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人生》有感15篇

讀《人生》有感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7W 次

讀《人生》有感15篇

讀《人生》有感15篇

讀完某一作品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讀《人生》有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讀《人生》有感1

《人生與慈濟》是一本難得的好書,是符合我口味的心靈雞湯,很溫暖。

這是一本“聖賢書”,他能告訴你你太多太多,例如:樂於助人,歡喜與自在,一念之差和一念不差……當你完全沉浸在裏面的時候,你能學會自我反省,聖人說得好:五日三省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不要認爲:反省只是反省,你要反省什麼呢?首先就需要發現自己的缺點,而這本書,就像一面鏡子,讓你看清楚自己污穢的地方,反省反省。

這本書教你:如何獲得快樂?如何活的有尊嚴?

要想活的快樂,首先得無愧於心:今天我有沒有做錯事?有沒有向她(他)道歉?有沒有反省自己的過錯?

要想活的有尊嚴,首先得自我總結:今天我有沒有做好事?有沒有幫助別人?有沒有幫倒忙?有沒有講污言穢語?

這本書裏有句話說得好:普天之下,沒有我不愛的人;普天之下,沒有我不能原諒的人;說這句話的人就是證嚴法師,能說出這句話,她得有多博大的胸懷啊!

這一本書還告訴了我:如何去營造一個自在的人生。

想要自在,人際要和諧,人的內心也要和諧。享有內心的和諧,主要還是得有博大的胸懷。裏頭有一句話:容天下難容之事,忍無人敢忍之事,普天之下,沒有不愛你的人。這是一句說得容易,做着難的話。

自在,是說難不難,說易不易。對於無所事事的人來說:只要有酒喝,有錢花,他就自在了。沒錯,這的確很自在,不過,這樣的生活,只能用:頹廢來形容。自在,有些東西必須得放下,例如:金錢,權利,你無法放下這些東西,自在,只會對你說再見。

這就是一本中國的“聖經”啊!

讀《人生》有感2

《人生》這本書可能大家不太熟悉,在現在這個時代,許多人可能不太瞭解之前的時代,但在面對人生時往往有許多都是相同的、選的路有時候也是相同的。

主人公高加林出生在一個農名家庭,在開卷作者就從高加林的仕途失意介紹起,也揭露出當時社會的黑暗。高加林這個所要介紹的複雜的人物就在此出現,先從他被弄下老師這個崗位說起,寫出了他極度的自尊,可能人生不會就這樣埋沒任何一個人,於是在這個時候也出現了機遇,他在農村裏遇到了巧珍,一個善良天真的農村婦女,可能由於突然遇到了一個疼愛自己的人,加林便和她逐漸相愛了,但如果就只是這樣過下去的話,可能這人生真的是挺完美的,但這人生也許也太無奇了,於是又出現了接下來的一段不同的路。

高加林嚮往外面的路,如果就這樣埋沒在這土地裏也就不太符合作者所要描寫的對象了,於是他通過各種的人際關係衝出了這裏,來到了縣城。這個他一直嚮往的地方。他熱血,充滿激情,也許是在黃土地裏被壓抑了太久了,對理想也抱着太大的希望,他強忍着疼痛斷絕了願爲他付命山崖的巧珍和她的一生的癡情。從這裏似乎也應該能看出路遙的苦難意識和悲劇意識,讓巧珍來經歷這一切不尋常的打擊,可他也描繪出了一個樂觀,不消極的巧珍,一個熱愛勞動的人。

高加林的選擇看起來是高加林的見異思遷,但也應該是必然的結果,亞萍的出現是必然的,這就好比是城市的這一條路,而巧珍則是勞動這條路。加林人生道路上的曲折,掙扎在幸與不幸的邊緣,最後加林的抉擇也符合了他自己內心的需求,他詮釋了一個典型的人生模式,他身上其實有我們每個人的影子。但平衡生命也是需要代價的,最後自己也被遣送回鄉,這也相當於他從自己的夢中醒來了一樣,而這個叫做人生的夢卻沒給他留下任何東西,留下的只是深深的後悔。雖然最後不能算是結尾,但也寫出了結尾,這個剩下的都由讀者去考慮了,可能這個纔是最重要的吧,這纔是文章最重要的地方,讓大家初步的瞭解人生這條路要怎樣走,要承受什麼。

在書中你會發現,有許多幻景都是浪漫的,但不一定是不真實的,有時候不要太去迷戀和沉浸在這些幻景之中,但適當的裝扮還是可以的,要去學會明白自己所需要的,什麼是最適合自己的,不要太妄自遐想,否則也很可能會像高加林一樣,失去最寶貴的親人。

讀《人生》有感3

讀了《小學生魅力閱讀》第223——225頁的《書——人生因你而精彩》這篇小故事,我深受啓發,它告訴我們:書是我們最好最忠實的夥伴。

作者的家人都愛讀書。當作者很小的時候,每天晚上他的父親從書中揀幾個好故事講給作者聽,直到作者長大了會讀書了才停止。

作者愛讀書,我也愛讀書,有一次,家裏的人帶着我去表弟家,一到他家,我便四處看看,走到書房,我驚呆了,書房裏有許多書,如故事書,作文書和卡通書等,其中我最喜歡作文書。

我吃完午飯,來到了書房,一屁股坐在地上,隨手拿起一本作文書,津津有味地讀起書來,大約到了三點鐘,肚子有點餓,打開門一看,人都不見了,我纔不管呢。從冰箱裏拿出一盒餅乾,重新回到書房,邊吃邊看起書來,兩小時似乎一會兒就過去了,忽然,我聞到一股香味,想站起來,可怎麼也站不起來,我的兩條腿太麻了。經過幾分鐘的努力,我終於站起來了。打開門一看,家人都開始吃晚飯,我也急忙洗手吃起飯。

我現在明白了一個道理,書是我們最忠實的夥伴,它會帶我們走向成功之路。

讀《人生》有感4

高中時看過路遙《平凡的世界》,剛開始看的時候,覺索然無味,只看了幾段便再也看不下去了。後來閒時,偶然翻起,竟一發不可收拾,然後就對其情有獨鍾,以至買回了路遙另一本書,《人生》。

開篇,便覺有一種《平凡的世界》的影子在,可此篇是寫在《平凡的世界》之前,可以說《人生》爲《平凡的世界》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人生》的主人公高加林既不像孫少安那樣安於黃土,在土地上依然闖蕩出自己的精彩;也不像孫少平那樣雖有才華,但安於成爲一名礦工,默默奉獻。他是處於中間值的這麼一個人,雖有才華,卻不甘被埋沒於黃土地,只想風光地展現自己的風采。

看完全篇後,很爲高加林錯過巧珍而惋惜,但仔細想想,如果不是高加林貪圖榮華,又怎麼會失去善良美麗的巧珍呢!所以錯過纔是最好的結局,而不必爲幸福而幸福。

巧珍,一個真善美的化身。爲了愛情,勇於追求,勇於嘗試;爲了愛情,不顧反對,毅然決然;爲了愛情,善解人意,不計前嫌。但就是這樣一個完美的女子,還是輸給了現實,知識的缺乏是其一生的不幸,但相信命運會眷顧這個善良的姑娘。

讀《人生》有感5

阿圖爾·叔本華是享譽全球的哲學大師。這本《人生的智慧》是他晚年的著作,書中逐層講透健康、財富、名聲、榮譽、養生和接人待物應遵守的法則,指導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才能真正享有幸福。雖然叔本華本人並沒有在自己的生活中很好地運用這些智慧,可這本書卻十分有啓迪性。

叔本華最著名的論斷是“生命意志說”。即生命是我的意志,一種盲目衝動的力量,一種不斷產生欲求的力量,一個欲求滿足了,又有新的欲求,生生不息,所以生命意志的本質是痛苦。作爲一個堅定的唯物主義者,我並不認同這種觀點,其實這本書中很多觀點我都不認同,但這不影響我喜歡它。

摘錄幾個我喜歡的點:

個性決定命運。你是什麼樣的人,你就獲得什麼樣的幸福。精神的力量尤其能幫助人們領略更高層次的幸福快樂。自身的精神力量如果不夠強大,即使是在親朋好友或是財富這些外界的幫助下,能獲得的快樂也相當有限,只能獲得夾雜着動物性的流於俗套的快樂,比如只能享受感官的樂趣、低級粗俗的消遣,能感受到的最佳樂趣充其量也不過是平庸的家庭生活而已;就連最能開拓人類視野的教育都起不了太大的作用。——所以我們看到一些高學歷的人卻精神匱乏就不足而奇了。

一個人內在擁有的東西是決定他幸福與否的關鍵。如果一個人一來到世上就被賦予了外在的富有,但同時內在又是貧窮的,當他試圖用外在的財富去彌補內心的不足時,常常徒勞無功,到最後連外在的財富也都會失去。——這個觀點不就是中國人所說的“厚德載物”嗎。

樂觀能讓人更幸福。抑鬱型的人十件事情即使做了九件,他也不會感到高興,只會爲了那一件失敗的事情坐立難安;但樂觀型的人只要有一件事做成了,就會成功地從中找到安慰,並保持愉悅的心情,因爲百分之百的壞事實際上並不存在啊。——這段話用於每晚輔導作業的家長再合適不過了。即使再不能滿意,孩子每天還是有閃光點和進步的,適當調整心態,孩子和家長都會更幸福。

讀《人生》有感6

暑假裏,我有幸拜讀了充滿人生哲理的寓言故事——《人生的三個行囊》,這個故事使我受益匪淺。

故事主要寫了:有三個人要穿過沙漠。第一個人帶了一個行囊,裏面裝滿了水和食物。夜晚,一場突如其來的沙塵暴將他的食物埋在了沙子下。第二天早上,本來信心滿滿的他不知何去何從。第二個人在行囊裏放了一個指南針。但因爲沒有食物,他倒在了沙漠上。第三個人帶了兩個行囊,一個放食物,一個放指南針。在路中,他遇到前兩個人,但卻不聞不問。後來,他的東西被強盜搶劫了。所以,他的下場也和第二個人一樣。

這三個人,一個沒有明確的方向,一個沒有充分的食物,而最後一個更可悲,因爲他缺乏的是寬厚仁愛的心靈。

記得著名的作家羅曼·羅蘭說過:“愛是生命的火焰,沒有它,一切變成黑夜。”愛像冬天裏的一把火,溫暖着冰涼的心扉;愛像春日裏吹拂的風,吹開緊鎖的眉頭;愛似夏日裏的一陣陣雨,涼爽着人們的聒燥的內心。世界也因爲愛而豐富多彩;人與人之間也因爲愛而變得可親可敬;同學之間也因爲愛而相互幫助……

想到這,我突然想起生活中的我不也像《人生的三個行囊》中的第三個人一樣嗎?自私自利,缺乏對同學的關愛。有時,同學來問我有關學習上的知識,我都冷冷地說:“爲什麼要和你說,說出一個理由……”次數多了,同學們也就漸漸地疏遠了我。因爲冷漠,我沒有朋友,也漸漸失去了同學們對我的愛。所以,有時,我有問題請教同學,她們也同樣冷冷地說:“爲什麼……”我一聽,原來這是我的“臺詞”。

我終於明白:人,一定要裝滿友誼和愛的`行囊,因爲只有這樣,你纔可能走得更遠,更遠……

讀《人生》有感7

看《淡定的人生不寂寞》這書感覺真的很不錯,感悟很多 感觸也深,全書充滿了空靈的味道,主張用沖和、平淡的內心看待周圍的一切、處理人與人之間的紛爭,特別強調戀人之間的信任、寬容。保持一顆淡定的心。人非聖賢,更有七情六慾,怎能把持的如此之好呢?思想覺悟的昇華提升你的拿捏能力,點到即止,理性的人生是枯燥安全,感性的人生是激情危險的,所以無論在哪方面的理智與感性你的拿捏恰到好處就是一次的正確的抉擇,昇華的覺悟會告訴你該如何難得糊塗的去無限激情追逐人生,實現自我

或許人生再多的歷練都不如一顆淡定的心來的強,我們的生活里正因爲缺少了這份淡定纔會多了很多的煩惱 甚至於糾結在心無法自拔,不管開始的如何美麗 任何故事都會有着它自己的結局或好或壞,如果能有一個淡定的心情和態度是否就不會那麼在意,面對生活裏來去的人和事,我們最最缺少的或許就是它 淡定,誰說平淡就不會有幸福和快樂呢?

轟轟烈烈的愛很美,可是也會帶來刻骨銘心的痛,面對感情裏的欺瞞、背叛、拋棄和各種的心酸,真的太傷人,很多人都嘗試過那種痛不欲生的感覺,好受嗎?不好受,如果看淡一切得失你是否還會那麼在意呢?我們的生活裏除了愛情其實還有很多有意義的事情,你的人生不是隻爲一種事物或是一個人而存在,美好的東西很多,儘管它們的背後藏着很多不爲人知的痛,就當這一切只是人生必經的過程,走過了 嚐到了 體會了才知幸福和快樂的來之不易,才知人間的冷暖情懷,才知你的人生其實並不寂寞,滿足於心,停止那無邊的慾望,淡看人生,幸福一直在。

讀《人生》有感8

人生,好像一片海,時而波濤洶涌,叫囂着彷彿要吞噬整個世界;時而又平靜死板,似乎星球毀滅也打不破它的安寧,也許有時,平靜的海面下卻暗暗蘊藏了兇猛的海嘯;也許有時,狂暴的風雨卻預示着和平的訊息……

高加林是村裏民辦教師的一位老師,很有學問可是被一把手的明樓兒子憑着拖後門把高加林脫下了水,高加林無可賴何只能在村裏當農工,被村民們嘲笑貶低,似乎打擊一過高加林的狀態又回到了最初,每天在農園裏幹活,暗戀他的巧玲一直再背後默默的關注他默默的靠近他,好意似乎已被高加林心領,他們開始每天晚上在一起談心說說笑笑,一天晚上不幸被一羣孩子在苞米地裏發現了他們,隨後事情穿的眉飛色舞的,村民們也都出現了看不起的眼神,他們一開始感覺很難看但隨後他們變得很張揚,時間一長高加林還是喜歡過有文化的生活,不久高加林的叔叔回來給高加林找了一個城裏的工作,不久愛上了他的同學黃亞萍。生活的泡沫很容易迷失一些人的眼睛,讓他們在縹緲的夢境中忘了自我,開始追求空中的樓閣。

加林不就是這樣嗎?經歷一番掙扎,他最終辜負了對巧珍的只跟她一人好的誓言,跟城裏姑娘黃亞萍在一起了,一切似乎都異常的圓滿,那個年頭似乎什麼都會相信,他已經失去了巧珍,擁有金子般心靈的姑娘。生活好會開玩笑,好像貓捉到老鼠,便玩弄它,玩夠了再吃掉。究竟是多麼強大的對手,在生活那頭操縱這一切變局?難道人,永遠只能作被動的承受者?

人生,無非短短几十年,我們應該珍惜我們所度過的時光,去面對美好未來!

讀《人生》有感9

以詩意的心情來品味一本書的智慧

――題記

我身旁總有一本書2,無論是在我傷心難過或是困惑不解時,隨手翻開書的扉頁,它總是能帶給我啓迪。這本書就是林清玄的《人生最美是清歡》。

最初與這本書結緣是在書店,正當我面對衆多大家之作無從選擇時,它那清新淡雅的封面映入我的眼簾。我迫不及待地買下它,隨意找了個座位在角落裏開始讀了起來。

這本書是林清玄的散文集,其中收錄了最能代表他作品風格和思想智慧的文章。在這本書中,林清玄用數十載的人生經歷和生活智慧給讀者展現了他最深的感悟――人生最美是清歡。

正如林清玄在他文章中所寫的“第一流的文學是生命的化妝,文學是青少年最好的化妝。”那麼讀這本書塑造了我很更美的靈魂。如果說向外奔走,領略風格是人們不可或缺的旅行,那麼讀《人生最美是清歡》就是我們心靈的旅行。

今年對我來說是最重要的一年,因爲在今年的6月我完成了一場重要的考試,從那,我跨進了高中的大門,剛開學的一個月裏我便感受到了無形的壓力。

不久前,我進行了一次考試,結果不是很理想,夜裏我輾轉反側,難以入睡,就在這時,我想起了這本書中的一篇文章《t有一種淡然與瀟灑》,我才意識到真實的人生不是隻有考試,而在學習中學會思考,培養正向的能量。

人生的變數有很多,唯一不變的就是每天都在改變。我們的生活不能永遠順利,但也不會永遠曲折,只有保持淡定的心情,才能活出“淡然”與“瀟灑”。

曾經看過許多報道,有許多人看不慣哪些隨意揮霍金錢的人而做出一些損人不利己的行爲,這種思想只會困擾自己,正如林清玄在《一步千金》裏寫到:“時間對於每個人都是公平的。使生命感到充盈的不是慾望的擴張,而是心靈深處的觸動,使生命煥發價值的,不是擁有多少財富,而是開發了多深的智慧,使人生充滿意義的,不是對某一目標的奔赴,而是每一步都得到心安與落實。”我們的心在這個混濁的世界應該像雪一樣清澈透明,在喧鬧中保持適當的沉默。只用留下一顆睿智的頭腦,靜心諦聽,這纔是人生清歡的真諦。

“斜雨作小寒,淡煙疏柳媚晴灘,入清洛漸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如果內心的蝴蝶從未甦醒,枯葉蝶的一生也只不過是一片無言的枯葉,願每個人都有一本喜愛的書來喚醒自己沉睡的靈魂。

讀《人生》有感10

劉墉,是享譽文壇的華語暢銷書作家。

1949年,他出生於臺北,9歲時,父親因病去世;13歲時的一場大火,又讓他和母親無家可歸,在草屋寒舍間,劉墉度過了童年的光陰;16歲,因爲肺結核咳血不止,被迫休學一年,讀書和繪畫成爲了那時的劉墉,擺脫孤寂的好朋友;24歲時憑藉《螢窗小語》一書,嶄露頭角。

《人生百忌》是劉墉的新作,作品雖仍談勵志、處世,但作品獨闢蹊徑,從“忌”字切入,人生一言一行都有忌諱,忌諱中蘊藏着無數玄機,犯了一個小小的忌諱,也許就會給事業人生帶來諸多煩擾,或是很大的羈絆。

因爲你失去了你的原則(不可妄自菲薄),每一個人都要認清楚自己的原則,大的原則,小的原則,這些有的時候,年輕朋友,年輕人很叛逆,胳膊肘朝外彎,你就是失去了原則,你客觀可以的,但是重要的時候,你胳膊肘是要朝裏彎的。

以小見大,深入淺出,是劉墉作品的一大特點,他善於從小故事中總結大道理。

他說,人生本來就是很累的,而且你會發現社會是越來越“辣”的。

今天,在學校裏頭談的是聖人、賢人、偉人,但是進入社會後,一下子你進入了一個“大染缸”,如果不能夠把這個銜接的話是不對的。

他說,我非常的平凡,從平凡人的角度看平凡人的世界。

每一個人當盡己之力。

他還告訴我們,其實,從孩子很小的時候,用眼神就可以告訴他,甚至你只是瞪他一下,他就可以感覺到,能夠產生“一鞭子”的效果,如果是這樣子,不是我們的孩子就變得更優雅了嗎?所以,他覺得,一整個國家民族的教育,應該從baby的時候,從小孩兒的時候,全家開始做。

他主張,“窮養兒子富養女”。

窮養兒,其實是一種挫折教育,男兒當自強,沒有經歷過失敗挫折的男孩,是長不大的;富養女,不光是物質的富足,更是教育的富足,要開闊女孩的視野與見識,懂得美,懂得欣賞,懂得辨別,經常帶女兒去參加社交活動,讓女兒當衆表演小提琴,鍛鍊她的各種能力,劉墉說,她可以不去冒險,但是必須豐富。

他喜歡的繪畫作品是:“浮世繪”。

他說,雖然經歷了坎坷和挫折,看到了人性,但是多半都不會有一種悲觀的感覺。人如果無法欣賞悲劇的美,就沒有辦法在精神上建立起來,我們要接受悲劇,然後接受它,欣賞它的美。

而每次遭遇痛苦的時候,他總是能跳開去,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自己,這個時候他會客觀地來咀嚼那個美。

他說,如果你改變不了世界,那麼就改變自己,當我碰到挫折的時候,我改變自己,甚至改變自己的哲學觀,或者是宇宙觀等等。

讀《人生》有感11

這個假期雖不長,但我要讓它變得更充實、更豐富。於是我選擇了讀書。一本好書可以令人愉悅身心、陶醉其中;令我們的心靈變得更純潔;甚至會改變我們的一生。

當我看這本書時,第一印象很普通,不過當我閱讀完其中一個故事後,我便對它愛不釋手。一個個短小的故事,卻蘊含着令人回味悠長的哲理。

在《蜘蛛和國王》中,它告訴了我們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風順。正所謂“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所以人生當中的磨難是必不可少的。但我們要有不服輸的精神,正確的去看待失敗,要知道“失敗乃成功之母”。相信勝利就在不遠的將來。

在《十個和一個》中,我們可以知道給予是快樂的,正所謂“授人玫瑰,手有餘香”,我相信給予永遠比得到更快樂。

在《一顆健康的心》中,它告訴了我們身殘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心殘。如果你對自己都失去了信心,那麼就算給你一個健全的身體又有何用呢?

在《缺點》中,我們懂得了成功有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自我認識”。一個人要想成功、成爲偉人,就必須看清自己的優缺點,不能盲目。

在我看來,人生就一本深奧難懂的哲理書,它需要你用一生來品讀它,用心去感悟。

每讀一本好書,就會讓你對人生有更深一層的見解。書,讓你的靈魂得以昇華,讓你的心靈得以淨化,讓你的智慧得以提升。可見,讀書的作用不容小視,何不讓我們把空閒的時間利用起來,讀好書,品人生、悟哲理。

讓我們大家用心來品讀每一本書,去尋找“珍貴的寶藏”。快行動吧,相信你一定會有更多新發現的。

人生的感悟,來源於書籍的品讀,相信我。

讀《人生》有感12

寒假裏我最大的收穫是看了《人生,這樣起步》這本書,裏面有許許多多感人的小故事,特別是其中一篇《我不能落後》,我讀了一遍又一遍,心情十分激動,文中的主人公成潔成了我崇敬的偶像。她的人生準則:“有志者,事竟成”成了我的座右銘。

“有志者,事竟成”說得多好哇!我們的同齡人成潔用她的行動證明了這句話。

成潔她在10歲時不幸被高壓線擊傷,截去雙臂,成了殘疾人。那是多大的打擊啊,但她並沒有對生活失去信心,她頑強地從痛苦中振作了起來,用常人難以想象的艱苦學會了用腳來寫字,用腳來吃飯、掃地、擦桌……

當我讀到成潔在炎熱的夏天學習,汗流浹背,蚊蟲叮咬,背上瘙癢難忍,她只能將背抵着牆摩擦,皮都擦破了時……,我感到震驚更感到慚愧。想到自己在去年夏天的一箇中午,坐在那涼快的空調下寫作業,突然停電了,爸爸連忙拿來了可口又清涼的飲料,媽媽趕緊拿來毛巾和扇子給我降溫。可我還是不耐煩,扔下筆不寫了……和成潔相比,我們是多麼幸福啊!

成潔,你的付出是富有意義的,你不但取得了好成績,也爲我們樹立了好榜樣。你,一個失去雙臂,又生活貧困的小女孩能做到的,那麼我,在花園式的校園裏學習,在溫暖富裕的家庭中長大,在種種優越的條件下生活,又怎能不好好學習呢?我暗下決心:一定要認真上好每一堂課,仔細做好每一次作業,努力學好科學文化知識,將來,用所學的知識發明一種手臂再生藥丸,讓成潔重新長出一雙健康的雙臂。

想着、想着,我彷彿看見成潔正用她那新長出的雙臂和我們一起打羽毛球呢……

讀《人生》有感13

路遙筆下曾經有一個矛盾的人,他出生於陝北高原的鄉村,他曾是家人的驕傲,他有過短暫的戀愛時光,他順利過,他潦倒過,他在一次次的抉擇中浮沉,他在一次次的取捨中徘徊,他身上有着年輕人對人生的迷惘、不知所措。年輕就意味着被原諒嗎?年輕就意味着可以肆意妄爲嗎?人生有太多的抉擇與取捨了,若不是曾經因難以抉擇而跌倒過,曾經因不懂取捨而挫敗過,人哪裏會有成長,人生哪裏會豐滿起來?

每個人的人生中都難免會有高加林的影子。當我們失意的時候,我們會忘了自己最初追求的是什麼,我們會退而求其次,我們會因爲抓着一根浮木而感覺心安理得。當我們重獲輝煌的時候,我們難免會拋棄浮木而登上豪華郵輪,面對這個抉擇的時候很多人都會毫不猶豫吧。因爲我們的人生需要登高,需要“會當凌絕頂”,這無可厚非。但是,人生僅僅需要輝煌嗎?拋棄那些曾經在我們最失意的時候給過我們溫暖的懷抱,當我們覺得世界都拋棄我們的時候,仍舊站在我們的身後做我們最堅實的支撐的他們嗎?難道這樣的付出,換不回我們對於名利的取捨嗎?

人生就是這樣,充斥着各種各樣的矛盾,抉擇和取捨。誰敢保證失意的時候做出的抉擇都是經過思索的,誰敢保證當名利擺在眼前時我們做出的抉擇是理智的?或許我們都在一直做着錯誤的抉擇中成長,或許我們都因爲難以放棄名利而曾傷害過別人迷失過自己。但是這種錯誤看似讓我們離成功越來越遠,但是我覺得這種錯誤讓我們品嚐到人生更多的酸甜苦辣,讓我們在一次次的受傷中變得更加的堅強,變得更加穩重踏實。

讀《人生》有感14

最近,我讀了一篇文章,這篇文章令我感觸很深。

趙美萍9歲時,父親便過世了,媽媽又給她和妹妹找了個當礦工的繼父。而繼父爲了節省錢,讓趙美萍輟了學,只供妹妹上學。不滿14歲的趙美萍,開始獨自上山砸石頭。有次趙美萍用賺來的錢買了一本書,被母親發現後,還狠狠的扇了她一個耳光。

看到別人的家庭如此美滿,自己的父母對自己如此不解,僅15歲到19歲就寫了10封遺書,可每次她都堅持活了下來。19歲,趙美萍揹着14本日記本踏上了上海打工之旅。在打工期間,她吃盡了苦頭,受盡了委屈,但仍努力學習着。終於有一天,小學學歷的趙美萍去面試名刊編輯記者,以自己苦難的經歷,打動了領導,被錄取了。而現在,她已是一名非常優秀的作者。

趙美萍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仍是那麼堅強,仍是那樣刻苦努力的學習;在工作中,她努力向着給自己定的目標奮鬥,贏得一句又一句的好評。

我由趙美萍阿姨的苦難史,不由的想到了自己。趙美萍阿姨小時候和我現在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當我吃着甜爽的冰淇淋時,趙美萍阿姨象我這麼大,正在讀着自己攢了好久的錢偷偷買的書;當我玩着電腦遊戲時,趙美萍阿姨正掄着大錘,在山上砸着石頭,累得滿頭大汗,曬的黝黑,手都磨起了老繭……

趙美萍阿姨還說了句不得不讓人回味的話:我雖然沒進過大學深造,但是社會也是一所大學,我的經歷就是一筆旁人無法企及的財富。

是啊!大學生畢竟是有侷限的,而社會需要各種人,誰也無法意料某時某刻會在什麼地方,又會發生什麼事,只有去親身經歷,親眼去看,親手去做,收穫纔會在原來的基礎上又壘上一層。

就讓趙美萍阿姨的精神在我們心中生根發芽,開花結果吧!

讀《人生》有感15

在沒有開讀之前,我先準備好了紙巾在旁。《走到人生邊上》,人之將死,豈不慼慼哀哀,悲悲切切,無語凝咽?

但開頭楊絳說“我是從醫院前門出來的。如果由後門太平間出來,我就是回家了。”一個九十六歲高齡的老人竟可以如此風趣地談生死,我不僅啞然失笑。這究竟是怎樣的一個老人呢?

曾經也看過楊絳先生的名言警句,但卻從未看過她的書,只感覺她是個知性的女人罷。讀了楊絳先生的《走到人生邊上》,這個女人太不簡單了,太厲害了,我簡直無法用語言來形容。九十六歲出書,中國僅有此人了吧?她人緣極好,不分年齡段,都衝進門去看望她。她是那麼的不恥下問,爲求一個結果,她“探問了幾位七十上下的朋友。”她上知天文地理,說起古今中外文學大家簡直如數家珍。在心理學、醫學、兒童心理方面頗有造詣,英文很厲害,《論語》的句子更是信手拈來。她治學嚴謹,所有引經據典,她都仔細的在後面註明出處。一個百歲老人不是老態龍鍾,卻是才思敏捷,詼諧幽默,她是個仙人麼?

她描述嬰兒的表情是那麼生動形象,刻畫得是那麼逼真“假如聽到大人責罵,也會哭,或忍住不哭,嘴巴癟呀癟地表示委屈或無奈。”一個可愛的老人形象也躍然紙上。

她是那麼的寬宏大度。她豁達的人生態度讓人心生敬佩。“儘管他們達不到十全十美,人畢竟是血肉之軀,帶些缺點,更富有人情味吧。只要能認識自己的缺點,不自欺欺人,就很了不起。”“過去的悲歡、希望、憂傷,恍如一夢,都成過去了。”

她是那麼的能屈能伸“我們這種自由思想的文人是沒用的,我們考慮再三,還是捨不得離開父母之邦,料想安安分分,坐坐冷板凳,粗茶淡飯過日子,做馴順的良民,終歸是可以的。這是我們自己的選擇,不是不得已。”“我們很不必爲了人世的不合理而沮喪,不論人世怎麼不合理,人類畢竟是世間萬物之靈。”

她是那麼的睿智。“人雖然渺小,人生雖然短促,但是人能學,人能修身,人能自我完善。人的可貴在人自身。”“人也一樣,我們從憂患中學得智慧,苦痛中煉出美德來。”

《走到人生邊上》中的《她的自述》秀秀說“我活一輩子是爲啥呀?”

是啊,人這一輩子到底爲的啥?這幾年我也糾結於此。

一位母親病重時候,特別操心四個未成年的子女,放不下脾氣不好的丈夫,擔心兒女將來對丈夫不孝。後來四個子女都端端正正地長大了,她的丈夫這麼多年身體也不錯,下茶館打麻將,以他自己喜歡的方式生活着。這位母親當年如果沒有那麼多擔心,會不會一切都會有些改變呢?她一生爲子女爲家庭,到頭來什麼也沒落下。她的一生爲的什麼?

一位父親,他三歲喪母,中年喪妻,老年雖然有四個子女,卻孑然一身。年幼小兒常問:姥爺一個人孤獨麼?這位父親一輩子又爲的什麼?

我有個二伯無兒無女,跟着我們,一生很節儉。我每每回家清理雜物的時候,會把他不穿不用的物品扔到垃圾堆裏。二伯總要去找回來。垃圾場很大,但他一定會找回來,哪怕是一個杯子一件少了袖子的衣服。二伯臨終時,拿出身邊的衣服,掏出裏面所有的錢,數過來數過去,也就是一把零鈔而已。他去世後,從他房間整理出幾筐破舊的衣服。我們姐妹總會給他添置衣服,但再舊的衣服他卻從來不捨得扔。二伯的一生又圖的什麼?

人一輩子到底圖什麼呢?爲子女,子女會離開,爲錢,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爲名,人死後,名聲又能留多久?爲權,權利也不會伴你一生。

想着想着,我就覺得人生真的沒有意義,很無趣。我迷茫、困惑、傷感,我像個溺水的人卻找不到一棵救命的稻草。我整夜整夜睡不着覺。我抑鬱了嗎?醫生確定地說:沒有。那我是怎麼了?

我太計較生命的結果了。所有的人結果都一樣,那就是死亡。但我們卻不能直奔它而去。生命真的是個過程。人要放開了活。

楊絳說:“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後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後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

是的,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我要放開了活。雖然頓悟了點兒,卻不曾徹悟。但就這麼悟了一點點兒,我就改變了不少。

我把金錢看淡了。遇上喜歡的衣服,我會想:買吧,現在不買,難道等老得穿不成了再買?遇上喜歡吃的東西,我會想:吃吧,現在不吃,難道等到沒牙再吃?我會經常回家看父親,看到他缺啥少啥總會添置些,再也不會想着等我有錢了好好孝敬他老人家。以前不論幹什麼,都會說等我有錢了再。“等”有錢了,自己能等得起麼?父親能等得起麼?有人說只不過爲自己吃穿找藉口罷了,也罷。

我把孩子看淡了。兒孫自有兒孫福,在需要我的時候我甘做引路人,不需要的時候我就默默退後吧。我有多大能力操多大心。不能出了自己的限。

我把愛人看淡了。愛人不是我的臉,我的臉不需要愛人來長。我也不用給愛人長臉。在這個圍城裏,我專一,我付出,我享受,我承擔。

我把一切看淡了,不會像以前不會拐彎地生氣,直氣得昏天暗地,不吃不喝,直氣得心口生生的疼。我也不失眠了,無論發生什麼,舒舒服服睡上一覺纔是頭等大事。

“在人生的道路上,如一心追逐名利權位,就沒有餘暇顧及其他。修身,鍛鍊自身,是做人最根本的要求。”

有些人把夢想變成了現實,有些人把夢想帶進了墳墓。生活不是守株待兔的遐想,不是消極的坐等成功,只有行動才能決定人生的價值。事實證明:那些成大事者都是善於行動的大師。楊絳很清楚自己要的是什麼,她很需要校長這個職位帶來的工資,但她義務反顧選擇了辭職,因爲她要創作。

很多人希望能在平坦的人生之路上高唱心中最美的牧歌,像海子去尋找美麗的灰姑娘,像三毛去天堂尋找心愛的荷西。而人生哪裏有坦途?“只有人類能懂得修煉自己,要求自身完善。這也該是人生的目的吧!”把一切經歷,不論好壞,都當作自身完善的一場修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