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水調歌頭》讀後感4篇大綱

《水調歌頭》讀後感4篇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5W 次

《水調歌頭》是蘇軾在宋神宗熙寧九年中秋之夜所作的一首浪漫主義詠月詞。那麼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關於這首詞的讀後感,歡迎大家閱讀!

《水調歌頭》讀後感4篇

  《水調歌頭》讀後感(一)

蘇軾的這首“水調歌頭”深深的寫着他的懷念,想着家人、皇帝的憂愁,通通映襯在這首詩上,最後兩句“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句,更是顯得淒涼啊!回憶着以前家人一起團聚的日子,現在在這裏孤零零的一人,也只能在中秋,跟家人同時看着那顆又圓又皎潔的月亮。但雖然同時看着月亮,卻相隔兩岸,不免感到惆悵。

中秋節,農曆十五日。中秋節就像過年一樣,家人團結在一起,一起在那又圓又大的月亮下,一起烤肉、吃柚子,還一起欣賞月亮。而看到那皎潔得月亮,不禁讓我們想起了月亮種種的傳說,嫦娥奔月、吳剛砍樹、玉兔搗藥等傳說,我們不妨停下腳步,仰望月亮,說不定可以看到吳剛努力的砍伐着樹木,玉兔“咚咚咚”的搗着藥呢!

如今中秋節又到來了,家家戶戶都高興得買柚子、準備烤肉用具,又在那又圓又大的.月亮下,一起吃烤肉、吃柚子,高高興興的團聚一起賞月;全家團聚,宛如過年除夕一起吃團圓飯一樣,團聚一堂,大家有說有笑的,這樣的日子並不多,但只要好好珍惜,會得到很多快樂。比起蘇軾來,我們的中秋不是比他好多了嗎?

  《水調歌頭》讀後感(二)

中秋已過,但近日又讀到了蘇軾的《水調歌頭》還是頗有感觸。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蘇軾此時政治不甚得意,又與胞弟分別已達六、七年,時值中秋,更加深其對胞弟的思念。蘇軾認識到“天上”“宮闕”好是好,但身處高處必要承受冷清孤獨。他發出“何似在人間”的感慨,想必是更加喜歡熱鬧的“江湖”。

好一句“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把這種思親的怨恨愁緒轉移到月亮身上,但也借月發出對人生的感慨: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問天問月,實際是在問人生,最後找尋到人生哲理,人生本來就是這樣,分別是正常之事,又何必爲此過於悲傷呢。

唯願遠方的親人身體長久健康,雖遠隔千里,但也能共賞同一輪明月。這是蘇軾對親情的美好祝願。但也看出了富有才華的蘇軾雖懷才不遇,但絕不會沉淪於悲痛之中。他能夠自我安慰,自我解脫。

我們的人生道路也難免會碰到困難、挫折,但只要保持積極、樂觀、豁達的心態,就一定能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水調歌頭》讀後感(三)

我們學校剛剛舉行了一場詩歌朗誦比賽,雖然比賽結果還未知曉,但我還是很高興,因爲我覺得每次上臺的都是人生中的一個經歷,是經過無數準備後的一個挑戰,通過這次比賽,我也對蘇軾的《水調歌頭》有了更深刻的瞭解。

蘇軾是宋代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是我國古代有着多種藝術才能和革新創造精神的傑出作家,對後世影響很大。《水調歌頭》是一首世代相傳的仲秋詞,是作者任密州知縣時寫的,這時,蘇軾因與王安石政見不合,離開朝廷來到寂寞山城密州已經整整五年了。政治失意加上妻子亡故,弟弟遠在他鄉,詩人內心十分苦悶,於是詢天問月來排解憂愁。

讀過這首詞,我感受到了很多,不愉快的事也隨之消散。人生難免有愁,愁是越想越愁,何不學習蘇軾賞月消愁。皎潔的月光會照到你的內心深處,帶走你的愁苦。你也會享受到擺脫愁苦的輕鬆之快。李白喜好舉杯消愁,我想回味《水調歌頭》是最好的消愁法。

  《水調歌頭》讀後感(四)

今天,我讀了宋代詞人蘇軾題寫的《水調歌頭》,讀後我的心情複雜,猶如心亂如麻一般,百感交集。因爲在這首詞中,作者的寓意太深奧了,表面看去,好像只是在說希望離別的人能夠平安健康,但是再細細琢磨這首詞的內容,你就會感到思緒萬千,對親人摯友的思念之情頓時涌上心頭。

這首詞的上部分寫詞人中秋賞月,下部分寫詞人望着明月思念親人,蘊含了詞人對明月的嚮往之情,對人間的眷戀之意。

當我讀到“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時,我體會到詞人對自己所生活的這個世界感到有些厭倦,所以他渴望飛往一個更美麗的月宮,但是他卻經受不住這種寒冷。

當我讀到“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時,我體會到詞人似乎認爲與其飛往寒冷的月宮,還不如留在人間,在月光下起舞,清影隨人。

當我讀到“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時,我體會到人有悲歡離合與月有陰晴圓缺一樣,都是常理,既然如此,又何必爲暫時的離別而憂傷呢?

當我讀到“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時,我體會到即使兩人遠隔千里,只要兩心相照,對明月的愛也可以把彼此分離的人融合在一起。

俗話說得好:“天下沒有不散之筵席。”因此,只要相隔千里的兩個人兩心相照,也未嘗不是一個美好的境界。雖然天上和人間,幻想和現實,兩方面都同時吸引着詞人。但是在相比之下,詞人終究還是親手抹去了那虛無縹緲的幻境,從浮想聯翩中回過頭來,覺得還是有親人摯友的人間更溫暖親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