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一年級教案 > 人教版一上《比一比》教學反思

人教版一上《比一比》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5W 次

 《比一比》教學反思

人教版一上《比一比》教學反思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指出:“教學要有開放性和彈性。在合理安排基本內容的基礎上,給地方、學校和教師留有開放、選擇的空間,也爲學生留有選擇和拓展的空間,以滿足不同學生學習和發展的需要。”新課標實驗教材爲我們提供了相對寬鬆、自主的教學環境,增強了教師在新課程中的自主權。基於這一點,我對講授過的第一冊《比一比》一課進行了認真、深刻的反思。

一、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做到合理的“舍”

《比一比》一課中的一類字“羊、小、牛、少”和部分二類字“貓、桃、蘋、紅、多”是學生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基礎較差的學生也對其有一定的印象,所以在教學中大可不必在認字上大做文章,完全可以視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少學甚至是不學。再者本課要求學生掌握兩對反義詞“多-少、大-小”,我覺得憑學生的學前基礎和入學後的學習,對這兩對簡單的反義詞沒有強調學習的必要。基於如上想法,我認爲對達到目標的內容和方法,特別是知識的前後順序及內容不要做硬性的規定,應結合學生的當前水平,尊重孩子的想法,滿足孩子的需要,對教學內容做合理的“舍”。

二、關注學生的地區差異,做到認真地“思”

本節課的另一教學目標是理解量詞“羣、顆、堆”的意思,能正確使用一些量詞。

新課程提倡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主動探索知識的發生與發展,促進對相關知識的掌握。因此,該教學內容對於生活在農村的學生來說,早已熟悉了“雞鴨成羣(幫)、沙土成堆、顆粒豐收”的農家景象,因而對“羣(口語‘幫’)、顆、堆”這些量詞理解起來相對輕鬆,在運用上相應是姻熟的;這些內容讓生活在城市裏的孩子來理解,還需要動一番腦筋的。所以面對地方差異,需要教師對教學內容的處理和把握上做到認真的“田”

三、重視學生的知識積累,做到適當的“添”

教材不是學習的唯一知識源,教師要有靈活處理教材和創造性使用教材的能力。教材中有的知識不一定要講,但有些書本中沒有的知識卻很有必要加進來。在學完《比一比》中的量詞後,可以讓學生說說日常生活中還有哪些量詞,試舉例說明(如:一斤黃瓜、一枝鉛筆……)。瞭解用“雙、對、副”做量詞的物品有什麼特點;體會漢語言在使用上的多樣性等等。這就說明教學不僅僅在於完成給定的教學目標,還要兼顧知識的拓展與外延,從而做到適時、適量地“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