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古詩 > 水調歌頭蘇軾古詩

水調歌頭蘇軾古詩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6W 次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是宋代大文學家蘇軾公元1076年中秋在密州時所作。下面小編爲大家帶來水調歌頭蘇軾古詩相關內容,供大家閱讀!

水調歌頭蘇軾古詩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譯文

丙辰年的中秋節,高興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寫了這首(詞),同時懷念(弟弟)子由。

明月從何時纔有?端起酒杯來詢問青天。

不知道天上宮殿,今天晚上是哪年。

我想要乘御清風回到天上,又恐怕返回月宮的美玉砌成的樓宇受不住高聳九天的寒冷。

起舞翩翩玩賞着月下清影,歸返月宮怎比得上在人間。

月兒轉過硃紅色的樓閣,低低地掛在雕花的窗戶上,照着沒有睡意的人(指詩人自己)

明月不該對人們有什麼怨恨吧,爲何偏在人們離別時才圓呢?

人有悲歡離合的變遷,月有陰晴圓缺的轉換,

這種事自古來難以周全。

但願親人能平安健康,雖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這美好的月光。

賞析

這首《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作於宋熙寧九年,那年中秋,蘇軾在密州任太守,與弟弟蘇轍已分別七年,不禁對月思人。他便乘着酒興,盡抒情懷,寫下了這首名篇。

詞的上闋寫作者對月遐思,以問句開頭,而問的又是明月,蒼天,一下子把人們的思緒引到了浩渺的仙境,如夢如幻,意境深遠。“不知天上宮闕”幾句跌宕起伏,妙筆生花,表現了作者內心之中的波瀾起伏。當時的蘇軾正徘徊與“出世”與“入世”之間,不知所從。“何似在人間”是作者給出的最後的答案——還是人間的美好更值得去珍惜,去留念。 詞的下闋情景交融,抒發了作者對親人的思念。“轉朱閣”三句,寫月下之人,徘徊不定,心事重重。“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兩句,上接“照無眠”,運筆流暢,表面寫對月圓人不“圓”的怨恨,其實蘊含了作者對親人的思念之情。“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三句,是作者自己的解答,是他經歷風雨人生之後的領悟——人固然有悲歡離合,月也有陰晴圓缺。她有被烏雲遮住的時候,有虧損殘缺的`時候,她也有她的遺憾,自古以來世上就難有十全十美的事。既然如此,又何必爲暫時的離別而感到憂傷呢?這幾句從人到月,從古到今,作了高度的概括,很有哲理意味。 在這天地之間,人的悲歡離合與月的陰晴圓缺一樣,都不是我們所能夠去左右的。我們所能做的,只有遵循大自然的崇高法則,去努力,去珍惜身邊的美好,積極樂觀的生活。這充分反映了作者的曠達的胸懷。詞的最後說:“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嬋娟”是美好的樣子,這裏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共嬋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典故出自南朝謝莊的《月賦》:“隔千里兮共明月。”既然人間的離別是難免的,那麼只要親人長久健在,即使遠隔千里也還可以通過普照世界的明月把兩地聯繫起來,把彼此的心溝通在一起。“但願人長久”,是要突破時間的侷限;“千里共嬋娟”,是要打通空間的阻隔。讓對於明月的共同的愛把彼此分離的人結合在一起。古人有“神交”的說法,要好的朋友天各一方,不能見面,卻能以精神相通。正如詞前小序所說,這首詞表達了對弟弟蘇轍(字子由)的懷念之情,但並不限於此。可以說這首詞是蘇軾在中秋之夜,對一切經受着離別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願。

對於這首《水調歌頭》歷來都是推崇備至。《苕溪漁隱叢話》說:“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餘詞盡廢。”認爲是寫中秋的詞裏最好的一首,這是一點也不過分的。這首詞彷彿是與明月的對話,在對話中探討着人生的意義。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很耐人尋味。它的意境豪放而闊大,情懷樂觀而曠達,對明月的嚮往之情,對人間的眷戀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瀟灑的風格和行雲流水一般的語言,至今還能給我們以健康的美學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