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羣山回唱讀後感

羣山回唱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63W 次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千萬不能認爲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羣山回唱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羣山回唱讀後感

羣山回唱讀後感1

我的朋友,我該如何向你表達那種缺失感呢?也許,有那麼一些時刻,會幫助你理解這種感覺:當你在縱情歡笑後突然沉寂,當你在浩瀚美景前滿腹酸澀,當你在人生最重要的場合裏悵然若失……你隱約覺得,自己失去了什麼,某種重要的東西,也許是某個親人,也許是你愛過的人。也許你自己並不清楚那個人究竟是誰,可是在那一瞬間,你由衷地感到,如果他(她)也在這裏就好了

故事的尾聲,兩個帕麗喁喁私語,年輕的帕麗對姑姑說:"我常把我倆想象成兩片樹葉,從同一棵樹上飄落,被風吹散,相隔數裏,卻仍然找得到深深糾纏的樹根。""對我來說,情況正好相反。"年老的帕麗扣住侄女的手說:"你說你能感到我的存在,我體會到的卻只是一種缺失。一種沒來由的模糊的疼痛。我就像一個病人,跟醫生講不清什麼地方疼,只是覺得疼。"年老的帕麗的兄長、年輕的帕麗的父親阿卜杜拉在躺椅上用胳膊肘撐起身體,揉揉眼睛,看着她倆。"你們這倆丫頭在鼓搗啥?"他咧開嘴笑了。

"神祕的命運/知曉每一粒塵埃的一生/讓我們講述我們的故事/有如一粒微塵"阿卜杜拉和帕麗小的時候,他們的爸爸薩布爾常常會給他們念魯米的詩,但是他們更喜歡聽爸爸講故事,故事裏有精靈和魔鬼,有貪婪的國王,也有聰明的農人。在他們看來,小小的村莊沙德巴格就是全世界,爸爸是頂天立地的男子漢。他們從來不覺得自己是一粒塵埃。直到爸爸爲了不讓孩子再在冬天裏凍死,而把帕麗賣給了喀布爾一個富裕的家庭做養女。臨走的那天晚上,爸爸給阿卜杜拉講了一個魔王進村的故事,一個關於選擇的故事,末了他說:"這是最好的選擇。像所有已經過去的事情一樣,隨後它會過去的。它過去了。"

縱使阿卜杜拉和帕麗百般不願,他們還是被分開了,像微塵一般被吹落到天涯海角。直到五十多年後,命運讓他們重逢。卡勒德?胡塞尼將和兄妹倆有關聯的幾人的故事串連起來講給我們聽,一粒粒微不足道的塵埃聚合在一起,散發出珍珠般的光彩。這是作者對小說技法更加圓融大膽的嘗試,是古老的《一千零一夜》的講故事傳統和西方敘事手法的一次巧妙結合。多線索多視角的推進精確平穩,恰如一曲多聲部的動人合唱,讓我們再度沉迷。

從沒有哪本書像《羣山回唱》一樣讓我如此清晰地看到人的本質——我們只是一塊零碎的拼圖,在我們身上,總有一個缺失的部分。如果沒有其他的部分,我們永遠感到自己是不完整的,就像在空蕩蕩的山谷中吶喊卻沒有迴響。是圍繞在我們身邊的其他的部分,讓我們確定了自己與他人、家庭和社會的聯繫,是他們教會了我們愛、責任與犧牲,是他們讓我們找到自己的位置,明白自己是誰。

就像故事中的帕麗終於找到了離散多年的哥哥阿卜杜拉,彌補了雙方人生的缺口;帕麗兄妹的繼母帕爾瓦娜和自己的孿生姐妹馬蘇瑪,儘管有過嫉妒和傷害,雙方還是爲彼此互相犧牲和成全;兄妹倆的舅舅納比,夾在對主人妻子的單相思和主人對他默默的同性之愛中,明白了愛和責任的真諦……犧牲,橫亙在這些不盡相同的故事裏的主題都是犧牲。如果你想要幸福,你必須首先要做好犧牲的'覺悟。這就是關於幸福的殘酷真理,它需要你用愛與責任來交換。然而,如果生命中有那麼一個值得爲之犧牲的人存在,本身就是一種幸福。

故事中帕麗的養母妮拉是一個特例,一個美麗多情、才華橫溢的女詩人,身心卻承受着最嚴重的缺失。她不停地用愛情、香菸和酒精來填補自己的空缺,她甚至用帕麗來填補自己不能生育的空缺。然而她都失敗了,因爲她一直在索取愛,卻從來沒有想過要先付出一些愛。她追逐幸福,卻不斷地從責任中逃離,直到逃無可逃。她始終是一塊孤零零的拼圖。

我們也許都曾經孤身一人迷失在連綿的羣山之中,但只要我們吶喊出聲,羣山間的迴音會迴應我們,連綿不絕。它們會填平我們的不安與憂懼,指引我們找到回家的路。我們不會孤單,我們不再孤單。

羣山回唱讀後感2

卡勒德?胡塞尼這樣說道:“《羣山回唱》這書的寫作始於家庭這概念。事實上,我的寫作不斷涉及的最重要的主題是家庭。拋開了家庭這個線索,你幾乎無法理解自己,無法理解周圍的人,無法弄明白整個世界中自己的位置。”

如果不瞭解作者這樣的寫作意圖,《羣山回唱》蛛絲網結的人物故事會讓你覺得枝丫漫散,歧路重重。我們每個個人通過家庭這個基本細胞存在於世界這個大機體中。細胞與細胞之間結合,碰撞,滲透衍生出人與人之間或近或遠的聯繫,牽絆,糾纏,生髮出各種各樣的愛恨情仇。

作者“立志拂去蒙在阿富汗普通民衆面孔的塵灰,將背後靈魂的悸動展示給世人”,背景就是阿富汗貧窮和戰爭不斷的六十年。這樣苦難的一個大背景,尋常的家庭面對着必然是更深刻的人生悲歡離合。因爲家庭貧困,生活艱難,鄉村農民薩布爾不得不將小女兒帕麗送給喀布爾的富人瓦赫達提,從而改變了小女兒帕麗的一生。

和薩布爾青梅竹馬的馬爾蘇,因爲妹妹的嫉妒,從樹上墜落而癱瘓,負疚的妹妹帕爾瓦納照顧不能自理的姐姐耗費了青春,最後嫁給自小心儀的薩布爾爲後妻,並照看他的三個孩子。

貌和神離的瓦赫達提夫婦,雖然家境優裕,夫妻卻各有各的隱祕和不爲人道的痛苦。瓦赫達提意外中風,妻子攜養女帕麗遠走巴黎,暗戀女主人的司機納比因爲責任和良心繼續守護着中風的男主人,無意中發現男主人原來一直無望的暗戀着自己。納比開始排斥着這種在阿富汗社會難以啓齒的感情,卻在日復一日照顧瓦赫達提的生活中漸漸發現了生活的樂趣,目標,成就了相濡以沫的親密伴侶。

瓦赫達提的鄰居伊德里斯和表兄鐵木爾因爲家庭富裕,在戰爭前逃往美國並安家立業。戰爭後二人回到阿富汗結識了可憐的阿富汗女孩羅詩,伊德里斯看不慣鐵木爾幫助別人時的高調,爲鐵木爾做好人好事廣而告之的行爲感到不爽,他認爲做好事不留名,高風亮節,這樣才值得稱道。於是他立志要幫助受到親戚傷害的羅詩到美國接受治療。可是回到美國以後,忙碌的工作和生活把他在阿富汗的經歷化作了看過的一場悲情大片,激動之後,發現自己對羅詩的承諾變成了買完東西就後悔的感覺.六年後,痊癒後的羅詩在美國出版了一本自己的傳記並在題記上感謝幫助她重生的鐵木爾。在籤售書時,羅詩認出了伊德里斯,報以的卻是陌生人之間的禮貌微笑,“別擔心,裏面沒有你!”羅詩在給伊德里斯的簽名書裏寫到,真可謂意味深長。

《羣山回唱》前半部故事精彩,曲折傳奇。相比之下,後半部略顯散亂。在童年被命運之手扭轉方向的帕麗在巴黎成長爲一個受人尊敬的大學教授,但深埋在記憶裏生命最初的根脈卻無法拔去。因爲缺失了生命的開頭部分,帕麗和繼母妮拉的關係並不融洽,直到她最後找到自己的哥哥,人生的拼圖纔算完整。一生都在尋找妹妹帕麗的阿卜杜拉,在和帕麗重聚時,卻已經失去了所有的記憶。失憶前,他留給妹妹一封信“他們告訴我,我必然要走入水裏,很快就將沉沒。出發之前,我把它留在岸上,給你。我懇求你找到它,妹妹,所以你一定會知道,在我沉入水中時,心中想着什麼。”

帕麗同父異母的弟弟伊克巴爾延續着自己生來的宿命,先是躲避戰爭流亡到伊朗的難民營,戰爭後回到家鄉,卻發現家園早被阿富汗的軍閥霸佔。其兒子吳拉姆和軍閥的兒子阿德爾有一段淳樸的友誼,但在殘酷的現實面前,巨大的人生分歧出現,一個一日爲雄,至死爲雄。一個將在艱苦的營生中耗盡青春,腰身佝僂扶犁而立。

幫助帕麗找到親人的希臘人馬科斯,演繹出另外一段看似無關的故事。母子關係,母女關係,信任,拋棄,叛逆,理解,愛,是人類共同面臨的課題。家庭就如同一顆大樹,個人是它上面的樹葉,樹葉從樹上飄落,被風吹散,相隔數裏,卻仍然能找得到深深糾纏的樹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