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白說》讀後感

《白說》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52W 次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相信你會有不少感想吧,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白說》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白說》讀後感

《白說》讀後感1

這天抽空讀了下前些日子買的老白的白說這本書,書的開頭就談了我這幾年一向在思考的問題,人活着的好處究竟在哪裏?書上說大多身處中年危機的中年男子會思考這個問題,但是我今年才26就時常在思考這個問題,這說明我提前遭遇中年危機麼。。

人生的好處到底是什麼?我讀研究生的時候有時也會問導師,導師說談論這個問題沒有好處,哲學研究的方向早已遠離本體論(就是不在討論世界的本源,人生的好處其實就與世界的本源有關聯),我們就應關注更具體的問題。對於導師這個回答我是不滿意的,但是導師粗暴的回絕我問題的態度令我也沒有進行再次深問。

我很喜愛但丁神曲裏西西弗里斯推石頭的故事,人的好處就好比上帝懲罰西西弗里斯推石頭一樣,慾望就是石頭,滿足了一個慾望就會產生下一個慾望,於是西西弗里斯就不斷的把石頭推向山頂然後石頭又滑落到山底,如此反覆,想想人生何嘗不是。

史鐵生說人生本是沒有好處的,但是沒有好處是一件可怕的事,因此我們自己要賦予人生一個好處,這個好處就是自己給自己的人生設置一個個目標,然後全力以赴完成這個目標,重要的不是達成目標,而是達成目標的過程,過程就是好處,如果達成了這個目標就設下下一個目標,直至生命結束。雖然這短話乍一聽很有道理,但是剝開一些言詞的包裝,其實和西西弗利斯的故事一樣,所謂的目標與慾望也相差無幾。

叔本華說人的一生是杯具的,雖然人生是有喜悅的,但是總體來說杯具的時刻會長於喜悅的時刻,而且喜悅總是短暫的,悲傷卻是很長久的。

加繆說人的一生是虛無的,人類對於這個世界這個宇宙來說就是毫無好處的存在。

前些日子,我又看到一種比較新穎的論述,人活着爲什麼必須要有好處,無好處的活着也挺好的,我覺得也好像挺有道理。

寫到那裏,我想起放羊娃的故事,放羊娃的爹從小就放羊,問他爲什麼放羊,他說我爹跟我說放羊能夠買更多的羊,賣了羊能夠娶媳婦再生娃,生娃再放羊。當我們聽到這個故事,大多數和我一樣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會覺得放羊娃的一生是杯具的,是毫無情趣的,是不快樂不幸福的,但是放養娃的內心我們是真的能體會到嗎?我想不盡然,正因仔細想想我們和放羊娃又何嘗不是一樣的呢,從小就被爹媽教育要好好讀書考大學,讀完大學找工作,找到工作娶媳婦,娶完媳婦生個娃,然後再讀書,工作,媳婦,生娃。我覺得其實與放羊娃沒什麼區別,一樣的可悲。

關於人生的好處到底在哪裏,這是一個難解的問題。最後我的體悟是當你被“人活着的好處究竟在哪裏”這個問題困擾時,原因僅僅只是你意識到人生需要一個好處,而人生到底有沒有好處卻是另外一個問題。如果你不去想人生有沒有好處,你的困擾肯本就不會存在。畢竟人生原本就是一場虛無。

《白說》讀後感2

主持人出書,我一直很關注,如果是白巖鬆、敬一丹這樣的主持界大腕的書,我一定要買來,認真地讀。因爲他倆的主持風格與自身的文化底蘊是我一直欣賞崇敬的。他倆都很好地利用了央視這個平臺、得天獨厚的稀有資源來發展自己、積累感悟,厚積薄發,他們的視角也一定會帶給我們啓迪與收益。此文先談談白巖鬆的新書《白說》。先說文章的題目起得妙,人的主要器官嘴是用來說話的,而說是主持人的職業,他們靠嘴安身立命,巧的是巖鬆姓白,我們乍看題目,首先理解爲這是他說的,其次還可引深爲其他含義,比如他自己說的,不說白不說,說了也白說,白說也要說就另當別論了。

很早就特別愛看白巖鬆主持的節目,他講話的最大特點是思辯性、邏輯性特強,層次遞進中一口氣能說完很長一段話。比如,白巖鬆曾在《東方時空》中慷慨陳詞中國足球:主場不行、客場也不行;白球衣不行、紅球衣也不行;中國教練不行、外國教練也不行……一口氣說了十幾個“不行”,淋漓盡致地吐出了球迷久積於心的鬱悶,那凌厲的、咄咄逼人的語勢,讓聽衆與觀衆特別解渴。這本書的絕大多數章節都是他5年以來不同場合的演講集錦,請看這本書的五部分小標題:歲月---活着不是非贏即輸;價值---得失不是非有即無;溝通---世界不是非黑即白;態度---進退不是非取即舍;時代---真相不是非此即彼。哪一句不是充滿了哲理與辯證思維?人生的參悟就在每句話裏。

作爲新聞人的敏感與社會責任感,他不得不說,但他儘可能說真話、實話,不說假話、套話。常言道:一言即出,駟馬難追,這種風險對主持人無處不在,面對誤解和非議還得有勇氣擔當。無論對於古典音樂、體育、閱讀等生活話題,還是對於醫改、公益等社會和政治話題,白巖鬆在書中都能大膽說出自己的見解,給予讀者一個全新的視角。

可以說長久以來做爲新聞一線的主持人,他見多識廣,博採衆長,絕不人云亦云,這與他的讀書密不可分。所以掩卷深思,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與我們分享了:“說出一個更好點兒的未來:第一個10年,閱讀打開一個遠方的世界,帶着他走出自己狹窄的空間;第二個10年,閱讀與他的情緒產生共鳴,陪伴着他走過青春的歲月,看似無用實則有用;第三個10年,閱讀曾國藩等引導他面對內心、人性和社會,學會爲人處世;第四個10年,閱讀《道德經》提供智慧、撫慰和解決之道,接受平淡平和。”他最後說:“真正使閱讀成爲一種深刻而愉悅的體驗的,是你從中找到了自己,塑造了自己;而每一本在你心中值得閱讀和記住的好書,都是因爲其中蘊藏着未來你更期待的那個自己。閱讀的滋養不是一朝一夕,是歲月慢慢積澱,是由內而發的魅力和氣質。”從閱讀中,白巖鬆積累着故事:在講述成功與失敗的時候,衆多的歷史人物出來佐證失敗是另一種新的開始;在論述觀點時,衆多作家的名言信手拈來又恰到好處而又有說服力,這都緣於他閱讀的滋養:“生活就是一個問題接着一個問題。人們格外需要學會在不完美中讓內心得到紓緩和解脫,迴歸到正常的日子當中。”直達讀者心裏的同時,他的閱歷與讀者的經驗得到了共振與印證。

作者用銳利的目光去觀察和沉思整個人類與人性,把“思辯”這顆看不見的種子,經過加工、培養,使之與形象、語言、情感相碰撞,迸射出美麗的思辯之“花”,進而熔鑄成一個整體的、自成一體的世界,表現了作者博大的思辯胸懷,展示着思辯的永恆藝術魅力。讀着他的書,眼前就能浮現出他的聲音與姿態。這是他獨特的魅力,儘管他不是帥哥。

記不得了好像是在“感動中國”十年的一期節目裏,他說過的`一段話:“這是一個和好人的約會,約會了十年。十年前我只姓白,頭髮還沒白呢,現在頭髮一半都白了。它就是每年最冷的季節的時候,一個最溫暖的期盼。不同的人總結過去的一年有不同的方法,有人用GDP,有人用掙了多少錢。什麼都在變但是人們心底裏的,對於美好的那種感覺,對於善良的感覺,是不會變的。這就是每年的一種收成,這樣的收成對於中國來說比GDP重要。感動它呼應人們心裏本來就有的那種向善之心。感動應該是防止人的心沙漠化的那種水,有水這個世界不會乾枯,上善若水嘛。希望下一年呢又會認識到一些好人,跟這樣的一羣人,生活在一個時代裏頭,你就會一下子覺得心理特別踏實,好人很多的這種素養是咱們這個人羣當中的DNA吧,不會消失。”他的一些主持話語就如同冬季裏喝一碗熱乎乎的高湯,慢慢滋養你的身心,讓你通體舒暢又令人回味,不僅僅是心靈雞湯,給別人講好每一個故事不容易。

再回到“說”上,我們沒有從事主持人的職業,但除了睡覺與獨處,每天也在說話。能否學着藝術點說,廢話少說,傷人的話少說,放慢語速,不求金玉良言。小事,幽默點說;沒把握的事,謹慎點說;沒發生的事,不胡說;做不到的事,不亂說;傷心的事,對人要選擇性地說;自己的事,聽別人怎麼說;長輩的事多聽少說;夫妻的事,商量着說;孩子們的事,開導着說。腦子總有一根弦繃着:說,還是不說?這是個問題。

雖說是《白說》不會白說,他以主持人的身份傳播正能量,引領和提升了聽衆與觀衆。那我們尋常人好多的話可能是白說,但白說還是得說,只是儘量要開口有益,說好話,這也算《白說》沒白讀。

《白說》讀後感3

幸福可以無限靠近,無法徹底到達。——《白說》

書中所講涵蓋時政、教育、改革、音樂、閱讀、人生等多個領域,於我而言,有的過於高深,有的是知識盲區。但是,字裏行間總能讓人感受到白巖鬆的博學、包容、有遠方、會思考、敢擔當。

1關於讀書

關於讀書的意義,有兩句話讓我印象深刻。“當我還是個孩子時,我吃過很多的食物,現在已經記不起來吃過什麼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們中的一部分已經長成了我的骨頭和肉。讀書也是這個道理。”

“每本書都是一扇窗,通向我們沒有涉足的新世界。”

書中,白巖鬆如是說,“所有讀過的書都像是不斷匯入江河的涓涓細流,幫助你慢慢地成長,變得壯闊、深遠。你怎麼知道是哪條匯入的溪流讓黃河成爲黃河,讓長江成爲長江?同樣,我這一路上從書中汲取了這麼多營養,無法界定到底是哪本書塑造了我。”白巖鬆“江河的來由”與“人是吃飯長大的”大同小異,都告訴我們,讀書是一個慢慢積累的過程,用哲學的話說,那就是量變引起質變,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

我也慢慢感受到,讀書是一種樂趣。最重要的是,能夠帶來樂趣的,是讀書本身,而不是讀書以後的結果,讀書也不是爲了堅持而堅持。

2世界不是非黑即白那麼簡單

小的時候看諜戰片,最喜歡問的一個問題就是“他是好人,還是壞人?”漸漸長大,就會明白,沒有純粹的“好”也沒有純粹的“壞”,每個人心中都並存着好的一面和壞的一面,有的只是做了好事的人和做了壞事的人,世界不是非黑即白那樣簡單,人也不是非好即壞那麼絕對。

3關於法律

法律不是最高的行爲準則,而是最低的道德底線。法律不能讓你變成好人,但是它要求你杜絕壞的行爲——搶劫、偷東西、殺人是不行的。就像將“家暴”寫進法律,並不能保證每個人的婚姻都可以幸福美滿,但至少可以讓一些人的婚姻不那麼痛苦。

4“你們都是兇手”

“中國這列火車,我們希望它朝着正確的方向走。但是別忘了,一定有人攔在車的前面把它往回推,也有人在側面瞎推。更可氣的是,還有相當多的人,坐在車頂上,事不關己。”想起《悲傷逆流成河》中,易瑤跳河前說的“殺死顧森湘的人不是我,但殺死我的兇手你們知道是誰!”每個人都抱着一種看熱鬧的心態,都是一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模樣。希望自己能做個推火車的人。

最後想說,白巖鬆思考問題的角度是我所想不到的,就像摔倒的老人爲什麼訛詐救他的人?像我,大概只能評價“世風日下,道德敗壞,讓我們往後怎敢扶人一把”,但白巖鬆卻能想到“如果中國的老人都有醫療、養老保險,還會發生這麼多起訛詐事件嗎?因此,涉及道德的問題,不應追問人們“有沒有道德”,更應該思考的是,我們的社會環境、相關的法律制度,是否進步到了讓人們“可以展現道德”的時候。中國人不缺德,缺的就是讓“德”展現出來的制度保障與大環境。”看到了媒體人敏銳的視角以及憂國憂民的責任感。

真正的知識分子,不僅要有當下,更要有責任與遠方。共勉!

《白說》讀後感4

約莫是在初中二年級的時候,在某出版社到學校裏擺書攤的地攤裏看見了老白的《痛並快樂着》,依然清晰的記得白色封面下寫着痛並快樂着幾個字。翻開書,不是一上來就balabala的開講,而是有幾頁十幾幅照片,每幅照片下面都是一句話,或描述內容,或描述場景。深刻體會到老白是一個性情中人。果斷,書買了。回家花了兩個晚上讀完,初次體會到在當時我看來的一種獨特的思想在思考人生,從此認爲老白是難得的思想隱士。

兩天前,無意在書城看到老白的《白說》,果斷,入手,看看在說些啥。就是這麼巧,又是兩晚讀完,即使身體再累,熬夜,也有想要把它讀完的衝動。拜託,哪裏來的這麼多衝動,應該說,老白在講的事,以及困擾過他的事都是最近困擾自己的。沒有標準答案,但老白以老朋友的身份,及時的出來告訴你,這些都是要經歷的,過去了,突破了,內心就平靜了。太認可他的主要觀點,人生在不同階段有不同追求,一旦物質上滿足以後,能否尋找到信仰就成了焦慮和煩惱的源頭,其實我們追求發都是內心的平靜!

老白的《白說》在前半段對這些思考特別到位,尤爲喜歡他講道德經的那篇,讀來之後有豁然開朗之感。白說,他說了很多,讀了後很快也會忘了那些話,但留下的是曾經有過的共鳴,和尋找內心平靜的另類領悟。

《白說》讀後感5

這本書好友限定我兩天看完。本以爲做不到,結果很輕鬆。這本書適合一氣呵成讀完。

白巖鬆是我的精神領袖,他教會我用理性看好自己。

我眼裏的白巖鬆理性而有溫度。無論面對自己,還是社會上衆說紛紜的社會現象,他從來不會簡單地定義好與壞。而是用理性的眼光、客觀地筆觸來描繪。透過他的文字,你能讓自己冷靜下來和他一起思考,然後獲得前行的力量。

他說:讀書,最終的目的都是讀自己。乍看,有些懵懂。但當你靜下來,慢慢去思索和品味之後,那種頓悟和與作者的契合會讓你熱血沸騰。

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太紛亂,也太功利。很多時候會讓人惶惑不安,缺乏安全感。而白巖鬆的文字猶如一劑安神藥,讓你瞬間沉靜下來,並有了前行的希望和動力。因爲他是真的有遠見。

他說:包容是閱讀的另一種趣味。我喜歡並認同這樣的觀點。在這個時代裏,認爲受到委屈或不平待遇的人太多,所以人們心煩氣躁,所以意亂情迷。對於此,只有先去理解和包容,纔會獲得情感的共鳴。待情緒歸於平靜, 再細細研磨,然後終會明瞭:受到委屈或不公平的待遇,彆着急,把它留給時間,不要總是當下見。當你以積極的情態去面對之後,也許會有不一樣的感觸和收穫。其實,人生的大道理,認認真真去做就好了,沒必要去爭。

白巖鬆的語言和文字,給我的感覺就是在講故事,用感性的方式傳達理性。作爲一個媒體人,他的主要職責就是傳播,傳播理性,傳遞思考,傳達一種精神和信仰。都說,如今的中國人最缺少信仰。不太認同。我覺得不是缺少,而是信仰得太膚淺和功利。但不管怎樣,信仰是不應該缺的,因爲有信仰纔會有敬有畏。

這本白巖鬆起名爲《白說》的書籍,多多少少讓我看到了作者的一種調侃,但更多的是一種提醒。提醒我們走走停停,提醒我們爲什麼前行和怎樣前行。

他的文字中,一直有一個聲音提醒我:你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了嗎?這是一種思考,也是一種聲音。他告訴我們,唯有每個人都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我們這個民族、這個國家,纔會更強大,更富有,我們也纔會更幸福。

“幸福”是當下我們談論最多的字眼。但誠如白巖鬆說得那樣,“幸福就像百分之百的黃金,沒有絕對的抵達,但是可以無限靠近。

他說,傳播,歸根結底,就是給別人講一個好的故事。希望我做到了。

《白說》讀後感6

借一雙眼睛看世界,所以很喜歡央視主持人寫的書,《白說》共分爲“歲月”、“價值”、“溝通”、“態度”、“時代”五個部分二十餘章,通過記錄他15年來在各個場合與公衆的深入交流,分享其世界觀和價值觀。書中內容涵蓋時政、教育、改革、音樂、閱讀、人生等多個領域,每篇文章後都有一篇“自己的讀後感”,增加了文章的豐富性;用與讀者相同的身份,做進一步跨越時空的交流。對於中國時政和改革,白巖鬆直言不諱,他說“中國結束了捱打的時代、捱餓的時代,正在進入一個捱罵的時代。”“眼下這個時代的不夠公平,是通往更高層次的公平的必經之途。”“中國人似乎在用望遠鏡看美國,美國所有的好,都被這個望遠鏡給放大了。美國人似乎也在用望遠鏡看中國,但我猜他們拿反了。”

改革開放三十年,中國的物質快速增長創造了世界奇蹟,GDP以年均10%左右的速度直線上升,世界排名由第十名升至第二名,不止翻了兩番,財稅的增長速度更是遠超GDP的增速。不可否認的是,在追求GDP增長的過程中也積累了相當多的問題,而且現在似乎成了問題的集中爆發期。但我們不能因此責怪政府、痛罵社會。我們今天的社會發展模式,歐洲走過,日本走過,有人說是“中等收入陷阱”,但哪個成長期沒有困難?白巖鬆結合自己的成長故事講述中國夢,這也是普羅大衆走過的歷程和該有的夢。針對當下社會的紛紛擾擾,白巖鬆則在書中表示:“理性,是目前中國輿論場上最缺乏的東西,有理性,常識就不會缺席,但現在,理性還是奢侈品。也因此,中國輿論場上總是在爭鬥、搶奪、站隊並解氣解悶不解決。”“資訊爆炸時,別被忽悠了。”

新興媒體,假新聞太多,傳統媒體,時常態度失真。錢的力量太大了,市場的力量也太大了,一時間,虛假新聞和有償新聞層出不窮,一味地迎合、媚俗、八卦,人羣中的對立和撕裂也愈演愈烈。身處這樣一個快速變革的傳媒時代,如何處理自己與傳媒之間的關係,面對紛繁複雜的資訊,如何擁有獨立思考和獨立見解,變得越來越重要。既不能徹底隔絕,也不能沉浸於此。不僅要選擇接收什麼樣的資訊,還要選擇用什麼樣的態度對待它。當信息趨於對等,每個人又學會了理性思考,負責表達,這個社會的輿論環境該會改觀。

在關於生活和幸福的話題中,白巖鬆寫了一個細節:“曾經在飛機上看過一篇康洪雷的專訪,被一個細節戳中淚點。康洪雷是我的內蒙老鄉,當初當助理導演的時候,每天都要面對亂七八糟各種事。早上起牀,總會有一番掙扎,然後對自己說,你康洪雷開心也是一天,不開心也是一天,你打算怎麼過?說完之後衝出屋子幹活去。看到這兒我熱淚盈眶,把雜誌合上了。”有一段時間,因工作的糾纏和人事的紛擾,很有一種想一走了之的衝動,每天上班前都需要給自己鼓勁。讀到這兒,一下釋然,堅強銳利如他們,也會如此,於我更不足爲怪。自此,一掃陰霾,一身陽光。人不是孤立的存在,每當遇到挫折和問題時,我首先想到的是去找一找合適的書籍,靜下心來閱讀。相信這世界上一定有這樣一本書能在你不知所措的時候給你安慰,讓你冷靜下來整理思緒再次前行。

一部《白說》,沒有教條,極少理論。只像一個充滿睿智的大哥哥與你促膝談心,以其凌厲但卻無比平實的“白氏”話風直面現實,讀來親切自然,時時處處體現着白巖鬆對人生的參悟,作爲新聞人的敏感和對社會的責任感。

《白說》讀後感7

《白說》這本書裏,每一篇文章之後,都有作者自己對於自己文字的讀後感,我覺得這樣挺好,最起碼對於自己說過的話進行梳理、整合和總結,未嘗不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情呢!在看完《漂亮的失敗是另一種成功》這篇文章後,覺得特別感同身受。這麼多年,經歷了浮浮沉沉後,覺得自己在面對失敗與挫折後的心境有了大幅度的提升,我想對我而言,與其去羨慕別人成功的結果,不如享受自己奔向“成功”的過程。雖然在很多人眼裏,我是個loser,但是我十分清楚的迴應自己的內心,我其實是個心理十分強大的人。曾經我對自己說過,我也在博客裏提到過,我是一個觸底反彈特別厲害的人,只要我還有口氣在,我依舊會遵循自己的想法生活。在這個成功學氾濫的時代,每個人都夢想着成爲像馬雲一樣的人物,但是卻沒有馬雲那樣的辛苦和機遇,人們追求的大多數是表面的成功,從來都是隻在乎結果,卻忽視了過程的享受,甚至爲了某種期待,人們開始不擇手段,這在我們身邊的例子還少嗎?

之前參加選調生同學的婚禮,一桌子好久不見的同學,或熟悉或陌生,但是看着他們年紀輕輕的都已經在省裏工作的那種感覺是很欣慰的,由衷的爲他們感到高興,他們在聊着彼此的工作晉升,聊着省裏面的人情世故,這個現在幹到哪個職位了?那個爬到什麼官職了?我在一邊靜靜的聽着,不時露出暖人的微笑,他們聊的起勁兒,我又不喜打擾,當然,也是打擾不着,畢竟距離我自己還有很遠的距離,他們聊着聊着,忘了是誰先注意到的我,然後說你現在怎麼樣啊?我說挺好的,不愁吃,不愁穿,有工作忙,問我現在在哪呢?我詳細的說出自己的工作情況,衆人張大嘴巴一臉詫異,唯獨我自己泰然自若。我從來沒有跟誰去比較的想法,我總是覺得每個人的起點不一樣,背景不一樣,所以沒有必要放在一起比較。我跟他們說,你們聊你們的,我聽着就好,反正也聽不懂什麼,大家都挺好不是嘛!這是發自內心的,因爲我確實聽不懂,哈哈,很多人曾經對我說,你有點白瞎了知道嗎?開始的時候,包括一次次被半道頂下來的時候,我有怨過,有氣憤過,但這早已成爲過去。慢慢的開始選擇接受。有時,我還會自嘲說自己拽了我這屆選調生的後腿,這純屬玩笑話。我不覺得自己失敗,反而覺得自己享受工作的過程,忙碌的工作之餘,給自己放個假,出去玩玩挺好的。就連加班都被我享受得一塌糊塗也是醉了,畢竟人的想法不同,思考的方式也不同,爬得再高也有恐懼的一天,一步一個腳印穩穩當當的行走不是更好嘛!再說失敗,誰沒有失敗過,誰沒有挫折過,難道遭遇了這些就不會行走了嗎?就自暴自棄了嗎?遇到困難就在想完了,我不行之類的想法。失敗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面對失敗,每一次失敗都預示着下一個成功的開始不是嘛,那就奔着目標前進唄,有啥呀!

《白說》讀後感8

一個人如果沒有經歷過挫折和失敗,就很可能夭折在通往成功的路上,成功固然好,失敗也沒關係,重要的是在過程中我們能夠得到什麼?

自從掀起大學習熱潮後,大家借閱圖書量突飛猛進,整個站區都充滿了讀書的氛圍,看書成了收費員們閒暇時的小甜點,大家都沉浸在書的海洋裏。

我當然也不甘落後,其中白巖鬆寫的《白說》一書深深吸引了我,白巖鬆大家並不陌生,在我的印象裏對他的認知僅限於他是一位優秀的新聞工作者,他被所有的榮譽和光環包圍着,像是不食人間煙火的仙人。但當我讀書以後,對他的認知逐漸清晰,他是一位喜歡古典音樂、喜歡足球也愛看球、有思想、敢想敢說敢做、堅持運動、併兼職大學生的一位有血有肉的平凡人。

《白說》一書,文字直白、道理通透,寫的都是作者當下的感受,其中有很多讓我看了一遍還想再看一遍,總是意猶未盡。書中說道:“漂亮的失敗是另一種成功,”白巖松本人也用自己的人生經歷證實了這一點,他大學剛畢業那年,分到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但報道的那天卻被通知:“對不起,你的關係已經被退回廣播學院了,我們不要你了”,對於當時只有21歲的他,遭受如此打擊之後,不是用衝動解決問題,而是選擇冷靜一段時間再做決定。一年以後,他的付出和努力也只換來在《中國廣播報》和一羣中老年人排節目表的工作,他又選擇用冷靜的態度去面對此時的不如意,正是由於他的這份冷靜,纔有後來的成功,他始終堅信失敗是另一個成功的開始。很快,他就成了獨當一面的編輯、業務骨幹,有了此後所有的成就。

每屆“感動青銀”十佳人物在成功之前都經受了苦難和挫折,但是一個人如果沒有經歷過挫折和失敗,就很可能夭折在通往成功的路上,成功固然好,失敗也沒關係,重要的是在過程中我們能夠得到什麼?

俗話說“失敗乃成功之母”,我們要勇於面對失敗並要戰勝它,同志們大膽向前,用我們的熱情去爲高速事業做貢獻。

《白說》讀後感9

寒假期間,正好有充足的時間做些有意義的事情,比如“讀書”,“茗婉書吧”再次發起讀書活動,和喜愛讀書的書友們一起共讀了《白說》這本書。正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常讀書不僅可以陶冶人的性情,也是保持身心健康的一種有效方式。讓我們跟隨着音樂和書友們的“讀後感言”走進這本書的內心世界。

關於“白說”

《白說》是央視資深新聞人白巖鬆繼《幸福了嗎》《痛並快樂着》之後的全新作品,一部“自傳”式的心靈履歷。通過近年來於各個場合與公衆的深入交流,以平等自由的態度,分享其世界觀和價值觀。時間跨度長達十五年,涵蓋時政、教育、改革、音樂、閱讀、人生等多個領域,溫暖發聲,理性執言。在有權保持沉默的年紀拒絕沉默,爲依然熱血有夢的人們敲鼓撥絃。儘管“說話不是件好玩的事兒”,依然嚮往“說出一個更好點兒的未來”,就算“說了白說”,可是“不說,白不說”。

關於“幸福”

幸福能夠無限靠近,無法徹底到達。

書中白巖鬆提到幸福和人、國家、信仰都有關。別人對你的一番言語或者評價可能就會改變你幸福的心態。國家政策制度的一舉一動也會影響你對幸福的感受。信仰更是能夠改變一個人對幸福的明白,大多數人的信仰都是人民幣,人民幣嚴重影響着這些人的幸福感。如果你有屬於自己的其他信仰,你就會有一種屬於你的另一種幸福。其實在作者看來,幸福不僅僅僅和人、國家、信仰有關,還和每個人的價值觀、心態、性格都有關。

關於“失敗”

漂亮的失敗是另一種成功。

看完《白說》這本書,作者的很多觀點我都非常認同。作爲一個文字的傳遞者,他沒有隱藏自己,而是將生活中許多不同面的事情以自己的角度去思考並揭示出來。

漂亮的失敗是另一種成功。作者舉了許多例子來論證這個觀點,從我自身來說,我覺得自己現在的生活狀態就是由許多失敗積累而來的,而我還比較滿足於現在的生活。通過失敗,我們會往更深處去思考自己,由此得出來的結論或思考總比順暢時的感受要深得多。讀大學時我經常有這種感受,但現在不常有了。不過,我還是非常喜歡失敗所帶來的迷茫與痛苦,因爲它又在警示自己:你成長的機會又到了!

《白說》讀後感10

我相信在很多新聞學子的眼中,白巖鬆似乎就代表了我們的最高新聞理想。一個優秀的新聞人就該是他那樣的。

夠睿智、高情商、有學識、有毅力、有閱歷……這些特質使他成爲許多新聞學子眼中新聞理想的化身。

看完整本書,說實話我能記住的內容不多也許是這本書乾貨太多,每一篇都是一場精彩的演講,一口吞下當然消化不了。

但在閱讀的過程中,還是得到不少的觸動關於自己、關於社會、關於國家的思考。這是一個衆聲喧譁的時代,我們被時代趕着往前跑。無論是對自己還是我們所處的社會,都欠缺一份思考。

是的,我們都需要放緩一下步伐。去思考一下更好地與自己相處。去思考社會、國家在GDP快速發展下衍生的問題。

每一代人都會面臨時代的壓力,每一代人的青春、奮鬥都不容易。我們父輩一代面臨的是溫飽的問題,我們這一代要面臨高房價、醫療、食品安全等一系列問題。

社會在往前走,遇到的問題也會越來越多這是我們無法避免的,我們所能做的,就是一步一步做好自己。每個人的每一點微小的努力,都將改變時代潮水的方向。

這是一本讀過後,也值得在閒暇時翻翻的書。不需要從頭看起,隨便翻開一頁,不會影響你的閱讀體驗,或許還能收穫新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