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白楊》讀後感範文

《白楊》讀後感範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8W 次

《白楊》讀後感範文1

學罷《白楊》這篇課文,我的內心久久不能平靜,這是作家袁鷹寫的一篇以物喻人的文章,從心裏,從眼底,從字裏行間,我彷彿看到了感受到了鐵路線外的那一行高大秀挺的白楊——它們的軀幹是那麼的筆直,它們的的樹冠是那麼的的巨大,它們的精神是那麼的可貴,它們的秉性是那麼的堅強!

《白楊》讀後感範文

白楊樹爲什麼那麼頑強的挺立着,白楊樹爲什麼能隨遇而安?不管風沙雨雪,不論乾旱洪水,白楊樹絲毫不軟弱,不屈服,它們總是一如既往的保持着它們難能可貴的青蔥本色!當孩子們向爸爸提問的時候,爸爸的回答在深刻的表露着自己留在新疆支教的心跡,並且,爸爸希望他的孩子將來也能繼承自己的志願,一如既往的留在西部,爲西部的發展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可是孩子們能理解爸爸的決定和願望嗎?爸爸的心裏持着懷疑的態度,,他陷入了久久的沉思,但是眼前的景物突然改變了他的想法,那就是火車前進方向的右面那高大的白楊樹身後的幾棵正迎着風沙成長的小白楊樹——不言而喻,大白楊樹代表父母,小白楊樹象徵茁壯成長的孩子們。爸爸相信,孩子們經過風吹雨打的磨練終有一天能長成參天大樹,成爲國家有用的棟樑之才!

《白楊》讀後感範文2

白楊,是戈壁灘上勇敢的衛士,它頂着狂沙在惡劣的環境中生長。在它身上可以發現出一種令人敬佩和敬仰的精神,而這種精神就像烙印般印在爲建設祖國而奔赴新疆的人們的心裏。他們心中只有一個目標,爲祖國的發展儘自己的最大力量。

在《白楊》中,描寫了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親,在把孩子接到新疆唸書的途中向他們介紹堅忍不拔的白楊,藉此表達自己堅守邊疆、建設邊疆的的堅定志向。本文對父親的語言作了重點描述,從中更能體現出父親希望兒女學習白楊能很快適應環境的能力和堅定、堅強的精神。

其實,在我們生活中,也有許許多多這樣用自己青春的汗水和堅持不懈的信念點燃西部的新希望的人們。每年,都有不少應屆大學生懷着一顆愛國的心來到荒蕪的西部,用自己的能力建設祖國。上個世紀,“到邊疆去,到農村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曾經響徹雲霄,但是這句話到現在也是許許多多奔赴西部的大學生的心中的想法,西部建設者們永遠成爲我們學習的榜樣。

通過學習《白楊》,讓我真真切切的感受到爲祖國建設而奔赴西部的人們無私奉獻的精神。相信,我也會學習他們,儘自已一分把祖國的西部變得繁榮昌盛。

《白楊》讀後感範文3

《白楊》這是一篇託物言志、借物喻人的課文。文中: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絲微笑,那是因爲他看見火車前進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楊樹身邊,幾棵小樹正迎着風沙成長起來。和不管遇到風沙還是雨,不管遇到乾旱還是洪水,他總是那麼直,那麼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這兩句話不僅寫出了白楊樹的特點,更突出了父親對兒女長大後要學習白楊樹那種:高大挺秀,堅強不屈,無私奉獻的精神。這正是建設者身上特有的奉獻精神,他們無怨無悔紮根邊疆,建設邊疆。

反省自己,每當遇到什麼困難,就做縮頭烏龜,不堅強。有時許下的諾言,定下的決心,總是做到一半就輕易放棄,半途而廢。

學了《白楊》我才懂得做人要像白楊樹那樣,哪兒需要他,他就在哪兒很快地生根發芽。從來就那麼堅強,不軟弱,不動搖。無論環境多麼惡劣,他們都不退縮,迎難而上。

《白楊》讀後感範文4

今天,我們學習了當代作家袁鷹寫的《白楊》這篇課文。袁鷹原名田鍾洛,江蘇淮安縣人,是當代着名的作家、詩人、兒童文學家、散文家。參加工作以後改名袁鷹。主要作品有:《年輕的時候》、《保衛紅領巾》《第十個春天》、《花環》、《袁鷹兒童詩選》等。

這是一篇借物喻的抒情散文,主要講了:一位邊疆建設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紹生長在戈壁灘上的白楊,借大戈壁的白楊熱情歌頌了邊疆建設者們服從祖國需要、紮根邊疆、建設邊疆的遠大志向和奉獻精神。

通過這篇課文,我知道了白楊樹高達挺秀,樹幹筆直,生命力頑強,能防風固沙。還讓我知道了白楊數有着堅強執着、無私奉獻、盡職盡責的好品質。在生活中,也有着許多的“白楊樹”,像:解放軍叔叔、清潔工阿姨……這些都是具有白楊樹的品質的人。

大家還記得5·12大地震嗎?當別壓在廢墟下的人們生命受到威脅的'時候,是誰最先走在最前沿?當然是解放軍叔叔!他們不怕犧牲,頑強戰鬥,挽救了一個又一個的生命!

然而,大家又知道是誰把我們的世界打扮得那麼美麗?當然是清潔工阿姨。她們每天天沒亮就起牀美化世界,不怕髒不怕臭,每天辛勤的掃着地。

我們要學習這些不畏寒暑、默默工作的解放軍叔叔、清潔工阿姨們,學習白楊樹的品質。通過《白楊》的學習,讓我感受到爲祖國建設而奔赴西部的人們無私奉獻的精神。我一定要學習他們,儘自已一份把祖國的西部變得繁榮昌盛。

《白楊》讀後感範文5

“一棵小白楊,長在哨所旁,根兒深,杆兒壯,守望着北疆……”讀着《白楊》這篇課文,使我不禁想起這首悅耳的歌曲。

這篇文章主要講述了在開往新疆的列車上,爸爸和孩子們看見了白楊樹,孩子們爭論那是樹還是傘,爸爸給孩子們介紹白楊樹,表白着自己的心。

新疆是個遙遠、荒涼的地方。讀了這篇課文,我真敬佩文中的父親,敬佩所有的建設者。他們是那麼的無私,那麼的堅強不屈。倘若我是文中的父親,無論如何我也不願去新疆,更別說要帶上自己的孩子去受苦了。“不管遇到風沙還是雨雪,不管遇到乾旱還是洪水,它總是那麼直,那麼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不錯,他們就像一棵棵高大挺秀的白楊樹,在默默地無私奉獻,他們帶走了荒涼,留下了繁華。新疆有了這些吃苦耐勞的建設者,將變得越來越富饒了。

其實生活中也有不少這樣默默奉獻的人。今年我國遇上了幾十年難得一見的雪災,處處冰天雪地,阻擋了我們回家的去路。交通癱瘓了,多少人在冰冷的車站渡過一夜又一夜;多少人因冰雪而堵塞在路上……一羣羣的救助隊不分晝夜搶修電塔,拉好電線,他們的衣服變得溼淋淋的。漫山遍野白雪皚皚,可冰雪無法抵擋他們的熱情,只爲了萬家燈火,甚至不顧自己的生命,有的電業工人還千里迢迢從唐山趕到重災區進行搶修工作。

讓我們一起弘揚建設者的那種精神,學會奉獻吧!

《白楊》讀後感範文6

前一陣子,老師教我們學了《白楊》這篇課文,他對我印象很深,讓我明白了許多道理。

《白楊》主要講了在爸爸帶着哥哥和妹妹去新疆唸書的火車上,哥哥和妹妹注意到了白楊,引起了爭論,將沉思中的爸爸叫了起來。於是,爸爸用白楊的特點來教育孩子們,讓自己的孩子和他一樣紮根在邊疆,建設邊疆。

白楊,只是一種植物,沒什麼兩樣。但是,它卻能在大戈壁、沙漠等艱難險阻的地方生存,而且還長的挺拔如峯,筆直筆直的,真是難得的生命力呀!

在我們的身邊,我們生活中一定還有像白楊一樣的人吧!如:築路工,石油工人,解放軍,地質隊員等。他們用自己的汗水和勞動來建設邊疆,建設祖國他們就像這白楊一樣,無論在多艱難的情況下,他們都會爲了人民,爲了國家,犧牲自己的一切。

白楊和這些人就像人們常說的一句話那樣: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讓我們一起讚美他們吧!

《白楊》讀後感範文7

本學期,我們學了一篇課文,叫《白楊》,當我讀到“白楊樹從來就這麼直,哪兒需要他,它就在哪兒很快的生根發芽,長出粗壯的質感。不管遇到風沙還是雨雪,不管遇到乾旱還是洪水,它總是那麼直,那麼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這一段話時,我想:我們應該向白楊一樣,堅強勇敢,不軟弱,要學會面對困難,努力拼搏,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

想到這裏,我又繼續默默地讀,當我讀到“爸爸只是向孩子們介紹白楊樹嗎?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這一句時,我仔仔細細地想了一會兒,爸爸在向孩子們表白什麼呢?

想着,又繼續往下讀,當讀到讀到媽媽在新疆工作,爸爸也在新疆工作時,我知道,他們是一位邊疆建設者,我想:爸爸希望他想白楊一樣,永遠紮根邊疆,努力去建設邊疆,爲邊疆建設做出一份貢獻,勉勵自己做一個無私奉獻的人。

再讀最後一段”爸爸摟着孩子,望着窗外閃過去的白楊樹,又陷入了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絲微笑,那是因爲他看見火車前進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楊樹身邊,幾棵小樹正迎着風沙成長起來。“讀完後,我懂了:爸爸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像他一樣,做一個無私奉獻,爲祖國發展而不惜一切的人。

讀完了整篇課文,我懂得了:我們要做一個捨己爲人,無私奉獻,爲祖國貢獻的人,也要鼓勵身邊的人向我們一樣,爲祖國爭光。

《白楊》讀後感範文8

前幾天,我們學了《白楊》這篇課文。它是當代作家袁鷹的作品,選自於《風帆》散文集的其中一篇。

表面上看這篇課文在描寫白楊,但是深入觀察,深入思考,其實它是在讚揚、歌頌了紮根西部的建設者博大的胸懷。在文章的十四自然段,爸爸對孩子們說的那句話:“白楊樹從來就這麼直。哪兒需要他,他就在哪兒很快的生根發芽,長出粗壯的枝幹。不管遇到風沙還是雨雪,不管遇到乾旱還是洪水,他總是那麼直,那麼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這句話使我感受深刻。“哪兒需要它,它就在哪兒很快地生根發芽,長出粗壯的枝幹”;一是堅強不動搖,“不管遇到風沙還是雨雪,不管遇到乾旱還是洪水,它總是那麼直,那麼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這句話是爸爸看到戈壁灘上高大挺秀的白楊樹而觸景生情,以白楊樹勉勵自己紮根邊疆,建設邊疆,像白楊一樣堅強不動搖。說楊樹,也是在讚美千千萬萬邊疆建設,是借物喻人。

文章的最後的一段,只所以陷入沉思。是因爲他擔心生活在北京無憂無慮的孩子們,不僅不能接管新疆創建者這種重大的任務,就連新疆那艱苦的生活都挨不住。可是當他看見白楊樹旁邊的小白楊,應風沙成長起來的小白楊樹。他就相信他的孩子一定可與完成這個艱難的任務。從這段可以看出,父親對祖國的付出多大。雖然祖國把它發配到邊疆工作,但他沒抱怨半句,他不僅要把自己奉獻給祖國,換要把自己的孩子也奉獻給祖國。假如我是他父親,我死都不會去邊疆,更別說把孩子接過去。但學了這篇課文,我會學習“父親”這種精神,還要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