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發現母親讀後感

發現母親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8W 次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增長不少見聞吧,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發現母親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發現母親讀後感

發現母親讀後感1

母親,是一個偉大的稱呼如何認識母親這個重大角色,《發現母親》一書,給了我們最好的解釋。

作者認爲,人的生產是一切生產中最重要的生產,母親纔是創造歷史的真正動力。雖然她在體力上抵不上一個男子,可她可以把孩子培養成品德高尚的優秀人才,同時她也可以把孩子教唆成無惡不作的殺人犯。在孩子的成長上,母親的作用佔90%以上。只要母親稍有疏忽,都有可能對孩子帶來毀滅性的損害和打擊。仔細觀察,我們能夠發現成功人士的身後往往有一位優秀的母親:

宋代的賢相張浚,幼時喪父,母親計氏矢志苦守,孤兒寡母,度日艱難。但張母端正平直,治家教子有方。張浚剛會說話,母親就讓他誦讀父親生前寫的文章,到他能記事,就告訴他父親的言行,“無頃刻失教”。所以張浚幼時就行止端正,走路腰板挺直,目不斜視,說話不打誑語,他20歲剛行冠禮,就進了國子學,母親送他遠行時哭泣着說:“我們孤兒寡母,門戶寒微,你只能靠自己成才立業了,你應當把你祖父和父親的事業時刻掛在心上。”並書寫了數十條誡語送給張浚。後來張浚一生不斷進取,愛國重賢,官至宰相。他力主抗金,重用岳飛、韓世忠等。紹興八年,金使以招諭爲名南下議和,他不顧自己遭貶永州的逆境,連上五十疏表示反對,爲後人所推崇。

一個寡母帶着孩子,其生活之艱苦,可爲世人所想象,卻能在如此之逆境中把孩子培養得如此之優秀,可值得現今爲人母者去思考。現在有很多母親並沒有意識到自己職責的重要性,沒有意識到母親對孩子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有極其重大的影響。

莫扎特是成功的,但卻絕不幸福,他的父親逝世以後,他便過着乞丐般的生活,35歲便早逝了。帕斯卡是成功的,但卻絕不幸福,他自己也說:“我18歲起沒有一天不苦惱。”約翰羅斯金是成功的,但卻絕不幸福,他自己概括說:“一般來說,我所接受的教育是錯誤的,是一件不幸的事情。”日本教育家黑田郎對此曾評論說:“藝術或學術的天才們,在父母的期待下接受了極端的天才教育,結果變得偉大。但是,許多人也因此而遭受災禍,身心健康受到損害,使終生不幸。”這些天才對人類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但其本身卻是不幸福的,之所以如此,是人類在注意智力的同時忽視了更本質的精神的培養。因此,井深大說:“20年過去了,社會發生了變化。我強烈地感到,迄今的教育僅把教育焦點集中在智力方面,只追求了‘一半的教育’,而忘卻了培養精神或樹人的‘另一半的教育’。如果從早期開始進行智力教育,肯定會培養出英才或秀才。但是,我發現,如果從增強智力的目的出發進行‘幼兒教育’則是錯誤的。總之,最重要之處,並非培養以知識爲中心的智力,而應以培養精神、培養品德開始。我要再三強調的是,要把忘卻了的‘另一半教育’置於首位,而可以把智力教育放在第二位”。

中國古代一直有一個“三不朽”說,即立言、立功、立德,立言是最低層次的,而立德則是最高的要求。進入立德這種境界,人會對這個世界抱一種感恩的心理:因爲有千千萬萬人的創造,纔會有我今日的一切;是因爲有千千萬萬年的歷史,才讓我經歷了這個大千世界。每一個黎明,都會感謝上蒼又多給了自己一天的創造,每一個夜晚,都會感到一種慰藉的滿足。每一天都是以欣喜的心情經過,每一件事情都是以宗教的態度對待,他就還會爲任何外界的誘惑所幹擾,因此他一定會創造出最大的事功。對於立德來說,成才僅是結果,而決非目的。到了這種境界,便如老子所說:“聖人無積。既以爲人,已愈有;既以與人,已愈多。故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爲而弗爭”。有了這種幸福觀,莫扎特也許不會潦倒,帕斯卡也許不會早逝,尼采也許不會瘋狂。他們會像馬斯洛所選出的自我實現的愛因斯坦一樣幸福地度過一生!這樣,早期教育不再是智力教育,而是這三者合一的教育,是保證人生幸福的教育,讓人都有一個幸福的人生,都有一個如馬克思讚頌林肯那樣的一個幸福圓滿的人生:

所以就如何正確教育孩子,本書有自己獨到的見解,讓人更深刻地認識到母親的職責,認識到母親在孩子的成長乃至在整個社會發展過程中所處的地位。“你可以不是天才,但你可以成爲天才的母親。”此書是母教的一次自我反思,具有豐富的思想和信息,立論嚴謹、觀點新穎,可讀性、啓迪性也很強,作者引用了大量古今中外名人的精彩案例,遣詞造句十分精煉,完全可以當做一部文學作品來欣賞。

世上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教孩子的父母。教育孩子是世界上最大最深的學問,也是令許許多多父母困惑的一個大問題。《發現母親》爲困惑的父母解答了這一問題,給全天下的父母以及將成爲父母的人上了一堂最重要的家教必修課。

發現母親讀後感2

看到《發現母親》裏的情節,很多父母的高要求,嚴厲,吝嗇愛的付出,發生了許多悲劇。本來應該是最親密的母子、父子,卻成了死敵、成了他們手下的亡魂。我們應該反省的是什麼呢?“虎毒不食子”。

爲何父母會親手殺害自己的孩子?值得我們每個爲人父母者深思。哪裏出了問題呢?教育?誰的教育?哪裏的教育?我想還是我們的家庭教育,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是父母。我曾看過一段演講,說孩子上了中學,中學老師說你們小學老師是怎麼教的?上了高中,高中老師說你們初中老師怎麼教的?上了大學,大學老師說你們高中老師怎麼教的?追本溯源,還是我們父母怎麼教的?

在很小的時候,記事就聽爺爺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如果父母在三歲前沒有教好,那麼就有點棘手。三到七歲還沒有教好,就不好再改了。可是我們就不去糾正了嗎?不,我們是父母,有義務和責任幫助我們自己的孩子改掉他的壞習慣,讓他們走上正軌。這個過程,需要父母耐心、細緻、智慧的應對,不能簡單、粗暴的對待我們深愛的孩子。

發現母親讀後感3

《發現母親》是教育學家、社會心理學家王東華用十年的時間寫出的一部教育女性如何成爲優秀母親的書。在這本書中,作者揭開了一個祕密:教育的成敗不在學校和社會,而是家庭。家庭教育尤以母親的教育素養論成敗。作者認爲,教育孩子是世界上最大最深的學問,尤其是在孩子生命最初的幾年,他生命中最本質最重要的東西都是由母親給予的,這種教育不僅影響着孩子自己的一生,而且同樣以社會遺傳的方式,也強烈地影響着更下一代的成長,沒有哪一種教育比、母教的影響更爲深遠和永久。

“江山是銀,母親是金。”母親不光是生育孩子的生身之源,更是人格和品質塑造的第一老師。作者提醒母親:“你可以不是天才但你可以是天才的母親”,“推動世界的手是搖搖籃的手”。母親是孩子的總設計師。他號召人們不僅要關心母親,更要給爲人之母營造做母親的環境,讓每一個母親都成爲孩子成材的推動搖籃之人。讀罷這本書,作爲教師同時又作爲一個母親,我深深地感到自己身上肩負的責任。

我們常說:“孩子是祖國的未來,是祖國的花朵,是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可是這個未來跟我們的母親是分不開的,這個花朵的開放離不開母親的澆灌,早晨的太陽仍然需要母親來托起!教育的藝術便是風箏線的藝術,即使遠在天邊,那風箏線還緊緊地握在母親和教師的手裏。只要稍微注意我們所熟悉的偉人和名人的成長經歷,我們不難發現母親對孩子的影響有多重要。母親最重要的責任是讓自己成爲一個教育家教育好孩子,如果每一位母親都能做到不但把孩子養大,而且還能教育成材,那將是對社會做出的最偉大的貢獻。

有些父母以爲孩子上了學所有的責任都交給了學校和老師。當孩子在學校發生問題時,家長們理直氣壯的指責學校老師的種種不盡職、不盡心。是的,學校老師難脫其責,可是家長難道就沒有責任嗎? 目前我們國家的教育狀況就是一個老師要面對幾十個學生,老師的精力是不可能只集中在一個學生身上的。孩子進入學校並不是父母責任的結束,相反還要更加關注孩子的行爲,家庭教育依然不可以放鬆。只有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完善結合才能讓孩子更好的發展。

作者在書中還特別強調了一點:身教勝於言教,比身教更重要的是一個家庭的家風。我們每個人從不同的家庭中走出來,無不帶着各自家庭的印記。打一個不太恰當的比喻,一個民族有傳承的文化,一個家庭也有家庭所祟尚的價值觀,在一個家庭中長大的孩子耳濡目染不知不覺中便打上了一個家庭的印記。我們經常與一些孩子的家長交流,交流中我們會發現孩子家長的行爲帶給孩子的影響是最明顯的,有的家長表現的沒有教養,他的孩子必然也是那種頑劣且不容易教化的孩子,我們都知道這並不是遺傳,而是家長的言行對孩子的耳濡目染。相反,一個有責任的家長,即使孩子身處非常不利的環境或者家庭遭遇重大變故,也能以一個家長的責任化解不利因素,使孩子在家長的關愛中健康成長。

發現母親讀後感4

當我接觸到這本書時,我就被其中的內容深深地震撼了。這本書值得每一位女性共讀。更是一部天下人都應該共讀之的書,而不僅僅是母親。

閱讀之後讓人的心久難平靜回味無窮,因爲教育與我們每個人、每個家庭都息息相關,與國家的強盛興衰密不可分。“江山是銀,母親是金。”母親不光是生育孩子的生身之源,更是人格和品質塑造的第一老師。“你可以不是天才,但你可以是天才的母親”,“推動世界的手是搖搖籃的手”。這兩句話貫穿了全書的中心,是作者最有價值的發現。讀罷這本書,這兩句話久久在我心中迴響,作爲教師同時又作爲孩子的母親,我深深地感到自己身上肩負的責任。

閱讀的過程就如同是在瀏覽一座關於女性關於教育的博物館,作者像一名講解員,深入細緻的講解女性作爲母親在教育方面對人類歷史發展過程所起到的作用。以及現代女性應該怎樣肩負起對孩子教育的責任,同時也分析了現代教育中的一些問題。在這本書中,我深刻認識到了作爲母親對於孩子的重要性。也從這本書中學到了教育方面的一些理論。養牛、養鳥、養魚、養花都要懂得專門的方法,而養孩子呢?王老師的反問正道出我國育兒的欠缺之處。我們什麼時候想到要爲即將到來的一個生命去打電話諮詢,去購買一本書籍,去拜訪一個教育成功的母親呢?

在今天,什麼都在講品牌,可是誰注意到了這個世界的本質,誰注意到了這個世界——母親這個本質呢?孩子是活的,教育也應該是活的,它應該同孩子一道成長,孩子成長的箏線應牢牢地捏在母親手中。把孩子送進寄宿制學校學習,原來是自己沒時間照顧孩子,或者說爲了孩子上寄宿制學校而拼命忙於掙錢,這不僅不表明你對孩子教育的重視,恰恰相反,卻表明了你對孩子教育的無知。如果說自己沒時間教育孩子,那就是說自己沒時間做人。

因爲自己的做人正是教育孩子的教科書。寫的太好了,讀到這些時,我想到了我們學校的現實,有多少家長不是自己圖省事把孩子送來,把對孩子的教育完全交給了學校,交給了老師,縱然再高明的老師也無法替代一個母親的位置啊!

越讀我越想建議我班甚至我校乃至全社會的家長朋友們都來讀讀這本書。

發現母親讀後感5

做了二十年教師,一直覺得自己懂教育,可拜讀了王華東的《發現母親》後,我如坐鍼氈,因爲我又發現了自己的淺薄。一般會被認爲,《發現母親》是一本講早期教育的書,倒不如說它是講全面教育的書,作者以理想主義的熱情,發現了母親的偉大作用--“母親的素質決定着民族的未來和命運”,或者說:“左右國民命運的是母親的育”,“母親,只有母親,纔是創造歷史的正直動力”。多年來,我一直關注着學校教育,《發現母親》讓我找到了那些學校教育頑疾難以治癒的癥結----家庭教育的薄弱。

《發現母親》讓我對家庭教育又有了更深的理解。目前我國正在進行這新一輪的課程改革,全國上下從教材到教育理念,從教育方法到教育設備等都在發生着翻天覆地的變化。學校教育的確在改變,而且已初見成效。但是,受王華東老師的啓發,我認爲我們的教育改革,少了很重要的一部分,那就是家庭教育。我們不妨做個試驗,把一個孩子從小到大學習生涯中的老師換一換(可以換換班級)也就是換成同時代的其他教師,我想結局一般不會發生很大的變化。因爲同樣環境下,社會對教師的要求都是統一的,老師的素質雖有高低之分,但是相差不會很大,每位老師最低標準也要擁有教師資格證。而如果把一個剛生下來的孩子送到一個不同環境的家庭裏去養育,孩子將來的結局肯定會與親生姐弟大相徑庭。我們都能看到,從一個家庭裏走出來的幾個孩子都有驚人的相似,除了遺傳素質的影響之外,更重要的是在後天接受了相同家庭教育的影響。目前,我們的學校教育有各級的政治機構、專業機構在引領,有衆多的家長和監督部門在監督,這些都促進了學校教育的質量。可家庭教育呢,有哪個專業機構和部門在監督評價檢查每個家庭的教育情況呢?父母教育水平提升只是一種自發行爲,其家庭教育的效果自然相差懸殊。所以,我國的家庭教育的水平不足,已經嚴重影響到學校教育的發展,影響着人的素質的提升。在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下,人才才能大批地涌現,教育才能充分發揮它的價值,否則,再好的學校教育也像一個蹺腳走路的殘疾人,它永遠難以發揮出速度和水平!《發現母親》給了我們一個全新的視角。用他自序中的話:“願天下人共讀之,不僅僅是讀這本書,甚至就不是讀這本書--而是讀父親、母親這樣的大書,而是讀做人、做高尚的人這樣的大書。因此,不僅願天下人共讀之,更願天下人共勉之、共行之。”教師要做母親。自從有了學校組織,無論是教育家還是普通百姓就逐漸把學校教育神化了,特別是父母,把學校教育當作孩子成長成才的必然方式。

《發現母親》用理論和實踐證明:母親纔是孩子教育的源頭,家庭是孩子成長的基地,學校教育不是教育的源頭。學校教育不是孩子教育的源頭,但學校教育是學生成長關鍵時期。所以教師要像母親,教師要做母親。班級教育從前蘇聯興起以來,世界上盛行學校班級教育,這是教育普及的結果。於是,教育者的研究逐漸轉入班級教育的狹小範圍,教育家以及教育實踐者過多地關注的是整體、是全體,造成了對學生個體注意的冷漠。隨着研究的迴歸,我們越來越認識到學生個性成長的要求。今天我們大力倡導好實施對學生個體、個性的研究,以促進學生素質的提高。那麼我們的教師必須學會首先做母親,即使你不是母親也應該從母親的育兒那裏來學教育的技術好方法,歷練母愛襟懷和母愛的藝術。像母親那樣對孩子,以此爲基礎的教育首先已經成功了一半,因爲教師的愛更可能解開學生的生命密碼,學生會像相信母親一樣依戀、熱愛教師。我們是做教師的,我們可以把我們的學生當成是我們的孩子般的來愛護、教育。讀了此書,有3點很值得共享。鈴木鎮一認爲要改掉壞習慣是不可能的,唯一能做的便是培養正確的習慣以超越它。確實是,一個壞習慣是很難改正的,他是學生長久以來養成的習慣,特別是壞習慣往往有它優越舒適的特性,很難讓學生一次改正,但我們可以給學生一個過程,經常的在孩子的耳邊提醒,以督促他們形成好習慣,超越壞習慣,我想經過這樣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孩子也許就能體會到自己的成功與進步了。家校結合的方法:冷靜的幫助孩子分析自己的錯誤,啓發孩子理解老師的心情,指出老師是關心和愛護他的,老師雖然生氣,只要他認真改正錯誤,老師就會歡迎,同時,母親要把孩子改正錯誤的決心轉告老師,讓老師對孩子不抱成見。對孩子的進步充滿信心。

書中倡導的好:教育應該同孩子一道成長!教師是教育的執行者之一,我們也該一道成長了,給自己的孩子做個榜樣,更給身邊的孩子做個榜樣我也從這本書中學到了教育方面的一些理論。比如知識與智力的關係:智力同知識並不是完全不同的,知識是對客觀事物的認識,而智力是獲得知識的能力。比如水是無色無味的液體,在老師講解水的知識時,孩子們接受到的程度各不相同,有的認識快,理解快,記得牢,有的接受慢,理解淺,記得少,明顯地表現出智力的差異。即使記住了,在實際中運用這些知識來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大不一樣,文彥博運用它去樹洞取球,司馬光運用它去砸缸救人,曹衝運用它去稱象的重量。對水的認識屬於知識,而掌握和運用這種知識的能力纔是智力。知識和智力雖是不同的範疇,但相互間有着不可分割的聯繫:掌握知識是發展智力等必要條件,而智力的發展又能促進一個人對知識的掌握。智力的核心是思維能力,而智力則是質的問題,知識是量的問題。學生的智力教育不在於獲取知識的多少,而在於發展孩子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思考習慣。儘管獲取知識也是一種結果,但絕非是目的。如果把知識和智力的理論運用到語文教學中,那就不只關注知識的積累多少,更要關注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是否發展了智力。舉例來說,我在引導學生背誦精彩句段和古詩詞時,往往我注重的是學生記住了多少古詩詞。今天看來,如果記住了古詩詞,不會運用,那等於儲存了垃圾,因此,重要的是教師要引導學生在背誦古詩詞的過程中,關注學生是否學會了積累和運用,這纔是教育目的。爲此,我在引導學生記憶和背誦古詩詞時,應該創設多種情景,讓學生表達已積累的古詩詞,同時,還要學會運用已經背誦的古詩詞來自己創作詩詞。這樣,就會使積累和創作相結合,更好地發展學生的能力,提高寫作水平。當然,明瞭了這個道理,在語文教學中,都要建立一種發展學生智力的理念。學習生字,教學目的不光是記住生字詞,更重要的是學會自己認字、解字、記字;理解課文內容,不光是要會讀,還要在讀的過程中去思考,聯繫生活實際,讀出問題,讀出自己。只要心中有“高度”,學生也就一定能達到這個“高度”!

發現母親讀後感6

在讀完王東華教授寫的《發現母親》實踐本後,又讀了《發現母親》上冊。我把讀後感,說給你聽。

王東華教授說,母親是一種職業,每個女性應該不負使命,認真履行職責。我曾經一度爲照顧孩子而苦惱,我慶幸遇見並讀完這本書,讓我倍加珍惜和孩子們在一起的時光。

昨晚,夜半醒來,發現兒子蜷縮着身子緊挨着我,替他蓋好被子,捏捏他熟睡的小臉,忽然心生出感動,也不由問自己:“兒子依偎着自己,在媽媽懷裏撒嬌,這樣的日子還有多少年?”

已經六歲的兒子,早已到了跟我們分牀睡的年齡,可是分了幾次分不開,此刻很慶幸自己當時放棄跟兒子分牀,否則哪還能感受到這麼溫馨的時刻。

在兒子兩歲左右,陸續開始給他讀書,因爲是男孩子,有意識給他讀一些科普和歷史類的書,本以爲收穫不大,沒想到一次餐桌上吃飯,兒子用餐椅的靠背當成高氣壓,用餐桌當低氣壓,並說高壓的氣流是向下的,低壓的氣流是向上的,驚喜於他的成長和進步。

五歲時,我利用兩天時間,帶他看了最想讓他學的跆拳道班,繪畫班和鋼琴班,他毫不猶豫選擇鋼琴班,我曾一度爲他選擇鋼琴班而失望多時,但當他忽然有一天嫺熟地談下一曲《春之歌》時,當他晚上睡覺前要求聽一聽鋼琴曲“享受會兒”再睡時,在他迫不及待要給小夥伴們一起分享他最喜歡聽的《菊茨郎的夏天》時,當看到他在班裏給小朋友們彈下電子琴,並跟我說“媽媽,我發現鋼琴和電子琴最大的區別是,彈鋼琴很輕鬆,彈電子琴時兩條腿老不自覺發顫”……我就暗暗爲當初沒有扼殺他的愛好而慶幸。

“母親的工作正是上帝的工作”,母親有必要仔細去觀察孩子、瞭解孩子並尊重孩子的選擇,這是母親該有的素質。

弗羅姆說,可以用考察一粒種子成長的方法來考察一個人,是啊!一粒種子看起來弱小卑微平淡,但其內在卻存在着巨大的生長潛力。在該有的時機,必定會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去年初,想讓孩子報個圍棋班,於是買來了象棋和軍棋,每天有爺爺負責跟兒子一起下棋,結果,沒多久把棋子扔地到處都是,不願意學,於是放棄。讀後感.直到今年年初,帶孩子去公園,在圍棋臺上有爸爸指導和一個二年級的小哥哥下過幾盤,幾局下來,便發生了極大地興趣,於是爸爸給買來了五子棋,沒想到第二天早上早早地就起牀要跟爺爺一起下,幾局下來,下棋的“行話”已經學的八九不離十了,棋藝也長進不少。

世界上有很多愛是爲了聚首,只有父母對子女的愛是爲了放手。孩子是父母的作品,更是愛的結晶,母親有義務讓孩子更加快樂地成長,在發現和安全感中進步!

寶貝,曾經媽媽那麼盼望你長大,也曾經爲大晚上起來給你沖泡奶粉而抱怨,更是一度把你丟給奶奶睡,想來是多麼慚愧和羞爲人母!

媽媽希望你能永遠像現在一樣晚上睡覺依偎着媽媽,放學回家飛快地跑到跟前叫媽媽,媽媽願意永遠做你的避風港,但是,我清楚地知道,我的使命與萬千母親的使命一樣,伴你長大後,用你健朗的臂膀展翅搏擊於屬於你的天際!

發現母親讀後感7

“上帝之所以先造出男人,並不是因爲男人比女人優越,而是因爲男人比女人好造——上帝先造出男人這個試驗品後才造女人。當上帝把女人造出來後,上帝造人的任務也就完成了:他把這一任務交給了女人!母親的工作正是上帝的工作!”這段話是《發現母親》這本書的卷首語。我們都知道要開車,先要考駕照,很多行業都要先培訓再上崗。但我們當中有多少人是在孩子出生之前就先學習怎樣做父母呢?在孩子出生的那一刻開始,給他把尿、餵奶、止哭之類的瑣事,已經讓年輕的父母忙的焦頭爛額,更不要說去實施自己的教育計劃了。有句話說的是“三歲看大,七歲看老”,真是這樣嗎?想問一問大家,你對三歲之前的事能記起來多少?爲什麼會這樣?因爲人生的頭三年是在組裝大腦。開始,腦細胞純粹是自然狀態,因此不能發揮作用,嬰兒出生之後,隨着時間的推移和智力的發展,逐漸出現連接着細胞與細胞之間的橋樑一樣的突觸,只有衆多的細胞互相拉起手來,才能處理外界的信息,表現出頭腦的特有作用,這些腦細胞的連接,正好相當於0歲—3歲這一時期,半歲時,嬰兒的腦重是出生時的兩倍,三歲時可增加至成人的80%。3歲之前,寶寶的許多生活習慣、興趣愛好、性格都基本形成,這是因爲有興趣的神經通路會越來越發達,不用的會消退,由於腦的結構基本形成,以後的改變就少得多。所以,教育孩子的書不應該做了父母之後纔去讀,而應該讀通讀懂之後纔去做父母。

我個人覺得優秀及成功的孩子必然擁有非同一般的氣質和內在成功要素,同樣在一羣身體正常其潛質一樣的孩子中爲什麼有的孩子到後來變得非常優秀而有些卻變得如此平庸!在一些成功的孩子及家長身上我希望能夠提煉出其教育的精華所在,因爲不管是特殊教育還是普通教育,他們成功的精髓都是一致的。以下是我對這方面內容的感悟和整理的一些他人的案例。

一、百善孝爲先,明理的開始

中國人講究孝道,在家庭中必須懂得孝敬父母,這是非常有道理的,因爲懂得孝敬父母的孩子必然擁有一顆愛心,讓孩子學會尊敬自己的父母及長輩,懂禮貌,這是一個人的安身立命的根本。做父母的要身體力行,讓孩子在家庭人際交往中學到並體會到什麼是愛,什麼是關懷,在他成人後也必將善待他人,並受人尊重和愛戴,同時會有更多的人願意和他一起工作,學習,孩子與他人的溝通協作能力也將會大大提高。

二、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

我們會發現,有些孩子很少讓大人操心,即使不怎麼管他,他都能自己去做該做的事情,而有些孩子,你即使打了,罵了,說了,依然我行我素,這又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這是因爲孩子本身很多需要他自己做的事情被長輩代勞了,這導致了孩子行爲能力的低下,對家人的依賴程度加強,造成了孩子在家無法滿足他的需要時,易發脾氣,而在外人面前則表現出不敢交流,沒有安全感,封閉自己等不好的行爲方式。

有些家長對孩子往往表現出強烈的保護意識,當孩子需要什麼,當孩子想要得到什麼,都會盡可能的滿足孩子。總想着不要讓孩子吃虧,讓孩子得到他想要的一切,直到孩子在一次次滿足中失去了他應該得到的鍛鍊機會,從而變成家裏是霸王,在外卻很膽小,而這樣的孩子進入學校,則會容易產生沒有安全感,無法儘快融入學校正常的教學及生活。有些家長則是堅持所有一切可能孩子自己能做到的事情一定讓孩子獨立去做,在不斷去做自己該做的事情的過程中孩子在獨自完成中收穫了自信,爲此孩子知道那些事情我能做,那些事情我可以做的更好,從而收穫成功的快樂,並慢慢形成一種習慣。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就是培養孩子在思想上的成熟,做事的條理性,這樣孩子可以在自己主動安排自己的時間去做該做的事情,提高了學習效率。

三、如何增強孩子的自信和內心的勇氣

一個有自信的孩子,其特點是敢於並善於與他人溝通,做事膽大心細。自信的獲得應該來自多方面的培養,但是目前的教育體系一個學生獲得自信更多來自他的學習以及成績,因爲這是中國應試教育的弊端,這是一個誤區,優秀的孩子不一定從小看他的成績來判斷,而是着重挖掘他的潛質,而這些潛質就像我們平時播種耕耘一樣,到了一定階段自然會生根發芽,到一定階段會促進孩子的成績提高。

一位家長在他的日誌上寫他兒子喜歡吹單簧管,吹的還是不錯的,結果第一次要登臺表演,孩子心裏蠻緊張的,經過多次練習,到表演的那一天,還是有些緊張,爸爸就告訴他:“這是一個心理的一道坎,你邁過去了,以後你都不會膽怯了。”另外還告訴孩子,爸爸就在臺下聽,你就當吹給爸爸聽。結果那天表演很成功,從孩子開心的表情中感覺到他收穫了自信。

所以自信是來自於孩子有勇氣完成一件事,在不斷完成他認爲不可能做到的事後,自然會擁有一顆強大的心臟,而這顆心臟會時常告訴他:“你能做到!你一定行!”

四、勞動的意義

父母總是告訴孩子,爸爸、媽媽爲了這個家在外面工作如何如何辛苦,又要拖着疲憊的身體回家照顧他的生活,反正你說了N多道理,他可能知道,但他無法完全明白其中的道理。所以讓孩子勞動起來,他纔會明白勞有所獲的道理。

一天讀小學的兒子問他媽媽要五塊錢,媽媽問他要錢幹什麼,他說天熱要買冰棒吃,結果他媽媽沒有給他,他氣的不得了。後來爸爸問他,到底爲什麼這麼生氣,孩子說的理由讓他感到意外,孩子說同學有時請他吃冷飲,次數多了,他自己都不好意思,所以想得到零花錢,來回請同學。爸爸覺得他的理由非常充分,便給了他五塊錢,但又不想以後直接就給他錢,因爲你給予他的,他可能會覺得理所當然,所以爸爸問孩子:“以後想得到零花錢嗎?”,孩子點點頭,爸爸接着說:“那我給你一個掙錢的機會怎麼樣?”,他聽了很高興,忙問是什麼機會,爸爸便告訴他:“以後大人做飯,等大家吃完飯,你把碗筷洗了,廚房收拾乾淨,客廳地面打掃乾淨,按照這裏最低工資標準乘以你勞動時間和八小時工作時間的比值,算下來每週給你六元”,從此以後家裏飯後的家務勞動就交給了他,剛開始他做的挺好,但時間一長他就有些不那麼仔細了,這時在扣他工錢的時候會跟他說:“如果爸爸媽媽在單位工作不仔細認真同樣也會掙不到錢,老闆也會扣工資的!”,甚至有一次他突然對爸爸說:“老闆,今天能不能請病假?”,他舉起一隻手,原來有一點小擦傷,他碰到水有些痛,爸爸便告訴他,如果父母也因爲這一點小毛病請假,我們同樣在老闆那裏得不到任何報酬。慢慢的爸爸能感覺到孩子的變化,吃完飯他會很自覺的去做好他的工作,他明白了什麼叫付出與得到,甚至他會有計劃的花錢,因爲他知道通過勞動得到的錢是不容易的。

發現母親讀後感8

“江山是銀,母親是金。”母親不光是生育孩子的生身之源,更是人格和品質塑造的第一老師。在這本書中,作者不但號令人們關懷母親,更要給爲人之母營造做母親的環境,讓每一個母親都成爲孩子成材的推進搖籃之人。在這本書中,我深入認識到了作爲母親對於孩子的重要性。

當然,我也從這本書中學到了教育方面的一些理論。比如知識與智力的關係:智力同知識並不是完全不同的,知識是對客觀事物的認識,而智力是獲得知識的能力。比如水是無色無味的液體,在老師講解水的知識時,孩子們接受到的程度各不相同,有的認識快,理解快,記得牢,有的接受慢,理解淺,記得少,明顯地表現出智力的.差異。即使記住了,在實際中運用這些知識來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大不一樣,文彥博運用它去樹洞取球,司馬光運用它去砸缸救人,曹衝運用它去稱象的重量。對水的認識屬於知識,而控制和運用這種知識的能力纔是智力。

知識和智力雖是不同的範圍,但相互間有着不可分割的接洽:

控制知識是發展智力等必要條件,而智力的發展又能增進一個人對知識的控制。智力的核心是思維能力,而智力則是質的問題,知識是量的問題。學生的智力教育不在於獲取知識的多少,而在於發展孩子的思維能力,培育學生的思考習慣。儘管獲取知識也是一種成果,但絕非是目的。

如果把知識和智力的理論運用到語文教學中,那就不只關注知識的積聚多少,更要關注學生在控制知識的同時是否發展了智力。舉例來說,我在引導學生背誦精彩句段和古詩詞時,往往我重視的是學生記住了多少古詩詞。今天看來,如果記住了古詩詞,不會運用,那等於儲存了垃圾,因此,重要的是教師要引導學生在背誦古詩詞的過程中,關注學生是否學會了積聚和運用,這纔是教育目的。爲此,我在引導學生記憶和背誦古詩詞時,應當創設多種情景,讓學生表達已積聚的古詩詞,同時,還要學會運用已經背誦的古詩詞來自己創作詩詞。這樣,就會使積聚和創作相結合,更好地發展學生的能力,提高寫作程度。

當然,明瞭了這個道理,在語文教學中,都要建立一種發展學生智力的理念。學習生字,教學目的不光是記住生字詞,更重要的是學會自己認字、解字、記字;理解課文內容,不光是要會讀,還要在讀的過程中去思考,接洽生活實際,讀出問題,讀出自己。

只要心中有“高度”,學生也就必定能達到這個“高度”!

發現母親讀後感9

十天左右的時間讀完了七百多頁、上下兩冊的《發現母親》,《發現母親》讀後感——女人的名字是母親之二。就自己的愚鈍而言是無法將書所傳達的知識和理念像海綿一樣吸進腦子裏,但是一種觀念卻闖進了我的心裏,並且佔據了我整個的心那就是——女人的名字是母親。我首先應該是一個母親,然後纔是教師。我的母職應該是我生來的使命,是不容我冷漠的,小覷的女人使命與責任。

我回首自己十年的母親歲月,我感到了自己的瀆職,並且在心裏痛悔,感到自己沒有盡心去陪伴女兒的成長。至此,我並不敢承認自己是母親,我僅僅是一個不合格的媽媽而已。無知的時候,虛擲時光,青春歲月就和愚昧一起嫋嫋遠去;對工作的認真讓自己常常忘記過問自己的孩子,半夜醒來想的是學生,我儼然是一個親生的後母一般;孩子最關鍵的時光過去了,我讀了此書才知道早教的重要,於痛中也感到無奈,“世隸耕”的家庭環境決定了我的目光有多遠。但是還是深深感激我的父母——是他們的眼光和意志讓我不再“面朝黃土背朝天”,我並不鄙視任何行業的人,對勤苦的中國農民總是懷着一種莫名的親近感。但是作爲農民的意識和我今天的思想或許還是有點差距的,只因爲我父母的用他們的辛勞和努力爲我豎起梯子,我纔有機會在今天知道女人的名字是母親。否則,我必定像我兒時的夥伴一樣,嫁人、生子、拋家舍業外出打工,將孩子留在家裏使他們像幼雀整日期盼外出捕食的母雀一樣內心孤獨、恐懼、荒蕪。我讀了王東華老師的《發現母親》,更確信是我的父母在當時比別的家長開化纔有了我和弟弟的今天,雖然父母的目標僅僅是爲了讓我們有個比他們好的飯碗,讀後感《《發現母親》讀後感——女人的名字是母親之二》。我上了中師,弟弟上了大學,後來在農村算是有點學識的四叔和高中畢業的四嬸緊隨我父母其後,我叔叔家妹妹又考上本科,遠房叔叔也受我們家影響,於是我的遠房叔叔家兩個妹妹也上了大學。可是,我的親三叔二叔這兩對鬥字不識一升的人家,一直鄙視我父母讓我們上學的做法,兩家的四個孩子竟然無一人初中畢業。我父母又影響了我的鄰居,他的兒子本科畢業,鄰居家又影響了他弟弟家,他弟弟家女兒又上了本科。那些不重視孩子教育的父母,孩子照樣是老鼠打洞。

更重要的是勤勞、堅韌、善良、孝敬的母親,用她對待爺爺奶奶的行動,化育了我們姐弟,我們無一不孝敬自己的父母和公婆。面對妯娌對待婆婆的錙銖必較,我時常感到對自己的驚奇,爲何我就沒有這麼“精細的算盤”和“精明的眼光”,今天我才明白這是母親的慧根、福祉、在庇佑我的心靈澄明安適。父母的大度和爲家族的操勞,一樣早就了我喜歡給婆家操心的性格。這或許就是王老師說的習育、化育吧。父母對孩子的人格的孕育主要就是用自己的言行舉止作爲最好的營養液,日復一日浸潤其中,自然薰染。父母是紅,孩子不會是黑,父母是黑,想讓孩子紅估計沒那麼容易。

讀着王老師的書,想想自己的成長,我似乎更明白自己應該怎麼去做一個母親。時時體察孩子內心,給予孩子必要而及時的心靈關注、支持和溫暖。母親的雙眼應該過目就能夠讀懂女兒心靈的無字書,母親的心思應該就是吹遍每個角落的春風,細膩無痕而溫暖。母親的引導應該就是就是那春夜細雨,潤物無聲。女人只有懂得自己的第一要職是母親,懂得今生可以捨棄金錢、名譽、地位,但不可以生而不育,纔可能讓我們的孩子成爲最幸福的孩子,最快樂的孩子,纔可能讓我們的孩子儘可能朝着自己天賜的優勢去自由的成長,纔可能將我們自己創造的天才,培養成真正的天才。

發現母親讀後感10

王華東的《發現母親》一書,我自一年前購來,至今已經讀了好幾遍。每一遍都會受到震撼。發現母親這一口號是如此振聾發聵,又是如此動人心絃。

我一次又一次地想起過世的母親。她雖然沒有上過一天學,但她給我的教育卻超過了所有的老師。她一生貧苦,一生節儉,飯無求飽,衣無求暖。而別人有困難的時候,她卻又那麼慷慨。自己家再窮,她也從不讓路過的乞丐空過手。一勺飯,一把米,或者一個窩頭,她的眼裏充滿憐憫。有時她還留那些孤老乞者住宿,在嚴冬裏燃起一盆火,溫暖老人單薄的身子。母親教給我同情和憐憫,所以我至今一直保持着對弱勢羣體的關注。我已經連續六年參加無償獻血,希望在救助病痛者的同時,也能安慰地下長眠的母親。

母親一生勤勞,即使在中風偏癱過後,也沒有停止她的勞作。小時侯,一從學校回來,總能吃上熱騰騰的飯。我父親是典型的大男子主義者,一年到頭只做兩次飯,除夕晚飯和大年初一早飯。其餘的日子,全由母親操勞。五十五歲那年,母親終於病了。住了一個多月醫院,回來時只有右半邊肢體活動自如,左臂擡不起來,左腿挪動不靈,而她自小就是個左撇子,可以想出生活該有多難!可母親硬是學會了右手拿筷子,右手拿一切器具,學會了自理!稍微好一些的時候,她就開始勞動了。左手扶着盆和麪,做出可口的麪食;一隻手從溝底提水澆菜;一隻手摘棉花……母親是多麼堅強!她永遠不願意麻煩別人,哪怕是她的兒女。每當我有些懈怠時,我的耳旁就會響起母親的話:“不要愛惜力氣,用了還會長起來的。”

如今我有了孩子,我能做些什麼呢?廣義地說,我的學生也是我的孩子。做得像我母親一樣好,的確不容易,只希望自己不要耽誤了孩子的教育,不要給孩子太多的遺憾。現在的孩子成長環境比較複雜,有的時候真是讓人爲難。照顧少了吧,捨不得讓孩子吃苦;照顧多了吧,又怕她養成依賴習慣。好在有高人指點,我總算是個讀書人,《發現母親》就是一本好書,我會繼續讀下去,學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