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學校轉型讀後感範文大綱

學校轉型讀後感範文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4W 次

導語:這一本《學校轉型》是十一學校轉型探索這個研究課題的報告,學術性和系統性很強,對於全面把握其轉型很有幫助。下面是小編爲您準備的學校轉型讀後感範文,供您參閱。

學校轉型讀後感範文

  學校轉型讀後感範文1

通過讀《學校轉型》一書,對李校長詮釋的教育價值有了新的認識和深入的理解。

首先,教育的價值取向不應該只看分數,應追求分數以外的更重要的東西。應注重學生獨立人格和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注重責任意識的培養。如:志存高遠、誠信篤行、思想活躍、言行規範。要想讓這種想法付諸實施,要讓老師們認同這種價值取向,並且通行過課程改革,將這種價值觀轉化爲教育行爲。

第二,教育的價值追求讓學生成爲他自己。給學生們裝上自主發展的發動機。觀察我們周圍的學生,不難發現,現在的學生厭學的很多,就是學習好的學生也不是積極主動的自己去學習,而是在家長老師和考試的催促下進行學習,因爲不是從心裏想學習,所以學習感覺特別累,所以現在的孩子首要解決的就是“爲什麼而學習的問題”,如果這個問題解決了,從心裏想學了,也就是學習的動力由外因轉爲內因,就像給孩子安裝一個發動機,動力有了,不學都難。所以怎樣引導學生把學習的外因轉變爲內因,這是一個全社會都應關注的問題。改變課程設置,改變老師的教學觀念,加快老師的專業成長,這都是面臨的問題。在學習過程中給學生提供最大限度的選擇性,通過不同的實施方式,尊重學生的個性,胸懷包容學生、尤其富有個性的另類,讓每一門課程發揮其獨特的價值。

第三,教育的價值趨向是發現和喚醒。教師要有一雙慧眼,識別每一位學生身上的隱藏的潛質,在機會裏發現,在不同領域積極尋找機會,開發學生的潛能,寬容並尊重不同個性的學生,讓他們的個性在尊重的滋養下茁壯成長。教育不是控制,而是心靈與心靈的影響,關注學生全面而個性發展,讓校園處處都留着學生的印記,讓育人目標落地,實現教育的真正力量。

  學校轉型讀後感範文2

開學前的中層會議上,學校爲我們贈送了兩本書,《學校轉型——北京十一學校創新育人模式的探索》、《未來簡史》。如果是在暑假,我肯定會靜下心來好好閱讀。一開學,從九月到十月,一直處於異常忙碌的狀態。讀《學校轉型——北京十一學校創新育人模式的探索》這本書,還是在前段時間,學校要進行三年規劃論證,爲了查找一些有關的內容,我進行了粗略的翻閱。

北京十一學校的創新育人模式改革,全面詮釋了該校創新育人模式的真諦,系統展示了改革給學校帶來的衝擊和活力,特別是其中的選課走班、600多種課程、4174名學生1430個教學班、每人一張課表……最大限度地創造適合每一位學生的教育,最大限度地讓學生髮現自我、喚醒自我、成爲自我。讀後令人振奮,令人鼓舞,讓人嚮往。甚至於癡癡地想:要是我的孩子也去上這樣的一所學校,會有怎樣的不同?

但對於中國大多學校來說,這還只能是一個教育夢。

首先小班化教學不是每個學校都能做到的,就拿小學來說,國家有明確規定,一個班學生人數不超過45人。但實際上呢?一些中心城區的學校,班容量遠遠超標,老師上課時大多時間都用來維持課堂秩序、管理學生行爲,對學生關注的深度、廣度不夠,根本就不能夠做到與一個一個學生展開對話,課堂基本上被幾個思維活躍、發言積極的學生“佔領”,大多學生被邊緣化,僅僅處於被動參與的地位。所以,要實現讓每一個學生最大的發展是不可能的。

其次,進行課程改革,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化,說說容易,做起來是何其困難。如果課程改革只是從改變課堂,改變教師的教育理念,而不改變原有的課程體系和評價體系,這樣課程變革的空間就很有限,它可能會推出一些所謂的優質課,搭建一個教師成長的平臺,促進一批教師脫穎而出,但沒有觸及學校的常態課堂和每一位老師,每一個學生,所以很難帶動學校育人模式的重新建構。如果只是改變學校管理機制,那這種改革只能是在怎麼管上做文章,觸及不到育人模式的核心。如果只從學校文化建設入手,嘗試構建支持改革的文化環境,着眼於規則和制度的完善,沒有找到文化建設的根基和落地的載體,那學校文化只能成爲掛在牆上的符號……

真正的課程改革,不僅是一個理念的問題,更多的涉及到課程頂層設計、教學評價、組織管理、教師專業成長等一系列內容。沒有先進的理念、沒有科學的方法、沒有專家的引領,許多學校是無法做到的。

再次,我們現在的教學現狀、現有的教學評價機制,無法做到“爲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真正意義上的.以學生爲本,要以每一個學生爲本。我們的教育要具體地感受每個學生需求的多樣性,盡力以自己的教育服務滿足他們的多樣化需求,從而使他們每個人感受各自不同的愉悅。而我們現有的教育大多是以一部分學生爲本的,也就是一部分更適應教育制度和教師個人價值取向的學生,他們受到了更好的教育服務。而另外一部分或許是小部分人,他們被置於視野之外。同時,教育要以每一個學生作爲人的權利爲本,學生作爲公民、未成年人、受教育者、教育消費者的權利受到充分的尊重,我們的教育才有可能成爲平等的、自由的、科學的、富有人性關懷和人文精神的教育。而我們現有的教育,更多地以學生的分數爲本,學生都淪爲了考試的工具。

十一學校的成功做法,爲我們勾畫出了一幅美好的教育藍圖:弄清教育本質,關注每一位學生的終身發展,形成和諧的校園生態。雖然目前這樣的場景對於大多學校來說,還只能是理想,但我們可以爲着理想勇敢前進,積極投身於育人模式的變革中,不斷增強我們的主動意識和課程開發能力,同時也在這樣的變革中找到了自己更深層次的責任和更崇高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