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堂吉訶德》讀後感7篇

《堂吉訶德》讀後感7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7W 次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堂吉訶德》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堂吉訶德》讀後感7篇

《堂吉訶德》讀後感1

天下最偉大的遊俠騎士堂吉訶德早已成爲舉世聞名的人物,他和他最忠誠的侍從桑丘一起周遊世界,爲了振興光榮的騎士道,出生入死,斬巨人,鬥魔法師,始終對絕頂無雙的杜爾西內亞忠貞不二。總之他吃盡了苦頭,卻最終抑鬱而死,叫天下所有的善良人同情。可同時,他也成了無數人的笑柄。每當人們想批評一個異想天開的人,總會說:“你這個堂吉訶德……

”於是堂吉訶德在大多數心目中是一個基本被嘲笑,多少帶些同情,有時還十分敬佩的認。

我看得很開心,也很輕鬆。第一部是去年生病時看的,醫院裏掛鹽水要很長時間,幾天就吧第一部看完了。第二部是最近看完的。兩部加起來,我對偉大的騎士,傻乎乎的侍從算是知道一些了,隨便挑一些說說吧。

一、瘋狂與智慧。

顯而易見,堂吉訶德只要一碰到與騎士道有關的東西,思維便完全失去了控制;一旦與他討論別的,他卻又見解高明,大大超過一般人。而且,無論是討論光榮的騎士道還是其他,他的邏輯都非常嚴密,說話極有條理。只可惜他談論的'騎士呀、魔法師呀,別人都不知道,把他當瘋子也不奇怪。

塞萬提斯借堂吉訶德的口表達了文藝觀點,又借他本身諷刺騎士小說。非常高明。但是,爲什麼堂吉訶德有這麼聰明的腦子,一到騎士境界就要瘋呢?這就是作者的用心所在了,他讓人一邊尊敬一邊痛心。

二、理想和實現。

堂吉訶德是個徹底的理想主義者,他行事不憑眼睛看到的,而完全憑腦子裏想的。他的許多笑話,比如把風車當巨人,把客店當堡壘,把村婦杜爾西亞當風情完種的美女等等,都是這一類。

而桑丘是個徹底的現實主義者,他從來不擔心明天,只管自己今天能否吃飽睡好。當他和主人受到熱情款待時,他從不去和別人吃酒聊天,而只管自己一個人放開胃地吃,然後在臨走時把食物塞滿袋子。他並不笨,這從他一句接一句的成語諺語和後期管理海島的光輝10天中能看出來。他也有理想,便是巴望着堂吉訶德功成就時封他當一個海島總督。

這兩個人,一個理想,一個現實;一個瘋,一個傻,碰在一起自然有無數的笑話。另外,他們各自也在各自的理想和現實中矛盾地生存着,所以他們可以反映人類的本性和生存狀態。

三、驚人的清醒。

堂吉訶德儘管在特殊的時候很瘋,但他其實很清醒。除了他一套又一套海闊天空的議論,他恢復騎士道的理想也是清醒的,因爲他認識到現實的不平。然而,最讓我吃驚和佩服的,是桑丘離開海島、放棄總督官銜的那一次清醒。

桑丘並不知道他的走馬上任實際上是別人來耍他的一個節目,他認認真真地去當官,好好地治理海島,並處理了很多疑案,很叫別人吃驚。如果他這樣做下去只要別人不干涉,他可以當個好總督的,然而,別人只是爲了耍他逗樂纔給他暫時當個總督的,等他們玩膩了,他就要被趕出來,這是老實的桑丘無論如何不能接受的悲劇。這是說,桑丘不能當總督,並不是因爲他不配當,而是他命中註定不能當。這是宿命!傻頭傻鬧的桑丘竟認識到了自己的宿命。在第10天晚上,在別人演戲演到高潮時(當然,劇終就是桑丘下臺),他辭職了,頭也不回,非常瀟灑,非常睿智,非常體面。

這是對自我最深刻的瞭解,桑丘很少難過,這跟他愉快、大方地面對和接受分不開。再多說一句,這是最深刻的清醒!

四、耍和被耍。

在第二部中,作者陸續地指出,因爲《堂吉訶德》的第一部出版,所有的人都愛看這本書,認識了我們這位偉大的騎士和他逗笑的侍從。所以,堂吉訶德每到一處向各位自我介紹,別人先想到的總是該如何好好耍一耍這位瘋瘋顛顛的騎士和他傻乎乎的侍從。從那隻會說話的猴子,桌子上能預測未來的頭像,直到最熱鬧的公爵府中,他們一次又一次被耍而自己卻一直不知道,卻總把自己和騎士小說中的情節相對照,以爲自己是天下最幸福的騎士。

當然,一個又一個鬧劇自然是越來越逗笑,堂吉訶德也是瘋得可以,他太老實,太善良,又太理想,使我不得不同情他,也知道世態的炎涼。

耍和被耍之間有多少痛苦的眼淚!《弄巨》更加直接一些,另一部名氣稍小的歌劇有一首叫RIDI PAGLIACCO選曲,是以主人翁自己的經歷--給別人逗笑,出賣自己的愛情與靈魂來打動觀衆的。《堂吉訶德》是另一種,主人公自己不知道,讀者卻看得清清處處。要是世界上的人都是堂吉訶德,那倒也不錯。

於是我想到一句話:

我們之中沒有一個人不比他更可笑。

結束語:

這是本難得的好書,讀起來也不費力,楊絳的翻譯流暢幽默,特別是把桑丘口中不停的西班牙語和成語翻得很貼切,押韻也自然。

這本書不需要幾遍幾遍完整地看,自己喜歡的章節,反覆看就可以了。我們只需要緊跟這位騎士和侍從,就有很多機會了解他們。

正如楊絳所希望的,讓這本書經常出現在你的書桌上,而不是在書架上吃灰塵。

《堂吉訶德》讀後感2

昆德拉在《帷幕》中曾感慨,《堂吉訶德》與《湯姆瓊斯》一類,其敘事藝術被奇怪地擱淺幾個世紀。隨着小說轉入精細化的描寫時代,它被“歷史”的陰影所籠蓋。(大意如此)

關於這本寫作於17世紀初的作品(1605-1615,上下部先後出版),就其敘事技巧而言,可以寫就一本書。

它存在四個或更多層面的“現實”:隱指作者、敘述者、虛擬作者、虛擬譯者、主人公。存在虛構層面的主人公與“現實”層面的主人公穿越敘述層的相遇、交叉、對比。存在一種虛構層面的主人公對另一更加“不可靠”的虛構層次進行評說、矯正、辯白。存在敘述者的跳接、變幻。存在敘述者對自身敘述的議論(通過虛構一個譯者,達到了合理的效果)。存在預敘、補敘、插敘。存在不完全的套盒(這種不完全是各層錯位的結果,在後現代文本中發揚光大,化爲無形)和拼貼式的故事結構。存在下部對上部的修正、辯解,對上部敘述手法的議論,並且,它甚至乾脆把讀者的反應寫入下半部,與讀者形成對話。

除此之外,它是一本粗野與狡猾之書。由於塞萬提斯本人對其主人公主僕二人的態度在寫作中發生了極大變化,他本人爲自圓其說,在第二部中將衆人對主僕二人的捉弄描述得極爲過火。這種過火的捉弄雖然能夠一如既往地產生逗樂效果,但由於主僕二人的形象愈發超出了作者控制,使這種對主人公命運的安排顯得過於刻薄,殘酷,不近人情,讓人無法開懷與容忍。作者便巧妙地站在讀者一邊,指責捉弄他們的人比他們更傻更瘋,賦予他們一定的尊嚴。

毫無疑問,堂吉訶德是個讓人心碎的真正騎士。在死前,作者按預期目的使他清醒於世,看到“騎士小說害人發瘋”的“真相”,知曉世上從未有什麼騎士,現在也沒有。騎士小說也許真的就此絕跡了,這是來自戲擬反諷的解構的力量。然而,讓人心痛的卻是,溫柔多情、好俠仗義、才情國人的堂吉訶德,卻就此墮入一個更加可怕可鄙的世界。這難道就是作者想看到,所期望他生存其中的世界麼?

在堂吉訶德“發瘋”的時候,凡塵俗世的一切都是“着了魔”的,他用這個詞語解釋世界的醜。解釋他心上人爲何是村姑,巨人頭顱爲何是酒袋,軍隊爲何是羊羣,巨人爲何是風車。在那個“着了魔”的世界,桑丘也可以成爲海島總督,一切理想得以實現,一切不平得以剷除。那些捉弄他的人們誘使他發出的議論,篇篇高明無比,字字句句都來自於天賦與自尊。作爲“幻想+行動”的代言人,堂吉訶德不是瘋子,卻是一個勇士與藝術家,是英雄和詩人,是世上最美好的詞彙的結合,世上最美好品質的擁有者。以捉弄他爲樂、爲業的伯爵夫婦二人,很遺憾,是整個故事中最壞的人物。他們貌似清醒,實則是迫-害藝術家和勇士的、以操縱他人命運爲樂的殘酷的政治家、統治者。作者對他們的態度不夠明確,這恐怕就是此書在“殘酷”問題上遭人詬病的原因吧。此外,堂的朋友,參孫學士、神父和理髮師三人,他們從開頭燒掉書房起,到扮演鏡子騎士與白月騎士誘使其還鄉,以致堂吉訶德因鬱而終,他們撕毀勇士的美夢,毀滅其幻想的彼岸世界,正是這種從魔界、英雄界到凡界、現實世界的落差,造成了堂吉訶德的死亡,以及這個夢一般的故事的徹底終結。他們作爲堂的朋友,卻不知如何去愛他,拯救他,如同喚醒一個窗邊的夢遊者,使其因恐懼失足墜落而亡。這是十足的悲劇,以現世的絕對力量壓倒勇士詩人的着魔的幻想世界告終。此外,此書細節處問題叢生,對主人公的掌握過於專制或過於漫不經心,對人物的.命運態度過於殘酷,偏又賦予主人公太多美德,以致自相矛盾。尤其後半部,已全然不能引人發笑,唯有引人揪心、鎖眉、厭惡。這一切,都與作者過於絕對的創作初衷相關:“消滅騎士小說”。在這個狡猾的初衷掩飾之下,許多應當注入的成分還未及注入就已喪失,這是作者與作品的遺憾,也是納博科夫當中撕毀此書的原因。

對敘事技巧的關注是重要的,然而,在這種關注下,尤其將敘述“委託”給一個虛構的敘述者時,隱指作者所需要擔當的責任並不就此淡化、轉嫁了。相反,它會受到讀者更多的關注,應千萬慎重。這是衡量一個作家是否強大有力的重要因素。

最後,附上納博科夫對堂吉訶德騎士的溢美之詞。它適用於所有遭命運捉弄的、有才能、有自尊的,“着了魔”的詩人:

“他的紋章是憐憫,他的旗幟是美,他代表一切稱之爲文雅、孤苦、純淨、無私和英勇的品德。”

《堂吉訶德》讀後感3

作爲西方第一部現代小說,《堂吉訶德》以反騎士主義爲主,腥辣地諷刺了當時社會的迂腐。一個已經絕跡的中世紀騎士,在堂吉訶德看來,這是“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是時候出征了。

讓他有這種幻想的便是騎士小說,朝朝暮暮地讀,品味,陶醉,深深地陷進去,直到失去理性——滿腦子的建功立業,英雄救美,討教惡勢力,成爲一個合格的騎士;把風車當做巨人,將旅店當做城堡,一位鄉間的女子成了他臆想爲自己作爲騎士的夫人,可想而知,他的荒唐行爲不止這些。

當然“死人奔墳墓,活人找麪包”的時代背景倒也給他的歷險多了點逼真的感覺。還記得在途中遇見的小牧童遭受財主的拷打時,義憤填膺的騎士堂吉訶德便仗義起來姑且讓牧童免遭傷害,還叫富農把欠下小牧童的九個月工錢還回。富農是答應了,可這走後便是又一頓揍,誰讓這小牧童丟了羊呢?還跑來一個救星?工錢?沒打死算是賺了。堂吉訶德的仗義毫無結果,回家後,夢想着成爲海島總督的老實鄰居桑丘成了堂吉訶德的隨處,彼此成爲了一條繩子上的螞蚱。

他還曾把罪犯當成是受迫害的紳士,殺散了押役救了他們,並要他們去村裏找女恩主道謝,結果反被這些罪犯打了個重傷。雖然這一路上,桑丘不斷地糾正他,但是堂吉訶德依舊堅持自己的想法。作爲隨處的桑丘不能有違主人的意思,也從來沒有想過要放棄他,甚至還期待着主人應允的一座島嶼。就這樣,堂吉訶德完全迷失了對現實的感覺,沉浸在自己無邊的幻想中。

第二次的冒險和之前一樣,總會鬧出很多笑話,吃了很多苦頭還帶來了一身的病痛。他的朋友參孫實在看不下去了,假裝成爲一名騎士與他搏鬥,而輸的代價就是停止遊俠一年。當然,堂吉訶德輸了,可這也完全阻擋不了堂吉訶德追求騎士精神的決心。最後,堂吉訶德一病不起,桑丘和他輾轉回到了家。

“一生惑幻,臨歿見真。”晚年的堂吉訶德意識到自己從前簡直是個瘋子,而那些騎士小說都是胡說八道,他恨自己清醒得太晚。到了故事的尾聲,他立下了三條遺言——1、將花剩下的錢全給桑丘,因爲這個人忠實、善良;2、將遺產全部留給甥女,但如果她嫁了一個讀過騎士文學的人,就沒收回來撥給宗教做宣傳費用;3、向以他爲題材的作家致歉。這位騎士便安心地死去了。

“命運像水車的輪子一樣旋轉着,昨天還高高在上的人,今天卻屈居人下。”對於這麼一個命運多舛的堂吉訶德而言無疑是當時人們對於騎士的盲目敬仰的一個縮影。

越是到故事的尾聲,就愈是讓我想起一個人來,那便是孔乙己。一個夾雜在上流社會和底層社會之間的人物,這一點和堂吉訶德很像,因爲堂吉訶德就是這樣夾雜在現實與幻想中的人,在矛盾中生存的兩個人終究走上了同樣的道路,只是死的原因不同罷了。塞萬提斯所批判的是已經發展到畸形的騎士文學,而魯迅所批判的可能就是科舉制度下造就的兩種人吧。可從兩者身上所體現的不一定都是悲劇色彩、愚昧。孔乙己面對他的小聽衆時,那幾顆豆子體現出他人性的善良;堂吉訶德這位騎士一生中雖未曾有什麼大業績,但隨着“行俠仗義”接近尾聲時,讀者也變得肅然起敬,因爲他具有一種偉大的精神,使得他成爲了文學史上一個不朽的經典人物。

聯繫一下自己,有點感慨,感覺自己可能就是這麼一類人,夾雜在文理之間,沒有什麼專長。“人生的快樂像象夢幻泡影,一眨眼就過去,或者像田野裏的花朵兒,開過就萎了。”賽萬提斯的哲學理念也就在這之後烙印在胸口。

關於這部名著我還特意去看了一下堂吉訶德的動畫,但那是外傳,和真實的《堂吉訶德》內容不同,卻讓我產生了另一種對文學的看法。影片中的堂吉訶德沉溺在對於達辛妮亞容貌的幻想中,桑丘欺騙了堂吉訶德——他沒見過達辛妮亞。一路走來最讓我難印象深刻的`便是一堆的“堂吉訶德”排隊付錢見自己的“達辛妮亞”,真正的堂吉訶德發自肺腑地告訴他們,爲什麼一定要作爲“堂吉訶德”呢?“這位兄弟,你是哪種騎士?”堂吉訶德問,“在冒充堂吉訶德前你是做什麼的?”“我叫彼得,做鍋的彼得。”“爲什麼不爲自己改個名字?不久便會成爲和堂吉訶德一樣大紅大紫的名字!”說罷,彼得的眸子變得雪亮。“那麼還有誰叫堂吉訶德?”大家異口同聲“我不是,我不是。”可到了堂吉訶德爭霸賽上,彼得說:“我還是做回堂吉訶德,彼得潘一點都不時髦。”從這一處的變化看,當時對於騎士精神的敬仰是不可能輕易改變的,新月騎士僞裝下的女人便是達辛妮亞,一切都以美好的結尾告終。

我開始想,什麼是文學?我的啓蒙老師告訴我愛是不變的主題,把愛傳出去就已經完成了作文的一半。起初的我認爲愛就是文學,可閱讀《堂吉訶德》之後使我更清晰了對文學的認識。愛只是文學的冰山一角,過於狹義。我們所讀過的文學作品中最常見的作用體現在於揭露當時的社會背景,而文學的主題是不拘一格的。

“幸運往往在不幸中網開一面。”我不在迷失自己,因爲我相信自己的選擇有價值。

《堂吉訶德》讀後感4

讀過《堂吉訶德》我首先感慨是它的作者,塞萬提斯(migueldecervantesSaavedra,1547年—1616年)。他是文藝復興時期西班牙小說家、劇作家、詩人,1547年9月29日出生,1616年4月22日在馬德里逝世。他被譽爲是西班牙文學世界裏最偉大的作家。而且評論家們稱他的小說《堂吉訶德》是文學史上的第一部現代小說,是世界文學的瑰寶之一。

塞萬提斯出生於一個貧困之家,父親是一個跑江湖的外科醫生。因爲生活艱難,塞萬提斯和他的七兄弟姊妹跟隨父親到處東奔西跑。顛沛流離的童年生活,使他僅受過中學教育。他的一生經歷,是典型的西班牙人的冒險生涯。所以我想他才能寫出如此有趣驚險刺激的故事。

小說《堂吉訶德》原名《奇情異想的紳士堂吉訶德臺拉曼》,作者在序言中申明:“這部書只不過是對於騎士文學的諷刺”,目的在於“把騎士文學地盤完全摧毀”。但事實卻是,這部作品的社會意義超過了作者的主觀意圖。在這將近一百萬言的作品中,出現了西班牙在16世紀和17世紀初的整個社會,公爵、公爵夫人、封建地主、僧侶、牧師、兵士、手藝工人、牧羊人、農民,不同階級的男男女女約七百個人物,尖銳地、全面地批判了這一時期封建西班牙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文學、藝術以及私有財產制度,使它成爲一部“行將滅亡的騎士階級的史詩”,一部偉大的現實主義文學名著。

這部小說的主人公作品主人公堂吉訶德是一個不朽的典型人物。堂吉訶德原名叫阿倫索吉哈達,是一個鄉坤,他讀當時風靡社會的騎士小說入了迷,自己也想仿效騎士出外遊俠。他從家傳的古物中,找出一付破爛不全的盔甲,自己取名堂吉訶德德拉曼恰,又物色了一位僕人桑丘和鄰村一個擠奶姑娘,取名杜爾西尼婭,作爲自己終生爲之效勞的意中人。然後騎上一匹瘦馬,離家出走。他完全迷失在了漫無邊際的幻想中,唯心地對待一切,處理一切,因此一路闖了許多禍,吃了許多虧,鬧了許多笑話,然而一直執迷不悟。他把鄉村客店當做城堡,把老闆當做寨主,把風車看作巨人,把羊羣當做敵軍,把苦役犯當作受害的騎士,把酒囊當作巨人頭,最後他到家後即臥牀不起,堂吉訶德到死前才悔悟。他立下遺囑,唯一的繼承人侄女如嫁給騎士,就取消其繼承權。

這個人物的性格具有兩重性:一方面他是神智不清的,瘋狂而可笑的,但又正是他代表着高度的道德原則、無畏的精神、英雄的行爲、對正義的堅信以及對愛情的忠貞等等。堂吉訶德是可笑的,但又始終是一個理想主義的化身。他對於被壓迫者和弱小者寄予無限的同情。

堂吉訶德的侍從桑丘潘沙也是一個典型形象。他是作爲反襯堂吉訶德先生的形象而創造出來的。他的形象從反面烘托了信仰主義的衰落這一主題。堂吉訶德充滿幻想,桑丘潘沙則事事從實際出發;堂吉訶德是禁慾主義的苦行僧,而桑丘潘沙則是伊壁鳩魯式的享樂派;堂吉訶德有豐富的學識,而桑丘潘沙是文盲;堂吉訶德瘦而高,桑丘潘沙胖而矮。桑丘潘沙是一個是可笑的理想主義者,一個是可笑的實用主義者。

在創作方法上,塞萬提斯善於運用典型化的語言、行動刻畫主角的性格,反覆運用誇張的手法強調人物的個性,大膽地把一些對立的藝術表現形式交替使用,既有發人深思的悲劇因素,也有滑稽誇張的喜劇成分。儘管小說的結構不夠嚴密,有些細節前後矛盾,但不論在反映現實的深度和廣度上,還是塑造人物的典型性上,都比歐洲在此以前的小說前進了一大步,標誌着歐洲長篇小說創作跨入了一個新的階段。歐洲許多著名作家都對塞萬提斯有很高的評價,如:

歌德:“我感到塞萬提斯的小說,真是一個令人愉快又使人深受教益的寶庫。”

拜倫:“《堂吉訶德》是一個令人傷感的故事,它越是令人發笑,則越使人感到難過。這位英雄是主持正義的,制伏壞人是他的惟一宗旨。正是那些美德使他發了瘋。”

海涅:“塞萬提斯、莎士比亞、歌德成了三頭統治,在敘事、戲劇、抒情這三類創作裏分別達到登峯造極的`地步。”

雨果:“塞萬提斯的創作是如此地巧妙,可謂天衣無縫;主角與桑丘,騎着各自的牲口,渾然一體,可笑又可悲,感人至極……”

別林斯基:“在歐洲所有一切著名文學作品中,把嚴肅和滑稽,悲劇性和喜劇性,生活中的瑣屑和庸俗與偉大和美麗如此水乳交融……這樣的範例僅見於塞萬提斯的《堂吉訶德》。

《堂吉訶德》中塑造了700個不同的職業、不同的性格的人物形象,他們從不同的角度反映時代、反映現實,真實而全面的反映了16世紀末到17世紀初西班牙的封建社會現實,揭露了正在走向衰落的西班牙王國的各種矛盾,譴責了貴族階級的無恥,對人民的疾苦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塞萬提斯一方面鍼砭時弊,揭露批判社會的醜惡現象,一方面讚揚除暴安良、懲惡揚善、扶貧濟弱等優良品德,歌頌了黃金世紀式的社會理想目標。所有這些,都是人類共同的感情,它可以穿越時空,對每個時代,每個民族,都具有現實感。《堂吉訶德》對西班牙文學、歐洲文學,乃至整個世界文學的影響也是不可估量的相隔四個世紀之後,仍感動着我們。我想:正是這樣,所以這部作品被世界54個國家和地區的一百名作家推選成爲最優秀的經典文學名著。

《堂吉訶德》讀後感5

夢想是一縷燦爛的陽光,讓我們的內心溫暖而更積極向上;夢想是一杯上好的紅酒,讓我們的生活醇香而更值得回味;夢想是一座燈塔,指引着我們前進的道路;夢想是一串沙灘上的腳印,綿延無盡頭……

——題記

騎士的幻想

堂吉訶德,典型的理想主義者,對閱讀騎士小說上了癮,漸漸失去理智,披上鏽跡斑斑的盔甲,拿起積滿塵垢的長槍,離家出走。他自稱要遵循騎士道的做法行事,把書裏描寫的那些遊俠騎士的壯舉都親身體驗一遍,做一個名揚四海的遊俠騎士。

其實,堂吉訶德是一個相當可愛的幻想家。他把風車當做巨人,把羊羣當做敵人,把客店老闆當做城堡長官,把相貌醜陋的村姑當做美若天仙的貴婦人,鬧出了不少的笑話。

在許多人的眼裏,堂吉訶德可能是個地地道道的瘋子,可是他可笑但並不可不惡。雖然他的理想瘋狂,他的行爲有悖常理,但他爲了實現自己的夢想而表現出來的驚人的毅力、勇氣和大無畏的精神是令人瞠目結舌、稱讚不已的。當他面對自己眼中出現到的所謂的敵人時,他會毫不猶豫的衝上前去與他們廝殺,雖然結果總是把他自己弄得遍體鱗傷,但是,他的樂觀與信念會支持着他繼續踏上充滿冒險的旅途,除暴安良、維護正義,完成自己的騎士夢。因爲在他眼裏,夢想一旦被付諸行動,就顯得神聖無比。

儘管這些奇妙的遭遇只會出現在像堂吉訶德一樣充滿幻想精神的騎士心裏,但他們能夠爲自己或許不會成爲現實的夢想而一惜一切地拼搏,這實在是可笑,可悲,又感人至極……

蝸牛的夢想

一隻小小的蝸牛,柔軟的身軀上揹負着一個重重的殼,緩緩地蠕動着身軀。陽光從樹葉的縫隙間星星點點地灑下,它擡頭望着蒼勁的樹冠,透過間隙,終於看到了那美麗而碧藍的天空。它的內心深處發出了一種呼喚: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一覽美麗的風光,完成自己的夢想。於是,這隻微小但又偉大的蝸牛從這棵參天的大樹下,開始了自己的旅程。

暴雨傾盆,它緊緊地抱住樹幹,任憑那粗糙的樹皮打磨肉體,它也不曾放棄,只記得:往上爬,再往上爬。烈日炙烤着大地,它只是在樹葉下進行片刻的休息,就繼續追尋夢想的腳步……

白晝,黑夜,不間斷地交替。

當黎明再一次到來時,成功之門大開,它跨上了最後的一步,站在大樹最高的枝丫上,沐浴着久違的陽光,心中甚是溫暖。它轉動着小小的腦袋,放眼望去,連綿的山巒、奔騰的溪流、充滿生機的綠樹……美麗的景色盡收眼底,心兒裏充滿了“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的豪邁之感。頓時,它的雙眼被淚水模糊,眼前的美景交融在了一起,顯得更加朦朧。咽喉中一陣苦澀——百感交集。這其中或許有辛酸,有感動,有對忍耐已久的痛苦的發泄,但我覺得更多的應該是盪漾在心波中的甜蜜感、幸福感。

無論是偉大的騎士堂吉訶德,還是小小的蝸牛,他們都能夠爲自己的夢想而付出。古往今來,世界上不乏充滿夢想且敢於探索和追尋的人兒。萬戶對太空滿懷憧憬,自制飛行器,雖然他爲此而摔得粉身碎骨,但他爲航天事業奠定了基礎,執着的追夢精神也廣爲人們讚頌。發明大王愛迪生對光明充滿夢想,經歷無數次試驗後,讓我們在黑夜中也能享受到光明。

至於我們,若是在年輕的.時候,能夠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去追求自己的夢想,不爲了一些難以釋懷的瑣事而猶豫不決,更不因爲路途的艱險而在中途退卻。只是拋開一切,朝着自己的夢想心無雜念地進發。如此,就可以在自己年邁的時候告訴自己的子女:我在像你們這樣年輕的時候曾經爲了自己的夢想瘋狂過,追尋過,我將孤獨、挫折、笑容、淚水、歡樂收入囊中,我享受這過程,我很快樂。

記得我小時候,初學騎自行車,十分羨慕那些大哥哥們單手騎車的帥氣樣子,夢想自己能像他們一樣輕鬆自在地駕馭自行車。一天午後,我終於等到了機會,趁大人們都在睡午覺的時候,小心翼翼地把自己的自行車推出了家門,生怕發出一丁點兒聲音驚動了大人們。我坐上車凳,雙手握住把手,心中默唸“三二一”,踩下踏板,小車就搖搖晃晃地向前駛去了。騎過一段路,我慢慢地鬆開了右手,儘管心中緊張得很,但還是勇敢地嘗試了。剛開始,我發現單手騎車並沒有那麼困難,自行車依舊平穩地向前駛去,可突然間,眼前的路變窄了,我心裏一慌神,左手控制不好方向,還沒來得及用右手抓好把手,自行車便向一邊倒了下去,而我正好摔在了一堆碎磚瓦邊上,右手手腕被割開了一道口子,鮮血不停地向外冒出來。我急得汗流浹背,想哭又不敢哭,趕緊丟下自行車跑回家,貼上創可貼。

這次經歷讓我的手腕上永遠留着一道疤,每每看到它,便會想起自己小時候的糗事而笑出聲。我想,這便是一種幸福吧。

能夠爲自己心中小小的夢想瘋狂一把,無論是受到日曬、雨淋,還是人們的嘲笑、蔑視,無論是成功還是失敗,那都是屬於自己的最珍貴而又最美好的回憶,都會讓我們感到快樂。因爲奮鬥過了,盡力了,就不會留有遺憾。

回憶起那段追尋夢想的旅程,只覺得很美好,而且從心底泛起了一層幸福的微波,一圈一圈地盪漾開……

《堂吉訶德》讀後感6

今天終於把《堂吉訶德》看完,這是一本外國的長篇古典小說,也是我第一次把整本的古典小說讀完。以前看此類小說,總是沒有足夠的耐心,半途放棄了。《紅樓夢》就是一例。以後,想找機會拿起來再重新看一看。或許,會得到一些不同的感受和想法。這個現在暫且不提。其實,雖說是把整本《堂吉訶德》看完了。然而,看書的過程是斷斷續續的,不是一以貫之。這裏面的原因總概起來有兩個。其一,如前所述,我不是一個十分持之以恆的人。其二,這本書,也是足夠長的。分爲上下兩部,我看的這個版本總的頁數有816頁。在看完第一部之後,便放了一段時間.轉而去看魯迅先生的雜文了。之後,再重新拿起來續讀。這樣,看完整本書。大抵花去我三個多月時間。以致,許多書裏的細節我大約忘卻了。但是,故事的大概我還是記得的。所以,便想寫一篇讀書筆記。一則,這是個新養成的習慣。二則,可以把看書時的思路和思考整理一下。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時間永是流逝,世事永是螺旋的變化。世界上沒有多少新鮮事。我們現在所經歷的種種事情。大部分,歷史上早已發生過了。

寫作是對生活的反抗,這不僅僅對一個職業作家來說是這樣的。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講同樣也是如此。以上算是我這個讀書筆記的第一部分。

《堂吉訶德》的故事大體如下

16世紀的西班牙有一位鄉紳名叫堂吉訶德,他酷愛騎士小說,不分晝夜的看。以致中毒太深信以爲真,着火入魔。有一天, 他突發奇想要模仿小說裏面的騎士,信奉騎士道,當一個遊俠騎士,闖蕩世界,鋤強扶弱,濟世爲民。他一共出行過三次,還招了一位樸實忠誠。的農民做侍從。但是,在遊歷的過程中,堂吉訶德時不時處於自己的幻想世界中。他把客棧看做城堡,風車當成巨人,羊羣看做軍隊,並常常與想象中的敵人作戰。因此,經常弄得狼狽不堪,遍體鱗傷。大部分的看客也把他看做是滑稽可笑的瘋子,貴族的夫婦更是喜歡暗地裏設局捉弄他們主僕二人,爲自己平淡無聊的生活增加一點歡樂的氣氛。然而,面對嘲笑,困難,挫折。堂吉訶德總是百折不饒,越挫越勇。他認爲自己遇到的一切的磨難都是有一個魔法師搗的.鬼。直到有一次在比武中他被另一外鄰居假扮的騎士打敗,遵守諾言回鄉在家呆一年。自此信心受到打擊,漸漸變得失魂落魄,一蹶不振,最後,鬱鬱而終。他在臨死之前幡然醒悟,認清了騎士小說對人的毒害思想,痛恨自己以前的荒唐行爲。

堂吉訶德是一個矛盾複雜的人物。這可以從兩方面來看。

第一他信奉古時騎士道,對愛情忠貞,希望能自己主持正義,救助弱寡。他憎恨現在這個時代,認爲這是一個“黑鐵時代”世風日下,人心不古。他要用騎士道恢復古時的“黃金時代”而且,當堂吉訶德處於理智時。他看某些問題往往一針見血,見識高明。又深諳人情世故,懂得法律行政。

綜上所述,如是觀,堂吉訶德是一個有崇高理想,有才華,並親身付諸於實踐的“英雄”

但是從另一方面來講,他又是一個患有極度幻想症的“瘋子”相信騎士小說裏面的種種內容。並把它嫁接到現實生活中,他時常在自己想象的世界裏衝鋒拼殺。當幻想與現實發生衝突之時,他又有點盲目的樂觀和自大,在這裏似乎有些阿q精神勝利法的味道了。堂吉訶德爲什麼會變成這樣,看上去如此可不理解。最淺的一層解讀是這主要原因是他癡迷騎士小說,沉溺其中,不可自拔,所以,瘋瘋癲癲,行爲古怪。這也是塞萬提斯創作的主要目的------反當時流行的騎士小說。然而,優秀的文學作品。往往有多層的闡釋空間。很多時候,作者未必有此意,但是讀者可以做此想。那就是在整部小說裏,我們可以看到另外一個問題---理想與現實。主人公的理想很高大上。但是他實現理想的方式方法與現實世界的行爲規則相沖突。以致屢戰屢敗。言而總之就是舊思想難行於新世界。堂吉訶德最後是鬱鬱而終的。我們可以善意的理解這何嘗不是一種夢醒之後無路可走的悲哀呢。理想與信仰的毀滅有時候對一個人的打擊是致命的。

我們生活的現實世界,古今中外大抵都會有像堂吉訶德似的人物,因爲從某種意義上說他代表了理想主義者。

理想主義者有時候看上去有些迂闊或者不可理喻。他們的有些思想或者超前於這個時代或者滯後這個時代。就因爲這樣,他們在現實世界面前極有可能碰到頭破血流,從而註定失敗。即使是這樣,我覺得我們廣大的看客如果碰到此類人,應該多一份理解和寬容。因爲善良和勇敢是一份可貴的品格。

《堂吉訶德》讀後感7

在堂吉訶德消瘦的容顏下,有着理性的思維,豐富的想象,率真的空幻,只是,他沉浸、迷戀、崇拜上中世界騎士生活,使他逾越進一場深入谷底的紅巖竹花。瘋狂的想象力,使他分不清哪些是想象,哪些是現實。瘋狂的激情達到了登峯造極的地步。他認定人活在這世界上,只有去做一個遊俠騎士纔有意義,至於其他的活法,簡直不值一提,堂吉訶德想到了就這麼做了。他的想入非非,只是,是晚上的日頭——這是我初次讀《堂吉訶德》的膚淺感覺。爲此還專門寫了一篇日誌,日誌的意思就是表達:我好像迷戀上了堂吉訶德瘋狂的想象力,羨慕他可以再造一個前世的世界,只是,我得不到他的真傳。很多時候,大概就是覺得自己,一天到晚昏昏沉沉,亂亂沌沌的,想瘋,怕瘋,其實很正常的生活狀態。或許大學的每一天,總有那麼多的無名遊離,找不到感覺,找不到方向。但是我們的生活不悲哀,充滿自娛自樂。或許就是在回首過去,或許是在面對未來時,心慌了。

鄖陽師專圖書館的藏書非常多,只要你願意讀,這裏的浩瀚書海完全可以滿足豐富我們這些莘莘學子的視野。對於書,我是一個比較喜歡中國文學史特別是古代文學史的人,對於外國文學作品,在讀書館僅僅借之讀了兩本,一本是上學期小組討論選的夏洛蒂的《簡愛》;另一本是自己在迷茫,羨慕上堂吉訶德可以的沉浸在幻想中才讀的。如此說來,對於外國文學,作爲學生的我很汗顏。對於外國文學,並不是楊老師講得不好,而是對於中國人來說,讀外國作品,特別是外國人名字時特費勁。在此想說呢,一部作品,只要你靜下心來讀,收穫還是不小的,不說讓你一下子瞭解整個中世紀的歐洲,至少可以讓你靜心……

我還是繼續談談這部讓我讀了很久的作品的一些感想吧,我看的《堂吉訶德》是插圖版的,人物刻畫很傳神,這也就是我第一段初讀感受的由來。《堂吉訶德》是西班牙著名作家塞萬提斯的經典之作。堂吉訶德·德·拉曼恰原名叫阿倫索·吉哈達,是一個鄉坤,他讀當時風靡社會的騎士小說而入了迷,自己也想仿效騎士出外遊俠。他從家傳的古物中,找出一付破爛不全的盔甲,自己取名堂吉訶德·德·拉曼恰,又物色了一位僕人桑丘和鄰村的一個擠奶姑娘,取名杜爾西尼婭,作爲自己終生爲之效勞的意中人。然後騎上一匹瘦馬,離家出走。堂吉訶德還按他腦子裏的古怪念頭行事,把風車看作巨人,把羊羣當做敵軍,把苦役犯當作受害的騎士,把酒囊當作巨人頭,不分青紅皁白,亂砍亂殺,鬧出許多荒唐可笑的事情,他的行動不但與人無益,自己也捱打受苦。他最後一次到家後即臥牀不起,臨終才明白過來。他立下遺囑,唯一的繼承人侄女如嫁給騎士,就取消其繼承權。

當初剛看到這部作品的時候,只是不覺得讓人發笑,那馬咋看上去,瘦骨伶仃,而也是消瘦的堂吉訶德,身穿盔甲,手拿盾牌,完全沉浸在自我陶醉中。他走到那,都瘋瘋顛顛,舉止之怪異讓人更是讓人啼笑皆非,但細細品味,書中卻處處閃耀着人性的光芒,即使已經病入膏肓,但是堂吉訶德並沒有放棄自己對自由和理想的執著追求,他勇鬥風車,除暴安良,怒殺羊羣。幹出很多不可思議的荒唐事,面對人們的嘲弄,他依然擡起高昂的頭顱。而不曾覺得自己如此這般有任何不妥。尤其是這一段,當堂吉訶德在見到上古騎士的`聖像後曾說過這一番話:“這些聖人和騎士在世的時候跟我是同行,也就是行俠仗義。我同他們的區別在於:他們是聖人,爲神道而戰;我是凡人,爲人道而戰。他們憑藉自己的驍勇贏得了天國,因爲天國是需要經過努力才能進入的;而我,直至今日,我還不知道自己付出的辛勞換回了什麼……。”是的,憑這樣的夢想是不會換回太多榮耀或幸福的,然而,有這樣的夢想難道就是一種罪過嗎?試問一句,作爲人難道就不應該有這樣的理想嗎?然而現實卻又告訴了我們什麼呢?它說,“不”。

從堂吉訶德身上還讓我看到了人們最基本的本質,那就是爲了自己的目標不顧一切地去實現它。在實現的過程中,那位瘦骨嶙峋像根高梁杆兒似的遊俠騎士,那位奇想聯翩的紳士,時刻體現出他正直、善良、堅韌不拔的本性,這是人類最崇高的精神,因爲太單純了,才鬧出許多笑話。要學習他堅持不懈精神。

也許每一個讀過《堂吉訶德》的人都會對堂吉訶德騎士本人的主觀臆想和不切實際而哈哈大笑,然而,堂吉訶德並不應該僅僅只是我們嘲弄的對象,他更讓我們敬佩的地方就在於,每一個讀過這部作品的人,都會在這位大名鼎鼎的騎士的荒唐行爲裏,看到他執着而公正的品質。他嫉惡如仇,總是正面向他的“敵人”發起不屈不撓的衝鋒,他從不背後給人捅刀子,更不用說用下流的中傷和惡意的詆譭來進行決鬥了。然而現在,令人惋惜的卻是,堂吉訶德這種令人敬佩的品質,在如今我們這個時代已經所剩無幾了。

我希望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像塞萬提斯筆下的堂吉訶德一樣,不拋棄,不放棄,勇敢的去找尋屬於我們自己的夢想,而這又是我們對堂吉訶德以及塞萬提斯本人最好的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