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五年級教案 > 《滴水穿石的啓示》教學反思精選

《滴水穿石的啓示》教學反思精選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5W 次

  《滴水穿石的啓示》教學反思一

《滴水穿石的啓示》這篇課文從安徽廣德太極洞“滴水穿石”的自然奇觀引出做事必須目標專一、持之以恆才能成功的道理,希望我們銘記“滴水穿石”的啓示,從而實現美好的理想。

《滴水穿石的啓示》教學反思精選

課始,我先出示課件:安徽廣德太極洞“滴水穿石”奇石圖,引導學生觀察,並讓學生給這一奇觀起個名字,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並對這一現象有了初步的瞭解。“對於這一奇觀,你最想了解些什麼?”學生提出:水滴微不足道,怎麼會滴穿石頭呢?這正是文章的難點。爲了突破這一難點,我讓學生放聲朗讀第一、二自然段,思考這一問題。通過自讀,學生找出了“水滴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可是它目標專一、持之以恆,所以能把石塊滴穿”這一句。接着我讓學生找出句中兩個關鍵詞:目標專一、持之以恆。再讓學生從文中找出一些體現“目標專一、持之以恆”的詞語,啓發學生:這一奇觀除了用滴水穿石形容,還可用哪四個字來形容?調動了學生的積累,學生回答出了“堅持不懈、鍥而不捨”等詞語。在此基礎上,我讓學生通過各種形式的朗讀,讀出對水滴的敬佩之情,我則給予恰當的評價,調動學生朗讀的積極性。

學習課文第3-5自然段時,我先讓學生放聲朗讀,思考:滴水穿石給了我們怎樣的啓示?學生很快找出了這一句:目標轉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恆而不半途而廢,就一定能夠實現我們美好的理想。接着讓學生自讀第三自然段,找出一個最敬佩的事例,抓住關鍵詞說一說自己的感受,並想辦法讀好。在大堂交流時,我避免了形式單一,學生談到齊白石時,我問:齊白石的精神,除了“堅持不懈”還可用什麼詞語形容?學生談到李時珍時,我讓學生結合有關李時珍的故事來談體會並啓發學生說:李時珍在完成《本草綱目》的過程中嘗草藥、訪名醫遇到了那些困難?是怎樣克服的?其中你有什麼體會?你想對李時珍說些什麼?學生談到愛迪生時,我讓學生用一句詩或一句名言來表達自己的感受。這樣的訓練,由易到難,符合學生認知特點。“古今中外,還有許多這樣的人,你能舉出一些例子來嗎?”“他們成功的經驗就是一筆寶貴的財富,你能幫他們總結一下嗎?”至此,學生自然水到渠成地理解了古今中外名人成就的取得來自於他們不懈的努力。

另外,在課堂教學時,我也採用了多種形式的朗讀,如自由讀、指名讀、小組讀、齊讀、默讀、對讀等形式,促使學生在讀書中進行思考、領悟,在思考、領悟中讀,這樣對課文中心能有較好的把握。

本堂課的不足在於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由於課堂教學時間的不夠(沒能很好的把握好),學生對生活中同樣的例子,闡述得較少。學生聯繫實際談談自己讀了課文後的感受較多的停留在一般水平上,認識有的還沒有真正到位。

  《滴水穿石的啓示》教學反思二

《滴水穿石的啓示》是一篇典型的借物喻理的文章。課文的脈絡非常清楚,先是講安徽廣德太極洞內一塊石頭被水滴穿,接着講滴水穿石的原因,接下來列舉三位名人因着這種精神所以取得了成功,最後揭示作者從中受到的啓示。學習本課的重點是讓學生明白,要作成一件事得目標專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恆而不半途而廢,這樣才能實現美好的理想。考慮到課文的脈絡,結合新課程標準,我在這堂課中竭力做到以下幾點:

一、 訓練和感悟並舉。

新課程標準要求課堂教學要整體考慮“知識與能力、情感與態度、過程與方法”的綜合。在教學中力求體現這一點,抓住了“目標專一、持之以恆”的詞語理解,然後學習三位名人的事例來理解目標專一、持之以恆。在學習李時珍這一片段時,我先叫學生先自讀課文劃出表現李時珍目標專一、持之以恆的詞語。這一問題的提出,我真意想不到學生理解得這麼透徹。一個學生找了:“翻山越嶺,走了大半個中國。”他從“翻山越嶺”體會到艱苦,從“走遍大半個中國”體會到路走的多,從中體會到李時珍持之以恆。另一個學生說:“我也談走遍大半個中國,在明代,那時沒有發達的交通工具,李時珍走了大半個中國,我想他肯定花了很長的時間,吃了很多很多的苦,可能腳磨出了血泡,可能走到荒山野嶺,找不到投宿的地方。”還有一些學生找到了“二十幾年”“訪名醫、嘗草藥”等等。最後通過朗讀訓練來加強對三位名人事例的理解,讓學生懂得具有這種精神便會取得成功,揭示作者從中受到的啓示。

二、注意教學資源的拓展和延伸。

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並要求學生增強蒐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遵循這一點,我在課堂上學習了三位名人的事例後,爲了讓學生懂得具有這種精神便會取得成功,爲了讓他們有更多的體會,在教學過程安排了“小小交流會”這一內容,學生在課外廣泛蒐集,獲取了資料,加上“仿照課文改編”這一形式,把課文的知識向課外延伸。

三、儘量做到信息技術與學科有機整合。

新課程標準所要求的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就是通過課程把信息技術與學科有機地結合起來,從根本上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以及相應的學習方法和評價手段。遵循這一原則,我在本課的教學中採用了多媒體輔助教學,這樣的教學設計在教學過程中的優點是十分明顯的,可以說,課件的輔助教學的確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改善學生的學習效果。

這節課存在的不足之處:

《滴水穿石的啓示》一文中,李時珍、愛迪生、齊白石……他們都有過不同的困難經歷,但最終讓他們名垂史冊的是他們堅持自己的目標不變,持之以恆地探索研究。由於人物離學生的生活實際較遠,所以就要引導學生在讀中感悟,感悟中讀。還要幫助和引導學生理解他們所面臨的困難,調動學生的閱讀積累與朦朧的生活感知,深深地感受到面對艱鉅的困難,這些偉大的人物是如何用“堅持”與“研究”爲自己的人生書寫美麗的,從而激發他們對人生目標、智慧、信念、勇氣、毅力等的追求與嚮往。在這方面的滲透在我的這節課上還不是很到位。

  《滴水穿石的啓示》教學反思三

《滴水穿石的啓示》是一篇典型的借物喻理的文章。課文的'脈絡非常清楚,先是講安徽廣德太極洞內一塊石頭被水滴穿,接着講滴水穿石的原因,接下來列舉三位名人因着這種精神所以取得了成功,最後揭示作者從中受到的啓示。學習本課的重點是讓學生明白,要作成一件事得目標專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恆而不半途而廢,這樣才能實現美好的理想。考慮到課文的脈絡,結合新課程標準,我在這堂課中竭力做到以下幾點:

一、 訓練和感悟並舉。

新課程標準要求課堂教學要整體考慮“知識與能力、情感與態度、過程與方法”的綜合。在教學中力求體現這一點,抓住了“目標專一、持之以恆”的詞語理解,然後學習三位名人的事例來理解目標專一、持之以恆。在學習李時珍這一片段時,我先叫學生先自讀課文劃出表現李時珍目標專一、持之以恆的詞語。這一問題的提出,我真意想不到學生理解得這麼透徹。一個學生找了:“翻山越嶺,走了大半個中國。”他從“翻山越嶺”體會到艱苦,從“走遍大半個中國”體會到路走的多,從中體會到李時珍持之以恆。另一個學生說:“我也談走遍大半個中國,在明代,那時沒有發達的交通工具,李時珍走了大半個中國,我想他肯定花了很長的時間,吃了很多很多的苦,可能腳磨出了血泡,可能走到荒山野嶺,找不到投宿的地方。”還有一些學生找到了“二十幾年”“訪名醫、嘗草藥”等等。最後通過朗讀訓練來加強對三位名人事例的理解,讓學生懂得具有這種精神便會取得成功,揭示作者從中受到的啓示。

二、注意教學資源的拓展和延伸。

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並要求學生增強蒐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遵循這一點,我在課堂上學習了三位名人的事例後,爲了讓學生懂得具有這種精神便會取得成功,爲了讓他們有更多的體會,在教學過程安排了“小小交流會”這一內容,學生在課外廣泛蒐集,獲取了資料,加上“仿照課文改編”這一形式,把課文的知識向課外延伸。

三、儘量做到信息技術與學科有機整合。

新課程標準所要求的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就是通過課程把信息技術與學科有機地結合起來,從根本上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以及相應的學習方法和評價手段。遵循這一原則,我在本課的教學中採用了多媒體輔助教學,這樣的教學設計在教學過程中的優點是十分明顯的,可以說,課件的輔助教學的確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改善學生的學習效果。

這節課存在的不足之處:

《滴水穿石的啓示》一文中,李時珍、愛迪生、齊白石……他們都有過不同的困難經歷,但最終讓他們名垂史冊的是他們堅持自己的目標不變,持之以恆地探索研究。由於人物離學生的生活實際較遠,所以就要引導學生在讀中感悟,感悟中讀。還要幫助和引導學生理解他們所面臨的困難,調動學生的閱讀積累與朦朧的生活感知,深深地感受到面對艱鉅的困難,這些偉大的人物是如何用“堅持”與“研究”爲自己的人生書寫美麗的,從而激發他們對人生目標、智慧、信念、勇氣、毅力等的追求與嚮往。在這方面的滲透在我的這節課上還不是很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