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白巖鬆作品《白說》讀後感(精選10篇)

白巖鬆作品《白說》讀後感(精選1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1W 次

白巖鬆作品《白說》讀後感(精選10篇)

白巖鬆作品《白說》讀後感(精選10篇)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白巖鬆作品《白說》讀後感(精選10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白巖鬆作品《白說》讀後感1

只在電視及新聞報道中見過白巖鬆。之前一直不太喜歡他,總覺得這個人惺惺作態、誇誇其談、喜歡說教。因此我是抱着批判的眼光來看這本書的。看完後,我才知道自己太武斷了。

要了解一個人,就得走進他的內心,最好的方法莫過於研讀他的作品,那裏面的一段段文字就像一串串跳躍的音符,演繹着人內心中最真摯的情感旋律。

從這本書中可以看出,老白涉獵廣泛,小到個人榮辱,大到家國情懷。這或許是因爲他是一名資深媒體人的原因吧,新聞嘛,‘’社會種種,人生百態‘’。但讓人驚訝的是他不僅涉獵廣,所涉每個領域還很有深度。這可能就不能簡單的劃爲職業因素了,如果沒有豐富的閱歷,很難把問題看得如此通透、深邃。

這本書裏有一個詞不得不提,“人性”。其實不管是個人榮辱,還是家國興衰,都離不開這兩個字。大如我們這個國家,不也是由十幾億個有血有肉,有靈魂有思想的人組成的嗎。

人性是複雜矛盾的!人可以在有重大災難發生時,“一方有難,八方支援”;也會在擁擠的公交車上因爲搶一個座位,而爭得面紅耳赤甚至拳腳相加。

不能簡單的把人分爲好人和壞人,也沒有絕對的好事和壞事。“彼之蜜糖,此之砒霜”,這不是一個對立的二元世界,而是一個辯證的多元世界。就像老白書裏說的“活着不是非贏即輸;得失不是非有即無;世界不是非黑即白;進退不是非取即舍;真相不是非此即彼”!

  白巖鬆作品《白說》讀後感2

約莫是在初中二年級的時候,在某出版社到學校裏擺書攤的地攤裏看見了老白的《痛並快樂着》,依然清晰的記得白色封面下寫着痛並快樂着幾個字。翻開書,不是一上來就開講,而是有幾頁十幾幅照片,每幅照片下面都是一句話,或描述內容,或描述場景。深刻體會到老白是一個性情中人。果斷,書買了。回家花了兩個晚上讀完,初次體會到在當時我看來的一種獨特的思想在思考人生,從此認爲老白是難得的思想隱士。

兩天前,無意在書城看到老白的《白說》,果斷,入手,看看在說些啥。就是這麼巧,又是兩晚讀完,即使身體再累,熬夜,也有想要把它讀完的衝動。拜託,哪裏來的這麼多衝動,應該說,老白在講的事,以及困擾過他的事都是最近困擾自己的。沒有標準答案,但老白以老朋友的身份,及時的出來告訴你,這些都是要經歷的,過去了,突破了,內心就平靜了。太認可他的主要觀點,人生在不同階段有不同追求,一旦物質上滿足以後,能否尋找到信仰就成了焦慮和煩惱的源頭,其實我們追求發都是內心的平靜!

老白的《白說》在前半段對這些思考特別到位,尤爲喜歡他講道德經的那篇,讀來之後有豁然開朗之感。白說,他說了很多,讀了後很快也會忘了那些話,但留下的是曾經有過的共鳴,和尋找內心平靜的另類領悟。

  白巖鬆作品《白說》讀後感3

看完了,除了封面一切都還好。

這本是白巖鬆這些年來不同場合的演講集,雖然很少看他的直播,但是看他的文字時他的音容笑貌卻就在眼前。說明周圍有些事物的存在對自己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

由於是演講集(雖然白巖鬆不承認是),難免會有兩個問題:一是受衆的角度不同,一是舉例的重複使用,所以看過幾篇後會有些不耐。開篇自己解釋書名叫“白說”,就是“不說白不說,說了也白說”的調侃。但是真的看過一遍之後的感受是白巖鬆真是個“求錘得錘”的實在人,因爲他書中講的一切我看過之後都已經不記得了。說一點不剩倒不是,至少感覺還在,就像喝了一杯白開水雖然沒品出滋味來但是解渴啊。所以這本書的特點就是白巖鬆正的不能再正的價值觀,以及他對生活、對國家、對未來抱有的飽滿、的樂觀、的向上的希望們。這一點也深深地感染着、觸動着並激勵着我這個讀者,也就不算白說了。

做新聞的人真的了不起,白巖鬆好像對各行各業好像都十分了解,並能深入下去。再有做“穹頂之下”,一片赤誠地寫下《看見》的柴靜;取證“轉基因”食品的安全問題的孤獨戰士崔永元,以及之前專門做戰爭前線報道的張泉靈;三十年如一日《我遇見你》的敬一丹……有態度的新聞人還是受人敬佩和喜愛的。

  白巖鬆作品《白說》讀後感4

說完後白巖鬆深深的搖了搖頭。我突然意識到一個月都沒看一本書了,之前說的一週一本書的量好像有說話沒算話了。突然想起也有買白巖鬆的一本書,趁着這個時間,也看看他的作品吧。

還記得看柴靜的《看見》時,眼淚一次次狂飆。總覺得新聞媒體人都有一種讓人崇拜且嚮往的力量。文字吸引眼球,段落深入人心,細節讓人落淚,回過頭又覺得社會還有很多層面,但是還是需要保存樂觀,繼續生活。

這次翻開《白說》也一樣,雖然和看《看見》的文體非常不一樣,也確實男士的表達也許沒有女士那麼細膩。但是同樣,給予了我很多感觸。

書分爲了“歲月”、“價值”、“溝通”、“態度”、“時代”五個章節來呈現。因爲有些涉及新聞的內容,雖然看得懂但是其實不是很感興趣,只能看着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寫一寫想法。

作者多次在書中說到中國人慣有的思維,不管什麼事情,上來就先分誰是好人,誰是壞人。這也導致我們把生活看成非黑即白。其實生活好像很難分清楚那幾分鐘好,那幾分鐘壞,有的好像只是平淡與不斷的重複。所以生活好像就是需要學會接受平淡看,在平淡中尋找能夠讓自己無限靠近幸福的事情。內容很多,我很難表達清楚自己的感受,但是我很喜歡“歲月”這節的最後一句話“人生如茶須慢品,歲月似歌要靜聽”。

現在合上書卻想不起來到底講了些什麼,這也許我還沒有真正體會到書中的內容,但是有些畫上線的內容能夠被說一說。

  白巖鬆作品《白說》讀後感5

讀到這個標題,有沒有覺得白巖鬆這部作品中其實都是“大道理”的感覺。字還是那些字,大道理還是那些大道理,但是,到了白巖鬆手裏就是另一種感覺。

當下我們被太多的成功學包圍,我們這個時期的人,都太過去熱衷成功學,從而導致了一種畸形的判斷標準。只有成功,別人纔會高看你,只有成功你纔會有地位,只有成功你的人生纔是成功。在我們都想去成功的時候,大部分人都是不成功的。中國老話,“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這句話我們也能夠看出,大部分人都是不成功的。不成功就會沮喪、就會消沉、意志就會削弱、自信心就會喪失。這樣的標準要不得。

人從出生開始,就是一條單行線,直奔死亡而去。就算你贏得了全世界,你也贏不了死亡的這個結果。面對死亡這麼大的一個失敗,你該怎麼辦?

成功固然好,失敗也沒關係。重要的是在過程中,我們能夠得到什麼。一個沒有經歷過失敗沒有經歷過挫折的人就像一個純淨的玻璃球,有一點磨損,在別人眼裏就會失去光彩奪目的本來。高處不勝寒,越成功,站的越高,摔下來就會摔的越狠。如果我們經歷過挫折經歷過失敗,再次摔下來的時候,疼痛感就會大大減弱。

一個人有一個不成功的一生是失敗的。但是,一個人如果沒有經歷過挫折和失敗就很可能夭折在通往成功的路上。

  白巖鬆作品《白說》讀後感6

在白巖鬆的新作《白說》中有這麼一段內容,說的就是成功與失敗。他說道:當下是一個成功學氾濫的時代。中國的很多扭曲和亂象,都與追求面上的成功有關。我們只是追求現實的結果,往往不追求真理;我們把結果看得非常重,因此我們從不享受過程;我們爲了實現某種期待,往往不擇手段。

倫敦奧組委的一位官員在回答體育如何影響下一代的問題時,是這麼回答的,“體育教會孩子們如何去贏,同時,教會孩子們如何體面並且有尊嚴地輸。”這是中國人很缺乏的一種教育。在我們的教育體系中,孩子從小到大,什麼時候學習過如何體面並且有尊嚴地輸?其實老祖宗早已明白這個道理,說“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既然不如意事十有八九,爲什麼我們從來不教“十有八九”時的心態和應對能力?十之一二的成功,被看得極其重要;十之八九的挫折,也被放大到無以復加。回頭看中國歷史,包括世界歷史,想想看,失敗很可怕嗎?中國有無數的歷史人物,之所以偉大,是因爲失敗,而不是因爲成功。岳飛是因爲成功才偉大嗎?項羽是成功者嗎?林則徐的人生成功嗎?

以史爲鑑,迴歸到個人去看,我們應該知道,失敗有時是需要的,而且是偉大創作的重要動因。此外,我們還應該明白,挫折與失敗原本就是變革的機會。要知道,人在勝利的時候是不必做決定的,但在失敗的時候要做決定。做出決定,往往意味着一種變革,人生何嘗不是如此呢?每當失敗與挫折來臨,你應該懷着好奇心去看待它,試圖弄明白它的目的:難道這是一次提醒?難道我應該做出一個更有利的決定?

  白巖鬆作品《白說》讀後感7

白巖鬆的《白說》已草草翻過一遍,平心而論,還是有些小失望。即使白巖鬆在後記提及這不是一本演講集,但是從每一篇文章結尾的日期和地點,我們仍能感受到演講稿的痕跡。很大的篇幅是在各個大學的演講稿重新歸納整理,之前也散見於不少媒體,不少故事的講述和感悟的闡述,總有似曾相識的感覺。所以再看就少了些許的驚喜,如同隔了夜的飯菜,重新加熱總歸少了最初的新鮮。和前幾本書相比,總覺得缺少了些誠意。

因爲是爲大學生做的演講居多,文中難免存在些心靈雞湯的內容,或許對於尚未走上工作崗位的大學生讀者比較受用,但對我而言,一方面已經工作多年,一方面離開媒體多年,再看裏面的內容,終歸是缺乏了一些共鳴。

可這些無礙於買一本《白說》裝飾着我的書櫃,書櫃的一層是由包括南方報業叢書在內大批媒體人的書籍組成,曾以爲這些書將會是自己工作中的輔導教材,可至今有些書仍未拆封,但購買如初,說起來這是對媒體工作難捨情懷的一種慣性。

這幾年的媒體似乎被一種悲愴的氛圍所籠罩,南方週末愈來愈少了銳度,那位寫出“即使新聞死了,也留下聖徒無數”的報業先驅身陷囹圄,從前幾年的柴靜、崔永元,再到最近的張泉靈、郎永淳,一個個昔日熟悉的名字的面孔因爲各自的原因從熒屏上漸次消失,他們不是第一批離開央視的主持人,同樣也不是最後一批。不過這樣看來,白巖鬆的堅守顯得尤爲珍貴。

本有千言萬語,落到筆下卻已寥寥。《白說》是否真的白說,並不好說。不管如何,我還是會從書櫃中偶爾取出讀上三兩行。

書中提及胡適的一句話,“寧鳴而死,不默而生。”至少我曾振臂高呼過。

  白巖鬆作品《白說》讀後感8

你會與自己相處嗎?

其實,孤獨是自己和自己對話的大門,現在的人最怕一個人,怕不被萬衆矚目,怕沒人在意關心,怕融不入羣體。

《白說》中有句話是這樣說的:手機阻止了無聊,也阻止了無聊帶來的好處。

多少人每天多少次無意識的拿起手機,仔細回想一下,你的朋友圈是真的朋友圈嗎?交心還是交流?深談還是淺交?人們之間越來越疏離,卻越來越在意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深怕朋友圈所有人都在曬自己精彩生動的生活時,自己卻閒時光裏做着無用的事。

其實,我們真的應該好好反思,做個閒人,在閒時做些閒事,不爲證明給誰看我過得好,不爲故意演繹多彩,只好好享受屬於一個人的時光,是不是比別人嘴裏的自己更舒服呢?

不管是個人還是社會、世界,都有很多面,卸下社會上的面具,在孤獨的時候,給自己泡壺茶、煮一杯咖啡、停下來,看書也好、聽音樂也好、什麼都不做只思考也好,也不比爲難自己去做那些衆人口中的有意義的事情要沒意義,帶上自己的心,靜靜翱翔在自己的精神世界裏,和自己好好聊聊,也許我們會收穫到許多這世界一直費盡心思想讓我們懂得的道理。

引用楊絳老師的一句話: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後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後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

這兩天,蘇蘇以一個嶄新的身份思考着:國家爲什麼要放假?其實,放假的最初意願就是讓我們在放鬆中拜訪自己的內心,跟最真實的自己說一聲:你出來吧,別膽怯,別害怕,歲月還漫長,你總會變得更好。

  白巖鬆作品《白說》讀後感9

這天抽空讀了下前些日子買的老白的《白說》這本書,書的開頭就談了我這幾年一向在思考的問題,人活着的好處究竟在哪裏?書上說大多身處中年危機的中年男子會思考這個問題,但是我今年才26就時常在思考這個問題,這說明我提前遭遇中年危機麼。。

人生的好處到底是什麼?我讀研究生的時候有時也會問導師,導師說談論這個問題沒有好處,哲學研究的`方向早已遠離本體論(就是不在討論世界的本源,人生的好處其實就與世界的本源有關聯),我們就應關注更具體的問題。對於導師這個回答我是不滿意的,但是導師粗暴的回絕我問題的態度令我也沒有進行再次深問。

我很喜愛但丁神曲裏西西弗里斯推石頭的故事,人的好處就好比上帝懲罰西西弗里斯推石頭一樣,慾望就是石頭,滿足了一個慾望就會產生下一個慾望,於是西西弗里斯就不斷的把石頭推向山頂然後石頭又滑落到山底,如此反覆,想想人生何嘗不是。

史鐵生說人生本是沒有好處的,但是沒有好處是一件可怕的事,因此我們自己要賦予人生一個好處,這個好處就是自己給自己的人生設置一個個目標,然後全力以赴完成這個目標,重要的不是達成目標,而是達成目標的過程,過程就是好處,如果達成了這個目標就設下下一個目標,直至生命結束。雖然這短話乍一聽很有道理,但是剝開一些言詞的包裝,其實和西西弗利斯的故事一樣,所謂的目標與慾望也相差無幾。叔本華說人的一生是杯具的,雖然人生是有喜悅的,但是總體來說杯具的時刻會長於喜悅的時刻,而且喜悅總是短暫的,悲傷卻是很長久的。

加繆說人的一生是虛無的,人類對於這個世界這個宇宙來說就是毫無好處的存在。

  白巖鬆作品《白說》讀後感10

一個人如果沒有經歷過挫折和失敗,就很可能夭折在通往成功的路上,成功固然好,失敗也沒關係,重要的是在過程中我們能夠得到什麼?

自從掀起大學習熱潮後,大家借閱圖書量突飛猛進,整個站區都充滿了讀書的氛圍,看書成了收費員們閒暇時的小甜點,大家都沉浸在書的海洋裏。

我當然也不甘落後,其中白巖鬆寫的《白說》一書深深吸引了我,白巖鬆大家並不陌生,在我的印象裏對他的認知僅限於他是一位優秀的新聞工作者,他被所有的榮譽和光環包圍着,像是不食人間煙火的仙人。但當我讀書以後,對他的認知逐漸清晰,他是一位喜歡古典音樂、喜歡足球也愛看球、有思想、敢想敢說敢做、堅持運動、併兼職大學生的一位有血有肉的平凡人。

《白說》一書,文字直白、道理通透,寫的都是作者當下的感受,其中有很多讓我看了一遍還想再看一遍,總是意猶未盡。書中說道:“漂亮的失敗是另一種成功,”白巖松本人也用自己的人生經歷證實了這一點,他大學剛畢業那年,分到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但報道的那天卻被通知:“對不起,你的關係已經被退回廣播學院了,我們不要你了”,對於當時只有21歲的他,遭受如此打擊之後,不是用衝動解決問題,而是選擇冷靜一段時間再做決定。一年以後,他的付出和努力也只換來在《中國廣播報》和一羣中老年人排節目表的工作,他又選擇用冷靜的態度去面對此時的不如意,正是由於他的這份冷靜,纔有後來的成功,他始終堅信失敗是另一個成功的開始。很快,他就成了獨當一面的編輯、業務骨幹,有了此後所有的成就。

每屆“感動青銀”十佳人物在成功之前都經受了苦難和挫折,但是一個人如果沒有經歷過挫折和失敗,就很可能夭折在通往成功的路上,成功固然好,失敗也沒關係,重要的是在過程中我們能夠得到什麼?

俗話說“失敗乃成功之母”,我們要勇於面對失敗並要戰勝它,同志們大膽向前,用我們的熱情去爲高速事業做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