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北京摺疊讀後感(通用20篇)

北京摺疊讀後感(通用2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W 次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北京摺疊讀後感(通用20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北京摺疊讀後感(通用20篇)

  北京摺疊讀後感 篇1

《北京摺疊》這本書是新生代作家郝景芳寫的,這部科幻小說獲得了雨果獎,《北京摺疊》這本書是短篇科幻小說,只有四十頁。科幻小說是很難讀懂的,必須要細細品味,才能找到書中的精華,才能找到書中蘊含的奧祕與書中神奇的文字。

《北京摺疊》這本書寫的是建築工建築了這座摺疊城市——北京。北京這座城市被分爲三層空間,分別是:第一空間、第二空間和第三空間。大地的一面是第一空間,有五百來萬人口,生存時間爲第一天清晨六點至第二天清晨六點;大地的另一面是第二空間和第三空間,第二空間生活着兩千五百來萬人口,生存時間爲次日清晨六點至晚上十點;第三空間生活着五千來萬人口,生存時間爲晚上十點至清晨六點。也就是北京一天有四十八小時,第一空間的人享用二十四小時,二三空間的人共同享用二十四小時。主人公老刀就是生活在第三空間的人,故事是老刀爲了給撫養的女孩治病,他冒着生命危險闖入第一二空間當送信員掙錢。

讀完這本科幻小說,我有許多的感想。首先,就是這座摺疊城市的不公平,第一空間的人們享受的是最高待遇,他們的工資很高,住的都是別墅,每一家都有機器人幫他們打掃房間;第二空間的人都是藍領,待遇比第一空間弱很多;第三空間的人可有可無,都是清潔工之類的,如果不擔心第三空間的人會失業,那麼早就把清潔工他們替換成機器人了。第一空間的人享受的是一天的時光,而第三空間的人只能知道夜晚是怎樣的,他們一生連看個日出或知道太陽長得是怎樣的都沒門,一二空間的人用得是十萬十萬的鈔票,二第三空間的人用得是十元十元的鈔票,第三空間的人是絕望的,也是可有可無的。現在的北京難道不是這樣嗎?許多人因買不起市中心的房子,只能懷着羨慕之情眼巴巴地望着住在市中心的精英們;我想,窮人最害怕的是什麼?應該是你走在繁華的街道上,別人用輕視的眼神望着你,侮辱你的尊嚴,並且沒有一個人從眼神裏透露出憐憫之情吧?世界總是不公平的,有才幹的人會被仰慕,無能的人會被輕視,無論在哪些地方,這一點都能深刻地體現出來。

這本書對任何讀者都有深刻的映像,我要再仔細地讀這本書,再次體會書中的精華。

  北京摺疊讀後感 篇2

單單從寫作立意這一項,就可以看出一個十分有意思的現象:階級!注意這不是政治話題,而是實實在在的客觀現象,就像我們現在所處的社會一般,雖然取消了封建制度,但你永遠無法避免階級的存在,只要貧富皆有差距。

小說中第三空間的主人公老刀做的是垃圾分揀工,月薪一萬元,而第二空間的秦天在實**期,一個月的工資有十萬,而第一空間的伊言是個全職太太,偶爾打打工,月薪四十萬。回想一下我的身邊,如果把薪資比例按照等比縮減,足以證明我是小說中5000萬垃圾工中的一員:用最有限的時間掙最有限的錢,然後一代一代的活下去。至於爲什麼活着?不知道!但是,還算知足。

再往上的第二空間,其實就是我們現在的中產階級,按照去年的數據測算,中國現實中的中產階級有2.04億,掌握着進30億的財富總量,超過日本和美國。有句老話怎麼說的來着?保暖思**欲!因此纔有了小說中那個秦天,天天幻想着有朝一日能娶到伊言,這也大概能解釋很多暴發戶有點兒錢後就想找漂亮媳婦,結果到頭來總是癩蛤蟆想吃天鵝肉的尷尬境地。圈層不同(請看我前一段發表的文章),意味着門不當戶不對,而門當戶對的說法又來自於封建社會。可見,小說中的架構,與現實不無差異。

文章中的第一空間,看似是榮華富貴,不僅僅是時間,更是生存環境的一種再現,按作者自己的話說,她曾經住在五環的城鄉結合部,那種生活狀態及環境,深深地烙印在了自己心中。如果您有閒心,分別去逛逛CBD和天通苑,恐怕就會理解作品中的每一種描述都是真實生活的縮影。

  北京摺疊讀後感 篇3

奧運會閉幕了,值得欣慰嗎?值得!因爲女排給國人打了一針興奮劑。但今天我要回顧的不是奧運,而是一篇只有2萬餘字的小說《北京摺疊》,因爲就在前天上午10點,她斬獲了第74屆雨果獎中短篇小說獎,而作者是一名清華在讀的女博士生郝景芳。

我個人不太喜歡在電腦或移動終端看電子書,因此很多本科幻雜誌一直捨不得扔掉,但當我得知國人得獎的消息後,第一時間仔細的拜讀了一遍。感覺到一點:一萬個人心中一定有一萬個不同的哈姆雷特!

這篇小說的內容我不想贅述,相信有不少所謂的評論家,會跳出來談論所謂政治的話題,就像今年的里約奧運會。我腦子比較簡單,仍舊喜歡站在一個外行的角度去理解我所看到的,以及我所反思的文學作品。

未來的未來,北京,這座霾之帝都,會變成一個三層空間,第一空間有五百萬人,生存時間是從清晨六點到第二天的清晨六點。接下來大地翻轉,翻轉後的是第二空間和第三空間。第二空間生活着兩千五百萬人,從次日清晨六點到夜晚十點,第三空間生活着五千萬人,從十點到清晨六點,然後繼續翻轉回到第一空間。時間經過了精心規劃和最優分配,五百萬人享用二十四小時,七千五百萬人享用另外二十四小時。

笑傲江湖---光鮮體面---苟且偷生,是我讀這部作品的第一感覺,而主人公老刀則是爲了讓女兒生活的更好,承接了可能會坐牢的任務,併成功串起了整個劇情。老刀並不高尚,他可以選擇錢而去欺騙秦天的感情,但同時老刀也很知足,即便看到了紛繁複雜的世界,即便看到了階級的巨大差距,自己並不怨恨,這恐怕和中國人千百年來的奴性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

  北京摺疊讀後感 篇4

抽了一點點時間看《北京摺疊》,篇幅很短,只有兩萬字左右。這是一部獲雨果獎的作品,作者郝景芳也因此成爲亞洲第一位獲此殊榮的女性。

《北京摺疊》構建了三個空間的北京,可以摺疊的城市,冷酷的,分級的城市。第一層空間住着當權者,第二層空間住着白領,第三層是最底層的工人。上層空間可以去下層空間,而下層空間的人則不可以穿越到上層空間。

故事從一封信說起。在一次會議上,第二空間的研究生秦天愛上了第一空間依言,需要給她送一封信,而老刀因爲急需錢送女兒上一個好的幼兒園,接下了這筆活。

故事很平淡,但是讀完又一點冷。階層已經分開,我們何去何從?

但最後,故事迴歸到溫馨。老刀幫助兩個女孩交了房租,他看着從垃圾站抱養回來的女兒糖糖,在想,她什麼時候才能學會唱歌跳舞。

THE END。

再多說一句,和同獲獲雨果獎的作品——劉慈欣的《三體》來比較的話,從語言,從邏輯,從格局,從故事等等各個方面比較,這本書還是差了不是一星半點的距離啊。

  北京摺疊讀後感 篇5

摺疊概念讓我馬上聯想到我時常陪兒子看的Zack and Quack立體書動畫,每翻開一頁一個新的摺疊世界就會立體起來,很好玩。所以一聽到這個故事,就會開始把北京想象成一本立體書,在不同時段不同空間就會被翻開生活。然而,這三個不同空間卻不是兒童動畫的美好世界,而是殘酷現實生活不平等的寫照。

然而,在這樣充滿現實揶揄的架構下,故事的筆調卻沒有太沉重。種種的階級不平等在老刀那種樂天知命的性格下,不帶血的略過,就像摺疊起來的鄒疤,在這不斷摺疊的世界無聲地隱藏着。

讀到作者郝景芳談及自己的創作,讓我對這部小說更有感覺:“在我日常的工作中,我們是如此努力致力於研究並消除整個世界的不平等,可是最終也許一切都是徒然,就連人類歷史上所有爲不平等而奮鬥的浴血奮戰最終也只是製造了更多不平等。想到這個我就有些空茫。我似乎能看到筆下那座城,在最遠又最近的地方,與我四目相對。它是我內心最冷也最熱的推動。”

所以,我想,科幻及批判應該都不是這部小說最終目的。而是,我們能摺疊到心裏的世界,在哪裏?

  北京摺疊讀後感 篇6

相較於《三體》的影響力,獲得雨果獎最佳中短篇的《北京摺疊》口碑卻沒有那麼廣受好評。第一次讀這本小書是在郝景芳獲得雨果獎之前,這次再讀倒也沒有什麼特別的感受,平淡的故事,並不突出的情節,沒有了第一次看到時那種對摺疊世界的新奇感,不過這次讀更多的是把眼光放到了人情上。

第三空間的老刀爲了能讓收養的女孩兒糖糖上一個好點兒的幼兒園,不惜冒着入獄的風險穿越第二空間替人去第一空間送信。原以爲是權且充當幫有情人傳達美意的信使,結果卻着實讓老刀見識了什麼叫物慾橫流,非但沒能促成佳話,還拿了人家保密費替人隱瞞。有關吳聞的小插曲令人有些詫異,其無視第三空間的勞動人民建議新提案,而後又因接連的小錯誤使得原應按時的轉換延遲甚至重來一次,在這樣的城市環境前提下,空間轉換應該是極其重要有秩序不妨礙三個空間所有人日常工作的,但第一空間的人卻因這樣那樣的疏忽恣意控制轉換時間,這樣豈不是打斷了另外兩個空間的節奏?或許這也從反面說明了第一空間的權勢吧。第三空間的人會爲一點空調費爭執不下,第一空間的人卻在富麗堂皇的會議廳裏掌握着整個北京的摺疊。

  北京摺疊讀後感 篇7

很少讀科幻小說,對於閱讀作品的選擇我一向覺得科幻意味着不真實,真實世界的紛繁複雜已經讓我們應接不暇,科幻世界的虛無縹緲便如同一個疾步行走的人腳下的那顆石子,乾脆踢開了事。而這部小說的名字還是吸引到我。

小說一開始就爲讀者呈現了一個奇幻的城市空間和生活模式。故事的男主角是一個48歲的單身垃圾工——老刀。他居住的北京分爲三個空間,這三個空間在48小時輪流切換,共享這48小時。第一空間住的是社會上層人物,分割其中的24小時;第二空間住城市白領、精英階層,佔據 6小時;而第三空間,也是人最多的空間住的都是像老刀這樣的底層垃圾工,他們只分割到8個小時。故事講得就是老刀爲了能賺到養女上幼兒園的費用要翻越兩個空間幫別人送信的經歷。

釋卷後,靜神凝思,對於這個作品能獲得 科幻類小說的"雨果獎",我不禁有些質疑這個獎的含金量。從文筆上來說流暢卻平淡,科幻創意上僅注入了一個新奇的科幻概念,換句話說,只搭建了一個科幻的框架卻填滿了現實。但這個作品的亮點就是披着科幻的外衣、長着現實的軀體。而這件外衣對於每位讀者來說,那就是一件皇帝的新衣!

聊一聊文章的亮點吧!現實版的階級分層和固化。北京不用摺疊,我們就已經找到了這三個階級,他們各行其道,涇渭分明。文中"老刀"們的第三空間如同那些生活在城中村的底層民衆,他們爲生活而奔忙卻獲取最低的報酬和擁有最狹小的生活空間,他們是"窮一代",孩子也絕大多數會成爲"窮二代","窮一代"們甚至沒有能力讓孩子進入這個侷促逼仄的摺疊空間,他們囁嚅着:"活着,我們就已經竭盡全力了!"

"階級固化"是我們不得不面對的社會現實!現實中作爲底層民衆的上升通道都幾乎已被堵死。哪怕是看似最公平的高考,曾有高考作文讓從"中華美食、共享單車、高鐵、移動支付"等詞彙中選擇一個寫成文章介紹給外國青年。農村的孩子在家裏只看到連綿的大山,背靠黃土面朝天勞動的父母,哪裏騎過"共享單車"、用過"移動支付"!

秦天作爲第二空間的代表,現實中應該是中關村的那些"白骨精"們。這個階層有着體面的工作和生活,也可稱爲"中產階級".但想要上升一個空間卻要付出極大的努力和代價、更要有那麼一點兒"走了狗屎運"的運氣!他們或許因爲租住在某個城中村與老刀有了交集,或許依託高學歷背景能跟第一空間的"白富美"談一場渺茫無望的戀愛。

第一空間以"白髮老人"爲代表的規則制定者和掌控者們,他們的現實意義自不言而喻,他們丟個數據key的小失誤都可以隨意壓榨第三空間所剩無幾的`剩餘時間,如同蝴蝶輕輕扇動了一下翅膀,就能引發 "老刀們"生活中的海嘯。

馬克思曾經指出:"階級對立是建立在經濟基礎之上的,是建立在迄今存在的物質生產方式和由這種方式所決定的交換關係上的。文中也着重強化了經濟基礎對於階級分化的重要作用,但精神層面的分化呢?文中沒有提及,但我們不得不思考,精神層面有沒有那麼涇渭分明?是否可以霧靄般地流動、滲透?

再聊幾句小說中的不現實的部分。第三空間的人每天只享有晚上十點到凌晨六點的時間,到了時間要鑽入"膠囊"並被空間釋放出來的藥物催眠四十個小時,這得需要多麼強大的一個膀胱?什麼意識主宰他們會乖乖進入所謂的"膠囊"?北京城外的司機可以目睹全部的摺疊過程,老刀們爲何不可以用八小時以外的四十小時時間到城外打工賺錢?諸如此類的漏洞,都無法細細推敲。

也粗略看過劉慈欣的《三體》,感覺科幻小說應該是那樣的,有科幻的樹幹,更有科幻的枝椏,能在讀者腦中結出豐滿的科幻果實,最後可以細細咀嚼一番,但此篇沒有!

  北京摺疊讀後感 篇8

這是一篇獲得了雨果獎的中篇科幻小說,但是讀完之後沒有那麼驚豔。

北京摺疊是郝景芳構想中的長篇的第一篇,但是現在還沒準備好寫長篇,所以暫時把《北京摺疊》作爲短片收入孤獨深處這個集子。

《去遠方》是郝景芳的第一部中短篇科幻小說集子,太概念化,意象化。估計不好讀也不符合我的口味,畢竟科幻小說也是小說,需要讓我能夠投入進去,進入另一個想象的世界,獲得滿足。所以我不打算買這本書了。

郝景芳在孤獨深處的前言裏說了,“我會迷戀於一些抽象的意向,一輩子都在心心念念地想把那些抽象的感覺具象化,這個過程中難免對於情節有所忽略。”——我感覺她還需要平衡一下觀衆的閱讀感受,畢竟她是滿足了,把自己的感覺具象化了,可是讀者可能會被轉迷糊了,想發問你到底在說什麼?

這個《北京摺疊》也是比較抽象化的,沒有多少戲劇衝突。讓人思考的地方是作者的高見,並不是通過人物命運和之間的關係走向而揭示的,稍微顯得有些刻意,也不夠感染人心。所以那些作者想要表達的後科技時代的人類分層,下層勞動人民不再擁有價值,卻也無法不給與工作的矛盾。在文中只是說這些絕大多數的人類住在第三空間,會被放入黑暗空間,讓他們睡眠的時間更長,然後再找點活給他們幹。看起來這樣的工作在可預見的將來都會不保,因爲吳聞在會議上提議可以用全自動化來代替人工處理垃圾了。

這個世界就是這樣,付出最多,幹最多活的人可能過着最低賤的生活,而隨着科技的發展,這種摺疊式的生活也許真的會實現,而最可怕的是,當絕大多數勞動者連韭菜的價值都不存在後,上層的人還會憐憫他們嗎?畢竟這本該是一本長篇上說的第一章,後續如何發展未可知。不過,目前暫時是沒有這個擔憂的,畢竟北京還沒辦法摺疊,上層人也是需要下層人過來做服務業的,而這種服務也絕大部分需要住在同一個生活空間內,而不是像小說裏一樣,基本完全時空隔絕。時空隔絕的第三空間的喜怒哀樂,瘋狂憤怒,負面情緒完全影響不到上層的第一空間,而只需要負責提供服務就好,連這種服務的存在都快被機器所取代了!

  北京摺疊讀後感 篇9

在看代碼改代碼寫代碼百無聊賴的時候,看看書真是一種解脫,像是被困在黑屋子裏,總算能出來透透氣。花了三個多小時看完《北京摺疊》,很短的一部小說,要是作爲科幻作品來看,還是有點不夠的,最科幻之處就是北京在空間上的翻轉。但是作爲社會學小說來看,寫的還是很精髓的。

書中沒有對社會分層的批判,只有對不同層級生活狀態的娓娓道來,我很喜歡這種風格,不講一點道理,而能讓人品味到其中滋味。

北京摺疊成三個空間,第一空間500萬人,享受24小時,第二空間2500萬人,生活16小時,第三空間5000萬人,生活8小時。小說的主人公老刀,在第三空間生活了48年的垃圾工,養女糖糖幼兒園學費昂貴,而自己卻只能沒日沒夜的撿垃圾爲生,實在沒有餘力供養糖糖,但是據小說中的描述,生活在第三空間的人,大部分人都作了垃圾工,即便讓糖糖上了幼兒園,對她的前途又有什麼樣的改善呢?生命都是渺小的,但是夢想都是偉大的,即便生活在這樣的環境,老刀也還是抱着希望糖糖能夠學會唱歌跳舞,成爲一個淑女的夢想。於是和第二空間的一個學生秦天做了一筆交易,整個故事也從這筆交易開始了。

他第一次親吻她一下,她躲開,他又吻,最後她退無可退,就把眼睛閉上了,像任人宰割的囚犯,引他一陣憐惜。

秦天喜歡上了第一空間的一個女生依言,在秦天眼裏,依言就像一個天使,嘴巴小小的,瑩潤的,下嘴脣飽滿,帶着天然的粉紅色,讓他有上去咬一口的衝動。秦天我是很欣賞的,勇敢,有策略。明知依言是第一空間的人,但是說強吻就強吻。他也知道自己該有怎樣的策略,未來該怎麼進入第一空間。一切似乎都在他的藍圖裏畫好了,未來是美好的,只要付出當下的努力,不是嗎。

“所以,”她給老刀夾了新上來的熱菜,“你能不能暫時不告訴他?等我……有機會親自向他解釋可以嗎?”

讀到這裏,感受到了一點,夢想是不分等級的,我喜歡老刀不顧一切要來第二空間賺錢的意志,也喜歡秦天對自己愛情的執着追求。反而身在第一空間的依言,雖然她也是喜歡秦天的,但是在他們面前卻顯得那麼脆弱,她不敢去抓住自己心愛的東西,因爲父親的權威告訴她,不行。怯懦的依言,只能選擇用謊言欺騙秦天,他們的故事結束了,留給我對他們未來的想象。大概是依言最後還是和不愛的未婚夫結婚了,秦天傷透了心吧。

對小說所描述的三層空間,並沒有感覺到多麼新鮮,可能是因爲,這個社會本來就是分層的,我們只是待在自己的空間,就像現在的我,看不到垃圾工的分解者生活,也更看不到上層人物到底在做什麼,我只能看到自己的生活圈裏,大家跟我有一樣的生活方式。一開始對這樣的分層可能有劇烈的厭惡感,共產主義不是這樣的。但是現實似乎就是如此,到處都可以見到金字塔的結構。這讓我想起了電影《雪國列車》,它就是如此,不同的車廂住着不同階級的人,末尾車廂是留給苦力的,前排是留給資產階級的。人生而不平等,接受這種初始狀態吧,但是夢想不分等級,有夢就追,在自己的圈子裏活得精彩。

搖籃裏,糖糖剛剛睡醒,正迷糊着揉眼睛。他看看糖糖的臉,疲倦的了一天的心軟下來。他想起最初在垃圾站門口抱起糖糖時,她那髒兮兮的哭累了的小臉。他從來沒後悔將她抱來。

  北京摺疊讀後感 篇10

看完《北京摺疊》我是懵的,或者說混亂的。那種感覺是,突然把近些年新浪微博上的新聞集中在一起了,我抓不到重點,好像全是重點。

老刀在煩惱糖糖上幼兒園的問題。我腦子裏浮現的就是那些通宵排隊的新聞。還有小鎮裏的實驗學校。縣公務員子女直接入學,就近有學位房的家庭,剩下的名額大家搖碼,剩下的名額也許就是個位數。這是一個常住人口20萬左右的小鎮。

老刀的月收入是一萬,秦天月薪是10萬,依言每天只工作半天月薪40萬。現實中,收入的差距,其實也有這麼大,甚至更大。

阿貝和闌闌與房東爭吵取暖費的事情,老刀拿出一萬平息這場爭吵,她們目瞪口呆。按照老刀的收入測算一下取暖費,大概也就幾百塊。在第一空間,第二空間都是不值一提的零錢,但在第三空間卻足以讓一個漂亮女孩吵得沒有一點形象。想起曾經聽過一個真實的故事,在偏僻的村莊裏,因爲一塊錢出了人命。

“這菜不對外,所以都不標價。”曾經“特供”這兩個字在微博掀起一陣聲討的風潮。還有很多,我好像不是在看一部科幻小說,而是把近些年的新聞都剪接在一起了。我好像在刷微博,做一個新聞回顧。小說中,那些熟悉的生活場景更讓我有點分不清是虛構還是紀實。

像“擁擠的男人女人圍着小攤子挑土特產,大聲討價還價。食客圍着塑料桌子,埋頭在酸辣粉的熱氣騰騰中,餓虎撲食一般,白色騰起遮住了臉。油炸的香味瀰漫。”這是一個很有生氣的生活場景,一個就在我們身邊很平常的一個生活場景。看這段文字,會浮現一個很熟悉的場景。

她其實把存在於我們生活中的那些矛盾,用平和的語言和科幻的外殼,誇張而又隱祕地展示出來。階層隱隱顯示出固化,如何突破,有沒有可能突破?我想起曾經風靡網絡麥子寫的那篇《我奮鬥了18年才能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還有此文誕生三年後李純根據它的立意和自己的經歷寫的一篇《我奮鬥了18年,不是爲了和你喝咖啡》。

寫這兩篇文章的作者都是通過自己的奮鬥已經改變了自己的人生。可是,這在現實中只是少數。如同郝景芳筆下的老葛。但更多的人,像老刀,像彭蠡,像闌闌,像阿貝一樣,在生存線上掙扎,活得“操蛋”。

“彭蠡”這個名字引起我的好奇心,一般的小說不會用這麼生僻的字做名字,用了大約有不一般的用意。查了“蠡”字,本意“蟲蛀木”。彭蠡非法去第一空間五次,成功了四次,最後一次被抓。老刀會進入第一空間,也是他教的,他是這個摺疊城市空間法則的破壞者。對於這個摺疊城市的空間法則來說,他就是一隻蛀蟲。

糖是甜的,令人愉快的。老刀每每想到糖糖,就有戰勝一切的勇氣,糖糖是他所有的希望。郝景芳用一個殘酷的環境,不算險惡的人心,展示一個很殘酷的世界。她說現在的現實還沒有那麼殘酷,不希望未來發展成那樣。所以,纔有糖糖,糖糖就是未來的希望。

她也在序中提到,這是其實是構想中長篇的第一章。我在想,如果是長篇,那是不是最後,摺疊城市的空間法則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壞。一把老刀,也許沒有新刀那麼鋒利,但也可以有破壞性的,特別是有蟲蛀的前提下。這是我的希望。

  北京摺疊讀後感 篇11

暑假,在故事俠老師的推薦下,我閱讀了一篇短篇小說《北京摺疊》。這篇小說獲得雨果獎最佳中短篇小說獎,作者是科幻作家郝景芳。

故事的主人公叫老刀,老刀住在一個摺疊的未來城市北京。摺疊的北京分爲三個空間:第一空間、第二空間和第三空間。第一空間有500萬人口,他們生存的時間是從第一天清晨6點到第二天清晨6點,他們享有完整的24小時。第二空間生活着2500萬人口,他們生存的時間是從次日清晨到夜晚10點。第三空間生活着5000萬人,他們生存的時間是從夜晚10點到第二天清晨6點。三個空間不停地轉換。第三空間居住的主要是建築工和垃圾工,第二空間的職業要優於第三空間,第一空間的職業又比第二空間更好。

故事主要講述了老刀的一次冒險:老刀是一個在第三空間的垃圾工,他爲了在垃圾站撿到的小孩子糖糖能夠上一個好的幼兒園,就冒險去第一空間送信賺錢。他先來到第二空間找到秦天,又到第一空間送信給依言。原來秦天和依言曾經是情侶,但是依言隱瞞了自己已經和吳聞結婚的事實,依言讓老刀帶信並保守祕密。老刀在第一空間經歷了意外和波折,並在老葛和秦天的幫助下回到了第三空間。

讀完了《北京摺疊》,我領悟到,地位高並不代表就是完美的、幸福的。舉個例子:生活在第一空間的依言,她既想擁有一個很好的生活條件,也想擁有秦天對她的愛,但是她選擇了吳聞,和他結了婚,卻不讓秦天知道這個事實,讓秦天一直深愛着她,她是多麼的自私呀!老刀的父親是這個城市的建造者,卻控制不了轉換的時間,他的後代只能生活在第三空間。

老刀雖然生活在第三空間,但是他特別關心別人,他在垃圾站撿到了一個小女孩,並且精心照顧她、呵護她,給她取名叫糖糖,把她當成自己的女兒一樣,看着她漸漸長大,努力給她創造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比起依言來,誰在真誠地對待別人呢?老刀在那麼艱苦貧窮的日子裏,卻那麼有禮、關心別人,他是多麼用心啊!爲了糖糖上幼兒園,冒着危險去第一空間送信,他是真有愛心,是一個高尚的人。

我想生活在第一空間,但要有一顆充滿愛的心和高尚的品格。

  北京摺疊讀後感 篇12

與野心勃勃、人物繁多、架構宏大的《三體》相比,《北京摺疊》無疑是小家碧玉型,全文兩萬餘字,故事情節安排緊湊、推動較爲迅速。也許是過於短小精悍,所以沒有出版書籍。但作品的優劣從來不是由字數多少來體現,這部兩萬餘字的科幻小說非常耐人品味,所反映出來的出身、等級、權力等話題都值得探討。一般而言,法律人大多喜歡遵紀守法、循規蹈矩者,但在這部小說中,最喜歡的男主角老刀恰恰是不守規矩者,因爲通過他,我們能看到一些規則之外的溫情。

該小說的最大亮點就在於,將北京設置爲一個有着三層空間的摺疊城市,等級分明、不可逾越。第一空間是精英階級,僅有五百萬人口,卻有着清晨六點到第二天清晨六點共24個小時的最長生存時間。第二空間是中層階級,有兩千五百萬人口,生存時間是次日清晨六點到夜晚十點共16個小時。第三空間是底層階級,五千萬人口卻只有夜晚十點到清晨六點共8個小時的生存空間。這些生存時間都經過精英階級精心規劃和最優分配,小心翼翼隔離。不守規矩的空間穿越者一旦被抓就會被罰款並關押幾個月。

主人公老刀子承父業,在第三空間做了二十八年的垃圾工,平凡而又普通。爲了讓撿來的、喜歡音樂和舞蹈的女嬰糖糖能夠到教音樂舞蹈的幼兒園學習,老刀不惜以身犯險,接受了一個高收益的任務,從第三空間穿越到第二空間,幫、帶上秦天的信件去第一空間送給依言,再給秦天帶回依言的答覆,最後有驚無險地回到第三空間,賺得兩年多的工資。作者用科幻小說的形式,將我們當前社會存在的階級鴻溝擴大,形成了階級與階級之間物理意義上的隔離,越上級就醒着時間越長、收入更高、可以享受更多精緻生活。

但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所謂的第一空間精英階級衣冠楚楚的背後,也存在很多問題,比如吳聞求財至上、枉顧底層人民的冷酷自私,依言既貪圖富貴又渴望被寵愛、不惜欺騙耽誤他人時間的貪心自私,機器人和年輕男人的嚴格執法、不知應變、不通人情……好在有老刀、老葛的存在,讓人不會覺得生無所戀。如果說老刀是抱着僥倖心理的知法犯法,目的在於讓拾得的孤兒糖糖能有較好的幼兒園教育環境;那麼老葛對老刀的包庇則是因爲老刀褲腳的商標讓他憶起仍生活在第三空間的年邁的父母,所以手下留情、法外開恩了。這不由得讓人反思,是嚴格地機械化執法導致不良後果,還是靈活地應對避免不良後果更爲合適?如果是機械化執法,那麼老刀、糖糖都將面臨莫測的命運。執法者和司法者有時也需要思考這個問題。

想起檢察院一個朋友講述的一個辦案經歷,某工廠老闆向公安舉報一男子故意造成工傷騙取5萬元工傷保險,公安機關機械地移送起訴到檢察院,一些公訴人認爲可以直接以保險詐騙罪起訴到法院,畢竟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嫌疑人認罪。該朋友在審查起訴過程中發現該男子沒有前科劣跡,因爲父親重病缺錢,又不想兩搶一盜,不得已才採取這種不害人卻害己的方式來快速獲得父親的救命錢,沒有社會危害性和再犯可能性。如果機械化操作起訴,則該嫌疑人的家庭會面臨巨大打擊,一個家庭會遭受重大創傷。而如果對該嫌疑人教育改正,則一個風雨飄搖的家庭還可以支撐。於是,該朋友力排衆議,最後檢察機關對該嫌疑人做了相對不起訴,嫌疑人感激萬分,沒有再次犯錯。

法律等規則本是冷冰冰、機械化的文本,但司法者在具體運用時應當有更多的理解和溫情,要注意實現法律效果、社會效果、政治效果的統一。《北京摺疊》中有朋友情、同學情、校友情、戀情等等不一而足,而最溫馨的,居然是出身於第三空間收養棄嬰的老刀和憐惜第三空間百姓的老葛,他們爲了自己想要守護的,不惜違背規則,讓我們體會到規則之外的溫情,對於小說中所營造的法治社會而言,是一個悖論,也是一個悲哀。(洛風)

  北京摺疊讀後感 篇13

好消息傳來,科幻小說《北京摺疊》獲得雨果獎,這是在《三體》之後,又一篇獲獎小說。

《北京摺疊》的英文版譯者是科幻作家兼翻譯劉宇昆,他也是《三體》英文版譯者,這是他翻譯的作品第二次獲得雨果獎。

中國第一位雨果獎得主、科幻作家劉慈欣此前曾對媒體表示“中國科幻仍處於不太成熟的階段”,不過值得安慰的是,近年來一批“後新生代”科幻作家異軍突起,他們不斷地在想象力、實驗性、思想性上進行突破,努力嘗試並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

郝景芳算是其中一個。這個80後的美女,不可小覷。年紀輕輕,出過散文集,以及長短篇小說,身兼《東方文化週刊》專欄撰稿人。你說80後的小說家很多?看來你是不知道,她06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系,之後就讀於清華大學天體物理中心,現爲清華大學經管學院在讀博士生。理科學霸,愛好文學創作,不小心就出書拿獎了。那話怎麼說來着——學霸們開着掛,跨學科都能秒秒鐘碾壓平凡人。頓時覺得她生活在第一世界,而我就在第三世界收垃圾啊!好吧,收下我的膝蓋,有空繼續拜讀其餘大作。

《北京摺疊》中構建了一個不同空間、不同階層的北京。

由於人口太多,等級分化,北京分爲三個空間。第一空間,五百萬人口,生存時間,清晨六點,到第二天清晨六點。翻轉後,大地的另一面是第二第三空間。第二空間有兩千五百萬人口,生存時間是清晨六點到晚上十點。第三空間有五千萬人,生存時間從晚上10點到第二天6點。48小時爲一個週期,除非特殊許可,不可以跨越空間,逮到會被毆打,拘留,重罰。

畢竟是短篇小說,總共也就2.5萬字的樣子。可是越短,往往要越凝練。全文自然沒有廢話,一開始,說清時間“清晨4:50”主人公老刀在步行街出現,着急找一個人。因爲,他要從第三空間偷偷去第一空間給人送信,找偷偷去過的人,問個路。要求送信的是第二空間的研究生,去第一空間實習,遇見了一個美人。

因爲20萬的好處,老刀不聽勸阻,下決心鋌而走險。作爲50歲的老光棍,唯一的念想,就是收養的女兒能夠有機會去上幼兒園。他每天辛苦工作,忍着餓不吃早飯,這樣省下來的錢也就夠兩個月幼兒園費用。

結果不說了,有興趣自己看,只說一下感想:

  1、底層人員永遠是最苦的

到了第一空間,老刀才發現,日出是那麼的美。自己的生活裏,看到的太陽一直是黃色,第二空間看到太陽是黃色,而那一天,他才見到了很少見到的,藍天白雲,就把50歲的老刀看的入了神——這就是天堂。當然,他去過第二空間,寬闊的街道,去了,回來只會覺得自己活得很操蛋。可是第一空間的各種景象依舊讓老刀目瞪口呆。

自己從小就生活在滿地的垃圾,擁堵的小巷,衣着襤褸的人們,斤斤計較,說話大聲嚷嚷的居民,自己住的膠囊處所……用速度換生命,拼命幹活掙一點存活的錢。僅僅是活着,沒有質量可言。不過,不去和別人世界對比,一輩子也就窩窩囊囊這麼過來了——這就是地獄。

  2、想改變出生要拼命努力

第一空間的人再不濟,也總是能夠留下來,找個事情做。出生決定了很多事情,可以不用太辛苦,可以獲得優異的生活條件,可以享受24小時的美好生活,呼吸更好的空氣。第一空間的人數正好佔了總人口25%,符合二八理論,這個世界總是20%的人佔據着80%的資源。當然,想要改變,也不是絕對不可能。需要送信的研究生去過第一空間實習,也許會有機會留在那裏。

老葛一眼就看出老刀從第三空間來,因爲褲子的牌子只有那裏有賣,而自己小時候經常穿。對,他也來自底層,靠着上軍校,努力學習,研究,升值,專業……最後雖然留下做了藍領的活,但是能夠混跡於第一空間的,都是牛人。

  3煩惱無關貧富

這世界是不公平的,不論哪個時代。我們說,時間最公平,給了我們每天24小時。看看,好好珍惜吧,小說裏,大家的時間居然都是不一樣的。唯一相同的,是煩惱。這點倒是很公平,第一空間裏,收信美女不開心,她不愛老頭,哦,不,那是她老公,年齡差有點大,愛上研究生,又不會有未來,還抱着一絲幻想,希望老刀不要說出實情。姑娘的老公有煩惱,自己太太那麼年輕,不看緊點,麻煩不斷,所以盯上老刀了。就連負責啓動城市轉換的白髮老者,依舊有滿肚子心思:大到機器智能與人工就業之間的平衡,小到,發言稿來不及,需要延遲城市轉換。

雖然很多人網評在責怪作者,說視野頻發,想象力混亂,中間介紹缺少邏輯性,對於貧富兩個階層態度曖昧……可是,你能,你就寫啊!國際性的獎,別人都是瞎頒的嗎?作爲短篇小說,我們不能要求太多。

也許,這不是科幻,未來的城市人口太多,真的會這麼摺疊。

也許,這不是科幻,只是暗示着現實社會的階層狀況。每個國家,都有着天堂富人區,以及地域窮人區。

也許,這不是科幻,只是特殊翻譯的神學作品。那隻能生活在黑暗裏的骯髒的第三空間,不就是佛教裏的地獄嗎?地基就更厚重的高高在上的第一空間,就是天堂,只不過,住了六根並未清靜的人。

也許,你看了,會有不同的註解,誰知道呢?

摺疊的是北京,扭曲的是人心。

  北京摺疊讀後感 篇14

你在每天的奔波中,是否想過自己在怎樣的空間裏奔忙?又是否想過爲什麼要奔忙?你是在大城市打拼,爲了搶奪有限的資源而拼盡全力?還是在城鎮鄉村享受着悠閒,日子卻一眼可以望到退休?

讀了郝景芳筆下的《北京摺疊》,這個問題我越來越迷茫了。這是科幻,也是現實,甚至有些迷幻。

22世紀的北京,空間分成三層:上層空間500萬人口,生活24個小時,隨後被封到膠囊裏,城市摺疊。中層2500萬人口,白領階層,生活16個小時,勞作和生活。他們睡下後,城市再次摺疊,出現下層空間。下層5000萬人口,主要是清潔工和個體戶,生活有8小時。上層空間獨享24小時,500萬人口。中層和下層人共享另外24小時,7500萬人口。

故事的主人公是老刀,他生活的念想和盼頭是給養女籌集幼兒園的費用。找到了一個黑色的買賣,爲第二空間的研究生秦天送信,給住在第一空間的依言。這樣他可以掙到一筆可貴的跑腿費。

在送信的過程中,他往返在第一,第二和第三空間。他發現依言已經結婚的事實,她欺騙了秦天。在返回過程中,老刀遭遇突發狀況,後來被老葛出手相救。老葛生活在第一空間,靠打拼混到了第一空間。最終老刀返回了第三空間繼續生活。

第三空間的人,老刀,做着基礎的清潔工工作,卑微而且努力。每天都是骯髒而腥臭的環境。

他不知道是否可以改變命運。而他的盼頭,就是讓孩子有個好的教育環境,以後能出人頭地也說不一定?

第二空間的人,秦天,天真的認爲通過努力學習就可以到第一空間生活和工作,他夢想中的女朋友,依言就是他努力的盼頭。

而第一空間的依言,她早都已經嫁人,她的盼頭就是有個體面的生活,自己的精神世界也有個念想——秦天不錯。

第一空間的老葛,憑着打拼從第三空間到了第一空間,保留着淳樸,也保留着第一世界的精明。

是不是似曾相識?我們努力地工作,努力地學習,拼命地做題考試,爲了得到更高更優秀的教育資源,爲的就是能在社會上獲得更多的資源和地位。努力地奮鬥,買房子,爲了更好的學區資源。努力地打拼,混到更加高層的世界,爲的就是生活能有更大更遠的盼頭。我常常聽到同事焦慮地分享學區房的房價,還有誰家孩子去上了神速的提分輔導班。亦或是誰誰的親戚投資移民。大家關注和談論的,不就是爭奪更好的資源嗎?

人生存大都艱難,都在一個不平等的環境。在現實的環境下,你真正活在第幾空間,你的盼頭是什麼呢?想起最近看的一篇報道,香港的出租房,巴掌大的地方,留存的真是夢想和希望嗎?

在很多人販賣焦慮感,販賣存在感的社會裏,我真心推薦你讀一讀這本小說《北京摺疊》。

想一想你爲什麼奔忙,你的盼頭又在哪裏。

想一想你在無盡地奔忙中,丟掉了什麼,捨棄了什麼。

  北京摺疊讀後感 篇15

好多人說這作品文筆平庸故事平庸,什麼僞科幻什麼的,其實他們說的也沒什麼不對的,只是這類人的審美意象就侷限於科幻本身吧,不會上升到文學的高度。好的文學一定是從現實社會中高度抽像後再文學意化的。這篇文章的科幻可以說沒有一點科技含量,文筆沒有一點美學元素,故事更談不上跌宕起伏,但它有一點是當下文學欠缺的,或者說它有一點是帶着預言意義的,那就是它淺顯直接的揭示着當前中國社會中隱藏的強大的趨向,可怕的不可改變性。這個作品和香港電影十年是同一類型的,或者說就是同一種意象的不同表現,一個說的是香港,一個說的是大陸。香港的那電影有張藝謀的電影《英雄》意象美嗎,有它好看嗎,有它精彩嗎?個人的答案是絕對沒有,可以說對於“事不關己”這種心態的人來說,看十年絕對會睡着的,但它獲獎了;同樣,北京摺疊也獲獎了。但其實這兩個獎項都不是我們大陸人賦予的,也就是說我們依然生活在美麗的霧裏,看不到或者不在乎前方陰雨綿綿帶來的隱憂,而明天,不久的明天,如果一不小心,就會像這兩部作品中的世界原樣抵達,多麼可怕!基於此,在現實還未成爲科幻之前,我們能通過科幻來看到或者思考現實,你說,這樣的作品不該獲獎嗎?一點點的改變都是閃閃發光的金子!

科幻作品不僅在於文字描寫多美好、想法多新奇,而在於通過對未來的幻想反思當下的生活;這部作品裏面有很多隱喻,相信北漂一族會有很多感想。

  北京摺疊讀後感 篇16

在我看來,《北京摺疊》難得之處,在於把眼光投射到了最底層的人身上。而且,不僅僅是凌空蹈虛的摹寫(講真,劉慈欣的贍養人類,就像他在其他作品裏犯的錯誤一樣,所有的人物都僅僅是他想闡述的達爾文社會學的一個沒有血肉符號),而是真實地再現了一個底層人的困境、希望和掙扎。這篇小說在謀篇佈局中,也通過各種細節描寫,賦予了某種現實性,她筆下的第三層世界讓曾經在京郊城中村迷路的我產生了共情,彷彿又回到了那天擁擠不堪的街道,老刀就像街上那些面目不清但也有着自己喜怒哀樂的路人。

作者是有野心的。她不滿足於僅僅是描寫老刀的窘困,她還着力描繪了老刀的希望和救贖。這是整篇故事的內驅力,即老刀希望抱養的孩子獲得更好的生活。老刀的高尚和他的窘境形成了戲劇衝突,同樣,二層空間和一層空間之間的戀愛如此的僞善,也和老刀的善良質樸產生了強烈的衝突。這種衝突讓人不禁會疑問,難道以階層分化的人,在人格上真的有三六九等之分?

短篇小說,往往從一個簡單的意象,衍生出一個故事,具有強烈的儀式感和象徵意味。但如果人物和劇情缺乏令人信服的內驅力,那就不免顯假。這點是北京摺疊遠好於贍養人類的地方,因爲它更真實,全篇每一個細節都在爲構建善惡美醜的人性衝突而準備,贍養人類太多毫無意義的枝蔓,而一些力求體現人物的細節也和小說主旨並不太有關係。

  北京摺疊讀後感 篇17

《北京摺疊》個人感覺,比較溫和,甚至有些悲觀。主角老刀只是爲了掙錢,讓女兒上一個好一些的幼兒園。

從第三空間,往返於第一二空間送信,而送的這封信,也不是什麼衣帶詔,只是幫助一個第二空間的少年,追求一個第一空間已經訂婚卻隱瞞少年的姑娘。順便,幫助第一空間的成功者,帶了藥給癱瘓在牀的雙親……

老刀生活在第三空間,做垃圾處理,在第一空間得知,機器可能代替垃圾處理工,但是當權者爲了第三空間的就業問題,否定了垃圾分類機器的提案。

老刀有驚無險的回到第三空間,從此繼續上班,擔憂着有一天自己會被機器取代。老刀無力承擔反抗者的角色,作者似乎也無意去觸碰這一點。從格局上,似乎不夠宏大。但作者大概只是希望聚焦於小人物,最無能爲力的,也最自私的反抗。有一點宿命論的味道。似乎小人物在大格局上無力改變歷史。個人覺得,這個中篇,構思精當,但寫得略草。沒有挖掘更深的意義。如果支撐一個長篇,會更有空間。畢竟,階級這個問題,真的很值得探討啊。整個世界,整個人類文明,都存在着階級,統治,控制和歧視。

這一點上,《北京摺疊》換成《紐約摺疊》《東京摺疊》,從意義上講,都是一樣的。哪個民族沒有歧視?哪個民族沒犯過錯誤?

希望人們和科幻作者的格局一樣,沒事兒別老狹隘民族主義,多思考思考整個人類文明的發展。窮也好,達也好,誰也阻擋不了一顆兼濟天下的心嘛。

  北京摺疊讀後感 篇18

8月21日,80後女作家郝景芳憑藉僅僅兩萬餘字的《北京摺疊》摘取了第74屆雨果獎中短篇小說獎,一時間名聲鵲起,以至於收錄了這篇小說的《孤獨深處》各大網站,書店紛紛售罄,懷着對上一屆獲獎作品《三體》的無比崇敬,先在網上找到了作者授權的電子版一睹爲快。

讀完的感覺,怎麼說呢,覺得實屬一般。雖然把三個不同階層的人用時間和空間徹底隔離開,整個城市如同三個頻道交替出現這個想法很有新意,但是如果你看過《三體》或是電影《逆世界》,恐怕會和我一樣更喜歡那種不同維度的隔離方式或是鏡面般的隔離美感。

貧富差距極大,生活在三個空間的人,不但在收入,工作內容和生活環境上差異巨大,連時間這一基本權利都沒有得到公平的分配,這一觀點無疑是本書的亮點。但個人覺得有關時間資源的不平衡,至今沒有任何一個作品能有電影《時間規劃局》中那個每個人手腕上有一個死亡倒計時,母親願意分給兒子10分鐘的生命來換他一頓安穩的早餐那一幕來的震撼;有關貧富階層的生活描寫,我的感覺是作者既沒有體驗過真正富人圈的生活,也沒有真正經歷過諸如垃圾場分揀垃圾這種工作(我幹過半年,所以我知道),所以讀起來有點味道不足;科幻成分來說,遠沒有《三體》這種純科幻的衝擊感;感情描寫上吧,自然沒有言情小說的細膩與柔和,情節描寫上更沒有星新一或是希區柯克那種用最短的篇幅描寫一個曲折故事的功底;情懷上吧,遠比不上囧哥,大冰這類的生活寫手;文筆上吧,也沒有龍應臺,馮唐或是和菜頭之類的文字高手的駕馭能力。所以“隨便寫着玩的,碰巧拿了個獎”是我讀過以後的真實感受。

值得一提的倒是翻譯這篇文章到英文,幫助作者獲獎的幕後英雄翻譯劉宇昆(上圖裏那個靦腆的帥哥),這位美籍華裔即是個程序員,又是個律師,還是個業餘翻譯家,真正的牛人一枚!(寫程序,學法律,學外語這三大耗時費力最不容易出成效的活能一起搞好的人物絕對是人尖子),他的精湛的翻譯水平和文理兼修的知識面與文化修養,幫助中國作家的作品被世界所認同,難怪知乎上專門有一個人截取了《北京摺疊》的部分段落進行中英文對比,相比中文部分的語法錯誤,邏輯不清,詞不達意,英文翻譯的準確,細膩與美感實在是起到了鍍金的作用。

  北京摺疊讀後感 篇19

雨果獎又火了一本書,好多人說這是中國科幻小說的崛起,但是最近這幾天感覺網上的聲音變得不怎麼好聽了,所以纔想寫這篇。有劇透,正在看或者打算看的朋友慎看。

這本書我覺得最大的一個槽點和諷刺點是:作者郝景芳居然是有經濟學背景的,如果她沒有,大約也就罷了,但是她居然有,那裏面的一個低級錯誤就不能忍了。這本書對經濟學有一個論點,就是機器自動化會帶來大批量的失業,而爲了讓人們不失業,所以只能壓縮他們的生存時間,並且不允許代替人工。這個觀點簡直讓我快笑死啊,舉幾個近現代中國的例子:紡織廠女工下崗後稍作培訓就可以當飯店服務員;曾有個年代司機比縣委書記賺得多,但考駕照的速度遠比汽車增長速度快,趕馬車的很快就學會開汽車;財務軟件出現後,並沒有使大量會計失業,原先會打算盤的也很快學會了打鍵盤。

自動化的發展進程不會導致人力的失業,反而會促進人工技能的發展。歐洲現在爲了保住失業率,所以減少了工作的時間,那是因爲他們已經走過了漫長的發展路線啊!就好像美國總要求印度和中國減少燃煤,什麼混蛋邏輯,美國發展的時候燃煤比我們兇多了好嗎,現在你們不擔任這些又髒又累的活了,你們開始從輕工業和科技方向發展了,還不讓我們這些發展中國家走你們的老路了嗎?一邊享受着我們帶來的廉價商品,一邊還譴責我們污染太多,不是矛盾嗎?這是發展的必經之路啊,等到中國發展到一定階段,會有兩種現象:一是人口不會再快速增長了(現在已經有這種趨勢了啊,即使開放二胎);二是我們的勞動時間會大幅度減少。我們現在就是《雪國列車》裏面人肉的永動機啊,等快速發展過去,我們也會進行高質量的短時間的工作模式。

至於有人從中看到什麼社會分級的現象,我想說我們還用從科幻小說裏面看社會分級嗎?我們現實生活就是如此,這個是沒辦法的事情。我覺得作者想表達的完全不是社會層級之間的衝突和矛盾,因爲我沒看到第一世界和第二世界的人對第三世界的壓榨,反而他們很有禮貌,並且在爲第三世界的人謀劃。譬如那個白頭髮的不允許垃圾處理自動化,怕他們失業;譬如老刀受傷之後,第二世界的那個委託人還給他處理傷口,並且讓他洗澡什麼的。

沒有任何的歧視和壓榨,甚至沒有輕視,我覺得我們現實的世界都做不到這麼好的。那麼作者的意圖到底是什麼呢,就是通過一件送信的小事,描述一個科幻的世界,表達一份親情(因爲老刀那麼努力,是爲了一個撿來的娃),就是如此。並且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好的世界,因爲每個人都沒有壞心眼。讓老刀送信的人讓他洗了熱水澡,先給他打了定金,而委託的任務不過就是去給心愛的人送一封信;收信的那個女的,雖然有些小心思,想瞞着第二世界的那個男生,但是也是怕傷害;老葛不用說,從第三世界上來,對老刀照顧;那個白頭髮管事的,怕第三世界的人失業,不肯使用自動化垃圾處理,等等。雖然等級鮮明,但是沒有衝突。如果不是想給自己撿來的孩子更好的教育,老刀對自己的生活也並不是不滿意的。說句實話,在北京打工那些人,已經比在老家的人好太多了,你看他們衣衫襤褸的,住的環境很差,但是他們可能在家裏蓋着大房子,很風光。否則爲什麼有人前赴後繼地奔向北京呢。人啊,從來都不能縱向對比的,你天天總和王健林比,那你也得能實現那一個億的小目標吧。

書的構思很好,以小見大,喜歡這種簡單的小故事。文筆一般,還需雕琢。但是也不必像網友那麼苛刻,罵的一文不值。國外與我們看重的點不同,就好像《魔獸》在美國被罵得狗血淋頭,但是在中國卻被熱捧一樣。你不一定多牛逼,人家也不一定是瞎,總有你看不到的精華。雖然我也承認《三體》的格局要大很多,文字和整體性也優秀很多,但是《北京摺疊》畢竟獲獎了,說明簡單的小故事也有震撼的力量。爲什麼自己國家的作品獲獎了不引以爲傲還要進行批判打壓呢,這還是一羣讀書的人做出來的事,這纔是讓我覺得震驚和無奈的事情。

  北京摺疊讀後感 篇20

這是一篇實誠、寫實的科幻小說,科幻是外殼,寫實是內裏,意圖用簡短的故事映照現實生活中的大問題。

小說寫的是第三空間的垃圾工老刀爲第二空間的研究生秦天送求婚信物給第一空間的依言的前因後果。整座城市都是虛幻的,秦天和依言的愛情也如由謊言吹成的泡沫。

諾獎得主阿瑪蒂亞森說,當社會完全依照單一的身份來劃分社會羣體的時候,就會使社會衝突增加。於是在這座摺疊的北京城中,身份地位、穿着打扮、言談舉止、思維習慣都不足以使階層之間明確分野,最好是把時間與空間也按照階層進行分配,將階層固化制度化,按捺住人們蠢蠢欲動的流動野心才徹底痛快。於是當太陽出來,普照大地,第一空間的人沐浴陽光,第三空間的人躺在膠囊中被強制睡眠。

其實,摺疊的何止北京,北京何須被摺疊?

並不需要用摺疊城市這麼硬的約束來區分、固化階層,人人皆有的羞恥之心與是非之心就足以將人劃分三六九等了。建築工人和清潔工工作後不可避免留下印跡,別人投來的嫌惡的目光與遮掩的口鼻就足以使他們活的小心翼翼。

辨不清的明天,一眼可望到頭的未來,都使人不得勁地活着。抱得巨大既得利益的人只願維持現狀,卑微生存的人不知也不信現狀還能改變,哪怕是野心滿滿想推動改革的人如張顯,也不得不先向現實低頭,先到銀行掙兩年錢。

也有老葛這樣能吃苦有技術的人,從第三空間躍升到第一空間,儘管只是藍領的工作。但這並不意味着“一人得道,雞犬升天”,老葛的父母仍舊生活在第三空間,“每次回去都要打報告申請”。老葛就像無數懷抱希望隻身來到大城市打拼的人,土地與戶籍制度限制以及高昂的房價卻使得全家移居團聚成爲一種奢望。

有機會就會有競爭,能當鳳尾誰會甘爲雞頭?

當然可以說人們的生活是咎由自取,思想狹隘、不思進取的人活該慘淡營生,限制了機會但並沒有剝奪努力奮鬥的權利,而希望總是有的,何況我們並不缺乏鯉魚躍龍門的例子,哪管它是不是小樣本,畢竟人生的劇本是邊寫邊演,未結局之前,誰知道這齣戲會博得滿堂喝彩還是慘淡謝幕。這樣說倒算不上何不食肉糜,不過是在自我防禦罷。

可是第三空間的人光是活着就已經拼盡全力了,卑微而高強度的工作早已打磨了意志、耗盡了野心,哪有時間來思考人生的意義、追求自由而無用的靈魂。

小說令我感觸最深的是這段話:“和數千萬其他建築工一樣,從四方涌到北京尋工作,這座摺疊城市就是父親和其他人一起親手建的。一個區一個區改造舊城市,像白蟻漫過木屋一樣啃噬昔日的屋檐門檻,再把土地翻起,建築全新的樓宇。他們埋頭斧鑿,用累累磚塊將自己包圍在中間,擡起頭來也看不見天空,沙塵遮擋視線,他們不知曉自己建起的是怎樣的恢弘。直到建成的日子高樓如活人一般站立而起,他們纔像驚呆了一樣四處奔逃,彷彿自己生下了一個怪胎。奔逃之後,鎮靜下來,又意識到未來生存在這樣的城市會是怎樣一種殊榮,便繼續辛苦摩擦手腳,低眉順眼勤懇,尋找各種存留下來的機會。”

現實是很多人尤其是農民工,身心健康來到城市,最後卻不得不拖着病體離開這座打拼半生卻發現並無自己容身之所的城市。

格萊澤說“城市不等於建築,城市等於居民。”而過去一年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過程中的種種現象不禁令人深思。

我無意批判任何人事,只是希望現實中的各項決策能多點科學理性。

希望總是要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