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幼兒園教案 > 【實用】幼兒園優秀教案集錦8篇

【實用】幼兒園優秀教案集錦8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5W 次

作爲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備課向課堂教學轉化的關節點。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幼兒園優秀教案8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實用】幼兒園優秀教案集錦8篇

幼兒園優秀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中班幼兒對數的形成、點數已有粗淺的經驗,本活動通過“紙寶寶找家”的遊戲情景,引導幼兒在遊戲和操作中,學習、理解7的數數與形成,懂得兩數多一少一的關係,促進幼兒數字概念的形成,激發幼兒對生活中的數字的興趣。

【活動目標】

1、學習7的形成,知道6和7之間多1、少1的關係,理解7的實際意義。

2、能運用多種比較多少的方法比較6、7兩數的多少。

3、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

【活動準備】

1、圖片《快樂的紙寶寶》7個材料不同的紙寶寶,若干大數字卡片1以及1—10;每人一套操作學具(7座小房子、7個紙寶寶);音樂《找個朋友抱一抱》

【活動過程】

一、出示圖片《快樂的紙寶寶》,複習6的點數。

提問:瞧,誰來了?來了幾個紙寶寶?(引導幼兒手口一致的點數)

二、出示各種顏色的“紙寶寶”,引導幼兒認讀數字7,學習7的形成。

1、學習7的形成,理解7的實際含義。

提問:又來了一名紙寶寶,現在一共有多少個紙寶寶?數字7像什麼?7還可以代表什麼?

小結:7像鐮刀,7可以表示任何7種物品。

2、觀察不同顏色的“紙寶寶”,知道7裏面有7個1。

提問:請你仔細觀察,這7個紙寶寶有什麼不同?

小結:每種顏色有1個紙寶寶,7中顏色就有7個紙寶寶,7裏面有7個1。

三、出示“紙寶寶找家”圖片,引導幼兒操作實踐,理解6、7兩個數字之間的關係。

遊戲一:幼兒操作“找到和自己顏色一樣的家”,提問:紙寶寶找到家了嗎?怎麼幫助沒有找到家的紙寶寶?(理解6和7之間多1、少1的關係)。

小結:6比7少了1,7比6多了1。

遊戲二:幼兒操作“紙寶寶吃水果”進一步鞏固6、7兩數的關係。

教師敲響小鼓,請爲紙寶寶拿比敲的次數多1的葡萄;第二次遊戲,請爲紙寶寶拿

比敲的次數少1的草莓。

四、引導幼兒玩遊戲“抱一抱”,結束活動。

教師播放音樂,音樂停止,教師說出數字,或比數字多1少1,幾人抱一起。

幼兒園優秀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通過探索活動,初步感知影子的有關知識。

2、在探索、觀察過程中培養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3、能在情景中,通過實驗完成對簡單科學現象的探索和認知,樂於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所發現的結果。

4、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生在生活中發現、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活動準備】

1、盛有水的臉盆若干,鏡子、手電筒、木塊、書、薯片罐、玻璃各若干。

2、幼兒記錄卡人手一,蠟筆。

【活動過程】

一、讓幼兒在水盆中找一找:發現了什麼?初步感知影子。

幼兒在水盆中觀察、尋找,通過觀察,交流,初步感知水中看見的是物體的影子。

二、提供各種實物,讓幼兒通過探索,瞭解哪些物體能幫助我們看到影子。

1、猜一猜:這些物體中,誰能幫助我們找到影子?

請幼兒把自己的猜測在記錄卡上記下來。

提供的實物有:鏡子、手電筒、木塊、玻璃、書、薯片罐。

幼兒記錄好後讓幼兒說說他們的猜測,並和其他小朋友比較一下,和別人的猜想是否一樣?

2、試一試:到底誰猜得對呢?讓我們一起來試一試。

幼兒嘗試、操作、記錄。

請幼兒一邊探索,一邊把實驗結果記錄在卡上,並和自己所猜的對照一下,是否一樣?

3、講述操作結果和過程。

和你的朋友比一比,看看有什麼新發現嗎?或者有什麼不懂的地方?

幼兒的發現可能有:薯片罐有的記錄的是能幫助我們看到影子,有的卻不能。教師可引導幼兒再次探索:這是爲什麼?

讓幼兒自己尋找答案。

三、遊戲:踩影子。

影子看得見,但是抓得住嗎?讓我們來試一試!

幼兒玩踩影子、抓影子的遊戲,再次感知影子的特徵。

四、拓展新的經驗

在生活中,影子有些什麼用處呢?

幼兒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講述:人們利用影子成像的原理髮明瞭照相機,電視機,錄象機裏放出來的也是影子,皮影戲、手影遊戲……

【活動延伸】

影子中還有許多的小祕密,我們可以和小朋友、和爸爸媽媽一起再來尋找,然後把你的新發現告訴大家,好嗎?

【活動反思】

影子一直是孩子們感興趣的話題,將科學教育融於幼兒生活中中心的觀念的體現,設計活動旨在通過讓幼兒探索影子,讓幼兒來了解影子與光的密切關係,激發幼兒對影子的好奇與興趣,學習科學的方法,養成良好的科學態度。

活動開始,我以手影遊戲導入,遊戲是幼兒喜聞樂見的一種方式,可以使幼兒迅速的集中精神,很快的進入課堂角色中來.接着就讓孩子自己動手探索發現影子,讓孩子從實踐中感悟出真知,讓幼兒自己去探索,去發現,培養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在積極的討論交流和細心的'觀察中弄明白影子的奧祕,孩子的創新精神和思維能力併發出火花。第一次操作後,孩子們獲得了”因爲有光,物體擋住光,所以產生影子”的道理.接着又從孩子的生活經驗導入,觀看多媒體課件”生活中的影子”,從孩子的認知出發,交流已有的生活經驗,讓他們暢所欲言,發展語言和思維的同時引發了對影子形狀、大小、變化的興趣,從中引發第二次探索的興趣。第二次探索的重點是引導引導幼兒從不同的方向照物體,發現影子的方位及大小變化。在這次操作中,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成功地發現了影子變化的祕密,所以我請幾名成功的孩子到前臺來示範操作,我進行引導小結,然後讓所有的孩子進行第三次操作,並要求孩子把操作結果記錄下來,效果很好,所有的孩子都在科學探索活動中體驗到了成功的樂趣,培養了自信心。最後,向幼兒介紹了影子在生活中的利用和弊端,可惜的是孩子們這方面的經驗特別匱乏。

本次科學探索活動,我抓住了孩子對科學現象好奇、好動手的特點,讓孩子們在充分自主的實踐探索中發現科學道理,活動效果好。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如孩子個別操作無目的,所以沒有能很好地發現問題,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幼兒園優秀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鍛鍊幼兒十指協調性、靈活性,發展幼兒思維能力,鼓勵幼兒大膽表達,讓幼兒瞭解曲線,畫曲線,初步形成色的概念。

活動準備:皺紋紙,各色粉筆,白紙,獎勵品。

活動過程:

一、組織教學 1、問早問好互動小遊戲2、引入“小朋友們,老師給你們表演一個魔術,想不想看?”老師表演魔術,變出由皺紋紙做成的各色彩條在手中揮動。

二、基本部分1、引導幼兒觀察:“小朋友們看,老師手裏拿的象什麼?”讓幼兒自由回答老師適當加以提示。2、老師變換揮動方向,上下、左右、前後,讓幼兒回答象什麼,如水草、波浪、絲巾、繩子等等,每說一個可讓幼兒複述。3、老師根據幼兒說的在紙上畫,一邊畫,一邊教幼兒念水草、波浪……4、讓幼兒舉起手來,和老師一起畫,強調手的動作,要進行曲線運動。可多做幾遍。5、將幼兒分成幾塊,拿好粉筆,到白紙處畫。教師指導。 三、結束部分幼兒作畫時,家長可參與進來,最後可分給幼兒彩條玩耍。

幼兒園優秀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學習兒歌《家是什麼》,並嘗試創編兒歌。

2、感受家庭的溫暖,增進對家庭成員的瞭解和熱愛之情。

3、嘗試用完整連貫的語言向同伴介紹自己的家人、家庭住址、電話號碼等。

4、幼兒活動時遵守秩序的觀念。

5、通過視聽講結合的互動方式,發展連貫表述的能力。

活動準備

1、趣味練習:找一找你的家人。

2、照片:全家福、紙盒一個。

活動過程

一、導入

談話的形式:講講我的家,知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家。

引導幼兒說說誰接送自己上幼兒園的,家裏都有誰。

二、展開

1、出示全家福照片,互相介紹自己的家人。

問:這是誰?爸爸(媽媽或其他家庭成員)是什麼樣的?

從外貌、性格等方面介紹。

2、遊戲:抽照片、猜名字。

向同伴介紹自己的家庭住址、電話號碼等。

(1)請幼兒將“全家福”照片放在紙盒裏。

教師或幼兒先後抽出照片,請其他幼兒仔細觀察,猜猜照片是哪位小朋友的家人。

(2)請該幼兒介紹照片上的人員、拍照時發生的趣事以及自己的家庭住址、電話號碼等。

3、談話:我有一個幸福的家,感受家庭的溫暖。

激發愛父母、愛家的情感。

(1)爸爸在家幹什麼?媽媽呢?自己在家幹什麼?

(2)爸爸媽媽是怎樣關愛你的?

引導幼兒說說爸爸媽媽關愛自己的一兩件事。

小結: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幸福的家,有爸爸、有媽媽,他們每天都在爲家忙碌着,爸爸媽媽都愛自己的孩子,

我們應該怎樣關愛爸爸媽媽?想想自己應該爲家人做些什麼呢?

4、欣賞散文詩《家是什麼》,感受家的溫暖,並嘗試創編兒歌。

聯繫生活體驗,請幼兒說說家是什麼,鼓勵幼兒創編兒歌。

附兒歌:家是什麼

家是什麼?

家是一間房,一盞燈,一張柔軟的牀。

有了房,不再擔心風吹和雨打。有了燈,不再害怕夜晚沒有星星和月亮。有了牀,累了,困了,可以睡上甜甜的覺,做個美美的夢。

家是什麼?

家是一輪太陽。爸爸媽媽歡樂的笑容,合成一縷溫暖的陽光。

教學反思:

幼兒的興趣非常濃,能積極回答老師的問題,但在幼兒討論的這個階段,我應該創設情景,讓幼兒體驗。我會多看看多學學,讓以後的教學活動能夠更好。

幼兒園優秀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學習按順序觀察每幅畫面,重點觀察圖中各種動物的動作和表情。

2.理解故事內容,學習文中動物依次出現時說話語氣的不同。

3.知道有好的東西要和大家一起分享。

4.根據已有經驗,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

5.學習有序、仔細的觀察圖片,理解圖片,並用較清楚的語言描述圖片內容。

【環境與準備】

PPT、大頭飾(小田鼠、野兔、小豬、獅子、河馬、長頸鹿)。

【活動過程】

1.導入活動

今天,我們要認識一位新朋友,它是誰呢?(播放第一張圖片)看看,是小田鼠。小朋友有沒有發現小田鼠好像很開心的樣子,到底什麼事讓小田鼠這麼開心呢?(讓幼兒自由想象)

小田鼠很開心,因爲小田鼠的媽媽送給小田鼠一件禮物,就是它身上穿着的這條揹帶褲,你們覺得小田鼠穿這條揹帶褲漂亮嗎?(漂亮)

揹帶褲本來穿在小田鼠身上大小剛剛好,挺合適的,可是後來揹帶褲很神奇,會越變越大,你們想知道揹帶褲爲什麼會這麼神奇嗎?那現在黃老師就給你們講《小田鼠的揹帶褲》的故事。

2.看圖聽故事

(1)仔細觀察每幅圖,觀察圖中各種動物的動作和表情。

(2)學習各種動物的動作和話語。

(3)提問:小田鼠的揹帶褲好看嗎?

看一看,野兔想幹什麼?小田鼠答應了嗎?野兔穿上小田鼠的揹帶褲,大小合適嗎?

有哪些動物穿上了小田鼠的揹帶褲?

教師歸納,有一隻野兔、一隻小豬、一頭獅子、一隻河馬、一頭長頸鹿。邊說邊將動物頭飾按順序貼到黑板上。

這些動物的體型特徵有什麼不同?(引導幼兒觀察,得出這些動物是一個比一個大的結論。)

揹帶褲有什麼變化?最後變得像什麼?如果是你,你會生氣嗎?你會怎麼做呢?

小田鼠來了,它的表情是什麼樣子?小田鼠生氣了嗎?它是怎麼做的?

3.教師小結:

雖然揹帶褲最後變形了,不能穿了,可是小田鼠並沒有責怪夥伴們,而是把揹帶褲當做了鞦韆,開心地蕩起了鞦韆。小朋友,我們要樂意把自己的東西拿出來,和大家一起分享,小夥伴們開心了,自己纔會更開心!

教學反思:

當我把較多的重心放在讓幼兒觀察圖片,說出故事中對話的時候,導致了我後面的過程顯得有些倉促,整節課時間的分配顯得有些頭重腳輕。 雖然課上有不足,但是目標基本達成,孩子們基本上能說出對話,也知道了和別人分享是一件很高興的事情,孩子們也很樂意的參與了活動。我會繼續努力,希望能有所提高。

幼兒園優秀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本次活動的重點是讓幼兒認識自己的標記圖,難點是鼓勵幼兒大膽用普通話地說出毛巾、杯子的名稱,並能學說一句簡單的話“這是我的××。”

活動目標:

1、認識自己的毛巾、杯子標記圖、知道自己放毛巾、杯子的地方。

2、學習用普通話說出毛巾、杯子的名稱,並能學說一句簡單的話“我是我的××”。

3、教育幼兒講衛生、不亂用他人物品。

活動準備:

1、各種小動物形象標記圖,每人兩張(同樣的)

2、錄音機、磁帶(肉錄“找朋友”音樂)

3、教師在貼標記圖處點一圓點,作爲貼標記圖的位置。

活動過程:

一、認識標記圖

1、老師出示標記圖,請幼兒從中選一種動物做朋友(兩張)。老師說:“每個小朋友都找到一個小動物做朋友,告訴大家誰是你的好朋友?”請幾個幼兒舉圖說一說,並讓同組的幼兒互相看看、說說:“這是××,它是我的好朋友。”老師巡迴幫助指導。

2、分組遊戲:每人將標記放在桌子的中間,幼兒一邊繞本組桌子一邊隨音樂唱“找找找,找朋友,找到我的好朋友,敬個禮,握個手,你是我的好朋友!”歌唱完,每人找到自己的標記圖。(玩兩遍)。

二、確定毛巾、杯子位置

1、出示毛巾,問幼兒:“這是一塊什麼?毛巾有什麼作用”,(啓發幼兒說出:能擦手,能洗臉等)。

2、出示杯子,問幼兒:“這是一隻什麼,杯子有什麼用?”(啓發幼兒講出:可以喝水、喝牛奶等)

3、老師提出:“我們每個小朋友都有一塊毛巾,一隻杯子,放在一起隨便拿用很不衛生,容易染病。誰有好辦法讓小朋友找到自己的毛巾、杯子?”(啓發幼兒說出把好朋友貼在旁邊作標記。)

4、請幼兒把兩張杯子標記圖分別貼在毛巾、杯子旁的圓點處。

5、請幾位幼兒說說自己的毛巾、杯子在哪裏?把好朋友貼在哪裏?並指給大家看。問和這些幼兒同組的小朋友,他說的對不對。

6、幼兒手指自己的毛巾和杯子,說出:“這是我的毛巾”,“這是我的杯子”。

三、小結:以後小朋友要用毛巾、要喝水,就到你自己的好朋友這裏來。找好朋友時,注意要仔細看清楚,不要找錯了,要用自己的毛巾和杯子。

活動延伸:

遊戲活動。如“快快找到好朋友”。遊戲時比比誰最先找到自己的好朋友(可在毛巾處,也可在杯子處。)

日常教育活動滲透:

日常生活談話、請幼兒說說自己的動物朋友喜歡吃什麼,長得什麼樣等。

家園配合:

1、讓幼兒從動物標記圖中找到自己的動物朋友,並帶回家放在自己的毛巾、杯子處。

2、請家長向孩子介紹“動物朋友”的習慣或特徵。

3、在“家園聯繫欄”內談毛巾分杯杯必要性。

4、要求幼兒在家裏也能做到分巾、分杯。

創新教學方法與策略:

改變過去老師先貼好標記圖再按座位等順序分配給幼兒,然後教其認識的做法。採取“自選―練習―尋找”的方法,讓幼兒有更多的自主權。這種尊重幼兒的方法,調動了幼兒的學習的主動性,並使幼兒儘快熟悉了周圍環境。

小班社會活動設計--我的一家人

設計意圖:

家庭成員是幼兒最親近的人,讓幼兒初步地瞭解家庭成員特別是爸爸媽媽的工作,感受爸爸媽媽工作的辛苦,是激發幼兒關心父母家人情感的基礎。本次活動通過一系列生動、有趣的活動來實現,重在激發情感,通過活動,引導孩子關心家人、愛父母。由於幼兒認識水平的限制,所以,在瞭解爸爸媽媽的工作時,僅限於知道爸爸媽媽在哪裏工作、幹些什麼(工作的主要內容)。因幼兒間個體差異的存在,教師在準備製作材料時,還要因人施教。

活動目標:

1.初步瞭解自己及別的幼兒的父母的工作。

2.體會父母對自己的關愛。

3.願意表達自己對父母的熱愛。

活動準備:

1.幼兒與全家人的合影或生活錄像。

2.父母與幼兒曾交談過其工作情況。

3.錄音機、攝像機。

4.彩色皺紋紙若干、橡皮泥及輔助材料。每人一本小冊子。

過程建議:

1.談話:我的家人。

(1)幼兒拿出與爸爸媽媽及家人的合影照片或集體觀看生活錄像。

幼兒相互介紹自己的爸爸媽媽和其他成員,注意用完整的語言進行表述。如“這是我爸爸”等。

(2)幼兒大膽表述,教師記錄在小冊子上。講講自己的爸爸、媽媽是幹什麼工作的?在什麼地方工作?如:我爸爸是工程師,在工廠裏設計機器。

2.幼兒思考、討論:

(1)家中成員爲你們都做了些什麼?

(2)爸爸媽媽天天要上班,可辛苦了。如果小朋友們天天跟着爸爸媽媽,那他們會怎麼樣呢?小朋友不能跟着爸爸媽媽,那到哪裏去呢?你喜歡到幼兒園來嗎?爲什麼?

3.爲家庭成員送一件禮物。

(1)說說自己在幼兒園裏學到的本領(說、唱),教師錄音記錄。

(2)拿出攝像機:你們在幼兒園學到那麼多本領,想告訴爸爸媽媽嗎?將幼兒的講述記錄下來。

(3)激起幼兒爲爸爸、媽媽製作禮物的願望。教師引導:爸爸媽媽下班回家一定又累又餓,我們能爲他們做些什麼呢?(製作麪條、點心等)

讓幼兒自主選擇完成。教師可在幼兒遇到困難時,進行幫助指導。

延伸提示:

把幼兒與父母的合影,佈置於活動室的牆面,幼兒隨時可向同伴介紹自己的父母。家人爲小冊子添加相關的內容(趣事、愛好)。

幼兒園優秀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樂意參與活動,體驗玩石頭的樂趣

2、學習按石頭的特徵有規律的進行排序

3、發展幼兒的數數和分類、排序的能力

教學準備

石頭若干,每人一隻筐

教學過程

(一)引題

回憶故事,引導幼兒一起去鋪路

(活動一開始通過老師簡短的話,既幫助幼兒複習了有關故事的角色,同時也揭示了本次活動的主題。運用開門見山的方法和去幫兔姐弟來引起幼兒鋪路的興趣。爲整個活動的有序開展奠定了基礎。)

(二)撿石頭

1、觀察石頭

1)看看這裏有多少石頭?

2)這些石頭是怎麼樣的?

3)小結:原來石頭是各種各樣的。有大有小,有的粗糙,有的光滑。

(讓幼兒通過自己的觀察,進一步掌握、瞭解石頭的特徵,並突出了石頭特徵中的大和小,粗糙和光滑,爲後面的根據石頭的特徵進行排序埋下了伏筆。同時在這一環節中,既發展了幼兒的觀察能力,又使他們的語言得到了發展。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幼兒不僅說出了石頭有各種各樣的顏色,有粗糙的,有光滑的,有大的,有小的,還有的幼兒說出了石頭是冷冷的,摸上去象冰一樣,這些都

<>

說明了幼兒比較細緻的觀察能力。如果在教學中老師能及時的抓住幼兒的這一回答引導幼兒再細緻的進行觀察、描述,那麼更加體現了多種教育內容的整合。可見老師心中應該時時裝有整合的目標。使整合真正落實、體現,而不是單純的爲了整合而整合。)

2、撿石頭——能數量撿石頭

1)聽口令撿石頭

2)聽拍手聲撿石頭

3)石頭排隊,你撿了幾塊石頭?

(第一次讓幼兒撿石頭的環節中老師給了幼兒多種的刺激,通過聽口令、拍手、小鈴的聲音等不同的方法來讓幼兒撿相應的石頭。然後又讓幼兒自己數數撿來的石頭一共有幾塊。同時老師又把石頭的數量控制在6以內。使的幼兒能數的清楚、正確。然後讓幼兒根據石頭的光滑、粗糙的特徵分類,使得幼兒對於石頭的這兩個特徵有了進一步的鞏固瞭解,又爲下一環節的撿石頭奠定了物質的準備。)

3、分類

把撿到的石頭送回家:光滑的石頭放在紅筐裏,粗糙的石頭放在綠筐裏

4、撿石頭

1)要求幼兒在規定的時間裏撿不同的石頭

2)數數你撿到了多少石頭?

(再一次讓幼兒來撿石頭,而這次撿石頭老師充分的放手,讓幼兒自由的撿石頭,但是在放手的同時又有一定的控制,如讓幼兒一塊一塊的撿不同的石頭,主要是爲後面的排序作好準備。由於幼兒動作有快慢,撿的時候有的幼兒一塊一塊的在挑選,有的則見一塊撿一塊。因此幼兒撿的數量都不一樣,這樣在數數的時候也顯示了差距。同時每位幼兒不同數量的石頭也爲後面的排序鋪路造成了數量上的差距。但是在教學的時候,老師的時間沒有很好的控制,給幼兒的時間稍長了點,導致有的幼兒撿了17、18塊石頭,數量過多。不僅爲數數帶來了難度,更影響了後面的排序。)

(三)鋪路

1、幼兒自由鋪路

2、交流:你用石頭是怎麼鋪的?(老師把幼兒的鋪法陳列在黑板上)

3、學別人的方法鋪路

4、學習按間隔的方法進行鋪路

(用石頭鋪路是本次活動的重點,也是難點。由於有了前面對石頭特徵的瞭解的鋪墊,因此在幼兒自由鋪路的時候,有的幼兒是按照大的石頭排好再排小的石頭,有的幼兒則是先排光滑的石頭再排粗糙的石頭。而有的幼兒雖然整條路是沒有規律的,但是在路的某一段有一定的規律,如有的幼兒用大小間隔的方法拍了四塊石頭。有的幼兒用光滑粗糙間隔的方法拍了三塊石頭。老師在孩子自由鋪路的時候進行了細緻的觀察,敏銳的觀察到孩子的排序方法。在孩子交流的時候讓他們把好的方法說給同伴聽,並通過在黑板上的現場圖示,讓幼兒更加的看清楚排序的方法。在圖示的基礎上讓幼兒根據圖示來進行對應的排序。在幼兒自己經驗的基礎上老師加以提升,讓幼兒學習間隔的排序方法。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老師對於幼兒原有經驗的提升顯得着急了點,如果在提升的時候能更仔細、詳細就更加完美了。)

(四)延伸活動

1、今天我們一起鋪了一條石頭路,上次我們去哪裏走過?

2、一起去踩踩自己鋪的石頭路

(最後通過回憶在梅苑公園走石頭路的經歷,再次激發幼兒走石頭的興趣。)

幼兒園優秀教案 篇8

一、活動名稱:

疊起來的章魚

二、適宜對象

小、中班幼兒(3——5)歲

三、價值指向:

1、探究物體往高處穩穩地疊加方法。

2、幼兒大膽操作,不斷嘗試,體驗自主探索,自主學習獲得成功的快樂。

3、在遊戲活動中,體驗學數學的快樂。

四、材料設計:

(一)把紙芯對半切開,從下往上2·5釐米豎向均勻地畫出八根線。

(二)沿着線用剪刀小心地剪開。

(三)在畫紙上用黑筆畫出眼睛,剪下來。

(四)把吸管剪成小段,貼在章魚的臉上。

(五)塗上顏色,內側也同樣塗上顏色。

(六)等顏料幹了以後,給章魚安上眼睛,完成。

五、玩法提示:

(一)提供章魚,讓幼兒往高處疊加,看誰疊的又高又穩。

(二)提供章魚,讓幼兒往高處疊加,並說出自己疊加了幾個。

六、指導要點:

活動中讓孩子們去操作嘗試探索,根據孩子們的年齡特點和能力的差異,逐步增加難度(讓幼兒探索疊加的方法——讓幼兒探索如何疊得又高又穩——讓幼兒說出自己疊加的個數),讓幼兒操作遊戲。

在孩子們操作遊戲時,教師只要給予適當的指導,就會達到寓教於樂的目的,使孩子在輕鬆愉快的遊戲活動中,提高各種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