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中國人史綱讀後感(精選7篇)

中國人史綱讀後感(精選7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7W 次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中國人史綱讀後感(精選7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中國人史綱讀後感(精選7篇)

  中國人史綱讀後感 篇1

寒假期間,我閱讀了《中國人史綱》一書,不由得爲我國近代英烈的浩然正氣和愛國情懷所感動。浩然正氣來自對祖國的熱愛對人民的忠誠。有了爲國爲民的責任感,就會產生捨身取義的壯舉。

在這本書中,列舉了很多愛國人士,如:錢學森爲了祖國的科技發展,毅然放棄了美國的優越生活條件和工作待遇,衝破阻力回到當時還相對落後的中國。爲組織領導新中國火箭、導彈和航天器的研究發展工作發揮了巨大作用,對中國火箭、導彈和航天事業的迅速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的事。從而體現了他一心報效祖國的強烈愛國情懷。

這本書讓我懂得了中國許多的歷史資料。讓我們對歷史的知識更加廣了。對歷史這門科目的學習可以事半功倍。

  中國人史綱讀後感 篇2

最近讀完了《中國人史綱》,從序言中知道了此叢書是柏楊先生在火爐般的斗室之中,或蹲在牆角,或坐在地下,膝蓋上放着用紙糊成的紙版和着汗珠,一字一字的寫成,感覺就像所有古賢“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司馬遷飽受宮刑之苦,憤而終成《史記》”一樣,大家都是源於“憤”而怒氣沖天,有一種宣泄的慾望,否則就憤怒成疾了。

爲什麼中國古代的文人會有這麼多的憤怒,還是現代好啊,中國國家統計局統計說,中國人幸福指數排在世界前20位!並且逐年上升。事實果真這這樣嗎?最近央視記者走基層,國慶期間忙着問:“您幸福嗎?”,就冒出個“我姓曾”這樣的“神回覆”,其實我們中國人一直就這樣“被幸福”着呢!但還是我們普通百姓的覺悟高,遇到了苦悶之事,就只是發發口頭的牢騷、喝幾口悶酒也就把這憤怒化解的煙消雲散了。我們央視記者推出這樣的新聞專題報道是何用意,是關心百姓生活的幸福度呢,還是在邀功表功?從央視一貫的作風——報喜不報憂,盡力粉飾太平——來看,央視的用意很顯然。其實我們中國人自己說:“我們現在很幸福,每天忙忙碌碌,趕着還房貸,趕着擔心明天的工作,趕着操心小孩的學費,再擔心老闆是否把自己炒了,我們真幸福得像豬牛!”而第三世界的窮國家印度人偏要說,我們中國人不幸福!印度人可以安心去流浪,也不愁餓死病死,而每個中國人都似乎覺得看不起病,不敢病,心天天放不下,不知明天自己會怎樣。說我們中國被要養活比印度多數倍的官員隊伍、要餵飽中國官員龐大的將軍肚、要裝滿外逃官員的行李箱、要養活無數的大蓋帽,中國的那點GDP餘錢肯定不多,用於人民福利的錢不會比印度多。

其實,中國人的不幸福不是現在纔有的,實際上在柏楊先生眼中,一部煌煌大觀的中國歷史,其實更是一部陰謀、政變、殺戮、詭計、猜忌的可怖歷史。在書中,柏楊先生能讓中國曆代帝王像小丑一樣跳來跳去,滑稽、荒誕;裏面,沒一個是好東西,鬧來鬧去,折騰來折騰去。我們可以和柏楊先生一起冷眼看歷史,嘴巴,大大地笑,說着真是高興暢快。可能正是因爲柏楊先生經歷過抗戰、解放戰爭的苦難(其間,柏楊娶了4個老婆,到了臺灣又娶了第5個),也許正如武學中所說的,受重傷時無意間會打通任督二脈,憤怒令血氣沖天,衝破了原有思維的侷限,更加深刻的感受到了生活、感觸到了社會,有感而發,由憤而作吧!因爲之前對於系統的中國歷史之知識只從教科書中得來,所以難免加上正統的烙印,現在再看這個,感覺即使矯枉過正,暴虐倍慘,亦強於正統之教科書。

爲了中國的未來,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夠認清歷史的本質,祈願未來的中國是真相和真話盛行、充滿民主、人民幸福的國度。祈願中國的未來不再僅僅有集權,而要有“百家爭鳴”、“異端學說”!

  中國人史綱讀後感 篇3

柏楊的《中國人史綱》,我是一口氣讀完的,當我翻過最後一頁的時候,深以爲這是一本很好的中國歷史讀本。它不同於以前讀過任何通史性質的書籍。柏楊真正做到了從嶄新的角度看歷史,從這本書中,可以看到作者真正的以一箇中國人而驕傲,真正的想中國強大,真正的去分析中國落後的根源。

柏楊以《醜陋的中國人》一書,在中國大陸,包括香港臺灣澳門,爲人們所熟知。在那個民族自豪感無上光榮的年代裏,出現這種不同聲音,顯得那麼的不和諧,同時也顯得那麼的警醒。我上初中的時候,曾經草草看了一遍《醜陋的中國人》,沒有什麼印象,但裏面所提到的民主,人權等等話題,卻深深印在我的腦海了。

直到去年在上海,從噹噹網上購得《醜陋的中國人》一書(從中也可以看出我國在媒體管制方面的放開,這種書籍以前是不可能被出版的),方始認認真真的閱讀了一遍。大概臺灣的學人都很崇拜胡適的緣故,我感覺書中到處可以看到胡適的影子,尤其針對中國傳統文化,柏楊的論調像極了胡適,都對傳統文化,包括語言文字,統統持反對的態度。

我在想,柏楊不過是一個繼承五四運動思想的文人。

《中國人史綱》讓我轉變了看法,讓我看到了一個不讀死書的柏楊。他的觀點鮮明,明確,一針見血。對於五千年中國帝王的豐功偉績,統統不放在眼裏,帝王們的好壞,完全取決於他對中華民族的貢獻,民主,人權等命題,於字裏行間慢慢滲出來,成爲本書的靈魂。

在書中,作者做了一項前人從沒有做過的工作,就是在每一個章節後面,加上了當時年代的東西方對比,通過對比,讓讀者更加清楚地看到了中華民族在世界上的地位變遷,從一個超級帝國如何轉變成爲一個東亞病夫,真的能夠喚醒我們中國人去反思。書中有寫到明帝國的黑暗和肆無忌彈的殺人的時候,要求讀者注意,同時代的英國,已經產生國會,《人權法案》已經生效,君主再也沒有權利隨意殺人,真正意義上的西方民主河人權觀念出現了,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中國這個龐然大物,開始逐漸落後於西方,直到清帝國入主中原,爲了鞏固它的統治,慘無人道的屠殺人民並且建立集權中央使之合法化,中國徹底滑向了深淵。第一次英中戰爭所帶來的屈辱,在這個時候就已經註定了。

同時書中特別提到了這樣一個問題,同時儒家文化系統的日本,在明治維新以前,更加落後於中國,是什麼原因讓他通過短短八年的時間,就超越了中國。我覺得這樣的問題,真的更加發人深省。

歷史在柏楊的筆下,再次變得生動,再也不是帝王將相的家族史,真正的是中華民族波瀾壯闊的發展史,願每一箇中國人,都能夠讀一讀這樣的文字。

  中國人史綱讀後感 篇4

讀完柏楊老先生的《中國人史綱》,才發現這是一部有溫度的歷史,一部有人情味的歷史,與以往記錄時間與故事的史書不同,此書中更多的是對人,或者說對中國人創造歷史的思考。隨着柏老先生的史筆,我嘗試着從王朝更新罔替的波瀾壯闊中找尋規律,從帝王將相的興衰沉浮中讀懂落寞。

當我放下此書,想寫上幾行文字記錄心情的時候,才發現歷史,或者說中國歷史這個話題是在太大,也只能從多維的歷史中攫取一個維度,那麼就談一談我對中國人信仰的理解。

先說結論,中華民族是一個有神而不信神的民族。

相比於被整合後系統化的希伯來神話,北歐神話和古希臘神話,中國神話磅礴而嘈雜,我們可以從《詩經》《楚辭》《山海經》《左傳》《國語》《莊子》《墨子》《韓非子》《呂氏春秋》《淮南子》等歷史典籍中看到主體相似,細節卻可能大相徑庭的神話故事。如果類比古希臘神話有神話時代和英雄時代,其實中國上古神話也可以以帝堯爲分界線,之前可以稱之爲神話時代,主線故事是創世,造人,三皇五帝的三次神戰、妖神鬼怪及其紛爭;帝堯之後的英雄時代,主線故事是羿和禹等人的英雄事蹟及部落紛爭。

正如其他文明一樣,宗教對中國神話的影響也是巨大的,道教作爲中國本土宗教,創造性的將神話故事進行了整合統一,提出了掌管天界的天庭、玉帝、王母娘娘體系,這與在奧利匹斯山上俯瞰人間的神王宙斯又有了幾分神似。而作爲舶來品的佛教,通過與中國文化的融合,也創造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佛學神華。

然而以上諸神之於中國人,各像是故事而非信仰,中國人的信神拜神,更多的是出於絕望邊緣上的痛苦掙扎,而非如西方或阿拉伯世界信仰的虔誠與純淨。"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或許纔是中國人最普遍的神話觀。

中華文明的神學不興,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中國長期處於統一的封建王朝,皇權壓抑神權的原因;也有農耕民族生產力相對較高,人民生活較爲富足,宗教難以發展的因素,但我更感興趣的,是從中華文化傳承的角度進行分析。

中國人的祖先崇拜

談起中國人爲什麼會有祖先崇拜,我要先講一個故事。假使我穿越到明代的某個田間地頭,偶遇一位正在勞作的年輕人,我想我們的對話一定是這樣的。

"哥們,你們明代的生活怎麼樣?"

"我雖是一介草民,可也有房有田,有老婆有孩子。日子還算可以。"

"那你的房子哪裏來的?"

"我爹傳給我的唄。"

"田呢?"

"我爹傳給我的唄。"

"那種田的方法呢。"

"我爹教給我的唄。"

這雖是我杜撰的故事,卻在中國的歷朝歷代,大江南北普遍發生着。中國長期處於小農經濟社會,人們侷限在相對狹小固定的地域,以家庭爲單位共同從事農業生產活動,促使家庭成員之間、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越來越緊密,不僅具有天然的血親聯繫,更成爲生存的相互依靠對象。

中國傳統的社會結構是以父子關係爲主軸的單系親族組織,上連於所有死去的祖先而下及於尚未出生的子孫,若失去祖先這一環,這個結構原則就被切斷而無法存在。所以中國人藉祭祖與孝德來維繫此一制度,誠如當代大儒馮友蘭在其中國思想史一書中論到孝的理論時提到『傳統中國社會是建立在家族制度上的,而孝則是使家族扣緊在一起的德行』。在這樣一個允滿家族意識的社會中,人生價值的表現不在忠便在孝,我們可以說:猶太人是要神蹟,希利尼人是求智能,而中國人是要倫理,稱中國文化爲孝的文化亦不爲過。再加上民間死後世界觀的影響,祖先崇拜與倫理孝道有了更深的連繫,甚至視祭祖爲盡孝的表現,因不祭祖,祖先在陰間就無法享受長生福祿,而淪爲餓鬼孤魂,實爲大不孝,祖先也會因此降災於家族。怪不得韋政通教授說:上古的祖先崇拜演變出儒家的孝道,而儒家的孝道又維繫了這古老的宗教。所以中國人必循例重俗,祭祖祀宗,藉此抒發緬懷先人,表達孝思的心境,進而祈求祖先佑護賜福。

在中國儒家的觀念中,"忠"、"孝"是最重要的美德,即使對已經去世的先人,也要像他們依然活着時一樣的尊敬,在節日中要供奉、祭祀,在中國,對祖先的崇拜是日常要遵守的行爲準則,康熙皇帝和教皇特使之間的爭執,就集中在是否允許祖先崇拜上,康熙當時的名言就是"世上沒有不忠不孝的神仙!"

中國人對祖先的崇拜表現在定時掃墓、祭拜、建立祠堂,在逝者下葬時,隨同準備許多日常生活應用物品紙樣,一同燒燬,如同送先人到另一個世界生活一樣;並定時燒紙(送錢),甚至在不同季節送不同衣物的紙樣燒燬;官宦或富貴之家要爲建立祠堂,供奉祖先排位。

中國人的歷史崇拜

中國人的歷史崇拜可以看做是祖先崇拜的2.0升級版,如果說祖先崇拜的對象是父親、祖父、祖父的父親、祖父的祖父,那麼歷史崇拜則是崇拜中國歷史上的先賢、聖君、名將。

唐太宗李世民"以銅爲鑑,可以正衣冠;以人爲鑑,可以明得失;以史爲鑑,可以知興替"的名言流傳千古,除了彰顯了他出色的政治智慧,更說明了中國曆代統治者對借鑑歷史的推崇。

"以史爲鑑,可知興替".這裏"替"是關鍵,爲什麼不是"興衰"?就是一個皇朝由盛而衰,最後被下一個朝代給"替換",這纔是最重要的。所謂一個朝代實際上是一家一姓的朝代,然後被另一家奪走代替。從歷史中吸取經驗教訓,是爲了本家的基業能千秋萬代,不被別家奪走。所以歷朝歷代、各位皇帝大臣最想的便是從歷史中找尋治國的方法,避免被替換朝代的弊端,維持自己的通知。

這是這種自上而下對歷史的推崇,是中國人在長期的封建社會中,始終保持着對歷史人物甚至是寫歷史的人物的崇拜。

中國人崇拜着孔老孟莊的文化啓蒙者光輝,崇拜着秦皇漢武引八方來朝的無上威儀,崇拜着霸王武聖橫掃六合的武運昌隆,崇拜着包公海瑞鐵面之下的公正愛民,心中已有如此之多的"真"神,還哪有經歷去崇拜故事中的不食人間煙火的神仙們呢?

史海浩瀚,吾之所知不至史之萬一。只有學好歷史,把歷史當老師,用歷史做工具,才能在歷史中找尋到解決現實問題的工具。感謝着柏老的《中國人史綱》,感動於局團委的每月一書活動。

  中國人史綱讀後感 篇5

柏楊先生是我心儀已久的,柏楊雜文基本上我都讀過。後來他進行《資政通鑑》翻譯,以及整理跟中國歷史有關的幾部著作,我也讀過。柏楊著作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的白話文寫得真是好。中國文字在他手裏像一塊泥巴,想摶成什麼樣子就摶成什麼樣子,運用自如。

柏楊的著作特別突出“人”的地位,寫出了過去兩三千年的歷史中,中國人沒有尊嚴的這種狀態。評價歷史到底以什麼爲主?是以國家強盛、金甌一統和皇權強固爲主,還是以人民的生活幸福、人民生活得有尊嚴爲主?因爲在歷史上兩者往往是不同步的。

中國歷史算起來有兩三千年,實際上只是暴君與人民在輪迴。新建朝代裏第一、二代君王可能好一些,然後再像前一個王朝那樣再輪迴一次。第一二代君主時代,社會安定,生產有些發展,經濟繁榮,但由於統治者沒有也不可能有把社會引上長久安定發展的政策,再加上皇帝權力至高無上,沒有任何監督與限制,早晚還要亂。

《中國人史綱》講到中國歷史上的數次改革,對“變法”極爲推崇,這點可以再商榷。中國歷史上重大的改革有五次:商鞅改革是一次,其他是王莽、王安石、張居正、康有爲。商鞅改革應該說是比較成功的,但它建立的只是一個強大的國家,秦國是強盛了,但老百姓的問題沒有解決。中國歷史上改革只有商鞅改革成功,張居正改革等於是半成功,其他三次改革基本上都是失敗的。

讀《中國人史綱》,有一點讓我覺得彆扭,就是人物的稱呼,特別是春秋以前的稱呼。春秋以前男子不稱姓,女子不稱氏,所以周文王雖然姓“姬”名“昌”,但不能叫“姬昌”,周公旦,雖然也姓“姬”,但不能叫“姬旦”。我們慣用的稱呼一般都是文王昌、武王發、周公旦等。另外,不稱帝王年號而稱名字的做法,有點古怪。柏楊先生說,看到帝王年號就反感,就彆扭。這有一個習慣問題。比如不稱道光,非要稱名字旻寧,這也不算錯,但大家都不熟悉,特別是普通讀者就會覺得有閱讀障礙。

柏楊是一個非常有使命感的作家,非常關心中華民族的前途和命運。中華民族有三千年史,這既是我們珍貴的遺產,也是我們前行的包袱。現在創作歷史文學作品蔚成風氣,寫歷史劇可以,以文學的筆法寫歷史專題報告也可以,但要有一條底線,那就是基本的歷史史實應該是正確的,評價歷史要有人民觀點,不能想怎麼寫就怎麼寫。現在有些劇作家發誓要把歷史學家氣死,寫出來的內容百分之九十是不正確的,任意胡說,這實際上是對自己的不尊重。柏楊自己評價《中國人史綱》時說了兩句話,第一,我沒有說謊,第二,沒有失實的地方,沒有語句不通。以我看,這個自我評價雖然是謙遜的,但細究起來,做到這兩點也是很不容易的。

  中國人史綱讀後感 篇6

“歷史是酷的,人卻是淺薄的”。讀完柏楊的舊作《中國人史綱》後,腦海裏隨即出現了這句話。“愛之深,責之切”作爲柏楊的寫作宗旨,在此書中也得到了貫徹,儘管批評的是不太令人敏感的“史觀”。歷史,並非是繁華似錦,它事實上是如此殘酷,戰爭與暴政把它塗抹得血跡斑斑,這血跡又遮擋了後人的眼睛,讓人在穿越重重歷史迷霧後卻開始膜拜猙獰的。原來顛倒衆生的,不僅是傾國傾城的美人。

也許很多人也都無法理解,爲何明史會把朱元璋這個疑心重重,殺人無數的暴君描述成一個仁慈的聖祖?爲何後人會向項羽這個將國都一炬焚之,以顯示自己蓋世武功的莽漢致敬?而同樣是因焚燒羅馬城而成名的尼羅卻遺臭萬年,相比之下的差別,實在無法形容。人們不該隨意責怪焚書坑儒的始皇嬴政,那是另一片迷茫的`眼神。焚書,是由於儒生們在當時大力倡議分封皇室子孫,這種疑似奪權的行爲自然讓始皇惱怒,隨後李斯的乘機進讒言,說什麼百傢俱爲邪說,才導致了慘劇的發生。坑儒,則是由於方士盧生等人爲始皇尋仙不得,便誹謗皇帝后一走了之,使始皇在盛怒之下坑殺相關人等,而其中恰恰是儒生居多。所謂“三人成虎”,千百年來,儒生們出於報復心理而孜孜不倦地給始皇抹黑,終於成功地把嬴政變成了惡毒的大妖怪。我倒覺得,相對於項羽,嬴政更值得尊崇。

京劇中的紅臉關雲長,白臉曹操都只能當作文藝形象來觀賞,萬不可與其真實歷史形象混淆,正如《三國演義》不能代表史實一樣。可惜現在大多數人的雙眼都被強行或自願地戴上了有色眼鏡。迷茫的世界中,怎能浮現出一個真實歷史!

和科學一樣,讀史,讓我們更接近世界的真實。其實,人應該習慣於接受事物的原貌,無論它是美是醜,是善或是惡。我總堅信,真正的完美,總是包含了殘缺於其中。是否能擁有,就看人是否能包容。

  中國人史綱讀後感 篇7

如果說這個世界上存在着中國人必讀的書的話,那就應該是這套《中國人史綱》——題記

這是一本引人入勝而又線索明晰的史書,從我國的神話時代說起,直至20世紀結束,柏楊歷經了十年監獄的艱辛,作者以自己深刻的人生經歷來寫作此書,於是此書有:“字字看來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尋常”的讚譽。自有深刻和獨到之處。

《中國人史綱》之所以定格爲“中國人”就在於作者的立場是人民的,他是從人民的立場來梳理華夏幾千年的歷史的,在中國的三個“黃金時代”,人民得以安居樂業,於是作者對此稱讚不已,而對歷史上的動亂年代和大黑暗時代,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作者則對人民處境深表同情,這個時候,作者的文字,是對中國那些腐敗的統治階級的控訴……總之,作者以人民的觀點來深刻的闡述了歷史,以人民的處境來判斷每一個歷史年代和事件,作者的歷史觀點是一種人性史觀點。他是以一個民主派別的史學家的形象在敘述歷史的。他用人民的眼光來考察每一個朝代的歷史形態,作者對醬缸文化的批判是深刻的,這使得我們對歷史文化傳統中的糟粕有一個最基本的瞭解,知道了什麼是醬缸文化,我們要排除那些歷史上的糟粕。

作者的眼光不僅是深邃的,同時也是開闊的,作者在每一個“世紀單元”的最後,都寫了“東西方世界”,這使讀者在深入國史知識的同時,可以將之與世界的同步狀態進行一個對比,於是,我們爲起初中國先進於世界而歡呼,對後期中國落後於世界而悲憤。

生動和明晰是我給本書下的兩個關鍵詞,也是本書的的定義。在生動這個方面,作者的文學功底之深厚,敘述歷史的時候文筆樸實自然,而又字字傳神,恣意汪洋,對歷史上的人和事都娓娓道來。明晰指的是我們終於找到了一本歷史線索清晰明瞭的書,作者寫作歷史是粗線條,卻又詳略得當,作者以現代的世紀爲單元,更加便於讀者把握歷史的時間順序,也不會再被朝代的頻繁更迭而困擾。事件的先後也是一一闡明,十分清晰。另一方面,作者以現代的名詞代替了歷史上不斷變換的官銜,如用國防部長來寫一個職位,在之後又註明當時的官職,這種變換使得我們對歷史上的人和事的把握更加真實,最後作者還親自繪製了衆多的地圖,地名亦多以現代地名標註,有利於對歷史的把握,同時也學到不少的地理知識。

作者在講述歷史的同時,也是在創新的,如作者劃分的三個黃金時代(即春秋末期——漢、唐、清)是首次見到的,又如醬缸文化的生動比喻,也是十分充分到位的,又如作者所引入的“瓶頸危機”觀念,也是十分深刻的,即開國四、五十年後國家就處在一個瓶頸上,國家能夠安全度過則國家將穩定持續的發展,而倘國家沒有度過則,又進入動亂之中,這些對中國當代史都有一個觀照的作用,也引發一些思考。

柏楊先生已經逝世了,但柏楊的思想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