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四年級教案 > 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案

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5W 次

引導語:《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寫的是少年周恩來耳聞目睹中國人在外國租界,受洋人欺凌卻無處說理的事,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案,歡迎參考閱讀!

  教學目標

1.學習生字、新詞。理解“風和日麗、疑惑不解、衣衫襤褸、鏗鏘有力”等詞語的意思並且能夠在實踐中運用。

2.通過反覆朗讀,找出周恩來爲什麼會立下“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原因。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感情。

4.瞭解偉人的成長過程,用講故事、寫文章、編短劇、辦手抄報等方式,展示學習的收穫。

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案

  教學流程

  第一課

(一)初步談話,理解課題。

同學們,你們現在讀書的目的是什麼?回頭看看我們敬愛的周總理小時候爲什麼讀書?

(二)同學介紹蒐集周總理的資料

(三)觀看錄像,感受情景。

看有關周總理小時候的錄像資料,特別是講他在修身課上回答校長的情景。

(四)檢查預習,反饋交流。

1.學生自由讀課文,教師強調要求:

(1)讀通課文,遇到不懂的字或者詞語,藉助工具書或者聯繫上下文解釋。

(2)不懂的地方,多讀幾遍,並在書上作上記號,待會在全班交流。

(3)邊讀邊思考,課文寫了幾件事?周總理小時候爲什麼會立下“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2.生字中“嚷、懲、鏗、鏘”是後鼻韻,“範、巡”是前鼻韻。“範、懲”是上下結構,不能寫成左右結構。

3.反饋交流,詞語方面重點檢查“焦點、耀武揚威、得意揚揚、鏗鏘有力、諸生“等詞語的意思。

4.學生提出文章中不懂的地方,師生共同解決。

5.課文寫了三件事。第一件事講12歲的周恩來剛到瀋陽,就聽伯父嘆着氣說“中華不振“,這使他疑惑不解;第二件事講周恩來在租界親眼看到一位中國婦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圍觀的中國人敢怒不敢言,這使他真正體會到伯父說的話的含義;第三件事講周恩來在修身課上,表明自己的心跡“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五)學生反覆讀課文,做到有感情地讀課文。試着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情感。

(六)課堂作業: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流程

(一)學習課文的第一部分。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的第一部分。思考:你從這部分中體會到了什麼?你是從課文的哪些地方看出來的?

2.指名學生朗讀這一部分。尤其要指導學生在朗讀伯父與周恩來的對話時,“爲什麼”?“那又是爲什麼呢?”要讀出不解和追問的語氣。“爲什麼中國人不能去那兒,而外國人卻可以住在那裏?這不是中國的土地嗎┅┅”要讀出疑惑不解的語氣。

3.尊重學生自身的體會,不要強求學生所有的體會都一樣。教師相機的作出指導。如:從“爲什麼”?“那又是爲什麼呢?”體會到周恩來對這些事情的關注。“爲什麼中國人不能去那兒,而外國人卻可以住在那裏?這不是中國的土地嗎┅┅”體會到周恩來是一個善於觀察周邊的事情。

4.全班朗讀這部分,注意要有感情地朗讀。

(二)學習課文第二部分。

1.自由讀第二部分,思考:爲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景?

2.學生讀完課文後,想象當時的情景,四人小組演習當時情景。給學生提供當時的情景:當時那位婦女是怎樣哭訴的,那個警察又是怎樣訓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會說些什麼?

3.學生演完後,談一談作爲中國人看到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這樣欺凌是一種什麼樣的感受?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當時的社會現實:貧窮落後,受到列強的欺凌。深刻理解“中華不振”的具體含義。

(三)學習課文第三部分。

1.指名學生朗讀,其他學生思考:“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是什麼意思?

2.讓學生聯繫全文,體會周恩來從疑惑到靜思到立志的心理變化過程。

3.學生想一想當時周恩來一個人在沉思,他沉思什麼呢?寫一寫當時他沉思什麼?

4.全班交流寫的內容。

5.讀這部分,你從周恩來小時候身上體會到了什麼?

(四)課外延伸。

1.閱讀關於寫周恩來總理故事的書,從而進一步瞭解偉人。

2.將你所瞭解的周恩來總理的故事用講故事、寫文章、編短劇、辦手抄本等形式,展示學習的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