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兒童的人格教育》的讀後感

《兒童的人格教育》的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53W 次

教育教學中,常常會遇到這樣一些學生:有的經常不完成作業;有的故意擾亂課堂、在課堂上有說不完的話;有的屢屢惹是生非,惹得同學反感;有的屢屢違反校紀校規,小錯不斷等等。這些學生就是人們常說的問題學生。遇到這樣的學生,班主任和任課老師都感到很棘手。記得有一位班主任曾說:“我的時間花在這些問題學生身上了,而那些學生卻一點都沒有改變。”是啊,這些問題學生不斷地以各種方式打破班級寧靜、吸引老師和學生的眼球,挑戰校規校紀。這讓很多班主任心中時刻都繃着一根弦,生怕這些學生又整出什麼“幺蛾子”。

《兒童的人格教育》的讀後感

據觀察,每當這些問題學生“犯事”的時候,老師的處理方式動輒是一頓“暴風驟雨”般的批評,或者是一通冗長的簡單說教。說實話,很多時候,我自己也是這麼做的。讓老師們痛苦和困惑的是,這種做法收到的效果微乎其微,有時這個學生今天剛被批評完,很快第二天又犯了別的錯誤。如此循環往復,似乎進入了一個怪圈。這讓老師們叫苦不迭,也是很多老師職業倦怠的原因之一。

爲什麼老師們言辭激烈的批評、苦口婆心的教導對於問題學生無濟於事呢?讀了阿德勒的《兒童的人格教育》一書,我似乎找到了答案。兒童的許多行爲,只是在探索超越自卑的道路。每個兒童都會追求優越感:健康的兒童通過正當的途徑追求優越感,問題兒童則用不正當的畸形的方式追求優越感。當我們理解了這一點,我們就懂得了爲什麼懲戒對這些問題學生沒有用,就能明白僅僅通過一兩次談話很難改變這些問題學生的問題,就能懂得對於這些問題學生,教育者要有足夠的智慧。所以,如果老師還徘徊在問題學生心靈的外圍,只見其種種不良現象,卻沒有探尋到現象背後隱藏的心理因素,就很難真正引導問題學生的成長。對此,阿德勒指出,“任何一個未能精通人性科學的理論和技術的人,要想把人教育好,都一定會遇到極大的困難。他完全只是在表面上操作,而且會錯誤地相信自己能夠改變孩子”。

“他(問題學生)的錯誤的優越性追求和由這種追求而形成的生活風格和感知圖式纔是問題的根源。”作爲教育者,懂得了這一點,纔算是揭開了問題學生內心訴求的神祕面紗。

因此,解決問題兒童的問題,要防止簡單的訓誡和長篇累牘的道德說教,應該從兒童的整體人格入手,檢查兒童理解事實以及做出反應的方式。優秀的教師會洞察兒童追求優越感的方式,引導孩子反思並改變錯誤的方式,逐漸走到正確的道路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