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幼兒園教案 > 【熱門】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8篇

【熱門】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8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7W 次

作爲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案,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準確把握教材的重點與難點,進而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那麼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8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熱門】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8篇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品嚐月餅,學會分享,體驗分享的快樂。

2。知道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是中秋節,是全家人團圓的好日子。

3。初步萌發對民族文化的興趣,瞭解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

活動準備

1。ppt課件:月餅的製作方法

2。月餅及切月餅的塑料小刀

3。音樂歌曲《八月十五月兒圓》

幼兒園課件

活動過程

一、聽音樂,跟唱歌曲《八月十五月兒圓》。

1。教師:歌曲裏唱了什麼?八月十五是什麼日子?

這一天人們一般怎樣慶祝?

2。教師引導幼兒歸納我國過中秋的習俗。

二、觀察並瞭解月餅。

1。請幼兒將各自的月餅拿出來,看一看、說一說,月餅是什麼形狀的`?聞一聞,月餅是什麼味道?

2。幼兒自由交流並討論:

你吃過的月餅是什麼味道?月餅餡裏都放些什麼?

3。課件—月餅的製作方法

讓幼兒觀看月餅是怎樣製作的。

三、分享月餅。

1。請每組推選四名幼兒嘗試將月餅分成四等分或二等分。

2。教師鼓勵幼兒與同伴交換不同口味的月餅,學習與同伴分享食物。

活動延伸

建議家長在中秋節的晚上帶孩子賞月、吃月餅,讓孩子體驗與家人團圓的溫馨與快樂。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2

目標:

1.不受物體排列形式的影響,探索比較路線長短的方法,正確判斷路線的長短。

2.在操作活動中學習觀察和比較的方法,發現錯誤能及時糾正。

準備:

數字印章,印泥,記錄單,用四種不同顏色不同數量拼插玩具各自拼搭而成的路線模型。

過程:

一、引出話題

師:小班的弟弟妹妹想找一條最長的路線進行跑步比賽,可是你們看,眼前的幾條路線都是彎彎曲曲的,哪一條路線是最長的呢?他們犯難了。小朋友,你們能幫他們找出這條最長的路線嗎?

二、比較路線的長短

1.出示路線模型,引導幼兒觀察。

師:這裏一共有4條路線,每條路線的長度都不一樣。請小朋友看一看、想一想,哪條路線最長?

2.引導幼兒說出各自的想法及判斷的理由,並針對不同的回答給予適當的引導。

師:你認爲哪條路線最長?你從什麼地方看出來的?

幼:綠色的路線最長,因爲它最直。

師:直的路線就一定最長嗎?你們同意他的看法嗎?你們還有什麼看法?

幼:藍色的路線纔是最長的,因爲它彎得厲害。

師:爲什麼彎的路線一定是最長的呢?紅色的路線也是彎彎的呀?

幼:我覺得黃色的路線最長,我一眼就能看出來。

師:每個小朋友都有自己的想法,可是最長的路線只有一條。我們隨便看、隨便猜可不行,一定要想個辦法把真正最長的那條路線找出來。大家想想看,可以用什麼方法比較出哪條路線真的是最長的呢?

【在交流的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幼兒不同的反應給予不同的引導。例如對於那些反應迅速、已經找到正確方法的幼兒,教師可暫時不作任何評價,而是鼓勵幼兒通過動手操作來驗證自己的想法。對於那些面有難色、一時想不出辦法的幼兒,教師要給予適當的指導。如,通過語言啓發:“玩具身上的小孔能不能幫幫我們呢?”以幫助他們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三、幼兒操作活動

1.說明要求。

師:每組都有四個用不同顏色不同數量的拼插玩具各自拼搭起來的路線模型,請小朋友按照記錄單上的線段顏色,找到相應的路線模型,並比較它們的長短,把判斷結果標記在與顏色對應的記錄單上。

2.幼兒操作,教師觀察幼兒比較長短的方法,適當幫助有困難的幼兒。

四、活動評價

1.展示幼兒記錄單,引導幼兒觀察。

師:你的記錄單表明哪條路線最長,哪條路線最短?你是用什麼方法比較出來的?大家同意他的看法嗎?

2.引導幼兒集體驗證。

【在驗證的過程中,教師除了引導幼兒用點數玩具數量的方法比較路線的長短外,還可引導幼兒將玩具排直後直接比較,從而進一步驗證運用數量多少比較出來的結果是否正確。】

3.提升與總結。

師:你們幫小班的弟弟妹妹解決了難題,他們很高興。但他們還想問問你們,下次他們再遇到因形狀不同而導致長短不同的路線時,可以用什麼樣的方法比較出它們的長短呢?

【教師以弟弟妹妹的口吻向幼兒請教,一方面可以做到首尾呼應,激發幼兒的責任感和自豪感,另一方面也可幫助幼兒總結經驗,回顧與梳理活動的過程。】

反思:

一、主題活動的來源

中班幼兒對物體多少、長短的判斷,往往會受物體大小、排列形式的影響,在他們看來,相對於彎彎曲曲的排列,整齊排列而且筆直的物體一定是更長的。針對幼兒這樣的一種錯誤認識,我們應該如何引導他們作出正確判斷呢?經過認真的'思考與反覆的探索,我設計了本活動。

二、材料選擇的原則

在數學活動中,材料選擇的恰當與否往往會影響甚至決定整個教學活動的成敗。一般來說,幼兒是通過操作活動材料獲得相關經驗的。因此,如果教師提供的活動材料能有效暴露幼兒某些認識的誤區,又能在最後幫助幼兒獲得正確認識,那麼,這樣的材料就能爲教學活動的有效開展提供有力的保障。因此,在設計該活動時,我選擇了幼兒園最常見的拼插玩具,它是一個個的正方體,每個正方體都能拼插連接起來。這一玩具的基本特點是,它既可以組合成直線,也可以組合成曲線。幼兒可以藉助點數正方體的數量,比較發現用這種玩具拼搭出來的路線模型的長短。此外,由於這一玩具可以隨意組合拼插,幼兒也可以將它們拼插成直線,通過直接的比較方法,憑直觀分辨出長短來。

三、環節設計的思路

環節的設計應圍繞教學目標,由淺入深,逐步展開,以引導幼兒向着正確的方向前進。就該活動而言,教師應首先了解幼兒的一般認識,即:面對四條彎曲不同的路線,他們是如何判斷其長短的。其次,針對幼兒認識上的誤區提出問題,引導幼兒討論交流,確定判斷的標準。第三,讓幼兒通過操作驗證自己的判斷,以獲得正確的認識和經驗。

四、活動過程的指導

當我展示出由幼兒熟悉的玩具拼搭出的路線模型時,幼兒的積極性一下子被有效地激發出來了。面對四條彎曲程度不同的路線,幼兒在評判哪條路線最長的問題上產生了諸多分歧,並激烈地爭論起來。面對這樣的熱鬧場面,我並沒有急於作出什麼結論。而是引導幼兒討論和動手驗證,找到用點數玩具數量的方法比較路線長短的有效辦法。在交流的環節,我又繼續引導幼兒運用拉直比較的方法,找出最長的路線。通過這個過程,幼兒最終形成了這樣的認識:比較路線的長短,不能只憑眼睛看,而要通過數一數、擺一擺等實際操作的辦法來驗證,以找到正確答案。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初步知道圓圓的物體能滾動。

2、激發幼兒對滾動現象的好奇心。

3、嘗試用線條記錄實驗結果,並能用恰當的詞彙進行描述。

4、對科學探索感興趣,體驗積極探索帶來成功的心情。

教學難點:

讓幼兒能初步的感知滾動現象。

課前準備:

1、塑料球、衝氣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塑料玩具若干(每人一份);記錄紙每人一張(上畫有沒輪子的汽車);集體記錄紙兩張。

2、情景表演的幼兒一名(大班);沒有輪子的汽車一輛。

課時安排:

四課時。

教學過程:

1、情景表演,引出問題C(大班):嗚嗚嗚""""",我的汽車"""T:小朋友,你怎麼了?C:(大班)我的汽車的輪子不見了,汽車不能玩了,小朋友,你們幫幫我,什麼東西可以象輪子那樣滾動呢?T:小朋友,你們知道什麼東西可以滾動嗎?C:氣球可以滾動!C:鈴鼓可以滾動,圓形的東西可以滾動。C:老師,地球也可以滾動的,還有口杯也可以滾動。C:奶瓶也能滾動,還有喇叭…………2、幼兒設想,老師做集體記錄C(大班):老師老師,你看,我找到了這麼多的東西,它們能不能滾動呢?T:這個?我得試試才知道。小朋友,我們一起想想這些東西誰誰能滾動C:圓形的東西可以滾動的,三角形就不行。C:正方形和長方形的好象也可以滾動的。C:圓形的就可以滾動。T:我們一樣一樣的來想,然後老師把你們的`想法記錄下來,好嗎?如果認爲圓形能滾動的小朋友就站到曾老師這邊,認爲不能滾動就站到馬老師那邊。(幼兒選擇後)咱們來數數曾老師這邊有幾個人?馬老師那邊又有幾個?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的選擇同上。

2、幼兒分組實驗,驗證想法T:每個小朋友說的都不一樣,那咱們試試,看看到底誰能滾動,好嗎?幼兒實驗,操作C:你看,圓形的可以滾動吧。C:正方形也可以啊!(這個小朋友在用手不停的翻動着正方形,他就認爲這是正方形在滾動)C:老師,你看,我的三角形也能滾動(他用一隻手指輕輕壓住三角形的一角,然後用另一隻手來彈三角形,三角形就能移動)

3、記錄自己的實驗結果T:你們剛纔都試了,誰能滾動啊?那好,咱們把能滾動的形狀畫到汽車上,給它當輪子,好不好?

4、交流,討論幼兒交流,再請每個孩子都上臺講述自己的發現。T:剛纔你實驗的時候發現了什麼?把你的發現也告訴你旁邊的小朋友。老師也想聽聽你們的實驗,誰願意來告訴老師?C:我發現圓形的東西可以滾動,是這樣的(他用兩隻手在胸前不停的上下前後交替畫圈,象開火車那樣)C:我看到圓形的東西能滾動,能做汽車輪子,讓汽車動起來,爸爸就可以帶我上幼兒園了。

活動延伸:

有趣的圓形

讓幼兒回家去尋找圓形的物體,並試試看,它們能不能滾動呢?課後隨想在這次實驗活動中,孩子的主動性很高,很樂意去探索。語言表達又有了進步。但是,活動結束後,我自己覺得在這次活動中還是存在着一些不足之處-----這次活動用的是汽車貫穿整個活動,可是,好象對孩子的暗示行比較大,因爲在孩子的生活經驗裏汽車的輪子就是圓形的;還有就是,可能滾動這個現象對於小班的孩子來說有一定的難度,他們在活動中總是容易把滾動和移動的現象混爲一談,可是如果解釋,我也感覺到不知道改怎樣去向小班的孩子解釋這個問題。

教學反思:

引領幼兒再次深入地進行探索,給幼兒留出探索的餘地和延伸的空間。整個活動,給予幼兒較寬鬆的氛圍,教師只是充當了活動中的支持者,鼓勵者,合作者,引導者,用心傾聽幼兒的表述,並及時的梳理與小結。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樂於探索生活中的現象,體驗操作的樂趣,小球站穩了(中班科學)。

2.探索發現利用一張紙使小球穩定的方法。

3.能積極動腦筋想辦法,解決問題。

活動準備:

物質材料準備:乒乓球和紙。

知識經驗準備:幼兒有玩球的經驗,知道球滾動的特性。

環境準備:體育區角投放的兵乓球。

活動過程:

一、遊戲導入,發現現象。

1. 幼兒自由玩球.

2.幼兒將球放在櫃子上,引導幼兒發現小球在桌面容易滾落的現象。

二、提出問題,幼兒設想,幼兒教案《小球站穩了(中班科學)》。

1.提出問題:怎樣讓小球站穩 ?

2.鼓勵幼兒大膽設想,表述自己的'想法。

3. 再次提出問題:能不能想辦法就用一張紙讓小球站穩?

4. 鼓勵幼兒動腦筋.再次大膽設想,並表述自己的想法。

三、動手嘗試,實踐想法。

1.幼兒每人一張紙,嘗試用紙幫助小球站穩 .

2.教師觀察,引導幼兒講述自己的做法。

四、交流。

1.引導幼兒相互交流自己的做法.

2.個別幼兒講述自己的做法,展示成果.

3.將作品陳列在櫃子上,幼兒集體欣賞大家的成果,感受成功的喜悅。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5

設計意圖:

此次活動由科學、體育活動組成,在整個半日活動中,我們提倡幼兒自主創造、同伴經驗共享、教師支持引導的教學理念,讓幼兒在自我、同伴、教師三位一體的互動中獲得經驗、提高能力。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使學習成爲一種有價值的經驗獲取過程!

隨着我對綱要的深入學習理解,科學活動的價值趨向定位於:幼兒樂學、會學、會用,讓幼兒在探索中發現科學現象、理解科學原理、並學習將科學原理運用、解釋於實際生活。根據這樣的教學理念,我將科學活動的目標定位在:

1、嘗試用多種方法讓紙船開的快和遠。

2、感知紙船開的快慢與風力的.集中程度、大小等因素有關。

重點:嘗試用多種方法讓紙船開的快和遠。

難點:感知紙船開的快慢與風力的集中程度、大小等因素有關。

形成原因:

大班幼兒已出現抽象邏輯思維的萌芽,他們能用較簡單的比較、推理等方法探索事物,而在這個科學活動中,可以讓船開動的方法有很多,產生風力後它的集中程度、大小影響着幼兒對船開得快慢,這樣的現象對幼兒的判斷推理產生了困惑,所以我把這個作爲我的教學難點。

解決策略:

1、 實驗探索法

2、 歸納演繹法

3、 原理運用法

教學過程:

一:第一次探索:

讓幼兒不用工具讓紙船動起來,初步感知風能使船動起來。但是船動得很慢,怎樣讓它開得快呢?這樣就激發了幼兒下一步的繼續探索的願望。

二、第二次探索:

通過不同工具讓船動起來,感知風力大小與船開得快慢的關係,但是風力的集中程度又制約船開得快慢,這就爲下一步的探索提供了可能。

三、第三次探索:解決了風力集中程度影響船開的快慢問題。

四、運用已學的經驗解釋了生活中的現象。這也就是我們科學活動所追求的最終目標。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6

活動目標

1、通過操作引導幼兒觀察某些物質的溶化過程。

2、比較能溶於水和不能溶於水的物體特性。

活動準備 大水盆、水杯、小勺、固體飲料,各種能溶於水和不能溶於水的物品,如麪粉、白砂糖、鹽、粉筆、紙片、糖紙、塑料插片、玻璃球等。

 活動過程

1、出示三杯白開水

(1)在其中的一個杯子裏放進一勺白糖攪拌至糖化在水中。

(2)另一個杯子中放進一勺鹽,攪拌一會至鹽完全化在水中。

(3)讓幼兒品嚐三杯水的味道。

討論:三杯水的味道有什麼不同?爲什麼?糖和鹽哪兒去了?

2、讓幼兒將幾種不同的.東西投入水盆中,注意觀察它們的變化。

教師鼓勵幼兒說出自己觀察到的現象。

討論:什麼東西在水中能化?什麼東西在水中不能化?

3、讓幼兒用準備好的固體飲料自制桔子水、橙汁、山楂汁等。

鼓勵幼兒仔細觀察杯子中的變化。

4、比較怎樣化的快。

帶領幼兒比較不同條件下的溶解情況。

(1)兩塊同樣多的肥皂分別放進熱水和冷水中,看看哪塊肥皂化的快。

(2)同樣多的一塊肥皂和一些肥皂粉,放進一種水(熱或冷)中,它們化的一樣快嗎?

活動延伸

鼓勵幼兒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觀察各種溶化現象,並積極動手操作。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7

【活動目標】

1、幼兒有濃厚的動手興趣,瞭解橙汁的由來,並能積極思維。

2、幼兒能親自動手,採用各種方法取橙汁。

3、幼兒能把自己的勞動成果與同伴分享。

4、能積極地與同伴交流自己的發現,激發進一步探索事物變化的願望。

5、在交流活動中能注意傾聽並尊重同伴的講話。

【活動準備】

鮮橙若干、榨汁機、泥工板、筷子、勺子、吸管、碟子、杯子、抹布、小刀、磁帶、記錄表、彩色筆、鮮橙汁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師生相互問好。

二、基本部分:

1、老師揭示課題:今天教室來了客人,老師爲客人和小朋友準備了禮物,出示橙子。

2、提問:橙子是什麼顏色、什麼形狀、什麼味道?橙子裏面有什麼?

3、教師小結,橙子還可變成飲料,即橙汁。

4、老師展示泥工板、筷子、勺子、吸管、小刀、抹布、碟子、杯子、榨汁機等給小朋友,請小朋友想一想,用什麼辦法、什麼工具能榨出橙汁?

5、幼兒把黑板上的記錄表按自己的想象填寫。

6、老師交待實驗要注意的事項。

7、請幼兒在《小燕子》的音樂飛到桌子的兩旁,動手操作取橙汁。

8、幼兒動手、老師記錄,並適當引導個別能力較差的幼兒。

9、取橙汁時,老師總結,並延伸到課餘,小朋友可以回家榨果汁。

三、結束部分師生共同分享自己的`勞動。

教學反思:

幼兒的興趣非常濃,能積極回答老師的問題,但在幼兒討論的這個階段,我應該創設情景,讓幼兒體驗。我會多看看多學學,讓以後的教學活動能夠更好。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8

活動目標

1.通過觀察認識各種各樣的蛋,知道蛋有大小和顏色的異同等。

2.知道雞、鴨、鳥全都會生蛋,對事物有探究的興趣。

活動準備

1.ppt-各種各樣的蛋

2.實物-雞蛋、鴨蛋、鵝蛋、鵪鶉蛋。

幼兒園課件

活動過程

一、認識各種蛋

1.出示蛋,引起幼兒興趣。

教師:你們知道這是誰的蛋嗎?

你們還認識什麼蛋?

2.ppt課件:各種各樣的蛋

引導幼兒將動物圖片與蛋一一對應。

3.你還知道什麼動物也會生蛋?

二、引導幼兒運用比較的方法觀察蛋。

1.教師:這些蛋一樣嗎?有什麼不同?

引導幼兒從蛋的大小、重量、顏色來比較。

2.教師小結:有的蛋大,分量重;有的蛋小,分量輕。有的蛋是深黃色的,有的蛋是白色的,還有的蛋是青色的`活帶斑點的。

三、由表及裏觀察,產生探索的興趣。

1.教師:雞蛋裏面是什麼樣的呢?引導幼兒回憶已有經驗,並將雞蛋打開觀察。

2.觀察:是不是每種蛋都有蛋白、蛋清呢?每種蛋的蛋白、蛋清都一樣嗎?

(逐一打開蛋。)

3.教師小結:每種蛋外面都有很薄的蛋殼,敲碎蛋殼,裏面都有蛋黃、蛋清。

四、活動結束

教師講述有關蛋的故事,引導幼兒進一步討論有關蛋的話題。如:蛋黃怎麼會變成動物寶寶的?爲什麼蛋有大有小?結合主題活動,引導幼兒探索如何使蛋站立起來的各種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