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說課稿 > 部編四年級下冊語文說課稿

部編四年級下冊語文說課稿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09W 次

作爲一名專爲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說課稿,是說課取得成功的前提。我們應該怎麼寫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部編四年級下冊語文說課稿,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部編四年級下冊語文說課稿

  部編四年級下冊語文說課稿1

  一、說教材

《琥珀》是一篇科學小品文。它主要寫了一隻琥珀被發現以及科學家推測它的形成過程。全文語言易懂,描寫生動,意在讓學生通過學習能夠想象出琥珀的形成過程,理解科學家推測的過程是合理嚴謹的。

  二、說理念:

1、 在教學中,尊重學生的個性化行爲,引導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自主體驗、感悟,注重體驗過程。

2、 課外延伸,發揮學生的創造潛能,激活學生的想象能力,使課內學習與課外發展相得益彰,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三、說目標:

1、 理解課文內容,根據琥珀的樣子推想它的形成過程,體會科學家是怎樣進行合理想象的。這也是本文的教學重難點。

2、 發展學生的合作、探究精神,根據其它的化石推想成因,學習有依據地、合理地進行想象,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

3、 通過學習,激發學生探索大自然奧祕的興趣,樹立熱愛科學的情感。

  四、說教與學活動步驟:

(一)整體把握課文,進入語文實踐

教師出示文中“琥珀”的圖片,學生圍繞這塊琥珀,說一說課文都寫了哪些內容。

隨着學生的彙報,抓住琥珀的樣子與它的價值這一段落,學生進行朗讀,發現“想象”和“推測”兩個詞語,並理解意思。隨之和科學家一起合理想象琥珀形成的過程。

(二)探究學習,在語文實踐中想象

這一環節是本文教學的重點環節,也是培養學生探究想象能力的體現。

1、 教師請學生看着這塊琥珀,學生轉換角色把自己當成科學家,推測琥珀的形成會想到什麼?

2、 學生會想到要有松脂包裹兩個小東西,而松脂的形成必須是在炎熱的夏天從松樹上滲出。這樣學生再來讀課文可以找到許多琥珀形成過程的語句。

3、 學生讀一讀這些句子,說一說它們與琥珀的形成有什麼關係。

4、 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適時引導學生髮現:這塊琥珀的價值還在於同時有兩個小東西被包裹在松脂球中,使人們知道在遠古時代世界上就已經有蒼蠅和蜘蛛了。教師演示:用一大滴松脂來包裹一隻蒼蠅和蜘蛛,學生髮現這並不能做到。因爲蒼蠅和蜘蛛都會在松脂落下來的一瞬間逃離。此時學生的興趣會很高漲,教師借勢讓學生再次讀課文,學生髮現科學家推測蒼蠅輕鬆得意,所以喪失了警惕,沒有注意身邊的危險。而蜘蛛一心一意地要把蒼蠅當美餐,就忘記了所處的環境。這爲下文松脂把它們包在一起提供了可能。這樣學生感受到科學家推測過程的合理,那一瞬間是在絕對自然的情況下發生的。

5、這時,學生對科學家的合理想象,嚴謹思考產生佩服之情,教師播放鬆脂球形成的動畫,增強學生的直觀認識,再來朗讀這個被推測出來的小故事,情感會自然流露。

6、教師引導學生認識松脂球變爲化石的必備條件要經歷滄海桑田的鉅變。

(三)課外延伸,進行綜合性學習

1、學生結合科學家的想象與查找的課外資料,再來想想這塊琥珀還有可能形成的過程。學生通過討論、比較,會感覺很難想象出新的過程,由此更加敬佩科學家想象的合理。

2、語文教學要注重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促進學生持續發展。教師出示“柏抱槐”圖,學生小組討論它的形成過程,要做到想象合理,課後練習寫出一篇像課文一樣的科學小品文。

語文是一個包容性較強的學科,朗讀、想象、創造的完成掀起了一個又一個的課堂高潮,使學生受到美的薰陶感染,這是語文課帶給學生的獨特的情感體驗,也是語文課的魅力所在。

  部編四年級下冊語文說課稿2

  一、說教材

《巨人的花園》是部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第八單元的第二篇精讀課文,本組課文的專題是童話故事,要求學生在讀課文時體會童話的語言美、意境美、思想美。《巨人的花園》是英國作家王爾德寫的一篇意蘊深刻的童話,講述的是一個巨人看到孩子們在自己的花園裏玩耍,很生氣,便在花園的周圍築起了圍牆,將孩子們拒之門外。從此,花園裏花不開,鳥不語,一片荒涼。後來,巨人醒悟了,拆除了圍牆,與孩子們共同生活,感到無比的幸福。從這篇童話中我們可以體會到,能和大家一起分享的快樂纔是真正的快樂。

  二、說教學目標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課程目標要根據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設計,基於以上對教材的理解,結合四年級學生特點,設定教學目標如下:

1、認識8個生字,會寫11個生字。能正確讀寫“洋溢、允許、圍牆、禁止、告示牌”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根據課文內容想象畫面。

3、讀懂課文,明白“快樂應當和大家分享”的道理,願意和同學交流閱讀的感受。

童話主要是通過豐富的想象、幻想和誇張來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對兒童進行思想教育,基於文體特點,確定教學重難點如下:

教學重點:想象畫面,體會巨人在行動上和心理上的變化。

教學難點:體會童話特點,感受童話魅力。

  三、說學情

四年級的學生對童話非常喜愛,也讀了很多課內外的童話故事。這個故事非常接近學生的生活,又充滿了神奇的想象。相信本文能夠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說教法學法

教法:《新課標》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爲,語文教學中要引導學生自讀、自悟,充分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關注學生的內心感受。因此,根據課文特點,我將圍繞“對比”展開教學。我將採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法、朗讀教學法、情境教學法等。讓學生通過對比思考,引導學生深入感悟來實施教學,同時在教學中扶放結合,滲透學習方法。

學法:新課標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此,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滲透了讀中悟、悟中讀的學法。正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通過形式多樣的誦讀,讓學生領略文章內涵;運用想象、小組合作學習方法,可以實現文本、學生以及學生之間的多元互動,從而提升學習的效果。

  五、說教學過程

第一環節:激趣導入,初讀全文。

愛因斯坦曾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四年級的學生對童話又有很大的興趣。針對這一點,我設計了這樣的導入:

1、教師:童話那動人的故事和優美的語言,總能把我們帶入美好的情境,使我們受到真、善、美的薰陶。同學們,你們讀過哪些童話?哪個童話給你的印象最深?

2、讀題想象。教師:請同學們閉上眼睛,大膽想象:在你的心目中,這個巨人的花園會是什麼樣的?這樣的導入既能直接切入課題,又能充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爲學好課文埋下伏筆。

3、 學生自由讀課文,邊讀邊思考教師提出的'問題。

(1)藉助拼音讀準生字,讀通讀順課文。

(2)思考:課文是按什麼順序寫的?故事中出現了哪些人物?

第二環節:精讀課文,突破重點。

(一)花園變化前後的對比讀

1、提示說話,接觸對比

想想巨人的花園原來是什麼樣的,後來又是怎樣的?並在相關的語句下畫上記號。稍後,適時請學生交流。並在屏幕上出示相關的語句。

2、對比朗讀,感受對比

以對比朗讀的方法讓學生先讀讀描寫花園漂亮的語句,再讀讀因爲巨人的行爲而變得寒冷、荒涼的語句和花園後來又富有春意的語句,最後再讀讀描寫花園變成了冬天的語句。

(二)冬天性格的巨人和春天性格的孩子內容的對比讀

1、巨人的性格

(1)我這樣引導學生:“這可真是一個神奇的花園啊!可是不知同學們想過沒有,同樣一個花園,爲什麼會有這麼大的不同呢?”

(2)“當巨人面對孩子們一次又一次進入他的花園,態度是怎麼樣的?”我讓學生再次認真讀讀課文,畫出有關的語句。

(3)當學生交流完後,我適時出示相關語句:“你們在這兒幹什麼!

我自己的花園就是我自己的花園。除了我自己以外,我不允許任何人在裏面玩。”在研讀巨人斥責孩子們這三句話時,我是這樣設計的:請你們讀一讀這三句話,並聯繫上下文想一想,巨人說這些話的時候,心裏可能是怎麼想的?他說話的時候可能是什麼樣子的?

2、孩子們的性格

讓學生試着上面的方法,找一找,讀一讀,品一品,悟一悟。並隨機理解重點句:小男孩沒有拔腿逃跑,卻用他那會說話的眼睛凝視着巨人。讓學生通過想象補白:小男孩會對巨人說些什麼?讓學生在想象中走進文本,與文本進行對話。

(三)巨人醒悟前後的言行對比讀

1、讓學生再次朗讀感受巨人醒悟前的冷酷、無情的句子。

2、再讓學生找出描寫巨人醒悟後言行的重點句:“ 我多麼自私啊!現在我明白爲什麼春天不肯到這兒來了。孩子們,花園現在是你們的了!”再次朗讀,然後讓學生談談對這句話的理解。

第三環節:巧設練筆,昇華情感

設計有創造性的小練筆:“巨人趕走了小孩,你覺得他趕走的僅僅是小孩嗎?還有什麼?你想對他說些什麼?”讓學生在練筆中,再次昇華學生的情感。

第四環節:綜合學習,拓展延伸。

《新課標》中指出,語文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注重讀寫結合。一篇篇課文就是一個個鮮活的範例。教學的最後一個環節,我是這樣設計的。當學生明白童話中所揭示的道理之後,我引導學生合作演一演,或把自己蒐集到的童話讀一讀,或在小組內對人物形象議一議。

通過這些綜合性學習,使學生在揣摩、比較、體會中感悟本課的表達特點,感受童話的魅力,很好地突破了本課重點。

六、說作業設計

1、收集有關幸福的名人名言。

2、課外同步閱讀《小青石》和《格林童話》。

3、收集王爾德的其它童話故事,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講給大家聽。

七、說板書設計

25巨人 的 花園

趕走 孩子 冬天

留住 孩子 春天

  部編四年級下冊語文說課稿3

  一、說教材

《海底的女兒》是部編版小學四年級下冊第八單元的最後一篇課文,是一篇略讀課文。課文節選自《海的女兒》的結尾部分,通過介紹小人魚親自參加王子的婚禮,忍受身體和精神的苦痛,一步步變成泡沫,走向死亡的故事。這是一個悽美的愛情故事。

  二、說目標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港、宴”等13個生字,積累生字組成的新詞。

2、自由閱讀課文,瞭解故事大意,體會人魚公主的美好心靈。

3、激勵學生從小爲人大度,常抱有處處爲別人着想的思想。

教學重點:體會美人魚寧可犧牲自己也不傷害王子的品質。

教學難點:瞭解故事大意,體會海公主的美好心靈。

  三、說學法、教法

學法:學生做學習的主人,自主閱讀故事,合作交流,談體會,談感受,完成對文本的對話。

教法: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爲主體,讓學生在讀通文章之後出示一些重點語句。我在教學中能夠放手給學生,讓他們在文本中充分品味挖掘語言的內涵。讓學生邊讀邊想象,由理解句子表面的意思過渡到感悟作者蘊藏在句子中的情感,小組討論階段,學生在充分討論的過程中對作者的情感就有了一定的感悟,再通過教師的點撥指導,認識上就更深一層次,對今後閱讀安徒生的作品幫助很大。

  四、說教學流程

(一)師生談話,導入課題。

1、出示美人魚圖片,問:“同學們,你們看見過這張圖片嗎?”對,這個圖片畫的是海的女兒。(板書課題:海的女兒)

2、 安徒生簡介,學生初步瞭解。漢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 (1805-1875),19世紀丹麥著名的童話作家,既是世界文學童話的代表人物之一,被譽爲“世界兒童文學的太陽”。他出生於歐登塞城一個貧窮的鞋匠家庭,童年生活貧苦。父親是鞋匠,母親是傭人。早年在慈善學校讀過書,當過學徒工。受父親和民間口頭文學影響,他從小愛文學。11歲時父親病逝,母親改嫁。爲追求藝術,他14歲時隻身來到首都哥本哈根。經過8年奮鬥,終於在詩劇《阿爾芙索爾》中嶄露才華。因此,被皇家藝術劇院送進斯拉格爾塞文法學校和赫爾辛歐學校免費就讀。歷時5年。1828年,升入哥本哈根大學。畢業後始終無工作,主要靠稿費維持生活。1838年獲得作家獎金——國家每年撥給他200元非公職津貼。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A、初讀,解決字詞。

1、學生自由閱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不認識的字標上記號,自己想辦法解決。

2.在讀書過程中,標記優美的詞句,寫上自己的體會,不同意見可以與同桌交流。

3、出示詞語。

都城 港口 兵士 宴會 睫毛 婚禮 喜訊

神聖 儀式 旗幟 鋪陳 墊子 永恆 撫弄

4、 指名讀詞語,相機解釋詞語意思。

B、讀懂文意

1、快速朗讀課文,這是《海的女兒》的結尾部分,如果讓你給這個部分取個題目,你認爲是什麼題目較合適?

預設:

(1)王子結婚,美人魚化爲泡沫

(2)王子結婚,美人魚沒有加害王子

(板書:王子結婚,美人魚化爲泡沫)

2、再讀課文,如果給課文劃分段落,你認爲會劃爲幾個部分?在文中標示出來。

根據學生回答,出示:

第一部分(1-10):美人魚眼睜睜地看着王子娶了別的公主。

第二部分(11-13):美人魚沒有加害王子,自己卻變成了泡沫。

C、再讀課文,深入分析。

1、快速朗讀課文,把打動你的地方多讀幾遍,圈畫出來,做一下批註,和同學交流你的體會。

2、展示交流

“小人魚親吻着王子的手。她覺得自己的心在破碎。”

談談你的體會。

預設:(1)小人魚很傷心,因爲王子誤會了這件事,明明救活王子的是自己,卻被認爲是別人。

(2)這將意味着自己將會變爲泡沫,將會死去。

“小人魚知道,這是她能看到王子的最後一個夜晚——爲了他,她離開了自己的族人和家庭,交出了她美妙的聲音;爲了他,每天忍受着沒有止境的痛苦,他卻一點兒也不知道。”請你用自己的話說說你的體會。

(小人魚爲了愛情,孤身一人來到海上,爲了愛情,付出了很大的代價:離開家人、族人,把自己的聲音交給了巫婆,但是最後卻什麼都沒有得到,遍體鱗傷,忍受苦痛的她,還要面臨着死亡。多麼偉大的小人魚,多麼可憐的小人魚!)

“小人魚拿着刀的手在發抖,但是,……刀落下的地方,浪花迸發出一道耀眼的紅光,好像一滴滴鮮血從水中噴濺出來。”

預設:這是小人魚有了重生的機會,而選擇放棄,爲了她心愛的王子,寧願犧牲自己,成全他人。(板書:犧牲自己,成全他人)

預設:這是一位處處爲別人着想的小人魚。

D、分組探討,體悟感情。

1、學生結合課文討論,教師巡視。

2、學生反饋彙報,教師指導:

這篇課文寫了小人魚怎麼一步步變成了泡沫,雖然有一次重生回到原來的機會,可是卻放棄了,表達了作者對小人魚的這種“寧願犧牲自己,傷害自己,也要保護他人,處處爲別人着想”精神的讚美之情。

E、課文小結

1、這節課我們讀了《海的女兒》的結尾部分,故事非常精彩、感人,這是一段悽美的愛情故事,令人感動。我們被小人魚所打動。

2、學習了本文,你想對小人魚說些什麼?

  五、說板書設計:

海的女兒

王子結婚,美人魚化爲泡沫

犧牲自己,成全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