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烏合之衆》讀後感大綱

《烏合之衆》讀後感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3W 次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領悟呢?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烏合之衆》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烏合之衆》讀後感

《烏合之衆》讀後感1

看這本書的時候,我覺得自己就像被剝皮的洋蔥,一層層的,作者把那些粗糙的外皮剝了之後露出了內裏真正的心。這本書還常常讓我產生一種“自己這麼蠢過啊”的感覺,然後,有時候會被書裏作者無情地揭露逼得咬牙切齒,想大吼一聲:你是怎麼知道的?再看看他在書中是怎麼評價女人的:“羣體的某些特點,如衝動、急躁、缺乏理性、沒有判斷力和批判精神、誇大感情等等,幾乎總是可以在低級進化形態的生命中看到,例如婦女、野蠻人和兒童。”“產生這種誤認的經常是婦女和兒童——即最沒有主見的人”“它就像女人一樣,一下子變會陷入極端”。這種覺得“他說得好有道理可是爲什麼我就是很抓狂想出一記左勾拳”的感覺,在看這本書的過程中一直折磨着我。

這位十九世紀的法國作家古斯塔夫勒龐,寫出的這本《烏合之衆》即使裏面有以上那些關於婦女和兒童的描述,但是它仍然被社會接受併成爲世界名著廣爲流傳,是因爲它確實是一本讓人們看清真相的書。作者用犀利的語言,對羣體行爲的分析鞭辟入裏,入木三分,讓閱讀的人感覺酣暢淋漓。所以,《烏合之衆》纔會成爲社會心理學領域中最具影響力的著作。在書中,作者告訴我們:個人一旦進入羣體中,他的個性便湮沒了,羣體的思想佔據統冶地位,而羣體的行爲表現爲無異議,情緒化和低智商。

如果有人想真切瞭解自己在羣體中處於怎樣一種狀態,就讀這本書吧。我相信,它一定會虐到你的。

《烏合之衆》讀後感2

對於《烏合之衆》這本書,其實我早有耳聞,只是一直沒有機會去閱讀一番。恰好這期流動書舍的主題是心理學,裏面推薦的書籍有《烏合之衆》,一下燃起了我想看此本書的衝動。就這樣,我開啓了《烏合之衆》閱讀之旅。

它是一本怎樣的書

《烏合之衆》是一本研究大衆心理的書籍,書中圍繞三部分進行展開,分別是“羣體心理”、“羣體的意見與信念”以及不同羣體的分類及其特點。勒龐對於自己的提出的見解十分自信,並時常通過插圖以及案例來證明其提出的觀點,使自己的觀點更易信服。雖然這本書籍飽受好評,對於羣體的研究是具有十分重要的參考價值。但對於勒龐提出的觀點,我並不敢完全苟同。

書中的觀點有哪些比較有代表性

勒龐對於羣體的概念做了基本的定性,他認爲羣體並不只是一羣人聚在一起,而是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認爲具有共同明確目標的人才能稱之爲羣體。“羣體總是無意識的,但也許就在這種無意識中間,隱藏着它力量強大的祕密”。決定羣體特點的原因中,一是無意識,二是傳染的現象。三是易於接受暗示的表現。只要羣體中有一個人提出觀點和看法,周圍的其他人都會不自覺的受到暗示。生活中最常見的例子就是淘寶購物。

當我們需要購買一件商品,但是之前對於這一件商品完全沒有接觸和了解的時候,我們往往藉助的是店鋪評分、用戶評價,其中用戶評價對我們的影響是十分巨大的。當在尋找意向商品的時候,第一個看到一家店鋪的商品,評分很高、很多人購買且幾乎都是好評,我們就好像是在茫茫人海中找到了那個它,心裏默默地說“嗯,這個就是我心儀的”。或許這個商品並不是適合所有人,但是當購買羣體一大片倒向好評的時候,你會不自覺認爲這個也是很適合我的。這就是爲什麼當有人對於店鋪差評就會受到店主的報復的原因了。因爲評價引導性實在是太強了,以至於當大家不知道如何選擇一件商品的時候,就會無意識的受到用戶評價的影響。

在“羣體領袖及其說服的方法”一節中,他認爲所謂頭領,有時不過是小頭目和煽風點火的人,他們並不一定具有超於常人的智慧與本領。他們採用的動員手段是:斷言、重複和傳染。做出簡潔而有力的端麗,不理睬任何證據,不斷的進行有效重複。這種動員手段不否定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因爲這種手段會讓領袖的說法進入我們腦海,通過不斷重複,從而構成行爲動機,讓我們對這種說法深信不疑。但是,隨着時代的發展,我們對於領袖提出的說法並只是一昧的接受,領袖的斷言也並不是無理無據。時代在發展,我們的思考也在進步。

如何評價這本書

在這本書中,作者不止一次地強調個人在進入羣體之後,就會變得偏執、專橫和毫無自己的主見,智力也總是低於孤立的個人,由此可見他對於羣體是持較大的悲觀態度的。當然我們在閱讀此本書應帶有思考的看,社會的發展與進步離不開人民羣衆,羣體並不是像作者看待的那樣一無是處。我們對於書中的觀點應有自己的理解和看法,並不能全盤接受,而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並將其運用在現實生活中。

《烏合之衆》讀後感3

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在一個羣體之中的人就彷彿在山中穿行,想知道山的面目很難。而《烏合之衆》正是告訴我們這座山究竟是什麼樣子,怎麼上山,怎麼下山,怎麼面對下一座山。

沒看這本書之前我其實就骨子裏厭惡所謂的“流行”和“時尚”。爲什麼所謂“大衆”喜歡的我就要喜歡?“大衆”說好的我就要說好?“大衆”是什麼?我覺得這個“大衆”其實和從小到大沒徵求過我意見就上臺代表我發言的那些“學生代表”“員工代表”一樣,不過是有權,有錢人的喉舌和工具而已。我不能阻止他們宣傳和演講,但我可以不認同不跟隨。

。很多人都聽過一個笑話。一個路人看到路上有一個人在看天,就以爲天上有什麼也停下來擡頭看。第二個、第三個,更多人也停下來看,什麼也沒看到就相互詢問。最後才知道第一個人不是在看天,是因爲流鼻血才仰着頭。

我至今也還記得自己變成烏合之衆的一次經歷。那是小學五年級的一天下午。一放學就跟着路上的一大羣人暈暈乎乎的走到市中心廣場,看到很多人往天上扔帽子,我們幾個小夥伴也就跟着人羣撿地下的帽子一起扔,根本不知道爲什麼也沒想過找人去問問。後來才知道那天這個活動是爲了一個道聽途說來的消息說某個人去世了。我既不知道爲什麼大家會爲了一個人去世那麼高興,也不知道爲什麼電視臺爲那個人還健康活着高興,但是那一年我確實盲目的扔了帽子。

稍微年長一點社會上開始流行練氣功,每天樓下練香功的聲音都會比鬧鐘更有效的把我喚醒。“香~~~”別看都是大爺大娘,一羣人聚在一起喊出來也是氣勢十足。聽說大家一起練會散發出特別的香味,我沒湊近聞過,但是想想他們那麼早去練的原因估計也是怕太陽出來容易出汗,怕會分辨不出到底是香還是臭。

我自己在家看過“中功”的“帶功”錄像帶。一個大師坐在臺上發功,讓臺下的搖頭就搖頭,伸手就伸手,還有人又哭又鬧完全失控很是神奇。據說大師也是可以透過錄像帶發功的,但我看的時候既不想搖頭,也不想伸手。

大學裏一天和舍友吃了燒烤喝了啤酒,酒酣耳熱的往宿舍走。途徑四大發明廣場看到烏壓壓一大堆人席地靜坐,還是不禁下了一跳。後來才知道那是當時最熱門的一種氣功,後來居然演變成了另一場大規模羣體性活動。還好我早就看過大師的錄像帶,對這個一點都不感冒,練功就練功,幹嘛非要一起練,半夜不睡覺坐在外面靜坐嚇人好玩嗎?

老婆喜歡看演唱會。開始我總覺得花錢買演唱會票還不如買

CD,

音質好還能反覆聽。但是作爲陪員參與了幾次之後發現演唱會有其獨特的“氣場”,這是自己單獨聽完全不可能體會到的。這種氣場不能簡單歸結爲現場的影響、燈光,甚至親眼看到明星,更多的還是周邊人羣的影響力。當你看到四周無數熒光棒在搖晃,你不搖別人會主動問你是不是你不會打開熒光棒開關;當你周圍的人都站起來手拉手跟唱,你不唱別人會主動抓住你的手拉你起來,這就是羣體的作用。

一個人的時候我們會自然會調動所有感官和大腦去對周圍環境做出判斷,但是這種警覺會隨着人羣的規模而逐漸降低。過於另類在羣體中是不受歡迎的,所以羣體中的人也會自然而然的趨同。這都是數萬年乃至更久的生物進化結果,所以無論你有沒有自己的判斷,一旦在那個羣體當中無法脫身的時候,你的選擇其實不多。

然而我還是不想就這樣“同流合污”,所以我選擇“進化”成宅男。別跟我討論現在流行什麼,我不想加入你說的那個羣體。

《烏合之衆》讀後感4

《烏合之衆》是法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羣體心理學創始人古斯塔夫?勒龐的名著,初次出版於1895年。該書深入淺出地剖析了羣體的諸種特點及其成因。全書分爲三卷(羣體心理、羣體的意見與信念、不同羣體的分類及?特點),依次分析了羣體的感情和道德觀,羣體的觀念、推理與想象力,羣體的意見,羣體領袖等,深入透視了社會服從和過度服從、趣味單一、羣衆的反叛、大衆文化、受別人支配的自我、羣衆運動、人的自我異化、官僚化過程、以及無意識在社會行爲中的作用。

這部著作在國際學術界有着十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弗洛伊德曾評價說:勒龐的這本書是當之無愧的名著,他極爲精緻地描述了集體心態。社會心理學家奧爾波特評價說:在社會心理學領域已經寫出的著作中,最有影響者,非勒龐的《烏合之衆》莫屬。社會學家墨頓評價?:勒龐這本書具有持久的影響力,是羣體行爲的研究者不可不讀的文獻。與任何學術著作一樣,該書也有其侷限性,如作者因羣體的非理性性質和表現而對它持鄙視和恐懼的態度。他說:個人在羣體影響下,思想和感覺中道德約束與文明方式突然消失,原始衝動、幼稚行爲和犯罪傾向的突然爆發。但同時他又認爲羣體是一股不可阻擋的力量因而是世界潮流的引領者。但這種內在矛盾並未減損其思想學術價值,而是爲後來者開啓了更深入研究的空間。這部著作對於我們今天認識和研究各種政治、經濟、文化現象依然有着重要的參考價值和啓發意義。

《烏合之衆》讀後感5

無論如何,我不應該屬於任何一方陣營。羣體的意識應不應該被嘲笑?這只是我搞不清楚的問題之一。很久以前就看過這本書,當時只是感覺勒龐說的挺對,也沒啥想法。只是最近突然覺得真實世界的發展彷彿就是那個樣子

很久以前,勒龐就預言了今日羣體中的大部分特徵:智商低於羣體中的任意個體,換句話說就是智商無下限。羣體總是受着無意識因素的支配,大腦活動的消失和脊髓運動的得勢最後羣體既易於英勇無畏也易於犯罪這一切描述是不是很眼熟?

事實就是這是一個羣體的時代,要取得別人的認同那麼必須先認同一個羣體,無論你是否知道人格和智慧都將被磨滅。無論這個羣體對某事是認同還是反對,這都是一個個的羣體和陣營。對某一羣體的認同取決於羣體的言論和發佈的消息——至少我認爲現在是這樣的——諸如微博等等,而事實告訴我們羣體的觀察往往是失真的。正像書中所講,羣體的情緒是單純的,誇張的。而羣體又是易受暗示的,於是這就催生了種種陰謀論,因爲你不知道他們到底是不是被煽動了,是不是被暗示了。因爲前面說到真實已經被羣體糟糕的觀察和分析能力磨滅掉了。如果你不進入某個羣體,你又很難知道他們的運作過程,而你一旦進入那麼就不能保證你自己還有智商這個東西的存在

而我們總會在一個羣體中,不是嗎?因爲我們都有一個陣營,無論你是贊同還是反對,除非你對此事不聞不問不去選陣營。那麼好吧,又一個陣營出現了,人總是要有一個立足點來生存。羣體可以成就,也可以毀滅。

好吧,這只是一個開頭,不想再繼續複述,所以我不愛寫讀後感。鑑於越來越感覺周圍的人們普遍都不淡定了,都看看《烏合之衆》吧,應該看看這本書,至少現在都應該看看,羣體到底是一個什麼情況。

《烏合之衆》讀後感6

勒龐這本充滿偏見的《烏合之衆》無疑是學以致用的典範,其中諸多偏見性的詞句看得我這個旁觀者頗不理智,再深思一層,這廝在文字中下套,把自詡爲獨立的精神個體的麪皮撕下,使人露出烏合之衆中一員的嘴臉,其手段不可謂不狠。正是這個原因,這本有着諸多猜想的羣體心理學叩門之作,讓我不得不審慎對待,仔細閱讀。

勒龐認爲,若干清醒理智高IQ的人組成了一個羣體,其智力水平立刻會大大下降。由理智主導事物的發展趨勢遠遠沒有由情感趨勢來得快捷迅速。而對於羣體來說,往往只能夠接受簡單而極端的情感,這就是爲什麼有些人一夜之間成了神,而另一些人則立刻被千夫所指,遭萬人唾棄而不得翻身。雖然勒龐只舉了些簡單的例子,但不得不說,能夠佐證他觀點的例子跨越了時間和空間,在生活中大量存在。不妨讓我們回憶一下45年前出現的神奇歷史事件,不,這對於那時還沒出生的我們來說還是顯得太遙遠,勒龐對於歷史即是想象虛構毫不容疑。還是緊跟時代步伐,讓我們來聊聊因爲微博一夜成名的紅十字會——或者,與火車有關的某機構(聽說這機構快成敏感詞了,也不知真假)?這兩個機構危機公關的能力顯然低於各個體的平均水平。而在這兩個事件中相關謠言各種PS照片得到廣泛傳播,非持續圍觀事件的羣衆們說不定就將那些需要考證的東西當做現實,拿一生去相信。

GroupThinking(1)的這套理論似乎能解釋勒龐羣體智力水平遠低於個體平均水平的觀點。試圖挑戰GroupThinking的人往往死得很慘,如果他們沒有極佳的辯才和與對手相當水平的專橫。精神貴族似乎不缺辯才——起碼獨立思考的能力讓他們有別於羣體,不過得遺憾的指出,這些精神貴族往往對於專橫也持有相當程度的鄙夷。所以,他們對於這種吃力不討好的事情,開頭碰壁之際便收手佔了絕大部分。少數能堅定不移於不要臉的自我吹捧與蠱惑人心者,打破其他羣體的Groupthinking倒是有相當機率,但這也意味着,會被供上神壇,成爲另一個羣體的領袖(3)。不消說,當一個精神貴族得承擔相當一部分的壓力,從無人理解到違心言行,甚至還有犧牲部分智力水平的風險,從冷靜客觀到無法避免的GroupPolarization(4)。

勒龐同時認爲,作爲個體的人要受意識的約束,而在羣體中,意識退回軀體深處,整個人由無意識統治(弗洛伊德至少在這點上對勒龐表示了高度的讚賞,而老弗對勒龐態度的漂移不定似乎也有分居不同羣體的影子)。而無意識是簡單粗暴,狹隘又自私的低等意識(5)。爲何在羣體中,人羣更不受約束?勒龐的解釋再次華麗麗地讓我想到兩個心理學中所說的名詞——破窗效應(6)and責任分散效應(7)。破窗效應主要針對不良行爲的示範性作用,而責任分散效應讓更多的人在公衆場合助人爲樂這件事兒上選擇了袖手旁觀。此二者的共同點是心裏承受的道德壓力會因爲“也有人和我一樣”小很多,從而一次次衝破個人設定的底線。

我不得不承認,這本《烏合之衆》所帶給我的樂趣遠非複習一遍腦子裏的各種名詞。最吸引人的,無疑是貫穿這本書的,看似大逆不道的核心內容——所謂民意,大抵可相當於另一種程度的暴力,而這種暴力,比所謂專制,來得更隱蔽,影響也更加深遠。

《烏合之衆》讀後感7

出於好奇,用這一學期的時刻,仔細閱讀了吉斯塔夫·勒龐的《烏合之衆》大衆心理研究。勒龐身處思想混亂,歧視紛呈的世紀末,屬於法國思想界中“親英派”的邊緣人物。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觸發了勒龐對羣衆心理研究的敏感神經。分享一下我感觸最深的四個地方:

一。在書中他如先知般寫到“我們就要進入的時代,千真萬確將是一個羣體的時代。”勒龐那裏所謂羣衆進入了歷史,是指他們過去幾乎不起任何作用的意見,已開始發揮作用。這也讓我們注意到了編報紙的人對羣衆意見的影響,他們先是迎合羣衆的感情,然後把這些感情引入特定的行爲渠道。當我們意識到這一點後,對於新聞媒體的報道應加以自我理性的決定,而並非欣然理解思維的同化。另一方面,對於媒體人應清醒的意識到,他們對於羣衆的感情引導,羣衆意見的構成,將會撥動時代的冰弦。

二。“羣體中的人日益被大衆文化所湮沒,這種文化把平庸低俗當做最有價值的東西。”與過去的社會相比,羣衆更易於理解自己周圍的人的決定和愛好,也讓我們想到這天人們對所謂當代人失去自我決定潛質的關切。提醒着我們對事物的思考應有自我辨別的潛質,在大衆文化的環境下構成個體文化的昇華,以突破和創新產生新的文化價值。

三。“我們服從別人的慫恿,它會正因來自羣衆而更爲強大。”

勒龐對於犯罪羣體的剖析中指出其同樣貼合所有羣體中能看到的特徵。“羣體相對於孤立個體而言缺乏主宰自己反應行爲的潛質。羣體的衝動、易變和急躁性。羣體中的某個人對真相的第一次歪曲,是傳染性暗示過程的起點,這便體現的是羣體的易受暗示和輕信性。”

巴士底獄監獄長遇害的典型事例:堡壘被攻破後,極度興奮的人把他圍住,拳腳相加,反抗中他偶爾踢到一個在場的人,有人推薦讓挨踢的人割斷監獄長的喉嚨,而他的推薦立刻博得了羣衆的贊同。這個挨踢的剛剛乾完活的廚子只是出於好奇心進入了人羣中,然而由於普遍意見就是如此,於是他也堅信這是一種愛國行爲,他用一把借來的刀切開那裸露的脖子,成功的執行了命令。這警醒着我們,處於羣體之中應提醒自己持續冷靜的思考。在歪曲的傳染過程中,用個體獨立的思考代替這種輕信。

四。“影響羣體頭腦時,三種手段最爲重要,即斷言法、重複法、傳染法。”

透過勒龐對這三點的解釋,我有兩方面的思考。首先,如果你居於一個領導的地位,你能夠應用簡潔有力的斷言,不斷重複的說法,在人羣中的傳染性,使某種說法進入我們無意識的自我深層區域,而我們的行爲動機正是那裏構成的。到了必須時候,我們最終會對它深信不疑。廣告的影響,原因似乎就在那裏。其次,另一方面,當你處於羣體中的一員,無論是領導還是候選人,無論是透過斷言、重複還是傳染進行的思想灌輸,於我們而言還是要強調清醒的頭腦。也許候選人想要保證自己取得成功,他用最離譜的哄騙手段才能征服選民,也許他寫成文字的綱領避免了絕對,他毫無懼色地承諾着最重要的改革。作爲青年的我們不能只看事物表面,有着自己獨特的思考,自己的看法,敢於表達我們的新思想。

《烏合之衆》讀後感8

閱讀是一種理念,一種學習方法。閱讀有助於增強認知,拓寬視野,提升素養。爲進一步提升自身理論修養,結合"三嚴三實"實踐活動,本人選擇了《烏合之衆》一書進行閱讀。本書從羣體心理、羣體的意見與信念、不同羣體的分類及其特點等方面,深刻剖析引發羣體行爲的動因、外部表現特徵、社會價值及歷史意義。作爲朝陽區黨代表,要全面提升羣體行爲理論認識水平,積極探索羣體行爲的內在規律,做好羣體的正向引導工作。

一、深入閱讀烏合之衆 全面領會精神實質

《烏合之衆》是一本反集體主義的著作。作者勒龐在書中闡明"個人在羣體影響下,思想和感覺中道德約束與文明方式突然消失,原始衝動、幼稚行爲和犯罪傾向的突然爆發"的實相,從而"給予作爲古典民主學說和關於革命的民主神話基礎的人性畫面沉重一擊".他認爲,進入了羣體的個人,在"集體潛意識"機制的作用下,在心理上會產生一種本質性的變化。羣體中個人的個性因爲受到不同程度的壓抑,即使沒有任何外力強制的情況下,他也會情願讓羣體的精神代替自己的精神,更多地表現出人類通過遺傳繼承下來的一些原始本能。勒龐看到羣體的負面形象的同時,也認識到羣體的日益重要性,這是一羣缺乏組織的人,他們關注着同樣的社會熱點,在一定程度上表現出與同處一地、有組織的羣體的一樣的`心理行爲。羣體雖總是無意識的,但也許就在這種無意識中間,隱藏着它力量強大的祕密。

二、尊重羣衆主體地位 激發羣體正向能量

羣衆是社會發展主體。重視羣衆工作,激發羣衆潛質,促進羣衆這一羣體正向發力,推動社會進步。

一是羣衆是社會發展的推動者。人民羣衆在實踐過程中創造了社會財富,推動了社會的發展。這在於,人民羣衆是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主體。離開人民羣衆的實踐,物質生產就不可能成爲現實,人類社會存續和發展的物質基礎就是受到挑戰。此外,人民羣衆的生產實踐爲精神財富的創造提供了物質前提。因此,我們要尊重羣衆的主體地位,放下架子,甘當小學生,多同羣衆交朋友,多向羣衆請教,用羣衆語言及思維方式做好正向引導工作。

二是羣體是社會變革的力量。羣體的革命實踐推動着社會歷史的演進,羣衆是推動歷史進步的決定力量。雖然從事物質生產的勞動羣衆創造了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但是在階級社會中,勞動羣衆始終處於受剝削、受壓迫的地位。因而,羣衆是社會變革的主體力量。可見,正是人民羣衆的積極的革命實踐推動了人類社會由低級到高級的發展。同時,人民羣衆還決定着歷史發展的趨勢。只有那些代表和符合人民羣衆的利益、要求和意願的歷史活動,才順應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才能得到人民羣衆的支持,最終取得成功。因此,我們進行社會主義各項事業都要充分尊重羣衆的選擇,緊緊依靠羣衆來進行。

總之,羣衆是歷史發展的主體,是真正的英雄,也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因此,在社會發展中,要充分認識羣體行爲的重要性,正向引導,發揮羣體的正能量價值。

三、紮實做好羣體工作 全面提升實戰水平

學以致用是學習的原動力。作爲身兼區黨代表的信訪領導,革新理念,轉變方式,研究集體訪現狀,分析成因,並做好引導工作,切實提升公安信訪工作水平。

一是耐心傾聽信訪訴求,依法化解答覆信訪人。集體訪是涉衆型訪,具有參與人數多、訴求相同等特徵。集體訪中的組織者往往通過微信、飛信、QQ等現代化溝通平臺,提出觀點並深入分析原因,導致涉及者響應組織者號召,給政府等部門施加壓力。集體訪中大多數有着正當訴求,但有些集體訪者不知悉相關法律法規規定,一味從自身經濟利益角度考慮,甚至提出違規取保嫌疑人等訴求,通過越級訪或揚言等方式,給辦案單位施加影響。

集體訪信訪是信訪人權利。作爲公安信訪的負責人,除要熱情接待,耐心傾聽信訪人訴求,還要第一時間協調涉及部門,使得信訪人訴求有迴應。同時,加強法律法規宣傳,告知信訪人依法依規信訪,對觸犯法律者,依法嚴厲打擊,做好信訪人的正向引導工作。

二是加快建立健全信息通報機制。鑑於集體訪涉案人數衆多,偵查辦案期限長,大多數集體訪急於想了解案件的進展及下一步工作方向,但也有部分集體訪目的不純,組織者利用其它信訪者的急切返資心理,欲達到其目標。因此,建立案件通報機制,拓寬通報形式,堅持以除保密之外工作情況一律通報原則,確保集體訪信訪人知悉案件進展,依法有序維護自身權益。

三是加大信訪接待民警的正向引導集體訪行爲的培訓工作。作爲黨代表,不僅需要發揮自身的正向引導集體訪羣衆的作用,還要積極研提如何提升整個科室接處集體訪的水平和能力。一方面邀請法律、心理等方面專家來我單位做專題講座;另一方面組織民警向其他分縣局學習正向引導集體訪工作,全面提高我單位正向引導集體訪實戰水平。

總之,讀書是提升素養一種途徑。學以致用,將所學的知識和方法運用到實際工作,不斷創新,積極探索適應公安信訪工作的機制和規律。形而上學謂之道,形而下學謂之器。作爲身兼基層黨代表的信訪科領導,須將道與器二者有機統一。加快創新信訪工作,切實履行好基層黨代表職責,服務好人民,爲創制中國特色的公安信訪理論、制度貢獻力量。

《烏合之衆》讀後感9

《烏合之衆》這本書出版於1895年,是一部解析羣體心理的經典名著。全書的語言生動流暢,分析鞭辟入裏且入木三分,一經問世就受廣大羣衆的歡迎。此書顛覆了人們對羣衆的通常認識,在閱讀該書時我同樣觸碰到了一個全然不同的視角。作者以十分簡約的方式,極爲精細的考察了個人聚集成羣體時的心理變化,指出個人一旦融入羣體,個性就會被湮滅,羣體的思想便會佔據絕對的的統治地位。與此同時,羣體的行爲也會表現出排斥異義,極端化、情緒化及低智商化的特點。

決定看這本書是因爲第一眼就被它的名字所吸引。如果要用一句話來描述它,那還是弗洛伊德說的:“勒龐的《烏合之衆》是一本當之無愧的名著,他極爲精彩地描述了集體心態。”從頭看到尾我都感覺到這本書中的論述有所偏激,可以說我應該是集體主義觀念支持者,但勒龐這本書卻指出,個人一旦進入羣體中,他的個性便湮沒了,羣體的思想佔據統治地位,而羣體的行爲表現爲無異議,情緒化和低智商。這就徹底顛覆了我的觀念,集體(羣體)原來遠遠不是我所認識和接受的那樣無所不能,無堅不摧。羣衆竟成了一羣毫無自我意識的就如同書名上只知道人云亦云的烏合之衆!雖然我並沒有完全的跟從書中理論否認我以前的思想,但是我還是明白羣體遠遠不是我被灌輸的和自己想象的那樣。在閱讀本書的過程中,我對羣體竟然感覺到有點兒不安,因爲事實上社會的確存在着種種現象昭示着羣衆的沒有自主意識的從衆性。比如在圖書市場中,當一本書“紅”起來位居暢銷書榜後不久,便會有一系列從名稱、封面、內容、體例甚至版式都類似的書涌現出來,從而出現一股出版潮流,一種時尚,中國人的“從衆心理”似乎又助長了這種風氣,從“誰動了我的奶酪”到“狼行天下”,從“名人風”到“勵志風”,從“財經風”到“醫療保健風”,從“家教風”到“無人不讀史”,每一種風氣盛行時,各種類型的讀物嘩啦啦趕着往外冒,作者五花八門,質量良莠不齊,但是大多都會有着不錯的銷量,甚至穩居在暢銷書架上。然而我們讀者幾乎是沒有自己的辨別能力,抱着流行即優質的想法,跟在別人後面買書,此時的消費者便受大衆消費趨勢蠱惑,淪爲身不由己的烏合之衆。在從衆過程中,個人因爲有背後的集體力量的支撐,任何一種行爲都是可接受的,儘管有些行爲是非理性的或者是低於個體思想,但卻可以被羣衆接受。而這正是勒龐認爲的羣體中的智力泯滅,文中得出“羣體中個人智力泯滅存在着以下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自我意識模糊;

第二階段是獨立思考能力下降;

第三個階段是判斷力與邏輯在暗示與傳染的作用下趨同一致;

第四個階段是殘存的智力品質被徹底反噬。

在這樣的情況下,原本一個頭腦非常嚴謹的個人不復存在,他成爲了羣體中的一份子,成爲了一個不具備邏輯能力與判斷力的智力泯滅者。”——35頁

雖然勒龐只舉了些簡單的例子來闡述他的觀點,但不得不說,能夠論證他觀點的例子跨越了時間和空間,在生活中大量存在着。其中與我們息息相關的大學生的學習狀況,從高中的起早摸黑的苦讀到大學生活的悠哉遊哉,那麼多的大學生就這麼墮落着,偶爾冒出的發憤圖強的激情在看到周圍的同學懶散的樣子也持續不了幾天。

我們學習和理解羣體特徵,進而來探明羣體動向,希望自己在羣體中能保有一定的理性。但羣體中的個體要想超越羣體是非常艱難的。畢竟個體既然身爲羣體的一員,就意味着個體有着與羣體有相同的想法,要想超越,第一件事就是改變原有的觀點,然而人性中能夠輕易

的否認他人卻很難來否定自己,其二就算能改變自己的想法,卻很難得到羣體中的人的認同以及支持,自己與其他人的不同很容易遭受到排斥,很可能在經歷一次又一次的失敗之後,往往會放棄自己的想法,沉淪在羣體這個波流中。

比如說,股市中的投資家,與其他所有在股市中投資的人有着相同的意識就是想要賺錢。也正因爲如此,他跟其他股民一樣都是在一個羣體中的人,智能水平是低下的。他要想超越大家,就得從不同的方面出發要與大衆思想不同,就像漲得好的時候賣出,跌得慘時買進,橫盤時還要忍受。自己不僅需要有獨特見解而且還要堅守自己的信念不被其他人的的事影響,就算時常要遭受低谷也不會對自己產生質疑。當然這是十分困難的。

如此,羣體中的優秀個體是極爲稀少的他們是在孤獨中前行的。

另外,我在文中看到了這樣一段話令我印象十分的深刻:

“個人需要爲他的行爲承擔責任——法律上的和道德上的。但是羣體則不然,羣體不需要承擔任何責任,羣體就是法律,羣體的就是道德,羣體的行爲是天然合法的。

這是因爲單獨的一個人是有其名姓的,而羣體的本身就是他的名字。羣體是無名氏!無名氏不需要爲他所做的任何事情承擔責任。因爲無名,所以無由指控!於是羣體得到的,是最爲原始的本能表達與宣泄。”——9頁

當時我就回想起我曾親眼見證的一件事:一輛裝滿各種水果的卡車在轉彎處予另一輛車相撞,當即就撒了一地的水果,開始的時候只有少部分的行人撿拾地上的水果,然後人數越來越多,最後竟不顧司機的阻擋瘋狂地哄搶!事情爲何演變成這樣的呢?除了原因之一是由於人們的貪慾,再者就是秉持着衆人都在撿,我跟着做也沒多大關係的想法。所謂“法不責衆”的經驗使他們意識到,他們不必爲自己的行爲承擔責任,肯定自己不會受到懲罰——而且人數越多,這一點就越是肯定——以及因爲人多勢衆而一時產生的力量感。所以他們不但沒有負罪意識,反而沾沾自喜。

還有就是對本書中介紹的煽動羣體的技巧,領袖的動員手段:斷言、重複和傳染。深有感觸。

羣體意識行爲簡單,那麼激發羣體行動力,就要使用簡捷的語言,並且要用通俗易懂的傳播方式反覆宣講。也就是勒龐所提出的:斷言、重複。在此基礎上,羣體會自然地互相傳染。

領袖的動員手段之一斷言:“做出簡潔有力的斷言,不理睬任何推理和證據,是讓某種觀念進入羣衆頭腦最可靠的辦法之一。一個斷言越是簡單明瞭,證據和證明看上去越貧乏,它就越有威力。一切時代的宗教書和各種法典,總是訴諸簡單的斷言。號召人們起來捍衛某項政治事業的政客,利用廣告手段推銷產品的商人,全都深知斷言的價值。”——107頁

斷言,就是你只能服從不能質疑。清除了思維一種是手段中的其他念頭,羣體的行動力很容易的被激發。無論是戰場上還是商場上,領導一聲話,勝過千言萬語。隨從者們不會仔細想一想這句話對不對或者應不應該遵從,而會一躍而上。

但是,如果斷言沒有不斷地重複,而且要儘可能的不更變措辭,它還是不會起着真正的影響。拿破崙曾經說過,極爲重要的修辭法只有一個,那就是重複。重複也是本書中提到的領袖的動員手段之二。三人成虎,謊言重複千遍就成了真理。人性懶惰,思維更懶惰,是不願意多想爲什麼的,所以,一句謊話如果翻來覆去地重複,大家就會以此爲真,真話反而沒有人信了。這就是說,那些斷言的事情,必須要通過不斷的重複才能在頭腦中生根,久而久之,我們就會把它當做得到證實的真理接受下來。正如書中所言:“不斷重複的說法會進入我們無意識的自我的深層區域,而我們的行爲動機正是在這裏形成的。到了一定的時候,我們會忘記誰是那個不斷被重複的主張的作者,我們最終會對它深信不移。”——108頁

最後一種手段是傳染 ,任何人都逃不掉傳染,當身邊的某一個人對某一件事情言之確鑿是,就會不由主的相信着,難怕理由也不是那麼充足時。“各種觀念、感情、情緒和信念,對於羣衆來說都具有病菌一樣強大的傳染力。”——109頁

“領袖們藉助斷言法、重複法和傳染法的手段,用觀念和信念來影響羣體的頭腦,雖然這些作用有些是緩慢的,然而一旦生效,卻有持久的效果,由此得到民衆接受的每一種觀念,最終總會以其強大的力量在社會的最上層紮根,不管獲勝意見的荒謬性是多麼顯而易見。”——112頁 希特勒也曾在《我的奮鬥》中寫道:“羣體愛戴的是統治者,而不是懇求者,他們更容易被一個不寬容對手的學說折服,而不大容易滿足於慷慨大方的高貴自由,他們對用這種自由能做些什麼茫然不解,甚至很容易感到被遺棄了。他們既不會意識到對他們施以精神恐嚇的冒失無禮,也不會意識到他們的人身自由已被粗暴剝奪,因爲他們絕不會弄清這種學說的真實意義。”

社會中大多數處於中下層地位的羣衆,大多對超出自身生活經驗的一般問題不甚瞭解,很難辨明真僞,希望可以聽從權威的意見,這樣就不會茫然無措。因此羣體易受暗示和輕信,他們崇尚威勢,迷信權威人物,我想這也給予了上位者以利用的機會。

這本書毫不留情的揭露了羣體陰暗面,雖然以前也窺測到了一些,但都不及這一次來的兇猛,受到了很大的衝擊。讓懵懂的我們進行深刻的反思

總之,在勒龐看來,羣體不管性質如何,與孤立的個人相比,總是較爲低劣的。這讓我們不禁聯想到自己在在現實中的狀況,我們要從自身做起,不隨波逐流,做一個清醒的人,尤其是在羣體中更要保持警惕,堅持自己的信念。

《烏合之衆》讀後感10

讀罷勒龐的《烏合之衆》,漸漸有所明瞭——羣衆,這一個看似簡單而包羅萬千的雙音節詞彙。按照勒龐的思路來講,我認爲,羣衆是行爲上的巨人,精神上的矮子。在勒龐看來,一個人一旦融入一個與他思想契合的羣衆,他就會這個羣衆無意識地暗示和傳染,漸漸地變得沒有了自己的思想,甚至愚鈍,並且靠着羣體的力量去做自己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無論整體所做的對與錯,這個人都會完全服從而沒有絲毫的反抗。聽起來很可怕,難道我們被催眠了嗎?其實我們並不是木偶,而是無意識地失去了判斷的能力。

這不由得讓我聯想到幾個月前的島事件,羣衆們上街,甚至出現現象。可以試想一下,作爲一個孤立的個體,即使對日本有極大的不滿,也不會到街上搶日貨,砸日車,首先這個個體想到的會是自己的利益,因爲搶劫是觸犯法律的,最終直指的目標是這個個體,而不是羣衆,所以這個個體基本上不會有什麼出格的行爲。但是作爲一個羣體就不不同了,就像前面所談到的,羣體的力量和羣體的暗示與傳染性是這場惡性事件的始作俑者。所謂法不責衆,每個人心中所想的無非就是這些內容,有了羣衆數量的壯膽,個人可以盡情的發泄,甚至是犯罪。沒錯,這羣的人的確在行動上創造了“佳績”,但精神上的貧瘠卻令人髮指,不是每個人變愚鈍了,這便是羣衆的精神勝利法。

在島事件中,我們還可以剖析龐勒的另一個觀點——羣衆不需要理性。起初在中國的反日行爲只是簡簡單單的罷了,但爲何演變成一個惡性事件,我想這便是一個“領袖的力量”。就如勒龐所說,一個成功的領袖在發表演講時不會跟羣衆們講邏輯與理性,他們利用的只是感性,或者說再利用我們淳樸的感情。而的領袖們正是利用了羣衆的愛國熱情,統籌帷幄,成功地指揮着這樣一支龐大的隊伍。我覺得奧巴馬的妻子就很聰明,這名紅衣女郎在美國總統大選的時候做了一次成 2 功的宣講,引得萬人的歡呼。當然她根本沒有說什麼政策決心之類的,因爲在過去的四年中,相信美國民衆早就聽膩了。以我來看她的發言可以出版兩本書,《奧巴馬成長的血淚史》和《奧巴馬是個好丈夫》,無疑,她的每一次發言都撩撥着羣衆心中最敏感最柔弱的神經,我想即使被騙羣衆們也會義無反顧地投給這個“新世紀的好男人吧”。

真理往往站在少數人那邊,這句話並不是空穴來風的,因爲羣衆的智慧往往不及個人的英勇。在歷史的長河中那些真正的英雄,往往是跳出羣衆的裹夾,獨樹一幟。而我們,要做的便是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不被羣衆所羣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