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藝術讀後感《什麼是藝術》讀後感

藝術讀後感《什麼是藝術》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02W 次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藝術讀後感《什麼是藝術》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藝術讀後感《什麼是藝術》讀後感

藝術讀後感《什麼是藝術》讀後感1

愛是什麼?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感知,但似乎每個人都說不太清楚。一方面我們覺得愛是生活中的重要存在,對愛的渴望、追求,以及喪失愛或愛而不得的痛苦幾乎貫穿了人的一生。另一方面我們缺乏愛的教育,沒人告訴我們如何愛,才能通往幸福。於是,很多人就沉浸在那些影視劇中的愛情故事和愛情歌曲中,或陶醉嚮往,或唏噓淚下。估計這就是很多人所受的“愛的教育”。

但,如果你期望對自己的情感有更深入的反思,或者你對愛有些疑慮或困惑,費洛姆的《愛的藝術》或許對你會有啓迪。費洛姆是德裔美籍的心理學家,他的這本1956年出版的書,半個多世紀過去了,依然有亮點閃耀。

書並不厚,薄薄的一本小冊子。

書的開篇,作者就指出,我們關於愛的理解,有很多誤區。

誤區一,認爲愛情的關鍵是:我會被人愛嗎?我如何才能值得被人愛?

持有這樣觀點的人很多。例如,拿破崙就有句名言:男人靠征服世界來征服女人,女人靠征服男人來征服世界。如此,男人會努力獲取財富、名利和地位,女人則通過美顏和裝扮,讓自己保持魅力。然而,我們依然看到很多功成名就的男人,在愛情和婚姻上非常失敗,很多漂亮的女人也未必就婚姻幸福。

有一句很有魅惑的話是:“你若盛開,清風自來。”所以有很多雞湯文就告誡大家,要拼命地爭取成功,把自己打造得優秀,愛情就自然而來。誠然,優秀的人,被愛上的初始機率會大很多,但這份愛到底能多長久?這世界上,總有更優秀的人出現,那麼會怎樣呢?如果做不到那個最優秀的人,是不是就不配去愛,不值得被愛?

誤區二,愛的問題是個對象問題,而不是能力問題。

我們認爲我們之所以不幸福,是因爲沒有遇到對的人。有網紅名人告訴我們:“當你遇到了對的人,你就會發現,一切問題都迎刃而解了。在這個對的人的眼裏,你的一切都是美好的,你會被無條件地寵愛。”嗯,聽起來無比正確,尤其是,如果生活中有什麼不開心,有什麼不如意,指責對方是那個錯誤的人,比自省自己,努力溝通和改善,可要容易得多。但問題是到哪裏去找那個對的人?爲什麼有人婚了又婚,依然沒有找到對的人?

誤區三,一見鍾情纔是真愛

一見鍾情,驚鴻一瞥,確實極具魅惑,令人心曠神怡。但有多少人體驗過一見鍾情?有多少一見鍾情之後,能修成正果,成爲持久的愛戀?作者指出,這些產生於剎那間的強烈感覺,是不真實的,盲目的,是一種服務於繁衍需要的本能。所以,註定是不會長久的。但一見鍾情確實有可能是個好的開始,關鍵是能否把“一見鍾情”轉變爲“持久的愛”。

誤區四,愛很簡單,很容易。

很多人都覺得愛很簡單。作者卻說,再也找不出一種行爲或一項行動像愛情那樣以如此巨大的希望開始,又以如此高比例的失敗而告終。所以愛絕不是一件簡簡單單的事情,是需要付出很多學習和努力才能獲得的能力。

此處,大家可以停下來,想一想,在你的愛情觀中,是否有以上類似的看法?你有沒有躺着中槍呢?

在引發讀者的一番思考之後,作者闡述了他的愛情理論。

之一,愛情是對人類生存問題的回答。人,作爲意識到自我存在的生命,最大的需要是就是克服自我的孤獨感。愛情是人類的衆多克服孤獨感的方式之一。之二,愛情是一種積極的情緒,是人內心生長的東西,而不是被俘虜的情緒。即愛情首先是給而不是得。給是力量的最高體現,通過給體驗到我的力量,我的富裕,我的活力,因而快樂。給不是犧牲,是體現了生命力。此外,愛的其它特質有:關心、責任心、尊重和了解。它們是相互依賴的。親密關係中的很多問題都是由於彼此不瞭解,不尊重,缺乏關心等造成的。其實,人的本性是自私的,但愛讓我們克服了私我,拓展了我們對他人對世界的關心。

所以,愛情的本質是克服人的孤寂,實現人與人的結合。同時,它可以幫助我們成長,讓我們的生命更有活力,更加豐富。

在闡述愛情理論的同時,作者還非常詳細地討論愛的各種形式。如,母愛,父愛,博愛,性愛,自愛,神愛等。

如果小孩子缺乏恰當的母愛或父愛,當他們成年後,就有可能會出現很多問題。他們會把對父母的感情、期待和恐懼,投射到“所愛者”身上。所以,親密關係中的很多問題,都可以從小時候,從原生家庭中找到答案。

所以,作者認爲,愛是一種能力。愛情是那些具有創造性和成熟性格的人的一種能力。不成熟的、幼稚的愛是:“我愛你,因爲我需要你。”而成熟的愛是:“我需要你,因爲我愛你。”

不僅於此,作者還認爲,是所處時代的社會結構對價值觀念對人的影響,導致了人性的異化(物質化),也導致了愛情在當時的西方社會,正面臨衰亡。把愛情看作是性滿足的產物,看作是結伴思想和防止孤獨的避風港,這兩種觀點是西方社會中愛情衰亡的兩種表現。

在書的最後,作者談論愛的實踐時,着重談論了信仰的力量。他認爲愛是一種信仰,要把相信自己的愛情,並相信這種愛情能喚起別人的愛,以及相信這種愛的可靠性,看作是愛情的基本條件。

作者認爲,愛情的存在只有一種證明:那就是雙方聯繫的深度和每個所愛之人身上的活力和生命力。你還相信愛情嗎?去讀讀這本書吧。相信愛情,選擇去愛,真正的幸福纔會到來。

藝術讀後感《什麼是藝術》讀後感2

在讀弗洛姆的《愛的藝術》之前,我對愛的認識僅僅是停留在那種言情小說中,男女主角在一個浪漫的黃昏中,相向地走在一條鋪滿楓樹的幽靜的羊腸小道上,發生一次浪漫而傳奇的邂逅,並從此展開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愛情故事,當然,在此期間,男主角會面臨情敵的競爭,女主角會面臨男友背叛的危險,當然,雖然過程是曲折辛酸的,但最後的結果必定是完美的,男女主角必將像童話故事中的王子與公主般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愛到天荒地老,海枯石爛,從此長相廝守,白頭偕老,兒孫滿堂,死而無憾。最後,故事完結。

至於愛的藝術和愛所需要承擔的義務與責任則是呲之以鼻,對於婚後所謂的“三年之癢”更使不屑一顧,因爲我認爲那是失敗者的婚姻,那是一場失敗的婚姻,畢竟,在我的認知中,成功的婚姻是不需要保鮮的,我本來認爲兩個真心相愛的人結合在一起,即使是過着平平淡淡的生活,每天只有鹹魚白菜送飯,他們依然是開心幸福的。至於網上教授的讓婚後生活保持小浪漫的小貼士,我更是不會相信,因爲我覺得每天早上能見到自己心愛的人一面就已經是一種幸福,更是一種小浪漫,有時我甚至會有如此念頭:那男的做那麼多的無聊的事去討好他們的妻子,他們是不是做了一些對不起她們的事而感覺良心上過意不去,想要做這些欲蓋彌彰的事,從心裏上尋求安慰。

但當我讀完弗洛姆的《愛的藝術》後,我才真正發現我錯了,而且錯的很離譜,因爲我太天真,太無知,以至於把愛看的太膚淺,太簡單,太理想化了。

因爲我們人類無法避免孤獨,而想要驅逐我們心中孤獨感的辦法一個是與外部世界直接的聯通,二則是去愛。所以說,愛,是我們內心對感情的需求,一個人內心強大的表現,但可惜的是,很多人對此產生很深的誤解,他們認爲:愛情是弱者的感情。實際上,這是一個非常錯誤的觀點,愛情並不是單單強者或弱者需要的一種感情,它是芸芸衆生均需要的一種感情寄託,就如同我們均需要親情與友情,他們是塑造我們健康積極完善的精神世界的動力與基礎,沒有了愛情,我們的內心將會出現空虛與失落,我們的內心世界與精神世界是不健康的,故而,愛情是我們人生的潤滑劑,愛情是我們人生的調味劑,愛情是我們人生的萃取劑,它讓我們感受到生活的真諦,讓我們品味到人生的甜酸苦辣,讓我們真正無悔此生。正如一位偉大的思想家曾經說過:“我們的人生需要兩樣東西,一個是麪包,一個是愛情。”

另外,弗洛姆也大量探討了現代社會是否有利於愛的培養的問題,他認爲,西方社會導致了愛的潰散,無可否認的是,在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人們在獲得越來越高的物質享受的的同時,人們所追求的物質生活也越來越高,在自身及周圍好友無法滿足日益膨脹的心理追求的情況下,他們甘願放棄他們追求的愛情以滿足他們的虛榮心,面對這些“寧可坐在寶馬車裏哭,也不坐在單車上笑”的可悲、可笑、可嘆的花季少女,我們怎能不感嘆經濟發展導致了愛的.潰散,雖然我們將如今社會出現的這種以愛情換金錢的行爲歸咎於經濟的的高速發展有推卸責任的嫌疑,但我們無法否認它的消極的一面。

擔當我們深思一層,我們又會發現我們的這個觀點是如此幼稚,隨着社會的發展,經濟發展是必然的結果,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亦是必然,我們不去讚歎生活方面的提高,反而降罪於他,我們是何其怪哉?細細想來,如今這種愛的潰散實際上應歸咎於我們的思想層面上的建設未能跟上經濟發展的腳步,人們的思想仍然停留在過去的層面上,沒有跟上時代的腳步,所以弗洛姆在“愛的實踐”裏所提到了幾種愛的基本要求:“自律”、“專注”、“耐心”、“極大的熱情”,這些品質要求正是在如今這個物質橫流的時代我們應該堅守的底線,無可否認的是是現代社會的物質消費約束集確實不利於這些美德的培養,這些美德在社會中的地位也遠不如一兩千年前,但正因這些品質難以培養,方顯其難能可貴。

當我們獲得了這些優秀的品質後,我們還必須明確堅守自己的責任與義務,畢竟愛情的最終結果是組建一個屬於自己的小家庭,我們首先要承擔作爲丈夫、妻子的責任,然後就是要承擔作爲父母的責任,當然,還有很多很多其他的責任,在這裏就不一一列舉了,當你尚沒有對自己所要承擔的責任有思想準備之前就開展愛情,最終的結果很可能就是你的愛情過早夭折。

可以說,愛是一種需要學習、時時注意的能力——培養這樣能力之始,就是從努力靠近弗洛姆所提出的幾項要求開始,愛情需要的自律、專注、耐心需要我們對愛情的專一,面對外面花花世界的誘惑,我們要堅守本心,雖說“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但當我們擁有了另一半,或正在發展另一半,我們可以與他們交朋友,但決不能開展超越友情的行爲,面對如今頻繁出現的婚外出軌行爲,我們應該進行深入反省,對於這種現象的出現,我們不難看出那些已婚男子缺少或遺失了弗洛姆提出的那些優秀品質,面對這些情況的出現,我們更是看出這些品質的難能可貴與必要,對於這些品質的培養,我們必須從小開始培養,並且始終堅持到底,只有如此才能收穫屬於自己的真正愛情!

人類是羣居性動物,愛情的出現是人類發展的見證與必然,面對愛情,我們將如何取捨,這可以說是一個千古難題,即使是歷史上最偉大的智者亦無法準確給出一個精確的,一切均應取決於自己,實際上,只要心中擁有對愛情的執着,你必將看破虛妄,收穫屬於你的真正美好的愛情。

藝術讀後感《什麼是藝術》讀後感3

這半年突然有了很多空閒的時間,可以思考很多之前沒有精力去思考的問題。無論是從自己三觀的缺失,對感情的疑惑,還是對未來工作生活的規劃,都終於有了個精神的空隙讓自己好好思考這些問題。前段時間,感情問題的困惑讓自己苦惱不已,我們到底希望從感情當中獲得什麼?一段好的感情應該是怎樣的,如何在美好與不完美中進行平衡和選擇?一段感情的變淡和所謂的到後來會變成親情,是不是一種騙局?對終身浪漫深情的嚮往是否是得當的,還是自己的幼稚和不理性?

問了幾個同學,他們都不知道有什麼感情方面比較好的理論著作,於是自己就在知乎上搜了搜,看到這篇比較簡短加之這本是Top250於是先拿了這一本進行翻看。看完之後,總的來說自己並沒有很多評論中醍醐灌頂的感覺,可能因爲裏面諸多是泛泛的表述,比如第四章裏面“愛的實踐”當中說愛的藝術實踐需要的是規矩、專心致志、耐心、關注,這幾個並不算有錯,甚至放到如何做好一份工作、如何獲得個人成就而言,這些準繩和經驗都是成立的,或許這些其實就是愛情要素中最精華而質樸的總結,但卻並未引起自己很大的共鳴和收穫感,甚至有一種喝了一碗淡淡的雞湯的感覺,好像洗滌了心靈卻說不出有什麼滋味,可能就如一個短評中所說“如果只從向善的角度談話題只能流於空洞”。

但是,書中有些地方還是讓自己覺得比較有收穫的。自己印象最深的是,書中說“人類最深層次的需要是克服疏離感,是逃離孤獨感”,覺得在自己僅有的生活經驗中,已經略有時候會感覺到孤獨和疏離,自己覺得那是一種無法通過與人接觸而消除的感覺,反而只有自己獨處去慢慢消化。但是想到工作之後,朋友會越來越少、屬於自己的時間會越來越少,便已經開始體會到那種孤獨感了。書中認爲由個人逃離孤獨感角度而引出羣體一致性也挺有意思的:

在民主社會中,存在壓倒性的一致性。原因在於下列事實:必須有一種對追求融合的回答,如果沒有別的或更好的方式,那麼,通過羣體一致才達到結合爲一的方式也就會成爲支配性的方式

另外,書中多處對於現代生活方式和消費的表述,與自己最近在讀的《消費社會》恰巧有所呼應,甚至覺得現實就是書中描繪的那樣。讓自己印象深刻的三處,作者對於現代資本主義將人標準化進行了闡述,分別從“資本主義使人標準化,而將這種標準化視作‘平等’其實意味着‘雷同’”、“資本主義使人如機器般隔閡從而不得不通過程式化的娛樂消費等來體會開心”、“如同其他領域一樣,人也將自己視爲商品,人的價值由經濟價值所決定”。在現代經濟學的學習中我們都認爲人口是生產要素的一部分,我們從離開校園的時候便開始出賣自己的勞動力獲得物質回報,我們在找工作的時候也會衡量一個工作的“性價比”,無論是從年薪考慮(同樣工作一年爲什麼我比別人掙得少)還是時薪考慮(996比955高工資是正常的)我們都將自己的時間和勞動視爲一件商品與公司進行交換;我們的消費路徑也是相似的,女孩子會開始購入人生第一件奢侈品,開始買名牌包包、衣服、珠寶,大都向着一樣的方向靠近。我並不認爲自己能逃脫這種思想,我也認爲自己在努力追求和獲得想擁有的物質生活,但作者的這種反思卻讓自己好像看到了鏡中的自己:

現代資本主義需要大批能夠協調合作的人;這些人的消費需求越來越多;這些人的口味也是標準化的,既能輕易地受外界的影響,又能被明確地預測。現代資本主義需要的人一方面感到自己是自由的、獨立的、不服從於任何權威、原則或良心,但另一方面他們又願意執行命令,按照別人的期望做事,無摩擦地去適應這部社會機器;無須暴力就能指導,無須命令就可指揮,無須目標就可激勵——只有一個例外,那就是他們要好好幹活,表現活躍,發揮職能,不斷前進。

其實看這本書是爲了獲得關於愛情的理論的,書中這句話讓自己覺得困惑的東西有那麼一點點被解答。愛一個人不僅是一種強烈的感情,而且也是一項決定,一樁判斷,一個承諾。如果愛情僅僅是一種感情,那麼承諾相愛一輩子就沒有基礎。

自己常常疑惑於,人都是不斷在變化,即便是我也與三年前的我有了巨大的改變,我尚且只走過人生1/4的路程,如何會有足夠的智慧爲剩下3/4的年華做出重大的選擇。而書中所說的“一樁判斷”,則意味着必須要這麼做,並且得由自己對自己的判斷負責。或許這其實是一個很簡單的道理,但自己卻長時間以來無法接受這樣的說辭,直到看到這句話才覺得這不是我是否願意接受的問題,而是其定義本身便已經包含了這樣的責任。

總而言之,自己還得多看看其他書才能釐清自己的疑問。(自己的困惑也是一陣一陣的,這幾天心情好了就似乎完全沒想過這方面的問題,或許過段時間自己又會陷入疑惑)下面記錄一些書中讓自己覺得頗爲收穫的文字:就像現代化的大規模生產要求商品標準化一樣,社會進程也要求把人的標準化,並把這種標準化叫做“平等”

追求平等的趨勢也是取消差別趨勢的一部分,平等以這樣的代價被買到了:婦女之所以與男子平等,是因爲男女之間已經不再有任何差別在物質領域,給予意味着富足。不是擁有多的人,而是給予多的人才富足……他給了別人他的歡樂、他的興趣、他的理解、他的知識、他的幽默以及他的悲傷有生命力的東西。

生活除了生存以外別無目標,除了公平交易以外別無原則,除了消費以外別無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