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項羽》有感作文示例

讀《項羽》有感作文示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6W 次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作文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題集中,圍繞同一主題作深入闡述,切忌東拉西扯,主題渙散甚至無主題。你知道作文怎樣寫才規範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讀《項羽》有感作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項羽》有感作文

讀《項羽》有感作文1

項羽的祖父是戰國末年楚國名將項燕,項燕秦軍交戰時,兵敗自殺。隨後楚國滅亡,叔父項梁帶着她隱姓埋名生活。項羽從小不願讀書但卻頗有志向,想學兵法小小年紀就成了吳中子弟的領袖。公元前二百零九年,秦末農民起義爆發,項羽隨叔父項梁在吳義響應,自稱楚軍,成爲反秦主力。公元前二百零六年十月,項羽推翻了秦朝,自立西楚霸王。但因分封不平長達四年的楚漢戰爭開始了,最後立定合約,中分天下。不久劉邦便背盟棄約出兵攻擊項羽,項羽逃到了烏江邊橫劍自刎。

項羽的悲劇可以說完全是他自己造成的,首先是他太過自負,不把劉邦放在眼裏,不聽謀臣范增的勸告,錯失鴻門宴殺掉劉邦的大好時機,以致釀成烏江悲劇。其次是他目光短淺,頭腦簡單,生性多疑是非不明。他,殺死秦王子嬰後有人建議他建都關中,但他卻說:“富貴不回故鄉,如錦衣夜行,誰會知道呢?”再次他在戰爭中燒殺搶掠,荼毒百姓不得民心,最終成了楚漢戰爭中的輸家。

讀《項羽》有感作文2

之所以稱之爲粗讀,主要是時間不足,又患於文言文功底的淺薄,幾乎只是草草瀏覽,若要說讀懂,則還是靠了譯文。雖說如此,憑藉這次的閱讀和已往對項羽這個人的認識,還是產生了一些想法與見解,藉此表述一下而已。

他是狗熊,亦或是一代梟雄?讀罷掩卷,這個問題卻始終揮之不去。也許,項羽真就是兩者的統一吧。若是客觀的評價歷史,單方面的不滿,單方面的崇敬都是不可以的。雖說《史記》中摻雜了許多司馬遷的觀點,字裏行間溢出的是他的感情,他的思想,但是,卻仍舊有許多地方,他的情感與我的情感產生了共鳴。我不是歷史學家,我不指望着什麼還原歷史真相,我更渴望從人性,從項羽的本質上來閱讀《史記》,從中發掘我想要的。

他是熊。在書的開頭就草草地爲項羽的失敗埋下了伏筆。“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於是項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競學”。少時的項羽,幾乎可以說成是一事無成,他沒有毅力,不用心鑽研,渾身上下散發出一種浮躁之氣。由此聯想,20餘歲的他,血氣方剛,頭腦發熱,又怎能敵過能屈能伸,老奸俱滑,沉着穩重的50餘歲的劉邦呢?

他是雄。他是貴族出身。“項氏世世將家,有名於楚。今欲舉大事,將非其人不可”。在封建社會初期,貴族出身,加之秦王暴政,項羽不知憑此籠絡了多少民心。又加之“長八尺餘,力能扛鼎,才氣過人,雖吳中子弟皆已憚籍矣”更是說明了項羽先天條件好,有着成爲一代豪傑的各種條件,梟雄之相!

他是熊。本已接近“天下無敵”的他,在鴻門宴上坦言“此沛公左司王曹無傷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如此出賣了爲他報信的曹無傷,可見做人之無心機;又“君王爲人不忍”,不殺劉邦,錯失良機,可見之優柔寡斷;又“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顯示其人目中無人,驕傲自大,不夠低調。

他是雄。漢二年春,“項王乃西從大蕭,晨擊漢軍而來,至彭城,日中,大破漢軍。漢軍皆走,相隨入谷,泗水,殺漢卒十餘萬人”。體現了他的作戰才能,英勇善戰,爲人們所敬佩,感慨。

他是熊,礙於面子與那層虛榮與羞恥之情,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爲!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亡我,我可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乃自刎而死。“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他失去了最爲寶貴的東西——勇氣與希望。過了江東,發生了什麼事情,又有誰會知道呢?歷史也許就在項羽的一念之間而被顛覆,爲什麼不勇於嘗試呢?逃避的人是膽小的人,膽小的人絕不是勇士!

他是雄。司馬遷曰:“夫秦失政,陳涉難守,豪傑蜂起,相與並爭,不可勝數。然羽非有尺寸,乘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王諸侯來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爲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

他是熊。司馬遷又曰:“羽背關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難矣。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爲徵經營下下,五年卒之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悟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

由引觀之,項羽的確是“熊”與“雄”的'統一。既然沒有絕對,沒有所謂的盡善盡美,那麼我將盡力學習項羽的“雄”的一面,摒棄項羽“熊”的一面,“博古以爲通今”,就讓項羽的故事永遠塵封在歷史的卷軸之中,讓我的故事在明天更加精彩!

讀《項羽》有感作文3

因爲看黥布列傳諸多情節與項羽有關,返回來把"項羽本紀"看了一遍,感觸良多。

項羽世代爲楚將,其叔父項梁。

陳涉起義那年的九月,會稽郡守把項梁叫去商量,說江西皆起,此亦天亡秦之時,俗話說先發制人,後發則制於人,吾欲起事,使公及桓楚將。項梁腦筋轉得快,立馬心裏就有了主意,說,桓楚正逃亡在澤中,我侄子項羽知道他的去向,我去找他來。然後他叫項羽持劍立在門外,讓他看其臉色行事。項梁回到郡守房間,說“請召籍,使受命召桓楚”守曰:“諾”項梁就把項羽叫進房間。須臾,樑眴籍曰“可行矣”於是項羽手起劍落,一劍斬了郡守的頭顱,就這麼簡單地殺了本欲與他們一起起事反秦的會稽郡守(可憐的人啊,對項梁叔侄本無惡意,結果連名字都沒留下就成爲項羽劍下亡魂)。項梁持郡守頭,佩郡守印,走出郡守房間,一時間左右大亂,項羽所擊殺數十百人,方令一府中皆懾服,莫敢起。項梁召集認識的各路豪強官吏,宣佈起事反秦,遂舉吳中兵,徵集下割各縣壯丁,得八千兵士,再部署吳中豪傑爲校尉、侯、司馬等職,其中有個人沒得職位,去問緣由,樑曰:“前日某喪使公主某事,不能辦,以此不能任用公。”衆乃皆服。於是項梁自任會稽守,項羽爲裨將,管理下屬各縣。

剛一起事就充滿血腥兇暴,比較起來還不如像陳勝吳廣那樣,塞個紙條放到魚肚子裏,刻個石碑埋在土裏之類的,有點浪漫主義色彩呢。不過項梁基本上是個有點頭腦的人吧。

說到這裏,其實項梁項羽叔侄起事也不是偶然,書中有交代,項羽從小就是胸懷大志的人,當年項梁與項羽因殺人避仇躲到吳中,秦始皇巡遊會稽,兩叔侄在人羣中觀禮,項羽就脫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項梁較爲老成知道利害,趕緊掩了侄子的口離開,但心中已有些罕異。這個情節也許有演義的成分。不過兩叔侄在會稽比較有名,項梁“每吳中有大繇役及喪,項梁常爲主辦,陰以兵法部勒賓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項羽則是天生有神力,“長八尺許,力能扛鼎,才氣過人,雖吳中子弟皆已憚籍矣”,叔侄倆相得宜彰,起事前已在吳中有些聲望和勢力,這些背景應該是靠譜的。

另外,從本篇一開始的描述已經看出,項羽很有個性,對自己的武力比較自信,但是學習就有點不大上心,“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項梁怒,恨鐵不成鋼,項羽還有理由:“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項梁乃教籍(項羽名籍,字羽)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看來,項羽顯然不是一個好學生,放到今天絕對過不了高考關。那麼,項羽的成名是否證明:自古以來差生也可以成功的,高考不是通向成功的唯一途徑(好勵志);但是,項羽最後的失敗是否又證明:無論如何,不學習始終無法成大事的(仍然是勸學勵志的好題材)。嗯,好像前後有點矛盾……反正吧,事情就是這麼個事,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體會,不同的視角會有不同的結論。————不好意思,我又進入話嘮模式了。

回到戰國那個風起雲涌的時代。項梁起事後,廣陵人召平矯陳王詣封項梁爲楚王上柱國,令他急引兵西擊秦。項梁乃以八千人渡江而西。此時陳嬰也在東陽起事,東陽豪傑聚了二萬人想擁立陳嬰爲王,陳嬰反覆推辭不願牽頭,告訴一衆軍吏,說項家世世爲楚將,不如讓他們爲將帥,“我倚名族,亡秦必矣”。於是,東陽豪傑以兵屬項梁。後來,黥布、蒲將軍也以兵屬項梁。共六七萬人,軍下邳。項氏軍隊逐漸壯大。

然後經過一番混戰,先是打敗了秦嘉,兼併秦嘉軍隊,再與秦章邯作戰,項羽攻襄城,“已拔,皆坑之”。此時項梁聞知陳王的確切死信,就召諸別將到薛城議事。范增建議立楚王。項梁從其議,乃求楚懷王孫叫“心”的,立爲楚懷王,陳嬰任上柱國,項梁自號爲武信君。此時劉邦已於沛縣起事參加了這次議事。

幾月後,項梁帶兵攻亢父,與齊田榮、司馬龍且軍救東阿,大破秦軍於東阿。田榮帶兵歸齊後,順便趕走了齊王田假,立田儋的兒子田市爲齊王,田假逃到楚,田假的相國田角逃到趙,田角的弟弟田間也在趙地不敢回齊。項梁破了秦軍後乘勝追擊,並催促田榮一起攻秦,田榮提條件,要項梁殺田假纔會助楚攻秦,項梁拒絕,同時趙國也不殺田角田間“以市齊”。“齊遂不肯發兵助楚。”這件事導致後來項羽分封諸侯時沒有田榮的份,田榮不服,叛楚。

項梁派劉邦、項羽屠城陽,攻定陶(未果),殺李由,攻外黃(未果),一路攻城略地,逐漸有些驕傲。宋義勸項梁驕兵必敗,項梁不聽。結果秦悉起兵益章邯,擊楚軍,大破之於外黃,項梁死。

唉,項梁有頭腦會兵法,與項羽的勇武相配,本來定能成就一番大事業的,可惜就這麼死了,天不佑項羽啊。

劉邦項羽帶兵離開外黃攻陳留,陳留堅守不能下,兩人商量,項梁軍破,士氣受損,不如回守,乃與呂臣軍俱引兵而東,呂臣軍彭城東,項羽軍彭城西,沛公軍碭。

這邊章邯破了項梁軍隊,認爲楚軍已不足憂,乃渡河擊趙,大破之。當時,趙歇爲趙王,陳餘爲將,張耳爲相,兵敗後逃入鉅鹿城中。“章邯令王離、涉間圍鉅鹿,章邯軍其南,築甬道而輸之粟。”這時候陳餘帶兵駐於鉅鹿城北,稱爲河北軍。

楚懷王見項梁軍被破於定陶,就來到彭城親自領兵,這時候齊國的高陵君因爲在項梁失敗前聽到宋義對項梁驕兵必敗的預言,對宋義十分信服,就在楚懷王面前極力推薦宋義,“王召宋義與計事而大悅之,因置以爲上將軍,項羽爲次將,范增爲末將,救趙。”

但是,事實證明,這個任命是失敗的。

宋義率兵行至安陽,停留了46天,項羽催促,說目前秦軍圍趙王於鉅鹿,要趕快“引兵渡河,楚擊其外,趙應其內,破秦軍必矣”。宋義則說“今秦攻趙,戰勝則兵罷,我承其敝;不勝,則我引兵鼓行而西,必舉秦矣。”打的是撿落地桃子的主意。宋義是主帥,只好聽他的。但是宋義做得有些過分,乃遣其子襄相齊,身送之至無鹽,飲酒高會。而此時天寒大雨,士卒凍飢。項羽極其憤怒,乘早上朝見宋義之機,即其帳中斬宋義頭,出令軍中曰:“宋義與齊謀反楚,楚王陰令羽誅之”。衆將皆懾服,曰:“首立楚者,將軍家也,將軍誅亂。”然後大家擁立項羽爲代理上將軍,並派人去追殺了宋義之子宋襄。派人報懷王,懷王任命項羽爲上將軍,當陽君黥布、蒲將軍等皆屬項羽。這個,又一次手刃上司,奪得指揮權。項羽實在不是一個容易掌控的下級。唯一可以控制他的恐怕只有項梁,可惜死早了。

至此,楚懷王只是個橡皮圖章,項羽成爲楚國的實際統帥。

項羽殺了卿子冠軍宋義後,威震楚國,名聞諸侯。派黥布、蒲將軍帶二萬兵士渡河,救鉅鹿。戰事稍有勝利,陳餘又請求援兵。“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破釜沉舟”這個成語就是這樣來的。一到鉅鹿就圍了王離,與秦兵交戰多次。當時的情況是這樣的,諸侯兵也到了,不過均作壁上觀,楚軍則以一當十,楚兵呼聲振天,諸侯軍無不人人惴恐。結果大破秦軍鉅鹿解圍後,“項羽召見諸侯,入轅門,無不膝行而上,莫敢仰視。項羽由是始爲諸侯上將軍,諸侯皆屬矣。”此時,項羽(楚軍)之勇無人能敵,項羽憑楚國戰功成爲諸侯統領。

然後章邯軍棘原,項羽軍漳南,相持不下。秦二世派人去責備章邯,章邯就派長史欣去秦宮請示彙報,但是趙高把持秦政,讓長史欣等了三天還沒見到趙高,心知不妙,跑回到章邯軍中,幫章邯分析,推測趙高可能害章邯:“今戰能勝,高必疾妒吾功;戰不能勝,不免於死。”同時,陳餘也寫信勸章邯叛秦,章邯猶豫了。偷偷派人與項羽定約。約未成。又打,漳南、汙水,三次大破秦軍。此時敗軍章邯固然已無戰意,勝者項羽軍也糧草怠盡人困馬乏,於是兩軍於洹水南殷墟議和。項羽立章邯爲雍王。但是,主帥是降了,士兵卻出了亂子:諸侯兵士以前在服役或路過秦中時,秦中官兵難免傲慢,如今情勢改變,諸侯吏卒自然對秦兵多有奴虜行爲,秦兵們私下就有了怨氣。諸將聽到風聲,告之項羽,“秦吏卒尚衆,其心不服,至關中不聽,事必危,不如擊殺之,而獨與章邯、長史欣、都尉翳入秦”項羽以爲然,“楚軍夜擊坑秦卒二十餘萬新安城南。”——唉,一聲嘆息。不知道當時章邯等人對此事作何感想……

項羽這一路腥風血雨殺過來,所謂“一將功成萬骨枯”,完全沒有半點誇張啊。

然後就是著名的鴻門宴的故事了,以鴻門宴爲轉折點,項羽的人生曲線從上升開始折向下沉。不過這一篇已寫得太長,很累了,後面的留待下一篇再寫吧。

這次把項羽本紀重新看了一遍,完全顛覆了以前對史記本紀的看法,本來我一直吐槽本紀沒有世家和列傳寫得精彩的,現在重新看了這一篇項羽本紀,簡直驚豔。寫得太好了。

如果可能的話,也許以後在繼續往後看列傳的同時,可以時不時的返回來重新看幾篇本紀。看情況吧。

讀《項羽》有感作文4

項羽,是一個多麼具有神奇色彩的英雄人物,能以一敵百,能從以前的非有尺寸,三年中率領諸侯滅秦,號稱“霸王”,在歷史中也是很少有的,然而沒有坐上皇位,就在自己的渺小錯誤中死去了。

項羽,我仰慕他。

他有着雄心壯志,能對秦始皇的王位說出“取而代之”的話語,確實有着過人的膽識。在三年之中,從一個小民變成率領諸候的“霸王”也能看出他是很有能力的,這與他的勇敢與大膽是分不開的。在戰場上他是一個驍勇善戰的將軍,在家中又有着柔情的一面,面對着烏江,背對着敵軍,他將虞姬殺了,當時他的心情又會是怎樣的呢?有着萬般的不捨,有着千般的無奈,但是面對着不捨與無耐他只能做的也只有忍痛割愛,親手殺死了心愛的女人,這種心痛,似乎比亡國更甚,過了江東又奈何,時間和成功又怎樣扶平他的心傷!於是他的思緒開始混亂,他找不到自己錯在了哪裏,只能用“天亡我也”四個大字來結束自己的一生。

項羽,我憎恨他。

當機不斷,優柔寡斷,這怎麼是成大事者的行爲呢?人無完人,但每個人又有自己的非常之處,古之成大事者,無不有能人相助,這麼淺顯的道理都不懂,妄爲“西楚霸王”!也註定了他的奪天下的道路會因此中斷,驕兵必敗,他就輸在這了,而且輸得幼稚,輸得可惜,就如同一鍋的湯,被一隻區區不值一提的蒼蠅污染得令人作嘔。

項羽,我同情他。

似乎他的輝煌從小注定,但他的失敗也從小注定,從小就養成了目無一切的自高自大的惡習,卻沒有人去提醒他,沒有人批評他,沒有人給他一個改正的機會,實在是可悲。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又無人能讓其改之,過之不改,又如何能成爲聖賢。作爲一個男人,在外他闖出過自己的一片天地,在內,又能憐愛他的妻子,這樣的男人也是一個成熟的男人,是一個瀟瀟灑灑走過一生的男人,試問古今又有多少能做到他這樣的人,他,雖敗猶榮!

項羽,我珍藏他。

穿越好歷史的風塵,藉着司馬遷的《史記》,我看清了他;他高大勇猛,有着關羽、張飛般的氣慨;他爲人坦蕩,有着周瑜般的執着去打正義之戰;他柔情似水,有着林覺民般的憐子丈夫。他的鴻門宴告訴我,有些事不能去做,即使你做了會稱帝稱王;他的破釜沉舟告訴我,有些事你必須有膽量去做,縱使做了以後會毫無退路;他的烏江自刎告訴我,生當作人傑,死亦爲鬼雄……

項羽,已在我心底,作爲我穿越紅塵的朋友,已被我收藏,無法遺忘。

讀《項羽》有感作文5

合上這本書時,我的心裏不由得思緒萬千,感慨良多。他---項羽頂天立地的氣勢,一往無前的精神,不畏困難的品格,都是他的敵人劉邦所不具有的。更何況,在那個羣雄逐鹿、戰火紛飛的年代,年輕的項羽僅用了三年時間便成爲分封十八路諸侯的西楚霸王,這些,便足以令項羽名垂青史。

其實,楚漢之爭,劉邦並沒有贏,他取得的只是物質上的勝利,而項羽卻贏得了精神上的勝利。他之所以不渡烏江,就是因爲他不想以一個失敗者的形象踏上故鄉的土地,“無顏見江東父老”,他的血管裏流淌着貴族的血。這種貴,不是權貴,不是盛氣凌人,而是責任、尊嚴和榮譽!

戰爭的硝煙已經散去,但他的屍體在被人們撕碎時所散發出的血腥味還瀰漫在無邊的空氣中。他立志圖秦體現了少年的豪氣,他破釜沉舟展現了生命的銳氣,他裂土封侯體現了兄弟的義氣。千百年來,無論我們怎樣評價項羽的功過得失,都不能否認他是一個頂天立地的英雄。

蜀漢的關羽,西漢的蘇武,都具有和項羽相同的品質。關羽寧死不降,被東吳所斬;蘇武不管受到單于怎樣的折磨,都不肯投降;還有陸秀夫、文天祥等等。而我們,就是要學習項羽的頂天立地、一往無前、不畏困難、豪氣、銳氣、義氣。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