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論語》有感彙編10篇

讀《論語》有感彙編1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2W 次

讀《論語》有感彙編10篇

讀《論語》有感彙編10篇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讀《論語》有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論語》有感1

說到學問,人們自然會聯想到《論語》,而《論語》是至聖先師——孔子所言之記錄。

論語之所以被全世界所推崇是因爲這本書包含了“仁德孝學禮和知”七個方面,是人們共同追求的。時至今日,論語已經被世人們牢牢銘記在心。

其中,讓我深有感觸的一句話是我對《論語》敬佩的原因

“孝悌也者,其爲仁之本也”意思是:“孝敬父母,尊敬長輩是做人的根本。”在千年以前的古人早已懂得了這個道理。何爲父母?即生育、撫養你的人,你的生命是父母賜予你的。何爲長輩?即呵護,疼愛你的人,你的成長是長輩見證的。這麼看來,尊敬他們不是一件理所應當的事實。這樣一個看似微不足道的小問題,卻有多少人沒能去做到的?

我們常常在新聞上看到這樣的新聞,某青年因家長几句怨言,竟大打出手,下手絲毫不留情。面對這樣一個嚴重的社會現象之中,有多少問題存在?想必人之初,性本善,就算受到種種原因的綜合影響之下,也不可能做出這種行爲,定是平時所積累的不滿就此宣泄。而不滿又從何而來?就是不尊重開始的,你的不尊重,導致了你的不滿,心中有個念頭:總想着他們憑什麼說我,對我這麼不尊重。然則是你從一開始就錯了,多一份尊重,就多一份寬容與理解就少了許多不必要的口角。

其實,尊重是相對性的,應該尊重父母爲先。他們也曾有過尊重他們的父母,也想讓你明白,也許他們出發點錯了,但他們總比你理性許多,說歸說,但有個度,幹出一些出格的事就不是正當的行爲。尊重你的父母,他們定會尊重你的,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以尊重爲前提。不要以爲他們是你的父母就不覺的什麼了,相反他們還是你最重要的人。

“孝弟悌也者,其爲仁之本與!”這是《論語》所告訴我們的,也是我人生中的一盞明燈,指引着我,不讓我迷失在社會這片汪洋大海之中。

讀《論語》有感2

大千世界,在紛繁的社會中穿梭、在喧囂的世界裏,忙碌的人們都在爲“幸福、快樂”而奮鬥,都希望擁有一份幸福快樂,可爲何在物質越來越豐富的今天,人們的交往卻日趨“利益化”,快樂幸福指數並未等比上升?每天在川流不息的日子裏穿梭,在沸沸揚揚的生活中忙碌,“幸福、快樂”究竟在哪裏?細讀《論語》,用心感悟,也許我們會豁然開朗。

《論語》中子貢曾經問老師:“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孔子認爲,這很不錯了,但還有一個更高的境界,叫做“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一個人不僅安於貧賤,不僅不諂媚求人,而且他的內心有一種清亮的快樂。這種快樂,不會被貧困而剝奪,不會因富貴而驕奢,他依然是內心快樂富足的君子。其實,幸福是一種感覺,與貧富無關,同內心相連。《論語》教給我們快樂的祕訣就是如何去找到你內心的安寧。耶穌曾說過:“一個人賺得了整個世界,卻喪失了自我,又有何益”?而一顆清明寧靜的靈魂卻能使我們即使在最風雨飄搖的日子裏,也能擁有一塊心中的樂土。有了“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超然物外,不被物質生活所累,始終保持一種心境的淡定和安寧的好心態,無論我們處於什麼人生狀態,幸福都會象花兒一樣綻放。

有一首詩說得好,“你改變不了環境,但你可以改變自己,你改變不了事實,但你可以改變態度,你改變不了過去,但你可以改變現在,你不能控制他人,但你可以掌握自己,你不能預知明天,但你可以把握今天,你不能樣樣順心,但你可以事事盡心,你不能左右天氣,但你可以改變心情,你不能選擇樣貌,但你可以展觀笑容。”讓我們用開闊的心胸去面對生活的缺憾,多一點寬容,保持一份淡定和平靜,在享受親人、朋友、甚至陌生人的關愛時,去傳遞一份自己的愛。那麼即使是缺憾、失意的生活,心靈同樣也可擁有一片海闊天空,“仁者,愛人”,給予別人,將使我們心中收穫比擁有更多的幸福。

有了內心的安寧,尋找快樂就是一件極其簡單的事情。用淡泊的襟懷,曠達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閒適的心態去生活,將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狀態,如孔夫子教導我們那樣去找到你內心的安寧,這就是快樂地生活的祕訣。清晨醒來,沐浴着清晨第一縷陽光,聆聽着鳥兒清脆的歌唱,邁着輕鬆而歡快的腳步去上班,任憑長髮飛揚,笑容在臉上綻放;與朋友邂逅,用友好的問候還有真誠的目光迎接對方;工作上積極努力,寬容,諒解放心中,友好地與同事相處,彼此成爲彼此的榜樣;生活中恬淡自然,加上愛人的關懷,兒女的歡暢。誰說自己不是世上最爲快樂的一個分子呢?其實,我們每個人無一不在享受着屬於自己的快樂,只是有時我們的眼睛被可惡的迷霧所遮障,暫時地遺失了分辨的方向。朋友,請擦亮自己的眼睛,定會驚奇地發現,等待迷霧散去,快樂幸福時光就在身旁盪漾,它象一顆晶瑩的寶石,在眼前熠熠閃亮!

讓我們用《論語》給心靈以陽光!用快樂心靈過濾紛繁,生活會變得純淨;用快樂心靈煅燒平淡,生活變得鮮明。快樂的心靈,會讓我們從逆境走上坦途,從失敗走向成功,從苦難走進幸福。

讀《論語》有感3

這個寒假我利用空閒時間讀了一本名叫《論語》的書,這本書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這本書講的是君子行爲和爲人處事的原則。讓我感觸最深的是這樣一句話“三思而後行”,遇到什麼事,先冷靜,想辦法。只有這樣,才能戰勝困難,創造奇蹟。

這讓我想到了一件事。一次表演中,因爲下雨,兩個表演者不能來了大家都慌了,“怎麼辦呢?馬上就上場了,又少了兩個人”。這時老師走過來說:“大家別慌,一起想想還有沒有辦法。”於是,大家又開始想辦法了。有人說:“我們不要他們了,自己演吧!”“不行,我們演的是話劇又不是舞蹈。”又有人說。突然,我想到了我兩個閨蜜。我在家時,也讓她們陪我練過,只能讓他們上了。我給大家說了一遍,大家都說只能這樣了。我拿起了三把傘,向外跑去,還好她們家離學校很近,不一會兒,我帶着她們回來了。我們換上了服裝,讓她們兩個練了幾遍。

上臺了,大家都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現給觀衆,雖然沒有原來的好,但是掌聲依然熱烈。表演結束了,大家都說我真聰明呢!

所以說,遇到困難不要害怕,只要冷靜想辦法,一定能戰勝困難,創造奇蹟。

讀《論語》有感4

《論語》一書是五千年文明史中歷代仁人志士千錘百煉留給我們的寶貴文化遺產。它的中華文化充實了我的生活;它的傳統美德感召了我的思想;它的前賢哲理薰陶了我的情操,所以,我十分喜歡《論語》這本書。

讀完《論語》後,我受益匪淺。我懂得了求學必須按時溫習,才能獲得更多的知識;我懂得了待人要真誠,不要花言巧語;我懂得了孝敬父母,尊敬兄長是一種美德;我懂得了君子追求真理,不是追求物質享受。

s

而在《論語》中,我最喜歡是這句: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它告訴我學無止境,要溫習學過的知識,就會有新的體會和發現,這樣就可以爲人師表了。而蘇軾就是一個溫故知新的人,養成親手抄書、經常溫習的習慣。因此他便三抄《漢書》,但並不是譁衆取寵,而是帶着明確的目的去思考和研究問題,所以他是我學習的榜樣。當然,從三四年級到現在,我也有養成抄書的好習慣,一到六年級語文課本中的日積月累、資料袋、詩歌等一些知識被我抄到一個本子上,因爲我知道這樣又便於我複習,而且邊抄邊想,不僅可以溫習以前的知識,還能有不同的體會和發現。有時,一本書我會看上三遍或更多,這樣這本書就會被我完全理解了,剛好印證了這句話: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正是我讀書學習的切身體會。

在讀《論語》這本書時,我感受自己就像一直在只是天空中展翅翱翔的雛鷹,是快樂的,是興奮的,享受着知識帶給我的樂趣。希望大家有機會也去看看《論語》這本書,讓你們都養成一個個良好的習慣,做一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

讀《論語》有感5

“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樣過上幸福快樂的生活”這句話是于丹《論語心得》對《論語》的總結。那麼要過上幸福快樂的生活就要有一個好心態,不然,儘管你富有,你也不會快樂。這是我讀了《論語心得》後的最大收穫。

生活中,總是會出現許多不盡人意使的事,可用不同的心態去對待可能會出現出人意料的結果。這一點,從《論語心得》中的例子和現實生活中的事例對比就可以體現出來。

于丹《論語》心得中舉例說“一個外國足球明星,小時候他媽媽去醫院拔牙,因爲心臟病突發,死在了拔牙椅上。這一切,兒子都看在眼裏。小男孩長大後,變成了家喻戶曉的足球明星,只是,媽媽死在拔牙椅上的陰影在他心中始終揮之不去。他不敢去看牙醫,牙痛時自己默默忍受。但俗話說:“牙疼不是病,疼起來要人命。”有一天,他終於忍受不住牙疼了,它把牙疼的事告訴了家人。家人對他說:“那快點把那顆牙拔掉啊,總疼也不是事啊!”可他卻說:“我媽媽死在了拔牙椅上,我會不會也和她一樣。”家人安慰他說:“不必擔心,我們把牙醫請到家裏來,我們在一旁陪着你。”儘管他很不情願,但還是勉強答應了。當那個牙醫到他家準備拔牙工具時,那個足球明星已經死了。”牙疼,本是一個人人都會有的小病,可他卻用對拔牙的恐懼心理,殺了自己。我爺爺20xx年年底查出被人們稱爲不治之症的胃癌。爸爸媽媽一開始瞞着爺爺,怕影響爺爺情緒,可爺爺卻心知肚明,積極配合醫生治療,並很快做了手術,還在20xx年3月開始化療。在第三階段化療中,由於藥物的作用使爺爺變的滿頭白髮。每天早上起牀枕頭上滿是掉落的白髮。一天,爺爺去醫院抽血化驗,身體虛弱,本應好好休息,可爺爺卻依舊頂着烈日去學校接我妹妹,爺爺回到家,只見頭上大汗淋漓,面無血色,竟險些暈倒。家人都勸告爺爺:“化療不行就做到這,不往下做了。”可爺爺選擇了堅持,最後爺爺圓滿完成了常人不可完成的化療。不僅如此,爺爺還天天堅持早鍛鍊,一個星期還到郊外釣一次魚,再加上奶奶的精心調養,爺爺的身體越來越硬朗。是好的心情好的心態讓爺爺戰勝病魔,成爲一個健康的人。

從足球明星和我爺爺的事對比不難看出,心態的好壞決定事的成敗。

讀《論語》有感6

在家媽媽要求我背論語,那些之乎者也把我弄的暈頭轉向的。可媽媽卻說:“筱昕,這是國學,都是些做人道理,它將成爲你一生髮展中指路的明燈,行爲舉止的準繩,與人交往的原則。”可我還僅僅是被動的背誦,但不久前發生了件事,讓我深刻理解了論語中的深意。

這件事發生在一個萬里無雲的下午,那天我們在外公家聚會,那天是外公生日。我看見可愛的弟弟叮噹就逗了逗,問他:“叮噹,你說,知道你媽媽什麼時候的生日,也請我們海吃海喝一頓吧?”“媽媽的生日我怎麼會什麼時候?”叮噹滿不在乎的回答我。“叮噹,你怎麼能這樣呢,你媽媽生日你都不知道啊,媽媽養育你多辛苦,你怎麼能這樣不關心媽媽呢?”“嗯,姐姐我知道了,你知道你媽媽的生日嗎?”叮噹問,“啊……我當然知道了。”騰的我滿臉通紅,羞愧極了,其實我也不太清楚,我趕忙岔開話題結束教訓弟弟的口氣。“弟弟,走姐姐給你說故事去。”

回家的路上我想起論語裏有一句:“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這句話的意思就是:父母的年齡,不可以不記在心裏,一方面因爲他們長壽而高興,另一方面因爲他們年邁而擔憂。我很懊悔啊,我自己不也是不知道自己父母的年齡和生日,還好意思教訓弟弟。想想每次我生日都是我最快樂的時光,因爲爸媽在我生日之前就想着怎麼幫我過的有意義,而且不管多麼忙都會陪着我度過,而我卻從來沒有想過爸媽的生日是什麼時間。

我想起了前幾天老師佈置的一項作業:給長輩洗腳、做飯等孝順長輩的行爲,老師還要求爸爸媽媽寫感想。我是給媽媽洗腳,我看了媽媽寫的感想,其中有一段媽媽是這樣寫的:“媽媽,把腳放進盆裏,小心別燙了。”我把腳伸進盆內,女兒用稚嫩的小手輕輕地爲我撫摸、搓擦……一瞬間暖暖的溫情涌上心頭,我撫摸着女兒低着的頭,我覺得自己很幸福,這種幸福的感覺充盈着渾身暖洋洋的。女兒長大了,懂事了,真切地體會到了“女兒是媽媽的貼身棉襖”。我熱淚盈眶,媽媽我哪裏是您貼身的小棉襖。其實,當時的我僅僅把它當做一個任務去完成,而這小小的舉動竟然讓媽媽如此感動,我真的很羞愧。我趕忙抱住媽媽,媽媽很詫異地說:“怎麼呢?發生什麼事了?”我已經泣不成聲的說:“沒事的媽媽,我就是想和您抱抱,媽媽我愛您!”媽媽溫柔的抱緊我說:“媽媽也愛你!”

我對這句話的理解愈加深刻了,我們做孩子的,一定得記得多陪伴父母,哪怕是一句輕聲問候、一個關切的眼神、一個擁抱。對父母來說都是溫暖的。我下次再碰到弟弟我可得好好地和他聊聊這個道理了。

讀《論語》,令我受益匪淺。今後,我會認真細讀論語,讀懂這其中的做人道理與處事方法,品嚐這暖暖的心靈雞湯。

讀《論語》有感7

兩個孤獨的生命面臨着危險的境地,它們如果放棄的話,將立刻腐爛變爲土壤,不再擁有那充滿活力迎接陽光的生命了。甲種子做出了這樣的選擇,它說:“我們已經被運送到了這無光的地方,不會有生存的'希望了,認命吧,比現在在這兒掙扎好受一些的。”而乙種子卻說:“雖然我們生來是默默無聞的種子,但我們應該努力實現自己作爲種子的價值,讓我們的生命多姿多彩,雖然現在身陷絕境,我相信,一定會有機會見到陽光的。”後來,甲種子消融在泥土裏。

運貨的車來了,把乙種子運到了戶外,乙種子便成長了。長出了油綠的葉子,開出了滿樹的繁花,引來了成羣的蜂蝶。這個故事讓我聯想到了自己,雖然我是一個內向的孩子,不是很優秀,老師曾說過;無論在多麼寒冷的冬天,與嚴寒抗爭到底的永遠只有松柏,它們的堅強和堅持讓它們成爲冬天裏唯一的綠色,是金子,最終會發光。我相信只要我自己拼搏向上,也一定會實現自己的理想的。

蠟燭雖然生命短暫,但它的一生卻因追求而發光,爲人類提供了光明,力爭使自己着的更亮,甚至生命的最後一刻也不停止,這與乙種子的精神多像!乙種子的精神讓我心動,更加值得我學習。我相信追求不斷,成功則會不斷,我將堅持到最後一刻!

讀《論語》有感8

“政”本就是“正”的意思。所謂政,就是以榜樣的角色,懷正心,走正道,辦的是爲民爲國的大善事、辛苦事。如何治理國家,,如何發展國家,所要的所需的便是一個“政”字,更是一個“正”字。孔子曾講過“政者,正也。”曾經關於政的種種理論都被他一字而概之,一個“正”字更是確切的表達了它所有含義。如今看來,更是準確至極。

從建國初走到現在六十多年實屬不易,我們用汗、用淚、用流淌這的熱血終支起中華一片清晰遼闊的明天。當我們的生活漸漸好起來的時候,當棟棟大樓崛地而起的時候,當各族人民歡唱讚歌的時候,中國停滯不前了,他走不動了,他被那些蛆蟲蠶食得體無完膚,他被劣行的絲網纏足不堪前行,他終究被這貪婪的人性所羈絆住腳步了。當8月22日一聲“開庭”響起,所有不堪所有污垢呈現在人們眼前時,人民唏噓不已。薄熙來受賄貪污一案已鬧的滿城風雨,所謂官,所謂效力,所謂爲國爲民,所謂鞠躬盡瘁,到了他身上,都變作了空話。他一邊將與自己持有不同意見的人進行殘忍迫害,一邊花着重金僱傭那些文人、那些墨客將自己的“功績”大肆吹捧,塑造其“光輝形象”。他用盡心思,殘害着人民,又要矇住他們的眼睛。他想吸盡中國的血,來餵飽他貪得無厭的靈魂。他一再瘋狂的索取着,卻忘了人民還會說,還會言,還會怒吼——他畢竟沒有掩住人們的心。他們扯開薄熙來骯髒的手掌,看清了走向光明的路,把他拉到烈日底下,曝曬着他所有的罪過和貪婪,他被陽光灼傷眼睛,他在掙扎,但他終究掙扎不過人民的怒火。他的一切都太容易得到,他的惰性越養越沉,他揮手即得百萬別墅,把奮鬥了幾十年的我們所得到十幾平米安家之所的歡喜都當作了笑話。

所感所悲,只是無力嗤笑罷了。

貪污?受賄?不如說是人性的低劣齷齪。然而又有多少諸如此類的人?多少諸如此類的事?他們掩住人民發現他們罪惡的眼,又被想要把他們推入深淵的貪婪矇住了眼,然後一步一步走進墳墓。他們躲進黑暗,然而黑暗只是星點,終會被陽光拽回光明。他們曾經迷失過,曾經走錯了路,曾經模糊了“政”的意。如今悔過,卻已深陷墳墓,無力呻吟。

做“政”有何難?做“正”又有何難?難的是與貪性相戰罷了。勝了,你便會贏得萬千讚揚;輸了,你變輸得受萬人唾棄。行政如做人,需行正,應如鬆,別讓劣性折了腰。推開黑暗吧,在被洗淨的光芒下,以奔跑沸騰出你的熱血,來燃起中華那光亮的太陽!

讀《論語》有感9

今天,我懷着興奮的心情讀完了《論語》第一篇——《學而》。心裏猶如點亮了一盞明燈。《論語》是一部記載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它由孔子的弟子和再傳弟子編輯而成,核心思想是“仁”,《論語》中始終如一地貫穿了他的這一思想。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這句話的意思是:“父母健在的時候,觀察他的志向,父母去世了,就要觀察他的行爲,三年不更改父母的爲人之道,那麼他的行爲就能算是孝了。”百善孝爲先,這一句是在深化孝這一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爲。一個人如果連父母都不能盡孝的話,他是更不可能爲社會、爲國家盡責的。只要能做到孝,家庭就可以得到安定。

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這句話的意思是,有子說:“講信用要符合道義,承諾才能兌現。恭敬要合乎於禮,就能免遭恥辱。所依靠的,應該是親近自己的人。纔是可靠的住的。”這句話告訴我們承諾別人的事情,要是自己可以辦到的,今後可以兌現,不是空頭支票。恭敬別人的時候,要顧忌到別人的身份,纔不會遭受恥辱,招人煩感,這樣纔是君子。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句話的意思是,孔子說:“學習知識和道理,又能時常加以溫習演變成自己的技能,這不是很愉悅的事情嗎?有志趣相投的夥伴從遠方慕名而來,這不也是很快樂的事情嗎?別人不瞭解自己也不覺得憤怒或怨恨,這不就是君子的作爲嗎?”這句話是《論語》開篇的第一句,說明了學習的最高境界就是快樂,正如古語說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所以,學習要先正心,不要把學習當做一項任務,而是一種快樂,是自我修身修心的快樂。不斷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使自己的思想得到交流和傳播,也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最後一句向我們揭示了一個真理:越是有知識、有格調、有涵養的人,也越是寬容。

至此,我明白了。做人應該先講孝道,謹而信,泛愛衆,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讀《論語》有感10

本學期老師組織我們讀《論語》。學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老師一遍遍在課堂上講解所謂何意,我在下面聽得雲裏霧裏,想不通這古人好好的話幹嘛要說成這樣,在我眼裏,古人的經典文章一直是深奧難懂。

課間隨意翻閱書本,不覺被裏面的內容牢牢吸引了,這本書不像我想象的那麼枯燥難懂,論語中的經典話語加上一個個小故事,變得生動形象,從中可以學到很多爲人處世的道理,每當夜晚難以入眠時,我便捧着它細細品味,細讀之中,也讀出了一點點自己的心得.爲人之道,貴在真誠.自懂事以來就遇到了各種各樣的人,有些人處世圓滑,左右逢緣;有些人巧舌如簧,善於奉承;有些人耿直憨厚,善良樸實;有些人刻苦兢業,舍已爲公;有些人無爲頹廢,胸無大志。這些類型,我覺得都和自己對不上號,我自己卻是挺喜歡真實,不太會耍弄心機,也不善於推卸任務,也許源於老師對我的教導:做一個真誠的人.真誠是搞好人際關係的良方,與人交往,不虛僞,不矯飾,真誠地面對每一個人,力所能及地幫助別人,我想他人也會熱情地接受你。

這本書還一直放在我的牀頭,有些故事我還沒有細細地讀完,不過我想我會擠出時間去細品的,看着書櫃里長年作爲裝飾品的書籍,我很慚愧,沒把書當成自己的朋友,我想我會重新去認識它們,就像《論語》裏說的,爲人之道,貴在真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