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700字(精選7篇)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700字(精選7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2W 次

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爲了讓您不再爲寫讀後感頭疼,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非暴力溝通》讀後感700字(精選7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700字(精選7篇)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1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生活中的暴力溝通非常常見,人們經常站在道德的制高點對他人進行評判,一味的比較,威脅他人,以不得不爲幌子來回避責任,造成情感和精神上的創傷甚至比肉體的傷害更加痛苦。

最近讀了一本書,是美國著名的馬歇爾·盧森堡博士寫的《非暴力溝通》,書中用切實可行的方法,並列舉了大量的案例來教導我們如何避免出口成傷。

第一步是觀察,講事實而非評論。“你根本不照顧這個家庭”比“你一週有五天都晚上十一點纔回家”更容易引起對方的反彈,讓溝通失控。基於事實的溝通是尊重,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第二步是感受,設身處地地體會對方現在可能有什麼樣的感受或者清楚的表達出自己的感受。

第三步是挖掘感受背後的需求,人們感受到生氣的根本原因是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此時不該用責備自己或他人的形式來宣泄不滿,這對解決真正想要解決的問題沒有什麼幫助。最後說出請求,明確需要什麼,而不是不要什麼,更利於直面解決問題。

我們都是普通人,都有各種各樣的情緒,在生氣的時候會自然而然的將錯誤歸結給他人,這種無謂的發泄並不利於解決問題,有時候發泄完還會有自責情緒,讓生活更糟糕。看了《非暴力溝通》這本書之後,我覺得可以試試在今後的溝通中用到“觀察—感受—需求—請求”四步法,在情緒爆發前給理智留一點思考的時間。

通過對這《非暴力溝通》一書的閱讀,我在慢慢改善自己與其人的溝通方式,對於與其他人在溝通中出現的一些暴力溝通,也能夠站在一個旁觀者的角度來分析原因,並且及時調用自己學到的知識,使自己的內心更加平和和堅定,學會感恩,學會愛自己。非暴力溝通,需要時間來踐行。要把非暴力溝通作爲工作、生活中的一項修煉堅持下來,做一個平和的人。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2

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一定聽過讓自己不舒服的耳語,也經歷過讓自己內心痛苦的溝通過程。在我看來,不一定是當面的謾罵以及嘲諷纔算得上暴力,雖然那些難聽的話語只是一瞬間的衝擊,那些隱性的暴力語言,卻給心靈帶來長久的傷害。

我想這些所謂的“暴力”在孩子心裏會種下怎樣的種子如果說我們閱讀了很多關於暴力的書籍就會注意自己的言辭,在交流過程中能感受到自己帶給對方的舒適以及禮貌的話,但不妨回過頭想想,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有多少孩子因爲老師或者家長在他年幼時對他的否定和批評而將他那顆面對世界好奇的心靈扼殺在搖籃裏。

很多時候成長只是一瞬間的事。在家庭成長中,我很感激他們,儘管我們曾經用多麼令對方痛心的方式去證明我們對對方的愛,但是我從這個過程中學會了理解與表達愛。在閱讀完書中前兩個章節時,我發現要不使用暴力,也要掌握一些方法的。例如:“你真的懂我嗎?”“你不懂我”其實“懂”這個字眼,是需要雙方的努力,若只有一方的努力,那麼所做的都是無用功。

在東方父母的教育中,大多都是他律他制。父母制定了這個規則,孩子就要符合他們的規律,這叫做讓孩子從小圍着父母的意志轉。很多時候,父母與孩子有隔閡,問題大多都是來源於父母本身。他們往往會覺得:“你是我的.孩子,你什麼事都要聽我的,因爲我是過來人,不會害你的。”正是因爲這樣,他們常常用命令的語氣讓我們去達到他們心裏的那個預期。書中寫到,一位母親對正值青春期的兒子說:“你應該將電視機旁邊的髒襪子洗了”若他把那句用命令的語氣換成“我希望或者你願意將電視機旁邊的襪子洗了”這樣會出乎意料的達到你所期待的有效溝通的結果。

書中提到非暴力溝通的四個要素:觀察、感受、需要、請求。剛開始以爲這本書是講說話的技巧,讀完才意識到,溝通的本質不是在於如何去說,而是語言背後的思維,如何去想,如何去體會自己和對方的感受。簡單來說,最重要的還是換位思考。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3

在看了《非暴力溝通》這本書後,我經常會回憶起我初中階段的生活,書中講了有一些懂得“非暴力溝通”說話方式的老師,那些同學是幸運的。非常遺憾,我在初中時遇到的這位老師,他和同學們溝通的方式幾乎都是暴力的,不光有語言暴力,還有肢體暴力。

這位男老師脾氣很暴躁,尤其喜歡體罰學生,男同學女同學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體罰,同學們犯的錯,無外乎就是考試沒考好或者上學遲到。記得一位男生因爲考試成績不好,被他拳打腳踢,口吐白沫,最後休學了。想想那時我們的小心靈得多害怕,得受到多大的摧殘啊!記得有些同學大膽的和老師說,能不能體罰時不要讓學生們看到,老師說:“不行,要不怎麼起到殺雞儆猴的效果。”在我們小時候,家長都不大管我們的學習,也不會太關心我們在學校的情況,估計家長都想像不到我們在學校就是待宰的羔羊,這位男同學受到如此重的體罰也沒見家長找到學校。女生體罰輕一些,考試達不到目標的被打手心是常有的事。

同學中犯最大的錯估計就是早戀了,而受到的懲罰就帶有侮辱性了。男同學被帶到操場揍一頓,女同學被罰在學校跑操時讓她站操場邊,全校的師生都看見了,每個跑操的人都會問那個女生爲什麼站在那裏,然後就會有人告訴他,因爲早戀(好事不出名,壞事傳千里)。可想而知,最後兩位同學雙雙退學了。

感覺那時候同學們和老師之間是沒有溝通的,每天努力學習不是因爲愛學習,而是因爲害怕老師。後來畢業以後,同學們交流起來,都說恨死了那位老師,那本該美好的少年時光就毀在這位老師的手裏。那時我們都巴不得趕緊畢業,脫離魔掌。

看了這本書後,真是浮想聯翩。推己及人,希望自己對孩子對他人,都能做到用“非暴力溝通的方式”交流。學習,一直在路上。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4

非暴力溝通的本質是心中要有愛,對他人有愛,對自己有愛,非暴力是愛的外在形式。在溝通過程中通過一種結構化的方式解讀自己和他人的內心、體會各自的感受,並將這種感受合理地表達出來,使得雙方能夠互相理解,最終實現和諧的、充滿愛的溝通。非暴力溝通的基本前提是假設人感受的一致性以及同理心,即人的基本感受是相同的,正因爲人類的感受相通,所以才能相互理解。

讀這本書一方面能夠學會如何運用非暴力溝通這種方法,另一方面讀書的過程也是對心靈治癒的過程。書中對人心理需要和感受的剖析之精準,時常讓人覺得還真是這麼回事,如果早點知道這些該多好啊。在此,我非常感激本書作者和譯者,讓我們知道應當多注重自己內心的需求,以及如何合理地表達這些需求使溝通能夠愉快地進行,下面列一些令我感觸較深的點,談不上感受,權當雜記吧。

1)外在的驅動力是壓力,內在的驅動力纔是真正的動力。一個人如果總是以“應該”做什麼來要求自己、命令自己,那他一定會偏離自己的內心,導致內在的分裂與不滿。就像戀人剛開始是出於對對方的喜歡,所以一切關係都很融洽。而當熱戀期過了,出於讓對方幸福這一責任方面的考慮,愛情往往變得沉重起來。

2)喜歡使用暴力的人,無論是肢體暴力還是語言暴力,是因爲他內心的平靜遭到了破壞,尤其是被暴力所破壞,所以他纔會用暴力的方式維護自己內心的和平。但暴力從來無法根本性解決問題,因爲暴力不是人內心最終的需求。

3)每個人都有自己內心的需要,故而真誠待人比委屈求全更可靠、更長久。

4)向別人傾訴有助於瞭解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就像有些東西在你你說出來的時候你才能更客觀、更全面地理解它。在痛苦的時候,合理的傾訴能夠避免自己被充斥在頭腦裏的各種想法所束縛。

5)最後,這本書值得時常拿出來看看,當作一碗心靈雞湯吧,需要的時候治癒一下自己的內心。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5

言語上的指責、嘲諷、否定、說教以及任意打斷、拒不迴應、隨意出口的評價和結論給我們帶來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創傷,甚至比肉體的傷害更加令人痛苦。這些無心或有意的語言暴力讓人與人變得冷漠、隔膜、敵視。

發現一本好書,非常棒,是美國的馬歇爾·盧森堡博士寫的《非暴力溝通》,看後感覺非常受用。依照它來談話和聆聽,能使人們情意相通,和諧相處。書裏講述的溝通方式很簡單,就是把不舒服的責任放在自己身上,而不是說對方引起的。比方說,每次你看到孩子滿地亂丟玩具或者老公不收拾家務,就會叨唸他們,結果他們不但不改,屢屢讓你忍不住自己收拾,最後惹得一肚子氣,他們煩,你也煩。其實換一種方法,換一種說話方式就可以改變他們這些屢教不改的行爲:

第一句:當我看到你又把玩具亂丟在地上(要述說事實,任何人都不可以反駁的事實。比方說,亂丟,就是一個批判,不是事實,人家覺得玩具本來就該放地上的!)

第二句:我覺得很不舒服(陳述自己的感受,誠實、中肯)

第三句:因爲我很不喜歡家裏看起來凌亂(把自己不舒服的感受歸咎到自己身上,因爲我不喜歡凌亂,我纔不喜歡你把玩具丟地上,否則我一點也不在乎的,不是嗎?)

第四句:可以請你撿起來嗎?或是以後你可以玩耍後自己將玩具收進玩具箱裏嗎?(提出一個可行的要求,對方可以照着做的合理要求)這種溝通方法真的很棒,可以化解很多糾紛,尤其是對付青少年反叛期的孩子,特別管用。

這本書很好的地方不只是光教你如何表達感受,與人溝通,它還從其他很多方面提醒我們如何傾聽內心中不同的聲音,以及懂得它們所反映的需要,學會觀察內在的情緒和突破那些引發憤怒、沮喪、焦慮等負面情緒的思維方式等——學會懂得自己,就會懂得別人,獲得愛、和諧和幸福!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6

《非暴力溝通》這本書是美國著名的馬歇爾·盧森堡博士的著作。他發現了一種溝通方式,依照這種方式來談話和傾聽,能使人們情意相通,和諧相處,這就是“非暴力溝通”。

作爲一個遵紀守法的好人,也許我們從來沒有想過和“暴力”扯上關係。不過如果稍微留意一下現實生活中的談話方式,並且用心體會各種談話方式給我們的不同感受,我們一定會發現,有些話確實傷人!言語上的指責、嘲諷、否定、說教以及任意打斷、拒不迴應、隨意出口的評價和結論給我們帶來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創傷,甚至比肉體的傷害更加令人痛苦。這些無心或有意的語言暴力讓人與人變得冷漠、隔膜、敵視。非暴力溝通則能夠治癒內心深處的隱祕傷痛、超越個人心智和情感的侷限性、突破那些引發憤怒、沮喪、焦慮等負面情緒的思維方式、用不帶傷害的方式化解人際間的衝突以及學會建立和諧的生命體驗。

使用暴力的人其實是因爲它們內心的寧靜遭到了破壞,所以他們纔會用暴力的方式維護或尋求心靈的平和。非暴力溝通提醒我們人性是相通的,雖然每個人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或許不同,但作爲人卻有着共同的感受和需要。在發生矛盾和衝突的時候,運用非暴力溝通,我們將能專注於彼此的感受和需要,從而促進傾聽、理解以及由衷的互助。

本書分十三章深入的闡述非暴力主張積極進取,而非消極無爲。非暴力生活的關鍵是感激生活的賜予,而不貪心。非暴力意味着讓愛融入生活。讓尊重、理解、欣賞、感激、慈悲和友情,而非自私自利、貪婪、憎恨、偏見、懷疑和敵意,來主導生活。

通過對這本書的精讀和書中的一些練習,我在慢慢改善自己與人的溝通方式,對於與其他人在溝通中出現的一些暴力溝通,也能夠站在一個旁觀者的角度來分析原因,並且及時調用自己學到的知識,使自己的內心更加平和和堅定。學會感恩,學會愛自己。非暴力溝通,需要時間來踐行。要把非暴力溝通作爲工作、生活中的一項修煉堅持下來,做一個平和的人。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7

《非暴力溝通》這本書,大家初次看到時會覺得溝通怎麼會和“暴力”扯上關係呢?初次接觸這本書,是我的閨蜜、大學老師隆重推薦給我的。她告訴我能從本書中找到人與人之間以及家庭成員之間溝通的祕籍。我的孩子正處於青春期,而且高考在即,他此時的心理狀態,包括和父母的溝通問題以及我個人在生活和工作中的一些困惑,讓我對這本書充滿期待。我希望能從自身改變,讓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身心愉悅,讓生活變得和諧並充滿歡樂,所以我迫不及待的閱讀起來。

本書的作者和創始人是馬歇爾·盧森堡博士(Marshall Rosenberg)。他早年生活在美國密歇根州的底特律市。充滿暴力的生活環境促使他去了解是什麼讓人們互相傷害,以及什麼樣的交流方式有助於矛盾的和平解決。這個願望引起他對臨牀心理學的興趣。1961年,他從美國威斯康辛大學獲得了該專業的博士學位。他的導師是卡爾·羅傑斯。1963年,他創立了非暴力溝通模式。非暴力溝通作爲一種交流方式,目前已在世界各地被廣泛地運用到各個層面和各種環境中,幫助預防和解決學校、家庭、商業、醫院、監獄等環境中的矛盾與衝突。2006年,盧森堡博士獲得了地球村基金會頒發的和平之橋獎。

書中說到的暴力不是我們字面理解的狹義的概念,書中提到非暴力溝通的目的是用來幫助我們在誠實和傾聽的基礎上與人聯繫,出於對生命的愛而希望人們思想和行動的改變,從而有助於生命的健康成長。

本書提到非暴力生活的關鍵——感激生活的賜予而不貪心。有愛、表達、感受、傾聽、感激等關鍵詞代表了作者對非暴力溝通的精髓,通過誠實地表達自己。而不批評、指責;關切地傾聽他人,而不解讀爲批評和指責的模式,並用“選擇做”來取代“不得不”的處事方式,讓我們的內心逐漸變得平和,積極的行動,重獲生活的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