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五年級教案 > 五年級上冊《清平樂·村居》教學反思

五年級上冊《清平樂·村居》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2W 次

  《清平樂·村居》教學反思之一

不久,我上了一節《清平樂·村居》,上的並不如我預設的那樣好,只是完成了教學任務而已,上完這一課總覺得由於時間限制,每個環節都只是蜻蜓點水,該練的都沒有練到位,特別是沒有讓學生通過想象如何把這首詞所描繪的畫面寫下來。第二天我又去亡羊補牢,沒想到讓我感慨不已。

五年級上冊《清平樂·村居》教學反思

上課時,我先通過媒體課件出示一副優美的山村風景圖畫,讓學生看圖進行口語介紹。結合圖片,大多數學生能按照順序說出畫面上有山、有竹林、有草、有小溪這些景物而已。我想不能讓他們的眼光只盯着畫面,眼裏只有這些景物,而要讓他們閉上眼睛再想一想:在這個背靠着山巒的小山村,村莊的竹林怎麼樣,小溪怎麼樣……在我的啓發下,學生漸漸活躍起來。有的說:“在一座連綿起伏的大山腳下,有一個綠樹環繞、鳥語花香的小山村。村前的一條小溪裏盛開着鮮豔的荷花,岸上的小草在大地、雨露、陽光的滋潤下,長得生機勃勃。”有的說:“在綿綿起伏的青山下,有一間低矮、簡陋的茅屋。茅屋前有一片蒼井挺拔的竹林,林子裏的鳥兒正盡情歌唱。茅屋前流淌着一條清澈的小溪,溪中的小魚兒歡快地在蓮葉間嬉戲。”還有的說:“這清澈的溪水從山上流下來,流經這小山村,滋潤了這溪旁的小草,養育了這兒的人們……”看,學生們說得多好啊!

接着,我繼續出示畫上的人——住在村裏的一家老小。我讓學生說說圖上有那些人,它們分別在幹什麼。按照這首詞的意思,圖中那對老夫婦應該是在閒聊,而我們的學生則說他們在縫補衣服,在織毛衣,在說醉話等等。咋一看,毫無道理,學生在亂猜。可仔細一想,挺不錯的,他們不可以邊補衣服邊聊天嗎?他們不可以喝酒後說些醉話嗎?當說到小兒臥剝蓮蓬的頑皮時,一個學生說:“這不算頑皮,可能他還會去哥哥那兒搗亂呢。”另一個學生馬上又說:“他可能把剝過的蓮子塞給爺爺奶奶吃呢,到爺爺奶奶身邊撒撒嬌呢。”還有一個補充說:“他可能躺在爸爸編織的雞籠裏呢!”種種想象真是不勝枚舉。聽着這些大膽而合理的想象,你能說我們的孩子沒有想象力嗎?看看這一個個滔滔不絕、振振有詞的小學生,你能說這樣的文章孩子們不會寫嗎?

美國教育家杜威說過:“科學的每一項巨大的成就,都是以大膽的幻想爲出發點的”。對事物的情景大膽地幻想是創新的起點,從某種意義上講,科學史上的許多事物的過去和今天都表明,“只怕想不到,不怕做不到”。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心靈是永遠充滿激情的,只是缺少人去點燃,就像籠中的小鳥在等待人們去放飛一樣。釋放學生的心靈,放手讓他們去想,想自己能想的;去說,說自己能說的;去寫,寫自己能寫的,寫出各自獨特的感受來。讓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自由自在地飛翔在異彩紛呈的。

  《清平樂·村居》教學反思之二

《清平樂·村居》這首詞,以極簡煉、形象的語言生動地描繪了一幅幅色彩明麗、動靜相宜的畫面,創設了優美的意境,表達了深摯的情感,千百年來膾炙人口。詩中的色彩美、畫面美、意境美與藝術妙筆融爲一體,有着特殊的審美功能。我在教學中深深地體會到,引導學生從古詩中受到美的薰陶,培養學生感受美和創造美的能力,是古詩教學的一個十分重要而又艱鉅的任務。所以在設計教案及上課時,我都努力抓住古詩的幾個特點來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

1、抓住古詩“詩中有畫”的特點,把“詩”與“畫”結合起來進行教學:

古詩的語言極爲精煉。僅僅通過接觸語言來學習古詩,兒童對古詩畫面美的理解就會是籠統的、模糊的。所以我通過圖畫,具體而形象地再現古詩中的畫意;通過語言,喚起學生豐富的聯想,從而引導學生深入體會古詩的意境之美。

2、幫助學生“由讀引情”:

古詩的情感常常蘊含在富有音樂美的語言之中。要通過反覆朗讀、吟唱才能入境、察情。因此,我在設計教案時把朗讀作爲一根主線貫穿始終。起始階段齊聲讀,個別讀;深入學習階段邊理解邊朗讀;學完全詩後讓學生反覆朗讀,或一唱三嘆地吟讀,或搖頭晃腦式地自由讀。總之,要讓學生讀得琅琅上口,滾瓜爛熟,聲情並茂,方肯罷休。

  《清平樂·村居》教學反思之三

前段時間我上了語文蘇教版五上第26課《清平樂·村居》,這是南宋愛國詞人辛棄疾寫的一首描寫農村生活的著名詞作。作者用過對農村清新秀麗、樸素恬靜的環境描寫以及對翁媼及其三個兒子形象的刻畫,抒發了對鄉村田園生活的熱愛和嚮往之情。

在描寫手法上,這首小令,沒有一句使用濃筆豔墨,只是用純粹的白描手法,描繪了農村一個五口之家的環境和生活畫面。作者能夠把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態,描寫得維妙維肖,活靈活現,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如若不是大手筆,是難能達到此等藝術意境的。

在寫景方面,詞人通過“茅檐、小溪、青草”這寥寥幾筆就勾畫出一幅清新秀麗、樸素恬靜的農村景象,而在寫人方面,則通過“醉”寫出了“翁媼”生活的愜意與溫馨,而一個“臥”則寫出了“小兒”的天真與可愛。

在備課時我就在想,我要教給學生什麼?是會都會背嗎?是理解詞意嗎?不,對於五年級的學生來說,這首詞的意思很簡單,背誦更不是難事。那我要教的是什麼?是意境,是詞人通過詞向人們傳達的思想。於是我將“醉裏吳音相媚好,白髮誰家翁媼?”作爲全課的主線,學生通過對詞的學習,從總體上明白了詞的意思,然後引導學生去說“翁媼”談論的內容,去談自己的'現在與未來。而這恰恰是詞沒有直接表達的,這是什麼?這就是詞人對生活的理解,這也是辛棄疾所向我們傳達的沒有言明的東西。只有理解到這一步,我覺得這才能算完整的學完這首詞。

白居易曾說過“文章合爲時而著,歌詩合爲事而作”。這既是古訓,也是這位文豪自己的切生感受。既然這樣,我們讀詩詞就必須把握時代的脈搏,停住自己的腳步,用自己的心去迎合那時代的節奏,去感悟時代,去理解時代,與時代產生共鳴。

辛棄疾二十一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順南宋,他一生堅決主張抗金。但是他的抗金主張並不僅沒有得到南宋政權的認可,而且遭到主和派的打擊,曾長期落職閒居江西上饒、鉛山一帶。這首次就創作與這段時間。對於一個終生主張抗擊外敵入侵的將領來說,百姓的幸福安定就是他畢生的追求,同時這也就是他對生活的嚮往。因此,在設計是我們有拘泥於文章的教學,而是讓學生有所思,用自己的思想去填補那一個個空白。真正的走進文章走進作者。

但是我在教學時沒有適當的拔高,沒有進一步的去理解作者,走進歷史,這就使我的教學出現了失誤,沒有讓感情得到深華。在教學時我脫離了課文也是我教學時的一個錯誤,在教學時我的教學語言不規範也是我今後要注意的。

我想,經過這樣的學習與討論,我們新教師一定能很快的成長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