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王華東《發現母親》的讀後感範文大綱

王華東《發現母親》的讀後感範文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82W 次

做了二十年教師,一直覺得自己懂教育,可拜讀了王華東的《發現母親》後,我如坐鍼氈,因爲我又發現了自己的淺薄。一般會被認爲,《發現母親》是一本講早期教育的書,倒不如說它是講全面教育的書,作者以理想主義的熱情,發現了母親的偉大作用--“母親的素質決定着民族的未來和命運”,或者說:“左右國民命運的是母親的育”,“母親,只有母親,纔是創造歷史的正直動力”。多年來,我一直關注着學校教育,《發現母親》讓我找到了那些學校教育頑疾難以治癒的癥結----家庭教育的薄弱。

王華東《發現母親》的讀後感範文

《發現母親》讓我對家庭教育又有了更深的理解。目前我國正在進行這新一輪的課程改革,全國上下從教材到教育理念,從教育方法到教育設備等都在發生着翻天覆地的變化。學校教育的確在改變,而且已初見成效。但是,受王華東老師的啓發,我認爲我們的教育改革,少了很重要的一部分,那就是家庭教育。我們不妨做個試驗,把一個孩子從小到大學習生涯中的老師換一換(可以換換班級)也就是換成同時代的其他教師,我想結局一般不會發生很大的變化。因爲同樣環境下,社會對教師的要求都是統一的,老師的素質雖有高低之分,但是相差不會很大,每位老師最低標準也要擁有教師資格證。而如果把一個剛生下來的孩子送到一個不同環境的家庭裏去養育,孩子將來的結局肯定會與親生姐弟大相徑庭。我們都能看到,從一個家庭裏走出來的幾個孩子都有驚人的相似,除了遺傳素質的影響之外,更重要的是在後天接受了相同家庭教育的影響。目前,我們的學校教育有各級的政治機構、專業機構在引領,有衆多的家長和監督部門在監督,這些都促進了學校教育的質量。可家庭教育呢,有哪個專業機構和部門在監督評價檢查每個家庭的教育情況呢?父母教育水平提升只是一種自發行爲,其家庭教育的效果自然相差懸殊。所以,我國的家庭教育的水平不足,已經嚴重影響到學校教育的發展,影響着人的素質的提升。在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下,人才才能大批地涌現,教育才能充分發揮它的價值,否則,再好的學校教育也像一個蹺腳走路的殘疾人,它永遠難以發揮出速度和水平!《發現母親》給了我們一個全新的視角。用他自序中的話:“願天下人共讀之,不僅僅是讀這本書,甚至就不是讀這本書--而是讀父親、母親這樣的大書,而是讀做人、做高尚的人這樣的大書。因此,不僅願天下人共讀之,更願天下人共勉之、共行之。”教師要做母親。自從有了學校組織,無論是教育家還是普通百姓就逐漸把學校教育神化了,特別是父母,把學校教育當作孩子成長成才的必然方式。

《發現母親》用理論和實踐證明:母親纔是孩子教育的源頭,家庭是孩子成長的基地,學校教育不是教育的源頭。學校教育不是孩子教育的源頭,但學校教育是學生成長關鍵時期。所以教師要像母親,教師要做母親。班級教育從前蘇聯興起以來,世界上盛行學校班級教育,這是教育普及的結果。於是,教育者的研究逐漸轉入班級教育的狹小範圍,教育家以及教育實踐者過多地關注的是整體、是全體,造成了對學生個體注意的冷漠。隨着研究的迴歸,我們越來越認識到學生個性成長的要求。今天我們大力倡導好實施對學生個體、個性的研究,以促進學生素質的提高。那麼我們的教師必須學會首先做母親,即使你不是母親也應該從母親的育兒那裏來學教育的技術好方法,歷練母愛襟懷和母愛的藝術。像母親那樣對孩子,以此爲基礎的教育首先已經成功了一半,因爲教師的愛更可能解開學生的生命密碼,學生會像相信母親一樣依戀、熱愛教師。我們是做教師的,我們可以把我們的學生當成是我們的孩子般的來愛護、教育。讀了此書,有3點很值得共享。鈴木鎮一認爲要改掉壞習慣是不可能的,唯一能做的便是培養正確的習慣以超越它。確實是,一個壞習慣是很難改正的,他是學生長久以來養成的習慣,特別是壞習慣往往有它優越舒適的特性,很難讓學生一次改正,但我們可以給學生一個過程,經常的在孩子的耳邊提醒,以督促他們形成好習慣,超越壞習慣,我想經過這樣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孩子也許就能體會到自己的成功與進步了。家校結合的方法:冷靜的幫助孩子分析自己的錯誤,啓發孩子理解老師的心情,指出老師是關心和愛護他的,老師雖然生氣,只要他認真改正錯誤,老師就會歡迎,同時,母親要把孩子改正錯誤的決心轉告老師,讓老師對孩子不抱成見。對孩子的`進步充滿信心。

書中倡導的好:教育應該同孩子一道成長!教師是教育的執行者之一,我們也該一道成長了,給自己的孩子做個榜樣,更給身邊的孩子做個榜樣我也從這本書中學到了教育方面的一些理論。比如知識與智力的關係:智力同知識並不是完全不同的,知識是對客觀事物的認識,而智力是獲得知識的能力。比如水是無色無味的液體,在老師講解水的知識時,孩子們接受到的程度各不相同,有的認識快,理解快,記得牢,有的接受慢,理解淺,記得少,明顯地表現出智力的差異。即使記住了,在實際中運用這些知識來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大不一樣,文彥博運用它去樹洞取球,司馬光運用它去砸缸救人,曹衝運用它去稱象的重量。對水的認識屬於知識,而掌握和運用這種知識的能力纔是智力。知識和智力雖是不同的範疇,但相互間有着不可分割的聯繫:掌握知識是發展智力等必要條件,而智力的發展又能促進一個人對知識的掌握。智力的核心是思維能力,而智力則是質的問題,知識是量的問題。學生的智力教育不在於獲取知識的多少,而在於發展孩子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思考習慣。儘管獲取知識也是一種結果,但絕非是目的。如果把知識和智力的理論運用到語文教學中,那就不只關注知識的積累多少,更要關注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是否發展了智力。舉例來說,我在引導學生背誦精彩句段和古詩詞時,往往我注重的是學生記住了多少古詩詞。今天看來,如果記住了古詩詞,不會運用,那等於儲存了垃圾,因此,重要的是教師要引導學生在背誦古詩詞的過程中,關注學生是否學會了積累和運用,這纔是教育目的。爲此,我在引導學生記憶和背誦古詩詞時,應該創設多種情景,讓學生表達已積累的古詩詞,同時,還要學會運用已經背誦的古詩詞來自己創作詩詞。這樣,就會使積累和創作相結合,更好地發展學生的能力,提高寫作水平。當然,明瞭了這個道理,在語文教學中,都要建立一種發展學生智力的理念。學習生字,教學目的不光是記住生字詞,更重要的是學會自己認字、解字、記字;理解課文內容,不光是要會讀,還要在讀的過程中去思考,聯繫生活實際,讀出問題,讀出自己。只要心中有“高度”,學生也就一定能達到這個“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