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發現母親》親讀後感

《發現母親》親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8W 次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發現母親》親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發現母親》親讀後感

《發現母親》親讀後感1

今年暑假,有幸讀了王東華老師的《發現母親》。這本書從教育學的角度,採取研究名人名家的生平入手,提出了母育學的概念,把母親對孩子教育的重要性、方法論提到一個理論架構之下。我認爲還是有相當的積極意義的。

作者認爲,人的發展是由智力、意志、品德和氣概四部分組成。其中,氣概爲三棱的底面,沒有氣概便沒有基礎。氣概的意思即爲人將自己歸入第幾流的自我認知。而由此推出,教育應以習育、教育、化育爲層次劃分。母親是孩子最大的佑護者和設計師。所以在孩子的頭三年生命中,如果條件允許,母親最好不要外出工作,爲了教育孩子,父母應當重新思考如何做人。家風與家族也十分重要,是孩子成功的接力棒之基礎。

我對其提出的氣概這個概念是贊同的。在孩子的自我認知鏡像期,他在母親和家族的教養下,會對自己有一個自我期許,我是第幾流的人。如果一個從小就認定自己一定是第一流的人的孩子,在未來的生活中,無論遇到多大的困難,他的內心都會有個聲音,告訴自己是優秀的能戰勝困難的,他終將會努力使自己重新站起來,因爲從未來時間來看,他得成爲一個第一流的人。這便是自信自尊自強的基礎。

有了這個認知,智力、意志與品德才有用武之地。母親對孩子的影響我也是贊同的。母親孕育了孩子,孩子與母親血脈相承。父親與孩子的關係是後天習得的,是有條件的,而母親對於孩子,卻有着千絲萬縷地聯繫,這被作者稱爲“感通”。自己做了母親之後,我常常去思考我與我的母親之間的這種“感通”,確實發現了我們在思考問題的方式和爲人處世方面的相通之處,當然我也似乎能感受到我和孩子子之間的“感通”。我也希望她成爲一個對社會作出傑出貢獻的人,像幾乎所有的母親一樣我不希望她是個凡人、庸人。

雖然會有人說,平凡才是真諦,纔是福氣。但是很多事情都是有外在條件的。爲了教育孩子,父母應當重新審視自己,修正自己。有時候,甚至只是爲了給孩子看,我們想變成更優秀的人,更勇敢,更勤勞。

身教遠重於言傳,在孩子大腦形成完善期間,範式模仿是嬰兒的習得方式,如果不做好計劃,打好基礎,不好的習得,轉變爲習慣後,要想再改變,必將付出成倍的努力,且可能並無結果。尤其是在孩子年幼時,當母親通過身教,爲孩子培養了良好的習慣後,父親才能接過接力棒,將社會基因傳授給孩子。所以我們做父母的人,是負有極大的責任的,是需要研究、思考和訓練的。

總的說來,母親對孩子的教育應該說也並無一定之規,但應付出心血,潛心地研究、琢磨、觀察,用滿腔的愛,對孩子因勢利導,儘自己所能地爲孩子修正前進的方向,這應當是我目前所能想到的教育孩子的方式。

而要達到這個目標,我們就需要學習,前人總結的經驗和教訓,正是我們學習的捷徑。像書中講到的居里夫人的例證,她不單進行科研工作,而且承擔着喪夫之痛,獨立撫養着兩個女兒,自己不單獲得兩次諾貝爾獎,還將大女兒也送上諾貝爾獎的領獎臺。

她不單每天紀錄孩子的體重、起居、發育狀況,也紀錄孩子的食譜。在工作中,親身帶領女兒,奔波於各地,用實際行動教育女兒,如何成爲一個偉大的科學家和偉大的人。可以說,這樣的母親是真的偉大。

我還不足其萬一啊。想想生活中,我常常抱怨孩子難養,再加上工作和家務,三座大山常常壓的我喘不過氣。這本書雖說廢話很多,但不廢話的地方還是有真理在的。可以說,有收穫吧。建議媽媽們可以一讀。當然父親其實也是應當讀的。

爲人父母是很重要很神聖的工作,我們應當給予充分的重視。

《發現母親》親讀後感2

十天左右的時間讀完了七百多頁、上下兩冊的《發現母親》,《發現母親》讀後感——女人的名字是母親之二。就自己的愚鈍而言是無法將書所傳達的知識和理念像海綿一樣吸進腦子裏,但是一種觀念卻闖進了我的心裏,並且佔據了我整個的心那就是——女人的名字是母親。我首先應該是一個母親,然後纔是教師。我的母職應該是我生來的使命,是不容我冷漠的,小覷的女人使命與責任。

我回首自己十年的母親歲月,我感到了自己的瀆職,並且在心裏痛悔,感到自己沒有盡心去陪伴女兒的成長。至此,我並不敢承認自己是母親,我僅僅是一個不合格的媽媽而已。無知的時候,虛擲時光,青春歲月就和愚昧一起嫋嫋遠去;對工作的認真讓自己常常忘記過問自己的孩子,半夜醒來想的是學生,我儼然是一個親生的後母一般;孩子最關鍵的時光過去了,我讀了此書才知道早教的重要,於痛中也感到無奈,“世隸耕”的家庭環境決定了我的目光有多遠。但是還是深深感激我的父母——是他們的眼光和意志讓我不再“面朝黃土背朝天”,我並不鄙視任何行業的人,對勤苦的中國農民總是懷着一種莫名的親近感。但是作爲農民的意識和我今天的思想或許還是有點差距的,只因爲我父母的用他們的辛勞和努力爲我豎起梯子,我纔有機會在今天知道女人的名字是母親。否則,我必定像我兒時的夥伴一樣,嫁人、生子、拋家舍業外出打工,將孩子留在家裏使他們像幼雀整日期盼外出捕食的母雀一樣內心孤獨、恐懼、荒蕪。我讀了王東華老師的《發現母親》,更確信是我的父母在當時比別的家長開化纔有了我和弟弟的今天,雖然父母的目標僅僅是爲了讓我們有個比他們好的飯碗,讀後感《《發現母親》讀後感——女人的名字是母親之二》。我上了中師,弟弟上了大學,後來在農村算是有點學識的四叔和高中畢業的四嬸緊隨我父母其後,我叔叔家妹妹又考上本科,遠房叔叔也受我們家影響,於是我的遠房叔叔家兩個妹妹也上了大學。可是,我的親三叔二叔這兩對鬥字不識一升的人家,一直鄙視我父母讓我們上學的做法,兩家的四個孩子竟然無一人初中畢業。我父母又影響了我的鄰居,他的兒子本科畢業,鄰居家又影響了他弟弟家,他弟弟家女兒又上了本科。那些不重視孩子教育的父母,孩子照樣是老鼠打洞。

更重要的是勤勞、堅韌、善良、孝敬的母親,用她對待爺爺奶奶的行動,化育了我們姐弟,我們無一不孝敬自己的父母和公婆。面對妯娌對待婆婆的錙銖必較,我時常感到對自己的驚奇,爲何我就沒有這麼“精細的算盤”和“精明的眼光”,今天我才明白這是母親的慧根、福祉、在庇佑我的心靈澄明安適。父母的大度和爲家族的操勞,一樣早就了我喜歡給婆家操心的性格。這或許就是王老師說的習育、化育吧。父母對孩子的人格的孕育主要就是用自己的言行舉止作爲最好的營養液,日復一日浸潤其中,自然薰染。父母是紅,孩子不會是黑,父母是黑,想讓孩子紅估計沒那麼容易。

讀着王老師的書,想想自己的成長,我似乎更明白自己應該怎麼去做一個母親。時時體察孩子內心,給予孩子必要而及時的心靈關注、支持和溫暖。母親的雙眼應該過目就能夠讀懂女兒心靈的無字書,母親的心思應該就是吹遍每個角落的春風,細膩無痕而溫暖。母親的引導應該就是就是那春夜細雨,潤物無聲。女人只有懂得自己的第一要職是母親,懂得今生可以捨棄金錢、名譽、地位,但不可以生而不育,纔可能讓我們的孩子成爲最幸福的孩子,最快樂的孩子,纔可能讓我們的孩子儘可能朝着自己天賜的優勢去自由的成長,纔可能將我們自己創造的天才,培養成真正的天才。

《發現母親》親讀後感3

歷時兩個半月,跨越了陽曆年,我決定在今天讀完482頁的《發現母親》(看,還沒讀完,就急着表現:我完成了一個大工程。),期間,連我兒子有次都說:媽媽你成天背一本書,背來背去又不看,你揹着它幹嘛呢?我說:這是讀書人的習慣。問美琳借這本書時,我信誓旦旦的說一個半月看完還給她(這個計算方式是按照每天持續穩定的讀10頁計算,並覺得自己會偶爾興致來時一天讀個20幾頁)。一個半月到的時候我纔讀了不到一半。整個兩個半月我有很多次幾天都不讀一頁的時候,事實證明我看書真的很難,決定在1月15號看完這本書,我在1月14號不得不給自己立下“手機不能帶進臥室”的禁言。那一晚書讀的酣暢且睡的美滿。也就是說作爲一個自制力這麼差的人,只要扔掉手機,關掉電視,我也是可以讀書的。

《發現母親》是一本帶給我很大幸福感的書,最直接的幸福感是看完一本這麼厚的大部頭書籍的成就感;更重要的是此書中信息量很大,作者立意明確,又圍繞其立意博古通今,引用古今中外的名人案底。再者這是一本可讀性很強的書,不是小說,勝似小說,有那麼幾次,我甚至期待,給我兩天時間,讓我酣暢淋漓的讀下去,不要中斷,我很期待下面它寫的什麼。但也只是想想而已,真給我兩天時間,我肯定會刷手機,開電視,以各種藉口壓縮減少讀書的時間,這個弊病20xx年能給它規避了嗎?

書中作者的角度有時會讓我覺得有所過激,但細想,當代如此不重視母育的情況下,作者意味深重也只是爲了給父母們捅下的這一刀來的更痛一些,方能讓當代父母有更深刻的記憶和覺醒。作者寫這本書,一定是博覽了古今中外許許多多的羣書,這本書很厚,但絕不是拼湊出來的。書中列舉了許多名人軼事,皆是從母育角度來看,倒也中肯。讓我瞭解到了很多此前不知道或看到熟悉但說不出來的許多名人的一些是由淵源,煞是有趣。

赫爾曼黑塞曾說過:世界上任何書籍都不能帶給你好運,但是它們能讓你悄悄成爲你自己,它們似乎沒有在你身上留下任何痕跡,但卻深深刻在你的靈魂、你的氣質,你說過的每一句話裏。之於我,書是讀完了,書中字句卻難以重述,且在整本閱讀中我沒有記筆記。從心底出發,這本書我還是希望自己能重讀一遍的,可是哪有那麼多兩個半月啊。雖不能記憶其中字句,但作者要傳達的理念,已有絲縷進入了我的血液,我的心,這應該就是我讀此書幸福的原因。幸福於母親這個角色。不知何時,母親在不知不覺中成就或毀滅着孩子的某一方面,甚至方方面面。踐行着母親的責任——成就或毀滅。

歌頌母親偉大的一定不是母親本人,每一個母親都不會覺得自己偉大,更多的應該是覺得幸福,有幸做母親,並從母親這個角色出發,重新成長。是的,學屋坐了幾十年早已厭倦,只有做母親時,纔會開始重新成長,方方面面。對於女子,爲母之後的成長要比之前多。

讀此書時,我會想如果我有心,何時開始讀是合適的,22歲之後的幾十年,每一個時間開始讀都是合適的。有心做母親的女子應該讀讀這本書,至少從你領取結婚證那刻起,可以開始捧讀此書。太早讀可能讀不下去,人們總覺得還有更重要的諮詢和知識要去獵取,且氾濫的藍屏們也不給人讀書時間,這時候對做母親的興趣也不如藍屏的龐大吸引力。

書中有句話大意是:走長路不必腳下急。讀書不能只靠爆發力,一時興起,想起來猛讀,用力過猛,然而後勁兒不足,後面就不再讀了,這是我常犯的錯誤;讀書對於我最缺的是耐力,最缺的`是持續性和穩定性,讀書不必貪多求快和人比,比的結果是氣餒,氣餒的結果是放棄。兩個半月讀一本如果覺得氣餒,一年不讀一本書就是放棄。

因爲書很厚,很長,當代可以阻止讀書的藍屏又太多,時間給了藍屏,就給不了書,所以我就不推薦男士閱讀了,但這真的是一本好書,歷史的、世界的、人文的、科幻的、時代的、教育的好書。

《發現母親》親讀後感4

做了十幾年教師,已是四歲孩子的媽媽,一直覺得自己懂教育,可拜讀了王華東的《發現母親》後,我如坐鍼氈,因爲我又發現了自己的淺薄。一般會被認爲,《發現母親》是一本講早期教育的書,倒不如說它是講全面教育的書,更確切點說是講根本教育的書。作者以理想主義的熱情,發現了母親的偉大作用——“母親的素質決定着民族的未來和命運”,或者說:“左右國民命運的是母親的教育”,“母親,只有母親,纔是創造歷史的正直動力”。他用詩一般的語言概括爲:“推動世界的手是搖搖籃的手”。

多年來,我一直關注着學校教育,對兒子的學前教育自我感覺也良好。可《發現母親》不僅讓我看到了自己荒廢了許多對兒子早期教育的大好時光,而且也讓我找到了那些學校教育頑疾難以治癒的癥結————家庭教育的薄弱。《發現母親》讓我對家庭教育又有了更深的理解。 一、不能忘卻的悲劇 令人心酸的往事。王華東出生於1963年,出生後不到半年,便因母親的長病被送到了外祖父家,一住就是十年。等他再次返回父母身邊時,迎接他的家庭氣氛比當時全國的氣氛還要沉悶。父親是被打倒的走資派,父母微薄的工資要養活包括他在內的三個男孩子,本來就很低的生活水平,又增加了一個“費衣費鞋只會吃飯不會做事”的飯桶。更糟糕的是由於外公外婆多年的溺愛,使他更難“入家隨俗”了,他攪亂了原有的家庭秩序。從被父親“打服”的那一天開始,他就在心靈深處對抗着這個家,對抗着父母。“家是令我恐懼的地獄!家的外面永遠是美麗的,離家越遠,這種美麗越動人!”“隨着年歲的增長,這種敵對不僅沒有消除,相反更加仇恨”“我考大學的最強烈動因,就是要遠遠的離開這個家”。

爲了減輕心中的壓抑,我不想繼續整理那些悲劇。其實,天底下的許多悲劇,都是可以避免的,特別是由教育不當產生的悲劇。提高教育水平是提升人類素質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國正在進行這新一輪的課程改革,全國上下從教材到教育理念,從教育方法到教育設備等都在發生着翻天覆地的變化。學校教育的確在改變,而且已初見成效。但是,受王華東老師的啓發,我認爲我們的教育改革,少了很重要的一部分,那就是家庭教育。我們不妨做個試驗,把一個孩子從小到大學習生涯中的老師換一換(可以換換班級),也就是換成同時代的其他教師,我想結局一般不會發生很大的變化。因爲同樣環境下,社會對教師的要求都是統一的,老師的素質雖有高低之分,但是相差不會很大,每位老師最低標準也要擁有教師資格證。而如果把一個剛生下來的孩子送到一個不同環境的家庭裏去養育,孩子將來的結局肯定會與親生姐弟大相徑庭。我們都能看到,從一個家庭裏走出來的幾個孩子都有驚人的相似,除了遺傳素質的影響之外,更重要的是在後天接受了相同家庭教育的影響。

目前,我們的學校教育有各級的政治機構、專業機構在引領,有衆多的家長和監督部門在監督,這些都促進了學校教育的質量。可家庭教育呢,有哪個專業機構和部門在監督評價檢查每個家庭的教育情況呢?父母教育水平提升只是一種自發行爲,有多少不具備做父母資格的人正在爲人父母呢?其家庭教育的效果自然相差懸殊。所以,我國的家庭教育的水平不足,已經嚴重影響到學校教育的發展,影響着人的素質的提升。在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下,人才才能大批地涌現,教育才能充分發揮它的價值,否則,再好的學校教育也像一個蹺腳走路的殘疾人,它永遠難以發揮出速度和水平!

《發現母親》給了我們一個全新的視角。用他自序中的話:“願天下人共讀之,不僅僅是讀這本書,甚至就不是讀這本書——而是讀父親、母親這樣的大書,而是讀做人、做高尚的人這樣的大書。因此,不僅願天下人共讀之,更願天下人共勉之、共行之。”

最後,我用此書後記最後一句作結:“每一個母親都有一個好孩子,每一個孩子都有一個好母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