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四年級教案 > 蘇教版四上《春聯》教學反思2篇

蘇教版四上《春聯》教學反思2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5W 次

  《春聯》教學反思一

蘇教版四上《春聯》教學反思2篇

《春聯》是一篇介紹春聯的小品文。本文用生動優美的語言介紹了春聯的作用、種類、特點及讀背春聯的好處。中心突出,通俗活潑,短小精焊,語言生動優美。是引導學生去賞讀春聯,感受春聯豐富多彩、情致優美的內容,講究對仗、用詞精當的技巧和抑揚頓挫、和諧動聽的聲律,薰陶、感悟、領略祖國語言文字的博大精深、無窮奧妙。

一、創設情境,在良好情境中學習課文

施教之功,先在激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在教學伊始通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來調動學生的學習慾望。並且要爲學生創設愉悅的課堂氛圍,讓學生興奮起來,爲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課文作好準備。再讓學生融入濃濃的文化氣息中,在這樣的情境中賞讀課文,品味春聯內容之美與形式之美,感受漢民族語言文字魅力,瞭解中華民俗文化。

二、賞讀感悟,在閱讀感悟中欣賞春聯

對春聯豐富多彩、情致美好的內容之美的欣賞以及對春聯對仗之美、聲律之美的品味,都要建立在學生對春聯閱讀、感悟、體驗的基礎上。在學生找到課文中的春聯後就盡情地誦讀這些透着美的文字,插上想像的翅膀,藉助絢麗的圖片,將春聯描寫的美妙意境描述出來,這是以讀促悟。再引導學生帶着理解讀好這些對聯,這是以悟促讀。在讀中領略春聯所表現的豐富多彩、情致美好的內容。再接下來,讓學生按照春聯的內容來送春聯就水到渠成了。在美美的朗讀中,學生自然體會到了春聯講究對仗及具有聲律美的特點,這時,教師只要引導學生將這一點上升到理論的高度即可。語文的教學重在讓學生積累,在本課教學中教師有意識地爲學生創造和提供積累優美語言文字的機會。

三、自主探究,把學習的權利交還給學生

學完課文,我們應安排一系列練習,以鞏固今天的所得。本課教學中安排了幾個有意思的練習,在練習中學生進一步體會到了春聯內容豐富,對仗工整,讀起來抑揚頓挫的特點,並掌握了使用文字的一些技巧。在練習中給學生一些思考的時間和空間,給學生一些自我表現和嘗試成功的機會,讓學生在自由平等、自主探究中自己去獲取知識,解決問題,求得發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更高,教學效果更好,更能激發他們課後再學習。

四、拓展延伸,在聯繫中建立語文大課堂

好的結尾會產生餘音繞樑、三日不絕的效果。結尾處要令學生對本課內容咀嚼不已,欲罷不能,促使他們在課後開展拓展閱讀,使他們的文學品味得以提升。所以,學完課文,在學生掌握了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我們要引導學生充分地開發和利用課外學習資源來充實對文本的解讀,拓寬語文學習的內容、形式、渠道,讓學生在更廣闊的時空學語文、用語文,把生活看成是學習語文的大課堂,使學生獲得的知識和產生的情感更加立體、豐厚、久遠。

 《春聯》教學反思二

《春聯》是蘇教版四年級上冊的一篇知識性很強的說明文。課文用生動優美的語言介紹了春聯的作用、種類、特點及讀背春聯的好處。全文給人的總體印象是:中心突出,通俗活潑,短小精悍,語言生動優美。這爲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提供了很好的材料。縱觀本課,得失反思如下:

一、指導誦讀,感受春聯的特點。

在學生充分感受春聯內容美的基礎上,我順勢引導學生讀讀課文第二、三小節,去發現春聯的另外兩個特點。朱熹說“讀書如飲食,從容咀嚼,其味必長;大嚼大咽,終不知味也。”我在教學中引導學生認認真真地讀,仔仔細細地體味,學生不但從概念上獲知了春聯的特點:對仗美和聲律美,而且能聯繫具體的春聯內容,邊讀邊品,思維、情感在反覆的朗讀、品味、相互啓發中清晰、豐富,從而不知不覺地融入春聯,喜愛上春聯。

二、拓展延伸,提升情感。

《課標》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着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因而,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我有貫穿了整個單元,和本單元的練習相結合,語文實踐活動把智力學習與能力培養有機統一了起來,學生在這之中自主調動知識積累,合作探究,不斷碰撞,融舊納新,積極實踐,在不斷閃現的智慧火花中感受創造,感受成功,全面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充分體現了語文教學的實踐性、綜合性及文化性。

本節課的不足之處主要有:

一、“還”的質量有待提升。

在行課過程中,我着力滲透“還”的意識,關注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以及對課堂的情感態度的變化,努力提升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參與性。但總體而言,在“還”的質量上還有待提升,尤其在“還學生主動學習權”方面還有進一步探討的空間。

二、教師“重組者”的角色意識不夠凸顯。

“新課標”強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角色不僅是知識的“呈現者”、對話的“提問者”、學習的“指導者”,更重要的是課堂教學過程中呈現出信息的“重組者”。學生動起來裏,絕對不意味着教師無事可做了,而是意味着教師要在收集處理這些信息動水平上,作出由教師來完成的更高水平的“動”。