理解山下英子老師所著書的真實目的,只是簡單地實踐斷舍離,比如他們認爲斷舍離的實質就是“扔東西”,於是最直接的行爲,就是拿生活中的書籍和衣物類品開刀,認爲扔了就好,扔了就不亂了,沒有從根源上認識斷舍離的含義,長期以往無法做到堅持,最後不了了之,鮮有成就。

其實斷舍離最核心的概念並不是單純地處理雜物,拋掉廢物,而是進則出,出則進的循環反覆,二者缺一不可,在實踐過程中儘可能地做壓縮生活的減法運算,比如“斷絕不需要的東西,捨去多餘的廢物,脫離對物品的執着”;爲不需要的“雜物”減肥;在考慮物品是否應該被留下時,思考的主語是我,而不是物品。如果從這個層面出發,你就獲得了斷舍離過程中的初步成功。

實施斷舍離,實則是幫助我們剔除泛而無用的“物品價值觀”,積極甩掉惰性,採取行動,促進生命中物質和精神的新陳代謝,迎來嶄新的輕盈人生。而執行斷舍離過程的每一步都是加分運算,儘管在實踐中,每一個步驟的得分點都很低,但我相信,只要身心合一,全力集中,從細微之處着手,不斷從小事上積累小成功,增加成就感,就有足夠的勇氣和信心去完成“斷舍離”和麪對人生路上的大困難。

就如《斷舍離》一書中所講的,斷舍離的不是物品,而是你自己,因爲你每天都在用的東西,非常容易作用於潛意識,如果你在擇物交人的每一步,都做到了斷舍離,相信你的人生一定簡單而快樂,人生一定輕盈而豐富。

說到這裏,我突然想到瑞士心理學家榮格曾經說過的一句話很應景:當你的潛意識沒有進入到你的意識的時候,那就是你的命運。

《斷舍離》讀後感 篇37

《斷舍離》這本書本來是日本一位作家寫的有關心理學的讀物,其中出現了大量的家居收納內容,所以“斷舍離”三個字常常被當做大掃除的原則。

斷舍離的目的,不僅僅是對房間的清理,更是對心靈的淨化。通過整理房間的思考,達到某些諸如“想明白了某些人生大道理”的目的。

斷——不該買的別買;舍——不該留的別留;離——不該想的別想。所以,斷舍離的最終結果,是房間變得乾淨整潔——達到它的途徑,是通過減少房間裏的物品,而不僅僅是整理。那麼具體到日常家居整理中,我們又應該怎樣斷舍離呢?

切斷房屋雜亂的源頭,不讓房屋有變得更亂的可能性,稱之爲“斷”。換句話說,就是剁手——

現代生活節奏越來越快,能夠讓人感到愉悅的事情很少。用購物這種方式促進大腦多巴胺的分泌,似乎是讓我們感到開心的爲數不多的方法之一。

這種追求快感的購物,帶來的後果之一就是——買來的東西沒有用,扔了可惜,留着沒處放。這些曾經讓我們快樂的東西,總有一天會讓我們煩惱。曾經我們把它叫做“美物”,有一天終於變成了“雜物”。

所以,斷舍離的第一步,是停止購物——凡是非生活必須品,都要停止繼續購買!

這是在整理房間的過程中要做的事情——很多人將“斷舍離”理解爲“該扔就扔”,這其實是對斷舍離的一種誤解。所謂的“該扔就扔”,其實是“舍”,它只是斷舍離的一個環節而已。

什麼樣的東西該捨棄?總體來說大概有三類:

1.讓人感到不快樂的物品,比如前任留給你的禮物,記錄你和閨蜜鬧掰的照片,公司領導當衆甩在你臉上的一份報表等等。如果這些物品讓你每次看到都會勾起並不美好的回憶——那就該和它們說再見了。

2.已經不需要的物品,比如一條過時的裙子、一本讀完並且不打算再讀第二遍的書。這些東西曾經是“美物”,現在已經成了“雜物”——和上文提到你追求快感購物的內容相比,這些東西變成“雜物”的速度要慢一些。不過,現在也是該它們的時候了。

3.暫時用不上的物品,比如一頂野營帳篷——雖然你從未參加過野營;或者一件超低胸的T恤——雖然你現在胖到根本套不進去。

這些物品是你留給自己的執念,一方面也許你永遠也用不上它們;另一方面,也許等你需要的時候你會有更好的選擇。所以,凡是那些“總有一天會用得上”的東西,也應該捨棄了。

離是對斷和舍的一種昇華——那些回憶雖然痛苦,但是我好捨不得;購物是我唯一的娛樂放鬆,我怎麼能放下;穿上這件衣服是我的目標,沒了它我還靠什麼支撐着減肥……你有一萬個理由拒絕斷舍離,但是我只有一個理由堅持——我是在爲今天而活,不是爲了糟糕的過往和遙不可及的將來。

當你的生活不再因爲物品而喜或悲,當你脫離了對物品的執念,你就做到了斷舍離。

《斷舍離》讀後感 篇38

最近在國圖發現了《簡叔的70個斷舍離》略有相似之處吧,我不知道是什麼關係!中國版的斷舍離?!我還百度了下簡叔創建了自己的斷舍離文化公司!

讀此書,感受頗多,從生活中改變自己吧!簡叔說要每天拋棄一樣物品,一年四季20件衣服,兩年之內不買新衣服!

做到精簡生活,提高生活質量!相比他們的文字,我的太過於遜色!但是生活中我們確實需要斷舍離,不只是物品上的斷舍離,情感上也需要!空間上的斷舍離,內在的斷舍離!發自真心的接受,做到本質上的改變!

我決定,每天扔一件東西,昨天看過後,收拾了下櫃子,丟掉了幾個許久用不到的小物品!結束後,我給簡叔後臺留念,沒想到竟然回覆了我,有些小開心!

簡叔講到了一個理念,對不需要的物品進行封存,如果半年還沒有用到,那就不需要了,可以扔掉,可以送人!想想自己,對一些自己不穿的衣服,之前就裝起來放在箱子裏,但是依然沒有棄掉,每次收拾都還在!讀完斷舍離,獲得了領悟,今早直接把封存的衣服,投到了愛心衣服箱子裏,也許有人更需要她,[調皮]算是一份愛心。他不知道我是誰,我也不知道誰會用到他!但斷舍離後我獲得的是開心吧!

2019年上半年過去了,曾經的flag只是說說,但下半年匆匆來了,告別上半年,也算是斷舍離吧

打算每天丟棄一件物品。每月完成兩本書。

感謝山下英子,感謝簡叔,好好斬斷過去,捨去過去煩惱,遠離曾經憂傷,重新上路!

《斷舍離》讀後感 篇39

疫情期間,我每天在家辦公。面對我家55平米的小房子,每天都覺得很擁擠。這種擁擠感在老公下班回家後更加明顯,兩個人一下子讓空間變得擁擠不堪。我在前天開始看《斷舍離》這本書,因爲微信閱讀上又朋友在看。在很久以前就聽過斷舍離這個詞,本能的覺得就是扔東西,扔掉雜念,就像作者說的那樣“瀉”,其實就像身體便祕一樣堆積了太多東西,需要排出體外,重獲健康。好像之前也看到過輕斷食的推文,輕斷食是從入口解決人的物質過剩,而斷舍離是從出口解決物質過剩。

坦白講,看完斷舍離,我扔了一些東西。我家有很多我老公出差後回發的廉價洗髮水沐浴露之類的東西,這些東西對於他這個糙漢來說,出差在外可以用,但是有的選的時候,他毫不猶豫的選擇用我的沐浴用品。質量好的沐浴用品洗完的感受畢竟不一樣,像是頭髮就真的不會那麼幹澀,香味也會好聞一些。這也就是爲什麼,老公每次出差會發的洗髮水,一直堆積在洗浴間,卻從來沒有被消耗掉。我們處於節儉,覺得這東西還可以繼續用,或者什麼時候可以用,扔了太浪費,而浪費是可恥的,所以就保留到現在。可事實上,我們並不會用,哪怕放在手邊,我們也會去選擇好用的喜歡的洗髮水,等喜歡的洗髮水用光了以後也會及時的續上。

今天我把這些洗髮水都扔掉了。

但其實斷舍離的本質還是讓人能夠關注當下,縮小關注的點,降低自己的慾望,拋棄過多的雜念和慾望。我看到作者多次提到瑜伽。剛好我最近也在上瑜伽課,呼吸是瑜伽的基礎。在我開始練習的時候,包括現在也是,碰到難度大的動作,我會不自覺地屏住呼吸。因爲我面對困難時的恐懼和緊張讓我忘記了呼吸。忘記了當下,忘了關注自己的內心。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受還是要學會關注的自己的內心,關注當下。

當然,這本書還是有很多看了有些“迷惑”的地方。作爲一個學術工作者,因果關係需要嚴格的論證。而作者經常提出某個觀點後,緊接着舉一個例子說某女士在斷舍離後,就開始了新戀情,買了新房子,過上了幸福的生活。不得不多,論據存在很大的瑕疵。如果書中加上一些科學實驗的例子,我可能更信服。如果都是主觀的感受導致了客觀事物的變化,那我覺得作者太唯心主義了。

總而言之,看了斷舍離,我扔了些東西,不管作者強調的因果是不是能實現,但我單純覺得扔東西的感覺就一個字“爽”!

《斷舍離》讀後感 篇40

日本作者山下英子的《斷舍離》,試圖讓人從生活到精神上進行一場“減欲”之旅。我在讀完後卻想起中國古語“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以及那句“有舍纔有得”。

一個人物慾太多,容易陷入人生名利場,以至忽略自身內心的精神需要,在這前所未有之物資大豐富時代,個人的慾望太多格局卻變小,斷掉多餘的慾望才能擁有胸懷天下之氣魄。

捨得捨得,有舍纔有得。現在人往往要求先得再舍,標榜自我主義的“小確幸”,以佔他人便宜爲榮。可惜誰都不傻,誰也不想讓人佔自己便宜,結果誰都佔不着便宜,自私冷漠風氣之盛前所未有,敢予舍,方有得。

放下過度的執念,捨棄多餘的雜物,離開精神上負能量滿滿的“垃圾人”。從生活到精神都成爲一個輕裝上陣的人,清爽無負擔的人才能從平淡的人生裏活出真我。即便不能做一個偉大的人物,也可以變成帶給身邊人輕鬆自在、用正能量感染他人、幫助他人獲得簡單愛的小人物。

《斷舍離》讀後感 篇41

大約是在今年1月份的時候,我已經看過了《斷舍離》。當時就已經簡單去收拾了一下自己的房間,把部分東西丟棄掉,並整理了自己的房間。

然而此次再看這本書,我不得不承認,有些工具書,有些理念需要時時刻刻複習,才能達到知行合一的地步。

上一輩的人也許是因爲經歷過物質匱乏的苦痛,因而具有強烈的囤積慾望。而我們這一輩的人,卻處在物質相當豐盈的時代,不知不覺就買了許多物品堆積在家中。於是家越來越擁擠,儲物空間永遠不夠用。

而我雖然想慢慢收拾家裏的物品,一方面不曾時刻叮囑自己斷舍離,另一方面扔棄物品總要與父母做一次鬥爭。賣個冰箱50元,老爸覺得這個東西賣的太便宜了,還能用呢!完全無視這個冰箱杵在客廳入口處有多難看。賣個電腦也要念唸叨叨,還能用的電腦啊,當初三四千買的,賣出去三四百多不划算啊。

更何況還要制止母親源源不斷帶來的廉價小物品,比如多餘的杯子,多餘的筷子。買回來能用,但卻極不舒適的桌子。偷偷摸摸賣了不少,扔了不少,但家裏仍然亂糟糟的。

現在重新再看《斷舍離》,複習一遍。時時刻刻告訴自己,我們買來物品,是爲了讓物品使用從而讓自己方便與開心的。然而事實是我們成了物品的奴隸,物品花了錢,還佔據了我生活的空間,卻並不被我們使用,還讓我們有事沒事收拾一下,規範它所處的位置。

也許父母那邊的東西我無法好好規劃,至少自己房間一定要慢慢做到斷舍離,今晚從衣櫃開始,明日若有空,從書櫃開始。

《斷舍離》讀後感 篇42

斬“斷”物慾,“舍”棄廢物,脫“離”執念,走在“自在·隨心”的路上。這是作者山下英子對於這本書的總結。在沒有接觸這本書之前,僅憑“斷、舍、離”三個字,我簡單地理解爲就是丟棄自己不要的東西。心想:扔東西有什麼難的呢?讀完這本書,才真正理解“斷舍離”這三個字的內涵。

我們生活的時代,是個“物質過剩”的時代。我們能接收到世界各地的信息,一件產品也許由五個國家共同生產製造,我們有着越來越多的選擇,擁有着父輩們想象不到的富饒生活,我們擁有很多,又好像未曾屬於自己。回想一下,自己家中是不是有很多閒置不用的東西,是不是存在着經常性雜亂的地方?簡單舉個例子:我的書桌,經常堆積了各種各樣的物品,有很多自己覺得會用到的東西,於是就堆在桌子上,而且經常找不到。單純覺得是因爲自己疏於收拾,卻忽略了最根本的原因——我囤積了太多自己不需要的物品。就像書裏形容的那樣,“暫且收着吧”“總會用上的”“太浪費了”,這樣或那樣的理由,控制着我們買了太多自己並不需要的物品,又捨棄不了自己已經擁有的,便陷入了焦慮、鬱悶、自我厭棄的沼澤。

“斷舍離”的觀念將物質和精神結合起來。物質層面做減法,探求自己生活的本質,弄明白“我真正需要的是什麼?”這樣就能辨別什麼是自己不需要的物品。例如:一支筆,最本質的功能在於書寫。然後問問自己,對於筆,我不能捨棄的功能是什麼?——好用。然後,我就可以把不符合要求的筆做處理。減輕了精神負擔的同時,也不必焦慮如何整理,因爲擁有的僅僅是需要的,物質的數量下降帶來了質量提高。

精神層面做加法,追求美好,熱愛生活。以自我軸進行取捨,考慮這個東西我想不想用。我們就能察覺到自己真正喜愛的東西,提升自我肯定感,瞭解自己,面對自己。以時間軸進行取捨,立足當下。當下,就是現在這一刻。時間真正的寶貴之處,在於時間之外的一點:當下。當意識徘徊在過去和未來,屬於現在的當下就成爲了空洞。最後,人·事·物構建的體系,就成爲了自我和外界的關聯度,從而以必要·合適·愉快爲標準進行取捨。斷舍離保留的、獲得的人·事·物,對我們來說都是非常珍貴、非常喜愛的才被篩選出來的,一定是經過時間的萃取之後,還依然存在於那裏的堅定。是拋棄掉任何掩飾後和自己的坦誠以待,丟掉了所有外界的僞裝和粉飾,然後讓自己說出一句,我喜歡。

於是突然頓悟,我們只是被外在的虛假,分散了注意,矇蔽了眼睛。斷舍離,從簡單的整理到人生哲學,是我們不斷髮現自己,挖掘自己,放鬆自己,享受生活的愉悅,享受精神的豐盈的過程。心外無物,心外無理。

《斷舍離》讀後感 篇43

《斷舍離》是由日本的山下英子所著,這是一本不到兩小時就可以翻完,卻足以改變人生的書。當你爲某一物品是否需要扔掉而糾結困擾時,就是應該進行內在自我分析的時候。“斷舍離”是你與嶄新自己相遇的過程。

我想大多數人在整理家務的時候都會在內心吐槽:東西太多了!整理起來太累了!可是這許多東西不正是自己平時一點一滴積累起來的嗎,想扔不捨得扔,整理又懶得整理,有的時候咬咬牙收拾一下,下次再整理的時候發現又多了一堆莫名其妙的東西,而原來的東西一直在某個地方生灰髮黴,長此以往,自我感覺空間越來越小,直到壓得你透不過氣來。

物品如此,人的內心也是如此,常常陷於一段挫折的經歷,一次失敗的感情,一段逝去的光陰中難以自拔,一方面讓自己痛苦,不僅有可能忽略當下生活中的風景,還有可能失去更爲重要的東西,另一方面讓身邊的人痛苦,自己的消極情緒慢慢地將那些愛着我們的人推離我們身邊。

斷舍離”是由日本雜物管理諮詢師山下英子提出的人生整理觀念。所謂斷舍離,就是透過整理物品瞭解自己,整理心中的混沌,讓人生舒適的行動技術。換句話說,就是利用收拾家裏的雜物來整理內心的廢物,讓人生轉而開心的方法。其中,斷=斷絕不需要的東西,舍=捨棄多餘的廢物,離=脫離對物品的執着。

斬“斷”物慾,“舍”棄廢物,脫“離”執念,做精神上的強者!

《斷舍離》讀後感 篇44

特意選在春節前夕,辭舊迎新之際,讀山下英子的《斷舍離》這本書,並在節前的大掃除中真正實踐斷舍離。它再次提醒我處理好物我關係,打掃房間,同時也釋放心靈;整理物品,同時也整理自己;捨棄廢舊物品,也與過去的自己告別。一番忙碌過後,在整潔如初的家裏,喝一杯陳年的普洱,吐故納新,何嘗不是一種更好的迎新方式!

這本書從2013年出版,到2018年已經是第30次印刷,何以如此銷量不俗?想來是中國人從物質匱乏走向購買過剩,從饑荒年代走到美食天下,從缺衣少戴到選擇困難症,在買買買之後面對雜亂無序、堆積滿屋的困惑,以及需要不斷收拾、挑選所造成的困擾,已經過多地消耗了我們的精力、耐力,甚至成爲煩惱之源。於是我們開始返樸歸真,我們確實到了需要斷舍離的時候,通過斷、舍、離,釋放空間,解放心靈,舒適自處,極簡歸本。

什麼是斷舍離?山下英子告訴我們,斷舍離就是通過收拾物品來了解自己,整理自己內心的混沌,讓人生更舒適的行爲技術。也就是收拾家裏的破爛兒,也整理內心中的破爛兒,讓人生變得開心的方法。要採取的行動是:斷=斷絕想要進入自己家裏的不需要的東西;舍=捨棄家中到處氾濫的破爛兒;離=脫離對物品的執念,處於遊刃有餘的自在的空間。

初聽起來,斷舍離似乎很簡單,就是拒絕不需要的東西,從入口把關,解決掉多餘的存量,只剩下必需的物品,就達到斷舍離的目的了。事實上,這個過程非常奇妙,不解決心理上的執念,真正到實施的階段,你會發現你忙了一天,只是對物品做了收納,卻總也難以扔掉那些似乎還有用的東西,從加法生活轉向減法生活,其實是一場內心的自省與革命,是一種動禪。

的確,現在做家務是一件非常費時費力的事情,大多數家庭主婦深有同感。把龐雜的物品反覆整理、歸類,過不了多久,還是會恢復原貌,亂七八糟,把大量寶貴的時間浪費在這項幾乎沒有附加值的事情上面,真是讓人痛苦極了。

春節即至,又要爲大掃除大動干戈了,是不是想起來就腰痠胳膊疼?那麼,什麼是大掃除?我們通常只是打掃、整理、歸納,卻沒有洞悉“除”的真正意義。在斷舍離裏,收拾是“篩選出必需的物品”,只有把不需要的東西丟出家門,纔算是真正的收拾。其次纔是整理,以及表現爲掃、擦、刷的打掃。

先來說說我們當下要面對的如何解決“舍”的問題,爲什麼總也扔不掉那些不用的東西?數一數家裏有多少東西多年不動、不用又不捨得扔掉?斷舍離的分析讓人恍然大悟,斷舍離是以正確處理“物品和自己的關係”爲核心,來決定取捨的,也就是說不是以“這東西還能使,所以要留下來”爲考慮重點,而是要自問“這個東西適合自己嗎?”、“我要用,所以它很有必要留下來”,主語永遠是自己,時間軸永遠是現在,而不是“萬一以後用得着呢”。現在自己不需要的東西就必須放手,只選擇必要的物品,迴歸原本的生活態度,擺脫物品的綁架,只用精緻的品質的適合自己的,放棄那些陳舊的過時的留在記憶裏的,活在當下,將掩埋的自己重新拯救出來,在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裏,只保留必要的,才能夠促進生活的代謝和循環。那些有年代感扔不掉的東西,不僅僅是可惜,那裏面也許藏着你的過去,你的初戀,你的回憶,你的各種放不下,但是仔細想想,這些又是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的呢?它是不是你心裏不願觸碰的黑洞?那就快快丟棄這些包袱吧!

解決好了“舍”的問題,我們再回過頭來看看“斷“的問題,解決了“斷”的問題,就解決了物品的入口把關問題,這是源頭。爲什麼總想買買買?是撿便宜心理還是折扣陷阱?你真的需要嗎?有多少東西買回家一動不動又過期了?又有多少次買回來的折扣衣服發現並不適合自己然後棄置一旁?仔細盤點一下是不是庫存資產竟然佔用了大量的流動資金,折舊隨了流年,你還捨不得處置掉?我們就這樣生活在這個“不斷涌進來,但卻只進不出的水池”裏,最後淹沒了自己。癥結在哪裏呢?沒有就會不安?你的安全感建立的不夠好吧!便宜就想入手?你掉進了折扣的陷阱,想想是不是適合自己的品味吧!要真正精挑細選,只選擇當下真正必需,而且自己又喜歡的東西,不要買來存儲以備將來不時之需,畢竟,家不是倉庫。

最後讓我們來看看如何達到“離”的終極目標。脫離對物品的執念,我們需要重新思考住所的意義,“不需要、不適合、不舒服“的東西大量長時間的存在,人就會感到壓抑,爲什麼房子越買越大,因爲我們的物品越來越多,物品佔據了我們的空間,又佔用了我們的時間,實在是不划算的事情。人的住所狀態往往呈現出本人的一些問題。通過斷舍離,做到自察自省,讓自己變得更美好。以“住育”爲目標,讓家確保健康與安全,讓家成爲最棒的放鬆地。斷舍離認爲,居住環境是憑藉一己之力可以改變的環境,要打造出能夠款待自己的空間。

與物品的斷舍離如此能夠讓人徹悟覺醒,我們頭腦中的那些垃圾念頭呢?那些回不去的過往裏積累的怨與恨、愧疚和遺憾呢?讓我們繼續心靈篇的《斷舍離》吧,停止負面的思維模式,順從自己的本心,割捨既有,簡約生活,放下一切執念,迴歸輕鬆自在的自己,在新的一年起跑線上,輕裝上陣,帶着愉悅感一起努力奔跑吧!

《斷舍離》讀後感 篇45

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一篇長論文?整本書緊緊圍繞“斷舍離”展開,其中強調最多的一點是“出”的概念,也就是“斷舍離”的核心吧。雖然整本書一開始就說了大家本來對於“斷舍離”的觀念就是扔東西是錯的,但是說得粗暴一點,我覺得作者整本書的確一直在強調要扔東西……當然也提到了一些其他東西的“斷舍離”,比如自己情緒的斷舍離,人際關係的斷舍離等等,但是從頭到尾一直一直都在講“收拾東西扔東西”,舉的有些例子是比較理想化或者極端的,看得我疲勞,對於這種套路接受不來……但是還是挺佩服作者的,首先應該是他最初提出“斷舍離”的吧,然後做了大量功課從多方面多角度來闡釋、論證自己的觀點,甚至做成了工作?

儘管我看完了,我還是覺得自己很難扔掉一些東西啊,我真的是一個超級懷舊的人,以前的很多東西我會保存得很好,我對於過去的痕跡司空見慣了,它們也過多得融入到了我的日常生活,然後我就會忽略現在!“斷舍離”於我,是一件漫長的需要學習的事,希望自己深深切切地明白:過去佇足不去,未來不來,我只能是“現在”的臣僕,也是帝皇。

《斷舍離》讀後感 篇46

在寫這篇稿子之前我找了幾個小朋友問了他們一個問題:在生活你們更喜歡加法還是減法,小朋友都不約而同的回答我說加法,他們認爲加法就是好吃的好玩的東西的會變多。我們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或多或少有囤積物品的習慣,超市裏的購物袋,雙十一的打折商品,買了幾年卻連吊牌都沒有拆掉的衣服等等,網絡上有這樣一句話“小孩子才做選擇,成年人當然是全都要”,正是抱着這樣的心態,我們總是會將自己的生活堆得滿滿的,有時候,非但沒有因爲當你要使用的時候用到了而感到愉快,還會因爲尋找它和儲存它而增添了巨大的煩惱。我今天推薦的這本書中傳達了一種新的生活方式“斷舍離”。

“斷舍離”是由日本雜物管理諮詢師山下英子提出的人生整理觀念。所謂斷舍離,就是透過整理物品瞭解自己,整理心中的混沌,讓人生舒適的行動技術。換句話說,就是利用收拾家裏的雜物來整理內心的廢物,讓人生轉而開心的方法。其中,斷=斷絕不需要的東西,舍=捨棄多餘的廢物,離=脫離對物品的執着。

斷舍離非常簡單,只需要以自己而不是物品爲主角,去思考什麼東西最適合現在的自己。只要是不符合這兩個標準的東西,就立即淘汰或是送人。

《斷舍離》在生活中,是從加法轉向減法,家裏的物品能盡其所用,自然就會少,空間大。斷舍離在心靈上的改變是從減法轉向加法,由不想去整理家的討厭、厭煩到整理後的開心、愉快、自信。

通過學習和實踐斷舍離,我們將重新審視自己與物品的關係,從關注物品轉換爲關注自我——我需不需要,一旦開始思考,並致力於將身邊所有“不需要、不適合、不舒服”的東西替換爲“需要、適合、舒服”的東西,就能讓環境變得清爽,也會由此改善心靈環境,從外在到內在,徹底煥然一新。

其實說到底“斷舍離”是一種本我的生活方式,它強調活在當下,其實就是告訴你要直面問題不要逃避。房間很亂就馬上整理,沒時間也可以先從小物件整理起,總之要馬上動起來。東西太多放不下就丟,別捨不得,因爲再放兩年你也用不到。總之別老是想啊想,要行動起來。要知道並不是心靈改變了行動,而是行動帶來了心靈的變化。事實上活着就是不斷選擇的過程,“斷舍離”向我們展現的是一種生活方式,它可以讓生活變得清爽而有品質。如果這正好是你所向往的,那麼你可以試試這種方法。

《斷舍離》讀後感 篇47

《斷舍離》的作者是日本知名雜物管理諮詢師,山下英子女士。山下英子女士一直致力於提倡以“斷行,舍行,離行”概念爲基礎的、任何人都能親身實踐的新整理術“斷舍離”。她提倡通過對日常家居環境的收拾整理,改變意識,脫離物慾和執念,過上自由舒適的生活。

“斷舍離”是源自瑜伽和佛學的哲學觀念,與其它心靈雞湯的不同之處在於,它想告訴我們:人生整理不在於貼標籤式的整理本身,而在於靜下心來檢視自己的房間和人生,到底哪些是多餘之物,鑑別出來後就要毫不猶豫的丟掉,由此發現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麼,以及自己到底想要成爲什麼樣的人?

作者提倡的斷舍離,就是一種透過整理物品瞭解自己,整理心中的混沌,讓人生舒適的行動技術。換句話說,就是利用收拾家裏的雜物來整理內心的廢物,讓人生轉而開心的方法。

我從斷舍離的概念、如何實現斷舍離、以及斷舍離的必要性和益處這三塊內容進行簡單講述。

斷是指斷絕不需要的東西。書中提到了關於“斷”的三個原則。一是購物時三思而後行,這一點相信對於廣大女性朋友來說是比較難去做到的。二是不需要的東西就不接受。三是隻添置必須的物品。

舍是指捨棄多餘的廢物。書中提倡要捨棄沒用的破爛兒,要把物品賣掉或者贈送給其他真正需要的人,同時要縮小自己喜好的範圍。

最後的離則是指要努力脫離對物品的執着。首先要脫離執念,然後瞭解自己,愛上自己,最後保持心情愉悅。

“斷舍離”的理念是將不需要、不合適、不舒服換成需要、合適、舒服。斷舍是一種不斷的選擇,選擇,再選擇的過程。通過不斷重複的斷舍,最終達到離的一種狀態。斷舍離是一種通過物品來完成自我實現,自我肯定的手段。

至於要如何去實現“斷舍離”,書中提到要先從整理頭腦開始,然後動手實踐。如果家裏到處都是“破爛兒”,就算把它收拾的再整齊,除了增加你的工作量和疲勞感,沒有其他意義。所以我們要在在行爲上先學會舍,也就是把不需要的東西全扔掉就行了,舍的祕訣完全以自我爲中心,以當下爲時間軸。在考慮物品是否該留下時考慮的主語是我,而不是物品。也就是說斷舍離的主角並不是物品,而是自己。物品和自己的關係,思考方式不能是“這東西還能用,所以要留下來”,而是“我要用,所以它很必要”。在考慮物品是否該留下的時間點是現在,不是過去,也不是將來。而是隻對當下的自己適合且必要,也確實在用的東西,纔會留在空間裏。學會和物品成爲好朋友,在買東西的時候反覆琢磨功用,讓物品物盡其用,並確保它把功效發揮到極致,一直到用完。總之,要嚴進寬出,選擇當下和自己相稱的東西。

最後一塊是關於斷舍離的必要性和好處。書中提到一個“破爛”的概念,作者所說的破爛是指那些不用的東西,不喜歡但還在用的東西,以及那些充滿回憶的東西。當我們身處一個堆滿垃圾和破爛的房間時,也等於是在24小時不間斷地吸收這些廢物散發出的廢氣。換句話說,房間裏滿是破爛,就會釋放出影響心情的廢氣,讓你不知不覺陷入慢性中毒狀態。不用的東西充滿了咒語般的負能量,停滯運、腐敗運。以作者的觀點,她認爲長期處於無用之物的環境中,甚至會影響自己的運勢。

作者還在書中提到了用“斷舍離”法篩選物品帶來的自我認知。她認爲一個人使用的物品,能夠反映出自我形象。要想得到“這種東西與當下的我很相稱,對當下的我來說是必需品”這樣的判斷,人就必須要清楚地瞭解自己。通過不斷篩選物品的訓練,當下自我就會越來越鮮明的呈現在自己的眼前,人也就能以此判斷出準確的自我形象。同時“斷舍離”能夠奪回被佔據的空間和能量。很多明明已經不會再穿的衣服,可卻因爲有感情,所以只能收着”,也也就是一種有可卻無,無可卻有的奇怪狀態。

說到底這些東西真的值得我們花那麼多功夫、時間、金錢和勞力去收拾嗎?所以,物品要用纔有價值:物品在當下應該出現在他需要的地方,只有處於恰當的位置,才能展現美感,讓那些不需要的物品流向那些真正需要他的地方。斷舍離的目標就是讓整個社會的物品都能各得其所。

德國詩人歌德曾經說過一句話,“人類最大的罪是不快活”。但快活的維持也是需要環境浸潤的,用心經營自己生活空間,通過篩選保留必要的物品,以個體爲主體,好好維護舒服簡潔的小小空間,嘗試從物質到精神層面的整體淨化、梳理,保持斷舍離的意識,成爲自我生活的主宰者。

“斷舍離的主角不是物品而是自己”

《斷舍離》讀後感 篇48

“斷舍離”這個詞好像是挺火,也聽聞過很多次,但一直在我心裏就是丟棄家中無用物,把家裏的物品壓縮到最少、最剛需,雖然可以使生活高效,把注意力集中在重要的事情上,但總給我一種過極簡無趣生活的感覺。直到讀了《斷舍離》這本書後,才發現這是件上升到生活哲學和美學的事情,並且第二天我神奇的開始扔家裏的物品。

我覺得對我啓發很大的有3點:

1、不是要你把家裏清空,而是考慮自己和物品的關係,是否喜愛這個物品?當下這個物品是否還需要?這件物品好像未來可能可以用到,但是真的會用到嗎?當思考過這些問題之後,開始丟棄和購入物品,慢慢的自己身邊都是自己的喜愛之物,每天看到的都是自己的喜愛之物,心情也會晴朗起來了。

2、放下自己的執念,就像我是一個非常戀舊的人,總是喜歡活在以前,同樣也會很多時候和一些陳年舊事,無意義的自我糾纏不清,難以走出來,難以有精力和心情,開始新的生活,一直都讓我覺得很苦惱。現在我發現我對承載情感和記憶的物品都是這樣,無法讓自己丟掉無用物和自己不喜歡的物品,同樣也會讓自己無法丟棄自己不喜歡的人事和回憶。人的精力和時間就像家裏的空間是一樣有限的,讓一些無用和討厭的事物阻塞了好事物到來和安放的空間真是不值得。

3、把家裏收拾得別人隨時來都很整潔的樣子,家裏的東西被外人看到都沒有關係。我直到大學纔開始住校,大學室友和高中同桌都幫我整理過東西。高中因爲學習資料很多,同桌幫我整理過課桌,並且同學說了句:“劉舒婷,我發現你耶,只喜歡收拾自己,不喜歡收拾東西。”隨時讓自己和家保持好的狀態,人才能活得透亮和真實,不用掖着藏着,而且這是一種很舒服的狀態吧。就像很多外表光鮮,實際上家裏很亂,就像以前的我(雖然現在也亂但是在室友的調教下好了很多,謝謝室友們),基本上都很害怕別人突然踏進家裏,或者有人來提前把家收拾乾淨,沒有人願意把自己不好的一面暴露。長期已久,總是有種害怕別人靠近自己,發現自己充滿瑕疵的感覺,或者虛僞的掩飾不足,心理充滿恐懼和無法放鬆的感覺。

這本書裏面很多概念和思想對我啓示還是挺多,就此結合自身說三條。希望以後能踐行這本書的有益思想,讓自己變得自由和有活力起來。

《斷舍離》讀後感 篇49

這本書很早以前就聽說過,當時聽說是一本關於收納整理的書,我還有一點困惑,心想這也能出本書?果然我這種小地方出來的人見識少。後來再次聽說這本書是有一陣網上流行“極簡生活”這個詞,但是有人推薦看看《斷舍離》這本書,才瞭解到這本書不光是收納整理,還有一些理念。

不過我也是一直拖到現在纔看這本書。書的作者是山下英子,也是日本人寫的書,最近看的書好像都是日本的。好吧,按照上一本書的指導,挑出印象最深的三個點來寫。

第一,物質軸的思維模式。

我們面對東西的時候,不是從這個東西需不需要的角度來思考,而是往往下意識地從這個東西能不能用來思考。其實這也不能怪我們,人類從進化的一開始就生存在物質匱乏的環境中。這個能用,留下來。那個壞了,修一修應該還可以用,留下來。那個徹底壞了,修不好了,扔掉吧!想想,這些場景是不是頻繁的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好像是深深的刻在我們的基因當中。沒錯,它其實就是我們經歷過物質貧乏的時代後遺留下來的生活習慣。

這就是物質軸的思維模式,以能不能用爲主要的判斷標準,而忽略了另一個關鍵的問題:必要性

這個東西對我來說是必要的嗎?我擁有的東西里有沒有它的替代品?我是現在就要用到它嗎?還是要很長時間之後纔會用到它?當我們從物質軸的思維模式轉換到必要性的思維模式,我們就會發現,很多東西其實我們並不需要。這裏的東西也指代我們的觀點。

這讓我想起我的兩臺筆記本電腦。我原來買過兩臺筆記本電腦,一臺放在單位,一臺放在家裏。那個時候準備考研,所以用的還算順手。後來去上學了,就買了一臺新的筆記本,家裏也添置了一臺新的臺式電腦。那兩臺筆記本也就完成歷史使命,被扔進了壁櫥裏。這兩臺電腦並沒有壞,還能正常使用,但是因爲型號已經老舊了,所以有些運行緩慢,而且有了新的電腦,這兩臺基本上沒有什麼使用的價值了,而且我估計,以後也沒有再使用他們的可能了!不過從他們正式退役到現在,也有2-3個年頭了,我也一直沒有扔了他們。我的想法就是,這還能用呢,又沒壞,扔了怪可惜的。

這其實就是物質軸的思維模式。只考慮能不能用,而不考慮有沒有用。

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例子,“這個網課不錯,買下來聽一下。”“這件商品折扣力度好大啊,快買一點!”“這是我去玩買的紀念品,還是留着當個紀念吧!”

然後網課只聽了一兩節,買來的折扣商品在角落裏積灰,每次擦拭紀念品都在心裏默默的罵自己當時怎麼沒買一個好清理的,卻買了一個這麼多地方會落灰的東西。以後碰到東西,先想一想,這東西是能用還是必需?也許這樣,我們能夠更加輕鬆的應對我們的生活吧。

第二,舍

書中講了舍這個字,其實挺有意思的。舍不等於丟棄。

有的人會說,舍不就是丟棄嗎?其實也對也不對,因爲丟棄只是僅僅丟棄了。而舍往往還包含着另外的一個意思,就是得。這讓我想起了物理學裏的一個概念,叫做熵增。熵的概念是由德國物理學家克勞修斯於1865年所提出。化學及熱力學中所指的熵,是一種測量在動力學方面不能做功的能量總數。熵亦被用於計算一個系統中的失序現象。

所以睇增也有兩個概念:物理定義:熵增過程是一個自發的由有序向無序發展的過程。熱力學定義:熵增加,系統的總能量不變,但其中可用部分減少。我自己的理解是,一個人的精力是一定的,如果無序性的精力增加,那麼有序性也就是你能夠使用的精力就會減少。那麼舍的意思就是,把那些會增加你無序性精力的事物或者想法舍掉,反過來,你的有序性或者說你能夠使用的精力就會增加,這就是得。

而舍的過程,其實就是我們製造負熵的過程。舍掉我們思想的包袱,讓思想恢復到有序的狀態。舍掉牽扯我們精力的東西,讓我們的精力更加集中到對我們來說更加必要的事情上。

第三,認識現狀

書中講到認識現狀的方法是把所有的東西都展示在眼前,居高臨下的俯視他們,掌握家裏物品的現狀。其實絕大多數人對自己生活的環境並沒有什麼概念。這裏包括物質環境也包含精神環境。我們總是對這些東西很遲鈍。

比如,你擁有什麼東西,放在了哪裏。你傷心的時候能找誰傾訴,你遇到麻煩了誰可以幫你。這些都是我們擁有的東西,但是我們並不熟悉。所以,我們需要一次從上到下的審視,審視我們擁有的東西,包括有形的和無形的。

這樣,我們才能更好的瞭解環境,瞭解自己。知道什麼東西過剩,什麼東西不足,什麼東西沒有。而且,認識現狀又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我們只有知道自己有什麼,才能決定我們能做什麼。就好比我要去爬喜馬拉雅山,我就要知道我有什麼裝備,我的體能怎麼樣,我的經濟狀況是否允許。盤點下來發現,我跟爬喜馬拉雅山還有很大的差距,我目前的狀況只能爬爬城市公園裏的小山丘。那麼,我和喜馬拉雅山差多少,我應該怎麼準備,這是認識現狀之後的工作了。

讓我想起我考研失利的時候,並沒有對自己好好的認識現狀,總認爲是專業課出了問題。直到後來自我盤點才發現,專業課分數還行,其實是政治拖低了分數。後來,着重了政治的複習,果然提高了分數,成功上岸。

所以,不光在收拾整理上要認識現狀,在我們的生活中也要認識現狀。把自己擁有的盤點一下,丟棄不用的,利用好自己有的,規劃好未來想有的,才能更好的面對生活。

《斷舍離》讀後感 篇50

主角是你,永遠是你自己。

你要記住,斷舍離的主角是你自己,而不是物品。考慮物品是否被留下前,想一想,我能不能用這件物品,而不是這件物品有沒有價值。

當然,也不要有“撿便宜心理”,感覺超市打折就買買買。我在超市買的打折食品大部分都進了垃圾桶,每次扔到垃圾桶時都有愧疚之情。爲了減少這種愧疚之情,每次去超市前我都會列好清單,只買清單上的東西,避免折扣陷阱的誘惑。

看完《斷舍離》電子書後,開始反思自己的生活狀態。我家裏的東西也超級多,穿在身上的衣服也就那麼幾件,但衣櫥總是滿滿的。從一個小角落開始,斷舍離,同時也梳理自己的生活規劃,知道什麼是重要的什麼是次要的。

活着就是不斷選擇的過程。物品要用纔有價值,是爲斷;物品在此時、當下,應出現在需要它的地方,是爲舍;物品處在恰當的位置,才能展現美感,是爲離。

記住,斷舍離的主角是你,永遠是你。

PS買《斷舍離》的電子書看一看就可以,沒必要買實體書。

《斷舍離》讀後感 篇51

最近在看《斷舍離》這本書,很喜歡其中的一句話:無能爲力的事,當斷;生命中無緣的人,當舍;心中煩欲執念,當離;目之所及,皆是回憶;心中所想,皆是過往;放下執念,心才能迴歸安寧。

喜歡歸喜歡,但斷舍離這三字,知易行難。

無能爲力的事,當斷;不,這不是當斷,是你必須接受你的無能爲力。

生命中無緣的人,當舍;錯,這不是當舍,是你只能接受雙方的無緣無份。

在這裏,你沒有任何的選擇權,不是你有斷舍離的初心,是你被迫接受了斷舍離的結果。

繼而,求而不得,執念懸心。

可哪怕結果已經擺到你面前,哪怕只需要你接受這個結果,但你依舊做不到“當離”。你沒有辦法在任何環境下想進就進,想退就退,你不具備遊刃有餘這個本領。

這時作家馮唐會告訴你:實在放不下的時候,去趟重症病房或者墓地,你容易明白,你已經得到太多,再要就是貪婪,時間太少,好玩兒的事兒太多,從尊重生命的角度,不必糾纏。

但這世界上從來就沒有感同身受,只有冷暖自知。你沒有經歷生死邊緣,你會覺得活着是大事,但你放不下來的那些也並非小事。

沒有必要讓自己斷舍離,因爲你放不下的那些事中有你曾經的期待與努力。那些無能爲力,那些無緣無份,那些煩欲執念,交給時間。

或許,在某個陽光明媚的早晨,突然間你就釋懷了。無能爲力的事,你依舊努力;無緣無份的人,你依舊欣賞。只是,心之所向,多了一絲地獄,少了一念天堂。

《斷舍離》讀後感 篇52

斷舍離是日本雜物管理諮詢師山下英子所著。所謂斷舍離,就是通過收拾物品來了解自己,整理自己內心的混沌,讓人生更舒適的行爲技術。換句話說,就是通過收拾家裏的破爛兒,也整理內心中的破爛兒,讓人生變得開心的方法。

總而言之,斷舍離就是通過收拾自己居住的空間,讓自己從看得見的世界走向看不見的世界。因此要採取的行動是:

斷=斷絕想要進入自己家的不需要的東西。

舍=捨棄家裏到處氾濫的破爛兒。

離=脫離對物品的執念,處於遊刃有餘的自在的空間。

斷舍離裏的主角並不是物品,而是自己,時間軸永遠是現在。

在物慾橫流的時代,滿目的商品,無限的貪慾,家裏充滿雜七亂八而不需要的東西。一堆的衣服,鞋帽長年閒置,甚至新購衣物掛在架子上成了擺設。錯位的物品充滿室內。房子越住越大,雜物越來越多,空間越來越少,心情越來越差。由於雜亂,懶得收拾,形成惡性循環。

讓我們行動起來,從加法生活轉向減法生活。捨棄不需要,不舒適的東西,不買打折便宜而不需要的東西。綠色,環境,簡約,精緻。不斷收拾家裏和內心中的破爛兒,過上舒暢美好的生活。

《斷舍離》讀後感 篇53

家裏雜物總是很多,桌子上、櫥櫃裏到處都堆積些無用之物,總是覺得有些東西以後會用得上,但實際並沒有多大的作用,還佔用着家裏的位置。朋友推薦我一本書——《斷舍離》,當我真正的讀過之後才發現,斷舍離不僅僅是扔掉廢棄的“東西”,真正的斷舍離還應該做到:甩掉自身惰性,採取有效行動,促進生活和生命的新陳代謝,從而迎來煥然一新的人生。

當代大多數人存在的普遍現狀:喜歡囤貨,還捨不得扔一些沒有用的東西。就拿我自身來說,在看到購物廣告時總會忍不住買一些非必需品。在面對物品的時候,想的不是“這個東西需不需要”,而是“這個東西還能不能用”,總是相信這個東西還會派上用場,但最後導致櫥櫃裏、桌子上、沙發上甚至地板上都是些根本不需要的物品。這種思想,致使我們進入到一個物質過剩的時代。斷舍離就是“生活的新陳代謝”,將生活用品鎖定到最適量,纔是生活原有的理想狀態。書中說道:“無法放手”的人有三類,而我就是屬於執着過往型。我總是珍藏了以前上學時傳過的小紙條、從小到大戴過的手錶、同學送的已經硬掉的棉花糖……要做到斷舍離,首先要不輕易地入手物品,然後就是要對雜物說拜拜。打開自己所有收納盒的蓋子、拉開抽屜、打開衣櫃門,讓眼睛看見房間的所有東西,以雜物的量來判斷生活的質。當雜物最適化之後可以進行收納,總而言之斷舍離就是“出”之美學。但斷舍離的出發點在於“如何才能不做收納”。捨棄生活雜物才能進行觀念上的斷舍離,捨得便是獲得,斷舍離給我們帶來極簡生活,而最重要的是“出,則進”,“進,則出”的良性循環,都能提升我們人生的新陳代謝機制,讓生活更上一層樓。

《斷舍離》讀後感 篇54

通過圖片,會看到物品的空間利用是多麼“奢侈”,卻又讓人覺得是這麼的舒服,便對斷舍離產生了好感。後來爲了引導自己合理消費(因爲總是有買了的東西,最後是利用率極低的)自己緩解壓力(在我看來清潔房間能解壓),就給自己定了每一個季度進行一次“斷舍離”活動(也就是大清潔),感覺像上方圖片那樣擺放東西也不錯。實踐之後的結果:每次還是總會發現買了之後用得比較少的東西(後來漸漸減少了),同時把一年至半年內的未曾用到的大部分東西清理之後,最後不僅居住的環境寬敞明亮了許多,內心也會莫名覺得很開心。

再讀第二次,我也就更認同了作者所說的:“斷舍離是維持生活狀態的工作,也是自我探索的工具。說起來,它就像是不必去深山老林也能進行的修煉。通過反覆扔掉破爛兒的行動,頭腦和心情也能變得清爽起來。與此同時,還能改變客觀環境的氣場。等到內心世界和外在環境中恢復清爽後,纔算是完成了“場的進化”。令人不可思議的是,如此一來,人往往能夠發現自己的形象。”

在斷舍離裏,對物品的收拾是重要的。在談到篩選物品時,作者提到需要考慮兩個維度:與物品的“關係”及“當下”這條時間軸。比方說,有人送給你一套名牌杯子,但你一直捨不得用反普通不過的東西,有人問你爲什麼不用它,你可能會回答:“太可惜了,這種好東西捨不得用啊”。如此一來,潛意識裏會認爲“自己配不上那套名貴的杯子”,自然和物品的關係也不是對等的。認識到了這點,在以後的物品使用或收拾當中,就可以減少諸如物品該不該留或該不該用了這樣的猶豫了

《斷舍離》讀後感 篇55

《斷舍離》是一本相對極簡主義可以更加簡單地學習到處理物品的書籍。在這個物資充足的時代,現代人所擁有的東西數量,其實已經超出了自己所能管理的程度。

《斷舍離》是山下英子比較當時物質太過充裕的日本寫下的書籍,其實日本真正物資飽滿是走在中國前面的。正因如此,日本纔會誕辰出優衣庫、muji這類簡約時尚的品牌,《斷舍離》在中國的影響,反映了我們也開始需要對這飽滿的物資做整理。

覺得《斷舍離》只是教我們怎麼去整理物品、捨棄物品嗎?其實不然,斷舍離的內涵如下:

斷就是購物時三思而後行,不需要的東西就不接受,只增添必需的物品。舍就是收拾沒用的破爛兒,賣掉、贈送物品,縮小喜好的範圍。離就是脫離執念,瞭解自己,愛上自己,心情愉悅。

有的人會說,我不需要去整理物品,我覺得自己很整潔,實際上這只是我們主觀地對自己的評價,很多人不會去實實在在地明白自己的經濟能力,買一些超出自己預算的物品,或是買了沒有任何實際用處的物品,它們佔據着我們的空間和時間,我們要花多餘的時間打理這些物品。

學會打理物品,也是重新認識自己,斷舍離的目的就是,爲我們帶來“需要、適合、舒服”的着陸點,幫助我們過上幸福快樂的生活。通過收拾物品來了解自己,整理自己內心的混沌,讓人生更加舒適的行爲技術。斷舍離的主角並不是物品,而是自己。

當然有的人懂得操控自己的金錢和物品,就不需要斷舍離了!斷舍離是給意識到自己無法操控自己的金錢,被物品帶來困擾而不是享受的人羣。

與《斷舍離》、《自在力》等同類書籍一樣,斷舍離並不是單純地在教我們如何處理物品,其中更多的是傳遞一種精神。當我們在處理物品時,同時也會反問起自己:“我真正需要的東西是什麼呢?”我們時常無法擺脫外界的誘惑,所以自己和物品都應該保持一種“清醒”。扔掉一些物品不完全等同於浪費;相反,我們會更加珍惜已經擁有的物品。清除自己的需求,這種精神甚至可以讓我們更容易地投入到生活中,讓行動與內心一致。

《斷舍離》讀後感 篇56

看《斷舍離》完全處於偶然,因爲豆瓣評分8.2,我認爲不值。

斬“斷”物慾,“舍”棄廢物,脫“離”執念,走在“自在。隨心”的路上。

陳數在該書的序言中強調立足當下,通過整理、疏通人與物品之間的關係,脫離對物品的執念,從根源上達到對物品的斷舍離。人待物如此,人生更應如是。所以生活中,陳數多次讓自己停下來,去感受生活,去給生活做物質的減法,精神的加法。

其實斷舍離最核心的概念並不是單純地處理雜物,拋掉廢物,而是進則出,出則進的循環反覆,二者缺一不可,在實踐過程中儘可能地做壓縮生活的減法運算,比如“斷絕不需要的東西,捨去多餘的廢物,脫離對物品的執着”;爲不需要的“雜物”減肥;在考慮物品是否應該被留下時,思考的主語是我,而不是物品。如果從這個層面出發,你就獲得了斷舍離過程中的初步成功。

實施斷舍離,實則是幫助我們剔除泛而無用的“物品價值觀”,積極甩掉惰性,採取行動,促進生命中物質和精神的新陳代謝,迎來嶄新的輕盈人生。而執行斷舍離過程的每一步都是加分運算,儘管在實踐中,每一個步驟的得分點都很低,但只要身心合一,全力集中,從細微之處着手,不斷從小事上積累小成功,增加成就感,就有足夠的勇氣和信心去完成“斷舍離”和麪對人生路上的大困難。

《斷舍離》這本書告訴我們:斷舍離的不是物品,而是你自己,因爲你每天都在用的東西,非常容易作用於潛意識,如果你在擇物交人的每一步,都做到了斷舍離,相信你的人生一定簡單而快樂,人生一定輕盈而豐富。

個人以爲:這本書略顯嘮叨外,這個世界上也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每個人都有一片屬於自己的森林和屬於自己的生活方式。春上村樹說:“不管全世界所有人怎麼說,我都認爲自己的感受纔是正確的。無論別人怎麼看,我絕不打亂自己的節奏。

喜歡的事自然可以堅持,不喜歡怎麼也長久不了。”每個人都有權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去生活,比如:繁華的巴黎街頭有天當被子地做牀的流浪漢,他們中不乏大學教授、律師…… 再如《莊子·逍遙遊》中鵬啓程後,消息傳播。灌木林間有燕雀嘲笑說:‘那傢伙 去南冥幹啥喲。瞧我,翅膀一拍,雙腿一跳,升到低空,隨即降落,不去他那九萬里的高空,活得上好。展翅遊玩在 蓬草蒿草間,也算飛得夠意思的了。可是他,那傢伙去 南冥幹啥喲?’,燕雀可以在樹上棲息生活,但也不要嘲笑大鵬展翅九萬里......

這些事例不勝枚舉,當然,我如此說並非否認人生需要斷舍離,如果有人喜歡,不妨嘗試,但不能一味模仿,事物都是一分爲二的,切不可絕對化。

《斷舍離》讀後感 篇57

前段時間都比較忙,最近終於可以閒下來看看自己想看的書了,一直就想看山本英子的《斷舍離》,在沒有讀這本書之前,我對斷舍離的概念停留在了就是將需要斷的、需要捨棄的東西做到斷舍離。自從走進了這本書,我對“斷舍離”有了新的定義,下面我將自己讀後的體會一一道來。

大家可以思考一個問題,我們身邊的雜物是否是越堆越多,但所有東西卻怎麼都丟不掉,因爲捨不得、好可惜,還好好的東西怎麼捨棄;而且我們在生活中不斷地買新東西,怎麼都停不了手,某寶、超市、逛街等等都是我們製造捨不得和好可惜的來源。而且因爲"萬一有一天我需要用到"、"萬一沒有了怎麼辦";但特別多的是這樣的想法,內心總是特別有計劃說:“我明天要把屋子收拾的乾乾淨淨”,但是卻遲遲不肯行動,種種跡象表明自己懶,我之前聽過這樣的一句話:“說話的巨人,行動的矮子。”這個形容很貼切現代人的生活,同時也是我的生活寫照。

通過學習斷舍離,我要重新審視自己和物品的關係,在這本書看到學到,我應該從關注物品轉移到關注自己需不需要它,當我開始這樣考慮的時候,我將會將我身邊所有發的不需要、不適合、不舒服的東西替換成我需要、而且適合、舒服的東西。然後讓我的生活換機變得更舒心、快樂、幸福,讓我的心靈從外在到內在,徹底煥然一新。斷舍離非常簡單,只需要以自己爲中心而去思考什麼適合此時此刻的自己。如果不符合這個標準,應該立刻淘汰,真正做到斷舍離。

斬“斷”物慾。

“舍”棄廢物。

脫“離”執念。

寫完這篇文章之後,我要開始我的實際行動了,我要成爲說話的巨人,行動的高子,哈哈!

很喜歡文中所說的從“哲學”逐漸升華成“美學”。贊同改變人生的斷舍離。

《斷舍離》讀後感 篇58

讀書能讓我們經歷書中人物的人生百態,每個故事都讓我有不同感受、不同的成長,讀書能增進涵養閱歷和素養,開闊眼見,增長知識。

最近給我印象最深的一本書便是《斷舍離》,書中的有一句話令我印象特別深刻,“無能爲力的事當斷,生命中無緣的人當舍,心中凡欲執念當離,目之所及,皆是回憶。心之所想,皆是過往,放下執念,才能迴歸安寧。”一念放下,萬般自在。生活中,我們無時無刻不在做着選擇,善於放下的人生才能走得更遠。

生活中很多庸人自擾的煩惱,我認爲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不會斷舍離,捨棄不了該捨棄的。陶淵明《歸去來辭》中寫到,“人爲物累,心爲形役”。意思是說,人們爲物質利益所累,心神被生活、功名利祿所驅使,受到形體的奴役。斷舍離,就是對自己生活和心態做減法,通過“扔掉看得見的東西”,實現“改變看不見的世界”。生活方式越簡單越好,學會斷舍離,生活就會快樂很多。

就比如我自己,當看到臥室很凌亂的時候,自己內心也必定慌亂。相反,每當我大掃除之後,就感覺到自己非常舒服自在,說不上來的快樂愉悅。我以前很喜歡囤東西,東西沒少囤,就是沒有什麼意義,而且佔地方。後來自己把認爲無用的扔掉,就感覺輕鬆很多。所以整理東西也等於整理自己的內心,有隨時可棄之心,離自由也就更近些。

學會斷舍離,學會簡單生活。

《斷舍離》讀後感 篇59

《斷舍離》網易蝸牛電子書,因爲註冊的之後免費送3天的會員,所以用3天的時間把這本書看完,前所未有的快,而且發現了讀電子書要比紙質的快很多,當然很多的是喜歡這本書。

以前的認爲斷舍離就是扔扔扔,讀完書才發現,斷舍離最難的是斷舍離自己的執念,“斬斷物慾,捨棄廢物,脫離執念”,這纔是真正的斷舍離,一提到斷舍離就想到我的那一堆衣服和一堆在抽屜中有着記憶的雜風管電加熱器物,每次整理都會想這其中有一段回憶,擦拭一番又放回到原位繼續靜靜呆着,或者一些久久未穿過卻很乾淨的衣服,總抱着將來會有機會再穿的想法,讓他們佔據的本來就不寬闊的空間。

我是一個戀舊的人,對於我來說更多的是對物品的情感聯結,每件物品風管電加熱器都有一段故事,和老公曾經戀愛時一起時留下來的並不實用的小紀念品,還有自己曾經用過的但自然能用的包包,也包括現在孩子在幼兒園裏拿回來的手工,統統的被我收藏起來,這些物品的累積足矣讓空間被壓縮的讓人喘不過來氣。

聽一個好友分享過打掃家風管電加熱器務的相關注意的事項,最好蹲着去打掃,因爲身體累了,身心就會愉悅,沒錯,確實這樣,每當自己把整個屋子上下打掃很亮堂的時候,雖然身體很累,但是心情會跟着清亮很多。

斷舍離所傳遞的“必要,合適,愉快”的理念,不管從進來的物品,還是要處理的物品,都要考慮的因素,通過整理物品,來風管電加熱器調整一個人的心態。

人的正常生活需要有進有出纔會有健康的身體,我們的生活環境也同樣需要有進有出纔能有健康的居住環境。不迷戀過去,不畏將來,活在當下,有進有出,生活和心靈纔會流動。

《斷舍離》讀後感 篇60

在很多年以前,我就喜歡收拾物件,尤其是整理抽屜,在整理中獲得內心的平靜,乾淨、整潔成爲心靈純淨的標誌了,通常心情不好時,我也會通過整理屋子、整理抽屜的樸素方式,來平復心情。

近年來,人們關注了一種新型的生活觀念——”斷舍離“,正是這種觀念的極大擴散,悄悄改變了現代人的生活。不說與現今中國反幾風的政治話題,這種樸素、簡潔的生活信念,通過心靈的淨化能夠讓生活更清爽,讓心靈更自由,這是信息社會在工業化發展進程中的一種迴歸,現代人對生活本質的迴歸。

讀這本書時,我沒有意識到自己多年來樸素的行爲中有一種”禪意“蘊含其中,”整理房間也就是整理自己,並不是心靈改變了行動,而是行動帶來了心靈的變化,只有有行動,心靈就會跟上腳步,斷舍離就是一種動禪“。

德國詩人歌德曾經說過一句話,”人類最大的罪是不快活“。快活的維持也是需要環境浸潤的,用心經營自己生活空間,通過篩選保留必要的物品,以個體爲主體,好好維護舒服簡潔的小小空間,從此起步,開始從物質到精神層面的整體淨化、梳理,保持斷舍離的意識,成爲自我生活的主宰着。

《斷舍離》讀後感 篇61

今天看了山下英子的心靈斷舍離,本來沒有指望能有很大的收穫,因爲自認爲自己在整理自己的心靈方面也算做的不錯,不過一路讀下來還是有不少點醒我的地方,斷舍離強調自我重心和當下,對於當下這個部分我比較熟悉,大多數時候也能夠以此來開導別人,但自己的現實中卻似乎沒有很好的踐行,最近事比較多,面對各種學習考試,還有日常的雜事,突然覺得壓力很大,今天按照英子的方法在心裏整理了一下,其實並沒有那麼難,只要把重心放在當下可以做的,集中精力去完成就好了,不必被任務堆壓垮。

自我重心的基礎是自我價值,他人重心往往是自我價值不足的表現,希望別人覺得我是個好人,這好像在說我自己,想想我星圖中7宮的太陽,冥王星天平座,海王星一宮,真的是一個很重視關係又缺乏自我的人,而始終關注關係,而失去了自我重心,自我價值感,也同樣導致關係中的問題,在關係中無法明確的表達自己,導致別人認爲可以隨便對待自己,但心裏面又有不平衡感,被迫做自己不想做的事,不舒服的感覺,家裏偏偏還有兩個喜歡入侵我判斷,決斷的私人領域的人,相處起來也是諸多的不快。

突然明白家人之間,和家人讓我覺得不快的原因,因爲自我私人領域的被踐踏,個人的選擇決斷被否定,就好像個人的價值判斷,審美被否定,等同於是對自我的否定,任誰都會一肚子怒火吧,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起來又怎會有好的自我價值感呢。想來母親真的是一個自我價值感很低的人,所以希望通過奉獻他人來得到肯定,也因爲自己內心的匱乏,對於別人也是吝於誇讚的,而這些都傳承到我們的身上,變成我們在關係中和心理上的困難。

過去雖然對這個問題稍有認識,但認識還不夠深,今天這本書重新讓我審視這個問題,終於明白問題真正的癥結所在,即使相愛多年的人可能也覺得受不了這種類似攻擊的評判和自認爲是誠實的忠告。尊重對方的愛好和選擇纔是對關係最好的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