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郝景芳《北京摺疊》讀後感

郝景芳《北京摺疊》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4W 次

上週的“財書學不淺”讀書分享中,周導講了科幻系列的《安德的遊戲》。講的很精彩,我們還做了首次直播。在開頭部分,他闡述了科幻小說的基本知識。這個題材的文字,我基本沒有接觸過,因此聽起來既新鮮但又不好理解。最後我問他讀書羣體中大概有多少比例熱愛科幻小說,他的答案是很小衆。

郝景芳《北京摺疊》讀後感

《北京摺疊》是在講述中被提及的一部作品,屬於軟科幻範疇,也就是情節和題材集中於哲學、心理學、政治學或社會學等傾向的科幻小說分支。2012年的這部短篇小說,出自郝景芳,一位年輕作家。《北京摺疊》的出名主要是它在2016年獲得了科幻界的大獎,雨果獎。通常有個稱號混社會就容易多了,所以《北京摺疊》就常常與《三體》放在一起說。

因是短篇,所以我僅抽了兩天起牀和睡前的時間就讀完了。我感覺作品深度是有限的,而通常屬於短篇的創意也是平平的。能被美國關注而得獎,或因作品所揭露的階層問題自帶話題。美國人對類似的發生在中國的情況一直感興趣。儘管作者寫這個題材的初衷大概是和其他生活在北京的普通人一樣,感到在北京生活的壓力,想說下北京的現實中社會階層關係中存在一些矛盾。

正因爲話題像漲工資一樣的與敏感且與所有人都息息相關,成爲關注焦點也在情理之中。在韻韻還很小的時候,大概中班或大班,我就跟她講過階層問題。講了歷史上的三教九流,講了現如今的情況,以及階層之間的流動和相互關係問題。不知道她現在還有沒有印象。社會分階層是必然的存在,不同時期不同表現形式。

《北京摺疊》中北京被分成了三層空間。大地的一面是第一空間,五百萬人口,生存時間是從清晨六點到第二天清晨六點。空間休眠,大地翻轉。翻轉後的另一面是第二空間和第三空間。第二空間生活着兩千五百萬人口,從次日清晨六點到夜晚十點,第三空間生活着五千萬人,從十點到清晨六點,然後回到第一空間。時間經過了精心規劃和最優分配,小心翼翼隔離,五百萬人享用二十四小時,七千五百萬人享用另外二十四小時。八千萬人分爲了頂層統治者,中層精英和底層勞工三層。

創意不算突出,但現實着實裸露。讀書人估計都會對標下現實中的自己算這裏的哪個層次。作品所描寫的場景正是當下我們生活着的真實的北京,以及其他城市。像很多其他類似作品一樣,主人公都是最底層的可憐蟲,生活艱難,讓人可憐。我不大喜歡這角度,感覺有抱怨感,有戾氣。雖能引起更多人的共鳴,但不是積極的導向。社會問題本身很複雜,我們不能總去宣傳那種“絕大多數的人,剛剛一出生,就已經輸了”的思想。

我們的物質文化、社會、政治各方面的需求,對於美好生活的內涵已經在幾十年的發展後發生了一個質的變化,特別是在經濟基礎得到全面提升之後,我們對美好生活的內涵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生活哪有那麼多的苦與恨,要是大家都覺得美好,都向往美好,怎能不美好。

要我寫,就從第一空間選個主人公。講述一個身處高階層物質和精神先富裕起來的人如何幫助相對低階層的人去追求和實現更美好的生活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