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文化眼光讀後感

文化眼光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58W 次

文化眼光包括文化意識,文化素養,文化遠見,歷史遠見。文化包括,歷史的,民族的,地域的,人文的。下面小編收集了有關文化眼光讀後感及解析,供大家參考。

文化眼光讀後感

《文化眼光》讀後感

曾經我對馮驥才老師寫的文章印象十分深刻的是他寫的捅馬蜂窩。在學這篇文章的時候我還是個孩子,馮老幽默,獨特的筆風讓我覺得他寫的文章十分的有趣並且打開了我對文學的興趣,讓我對於他的文章有十分,美好的記憶。

馮老的作品多紮根於民間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接地氣來自鄉土之間有濃濃的鄉土味在現代社會日益變化的情況下,我們中華古國文明正在被都市文化所日益吞噬。而馮老的這篇文化眼光無疑是一顆良藥喚醒了,我們對於中華文明歷史的重要性。

在馮老的《文化眼光》中文化是一種無形的存在。有人能看到,有人看不到,這就需要文化眼光。何謂文化眼光:這要先弄清何謂文化。文化便無所不在,對事物也會產生新的認識與發現。比如對於酒,用先前那種非文化的眼光來看,不過是一種佐餐助興的飲料而已;倘若換個文化眼光來看,則必然還要關注酒的歷史、酒的製造、酒的儲藏、飲酒方式、酒器酒具……那就會發現還有一個比酒的本身大得多的酒文化。如果再進一步,我們用這樣的眼光來看生活的一切,纔會真正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博大、豐實與深邃。

但是在都市文化日益吞噬的今天,更多的是快節奏的生活打破了一種中華文化博大,所深邃的理念。現代化衝擊下的都市個性的存亡,文化的市場化、文化的傳媒化、文化的趨同化以及純文化的命運現在的他,深深地意識到構成中華文化半壁江山的博大精深的民間文化,不但未能得到系統整理,反而在現代化進程中還面臨着消亡的危險。

例如今天很多人篡改了曾經吳承恩寫的西遊記。讓它變得現代化了,甚至給孫悟空找起了女朋友。我們的後輩卻深受這種現代文化的影響,讓他們發感覺到原本的西遊記,纔是不正確的。我們要讓後輩知道了解:文化眼光不只是表現爲一種文化素養,一種文化意識,更是一種文化遠見和歷史遠見。

選自

《文化的眼光》選自1996年2月12日《文匯報》。被收錄入滬教版九年級第一學期語文課本(2011年7月第4版)第一單元生活文化中第四課。

文化的來源

長久以來,對文化的普遍解釋多是第一種,而有一個階段,還把文化單一地、生硬地、乾癟地當作意識形態,那時的社會生活變得多麼空虛與空洞!這種解釋,貽害殊深,很少有人把人類生活視爲一種文化。生活便只剩下赤裸裸的生存需要,文化退到生活之外,成了可有可無。可以說,文化一直在狹義中存在,而對文化廣義上的解釋不過是近些年的事。一些有識之士爲了改變世人對文化的褊狹的成見,區別以往的文化定義,便創造出一個詞兒來,叫做“大文化”。(狹義的理解)

大文化像猢猻,從身上拔一把毫毛,吹一口氣,變成千萬種文化。從燕趙文化、齊魯文化、吳越文化、嶺南文化、巴蜀文化、中原文化、長江文化、黃河文化、海洋文化,到城市文化、山水文化、商業文化、農業文化、企業文化、佛教文化、道教文化、民俗文化、民居文化、服飾文化、案頭文化、藥文化、食文化、酒文化、茶文化,再到錢幣文化、武林文化、兵刃文化、京劇文化、風箏文化、生肖文化、祭祀文化、電視文化、咖啡文化、牛仔文化、年文化、鞋文化、性文化、鬼文化、夢文化……於是,不斷聽到驚呼:“什麼都成了文化,難道上廁所也是文化嗎?”差不多,這裏又有一個“廁所文化”的概念出現。(太過廣義)

只要用文化眼光來看,文化便無所不在,對事物也會產生新的認識與發現。比如對於酒,用先前那種非文化的眼光來看,不過是一種佐餐助興的飲料而已,最多能以酒澆愁,一醉方休;倘若換個文化眼光來看,則必然還要關注酒的歷史、酒的製造、酒的儲藏、飲酒方式、酒器酒具、酒麴酒令、酒的詩與畫,以及酒和地域、民俗、氣候的關係……那就會發現還有一個比酒的本身大得多的酒文化。由於酒一直處在這歷史的、民族的、地域的、人文的等等環境中,必然浸入這些因素,成了一種文化載體,具有認知和享用這些文化的價值。那麼,酒於我們,不只是清香醉人的佳釀,還是醇厚醉心的文化汁液。所以,聰明的酒廠老闆,總是一邊靠酒一邊靠酒文化發財。如果進一步,我們用這樣的眼光來看生活的一切,纔會真正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博大、豐實與深邃。(提出要有文化眼光)

文化的定義

文化是一種無形的存在。有人能看到,有人看不到,這就需要文化眼光。

何謂文化眼光?這要先弄清何謂文化。

文化一詞多義,大致爲三。

一是把它視爲一種教育狀況或知識程度。比方說某人“有文化”或“沒文化”,“文化高”或“文化低”。

二是作爲一種考古用語。如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

三是人類所創造的總財富。主要指精神財富。

生活文化

生活文化以兩種狀態存在着:

一是活着的狀態,一是歷史的狀態。

活着的狀態是一種生活,歷史的狀態纔是一種完完全全的文化。

當一種特殊的生活方式被時代淘汰了,消失了,它的精神便轉移到曾經共存的.物品上和環境中。過一段時間,人們就從這器物和環境中瞭解、感受與認識昔日生活的形態與精神了。這樣,器物與環境便發生了質變,在“活着”的時候,它們是實用性的生活物品與生活環境;進入“歷史”之後,就變成純精神的文化物品與人文環境了。同一件事物,它們本身並沒有變化,還是原來模樣,這變化究竟是怎樣產生的?其實它是人們的一種認識,也就是人們用文化的眼光看出來的。

文化眼光不是一般目光,它必須具有文化意識和文化素養。

眼光,也就是眼力。

一般人沒有這種眼光。所以,當這些環境與器物由“活着的狀態”轉變爲“歷史的狀態”時,常常被當做無用的東西丟棄了。昔時器物被當作破盆破罐,舊時房舍被當作危房陋屋。看來這眼光中還有更重要的一個內容,就是面對這一切,人們只是從現實的角度而不是從將來的角度來看的。

一個相反的例子,能夠做最好的說明:

當柏林牆拆除時,世界上許多博物館都派人跑到德國,去爭購那些塗滿圖畫與文字的牆體碎塊。出價之高,驚駭一時。他們幾乎在同一時間覺悟到,這座被時代淘汰的牆恰恰是一種過往不復的珍貴的歷史象徵。德國政府被驚動了,於是決定那一段尚未拆除的柏林牆不拆了,保護起來,永世珍存。

這種眼光說明了什麼?它說明——

有些事物的歷史文化價值,必須站在未來才能看到。文化,不僅是站在現在看過去,更重要的是站在明天看現在。

那麼,文化眼光不只是表現爲一種文化素養,一種文化意識,更是一種文化遠見和歷史遠見。(中心論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