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人生讀後感(15篇)大綱

人生讀後感(15篇)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1W 次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人生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人生讀後感(15篇)

人生讀後感1

最近一直在堅持讀書,目的很明確,中文輸入英文輸出。

選書上也沒有什麼特別的側重點,碰到了哪本覺得不錯就讀下去。最近陪女兒去書店體驗生活,每天兩個小時,特別適合讀那本厚厚的《道德經》。讀了一半想要換換口味的時候,看到小樹在她的朋友圈發了一本輝哥的《人生護城河》封皮照,白藍黑,很喜歡的色調搭配。於是乎直接網購下單了。曾經在一本劇集中看到一本書在出版之前她的封面設計也是極爲重要的。從那以後買書除了看書名也會考慮書的封面是不是喜歡。

《人生護城河》,一條怎樣的河流能夠像城牆一樣守護你的人生?帶着這樣的好奇心,我在7月18號收到書後就開始了閱讀。輝哥在序言中這樣寫道:“一本書之所以被我記住,全然在於其中有隻言片語提醒了我,不經意間改變了我的人生軌跡,我對這種書感激涕零”。那他在寫書的時候,寫每一句話的時候,一定也是希望通過自己的經歷,能夠觸動讀者,讓讀者找到方向找到自己的路吧。現在有太多的人都和曾經的輝哥一樣有一顆焦慮的心,對於現狀,對於未來,對於愛情婚姻,那麼不妨讀一讀這本書。希望有那麼隻言片語能夠指引你,改變你。

第一天讀了三分之一之後我的最強烈的感覺就是我也要寫故事。這算不算改變了我呢?萬一哪天寫着寫着我也出了書呢。哈哈。我從前往後讀到一半,然後又從後往前讀了一半。這樣就把整本書讀完了,但是心裏又感覺沒讀透,所以又一目十行地瀏覽了一遍,重點部分做了摘抄。書中輝哥就單獨寫了一篇“快速閱讀的方法”讓我們注重讀書的效率性。還提倡每天閱讀一本書。我是因爲讀過了從新回顧所以能做到,不然一天讀完一本書對我來說還是有點兒難度。畢竟還有很多事情要做。

在我的書單上關於這本書的一句話摘要我是這樣寫的:找到自己的優勢,不斷堅持,並在快樂中實現財富自由。這是我對這本書的理解。因爲我覺得他一直都在強調要快樂,不要受木桶原理的影響,要發現並且發揮自己的長處,同時還要創造財富。雖然讀完後沒有達到感激涕零,但是書中確實有很多方法是值得借鑑並且需要立即執行的。所以一本新書瞬間就被我用筆畫,用彩筆標註,被貼了標籤,已經沒有新意了。不過可以被評爲藏書了,留着給娃看。

不知道誰說的這句話: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相信每個人讀完這本書get到的點都會不同。但是輝哥能夠把他的經歷,他的這種精神上的財富寫成一本書讓讀者受益,我覺得他是一位偉大的作者。透過他的文章,我們可以審視自己的不足,不斷學習和提升自己,並且輝哥一直鼓勵我們要踏出成長的一步。這本書用六個章節分別告訴了我們如何定位自己的人生,如何增加收入渠道,如何養成好的習慣同時發現自己的優勢開啓精彩的人生。輝哥用他的故事展示了他的生活態度。讀完這本書彷彿能夠明白爲什麼那麼多人成了他的粉絲,因爲他是一個能夠影響別人的作者。就如他在書中寫到:

“其實每個人都可以影響身邊的人,你可以帶給他們好的影響,也可以帶給他們不好的影響。如果你不刻意的話,能影響的人只是身邊的10來個,但是如果你稍微花一些心思,會發現自己的影響力能擴大10倍,比如100人。如果你認真思考影響力,能堅持做一些小事,比如隨時記錄和分享,你可能會影響到500人甚至1000人。如果你發現影響力這件事對你的人生至關重要,甚至和你的身價緊密綁定,代表着人生自由的希望,你就有機會影響10萬人甚至100萬人甚至更多。”我已經決定用輝哥的方法去記錄去覆盤,希望更多的小夥伴們關注輝哥的公衆號“輝哥奇譚”和“改變自己”。如果你也想改變,可以讀一讀這本《人生護城河》,說不定就會有一閃而過的念頭,開始了寶貴的第一步呢。

人生讀後感2

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經典爲什麼會經久不衰、歷久彌新,它到底帶給我們什麼?一直也在閱讀經典,渴望從前人的作品中,獲得閱讀的快樂、認同和感動,更想從中收穫知識,汲取智慧,得到力量。經典照亮不了我們的人生,卻可以激起我們的思考與困惑,也爲我們提供一些參考和指導。

路遙的成名作《人生》正是這樣一部作品。小說以改革初期陝北高原的城鄉生活爲背景,着力塑造了高加林這一當代中國農村富有歷史深度的青年形象,描寫了他回到土地又離開土地再回到土地的人生變化過程,他同農村姑娘劉巧珍、城市姑娘黃亞萍之間的感情糾葛構成了故事發展的主要矛盾,也讓我們在閱讀之餘對愛情、對人生進行思考與探索。

初讀《人生》,給人留下印象最深地莫過於糾纏複雜的愛情了:高加林的薄情,巧珍的癡情,黃亞萍的絕情,張克南的真情……就這樣交織在一起,促使我們思考何爲愛情,怎麼對待愛情。千百年來,人們也都在探索它的奧祕,可它卻“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帶給人更多的是一種感覺,一種體驗。雖然我們無法給出確切的答案,但我們卻可以判斷什麼不是愛情,也許,高加林和巧珍的愛情悲劇,一開始就已經註定。有文化、有理想的高加林即使在他和巧珍那段最開心的日子裏,也始終想着怎樣走出貧瘠的山川。他最初會接受巧珍,更多的原因或許是他做農民的困頓與需要安慰的心理。並不是說他看不起農民,他是農民的兒子,只是多年的教育經歷漸漸褪去了他身上的泥土味,他沒有想過要像父親一樣一輩子做個農民。但巧珍對加林的愛卻是不附加條件的,沒有前提,無怨無悔,愛得純粹,愛得徹底,愛得讓人痛徹心扉。

大馬河橋上,雪花飄揚。分手的時刻,巧珍哽咽地說:“加林哥,我儘管愛你愛得要命,但知道我配不上你了。我不識字,給你幫不上忙,還要拖累你的工作……”她搖搖晃晃跨上自行車走了,狗皮褥子掉在了雪地上……愛情的過程異常動人,愛情的結果卻很殘酷。沒有終成眷屬,難道我們就不需要愛情了嗎?當然不是,生命是一個過程,而不是目的,愛情也是。儘管結果可能不夠圓滿,可是僅憑結果評價愛情顯然不夠客觀,沒有過程的風風雨雨,沒有兩個人的相濡以沫,結果也許只是不幸地開始。從悲劇的本身我們看到的不應該只是悲劇,而是希望,是人活着的勇氣與激情,我們也正是從那些遺憾和悔恨中不斷成熟成長起來,而這正是愛情甚至生命價值的體現。

愛情是無常的,幸福卻是真實的。對於巧珍來說,馬拴的一句話“我一輩子就是當牛做馬,也不能委屈了你,咱鄉里人能享多少福,我都要叫你享上……”這何嘗不是一種真正的幸福?幸福千千萬,存於心而不是顯於形。對於高加林來說,做了場好夢,猛摔下來,他也不該惋惜,他的愛情不在這裏。

1992年黃土高原開始落雪的時節,路遙離開了他熱情謳歌的這個世界,離開了我們,時年42歲。雖然他不是一個天才作家,把生活的苦難和殘酷寫出來也不是他的特色,但是他的好處在於真誠,在於他儘可能地挖掘與表現了每個人本身潛在的樸素而又寶貴的精神,把年輕人的貧窮、窘迫寫得如此無辜、純潔甚至可愛、可敬,這纔是路遙的不同凡響之處。

貧窮不是罪過,寒酸不是低賤,落魄依然純真,這正是高加林們心靈的詩意,也包含着生活的真理——這樣的人猶如一個貴族,應當得到尊重。《人生》能夠在青年人中默默流行30年,原因也在於此。對於衆多渴望憑一己之力在社會上立足的求學者、打工者來說,他們依舊面臨着殘酷的生存壓力,而《人生》中那種不屈不撓的信仰,在任何一個時代,都能爲苦苦掙扎和奮鬥中的青年帶來溫暖和撫慰,給以他們永遠的感情共鳴與精神鼓勵!

“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柳青的話,既是對我們青年人的忠告,也可以看做是對《人生》的註解。

我們的人生該怎麼走過啊?

人生讀後感3

這本書光看書名,便能激起你內心的一陣熱血。當我開始讀這本書的時候,首先是被該書的作者所深深吸引。吸引我的不是他的才華,而是他的人生經歷。尼克。胡哲,一位全球正能量演說家,這是我對他的理解。他是一位天生沒有四肢的殘疾人,醫生甚至斷言他無法存活。但恰恰是在這樣一個人人都不看好的背景下,他憑藉個人的努力和磨鍊,用他一身的經歷,向全世界展示,你的人生沒有限制,只要你還活着,就有希望,就能創造出你曾不可想象的奇蹟。

且不談這本書中滿滿的正能量,僅僅瞭解他的部分經歷,你就可以完全被他的個人魅力所征服。一位天生沒有四肢,只有軀幹的一條生命,不僅能夠生活自理,甚至可以實現我們常人不敢嘗試的極限運動。當我瞭解到他的部分人生經歷之後,我實在無法給自己再找出更多的藉口去逃避生命中的困境。一位沒有四肢的生命,尚且能做到如此驚人的表現,何況我們這些健全的人呢?

然而,尼克。胡哲的價值,遠遠不止於我們所看到的經歷。他的影響力和強大的正能量,在他的書中,我們能夠時刻體會到。這本書可以說,是尼克胡哲用他的生命體驗,來向我們傳達生命的價值和意義,甚至遠遠超乎我們的想象。

在他幼年時期,他也曾自暴自棄,永遠無法理解爲何上帝要賜予他這樣的命運,他也曾一度陷入絕望到自殺的境地。但他最終在上帝慈愛的關懷中,找回了生命的意義。這正是上帝的一份愛,他深深的體驗到,這是經由磨難體驗到的愛。而他也藉由內在的一點點面對和成長,將上帝的愛向世界去宣揚和傳播。

雖然,我並不信奉上帝,但我卻能從他的經歷和那份對上帝的信仰中,看到生命的奇妙之處。每個人存在的背後,都有其深遠的意義。每一個存在,都飽含着宇宙的愛,從信仰角度是上帝的愛,從我所學習的身心靈角度來說,這是宇宙的愛。我們藉由宇宙的愛(上帝之愛),來到這個地球,看似我們的生命正經歷着痛苦和磨難,但這都是生命的一種選擇,也是上帝的一種安排。藉由這樣的人生體驗,讓我們學會愛,學會放下執着,學會包容……

也藉由相信這是上帝(宇宙)最好的安排,讓我們學會安然的接受當下的每一個處境,並學會感恩這樣看似痛苦,卻換來重生的人生體驗。我們在他的文中,可以時刻體驗到尼克胡哲對生命的一份熱愛,對上帝的一份感恩,對深處痛苦邊緣的世人保有一份憐惜之情。我絲毫感受不到,他對這個世界和周遭還存有一絲怨恨和不甘。這是多麼奇妙的一個生命,這是我們這些凡夫俗子難以想象的,也倍感慚愧的。

他的經歷和他的那份精神,時常在我的生命中,成爲我的一份精神動力,甚至早已默默的嵌入我的人生信仰裏。你的生命沒有設限,同理,你的人生也沒有絕路,這一切都取決於你自己,當你走出面對的第一步,後面的人生路,自然爲你敞開一扇又一扇智慧大門。只要你還活着,你的存在就是有價值的,也藉由這樣非比尋常的體驗,讓我們的靈魂得以成長。

挫折與磨難的出現,不是讓我們痛恨命運的不公,也不是讓我們藉此沉淪下去,狹隘的誤解爲生命的渺小。而恰恰是經由這樣的體驗,讓我們深刻的體驗到生命強大的地方,你的信念能夠徹底扭轉你的遭遇,恰恰是這樣的經歷,我們才從根本上體會到這是一份愛的禮物。也許你的身體是殘疾的,但不影響你擁有一顆強大的心,也許你的命運是坎坷的,但不能剝奪你擁有一顆快樂的心,也許你的言行遭到衆人的指責,但不能帶走你滿懷着愛的能力。我們需要對自己負責,而不是將自己的無力和憤恨歸咎於我們的遭遇。

這本書,帶給我的感受還有很多很多,不同經歷的人,品讀他的時候,會有更多不同的感受。《人生不設限》是一本用生命去編寫的作品,耐人尋味……

人生讀後感4

每一天,我們都想讓自己有所成就,每一天,我們都在尋求幸福的人生。對於老師來說,屬於我們的幸福究竟在哪裏呢?

假期裏,我閱讀了肖川老師的《教師的幸福人生與專業成長》一書,該書探討了教師生命中最重要的兩大主題——如何營造我們的幸福人生?如何促進我們的專業成長?肖教授認爲:增強教師幸福感的關鍵是培養教師良好的專業素養,而教師專業素養的核心是專業心態,即人生態度,具體表現爲:接受現實、悅納自我、心存感激、追求卓越。

首先,要心懷感恩。書中的開篇之詩即爲——《我感恩》:“有每夜與我搶被子的伴侶,因爲那表示他(她)不是和別人在一起;有隻會看電視而不洗碗的青少年,因爲那表示他(她)乖乖在家而不是流離在外;我繳稅,因爲那表示我有工作;衣服越來越緊,那表示我們吃得很好;有陰影陪我勞動,那表示我在明亮的陽光下;有待修理的草地、待修理的窗戶和待修理的排水溝,那表示我有個家……最後,感恩過量的電子郵件,因爲那表示有很多朋友在惦記和想着我。”感恩是一種達觀的人生態度,是知足常樂的心態。作爲一名教師,如果能懷着感恩之心去看待學生,你會被學生眼中飽含的渴望和純真所鼓舞;被學生對你的尊重和認可而感到身心愉悅;被節日裏的卡片、小禮物所深深感動……你也會發現學生是如此可愛,生活是如此美好。所以,常懷一顆感恩的心的教師,一定是時常面帶笑容,挺直腰板,給學生們力量與信心的教師。一個幸福快樂的教師,纔會有一羣幸福快樂的學生。

其次,要心懷陽光。從內心由衷地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內心中蘊積着對生活的熱愛與柔情,纔可能自發地散發出人性的光輝,才能做一個幸福的教師,也只有幸福的教師才能培養出幸福的學生。教師是一種知識轉化與智慧增值的職業,是一種心靈浸潤與人性化教育的職業。教師不僅在傳授知識,而且還在育人,培養身心健康的新人,培養知感恩、會奉獻的幸福學生。而培養幸福學生的源頭在於幸福的老師。書中這樣一段話讓我感動不已:“有心的地方就會有發現,有發現的地方就會有欣賞,有欣賞的地方就會有愛,有愛的地方就會有美,有美的地方就會有自由,有自由的地方就會有快樂。”這樣的話我們一定不陌生:“我們不能選擇我們的學生,但是我們可以改變自己的心態。”只要你擁有陽光般的心態,就會少些煩惱多些快樂,將教師視爲一種藝術,樂此不疲雖苦猶甜,那麼你就能夠擁抱幸福!

再次,要心懷誠意。作爲教師最重要的是該如何去做!如果在生活中是一個苟且的人,幹什麼都心不在焉的人,在工作中是不會表現出兢兢業業、精益求精等這些品質。正如作者所說:“假若你是一個能喚起生活、熱愛生活的人,一個學而不厭的人,一個富有想象力和創造力的人,你不僅會成爲一個好的教師,也能勝任許多其他的工作。相反,如果你是一個不學無術的人,一個麻木不仁的人,一個貧庸和貧乏的人,不僅不會成爲一個好的教師,能勝任的工作可能是少之又少。若一個人有問題,做出的事就會有問題。”

其實,說到底,幸福就是一種心態,是自己對生活的態度,也就是自己的一念之差。有句話叫做:開心過一天,不開心還是過一天。那我們爲何不開開心心過每一天呢?生活是一面鏡子,你對它笑,它就對你笑,你對它哭,它就對你哭。正如書中說到的:“生活中有許多不如意甚至不合理的,也許我們個人的力量無法改變,但我們可以改變的是自己的心情和態度。從某種意義上說,一個人心中有什麼,他看到的就是什麼。”當我們面對困難或挫折的時候,如何看待,就決定了你幸福與否,很多時候,換一個角度去思考問題,看待問題,你就會覺得天空不再那樣昏暗,社會不再那樣不公平,你也擁有陽光般的人生。

讓我們懷着一顆感恩的心,來享受課堂、享受學生、享受生活,讓我們的人生充滿幸福吧!

人生讀後感5

花了大半天的功夫,讀完楊絳先生的大作《走在人生邊上——自問自答》,感觸良多。此書是楊先生在96歲高齡寫完的,可見她是多麼的勤奮。此書雖然不算太厚,才四萬多字,但是凝結着一代學人在人生暮年對真理、對生與死、對命運、對人生價值的追問和思考。

衆所周知,楊先生是大學者錢鍾書的夫人,她也是著名的翻譯家、作家。前些年,楊先生創作的長篇小說《洗澡》和回憶錄《我們仨》爲廣大讀者所熟悉,去年商務印書館推出了這本《走在人生的邊上》後,立刻在讀者中引起閱讀旋風,我就此書印象最深的方面談談感受。

多年前,錢鍾書先生寫過一本《寫在人生邊上》,堪稱經典。若干年後,楊先生寫《走在人生的邊上》,也是一本思想性、可讀性極強的書。兩本書像雙子座,在中國讀書界風光無限。錢鍾書楊絳夫婦在專業追求、興趣愛好等方面都有共同性,可謂志同道合。他們從牽手結婚到人生晚年,一路風風雨雨走過,實爲不易。此書的副標題是“自問自答”,很謙虛,絲毫沒有高人一等的架勢,這也從另外一個方面看出楊先生在晚年孜孜不倦的求索身影。此書中,註釋部分將近佔去全書一半的篇幅,這在當代出版的圖書中是不多見的。一般書(古籍除外)註釋部分都是書的附屬部分,而此書每篇註釋都一段塵封的往事,是對正文部分人生思考的鮮活例證。每篇註釋可單獨成篇。比如:阿菊闖禍、勞神父、三叔叔的戀愛等篇幅,本身可當作都好散文拿來讀。

一般而言,睿智的老人都喜好對神鬼、人性、靈魂、天命、禮貌等問題進行深思,楊先生也不例外。對於這些問題,楊先生都有自我的見解。在書的前言部分,楊先生的開篇就直指“死”字,她寫道:我已經走到了人生的邊緣,再往前去,就是“走了”,“去了”,“不在了”,“沒有了”。中外一例,都用這種種詞兒軟化那個不受歡迎而無可避免的“死”字。楊先生在九十多歲的高齡,能灑脫地應對將來不可避免的“死”,是一種超我的人生境界。

自從我們社會的思想意識全部被唯物論一統江湖後,關於神鬼問題討論就很少見到了。用科學的方法來分析、研究我們的難題,已經成爲大家普遍的思維模式。人到了必須的年齡,不思考這些問題好像不太可能,何況像楊先生這樣的知識分子。她在“神和鬼的問題”一文中,談到了“唯心”和迷信並不能劃上等號。比如人們都講信念,信念是一個心中抽象的概念,人們看得着嗎?毫無疑問,信念是看不見摸不着的,但是我們還是需要信念,不能沒有信念。還有,我們經常說大自然有規律,一代代的科學家都發現了許多規律。但之後證實一些規律是錯誤的,務必推翻。這樣看來,規律可能是不全面的,能夠突破,能夠補充。在文中,楊先生還回憶自我小時候找算命先生算命的事。她已經走在人生的邊上,70多年前,算命先生準確測算家中之遭遇的事情,她還記憶猶新。算命先生可能不明白什麼現代科學真理,就是根據《易經》《周易》能推算命運的起伏。這是爲什麼?這個問題到此刻她還想不通。

書中,楊先生談到了“修身之道”。人的身體需要鍛鍊,人的品德需要修煉。她說:人的軀體是肉做的,不能捶打,不能火燒。但是人的靈性良心,愈煉愈強。孔子強調修身,並且也指出了修身之道。靈性良心鍛鍊肉體,得有適宜的方法,肉體需要的“飲食男女”,不得滿足,人就會病死;強烈的感情不得發泄,人就會發瘋。靈性良心在管制自我的時候,的寬容,許可身心和諧。剋制自我,當恰如其分。所謂“齊之以禮,和之以樂”,就是用禮樂來調節、剋制、並疏導。這番話很有道理,要想成爲堂堂君子,務必經過磨練,同時要有很大的自制力。沒有這兩點,人的德行不可能提高到一個高的層次。

《走在人生的邊上》是楊絳先生晚年的人生諸多問題的集中思考,書中的很多問題,都是人們務必思考和應對的問題,不可迴避。像這樣的智慧之書,也不是我一兩天就能夠全能讀懂,以後要常常翻閱,不斷尋找人生的祕密。

人生讀後感6

最近在看一本書,書名是《人生不設限》,作者是出生於澳大利亞的力克胡哲。力克胡哲沒手沒腳,卻能寫字、能游泳、遛滑板、能跳水、能踢足球、能打高爾夫、能潛水、還能衝浪、開快艇,樣樣都行。雖然書還沒有看完,但心中已經是感慨萬千。

力克胡哲出生時患海豹肢症,天生沒有四肢,他的父母不但沒有放棄他,還試着儘量把他當做一個 正常 的孩子去撫養。從書中所配的照片可以看出,力克的童年是幸福的,每張照片裏他都笑的那麼燦爛,父母用他們全身心的愛去呵護並培養着這個特殊的孩子,而力克也從來沒有感覺到自己和別人的不一樣。直到力克到了上學的年齡,他的父母擁有堅定不屈的信念,通過努力讓力克去正常的學校學習,而不是殘障學校,這對力克來說是個巨大的挑戰,一切都變得不一樣了,自己身體上的障礙和同學的異樣目光,使得力克無法融入學校生活,他覺得自己徹底被絕望和孤單淹沒,找不到一丁點兒人生的意義。甚至於在十歲那年差點兒把自己淹死在浴缸裏,但在那一剎那,他想到了爲他付出一切的父母,他的弟弟妹妹們,他無法忍受他的親人們爲他的死難過而終身悔恨,他覺得自己太自私了。而力克的爸爸知道這件事後,對他保證,一切都會沒事的,父母會一直在他的身旁!父親的力量是最強的,他表達出了對兒女的愛與支持。讓力克覺得雖然不瞭解以後會如何發展,但爸爸說終究會解決,他就相信。

與爸爸談過之後,力克漸漸地走出了人生的最低谷,雖然以後的日子也會有不好過的時候,但他都堅信自己一定會順利的。後來力克回首當時,並思考之後一路走來的人生,如果當時放棄了生命,他會錯過多少日後的精彩呢。

在後來的生活中,力克迎來了各種的挑戰,不管是生理的還是心理的,他覺得上帝對他不公平,期待自己一覺睡醒時會長出手和腳來,但媽媽告訴他,他只是少了幾個零件而已,除此之外,他和別的孩子沒有什麼區別,鼓勵他主動地多和同學接觸,要擁有堅定的信心,多想自己擁有的,而不是光去想自己沒有的。慢慢地,力克在試着與同學接觸時,找到了那條通往人生目標的路。而力克也體會到了: 我們每個人都有某項恩賜,如某種才能、技藝、手藝、讓人開心或投入的本領等等,而通往快樂的路常常就在那份恩賜之中 。 我們全都是一無所有卻充滿希望地來到這個世界,人生路上有許多等着被打開的禮物。 天助自助者,要不要繼續發揮所長,努力追求人生的最高目的和夢想,完全取決於自己 。

當力克高中時聽到一位叫瑞基達伯斯的美國激勵講師的演講。 你永遠無法改變過去,但你能改變未來 ,瑞基的這一段話在力克的心中撒下了一顆種子,讓他想成爲一名演說家。從此力克有了自己的人生目標。通過努力,在21 歲大學畢業後,力克取得了會計及財務規劃雙學位,熟稔投資,並擁有了自己的公司。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去影響並激勵身邊的人,組織各種富有創意的行善活動,到世界各地去進行演講。他的演講給無數對生活失去信心的人帶來了希望,帶來了永不放棄的精神和力量。

我在想如果每個孩子都能感受到力克胡哲的永不放棄的精神,如果每個孩子都能擁有一個自己的夢想,自己的人生目標,那所有的孩子都會像汽車有了發動機一樣,做什麼事情都會充滿動力,對知識充滿了渴望。而與此同時,作爲父母的我們,也要向力克胡哲的父母一樣,無論什麼時候,對自己的孩子都不要放棄,要在孩子跌倒時,及時給予孩子鼓勵;在孩子迷茫時,及時給予孩子自信的力量,能讓孩子體會到在人生的道路上不管有多麼的艱辛,遭遇多少次的失敗,只要擁有一顆永不放棄、勇敢面對失敗的心,就一定能走向成功!就像力克說自己的成功公式就是:跌倒七次,爬起來八次。因爲每個人都有失敗的經歷,但面對失敗的不同態度造就了以後不同的結果。讓我們和孩子一起學習,一起進步,一起克服困難,勇往直前,永不止步,活出精彩的人生!

人生讀後感7

看了路遙的人生之後,情緒有點沉重,路遙人生讀後感1。有時候真的覺得戲如人生,人生如戲。當我們旅途不順時就應怎樣調節;當我們應對這一系列的艱難抉擇時,我們該怎樣辦;在一些誘惑面前我們,是否能夠把握好自己。人生這條路曲曲折折,走得越長,我們從中學到的東西越多,領悟得越多。

《人生》一書敘述了高加林回到土地又離開土地,再回到土地這樣人生的變化過程。他與兩個女人之間的事情構成了書的一個發展線索。我個人比較喜歡劉巧珍,她美麗善良、貼心,處處爲所愛的人着想。當高加林是一個老師時,她站在旁邊默默的關注他,雖然很愛他卻不敢表達,覺得自己配不上他。當愛的人被人頂替了教師職位回到家種地時,看着他在山坡上拼命挖地把手弄傷之後,心裏很心疼,給他送藥水;當加林提着饅頭到縣城賣時,她在一旁悄悄的觀察着他,心裏很替他着急,當加林一個饅頭都沒有賣出去時,她幫他賣..........

這些行動都深深的打動了高加林,他倆開始談戀愛。戀愛中,有一次他倆在草堆中談話,巧珍對加林說“當我們結婚之後,我要讓你像在學校一樣,過星期天”,還有一次她到縣城裏看着愛人的被子薄,便說要給加林續棉花..........這些我們都能夠體會到巧珍對加林無私真摯的愛。對於巧珍,我是十分的佩服,一個女人到底有多大的胸懷才能夠這樣默默的付出,能夠苦自己,卻不願意自己所愛的人受苦,處處爲愛的人着想,把最好的東西留給愛的人。

對於高加林我有恨也有同情。恨他無情的拋棄了真心真意他好的人,同情他來來去去最後又回到了黃土,落下一個不好的下場。他是一個才貌雙全、文武皆備的高中畢業生,自信、有抱負、有思想,畢業後當上了民辦教師,但是被人不公平的頂替了。他的心裏很不平衡,是巧珍慢慢的安撫着他。給予了他無私的愛,讓他感受到快樂。但是當他進城工作之後,漸漸的覺得自己與巧珍有差距,開始拋棄在農村的相好。

記得那次巧珍到縣城看他時,對他說他家裏的豬生了十二個豬娃,被老母豬壓死一個.......他表現出反感,不耐煩,這預示着這段感情快走到了盡頭。加上黃亞萍對他的熱烈追求,他更是動搖了。黃亞萍是一個城裏的女人,有知識有文化,大膽、開朗活潑,對高加林窮追不捨。她與高加林之間有共同的文學愛好,這拉近了他們之間的距離。在這種狀況下,最後高加林無情的丟下了巧珍,投向了那外一個女人的懷抱,我想換做此刻的一些人也會這樣做的。但是就像我們說的一樣,任何事情有得必有失,有人告發了他進城工作是靠關係。他又回到了生他養他的那片黃土地,所有的東西頃刻之間又沒有了,原有的愛人早已離開,鄰居視他爲負心漢。

他的內心十分痛苦,世上沒有後悔藥,一切已來不及,只能認命了。我們不能把這些全怪罪在他自己身上,造成這種結局的也有社會原因。我們應對他這種情景時,也不敢保證不會像他那樣做。在現實面前,有好多事情是被逼無奈。

到此刻爲止,看過路遙的好多作品,對《人生》和《平凡的世界》感觸比較深。作爲一個南方人,不太瞭解陝北的文化底蘊。但是黃土高原千溝萬壑的印象是很深的。《人生》給了我很多想法和啓示,其中有句話個性好“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個性是當人年輕的時候。”是啊,人生這條路需要我們好好的走,要記得以前對我們好的人,不管在什麼時候都不能忘了。做事要憑自己的良心,不能被自己所處的環境所變化,保留自己最真實的一面。在應對一系列艱難抉擇的時候,好好的想清楚,不要傷害那些深深愛你的人,我們可能會失去一些機會,但是它還有可能會得到,有些人我們一旦錯過了就不會再有。

人生讀後感8

“若,人生若只如初見,多好。他仍是他的曠世名主,她仍做她的絕代佳人,江山美人兩不相侵。沒有開始,就沒有結束。”

可是,若,人生若只如初見,真的好嗎?李隆基仍做他的曠世名主,楊玉環仍做她的絕世佳人,兩人從不曾介入彼此的人生,這樣真的好嗎?如果真的是這樣的話,那麼他們兩個的人生就會少了許多刻骨銘心,少了許多驚心動魄。我想,就算給唐玄宗和楊玉環再一次的選擇,他們還是會做同樣的選擇,即使最後,有情人不能相伴終生,即使最後,他們兩個被迫陰陽相隔。可是,他們愛過,真心地愛過,這樣的愛,無關江山,無關社稷,只是兩顆真心的心彼此珍惜、相愛。只是他們兩個都不知道,這樣的愛,會和江山扯上關係,以致於要李隆基放棄愛人,維護江山社稷;以致於他要親眼目睹自己最心愛的人死於自己的眼前,而無力挽救。

李隆基可是一代君王啊,可是連自己最愛的人都保護不了,對於他來說,這是怎樣的痛苦。如果可以選擇,他寧願自己是一個平凡的百姓,一個普通的男人,而不是一代君王,一個必須要以大局爲重、以江山社稷爲先的帝王,那他就不用以心愛的人的生命來換取江山的和平,那他就可以和心愛的人一起相伴終生。

結局悲涼,然而又如何呢。他們相愛過,真心地愛着對方,沒有任何其他因素。雖然最後不能相伴到老,可是人的一生,可以遇到一個自己愛着又愛自己的人,是一件多麼不容易的事。這期間的刻骨銘心,命中註定,是怎樣地讓人只羨鴛鴦不羨仙,怎樣地讓人感動和難以忘懷。不管是李隆基還是楊玉環,都不會後悔今生和彼此的這段相遇和相愛,如果他們的人生沒有了這段刻骨銘心的相愛,那就算他是曠世名主又如何,就算她是絕世佳人又怎樣,這一切,都比不上讓他們即使生死相離也絕不後悔的的愛情。

若,人生若只如初見,張無忌仍是他的明教教主,趙敏仍是她的蒙古郡主,但是,如果一切沒有開始,又怎麼會有後來的種種牽動心絃的經歷,他們又怎麼知道,在經歷風風雨雨後,才驀然發現,原來一直是自己對頭的那個人,竟是此生的最愛!

若,人生若只如初見,楊過仍是他的全真教弟子,小龍女仍是她的古墓派弟子,但是,如果一切沒有開始,他們又怎麼知道,彼此會是命中註定的那個人;楊過又何須辜負郭襄的天涯思君、公孫綠萼的一生守候、陸無雙和程英的癡癡等待。

若,人生若只如初見,那我們會錯過多少美好,錯過多少刻骨銘心。如果我們的人生沒有這些刻骨銘心,那我們的人生豈不像一口枯井,了無生趣。這些感觸是在看《還珠格格》時,紫薇還是宮女的時候,向她的皇帝爹爹描述她孃親時產生的。紫薇這樣這樣向乾隆描述她母親的心情:“我娘等了一輩子,恨了一輩子,愛了一輩子,但是,她依然感激上蒼,讓她遇見這樣一個可等、可恨、可愛的人,不然,人生會像一口枯井,了無生趣。”如果人生只如初見,乾隆仍是他的一代帝王,夏雨荷仍是她的大明湖女,兩者從不相識,更不曾相愛,又怎麼會有夏雨荷一生的等待,乾隆一生的愧疚。這一切,全因一個情字。

安意如說:“邂逅一首好詞,如同在春之暮野,邂逅一個人,煙波流傳,微笑蔓延,黯然心動。”納蘭的一句“人生若之如初見”,讓多少人啞言。愛極了納蘭的詞,它是那樣令人感動、心疼。每讀一遍,總能觸動你心靈最深處。王國維先生評價納蘭的詞:“納蘭容若以自然之眼觀物,以自然之舌言情。由此初入中原,未染漢人風氣,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來,一人而已。”世間最動人的莫過於真情。納蘭的詞情真意切,總能在不經意間觸動心絃。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閒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驪山語罷清宵半,夜雨霖鈴終不怨。何如薄新錦衣郎,比翼連枝當日願。”

人生讀後感9

上學期那些日子,睡前的我總會拿起牀頭那本《不抱怨的人生》,看兩篇小故事。這是一本適合職場工作的人、特別適合教師心態調節的讀本。讀完全書後,給我的感受頗深,讓我知道了:抱怨是成功的天敵,抱怨是快樂的剋星,抱怨是弱者的標籤,抱怨是人生的毒藥,如果你想收穫幸福、充實的人生,就必須趕走抱怨。

其實不抱怨只是人生的一種境界,是一種放下挫折和不滿去尋找和追求新目標的一種銜接方式。事實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與不足,都有自己的快樂與憂愁,都有屬於自己的空間與幸福。你面對着這一切,抱怨也好、埋怨也罷,日子總要過下去的。

寫到這裏,不妨先說說我自己最近幾年有多麼倒黴:身體不斷出現問題,同一個部位做了三次手術;兒子因意外受傷到北京去做手術。遇到這些事,我真的有些崩潰,不斷的抱怨生活的不公平,見人就想傾訴。這樣做,無非是希望得到別人給自己一些安慰和同情吧。可是抱怨並沒能幫我解決任何現實問題,最終只能讓我更加痛苦不堪。

此前我從沒想過關於生活中的抱怨問題,沒有仔細思考過原因,過程,以爲抱怨已經成爲我們生活中理所當然會出現的現象。可看過這本書後,我反省自己,其實事情並不像我想的那麼糟糕。現在的我還能每天站在講臺上給可愛的孩子們上課,和那些每天只能躺在牀上的人相比,我幸運多了。兒子的病現在也恢復的很好。事實上,是我把小事件看成大事件了。我真應該向書中提到的偉大的發明家愛迪生學習。有一次,愛迪生在火車上做實驗,結果實驗失敗,燒燬了好幾節車廂,被行車員狠狠地打了幾個耳光,導致耳聾。他媽媽爲此傷心極了,可愛迪生卻輕描淡寫地說:“幸虧我的手還能用,幸虧我的眼睛還能看得見,我還能做實驗。”即使生活給他帶來大大小小的不如意、形形色色的煩惱,愛迪生卻沒有怨天尤人,而是耐心地在不如意中尋求解決的辦法,最終成了名副其實的發明大王。通過這個小故事,我明白了遇到事情先不要杞人憂天,更不要無休止的抱怨,而是把大事件看成小事件。只有不抱怨,才能不盯着自己的悲苦,只有不抱怨,纔有可能親吻幸福。

時間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是公平的,但我們每個人的生活卻是截然不同的。你再抱怨,又能起到什麼樣的作用呢?只會增加你周圍每個人的痛苦。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是十全十美的,也沒有一個人會讓自己完全滿意,正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既然我們不能苛求自己做到完美,那麼也應當對他人少一些抱怨,多一些包容、善意和尊重。書中說到:包容別人的過失,收穫的是感激,一味指責抱怨別人的過失,則可能收穫報復。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面對別人的錯誤,無論是無心之失還是能力所限,我們都應該善意地指出對方的錯誤,並幫助其改正。當你選擇寬恕時,你已經是一個更優秀的你,一個全新的你。

書中讓我記憶最深刻的一句話就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所說的“心若改變,你的態度跟着改變;態度改變,你的習慣跟着改變;習慣改變,你的性格跟着改變;性格改變,你的人生跟着改變。”

一個經常發脾氣的人不會成爲受歡迎的人,一個不受歡迎的人也很難獲得社會的認可,自然也很難成爲成功的人。所以,在生活中你無論遇到多麼糟糕的事,都不要無休止的抱怨,更不要因此而遷怒無辜的人。

最後,我要用書上的一段話來和大家共勉,“讓心胸放寬,煩惱自然變得微不足道;讓心胸放寬,自然可以裝進去更多的快樂。大度一點,就會少一些憂愁煩惱;大度一點,就會多一些諒解體貼;大度一點,看似是爲別人提供方便,實則是爲自己帶來一個廣闊的心境。”以後,我要努力做個不抱怨的老師:不抱怨孩子的犯錯,不抱怨家長的不配合,不抱怨自己的選擇!懷一顆寬容的心,靜靜地協助孩子在跌跌撞撞中成長!

人生讀後感10

什麼是人生?一直覺得這個問題很抽象、很哲學,只有哲學家纔會去思索,不是我等凡夫俗子能想通透的問題,而哲學對人生的看法向來高深晦澀,遠離生活,於是越發覺得這個問題很是深奧。直到最近,讀到季羨林大師的隨想錄,書中談到人生以及人生感悟,大師用樸實無華的語言,深入淺出的述說着多年來自己對人生問題的思考和理解,對生活的種種感悟,通俗易懂,語言幽默而又充滿智慧,在這種簡單樸實的文筆中,終於讓人豁然開朗,原來人生可以有這樣簡單的回答:不完滿纔是人生!

對於人生,季老談到:“每個人都爭取一個完滿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內海外,一個百分之百完滿的人生是沒有的。所以我說,不完滿纔是人生。”

“不完美才是人生”,這是季老對人生的詮釋。儘管人人都爭取一個完滿的人生,然而每個人不可能始終一帆風順。不管是平頭百姓,還是達官顯貴,都會有人情煩惱,都逃不脫“生、老、病、死”。從這個意義上說,每一個人都是“凡人”,多多少少都有種種困擾,都有悲歡離合。所以,人活一世,不要幻想生活總是圓圓滿滿,也不要幻想在生活的四季中享受所有的春天,人生有順境就有逆境,有高峯就有低谷,最重要的是採取怎樣的生活態度。有時,生活就像參禪領悟,只有認識自我,超越自我,才能成爲自己的主人。

“完滿”是人們對於自己行爲的一種動因和期盼,是賦予事物結果最爲理想的答案。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無論是做人還是做事,也無論事情的鉅細,其中無不包含着追求完滿的成分與動機。但“完滿”的實現,總是與人們的熱盼,或長或短,總是會有一定的距離,不完滿纔是社會發展的動力源泉。只有思想中有了不完滿的存在,才能正確的認識自己,看到自身的不足,從而鞭策自己不斷前進,不斷改善提高;只有看到他人的不完滿,也會有不足存在的時候,就會做到善於理解他人,諒解他人,纔會正確的對待他人。

對於人生的意義所在,季老在書中寫道,人的生與死是被動選擇的結果,但人不能總處在被動和糊塗之中,應有所作爲。“人生的意義與價值就在於對人類發展的承上啓下,承前啓後的責任感”。從單一的每個人的角度看,對於大多數人來說,人生一無價值二無意義,但從長遠看,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任務,而且是絕非可有可無的。作爲一個平凡人,明白了這一點,就會懂得如何讓頭腦更清醒一點,減少一些糊塗,如何在生活中尋找自我,使平凡的人生稍許不平凡。

對於人生些許種種,在書中,季老以平實的語言,對世態炎涼、走運與倒黴、緣分與命運、什麼是成功、什麼是禮貌、怎樣交朋友、怎樣對待譭譽、怎樣對待壓力等問題進行了精闢的解析,讓我們對做人與處事、遷就與適應、成功、譭譽、壓力等有了更深的理解,更可領悟到另一種思維方式,另一種生活智慧。通觀全書,從更深層面昭示了一個生活真理:人要感恩生活,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善待大自然,用一顆慈善、平和的愛心來構建和諧,這對人對己,都將大有好處。

季羨林的作品很多,《季羨林隨想錄》這部書,是季老談人生的雜文ji,季老以自己對人生的深刻感悟,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和道德觀念的理解,談對人生的看法,談對人生種種問題的感悟,論說活潑、生動、道理深刻。在這本書中,每一篇文章都短小精悍,通俗易懂,然而每一篇文章都值得深思。文章每一句話都很樸實,信手拈來,像一個老者,淳淳教誨,自然舒暢,不知不覺深入了人心,將深奧的東西通俗化,也只有這般大師能夠做到,慢慢讀來,恰似在細細品味一壺幽幽的茗茶,在寧靜和思考中獲得對人生的感悟和真諦,在簡單樸素中展現出一代大師的語言風采。

人生讀後感11

什麼是淡定?淡定就是你的淡然,你的超脫,你的看破。人生一定要經得住誘惑、耐得住寂寞,守得住那份屬於自己的平淡生活,唯此這般保持淡定,就一定能夠獲得福祉。在作者優美流暢的筆下,淡淡地從心靈深處流淌出成熟、睿智、沉穩、平和。全書從頭至尾沒有蓄意煽情,通過一段段的小故事,慢慢地講述着什麼是愛,什麼是幸福;如何享受寂寞,從容應對生活;如何追隨內心,做你自己…我深深地被作者點石成金的人生感悟深深打動,進而思索人生。人的一生究竟要所求些什麼?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丟掉了光陰,擁有了回憶;丟掉了過去,擁有了現在;丟了絲絲縷縷的牽掛,擁有了平平淡淡的流年。我們在人生路上跌跌撞撞地行走,生活中找尋着各種需求,基本生活需求、安全需求、社會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從未想過我們首先需要的是放下心靈的重擔,看淡一切。

幸福,不是金山銀山,不是大魚大肉,不是前呼後擁。幸福是每一個微小的生活願望達成。當你想吃的時候有的吃,想被愛的時候有人來愛你。幸福其實就在你的身邊,你的家人身體健康,你的孩子成績優良,今天衣食無憂,晚上能夠平安回到家中,這就是幸福。有時幸福只是一種感覺,只要用心感覺,它時刻縈繞在我們身邊。因爲孤獨,所以遠離了喧囂,以至心靈得到安寧;因爲寂寞,所以守着內心的恬淡,在這裏孤獨寂寞化爲一片淡定與從容,而這淡定與從容正是幸福。

當今社會紛雜又現實,在這個物慾橫流、充滿誘惑、浮躁複雜的社會中,我們往往會太在意別人的想法,我們常常抱怨時運不濟,覺得自己不能脫穎而出,當我們面臨選擇的時候,內心往往充斥着貪婪的慾望。世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事物,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正可謂“人無完人,金無足赤”。生命中最重要的是自己怎麼看,而不是別人的想法,人活着,不是活給別人看的,太在乎別人的看法只能擾亂自己的.方寸,從而迷失了人生方向。風吹雨過,煙消霧散,天地間原本是如此澄明,放下包袱,做自己想做的事、想做的人,坦然面對自己的不完美,追隨內心,做回自己,讓心靈自在飛翔,快樂、自在、輕鬆的生活。我們往往忽略了本性中的那種陰柔的力量——淡定。如果我們能悟到淡泊寧靜的真諦,就不會再被生活所逼迫,不會再因人事而筋疲力盡。寧靜的心態讓我們淡泊名利;知足的心態讓我們滿足快樂;平和的心態讓我們處變不驚。淡定是一種智慧;是一種生活的態度;是一種對生活對人生靜靜追求的從容。簡單的生活,用淡定品評人生的真諦,用淡定享受生活的樂趣,對名利得之不喜,失之不憂,擁有一顆平靜如水的心,擁有淡定的生活的態度,守住一顆淡定而寧靜的心,這不失爲人生的一種幸福。

在我們的一生中,會遇到無數的人,有和你長相廝守的戀人,有和你擦肩而過的路人,有和你僅有一面之緣的朋友。無論你遇到什麼人,友善或是不友善的,都是一種緣分。今天遇上了,今生可能再也不會遇到;今生遇見了,來世也不一定遇到。佛法所說的四大皆空,只是告訴人們一個道理,要學會放下,用淡定、平和的心態看待周圍的一切。不囚禁於過去,不迷失於未來,你擁有最真實的財富,就是當下。守住屬於自己的一份平淡的生活,你就是一個幸福的人。從從容容一杯酒,平平淡淡一杯茶。時間不經意地溜走,一天24小時,你有多少留給自己,停下來品味寂寞,享受淡定?一盞燈,一片昏黃,一本書,一杯茶,守住那一份淡定,品讀屬於自己的寂寞。保持淡定,才能欣賞到最美麗的風景;保持淡定,人生從此不再寂寞。

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空中雲捲雲舒。平淡對待得失,冷眼看盡繁華;暢達時不張狂,挫折時不消沉。這樣的淡,淡在榮辱之外,淡在名利之外,淡在誘惑之外。這樣的淡,能夠讓我們在物慾橫流的滾滾紅塵中,擊破紛擾,洞察世事,謝絕繁華。

人生讀後感12

喬治·古斯里奇,美國作家,1982年8月,全家一起來到愛期基摩人生活的聖勞倫斯島,在當地的學校任教。

聖勞倫斯島原住民是愛斯基摩部族之一西伯利亞尤皮克人,初到島上,女兒被滿臉暴怒的愛斯基摩孩子扔石頭;在學校,學生們遊離在老師的講解之外,對這些無關愛斯基摩人的知識沒有興趣,有幾個孩子想着法子修理老師。再看看學校裏的老師們,他們有的認爲這裏的孩子不需要現代化的教育,有的認爲這裏的孩子只適合接受特教,甚至說這些孩子大部分是不能教的,這是阿拉斯加教育的棄民,這個學校是個動物園,精神病院。

就在這樣的情況下,作者接下了一項任務“未來問題解決項目”,它是面向年輕學子最困難的學術競賽,由佐治亞大學一位叫保羅·託倫斯的博士首次組織的,希望激發資優生的潛能,讓他們像一個團隊那樣在競賽中一起努力,進行頭腦風暴,激發他們提出新的創意,以及讓他們學習在受限制而非緊迫的環境中實踐這些奇思妙想。

然而面對一羣連閱讀都成問題的孩子,這可能嗎?

事實上,結局令人意外,喬治·古斯里奇帶領這羣愛斯基摩孩子拿到了高中組全國冠軍、初中組全國冠軍,並有幾名隊員在短篇故事獲得了個人獎項,喬治·古斯里奇也被評爲傑出學業教練,評委會對他高度評價:“他不僅教會了愛斯基摩學生如何贏得比賽,還教會了他們如何贏得人生!”奇蹟是如何創造的?

  教育是靠啓發的

當作者要帶領這一羣奇葩學生參加比賽時,他想引導這些孩子閱讀時,他是怎麼做的?雖然,在他與學生接觸時,他發現這些孩子在不羈的行爲背後隱藏着特殊的潛質。但怎樣啓發這些孩子主動學習,並投身於項目中去?真是一個問題。

這是很重要的一節課,課上他要求孩子學會閱讀,他從愛斯基摩人的角度解讀閱讀,在外出捕鯨魚或海象時,要“閱讀”海水、風、冰、潮水,在夏天“閱讀”冰原苔類生長的方面,“閱讀”即將潛行接近的動物。

並對孩子們提出規則:行爲符合年紀,在學校應該學習閱讀並完成作業。因爲每個人都將是老師,在自己的弟弟妹妹面前,以後在自己的小孩面前,我們需要學習怎樣教小孩。教育與狩獵一樣,沒有準備就出門狩獵是有危險的。行事像小孩,就會得到小孩般的對待,沒有準備就來上學的,放學後就要留下來。或許是作者語言的力量,或許是尊重的力量,這節課開了個好頭。

看到這裏,我常常想起自己與孩子相處的情景,有時我“苦口婆心”,女兒卻是“充耳不聞”,教育需要啓發,啓發是技術活,需要我需要一個合適的時機、適當的契合點,讓孩子願意接受。

  閱讀的重要性

在未來問題解決項目中,首先需要閱讀測驗內容,閱讀能力是必備的一項能力。在準備參加全國決賽時,面對“基因工程”這一陌生的領域,只有通過大量的閱讀去了解這方面的知識,每天要保證十個小時的閱讀時間,這真是一個令人不可思議的數字。當然這也得益於當西雅圖圖書館的圖書資源,因爲閱讀,參加項目的隊員們瞭解了基因科學的最先進的信息。

一直以來很重視閱讀,女兒喜歡讀書,能堅持每日閱讀,但她只讀自己感興趣的,在閱讀面上一直沒有拓展開來。雖然我想方設法引導她,但卻無濟於是。真希望她能參加這樣的活動,“迫使”自己不斷地擴大閱讀面,瞭解更廣闊的世界。現在,只有耐心等待。

  方法挺重要

不管是學習,還是工作,哪怕在生活中,很多事情都需要講究方法。完成這個項目,作者運用了很多方法,首先調動起參加項目的孩子的好勝心,激發他們全身心地投入到準備中去;大量閱讀的方法;要在有限的時間內思考“未來可能出現問題”的方法,解決問題的方法;並寫出論文的方法等等。

什麼爲什麼,這是作者引導選手思考的重要方法。要挖掘出什麼爲什麼,需要大量的閱讀作基礎。有知識的底子,外加發散的思維,才能提出與衆不同的創意。在突擊準備一個新的,對孩子幾乎是盲區的基因工程時,使用了記憶的方法。

方法的確很重要!得法的教育可以翻轉人生,不得法的教育或許會逆轉人生。

人生讀後感13

《無人生還》是英國推理小說作家阿加莎·克里斯蒂創作的長篇小說,講述了八個素不相識的人分別因爲不同的原因被U·N·0邀請到一座無人的小島,並由兩位管家接待,十個人在島上生活最終被一一殺害的故事。

這是我第一次接觸偵探推理小說,不得不折服於阿加莎對人物角色的塑造,個性鮮明又矛盾衝突,以及細膩的心理分析,對整個故事情節的構造,開啓了“童謠殺人”和“孤島模式“,整個故事結構故事情節緊湊,讀起來一氣呵成,在讀的過程中,隨着作者預設的劇情,不斷進入故事情節,也不斷進入作者的陷阱,在閱讀過程中,兇手是誰,下一個是誰,不斷的在不同人之間猜疑與判斷,這樣在作者的引導下,一直到尾聲,感覺像進入了一個巨大的謎團中,無法完美的解釋。一直看到結局,我都沒猜到兇手是誰,在看完最後的那封信後才恍然大悟,原來是ta!誰能想到呢?原以爲ta之前就已經被謀殺了。所有的偵探推理都要有一個結局,作者在文章結尾處對兇手進行了一段自白的描寫,兇手將自白信裝入漂流瓶被人拾起寄往蘇格蘭場,最終真相大白。

這是一場蓄謀已久的殺人案件,兇手藉助童謠製造恐怖氛圍,從第一天晚上開始的幾天時間裏,每天都有人按着兒歌裏述說的方式死去,每死一個人,餐桌上的瓷瓶就會少掉一個。古老的童謠猶如惡毒的詛咒籠罩着所有人,或許從踏上這座島的那一刻開始,死亡的威脅已經無處不在。活着的人彼此依靠又彼此懷疑,但是一切的警戒與提防都是徒勞的。風浪停息了,島上的明爭暗鬥也停息了,只留下了十具屍體,無人生還。

這篇文章作者藉助於對人物進行塑造,揭露出人性的自私、貪婪與罪惡等真實面目,折射出受害者受冤、無處申訴的現實,完成了“文學反映生活”、“文學即人學”的文學使命;另一方面又在引發人們對道德與法律的思考,何爲犯罪,何爲犯法?文章中的這幾個人都逃脫了法律的制裁,但是這十個人真的就是無辜的嗎?當法律處置不了他們時又有誰能夠爲那些無辜的受害者伸張正義呢?在法律之外的犯罪,這種灰色地帶的犯罪如何處理?

看完這篇文章,我不禁想到,近年來兒童拐賣事件頻頻發生,之前網上有流傳每年會有20萬兒童被拐賣,雖然這個數字多少有誇大的成分,在"團圓"平臺上,從20xx年5月到20xx年5月,過去整整一年中國失蹤兒童的數據:平臺共發佈失蹤信息1317人,找回1274人,尚未找回43人,找回率96.74%。但我覺得被拐賣的兒童遠不止這個數字,這只是一個平臺發佈的信息,還有很多人不知道這個平臺,導致數據統計不全面。現如今兒童拐賣是如此猖獗已經不僅僅去偷了,而是明目張膽的去搶,去學校門口蹲點,想想都非常可怕。然而這些人販子即使被抓到最多也就被關個三五年,而那些被拐走的孩子將會面臨什麼樣的生活,最幸運的莫過於被賣到一個沒孩子的家庭,至少能健康的成長,有的被刨心挖肺拿到黑市去賣器官,最悲慘是那種被打殘沿街乞討的,這一生就真的毀了,當其沒有利用價值後就直接拋棄。當孩子被拐走的那一刻,就是家破人亡的時候,可能是三個家庭的毀滅。而人販子三五年的有期徒刑能夠彌補其犯下的罪過嗎?還有經常被報道的兒童案件,被叛十幾年,也不足以懲罰其犯下的罪過,這將影響其一生的成長。這些人真的是死不足惜,真該千刀萬剮、五馬分屍。然而現如今的法律講究人道主義,那些酷刑終究因爲太過殘酷而被廢除了。當我們對儈子手講人道主義的時候,他們是否對這個受害者講過人道主義。有時候我就在想如果真的恢復了千刀萬剮、五馬分屍,甚至是株連九族,是能起到威懾作用。

馬克思曾經說過,“如果有100%的利潤,資本家們會挺而走險;如果有200%的利潤,資本家們會藐視法律;如果有300%的利潤,那麼資本家們便會踐踏世間的一切。或許是懲罰太輕了,纔會有人鋌而走險。

人生讀後感14

人生就像戲劇,裏面既有開懷大笑,又有嚎啕大哭。上一秒高高在上,下一秒就淪爲平民。這就是路遙的人生吧,高加林無法肯定是生活跟他開了個玩笑,還是他開了個生活的玩笑。全書講的故事很簡單,是關於改革時期陝北高原的故事,高加林高考沒有考上大學,高中畢業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離開土地,再離開土地,再回到土地這樣人生的變化過程構成了其故事構架。高加林同農村姑娘劉巧珍、城市姑娘黃亞萍之間的感情糾葛構成了故事發展的矛盾,也正是體現那種艱難選擇的悲劇。

人生就是一場不回頭的戲,我們在裏面是那麼的卑微那麼的渺小。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很多時候我們不能去責怪高加林做出的選擇,我們不是他體會到他那個時候的感受。在很多時候我都會問自己,如果我是高加林:我會怎麼做?我該怎麼做?我能怎麼做?在哪個時代的他面對各種的機遇各種遭遇是什麼造成的呢?我們敢說是時代造成的嗎?不能,一個時代的發展必須面對種種困難誘惑,人生又何嘗不是這樣的呢。

我不敢說高加林是一個三心二意的人,但是我知道他是一個不能守住本心的人,他的骨子缺少的不是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不是對現實殘酷的妥協積極面對,不是對愛情的瘋狂追求。而是他只是想證明自己而已,證明自己是一個有才有追求有理想的年輕人。但是人的慾望是無窮無盡的,一個人有一百塊的時候他想着一千,當他有一千的時候他就會更多的。爲什麼有時候人走着走着就偏離了我們原先預定的路了呢?是慾望,是缺乏對我們人生的思考、反省。讀路要的時候,高加林和我都是一個年齡段的人,他的經歷給了我很大思考,也有很多的反省。如何在高速發展時代追求理想,把握機遇,面對誘惑都是我們應該規劃事情。

高加林與農村姑娘劉巧珍、城市姑娘黃亞萍的感情糾葛是這部書的主線之一。高加林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才子,並且文武兼備。他有理想有追求,他辛勤樸實、勇敢自信,他熱愛生活,注重實幹。對於高加林的才能我是欣賞的,對於他事業上的變遷我是同情的,畢竟社會不存在絕對的公平,你或許看不起一個沒有能力的人,但不能否認人家比你混的好。對於他的理想和追求我是很贊同的,任何時候都不能沒有理想和追求,我也不喜歡整天把理想和追求放在嘴上的人,如果不行動就只是動動嘴談何實現。我也很喜歡俞敏洪說過的一句話我們都是出身卑微的人,我們都爲了一個卑微卻偉大的理想奮鬥。

他的愛情道路的選擇,我卻是太多話要說,但又彷彿說不出什麼。

初戀是美好美麗的,巧珍那麼善解人意,一個地道的農村姑娘,她恨自己沒有文化,但不由自主愛上了高加林這個“文化人”。每次我讀這些的時候,都感嘆老天是不公平的,但他另一方面又是公平的。她以卑微的姿態去愛着高加林,而且純真無暇。被大馬河川最美的姑娘深愛着,高加林感覺到了這份幸福。伴隨事業上的“騰達”,他離開那片黃土地,來到城市,重逢了黃亞萍。與巧珍相比,她是城裏人,有很高的學歷,很好的教育,並他們有着共同的話題。高加林的心動搖了,我讀到這裏就想爲何高加林沒有選擇巧珍,難道只是因爲巧珍沒有文化沒有給他飛黃騰達的機會?還是因爲高加林接受巧珍只不過是碰巧他失去工作,那個時候失落鬱悶需要一個人來安慰,而巧珍正好的出現?

高加林拒絕舊愛巧珍,去接受黃亞萍的感情。巧珍含淚答應還依然去關心高加林。我不去想高加林於兩人間面臨怎樣的艱難抉擇,怎樣的內心掙扎,但我知道那個時候的高加林已經失去了本心。

我們總感嘆人生百態,世事無常。有些路走着走着你就偏離了原來的軌跡,當我們發現這個這個時候我想我們必須要反省,要思考。只有清楚自己到底要什麼的時候再繼續前進的路。值得肯定是,我們那顆質樸的本心永不可缺失。我們要守住自己的夢想,追求,道德。而不是辜負那些愛我們的人。

人生讀後感15

從《京華煙雲》知道了林語堂,《人生不過如此》是第一次讀他的文章,很特別,很新奇,是一種舒適,一種自我的解脫……書中,編選者別出心裁地將內容分爲“我生之初尚無爲”、“人生若只如初見”“當時只道是尋常”等六個篇章,將林語堂生命中不同時期的經典作品呈現出來,讀來令人眼前一亮。林語堂先生對人生的思考和生活所得的經驗,文字精煉,但回味無窮。在他生活的每一個時期對於人生有憧憬、也有困惑。在他的文字中“在不違背天地之道的情況下,成爲一個自由而快樂的人。這就好比一臺戲,優秀的演員明知其假,卻能夠比在現實生活中更真實、更自然、更快樂地表達自己,表現自己。人生亦復如此。我們最重要的不是去計較真與僞,得與失,名與利,貴與賤,富與貧,而是如何好好地快樂地度日,並從中發現生活的詩意。”我看到了他的超然,我能做到嗎?

時光如流,彷彿就是剎那之間,青春歲月便如昨日黃花,隨着厚厚的霜色而枯萎凋敝。當第一根白髮出現,它讓我警覺到自己已經不再年輕,青春已經流逝,歲月從不饒人。日子瑣碎、繁雜、忙碌。生活像一面魔鏡,在我還未來得及應對它的時候,它便把它最實質、最本真、也最枯燥乏味的一面突然呈現在了我的面前。要工作、要生活、要買菜、油鹽柴米醬醋茶,水費電費通訊費……大到孩子學習,買房置業,小到待人接物,迎來送往,每天都是一個字:忙!忙得焦頭爛額,顧此失彼。累,便成爲必然,成爲生活的一種常態。於是,便時常爲生活的重負而苦惱,而煩躁,而悶悶不樂,並時常生髮出一種擺脫的慾望。

讀了《人生不過如此》後,我有了很多感受。現在,很多人活得很累,過得不快樂。其實快樂來之於健康的心靈!幸福來之於滿足的要求。有些事只要肯換一個角度,換個心態。就會有另外一番光景,只要以積極的心態去觀察,去思考,就會發現,事實遠沒有想象中的那樣糟糕!換個角度去觀察,世界會更美!

無獨有偶,有這麼個故事說有一個像我們一樣生活過得非常沉重的人,跋山涉水去尋找聖人諮詢解脫的辦法。聖人在聽了他的苦惱以後,給他拿了一個竹簍,指着一條鋪滿砂礫的道路對他說:“你每走一步就撿一塊自己喜歡的石頭放進揹簍,看看最後會有什麼感受。”

那人照着聖人的吩咐去做,可走出沒有多遠,石子便裝了半個揹簍。聖人問他有什麼感受?他說:“越往前走,逗人喜歡的石子越多,揹簍也就越來越加沉重。”聖人摞了一下銀白的鬍鬚,微笑着說:“孩子,我們每個人剛來到這個世界的時候,都揹着一個空空的揹簍。然而,隨着我們的逐漸長大,喜歡的東西也越來越多。我們每走出一步,都要從這個世界上撿一樣喜歡的東西放進揹簍,結果路走得越遠,揹簍裏的東西也就越多,這就是你爲什麼會覺得生活的負擔越來越重的原因。”

那人問聖人:“我們應該如何來減輕生活的沉重呢?”聖人同答道:“要減輕這份沉重其實非常的簡單,你只要把工作、愛情、婚姻、家庭、友誼中的任何一份東西拿出揹簍都會減輕沉重。”聖人緊接着反問道:“你願意將其中的哪份東西毫不猶豫地拿出揹簍呢?”面對聖人的詰問,那人無言以對。

是啊,我們每個人裝進“揹簍”裏的都不是純粹的石頭,而是我們在生命的歷程中精心從這個世界裏尋找來的愛情、事業、家庭、婚姻、友誼等許多令我們魂牽夢縈,難捨難分的“東西”。就是因爲這些捨不得的“沉重”,才讓我們感受到了生活的豐富,生活的美好,以及生命的充實。所以當我感受到生活的沉重時,應該感受到慶幸和滿意、歡喜。因而沉重的背後必然是生活的豐碩和事業的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