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四年級教案 > 語文版四年級語文下冊《釣魚》說課稿

語文版四年級語文下冊《釣魚》說課稿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W 次

  一、說教材

語文版四年級語文下冊《釣魚》說課稿

釣魚對於大多數人來說不過是一種娛樂消遣的方式。但對於一個11歲的男孩來說卻是一次令他終生受益的經歷。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語文(s版)第八冊第3課《釣魚》。課文按事情的發展順序講述了一個這樣的故事:34年前的一個傍晚,“我”和父親去釣魚,在距離捕撈鱸魚開放時間還有兩個小時的時候釣起來一條大鱸魚,正在“我”興高采烈之時,父親卻堅決讓“我”把魚放回湖裏去,“我”意外、委屈、不服,最終還是無可奈何地把魚放了回去,但是“我”從中得到了一個受益終生的啓示——面對誘惑時要有抵制的勇氣和力量。大量細緻入微的心理活動描寫,是本文的一大特點。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內容,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生活體驗,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爲:

1、知識目標:掌握本課生字新詞,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

2、能力目標: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體會人物的情感變化過程。

3、情感目標:領會文章中蘊含的深刻的做人道理。教育學生從小嚴格要求自己,堅定地抵制各種誘惑,做一個誠實守信的人。

  三、說教學重難點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體會“我”的情感變化過程,理解父親要“我”放魚的良苦用心。難點是理解課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領會課文中蘊含的深刻的做人道理。

  四、說教法學法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平等對話的過程。”教師作爲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和引領者,要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走進文本去朗讀、去感悟、去探究、去運用。根據這一教學理念,我在本課的教學活動中進行了以下的嘗試:

1、在教法上,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努力創設一種和文本相和諧的情境,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同時採用角色互換,補充空白、啓發學生想像等方法,引導學生把自己當成故事中的主人公,通過入情入境地自讀自悟,體會人物的內心活動及情感變化。

2、在學法上,落實以讀爲本,把朗讀貫穿始終,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自讀自悟,讀文悟情,並引導學生開展小組合作探究活動,從而使學生主動走進文本,與文中人物進行對話,從而真切地體會人物內心真實的情感歷程,領會課文中蘊含的深刻道理。

  五、說教學流程

(一)感受釣魚的樂趣,激發學生探究的慾望

語文教學應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只有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才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於是上課伊始,我便用輕鬆愉快的口吻讓學生回顧自己釣魚時的感受,他們有了強烈的表達慾望,一個個爭先恐後地回答。當學生沉浸在釣魚的樂趣之中時,我把話題引入文本:有一個11歲的男孩跟着父親去釣魚,這次釣魚的經歷卻讓他收穫了一個終生難忘的啓示。我順勢引導學生質疑。相近的年齡與經歷一下子拉近了學生與文中主人公的距離,不同的收穫又激發了學生探索的慾望。教師相機揭示課題,引導學生帶着疑問走進文本。

(二)體會人物的內心,引發學生情感的共鳴

1、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學生帶着自己的疑問自由朗讀課文,整體把握課文內容,理清文章的脈胳,瞭解文章是按照釣魚—放魚—啓示的順序記敘的。

2、精讀課文,理解感悟

在理解課文時,我緊緊抓住兩個主要問題:

面對大鱸魚時,“我”的內心活動

首先讓學生默讀3-9自然段,劃出描寫“我”的言行的句子,引導學生朗讀這些句子,抓住“得意、急切、爭辯、乞求、依依不捨”等重點詞語進行理解,初步體會“我”的情感變化。學生此時的體會還只是停留在對語言文字的理解這個層面,並未深入人物的內心。接着引導學生感受鱸魚巨大的誘惑力。大屏幕出示一條漂亮的大鱸魚,給學生帶來視覺上的直觀感受,再結合課文中描寫鱸魚的句子讓學生產生一種強烈的感受:這條鱸魚實在是太吸引人了。順勢引導學生進行換位體驗:如果你釣到一條這樣吸引人的鱸魚你會怎樣呢?如果讓你把它放回去你又會怎樣?就這樣通過角色互換讓學生親身體驗這條大鱸魚對“我”的誘惑,一步步引導學生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此時學生的體會不再只停留在語言文字這個層面,而是能夠真切地感受到主人公的喜怒哀樂,學生的情感和“我”的情感已融爲一體。在此基礎上再次引導學生品讀重點語句,使學生與“我”產生情感上的共鳴。此時的朗讀已不僅僅是簡單意義上的朗讀,而成爲學生內心世界的一種傾訴。教室裏書聲朗朗,不一樣的理解,不一樣的朗讀,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張揚,整個課堂精彩紛呈。

面對大鱸魚時,父親的態度

首先讓學生再次默讀課文,劃出描寫父親言行的句子,通過研讀相關語句初步瞭解父親讓“我”放魚的堅決態度。然後圍繞“父親爲什麼一定要我把魚放回去?難道父親不喜歡這條大鱸魚嗎?”這一中心問題,組織學生小組合作,自主探究。經過討論,學生知道父親很喜歡這條鱸魚,但現在還沒到開放捕撈鱸魚的時間,所以父親堅持讓“我”把魚放回去。此時,學生對父親這樣做的用意的理解還是淺層面的,並未真正理解父親的良苦用心。教師適時引導學生髮揮想像,揣摩父親在做出放魚的決定時內心是怎麼想的,從而引領學生真正進入父親的內心世界,這時學生才能深刻地體會到父親這樣做是爲了教育兒子從小做一個誠實的,自覺遵守社會公德的人。

這樣,學生對人物的內心活動有了真實的體驗。指導學生分角色朗讀已是水到渠成,父親態度的堅決,兒子內心的委屈通過學生入情入境的朗讀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這時我引導學生對課文的留白處進行想象補充,大屏幕出示:

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親,說:“______________________”

父親用不容爭辯的語氣對我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這時,學生會結合自己已有的生活經驗用各種充分的理由來說服兒子,不貪小便宜,誠實守紀的高尚情操已潛移默化的根植於學生的心田。在這裏引導學生進行超文本對話,可以進一步提升對父親要求“我”放魚的真正用意的理解,感悟父親對“我”的嚴格要求和教育,父親的崇高品格就會深深地印在學生的腦海之中。我適時出示賀拉斯的名言“父母的美德是孩子最大的財富。”

(三)領悟釣魚的啓示,撥動學生感悟的心絃

孩子的心靈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種子,就會有行爲的收穫。那麼“我”從這次釣魚中收穫到了什麼呢?引導學生再次與文本對話。學生通過深入研讀第10、11自然段,領悟到雖然34年前那個月光如水的夜晚,我失去了一條大鱸魚,但卻收穫了一個令我終生受益的啓示——面對誘惑時要有抵制的勇氣和力量。這時,順勢引導學生想像:“我”在人生旅途中可能遇到過哪些誘惑。相機出示句子“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上,我卻不止一次地遇到與那條鱸魚相似的誘惑人的‘魚’。”教師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幫助學生理解誘惑人的“魚”指的是金錢、名利、地位等吸引人的事物。

在學生對“我”獲得的啓示有了深刻的感悟之後,再次引導學生走進“我”的內心世界:34年後“我”成爲紐約一位著名的建築設計師,如果此時父親站在我的面前,“我”會對父親說些什麼呢?學生便會真情流露。我相機出示孟德斯鳩的名言“衡量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知道沒人發覺的時候做些什麼。”此時,文字定格在屏幕上,我和學生一起注視着,默唸着這句話。教室裏那麼安靜,那麼安靜,但我相信:道德美的豐碑一定已在孩子們心中築起。

(四)拓展訓練,昇華啓示

在學生充分感悟課文內容後,將話鋒轉向學生:在今後的生活中,你們也一定會遇到許多誘惑人的“魚”,那麼你們的選擇和作者34年前的選擇一樣嗎?我根據學生的生活實際,選擇了一些有代表性的事例出示在大屏幕上:

放學路上撿到一支嚮往已久的筆,我決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師沒有發現我的錯題給了我100分,我決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

父母不在家,電視節目很精彩,但我作業沒做完,我決定_____________。

引導學生表達出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讓釣魚的啓示不僅使“我”受益終生也讓學生受益終生。最後,讓學生把自己學習課文後的啓示用一句話寫下來作爲自己的座右銘

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中,我將教書與育人,讀書與做人,課內與課外有機地結合起來,讓學生讀進去再走出來,從中獲得對人生有益的啓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