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翻轉課堂》讀後感範文大綱

《翻轉課堂》讀後感範文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4W 次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翻轉課堂》讀後感範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翻轉課堂》讀後感範文

《翻轉課堂》讀後感範文1

翻轉課堂(inverted classroom)的精髓在於改變教學模式,但它的成敗關鍵在於老師是否願意改變,是否願意放棄傳統的教學思維與習慣?

「翻轉課堂」模式的科學之處,在於打破了教學領域一個長期存在的積習。通常,學生的學習過程總體分爲兩個階段:第一是知識傳授的階段,第二是吸收和消化的過程,即知識內化的過程。

哈佛大學物理學教授Eric Mazur很受學生歡迎,得到很高的教學評點和優良教師的榮耀,但他發現學生並不真正瞭解所學到的內容。

因此改變教學模式,從單向的講授,改爲透過在課堂上發問題與小組互動,啓動學生思考與討論所學,結果學生對學習內容瞭解的正確率提高一倍。傳統教學只注重學習過程的第一步“信息傳遞”,並把這一過程放在最重要的環節,也就是課堂上;但他們忽略了第二步——“吸收內化”,傳統上都把這一過程,放在缺少幫助的課後環節中。結果本應用於師生互動、同伴協作和交流的課堂,常常被教師一個人佔用來作知識傳授。

但很多事實證明,由於羣體教學和個體差異的矛盾,使得在課堂時間傳遞知識註定了是一種有缺陷的方法。由於新網絡科技讓知識的傳授變得便捷和容易,教師應該改變教學模式,而把教學重心和時間放到第二步了,換言之,就是把“吸收內化”這一重要的過程放在課堂時間。

課堂上,同伴間的互助教學能促進知識的吸收內化過程,使學習正確率增加1倍。而翻轉課堂的實施,正是順應了這一趨勢。以前,知識內化的過程都是被放在教室外,那個時候沒有老師和家長在場,碰到疑難時,學生容易因無人協助,而產生挫折,喪失學習動機和成就感。但如果把這兩個過程顛倒過來,學習成效就會有一個很大的提高。翻轉課堂可以迅速幫助學生提高學習積極性。”

翻轉課堂是一種新的教與學的模式,這對於老師和學生都是一種挑戰!推動之前,一定要先做好心理建設,主辦者必須要先對相關的老師、學生、家長說明原因,並鼓勵他們嘗試用新方法來學習!

《翻轉課堂》讀後感範文2

國慶長假在家,讀了幾本書,其中一本是翻轉課堂的可汗學院。

一直以來,教育體制改革的話題都爲父母們關注,近年,隨着西方教育、新式教育在國內生根發芽日漸蓬勃,家長們對各類教育的可能性的思考更加開放和豐富。

讀翻轉課堂這本書,會被其中一些觀念觸動,也會引發思考。剛好在一個博雅小學堂的家長羣裏也聊起這個話題,更豐富了自己的思考。多年沒有寫這麼長、成篇幅的文字了,很多感悟想寫下來卻因爲不動筆而擱置,而飄走了,有時候是需要給自己一點壓力的,藉此篇讀後感,練習寫作,也記錄自己的感想。

精熟教學法

給我印象深刻的觀點是,學生對知識和概念高水平的理解應當爲常量,而學生爲理解問題所花費的時間纔是變量。但是在先行的教育模式下,由於課堂時間被固定,教學計劃和進度被固定,所以花費的時間是常量,而每個人對知識的掌握成了變量。這樣也就產生了所謂的好學生、差學生,跟得上、跟不上或者吃不飽的學生。

書中提出的一種教學觀念頗爲觸動我,雖然它未必可行未必適合先行教育體制。這種教學方式是讓學生按照自己的節奏學習,掌握紮實了再進入下一個階段的學習,而老師的作用,是coach,是facilitator,與學生互動給予指導和解惑。這種方式大大好於課堂灌輸式的學習,而這不正好印合了《孩子是如何學習的》一書中關於學習模式金字塔的理論麼。把“要我學”變成“我要學”,這樣的`例子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數不勝數,就不多言了。

學習責任

學生承擔學習的責任,而老師和家長承擔教育的責任,說得多好啊!

剛好在一個羣裏有幾位當老師的媽媽,一起聊起現在的學生。高中課堂是老師越講越明白了,知識點清晰明確,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培養卻淡化了。這樣的後果是到了大學,餵養式教學多年之後,自主式學習就完全無法適應了,還習慣性的按照高中的方式來學習,對於學識淵博的老師脫離教科書的那種“海闊天空”式的講課無法適應,要求老師明確考點畫重點。

沒有幾個學生真正願意踏實做實驗、做論文,把課當作知識去汲取的,甚至畢業論文都依賴導師幫忙改了去過關。評價體系被扭曲,真正想學的學生想要深入研究的學生反而容易被裹挾了。大家有沒有發現,現在的大學生:學習目的功利化;自主學習能力差;尊師重教的修養弱。甚至家長摻合到大學教育中,要求老師個給個好分數,爲的是將來出國申請的便利/找工作簡歷好看。

這些都是現行教育模式帶來的弊病。(參考博雅小學堂崽媽/月月媽的發言)

碎片式教育和知識地圖

書中提到了學科劃分和課程進度劃分把知識碎片化,提出其實任何一個概念都可能與另一個概念相關,知識是連綿貫通的。這點深表同意。進而作者又提出了可汗學院的一種知識地圖的教學工具,根據書中的描寫看來是非常好的形式,通過一張知識點結構圖,把跨學科的知識們穿在一起。這好像思維導圖的方式,又好像孩子學習中的發散延伸學習。

不過,對於網絡學習的形式,目前我還沒有體會和發現知識地圖如何發揮作用。在若干10幾分鐘到幾十分鐘的視頻/音頻學習課件中,如何形成體系性的知識學習呢?

剛好,有人推薦了一款叫做樂樂課堂的App應用,甜甜又正好在參加一個網絡英文圖書館的堅持閱讀活動。結合起來說說我的體會吧。

首先是樂樂課堂,語文部分看起來是打破教科書界限,從先秦開始按照年代進行的,小學數學部分基本就是孩子現在教科書的內容,只是視頻動畫了而已。看過之後的感覺是,如果孩子沒有掌握當期課堂的內容,可以看看樂樂作爲補充。而奧數部分,因爲內心反對通過例題教孩子解題的那種“訓練”式的學習方式,所以也沒接受。

再說說英文閱讀。對於家裏英文圖書有限的我來說,這個英文圖書館確實給孩子提供了更爲豐富的圖書內容。圖書分級,對於低級別的書,有一個簡單的動畫視頻把書中故事講一遍,然後是讀故事,孩子可以跟讀。每本書有重點詞彙的講解,並通過小遊戲做詞彙和句式的練習,以及幫助孩子理解這本書的內容。對於甜甜來說,低級別的書她可以八九不離十的跟讀,即使有些句子或者單詞不認識也不影響她作對那些遊戲題。

通過這種方式學習,對孩子的學習能力和自主性要求很高,她是匆匆讀過一遍拉倒,還是喜歡研究這本書到底講了個什麼故事,這個詞到底什麼意思,其收穫是不一樣的,甜甜在讀不同書的時候就能看出這種差異。

另外,因爲之前我們睡前都會共同讀一本英文小故事或者phonics(複雜的她聽我讀,簡單的她自己讀或者跟讀),而參加了這個網絡英文圖書館的閱讀之後,我們這種親子讀書模式被擱置了,這也讓我很唏噓。如果家裏有良好的閱讀氛圍和習慣的話,親子閱讀一定好過交給網絡。

最後,想說的是,對於可汗學院這種學習方式,也許對成人更合適,對孩子並不合適。孩子學習成人化(難/複雜/超前),成人學習小孩化(遊戲/段子)。

體系性的知識學習,是應該在孩子們吸收了很多知識之後,再歸納總結形成體系,還是應該先有知識地圖的總貌再衍生演繹到各類知識點呢?個人覺得後者會更有趣,更容易激發探究的興趣,不過這個問題還沒有很明確的想法。通過可汗學院可以普惠大衆一個學習的機會,不過期待學習的結果是什麼呢,依然是掌握知識點會做題嗎?

現在的教育太注重讓學生掌握“知識”了,孩子們學的東西越來越難/越來越超前,孩子們的見識和知識確實比我們小時候豐富多了。但是,終身學習能力的提升卻不見得和知識的難度成正比。而“學習”二字的內涵,遠不止知識層面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