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五年級教案 > 《灰椋鳥》優質課教學設計「第一課時」

《灰椋鳥》優質課教學設計「第一課時」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3W 次

 教學目標:

《灰椋鳥》優質課教學設計「第一課時」

1、學習本課的生詞,掌握三個多音字的發音。

2、讀通課文,瞭解文中鳥、林、人之間的關係,理清課文的敘述順序。

3、走進作者,初步感知課文大意,感知文章情感。

  教學重點:

找出文中寫鳥、林的語句,讀通讀順,讀出自己的理解。

 教學難點:

理清文章敘述順序。

  課前聊天:

1、老師來會寧一段時間,雖然會寧的春天沒有五彩繽紛的鮮花,但蒼翠的樹,青青的草依然帶給人們無限的生機,你們生活在會寧,能告訴老師,你們見過哪些鳥?你喜歡什麼鳥?說說你喜歡的理由。

2: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一首歌。與一個人一隻鳥有關係。播放歌曲《一個真實的故事》

 教學過程:

 一、介紹作者、導入課題

1、同學們,我們剛纔欣賞的是一首經典的老歌,題目叫《一個真實的故事》。故事裏的女孩叫徐秀娟。她被稱作“仙鶴姑娘”,她是我國環境保護戰線第一位因公殉職的革命烈士。 1987年9月15日,江蘇鹽城海灘丹頂鶴越冬地自然保護區,徐秀娟爲了尋找兩隻大天鵝,獻身在復堆河中……她犧牲的時候年僅23歲。

年輕的她走了,她留下幾句平凡無奇的話。

(出示句子:

春天最容易丟鶴。

鶴舍要打掃得乾乾淨淨。

我愛鳥,愛大自然,一走進荒野,一切不愉快的事兒都忘記了。

我願在茫茫荒原上尋找,尋找理想,尋找友誼,尋找生活的答案。

2、欣賞了歌曲,閱讀了文字,能和大家交流一下你的感受嗎?(適當追問:是誰與誰的友誼,仙鶴姑娘的理想是什麼?)

設計意圖:讓學生從走進作者開始,產生一種閱讀期待:一個甘願爲鳥奉獻自己一切的女孩,她筆下的鳥兒會是怎樣的一種風姿?

教學反思:或許是學生的原因,個人認爲這一問題回答難度應該不大,可事實上學生的回答比較單一,比較機械,沒有走進作者,與我設想的有相當的差距。或許,是學生還沒有習慣於這樣開放性的問題,如果問題設計得更具有針對性,我的會寧學生可能更易於回答。

3、徐秀娟,一生愛鳥,最終爲鳥獻出了年輕的生命。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她生前所寫的一篇文章。板書課題:灰椋鳥(指讀,正音:椋)

 二、初讀感知

1、同學們瞭解這種鳥嗎?誰來介紹一下呢?老師找了幾幅圖,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誰再來說一說,你看到的灰椋鳥。(出示鳥圖)

教學反思:對於生活中沒有網絡,也沒有太多課外書的會寧學生而言,讓他們介紹自己瞭解的灰椋鳥這一設計本身就有些牽強。我所出示的一幅圖,學生看到的是“兇猛,展翅飛翔”,完全背離了讓學生觀察灰椋鳥外形特點的初衷,看來今後在圖片的選擇上也不能隨意而爲。

2、剛纔我們用自己的語言說出了我們所看到的灰椋鳥,那麼徐秀娟眼中,筆下的灰椋鳥又如何呢?請同學們大聲朗讀課文,圈畫出生字,讀準字音,把課文讀通;文中寫鳥的句子很多,也很美,把你喜歡的畫下來,多讀幾遍,讀出自己的感受。

設計意圖:本文生字較少,且比較簡單,因而集中識字似乎沒有必要。文中寫鳥的句子很多很美,找出並讀通這些句子,既是讀通課文的關鍵,也是這篇課文學習的重點。

3、學生自讀課文。

4、集中交流:

(1)作者原先眼中的灰椋鳥如何?學習第一自然段中描寫灰椋鳥的句子,體會反問句。

(2)作者原先覺得灰椋鳥並不好看,可後來作者又覺得如何呢,你從哪些語句感受到的呢?交流喜愛的寫鳥的句子。

設計意圖:課文明顯採用了先抑後揚的手法,對於五年級的學生這種寫法似乎沒有強調的`必要性,但無痕的讓他們瞭解這樣的寫法,應該有其必要性。後來作者覺得灰椋鳥怎樣?這也應該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也是檢驗學生個性化閱讀成果的方法。

教學反思:從課堂反饋而言,學生的回答達到預想的結果,“活潑的、可愛的、壯觀的、調皮的”,在課堂上我能肯定每一位學生的回答,並期待他們在課堂上有更多精彩的回答。但如何鼓勵缺乏參與課堂熱情的學生,讓他們大膽說出自己的見解,還需要更深入的思考。

  三、結合句子、學習生字(出示文中四句話)

學生自由表達,讀句子,說感受。相機指導。以下四句話,結合進行生字教學。

1.我翹(qiáo)首遙望西南方向,果然有許多黑點向這邊移來-----灰椋鳥開始歸林了。師:翹:多音字,翹(qiáo)首是怎麼樣看?爲什麼不是飛來?體會用詞的準確性。

教學反思:結合這一句,讓學生了解用詞的準確性,感覺上有第二課時精讀的痕跡,但第二課時應該抓住重點段的教學,這一句精講的可能性不大,因而結合這一點進行生成,似乎也未嘗不可。實際教學中,效果也很不錯。

2.先回來的鳥在林內不停地鳴叫,好像互相傾訴着一天的見聞和收穫,又像在呼喚未歸的同伴和兒女;後到的鳥與林中的鳥互相應和,邊飛邊鳴,很快找到自己棲息的處所,與熟悉的夥伴會合。

和:多音字,理解應合。棲:正音。認識分號:用於並列的分句。與“這幾隻剛剛落在枝頭上,那幾只又馬上撲棱棱飛起來。”表示這種並列關係的句子之間要用分號。

教學反思:應考慮教學時間,分號的教學未能在課堂中落實。這一小點的教學可在第二課時的教學中加以落實。

3、學習:撲棱棱

ABB式的詞語一般來說,發生變調。沒有規律,按習慣來。這裏一般讀第一聲。

出示:軟綿綿 綠油油 笑盈盈 範讀。齊讀。

設計意圖:從一個詞的教學引領到一類詞的教學。

教學反思:在備課時,未能發現這也是一個多音字。在課堂教學時,在學生掌握第一聲的基礎,讓學生也明白其第二聲的讀音。

4.樹林內外,百鳥爭鳴,呼朋引伴,嘰嘰啾啾,是飛瀑落入深澗,如驚濤拍打岸灘,整個刺愧林和竹林成了一個天然的俱樂部。

“深澗”指什麼?讀出水從高處落入深溝的氣勢。

四、體會鳥----林-----人的關係

1、剛纔幾句話都是寫鳥的句子,灰椋鳥的家在哪兒?找找寫樹林的句子。

(1)、棕紅色的水杉落葉,給大地鋪上了一層話華貴的絨地毯,走在上面軟綿綿的。(美得舒服)

(2)、路兩邊近百畝竹林鬱鬱蔥蔥,與南段高大的人工刺槐林形成的鮮明的對比。(環境描寫爲文章服務)一到林子裏去看灰椋鳥就寫了這樣的景色,爲什麼不寫藍藍的天,白白的雲,清凌凌的水)

(3)、夕陽漸漸西沉,晚霞映紅了天空,也映紅了刺槐林和竹林。(美得詩情畫意)

(4)、樹林內外,百鳥爭鳴,呼朋引伴,嘰嘰啾啾,是飛瀑落入深澗,如驚濤拍打岸灘,整個刺愧林和竹林成了一個天然的俱樂部。(鳥林合一,美得和諧)

教學反思:本以爲學生找這四句話不太容易,但事實上針對具體的要求學生找句還是比較輕鬆的。在找出句子後,讓學生如何讀好這四句話,雖然課前我有所想,但事實上如何在第一課時比較緊張的教學時間下進行有效的指導,我還比較茫然。這種茫然來自學生的讀不通,讀不好;也來自在學生讀不通的情況下,我所進行範讀,是否是把自己的思想強加於學生的困惑。

2、再朗讀朗讀,想一想,你想帶給大家怎樣的感受,你就怎樣讀。輕輕讀這些句子,走進灰椋鳥美麗的家。

3、美麗的家是誰爲鳥兒營造的?齊讀第六自然段。

 五、理清結構

現在你能理清作者的敘述順序了嗎?

教學反思:原先我所設想的是:一開始讓學生知道原先在作者眼中的灰椋鳥是不好看的,中間通過找鳥找林的教學,最後引出人創造林,是爲鳥兒創造幸福的家。這三部分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還是比較清晰的,學生應該能自主理清課文的順序。由於在讀句找句中費時較多,因而這一環節在實際操作中完全變成的我的直接灌輸。有些遺憾!

從學生時代憎恨拖堂走過來的我,拖堂向來不是我的風格,可這一環節如果這節課不解決,下一堂課則完全失去了它存在的必要。如果壓縮前面的教學時間,則學生的思維亦跟不上教學的步伐。何去何從,還是有些困惑。

 六、指導寫字

還有幾個生字沒學?哪個字比較難寫?描紅。

 作業: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你喜歡哪些寫鳥的句子,請抄寫下來,多讀幾遍並在書旁用關鍵詞兒寫下你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