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太史公自序讀後感範文大綱

太史公自序讀後感範文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4W 次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千萬不能認爲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太史公自序讀後感範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太史公自序讀後感範文

  太史公自序讀後感1

《太史公自序》是司馬遷爲《史記》寫的序言。以下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太史公自序讀後感範文,喜歡的過來一起分享吧。

《太史公自序》是《史記》的最後一篇,是《史記》的自序,也是司馬遷的自傳,人們常稱之爲司馬遷自作之列傳。不僅一部《史記》總括於此,而且司馬遷一生本末也備見於此。文章氣勢浩瀚,宏偉深厚,是研究司馬遷及其《史記》的重要資料。原序由三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歷敘世系和家學淵源,並概括了自己前半生的經歷;第二部分利用對話的形式,鮮明地表達了作者撰寫《史記》的目的:是爲了完成父親臨終前的囑託,以《史記》上續孔子的《春秋》,並通過對歷史人物的描繪、評價,來抒發自己心中的抑鬱不平之氣,表白自己以古人身處逆境、發憤著書的事蹟自勵,終於在遭受宮刑之後,忍辱負重,完成了《史記》這部鉅著;第三部分是《史記》一百三十篇的各篇小序。全序規模宏大,文氣深沉浩瀚,是《史記》全書的綱領。

《自序》歷述了太史公世譜家學之本末,作者娓娓道來,錯落有致,累如貫珠。敘寫司馬遷千餘年家世,不過數百字,而系次井然。耕牧壯遊,磊落奇邁的倜儻少年形象躍然紙上。父子執手流涕,以史相托付,場面又何其凝重。草創未就,橫被腐刑,憤懣不平之辭,又使讀者不禁掩卷嘆息。特別是作者用相當篇幅序寫六家的要旨,論道六經的要義,充分而深刻地反映了司馬父子的學術思想。對儒、墨、名、法、道及陰陽六家的分析精闢透徹,入木三分,指陳得失,有若案斷,雖歷百世而無可比擬。

《自序》明述了作書之本旨,概述了各篇的寫作旨趣。一般說來,書之爲序其義有二:一曰,序者,緒也,所以助讀者,使易得其端緒也。二曰,序者,次也,所以明篇次先後之義也。《自序》可以說是兼此二義。推本春秋,考信六藝,這一宗旨或殿於卷末,或冠於篇首,反覆述明;又分別標明諸篇小序,申明爲某事作某本紀,爲某事作某年表等等,全書綱領體例,《自序》中莫不燦然明白。讀者在讀《史記》之前,須將《自序》篇熟讀,深沉有得,然後可讀諸紀、傳、世家;讀紀、傳、世家若不得其解,仍須從《自序》中求得。這實乃司馬遷在教人讀《史記》的方法。其體制如《周易》的《繫辭》,《毛詩》的《小序》,皆關係到一書的體要。清人牛運震曾評價:“《自序》高古莊重,其中精理微者,更奧衍宏深,一部《史記》精神命脈,俱見於此太史公出格文字。”

  太史公自序讀後感2

通讀了一遍《太史公自序》,我對整部《史記》有了一個更爲全面的認識,也讓我對於太史公的人生經歷,思想道德,寫作目的有了更爲深刻的理解。

《太史公自序》可分爲三部分:一爲清晰地歷敘了世系和家學之淵源,並概括了作者前半生之經歷;二則以對話的形式,鮮明地表達了作者撰寫《史記》的目的',及其着書的艱難過程;三是《史記》一百三十篇的各篇小序。一個人若要寫出像《史記》這樣的鉅作,想必一定需要堅韌不拔的毅力與不辭勞苦的耐心,當然在這般毅力與耐力的背後一定有着不得不寫的緣由,才能支持着作者堅挺着耐住無邊寂寞與漫長歲月。

然而,太史公寫《史記》的目的是複雜的,在其着書過程中的一個變故使他更爲堅定、更爲心無旁騖地完成了這本鉅作。以李陵之禍爲節點,把他着書的過程分爲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的寫作緣由比較繁雜:其父任太史公時留滯周南而不得與從事,以至抑鬱發憤且卒,《史記》乃爲完成父親臨終之囑託;“餘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嘗顯功名於虞夏,典天官事。”父死,司馬遷必爲太史,《史記》乃宗族傳統之延續;“自獲麟以來四百有餘歲,而諸侯相兼,史記放絕。”“餘爲太史而弗論載,廢天下之史文。”《史記》乃太史職責之自律。第二階段的目的相比之下較爲單純專注:往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戹陳蔡,作春秋;屈原放逐,着離騷…他以古代聖賢身處逆境、發憤着書的事蹟自勉,“此人皆意有所鬱結,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來者。”

在自序的第二部分,由壺遂之問引出了太史公欲以《史記》上續孔子之《春秋》的想法,同時也爲《春秋》之實質作闡述,它不僅只有諷刺之意,亦有夏商周之德,來糾正某些人對《春秋》的謬見。以《易》和《尚書》爲例,表明並非遇到了類似於伏羲、堯舜的明君就無須着作,繼而說明着《史記》的重要性。全序規模宏大,涉及範圍廣闊,除了政治時事外,還涉及醫藥(《扁鵲倉公列傳》)、對外軍事(《衛將軍驃騎列傳》、《南嶽列傳》、《東越列傳》、《朝鮮列傳》、《西南夷列傳》)、文學(《司馬相如列傳》)、文教事業(《儒林外傳》)、金融商業(《貨殖列傳》)、占卜(《龜策列傳》、《日者列傳》)等。此外,太史公着《禮》、《樂》、《律》、《歷》、《天官》、《封禪》、《河渠》、《平準》八書,以專題的形式記載和論述古代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各個方面。

各序相互聯繫,引經據典。例如:《伍子胥列傳》中“維建遇讒”可與《楚世家》相聯;太史公論及墨家時就引用了《墨子》關於尚堯舜之道的言論。《世家》和《列傳》,通過對歷史人物的描繪、評價,來抒發作者心中的抑鬱不平之氣,同時也表明了作者的價值觀。例如:在《吳世家》中,運用正反論證以表明作者對太伯讓位、季札不慕權力的高風亮節的讚許,和對吳國統治集團內部爭權奪勢喋血殘殺的嘲諷和反撥。在《遊俠列傳》中,作者記述了俠士朱家、劇孟和郭解的史實,充分地肯定了“布衣之俠”、“鄉曲之俠”、“閭巷之俠”,讚揚了他們“不矜其能,不伐其德”救人於難,濟人於貧,守信守諾的仁義精神。在《平津侯列傳》中,王族大臣奢侈浪費爭高強與公孫弘節衣縮食形成強烈對比,作者以此諷刺統治者的奢靡並提倡節儉的生活態度。

因自序是《史記》全書的綱領,故從自序來看,《史記》記載了大量與楚相關的史料,不論是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國還是之後的“亡秦必楚”、楚漢相爭都有很多相關的歷史事件,這與以前我被灌輸的觀念不同。以前一直有個觀念:歷史上關於“楚”的史料很少,大多與其原不被中原認同並被視爲南蠻有關。現在,也許我可以推翻這個錯誤的觀念了,並免除它對我的干擾。

就個人而言,我對項羽這個人物很感興趣,在讀《太史公自序》的時候就驚喜地發現相關的篇目較多,這極大地提高了我日後讀《史記》的興趣。驚喜之餘,我也對太史公記述歷史的方法而感嘆,他用人物傳記的形式來敘述楚漢之爭這一大時代大背景下的歷史,以小見大。其中,單是困擾、削弱項羽的部分就至少有六篇:《張耳陳餘列傳》《魏豹彭越列傳》《黥布列傳》《淮陰侯列傳》《韓信盧綰列傳》《田儋列傳》。

另外,讀過自序後我有些疑問:

其一,提及儒、墨、法三家思想要旨時,爲什麼作者在最後一句寫“雖百家弗能易也”“雖百家弗能廢也”“雖百家弗能改也”?感覺讀起來會有些拗口,不連貫。

其二,出自自序的第二部分,“且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爲什麼“立身”是孝道的終極階段?司馬遷在後面還提到立身,即立身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