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國史大綱》讀後感範文(精選4篇)

《國史大綱》讀後感範文(精選4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2W 次

《國史大綱》讀後感範文(精選4篇)

《國史大綱》讀後感範文(精選4篇)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國史大綱》讀後感範文(精選4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國史大綱》讀後感1

讀《國史大綱》的的第二階段已經告一段落,已經減少了第一階段看書的那種生澀感,當時看着繁體字相當頭大,現在聯繫着上下文的理解好多了,有可能也是第二階段所看的內容在朝代上跨度不大,所以沒有在藉助喜馬拉雅了,度娘嘛還是沒少用了。看書的速度還是不快,時間調整的不好,這一點還需要好好計劃,擠出充足的時間細細讀書,但是每年到臘月公司的情況,擠出的時間就想睡覺啊。

這一階段看的是西漢、東漢、三國、五胡十六國,南北朝時期,剛剛一統的中國,又開始四分五裂了。西漢自漢高祖到平帝共經歷了二百二十一年,王莽從攝政到建朝滅亡共經歷了十八年。漢高祖得天下,“封同姓王,封功臣爲侯”,所以政府的組成人員分爲四種,第一類人是宗室,第二類人是以軍功受封的侯。第三類是富人,這些人選爲郎、吏。第四是雜途即文學、儒士。王莽以後,漢宗室光武復興,成爲東漢,一共十三帝,共一百九十六年。這個時期的政府是可以分爲兩個部分的,一是王室二是政府,王室又分爲王室自身、外戚、宦官。東漢諸帝大部分童年即位、或者夭折,以及絕嗣,所以多母后臨朝,母后後面是一個大的外戚集團,宦官也在王室與政府之判分下也得到了地位。沒有向心力,只顧自己的集團利益,這樣豈能長久。於是三國魏、蜀、吳鼎立。魏,除曹操後追封爲魏武帝外,共五帝四十六年。蜀,四十三年共劉備和後主劉禪兩位皇帝。吳,孫權,共四位大帝五十九年。“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篡位成功,繼位十六年後,滅吳完成了一次大統,共五帝五十二年,貴族家庭的腐化,賈南風、八王之亂,西晉氣數漸散。晉室遷都南京,史稱東晉,共十一帝一百零四年。東遷時,衣冠也跟着南渡,北方的中國便陷入了紛亂中,割據成了五胡十六國,先後共一百三十六年。東晉的日漸蕭條,門第的日漸成長,晉室分崩離析,宋、齊、樑、陳合起來稱爲南朝。此時北方經歷了五胡的長期紛擾之後,也找到了復興的新機運,北魏、西魏、北齊、北周合起來是爲北朝。一路數下來,心情還是跟着跌宕起伏,“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還是無限感慨。

這一大期間,中國的士人入仕的途徑經歷兩個階段,慢慢的正要走向科舉制度。首先是察舉制,東漢的兩大入仕之徑一個是地方察舉,另一個公府徵闢。地方察舉由賢良方正、能言善辯之士到孝廉。文帝時“孝剃、力田、廉吏”是最深得朕心的,徵闢制,皇帝親自招是“徵”,待遇極高,朝廷設壇席,帶若神明,相當重視,官府叫“闢”。九品中正制,就是魏尚書陳羣提出了九品官人法。朝廷用人委託尚書,尚書根據中正所銓定的等級,委以重任。州設大中正,中央官兼職,郡設小中正,小中正根據所知給出評價,大中正在根據評價,定品級升遷或者罷免。中正與察舉相比較:察舉之權在地方官,中正制度下奔集中央;察舉制度只爲士人入仕的初步,以後官位的升降在於中正之品狀,品者履行,狀者才能,品可以定,狀於入仕之後另有考法,九品中正制上承察制,下銜科舉制存在了有四百年之久。其後緊緊銜科舉制。每一種納賢制度在當時都覺得符合當時的社會選材標準,但最終都淪爲了黨派的工具,結黨營私,拉攏自己的關係,掛着納賢的牌子,趕着利己的勾當。

“大風起兮雲飛揚”漢高祖的一腔豪情壯志,也凸顯了這個朝代對文化的重視。西漢中央政府之文治思想,最早由賈誼提出了裁抑諸王國、捍禦匈奴、教育太子、尊禮大臣、闡楊文教、轉移風俗幾大項。漢武帝即位,銳意改革,領軍人物董仲舒,重要舉措爲設立五經博士,專門研治歷史和政治,雖不直接參加實際政治,但是還是有自己的見解,也逐漸的在發揮出了作用;爲博士設立弟子員,額定五十人,可以入仕;郡國長官察舉屬吏的制度;禁止官吏兼營商業;打破封侯拜相的慣例。民間的儒業普遍發展,博士弟子額日益增添,以此循環,形成門第,後置成“二重君主”的觀念。大門第大家族們隨晉室東遷以後,隨意圈佔土地世襲,貴族公子無近憂無遠慮,隨意肆情放志。北方留下來小門小戶爲了生存不得不與五胡建立關係,靠自己的才能維持生存,保持着清醒與鬥志,兩者相較,誰輸誰贏一目瞭然。

看了忘,是現在的狀態,多虧還有每天的去打卡可以回顧一下,要不然,一輪過後還真就記住了一個書名。加油!加油!

  《國史大綱》讀後感2

錢穆老先生的書以前沒完整地看過,看的都是節錄,當然也讀過對他的文章的評論。

今天終於把厚厚的上下兩冊《國史大綱》看完了。

以前只是覺得老先生是一個嚴謹的治史者,看過他的書後,才明白,老先生的胸中充滿了真正的愛國主義熱忱,才明白,沒有對自己的國家和民族深沉的愛,是不可能做好歷史學的研究的。

老先生的書開篇不是緒言,而是沒有任何題目的一篇告示(我姑且這樣命名它)。我把它摘錄下來和大家分享:

“凡讀本書請先具下列諸信念:一、當信任何一國之國民,尤其是自稱知識水平線以上之國民,對其本國已往歷史,應該略有所知(否則最多隻算一個有知識的人,不能算一有知識的國民)。二、所謂對其本國已往歷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隨一種對其本國已往歷史之溫情與敬意(否則只算知道了一些外國史,不得雲對本國史有知識)。三、所謂對其本國已往歷史有一種溫情與敬意者,至少不會對其本國已往歷史抱一種偏激的虛無主義(即視本國已往歷史爲無一點有價值,亦無一處足以使彼滿意),亦至少不會感到現在我們是站在已往歷史最高之頂點(此乃一種淺薄狂妄的進化觀),而將我們當身種種罪惡與弱點,一切諉卸於古人(此乃一種似是而非之文化自譴)。四、當信每一國家必待其國民備具以上列諸條件者比數漸多,其國家乃再有向前發展之希望(否則其所改進,等於一個被征服國或次殖民地之改進,對其國家自身不發×關係。換言之,此種改進,無異是一種變相的文化征服,乃其文化自身之萎縮與消滅,並非文化自身之轉變與發皇)。”

我不一個國粹主義者,更不是一個狹隘的民族主義者,相反的是,我可能是中國改革開放後最早在學校裏就接觸外籍教師的中學生,更不要說我大學學的是被認爲是最傳統最優雅的法語,也不必說我在大學實習時就和那些洋人們成天呆在一起,更不必說我甫一工作就是幾乎天天和外國人打交道,這樣的教育背景和學習工作經歷讓我不得不成爲一個從來就能跟上時代、願意跟上時代的人,時至今日,年近不惑的我照樣是MSN和QQ並用,周杰倫與莫扎特同聽,“偶”和“我”交替共使,《歐洲史》和《蠟筆小新》齊看的雙子星(偶的星座,這個俺也瞭解),但是我一直沒有停止過思考,在思考的過程中,老先生上面這番話挑動了我想說出我的想法的慾望,多年不寫作的我冒險拿起筆來,想直抒胸意。

改革開放近三十年,我們這個社會一直都呈現出讓人眩暈的高速發展,無數大戲的幕布不斷的拉開,讓人目不暇接;天使和魔鬼交替出現,讓人心浮氣躁,幾乎每天都有最新的話題在報紙上、在雜誌上,在電視上,特別是在網絡上形成大規模的討論,真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現在幾乎是最熱門的話題就是關於“國學”,這不奇怪,一個國家和民族,在它日漸復甦並走向強大的時候,必然會回過頭去審視自己的文化,必然想從自己的文化中找出支撐自己走向強大之路的力量,同時也要向全世界宣示自己這種強大的文化必然性,我覺得這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在喧囂的討論中,在激烈的辯爭中,關於四書五經我聽得很多,關於國學啓蒙我聽得很多,關於國學進入義務教育體系我聽得很多,因此而特別火起來的《百家講壇》對國學的宣講我也聽到很多,但是我卻很少聽到“國史”二字,彷彿我們這些“國學”精粹,只是我們的先人們在山裏挖出的一堆金子,一代一代的傳到我們手裏的物質財富而已,而不是一種和國家、民族的歷史緊密相連的文化財富,我不明白,不讀國史,不知道這些“國學”的歷史發展進程,不知道這些“國學”的生成的土壤的質地的人們,能夠真正讀懂“國學”、繼承“國學”,傳播“國學”和光大“國學”嗎?今天在讀丹納(HippolyteAdolpheTaine)的《藝術哲學》的時候,我發現這個十九世紀中葉的法國史學家和批評家對藝術(一般我們可以認爲詩歌、雕塑、繪畫、建築、音樂是、藝術的五大門類)的理解有這樣的說法:“要了解一件藝術品,一個藝術家,一羣藝術家,必須正確地設想他們所屬時代的精神和風俗概況,這是藝術品的最後解釋,也是決定一切的基本原因。”我覺得這樣的研究方法,同樣適用於我們對“國學”的理解、繼承、運用和發場光大。

讀罷老先生的書,才發現以前腦子裏的中國歷史全然是支離破碎的一堆殘磚斷瓦,不見地基,亦不見牆體,更不見屋檐,由此自己那點可憐的“國學”知識,亦不過是一些斷章取義的殘湯剩水罷了。

讀罷老先生的書,才真正的清醒起來,才知道“國學”不和“國史”並聯,只不過等於是一堆支離破碎的“垃圾數據”,沒有放進一個數據庫裏,就算是放進了數據庫,也沒有設定運算公式,也就無法得出什麼運算結果。

因此我做了決定,在翻出二十年前老爸給買的中華書局出的《四書五經》的同時,再讀一遍老先生的《國史大綱》;在讀《四書五經》的時候,旁邊要放上老先生的《國史大綱》。

  《國史大綱》讀後感3

平常我喜歡看書,上大學時去的最多的地方除了籃球場、自習室和實驗室就是圖書館。幾乎每個星期我都會去一趟圖書館。如果因爲學習或其他事情很忙,長時間不看書,心裏就會不踏實,總覺得缺點什麼。

我喜歡廣泛地看書:從《春秋左氏傳》的動輒火拼到《鐵凝散文集》的細膩描寫宛如細水長流,從《金屬材料學》的寬泛講述到《固體物理》的嚴謹推導,從《老人與海》的硬漢形象到《飛鳥集》的恬淡老人,從《誅仙》中張小凡的執着到《夢裏花落知多少》中三毛的哭泣,書籍一直陪我走過了大學四年,從來不離不棄。

獨樂樂不如衆樂樂。在這裏,我想向大家推薦一本書:《國史大綱》,作者錢穆。錢穆老先生是我最尊敬的人之一。錢老寫過很多關於歷史的書,我都喜歡看。其中尤其喜歡看錢老的《國史大綱》。讀這本書最大的感受是從書中感受到錢老對祖國的強烈的熱愛。大師對祖國的熱愛躍然紙上!

《國史大綱》是讓人尊敬的,因爲她有一個讓人尊敬的作者。錢老在《國史大綱》的序言裏說,編寫該書的背景爲抗戰時期北大、清華等大學都遷入昆明成立西南聯大,錢老任教於西南聯大,苦於沒有合適的給學生講歷史的教材,於是在戰火中編寫了該書,歷時數載。如此認真寫書的作者現今社會不多。而錢老只上過小學,但博學篤志,終成大家。只錢穆的名字就足以讓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國史大綱》是讓人溫暖的。整本書大師對祖國的熱愛一直溫暖着看書的人。打開書序言就可以看到“當信任任何一國之國民,尤其自稱知識在水平線以上之國民,對其本國已往歷史,應該略有所知,所謂對其本國已往歷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隨一種對其本國已往已往歷史之溫情與敬意。”。我喜歡看歷史類的書籍,對歷史的要有“溫情”是我第一次聽說。我們接受的高等教育要求我們要像旁觀者一樣看待歷史,看歷史不應該帶有感情。《國史大綱》讓我們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待歷史,這對於喜歡嘗試的年輕人來說無疑是相當具有誘惑的。

《國史大綱》是讓人興奮的。繼續往書後翻看,錢老沒有讓人失望。錢老寫到中國的思想家孔子比西方的思想家蘇格拉底等人早幾百年。常常聽到中國比西方國家落後,對於自信越來越少的中華民族人民而言,看到這頁幾行字無疑是讓人興奮的!驕傲的!

《國史大綱》是發人深省的。接着看書,我們可以瞭解到漢唐詳細的稅制,農民需要繳納包括徭、賦、役等多種稅,最高時可以達到三分之一,低的時候也有十六分之一。對比現今政府取消農民的舉措,令人稱讚!我們還可以看到歷史不一定就嚴格按照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劃分。我們一直的印象是中國有長達兩千年多年的封建社會,其實不然。因爲到了漢朝權力機關已經由之前的皇帝代表的貴族統治轉爲丞相代表的士人階級組成的政府和皇帝代表的貴族一起統治。丞相對皇帝負責,皇帝如果不稱職也會受到彈劾。王莽走向政治舞臺中心就是很好例子。到了隋朝的`科舉制度使選拔人才也有了公開客觀的標準。這表明中國已不再是君主專制,而封建社會的標準是皇帝代表的貴族統治形式的君主專制。因此不能認爲中國有長達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的封建社會,中國社會形態是具有中國特色的。這點可以推廣的生活、學習以及工作。

《國史大綱》是簡練的。我看過黃仁宇的《萬曆十五年》,那也是一本好書。也從一個特別的角度來看待歷史。在視角方面可能《國史大綱》遜於《萬曆十五年》,但是在用詞方面後者遠遜於前者。中國漢字的美在《國史大綱》中體現得淋漓精緻。

《國史大綱》是完整的。就像完美的東西是不存在的一樣,《國史大綱》也有瑕疵。該書在關於民族方面有些偏激,在閱讀時需要特別注意。但是這些掩蓋不了大師的魅力,恰恰顯示出大師不是神一樣不可靠近,他也是有血有肉的人,具有感情的人。

《國史大綱》遠不止是一本完整的、簡練的、發人深省的、讓人興奮的、讓人溫暖的、讓人尊敬的書。有些收穫只能意會,無法言傳。這裏我向大家推薦這本書,分享我讀這本書的快樂!

  《國史大綱》讀後感4

一腔熱忱的挑讀一本繁體版的國史,還不是白話文,有那麼一瞬間自己都覺得自己好神氣兒。其實好多字不認識,沒關係度娘來幫忙,好多句子超級乾澀不懂,百度度娘劈里啪啦,開始就繼續,知道多少算多少吧!

先理一理年代表“夏商和西周,東周分兩段;春秋和戰國,一統秦兩漢;三分魏蜀吳,二晉前後延,南北朝並列,隋唐五代傳,宋元明清後,皇朝至此完。”其實這些早都記不住了,一點點的看,剛好理一理朝代的順序。書上每個時期每個朝代都有個帝系表,差不多每一年都有詳細的事蹟記載,尚書爲最早的史書,有缺失,春秋爲最早的編年史,然後有春秋,再有左傳,以記載列國會盟與戰爭爲主,再接着有史記,以人物爲中心再有漢書,逐漸形成了我國的正史。自己看的最亂的是春秋與戰國,一會這個興起一會那個滅亡一會又是吞併,愣是沒理出來個頭緒。愚昧的以爲春秋有五霸,原來還有那麼多的諸侯國。

看到了國家的形成。趕着最後的兩個小時去成博看了“秦蜀青銅展”。進入館裏第一眼看到的牆上四個象形文字“宅茲中國",它出自何尊銘文,銘文記述了成王繼承武王遺志,營建成周之事,而銘文中的“宅茲中國”是“中國”這個詞的最早的來源,是這片華夏大地的名字。“中”字旌旗招展,“國”字長戈護疆,那一刻感嘆不已,感嘆漢字的如此神奇,也在剎那會想看書時中國是如何凝聚而成的。由氏族社會到奴隸社會再到封建社會,其實今天是爲了回答問題才正經八本去查了何爲“封建”,是分封管理的一種社會制度,我以前理解的就是壓迫、殘暴的代名詞,還有指的舊思想,愚鈍“封建老腦筋”“封建迷信”。現在這詞在我這裏是老詞新解,雖然它其實一直在那裏。

春秋和戰國時期的歷史典故成語特別多,“圍魏救趙、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完璧歸趙、臥薪嚐膽、朝秦暮楚、睚眥必報、烽火戲諸侯。”好多好多,有的是戰略部署,有的是隱忍爲再次崛起、有的是人物性格、有的也是時局所迫。歷史的遺留以各種姿態存在,不止於物,哈哈,嗚呼再嘆:“中國文化,精深博大,中國成語,乾坤霧裏!”沒有點歷史文化你是聽不懂滴,乖乖的好好學習國史吧。

學術在上古時期,僅僅是貴族階級所特有的,即祭禮。巡狩、封禪都爲古帝王的大禮,宗廟的“宰”和掌禮的“相”都是主持這些名分的人。頌詞、祈禱文、誓書的保存便形成了歷史。宗廟祝史兼掌占星氣侯,使民間依時耕稼。隨着周天子的衰敗,史官流散到諸列國,得以學術的擴散,祭禮帶有宗教意味與政治作用,,宗、政、學三者可以說爲混爲一體。墜落的過程中知禮的、有學問的在下位,而不知禮的,無學問的卻高居上層(暈,當時這個想把這個不明白的點當作問題問了,結果搞忘了),問什麼問這樣呢?只能尷尬的理解字面意思,總之,王官之學流散民間,造就了百家學說的開端。最開端無疑是儒學,漸漸百家爭鳴。以前慚愧,啥也不懂,感覺這次看書,只看了小小的小三分之一,在我心中法家地位凸顯,不得不說秦統一,商鞅功勞大,“廢井田,開阡陌、實行郡縣制”,使秦國的經濟得到了巨大發展,完成了統治階層的第一次集權,有了中國第一次版圖。真的可以看出中國不愧是文明古國,不陳腐、求突破,當時有先進思想的賢士碰到了伯樂,都得到了重用,公子小白和管仲,秦王和范雎等,戰國四公子養門客,有才能的如若毛遂自薦,都可有一番作爲的,自古以來亂世出英雄的。

以前讀歷史,百般不願意,現在重新學起,興趣漸濃,看兩頁,聽一天。開車、上班,只要有空閒就喜馬拉雅,聽春秋、聽戰國,還慫恿女兒聽聽山海經。不服老不行,記不住人、記不住時間,但是事情經過還可一,就是誰家誰誰打了另一家誰誰,然後怎麼破的僵局,肯定是白話好理解一些。收穫頗豐,比如以前只知樂羊子妻剪布勸學,不知樂羊也是魏國一戰將,痛飲親兒子的肉羹湯,含恨攻佔中山國。當時戰局的殘暴,不禁讓人毛骨悚然。

再想,鑑於自己還認不全字的白癡水平,是不是該改一下學習方法,嗯~好好想想,迎接新一輪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